回覆列表
  • 1 # 夢幻小士

    不會贏,沒戰的決心。日本是洗腦了軍士,誓死一戰。北洋水師如果不是在被擊殺的過程,產生像鄧世昌這樣的英雄,沒這怒火,打不出氣勢出來。凡事能侵略人的都有隻魔鬼的心,見人就殺的性子,自古也說明了這。八國聯軍燒殺搶奸,日本就更惡毒,活埋,活人解剖,生化武器。

  • 2 # 麥子漫畫

    偷襲要分兩種狀態,第一就是日本聯合艦隊的軍艦全部或者主戰艦都停泊在港口,如果這樣的狀態下清軍去偷襲,那麼日本就成了珍珠港的美軍戰艦或馬尾的中國艦隊,面臨全軍覆沒的危險。

    一旦艦隊覆滅,那麼清軍佔領港口,控制水域,炮火覆蓋下,日本兵敗並非難事。

    第二,如果是偷襲正在行進中的日本艦隊,那麼要贏就非常困難了。清軍的濃煙很快就能暴露自己,而日本艦隊可以憑藉速度快的優勢迅速展開陣型。

    再往後完全就是軍事戰術、素養和艦隊質量的對比。受落後的戰術、陳舊的艦體、鬆散的軍紀影響,這樣的狀態下,清軍面臨的自然會是失敗命運。

  • 3 # 海鏡清

    這個問題雖然很無稽,不過也代表了部分華人的一種心態,即防守是不好的,進攻是好的,大清之所以每次反侵略戰爭都失敗了,就是因為清軍消極防守。

    那麼,我們就來看看偷襲日本的設想是多麼的無稽吧。

    首先,應該偷襲哪裡?

    日俄戰爭中,日本海軍偷襲旅順口,是因為沙俄海軍太平洋艦隊的主力就在旅順口;太平洋戰爭中,日本海軍偷襲珍珠港,是因為美國海軍太平洋艦隊的主力就在珍珠港。那麼,甲午戰爭前日本海軍的主力在哪裡呢?

    當時日本海軍的編制是比較獨特的,除了由8艘軍艦(輪換制)組成的常備艦隊外,大多數軍艦都分別在橫須賀、佐世保、吳等鎮守府,直到1894年7月19日,日本已經決心對大清開戰,才將能夠出海作戰的軍艦統一編成聯合艦隊,並集中到佐世保軍港待機。7月23日,聯合艦隊離開佐世保去偷襲北韓沿海的中國運兵船。也就是說,要想透過偷襲一舉消滅或者說重創日本海軍主力,就要在7月19日—7月22日這四天裡,抓住機會進攻佐世保。

    這無疑是天方夜譚。旅順口、塔蘭託、珍珠港,每一次成功的偷襲無不是花了幾個月的時間收集情報,制定計劃,四天時間,能幹什麼呢?偷襲可不是拍拍腦袋就能成功的。

    那麼,在7月19日之前偷襲行不行呢?

    那就只有北韓仁川了。從中日出兵北韓對峙到開戰中間有一個多月的時間,北洋海軍和常備艦隊的確都派出了軍艦駐泊仁川,不過雙方的主力軍艦從未碰頭過。在6月19日之前,常備艦隊的8艘軍艦包括巡洋艦“松島”(4278噸)、“吉野”(4216噸)、“千代田”(2439噸)、“高雄”(1770噸)、“大和”(1502噸)、“武藏”(1502噸)、通報艦“八重山”(1600噸)、炮艦“赤城”(622噸)都在仁川,而北洋海軍只有3艘軍艦,因為害怕日本人動手,因官銜最高而作為實際指揮官的“濟遠”管帶方伯謙遂帶著防護巡洋艦“濟遠”(2300噸)和撞擊巡洋艦“揚威”(1335噸)去了牙山,僅留近海防禦鐵甲艦“平遠”(2100噸)在仁川,顯然不是中國要偷襲日本,而是反過來。

    6月19日之後,常備艦隊僅留下“武藏”、“赤城”、“八重山”3艘小型軍艦在仁川,主力則回航佐世保,這時北洋海軍才派出鐵甲艦“鎮遠”(7335噸)、魚雷巡洋艦“廣丙”(1000噸)、撞擊巡洋艦“超勇”(1335噸)前來仁川與“平遠”會合,這樣北洋海軍總計排水量11770噸,火力佔據絕對優勢,偷襲成功是毫無疑問的。也就是說,大清要偷襲日本海軍的話,最好的結果就是在仁川港內消滅這3艘日本軍艦,總排水量共計不到4000噸。

    舊式巡洋艦“葛城”號,“武藏”號與其同型

    “赤城”號炮艦

    通報艦“八重山”號

    拋開政府命令和外交不談,打沉3艘小型軍艦對削弱日本海軍的實力有什麼幫助?

