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嘟嘟讀讀

    謙虛的說,不是韓信太優秀,是同行的襯托。當時韓信算是漢朝陣營的,韓信所滅的趙國、魏國、齊國,都是因為與項羽結盟才被攻伐的。最關鍵的是,韓信打他們的時候,不管怎麼看韓信都不可能打贏的,要知道韓信到後來死的時候才35歲。跟韓信有關的成語至少9個以上。

    如果說“明修棧道,暗度陳倉”還有偷襲的成分,那麼背水一戰,韓信的軍事才能讓天下人咋舌。三萬新兵如何打贏趙國陳餘二十一萬趙軍的,這是一個迄今為止的神話,韓信的兵仙果然實至名歸。

    彭城大戰,劉邦五十萬聯軍被項羽打的抱頭鼠竄。劉邦逃到韓信軍營,把韓信四萬精兵全部帶走,只留下三千兵給這個大將軍。韓信透過“安利”模式很快招募了三萬新兵。面對這三萬新兵,沒有足夠的訓練沒上過戰場,而且很多新兵甚至連前後左右都分不清。怎麼完成攻打趙國的任務呢?

    韓信首先透過探報獲知(知己知彼,百戰不殆),李左車的建議攻擊還沒有穩定的韓信軍、守住井陘口的建議都沒有被陳餘採納,大膽的率兵穿過井陘口。度過漢水,背水結營。陳餘得知韓信背水結營後,哈哈哈笑韓信不動兵法,背水結營是一條死路,不給自己留後路(很明顯,陳餘忘了發生不久的鉅鹿之戰項羽破釜沉舟)。三萬新兵,什麼都沒有,要打贏二十一萬身經百戰的趙軍,這不是夢話麼?

    紮營後,韓信讓手下大將帶5000漢軍紅色旗幟,隱藏在趙軍大營不遠處的山裡。自己帶領剩下的人挑戰陳餘大軍。陳餘一看韓信——再次開懷大笑,這小子滅章邯純屬靠運氣。你看,韓信軍隊不整齊,士兵連兵器都拿不穩。雙方一接觸,韓信就潰敗了,向漢水軍營撤退,陳餘大軍緊追不捨。到了漢水軍營,士兵退無可退,只能死戰(到水裡肯定死)。陳餘從中午打到晚上,打不下來韓信軍營。只得回去,但是他發現自己的大營已經全是漢軍旗幟。

    陳餘慌亂中撤退,導致軍心渙散。韓信率兵掩殺過來,大營中五千漢軍出來一起合殺。趙軍大敗,陳餘也被敗軍殺死。

    按照實力排名,當時最強的是西楚霸王項羽,其次是劉邦,再者是章邯、齊國田氏、趙王。很不幸,最後三個都與項羽結盟了。

    另一個原因就是,一個和尚挑水喝,兩個和尚抬水喝,三個和尚沒水喝。面對韓信這個怒草各諸侯國的兵仙,各諸侯國都是抱著死道友不死貧道的精神,把衝鋒的機會讓給隊友,把安全大後方留給自己。聯盟這種東西是最不靠譜的,尤其是聯盟裡面人數越多的時候越不靠譜。誰都想多分蛋糕少出力。

    我們看看韓信手下敗將都有誰:

    1、秦地三王——章邯、司馬欣。

    2、趙國陳餘——背水一戰,四萬新兵幹敗二十一萬。

    3、活捉魏王豹,滅魏國。

    4、定三齊,殺項羽手下大將龍駒。

    5、垓下之圍,十面埋伏殺的楚霸王剩下十八騎,最終烏江自刎。

    這樣一個戰鬥力強悍的人,每一次都是以少勝多。你覺得韓信來了,他一定沒來;你覺得韓信不回來,他一定回來;你希望他來,他一定不來,你不希望他來,他一定來;你覺得他在這裡有兵,這裡一定沒有兵,你覺得可以去打一下,只要你打肯定有兵埋伏你;跟這樣一個神鬼莫測的人打;誰願意去觸黴頭?

