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江上神思者

    不是主動讓賢,李亨已在靈寶登基,號令天下兵馬,寫封信給在成都的唐玄宗,告知一聲。

    此時的唐玄宗雖有一萬個不樂意,但木已成舟,只得承認這個事實,畢竟安史之亂是他偏聽偏信,不斷縱容安祿山所造成的,一代明君早已威嚴掃地。

  • 2 # 半畝仙客

    並不是唐玄宗主動讓位給他兒子李亨的,唐肅宗在靈武繼位的時候,根本就沒有透過唐玄宗的首肯。

    李亨是唐玄宗李隆基的第三個兒子,從小很是聰明,兩歲就封王,唐玄宗在處理完太子瑛之後,朝臣大多認為武惠妃的兒子壽王李瑁可以成為太子。但是唐玄宗對武家的芥蒂並沒有消除,所以在開元二十六年,李亨入主東宮,成為太子。這個李亨很早就看出安祿山腦後生反骨,一直請求唐玄宗殺了他,但是唐玄宗沒有殺。直到安祿山造反,唐玄宗西行入蜀,留太子李亨殿後,宣慰父老。但是太子李亨被百姓攔住,唐玄宗無奈只得派給李亨數千人馬讓他收復長安。大概唐玄宗已經猜出太子要壯大自己的勢力了吧。

    唐肅宗李亨率兵一路北上,到達靈武之後,僅僅過了幾天就頒佈詔令登皇帝位,改元至德。遙尊唐玄宗李隆基為太上皇。頒佈詔令,大赦天下。這期間,唐玄宗並沒有顯示出要退位的意思,也就是沒有得到父親的首肯,李亨就成為了皇帝。唐玄宗是一個非常聰明的皇帝,為了自己李家的顏面,只得下詔退位詔書,成為太上皇。

    至德二年,李亨收復長安,唐玄宗又回到了興慶宮,但早已物是人非。唐肅宗李亨還接受李輔國的建設,將唐玄宗幽禁,唐玄宗由此晚景淒涼。但是也算是天道好輪迴,唐玄宗死後13天,唐肅宗李亨也跟著死了。

    作為皇帝,唐玄宗對自己的兄弟很好,但也曾一日之內殺死了自己的三個兒子。後來被兒子幽禁致死,大概也是他的輪迴吧。

  • 3 # 路遙lgy

    唐玄宗李隆基是“開元盛世”的明君,他起用姚崇,宋璟相繼為宰相,積極改革。短短几年就使“賦役寬平,刑法輕省,百姓富庶”。他自己提出“百姓租賦,非帝王之有”,這可以說是非常現代化的思想了。

    “開元盛世”時期,唐朝人口大約有七千萬,耕地六億六千萬畝,國家圖書館有五萬多卷,與唐朝來往的國家有七十多個。

    公元737年,唐玄宗的愛妃武惠妃去世,使他心靈空虛,這時他看上了自己兒子李瑁的媳婦楊玉環。據說是高力士在期間運作的,唐玄宗娶了自己兒子的媳婦,也搞成了冠冕堂皇的盛事,楊玉環進宮被封為了貴妃!

    與楊貴妃有共同音樂愛好,使唐玄宗沉浸在輕歌曼舞的溫柔鄉里,他親自給楊貴妃編排《霓裳羽衣曲》的大型舞蹈,將政事已忘了理會。他越來越不想有人打擾自己,先是起用李林甫當宰相,後面起用楊貴妃的堂兄楊國忠。

    楊國忠當政,使唐玄宗徹底聽不到真實的訊息了。即使雲南打仗失敗,也說是勝利了。

    公元755年,安史之亂爆發,叛軍很快攻破潼關,唐玄宗知道是真的了。也只好帶著楊貴妃等人逃亡。在逃到馬嵬坡時,楊國忠被叛軍殺死,眾軍要求賜死楊貴妃。唐玄宗無奈只好賜死楊貴妃,得以逃亡到四川。

    唐玄宗到了四川不久,就被迫宣佈退位了。因為他的兒子太子李亨在將士們的擁戴下在靈武宣佈繼位登基了,史稱“唐肅宗”。

    唐玄宗在很不甘心的情況下退位,內心還想著靠另一個兒子李嶙再有所收穫,可是不久,李嶙就被以叛亂消滅了,唐玄宗徹底沒有希望!昔日繁榮的大唐帝國,一去不復返,再也沒有回到“盛世”的輝煌!