    很可惜,沒有多少幫助,日本海軍總排水量超過6萬噸,差不多是北洋海軍的一倍,即使損失6%的排水量也達不到扭轉雙方實力對比的目的。就是說,最後失敗的還是大清。除非在中日衝突之初,大清就下定決心要和日本開戰,乘著常備艦隊都在仁川時,集中北洋海軍主力殺到仁川,將常備艦隊一舉消滅,這樣日本海軍會損失3艘主力軍艦:“松島”、“吉野”、“千代田”,也會損失總排水量高達17929噸的軍艦,將近其實力的三分之一,這樣倒是有海戰取勝的希望。不過,大清朝廷會下這樣的決心麼?那除非光緒皇帝穿越了。

  • 4 # 王慶偉的VLOG

    甲午戰爭,北洋海軍根本沒有偷襲日本的能力。海軍需要高強度的訓練,高強度的訓練背後是經費,工業生產能力,維修能力的保障。比如射擊就需要高強度炮擊實彈訓練。鎮遠,定遠出航一次,就是無數的白銀。

    我們分析一下,北洋海軍有沒有財力,高強度出海訓練。就知道是否有能力偷襲日本。

    定遠艦如果出海訓練,花費不菲,如果是定遠,致遠,來遠,高升4艘出海7天,估計需要花費白銀10萬兩。

    海軍是燒錢軍種 清政府海軍經費挪用嚴重

    海軍不是陸軍,甲午戰爭的時候海軍,就是當時高技術整合兵種。一艘定遠,槍炮部門,輪機部門,航海部門,魚類部門,導航部門,指揮部門,通訊部門都要有。

    清末,慈禧太后修頤和園每年挪用海軍經費2000萬兩白銀,相當於總軍費的一半,各級官員上行下效北洋海軍內部軍官,甚至嚴重到將將一些重要的零部件倒賣,北洋海軍在初具規模後無法繼續擴充實力,直到甲午海戰出海作戰,1/3的軍艦配件不足。戰時尚且如此。平時訓練經費根本無法保證出海訓練,不能訓練則不能發起有效偷襲

    日本海軍旗艦吉野號 是中國訂購因無力支付 轉賣日本

    日本海軍的旗艦吉野號是清朝向德國訂購的,因為慈禧太后挪用北洋海軍軍費,中國無法按期付款,日本將此艦買走。

    日本從天皇到民眾舉國集資辦海軍

    甲午海戰前1870年代,日本天皇下令日本內閣和所有官員,上繳薪資的百分之十作為海軍軍費,甚至日本皇后都變賣自己的首飾捐給國家,還動員民眾集資買軍艦。

    與清政府形成了極大的反差。

    工業製造能力 日本1890年穿甲彈,榴彈(開花彈)自產

    清北洋海軍的定遠,鎮遠,濟遠,致遠都是老式炮,每分鐘射速1發。同時,清洋務運動建立的江南機器製造所不具備生產軍艦大型火炮炮彈的能力,能生產少量穿甲彈,但是無法生產開花彈,就是榴彈。

    炮彈靠進口,根本無法滿足火炮實彈射擊訓練。北洋海軍面臨無法訓練射擊的窘境。更嚴重的情況是日本海軍持續投入,1890年初就完全配備了每分鐘6發的速射艦炮。在戰場上完全掌握主動

    濟遠見210毫米主副炮,炮彈。只有穿甲彈沒有開花彈(榴彈)

    日本艦船維修自造能力超過清朝北洋海軍

    1870年代,清朝已經能自造平遠艦,和一些小型魚雷艇。此後因為海軍經費問題,艦船製造能力幾乎停頓。其實1870年代日本造船能力落後於清朝。

    但是清朝一個是嚴重挪用海軍經費,一個是國內守舊實力拒絕接受西方先進技術。李鴻章發展近代海軍,艦船製造阻力重重。

    到1880年代,日本艦船製造能力逐漸追上清朝,而且對軍艦的維修保養,大修都可以立足國內完成。

    看到這裡,就知道,清北洋海軍,連訓練的配件,炮彈,維修能力都不具備,進行日常的訓練都是無法保證的,更無法保證偷襲日本獲得勝利

  • 5 # 小鯤論壇

    甲午中日戰爭,清政府不敗,日本不勝,天理不容!就算甲午戰爭前夕大清派軍艦偷襲日本,大清也依舊不會贏!其理由如下:

    自從1868年明治維新以後,日本國內大力發展資本主義,其次日本的工業發展十分的迅速,並且日本帶有軍國主義色彩的擴張欲,所以日本天皇十分重視海軍勢力的發展。早在甲午中日戰爭前,日本政府早已經秘聞制訂了一系列入侵中華的政策方針,可見日本的狼子野心。

    1894年春天,作為清政府的附屬國北韓爆發了東學黨起義,北韓政府無力鎮壓暴動,所以向清政府請求援助。當時的清政府派遣直隸提督葉志超等人率2千餘人赴朝助剿。然而,日本政府看到了時機所到,於是出兵北韓挑起中日衝突。這也就是後來1894年8月1日中日兩國正式宣戰的導火索——史稱甲午中日戰爭。

    甲午中日戰爭,清政府的傷亡是巨大的,北洋水師幾乎被全殲滅,愛國將領丁汝昌等人英勇就義,同時清政府還與日本簽訂了有辱華夏的《馬關條約》。有人認為如果戰爭前夕大清軍艦偷襲日本就會贏得勝利,其實這是不切實際,也絕對是贏不了的。

    甲午中日戰爭,清政府不是輸在戰略上,而是輸在清政府本身的腐敗無能。甲午中日戰爭前夕,慈禧太后為了給自己過生日,竟然從海軍開銷中抽出3000多萬兩白銀來修建林園,佈置生日宴會現場。當時的北洋水師需要在武器上升級,軍機大臣李鴻章上奏慈禧太后,而慈禧太后卻不動於衷一心辦自己的壽宴。

    反觀日本,當時的日本國內經濟難以養活海軍的開銷與建設,於是日本天皇就像大臣們說:“我願意捐出我每年的3/4的私人財產用來作為日本的海軍建設。”日本天皇的此話一出,群臣紛紛落淚,都誇讚天皇是一位明君,於是群臣們也紛紛願意拿出自己的一部分俸祿用來國內的海軍建設。更值得一提的是,當時的日本天皇還把國內的煙、酒、鹽等重要稅費全部用來日本的海軍建設。

    一邊是昏庸腐敗的慈禧太后,另一邊是精明能幹的日本天皇。兩位不同國度當權者的先明對比,註定了甲午中日戰爭的最終結果!

    綜上:甲午中日戰爭,日本不勝,滿清不敗,天理不容!

    愛生活,愛歷史。祝您一切安好!

    敬請關注:小鯤論史

  • 6 # 而知而行的歷史

    會贏。

    1、心理優勢。足球比賽經常有“恐韓症”、“恐日症”等,體現出來的就是氣場壓制。甲午之戰前,日本從古至今幾千年,就沒有贏過,心裡沒底,中國在歷代戰勝日本,給了華人心理上認為日本“蕞爾小國”的國民認知,在氣勢上壓過日本一頭。實際上,日本雖然派遣了很多間諜來到中國蒐集情報,力爭一戰而勝,日本從天皇到普通臣民也做好了一旦開戰不利就退守本土死守的打算。

    (甲午戰爭是中日國運的轉折點)

    2、國家實力。甲午戰前,清王朝有“同治中興”,各地洋務運動風生水起,太平天國、陝甘回亂、平定新疆、勘定越南等,清王朝文治武功,煊赫一時。當時沒有幾個人能想到清王朝會失敗。清王朝為甲午戰爭調集兵力63萬,日本全國只有24萬人,雙方實力相差懸殊。戰前,泰西各國的觀察家都認為日本贏得戰爭的可能性不大。

    (清王朝的北洋水師對陣日本聯合艦隊)