    第一,韓信個人軍事能力強悍到讓人懷疑人生。

    項羽滅了秦之後,分封諸侯,誰也沒想到劉邦與項羽能夠爭奪天下;這跟2000年的中國說要抵抗美國霸權,並取得勝利沒有人信一樣。但是,歷史用鐵的經驗告訴我們“人才是第一生產力”,韓信從項羽帳下跑到了劉邦這裡。在蕭何的促使下當上了大將軍。從士兵直接到將軍,開始沒人服韓信——即使配合他工作的將領對他也心存懷疑。是金子總會發光的,是人才總會讓你服的。我們今天看到的成語跟韓信相關的是最多的。

    韓信用了一個想都想不到的方式——明修棧道,暗度陳倉。突然襲擊了雍王章邯,順帶把塞王等秦地一舉拿下。相比後世的諸葛亮六出祁山都不成功,韓信一戰震驚了敵人,更鎮服了漢軍。手底下的刺頭將軍們表示——牆都不扶就服韓信。

    第二,政治上佔領道德制高點,項羽是當時最大的敵人。

    當時大家都在打項羽,與劉邦結盟。韓信作為劉邦團隊的一員。由於太過強悍,不聽號令。劉邦都想趁早除掉韓信,最終被張良勸住了。封假齊王事件就反應出來了,劉邦怒不可遏,但是在張良的暗示下,瞬間轉口封韓信為真齊王。很顯然,此時打韓信等於是幫助項羽,而且此時拉攏韓信,才是正確的目標。

    中間彭城大戰,韓信拒絕救援劉邦。最終劉邦讓周珂守城,讓人假扮自己,然後自己化妝城婦女從另一面逃出來。他逃的地方就是韓信的大營,到了地方。劉方二話不說趁著韓信睡覺,拿走了韓信的帥印。調走了他的主力部隊。韓信一覺醒來,成了光桿司令了,只剩下幾千新兵。還要滅趙國,這可怎麼辦?

    韓信有韓信的辦法,韓信點兵,多多益善。韓信讓手下兵去招兵,找來的全歸管,找一百個,就是一百個的頭,趙一千個,直接多將軍。於是,很快招募了三萬新兵。

    要攻打趙國了,得訓練吧?不,韓信告訴你,我領兵不訓練也能打。

    在探報準確得情況下,韓信率兵過了井陘口。透過背水結營,該旗易幟得方式,用三萬新兵打敗了陳餘二十一萬精兵。最終滅掉趙國。這一戰,原來得磁頭們更服氣了。

    垓下之謂,十面埋伏。殺項羽霸王。

    面對這樣一個人,且不說打韓信不是時候,就算打,也未必能打得過。更何況諸侯各自都有小九九,只出聲不出力。

  • 2 # 趙公

    用“各懷鬼胎”來形容楚漢戰爭時期的各路諸侯一點都不為過。由於他們內心的貪婪,每個人都盯著自己眼前的一點利益,又怎麼可能做出長遠的打算呢?

    各路諸侯中沒有真正的英雄

    曹操在和劉備煮酒論英雄的時候說道:“天下英雄,唯使君與操爾。”其實劉邦和項羽也曾經有過一次簡單的煮酒論英雄,那就是在項羽的叔父項梁兵敗定陶被殺之後,其他諸侯都在遠處圍觀,唯有劉邦帶著本部人馬殺入定陶中和項羽會合。

    面對悲憤交加的項羽,劉邦將項梁死後自己悲傷的心情表現得淋漓盡致,堪稱表演界的鼻祖。劉邦和項羽也就在這個時候結拜為異姓兄弟,這也解釋了為什麼日後項羽要烹劉老太公的時候,劉邦能夠大言不慚的說:“我爹就是你爹,你要烹你爹,記得分我一杯羹。”

    透過這次簡短的會面,劉邦項羽也達成了共識,其他各路諸侯皆是一群蠅營狗苟、見利忘義的小人,只有劉邦和項羽兩人才是真正的英雄。

    目光短淺,見小利而忘命的諸侯。

    各路諸侯中有的出身很好,比如魏王豹,趙王歇,韓王成都是之前魏國、趙國、南韓國王的嫡子嫡孫。有些出身倒不是很好,最差的九江王英布只是驪山的一個囚徒。

    但這些諸侯有一個共同的缺點,那就是目光短淺,只盯著眼前那一點點小利益。他們在意的是一城一池的得失,卻沒有考慮到整個國家的存亡。他們在意的是攻破城池之後搶奪金銀財寶,卻沒有考慮到敵人軍隊的反撲。他們認為敵人在千里之外的時候就開始花天酒地紙醉金迷,當韓信的大軍兵臨城下,也就只能乖乖的束手就擒了。

    韓信一戰成名,無人敢敵。

    試問各路諸侯在參加反秦的戰爭中最害怕的人是誰?開始的時候他們最害怕的肯定是章邯,直到霸王項羽在鉅鹿之戰中打敗了章邯,人們才開始懼怕項羽。

    那麼說明了一個問題,所有的諸侯都是非常畏懼章邯的,對於能夠打敗他的人,自然是更加畏懼。那麼這天下只有兩個人打贏過章邯,一個是霸王,另一個就是韓信。

    因此看來各路諸侯更願意躲避韓信的鋒芒,在安全的地方得過且過,今朝有酒今朝醉。也不願意以卵擊石去挑戰韓信。

  • 3 # 講古場

    一、韓信滅諸侯的過程

    在韓信拿下趙國之前,雖然也打了不少的勝仗,但是名氣並不大。韓信北伐第一個攻破的是魏國。此前,魏王豹曾經投降了劉邦。當他看到劉邦在彭城被項羽大敗,自身難保的時候,就背叛了劉邦。由於魏國的地理位置非常重要,直接威脅到劉邦的補給線和大本營。所以劉邦派韓信第一個攻打魏國。魏國的能力並不強,當然抵擋不了韓信,做了俘虜。

    韓信拿下魏國之後,緊跟著就攻下了代國。代國在戰國期間就是趙國的一部分,處於北部邊陲,國小、人少、實力弱。代國國君是陳餘,可是陳餘並不在代國,而在趙國做國相。代國則由國相夏說(音悅)掌管。夏說並沒有什麼軍事才能,所以代國迅速被韓信佔領。至此,韓信連戰連捷,但是對付的都是無能之輩統領的弱小國家,自然也不會引起其他諸侯國的注意。

    此時的劉邦在滎陽再一次吃了敗仗,損兵折將。於是劉邦派人徵調了韓信手下的精兵支援滎陽,僅留給韓信幾萬新兵。韓信就帶著這幾萬新兵討伐真正的強國——趙國。此時趙國真正的掌權者名叫陳餘,是一位天下名士。陳餘有一個好朋友,名叫張耳,此時正在韓信軍中。張耳、陳餘二人曾經是共生死的好朋友,可是後來卻反目成仇了。陳餘曾經要求劉邦殺死張耳,趙國和代國才會幫助劉邦攻打項羽。劉邦的餿主意挺多,找了個長的像張耳的人,砍了腦袋,送給了陳餘。陳餘果然上了當,於是趙國和代國就歸順了劉邦。後來劉邦戰敗,陳餘也得知自己上了當,就又背叛了劉邦。

    現在,韓信帶著幾萬新兵攻打趙國。而趙國呢,有精兵二十萬,還有井陘天險可守,所以陳餘就犯了輕敵的毛病。陳餘手下有個叫李左車的人,很有才能。李左車把形勢分析的很透徹,要求領三萬兵馬斷韓信的糧道。只可惜自以為是的陳餘仗著自己兵多,拒絕了李左車的合理建議。此役,韓信採用背水一戰的辦法,幾萬人打敗趙國的二十萬精兵,陳餘和趙王都死在了亂軍之中。

    此戰之後,韓信名震天下,燕國不戰而降。而當時最大的諸侯國——齊國,也在劉邦手下第一說客酈食其的遊說之下,同意投降劉邦。韓信趁著齊國解除戰備的機會,突然進攻,拿下了齊國。至此,黃河以北的諸侯都被韓信所征服,實現了對項羽的戰略包圍。