    3、經濟體量。中國家大業大,能夠集中財力、物力辦大事,幾百萬兩銀子買幾艘鐵甲艦,對中國來說問題不是很大,對日本就是一個大難題了。為了購買軍艦,日本天皇主動將自己的每年收入減少3/4用於建設海軍。在日本皇帝的帶動下,日本官僚紛紛自請奉獻一部分俸祿,整個社會也形成了節衣縮食為國建設海軍的風氣。有一個場景,日本海軍在甲板上吃飯糰,結果因為響應天皇號召,都寧願餓著肚子,用每天少吃一頓飯節約出來的錢購買軍艦。甲午戰爭打到最後,日本政府實際上已經破產,難以為繼了。日本之所以在《馬關條約》裡漫天要價,不是日本還有底氣作戰,而是日本已經探聽到了清帝國求和底牌,從而獅子大開口。

    4、工業體系。即使當時的清王朝腐敗不堪,國家貧弱,難道還要比1937年-1945年間的中國還要貧弱嗎?只要不與日本講和,日本就斷無戰勝之理。至於說到工業體系,日本與中國其時都是農業國家,工業體系都處於初級階段,半斤八兩,所以兩個國家的軍艦都是購自英國、德國等國家。

    日本唯一的優勢,只是上下一心而已。可是在二戰中,日本也是上下一心,結果也是在絕對的實力面前屈膝投降。

    因此,中國與日本這樣的國家打仗,不管打到了什麼程度,只要不與他講和,中國就總還是有辦法打贏的。

    當日本發現清帝國的軍隊一觸即潰,立刻大兵壓上時,在客觀上,中國也已經實現了誘敵深入,使日本暴露出他的致命弱點:國小力弱。

    如果此時,清帝國能夠派遣一支艦隊遠端奔襲日本本土,日本國內守備空虛,必然民心大亂。日本大軍深陷中國,國內財政枯竭,戰爭勝負也在兩可之間,如果中國遠征艦隊直逼東京灣,那麼簽訂城下之盟的就會是日本政府了。

    (可惜了當時的中國海軍)

    那麼,當時的中國,有沒有實現這樣的戰法的條件呢?

    有。

    中國除了北洋水師之外,還有福建水師和南洋水師,雖然實力稍弱,作為偷襲之用,尚可為用。

    當時清政府的泰西諸國公使參贊宋育仁,在甲午戰爭期間,曾以外交官的身份,積極奔走各國,以政府名義借款200萬英鎊,貸款100萬英鎊,約等於現在的10多億人民幣,與智利、阿根廷等國協商,購買他國軍艦,招募澳洲水兵兩千人,組成水師一旅,託名澳洲商團,以保護商隊為名,自菲律賓北上直攻日本長崎和東京。

    經過一系列的努力,他已購齊艦隻,備齊了槍彈武器,各級戰鬥人員,也已經募集妥善,組成了一支有力的海軍,準備交給前北洋水師提督琅威裡率領。這事眼看就要成功了,當時已是"炮械畢集",整裝待發了。

    此時,他的上級,清帝國公使龔照瑗返職。龔照瑗查知此事,遂以妄為生事電告清廷。因為清廷已打定和日本媾和的主意,李鴻章堅決反對宋育仁等人的做法,而慈禧也認為宋育仁"妄生事端",立即下旨將購船募兵等事,一概作廢,同時電召宋育仁速速回國。1895年3月,清廷與日本簽署了喪權辱國的馬關條約,以海外募集水師奇襲日本的計劃胎死腹中。宋育仁因"潛師謀廢",敗局已定,只能"撫贗私泣,望洋而嘆",著實傷心了很久。

    (宋育仁:隱沒的傳奇)

    如果此事果真能行,中國就將再現王玄策一人滅一國的傳奇功勳。而在當時,此計劃的施行的可行性相當強,日本已是強弩之末了。

    清帝國之所以“一概作廢”,也是因為日軍已經登陸山東和遼東,對京城形成了威脅,清帝國當時已無可戰之兵,再打下去,將會動搖國本,革命黨會趁機鬧事,國家生亂。因此,清帝國決議議和。如果清帝國能夠不守北京——清帝在第二次鴉片戰爭期間,北京已經讓英法聯軍佔領過一次——退守山西,將日本軍隊引入內陸,而清帝國又派遣軍隊遠征日本本土,那麼最終失敗的,可能就是日本了。

    可是清帝國被日本的《告十八省豪傑書》給嚇到了,如果日本人的到來並不是要與華人為敵,而只是為了幫助華人復國,那麼清王朝的誘敵深入,豈不是引狼入室?

    (英勇犧牲的海軍將士)

    因此,清王朝寧願賠上一些銀子,以換取清王朝“家天下”的穩固。這從清王朝對“君主立憲”不痛不癢的表態,以及鎮壓“戊戌變法”的狠絕凌厲的態度中就能看得出來,他們不願意放棄已經到手的特權,維護著腐朽反動的封建專制制度,使整個中國日漸沉淪下去。

    宋育仁回國後,清王朝也不敢貿然處置,擔心引發輿論聲討,只是取消了他出差歐洲時賞賜的二品頂戴,官復四品。後來,他對清王朝漸感失望,就辭官歸隱成都老家,成為成都近代史上有名的“五老七賢”之一。

  • 7 # 聯合防務

    甲午戰爭清朝派軍艦偷襲日本是個很有趣的想法,如果能成功,或許真的能讓戰爭結果有所改變。畢竟當時的日本在自造軍艦方面甚至還不如中國,如果真的被偷襲受到較大損失的話,至少就不可能再對北洋艦隊造成影響,更無法阻止北洋透過海軍對北韓的運輸和供應。北洋海軍甚至有可能反過來威脅到日本的海運,進而影響北韓的戰局。

    但問題是,這種可能性有多大?以當時清政府以及北洋上下的作風來看,無限趨近於零。偷襲並不是個簡單的事情,你得確定偷襲目標,知道對方軍艦主要集中在什麼地方。還要確定偷襲時機,知道對方什麼時候軍艦最集中、警惕性又最低。日本在偷襲珍珠港之前,派出間諜在夏威夷待了半年,以摸清珍珠港美軍的行動規律和防衛部署,清軍要想偷襲,至少也得先把這些情報工作做好。

    掌握了情報還得制定好襲擊計劃。甲午戰爭的時候可沒有航空兵,也沒有潛艇。要想偷襲港內的軍艦,只有上去拿火炮硬懟和魚雷艇偷襲兩條路。但軍港一般都是有防衛設施的,以1890年代火炮的射程、射速和精度,跟岸基火炮剛正面勝算著實不大,而且用火炮攻擊效率也不高,可能很多炮都不一定能擊沉敵艦。上魚雷艇是比較現實的手段,但其實也基本上是有去無回的自殺式攻擊,同樣需要事前做好充分的準備。

    最後就是清朝和北洋上下的決心。如果說前面的準備工作還有一線可能的話,這一點基本上是完全沒戲。甲午年間的清朝已經被列強打怕了,而且從上到下腐敗不堪、內鬥不斷、一片混亂,不敢、不願也不能對外開戰。更何況要偷襲日本只能依靠北洋海軍,但北洋系統當時已成為朝中清流的公敵,怎麼可能支援這種行動?即使北洋真有這個打算,清流們為了打擊北洋,絕對敢把情報送給日本。

    李鴻章也知道自己的處境,同時他本人也無意於主動進攻。甲午戰爭期間他的主導思想就是儲存實力,怎麼可能冒險去偷襲日本?所以,偷襲日本只是個美好的幻想罷了。T

  • 8 # 鐵木真165163663

    甲午戰爭前夕,如果清軍主動出擊派軍艦偷襲日本本土結果會怎樣呢?我想大家會講有得一拼。但是我的觀點和大家大相徑庭。為什麼呢?因為一隻腐朽不堪的軍隊就是偷襲成功,獲得一兩次小的勝利。也不可能取得大的戰局的勝利,可能在一次突襲中戰術上勝利,但是再大的戰局與戰略面前清軍也必敗無疑,因為日軍經過日本天皇明治維新之後。日本已經自訂周密的侵略清國計劃,全體日本國民都在為戰爭做著準備,整個國家都在開疆擴土而瘋狂。看看清朝政府的軍隊與高官們是怎樣的。不僅個個在為慈禧太后的六十大壽而奔波。不問國家大事,只為了討得老佛爺的歡笑。獲取更好的前程。把國家民族危亡放之腦後。這樣的領導,這樣的軍隊你想能打勝仗嗎?看看日本的天皇與皇后貴族們為了擴充套件日本海軍,把自己大量的金錢甚至把首飾都捐出來賣錢支援海軍建設,全體國民上下都在為國家海軍建設與國家發展強大瘋狂的時候。我們的大清國全體上下的官員還在為老婆爺的六十大壽忙得不可開交,安能不敗的道理。一個王朝、一支軍隊想要打勝仗。必須懂得,居安思危未雨綢繆。。強軍才能強國的道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作文總分總寫公園真漂亮16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