    二、諸侯為什麼不聯合起來抵抗韓信

    從以上的過程,我們能夠看出來,一開始,諸侯並沒有在意韓信,也不認為韓信有這麼大的本事。直到韓信打敗趙國之後,齊國和燕國才意識到韓信的強大,但為時已晚。於是弱小的燕國選擇了投降。齊國當時是具備同韓信抗衡的實力的,但是齊國並沒有同韓信抗衡的理由。當時爭奪天下的是劉邦和項羽,而齊國雖然是獨立的諸侯國,但是同項羽卻有很深的仇恨,所以齊國不願意和劉邦對抗而側面幫助項羽。因此,齊國選擇了歸順劉邦。只可惜,韓信有自己的小算盤,齊國就這樣痛失了大好河山。

    另外,此時的諸侯國都是在秦末天下大亂之時,建立起來的國家。彼此之間沒有什麼交情,也沒有哪個國家的國君具備很高的威望,能夠領導諸侯。其實,在此期間,如果項羽能夠意識到北方戰場的重要性,派人領導諸侯,是有可能組成聯軍對砍韓信的。只可惜項羽沒有這個政治頭腦,看不明白劉邦的戰略意圖,坐失了良機。

    總結:諸侯沒有聯合抵抗韓信的原因有:

    一開始諸侯沒有重視韓信,等意識到韓信很厲害的時候,已經晚了;

    諸侯立國時間短,聯絡少。各國國君都沒有統領諸侯的威望;

    項羽沒有意識到劉邦的戰略意圖,沒有重視北方戰場。

  • 4 # 斯文致用

    以六國名義起事的人,多想的是自己能和當初六國君主一樣,當個王就足了,就是英雄,一世的夢想就實現了,並沒有人真正想一統天下。

    像陳勝吳廣,一旦有了點成績,也是急於稱王,並不把天下放在心上。

    其它的諸侯,本沒這個膽量。在陳王聲名傳開後,才知布衣也可稱王,天下這就亂了。

    故韓、故趙、故齊,英布、彭越等都峰起而動。

    故國的後人,只想復故國土地,並沒想得去爭天下。布衣的義士,也只想得得塊土地,過個王癮。

    真正懷有天下的人,就項羽與劉邦。

    項羽是一統天下了,但這天下還是軍閥割據,加上項羽要封的人太多,難免不公平,又或者故意分割大家之權柄以制衡,所以各王國矛盾重重,始終蠢蠢欲動。但項羽並不以為意,他實在是太厲害,天下英雄入不了他的法眼,他只想老家去光宗耀祖,所以定都在江淮。遠離了天下之鑰的關中。給了劉邦一絕好的機會。

    劉邦雖只被封於漢中,但他的志向不限於此。他也看到各地其實是不太平的,很多人都有一口惡氣想吐,所以他密中聯絡共同造項羽的反。他先出漢水,佔領關中,然後齊、趙、韓、九江王都反了,項羽一個一個打,那都不是對手,但這多人反,就難免顧此失彼,軍力、糧草都會困難。他初期又只想打,不想用招安的辦法、聯盟的辦法,到後期再用,大勢已不利於他,遲了。

    韓信最大的成就,就是攻佔齊地。導致項羽兩面受敵。西要與劉邦相攻,東北要防韓信。和三國魏之勢形相似,攻蜀則吳出,打吳則蜀動。再加上英布、彭越在境內境邊始終搗亂。他也無能為力了。亦和宋時一樣,遼、西夏或金、西夏,各方都有牽制,但宋的退讓和堅守,還保全了自己。但項羽不同,他只是打或談,但從不退讓,這也讓各方害怕,要不打死,等讓他緩過手裡,大家都死無其所,所以大家的敵人就是一個共同目標,弄死項羽。

    項羽的敵人,是十幾個劉邦。這像一頭大象,補幾隻獅子咬一樣,終要累死。和袁世凱稱帝一樣,只有雲南廣東來反,他是不怕的,但怕各省都反,特別是近處的幾個省如山西、陝西。

    劉邦的敵人,只有項羽一個。大象死了,劉邦本就在打下關中,應該稱王的,只是被項羽奪去了,他的地位還是比較高,能團結大家。但戰事一完,各地六國之後,並沒得到什麼好處。在戰事和戰事後,劉邦利用手下大將,一一把六國這些假王給驅逐或弄死了,戰事結束,地多封於戰將和兒子。

    這幾隻獅子就想得讓我們各歸各地稱王快活吧,天下已定。可就是那句老話,兔死狗烹,項羽不死,他們不事,項羽一死,他們也就到頭了。

    劉邦,他表面上看的軟弱,但背後有高人,一個個的下黑手,是黑手還不是明打。

    就是典型的黑吃黑,天下英雄死絕,說到底是沒有一個比得上劉邦黑。

  • 5 # 狐筆春秋

    彼時諸侯還處於因循守舊、各自為政,一盤散沙,爭權奪利的階段。剛分到手的一畝三分地尚且自顧不暇,更何來協調作戰、一致對外的合作精神?

    一:十八路諸侯派系林立,各懷鬼胎

    公元前207年,劉邦破關中而亡秦,同年,項羽公然背棄楚懷王“先入關亡秦者王之”的約定。依據“功勳厚薄、親疏有別”的關係大封天下諸侯十八路。當此之際,一則因為六國遺族普遍存在“戰功不著、配合不力、協從不密”的問題;再則,為了更好的掌控天下,形成有效的“諸侯聯邦,共尊一主”的統治模式。項羽在裂地分封之際,有意識的將六國貴族之後進行拆分重組。於是,昔日的“七雄”後人,在項羽宰割天下,共享亡秦福利的時候:有的封國被分割、有的則被剝奪諸侯的資質,更有甚者不但失國而且亡身。諸般變化使得六國遺族心懷怨憤,卻又道路以目,敢怒不敢言。

    而隨著項羽分封制的確立,楚懷王和原本六國舊貴族所擬定的“重回戰國七雄時代”的暢想被徹底擊毀。在項羽的有意扶持之下,透過戰功而迅速崛起的平民諸侯有了“以卑凌尊,以下欺上”的資質,他們開始大肆蠶食六國貴族地盤。

    故此,在亡秦之戰勝利後,天下形勢再次為之一變,十八路諸侯因為出身、戰功、親疏等關係的不同而彼此牴牾、不屑、仇視、矛盾集聚,一觸即發。

    二:齊國打響了反楚的第一槍

    就在項羽強行三分秦地,將原本應該稱王關中的劉邦趕往漢中之時,舊齊相國田榮因為不忿於項羽的分封,弒殺了齊王田都而自立,隨後,以項羽“背約、不公”為由,正式豎起“反楚”大旗,號召六國遺族團結一致,協同抗楚。喘息未定的西楚天下隨即陷入混戰之中,因戰功而得以裂地分茅的能臣慣將們因而不得不在立足未穩之際即倉促應對舊日主子的猛烈進攻。

    而作為天下共主的項羽更是因此而將自己拉入戰爭泥淖,東征西討、南征北伐疲於奔命而收效甚微。而就在中原諸侯彼此陷沒、混戰不休、拼得你死我活的時候,西入巴蜀的劉邦不僅得到了穩定富庶且極具縱深、素有天府之稱的根據地,而且還獲得了秣馬厲兵、休養生息、養精蓄銳、伺機而動的機會。

    三:後來者居上,形勢比人強

    公元206年,劉邦在韓信建議下,順應天下大勢,高舉“恢復懷王舊約”的旗幟。“明修棧道,暗度陳倉”率軍突襲三秦之地,以此與山東諸侯遙相呼應,正式跨出“反楚”的第一步。而彼時的六國遺族已經在項羽的蹂躪之下苟延殘喘,不復當年之勇。

    鑑於項羽為人“暴戾無親、慘刻寡恩”的特性,當初反楚的勇士們,除了“齊國”因為特殊的地理位置以及項羽在齊國造的滔天罪孽致使天下齊人寧死而不降楚外。剩下的諸侯國為了“存身自保”不得不倚仗“兵鋒正盛,氣勢如虹”的漢軍,希望劉邦能夠“秉持正義,主持公道”。

    所以,自劉邦出兵三秦以來,先後收服了燕王臧荼、韓王韓信、魏王魏豹、趙王張耳等列國諸侯。而這些眼高於頂、目無餘子的諸侯王又何曾有過通力合作的誠意?又有誰願意和地痞流氓出身的劉邦分庭抗禮?

    隨著戰爭形勢的發展,已然投降劉邦的諸侯明顯意識到自己正逐漸成為劉邦的下屬的悲慘事實,於是,不甘臣服的他們掀起了“反劉”的浪潮,有的卑躬屈膝重歸項羽陣營,有的則因為反應不及而被劉邦順勢斬殺,還有的則索性聽天由命,任由劉邦指揮。至此,天下諸侯楚漢分明,涇渭判然。

    四:戰勝攻取所在皆破,諸侯膽裂

    公元前204年,在楚漢相爭陷入僵持階段之際,為了盡大限度的獲得戰場的主動權,在劉邦全力支援下的韓信毅然開闢第二戰場。這一條由“趙”而“魏”而“齊”的戰略規劃,不僅再次擊潰了反水的“燕趙”兩國,而且憑藉著強大的兵鋒,一鼓作氣攻克了素以“形勝天下、富饒鼎盛”而著稱的三齊之地。劉邦集團首次在戰略意圖上實現了對項羽的狙擊。堂堂西楚霸王的江山社稷開始變得搖搖欲墜。

    次年,鑑於良好的戰略形勢,劉邦又命能言善辯的隨何遊說驍勇善戰的淮南王英布,藉此剪出項羽的左膀右臂,之後,又命人以“王侯之印、寶物重器”賞賜彭越,許以“丹書剖符、裂地分茅”。命其“馳騁縱橫於項羽後方,令其不能一意西向”。至此,天下諸侯有力者或為劉邦所滅,或為劉邦所收。天下再無能夠與劉邦並駕齊驅之輩。

  • 6 # 對話往事

    人心不齊是根本原因,各諸侯王,一般都是隨劉邦打天下的好兄弟,居功自傲自古就是武將的通病,但不見得人人叛亂,再劉邦收拾韓信和陳豨的時候,彭越,英布,藏荼等人人自畏,甚至有的是被逼反抗,大多數人是不願意反叛的,因為天下大居以定,個路諸侯擰不成一根繩,自然形成不了強大的戰鬥力,被劉邦個個擊退。

  • 7 # 小生不乖

    當時的諸侯國除了劉邦的漢國、項羽的西楚國以外,還有魏豹的西魏、趙歇的趙國、陳餘的代國、田廣的齊國、臧荼的燕國、吳芮的衡山國、共敖的臨江國,其中趙代又是一家,英布的九江國則正在或很快就被項羽打下來。爭鬥中心處於黃淮流域的漢、楚、魏、趙、齊,北邊的燕國與南邊臨江國、衡山國基本不參與。

    這個事情要從前205年八月韓信出兵打西魏算起,往前推4個月,項羽還在齊國打仗,劉邦卻帶著西魏、趙代打到彭城去了。轉眼,項羽又把劉邦團伙都打散,魏、趙與楚和好,項羽也從齊國戰場上退出,與齊國講了和。這時,八月,劉邦正跟項羽滎陽相持,項羽另派了龍且去打英布,劉邦則派了韓信去打西魏。

    這會兒,再看魏、趙、齊的基本行為就比較清楚了。

    其一,當時天下兩霸是劉邦與項羽,其餘諸侯的基本屬性就是哪個強就跟哪個,就是被挾持出兵,也不肯出力。

    其二,當項羽劉邦相持,諸侯的態度是觀望。

    其三,劉邦的主力軍都在滎陽,西魏、趙代很輕視只有兩三萬軍的韓信部隊,以為自己是必勝的,沒必要再找外援。當韓信相繼拿下西魏、趙代以後,燕國嚇得投降了。打齊國又是一年多後,且又是另一番局面,齊國是一度找過楚國來幫忙的。酈食其已經遊說齊國投靠漢國,韓信卻趁那會兒齊國邊境鬆懈一直打到了齊都臨淄,而後西楚方面派軍來救,結果一總給韓信擊敗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紅胎記是如何形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