    可嘆,唐玄宗李隆基,只能說是皇帝裡面最好的音樂家。

  • 4 # 榮耀歷史

    題目敘述得就不完全正確,安史之亂後,唐玄宗活得很不好,特別是皇位被兒子搶走後,活得更不好!

    1、公元755年安史之亂爆發,次年,長安陷落,唐玄宗帶著皇室宗親和禁軍倉皇出逃,到馬嵬坡時,眾軍人困馬乏,回想起不久前還在盛世長安,鮮衣怒馬,享受著萬國來朝,現在卻如喪家之犬,食不果腹,到底是誰的過錯?想來想去,是奸相楊國忠矇蔽了皇帝,將整個朝堂搞得烏煙瘴氣,誘發了安史之亂,摧毀了眾人的幸福生活,所以他必須以死謝罪!於是乎,馬嵬坡兵變發生,禁軍將士亂刀砍死楊國忠全家。怨氣釋放後,大家發現楊家還有一個人,此人深得皇帝寵愛,如果有一天回到長安,她會不會讓皇帝清算自己?這個人就是楊貴妃,於是禁軍將士一鼓作氣,逼迫唐玄宗賜死楊貴妃!

    2、馬嵬坡兵變是唐玄宗也是太子李亨人生中最大的轉折點。首先看唐玄宗,開元盛世的榮光毀於一旦,他在百官、在軍中、在民間的威望已經跌落到谷底,來看看安史之亂前後他乾的這些蠢事:

    寵信安祿山,竟然讓其身兼范陽、平盧、河東三地節度使,手握15萬兵馬,這就是給唐王朝埋下了一顆核彈;

    罷用張九齡等明相,轉而寵信楊貴妃的哥哥楊國忠,讓其身兼40餘職,專權亂政,將朝堂上下搞得烏煙瘴氣,頻繁對外用兵,兩次南征南詔國,均慘敗而歸,如此無能之輩卻依靠這楊貴妃的受寵而青雲直上;

    安史之亂爆發後,一開始唐玄宗還不相信安祿山謀反,還替安祿山說好話,這是何其昏庸,真正知道安祿山謀反後,慌忙調派高仙芝、封常清前往洛陽募兵防守,又是因為楊國忠的無能,再加上軍隊是臨時招募,所以洛陽失守,高仙芝等人退守潼關,唐玄宗竟然聽信宦官,以失敗之名殺了高仙芝、封常清等名將,此時大唐的精銳都在邊疆,好不容易有兩員大將也被他殺了;

    潼關總得有人來守,生病在家的哥舒翰臨危受命,他死守潼關,安祿山久攻不下,便做出撤軍假象,唐玄宗得到情報,嚴令哥舒翰出擊,哥舒翰知道這是安祿山的計謀,接到命令後不禁痛哭,他知道只要一出去就什麼都完了,果不其然,哥舒翰大敗,潼關失守,安祿山兵臨長安!

    種種的行為可以看出晚年的唐玄宗就是一個昏聵無能,寵信小人,忠奸不辨的昏君,如此的君主怎能讓人臣服?所以在馬嵬坡禁軍才敢譁變,才敢逼迫唐玄宗賜死楊貴妃。

    3、馬嵬坡兵變背後要說沒有太子李亨的運作誰都不信,唐玄宗也很清楚這一點,所以馬嵬坡兵變後父子兩人形同陌路,唐玄宗按照原定計劃逃亡巴蜀,而李亨則是分道揚鑣,一路向北到靈武整頓軍馬討伐叛軍。獲得軍隊的支援後,李亨終於可以放心大膽地宣佈登基為帝,給自己的老爹寄去一封信,告訴他已經變成太上皇了。唐玄宗無可奈何,此時的他已經得不到眾人的擁戴,跟在自己身邊的只是高力士這些宮中的親信。

    4、李亨這個皇帝還是當得不錯的,他重用郭子儀、李光弼等名將,只用一年多時間順利長安、洛陽,唐玄宗也可以回到久違的大明宮,但是享受百官歡呼的已經是他兒子。父子相見,李亨也沒做得太絕,李隆基還是悠閒地活著,但是李林甫卻誣告李隆基與外人溝通過於頻繁,而且他的親信高力士等人似有不軌之心,並且趁李亨生病期間,將李隆基遷居到甘露殿,並且把親信高力士、陳玄禮、玉真公主等人趕出宮,讓李隆基一人孤苦伶仃地走過餘生,知道這一切後,李亨表現得很平靜,就差表演李林甫幹得好了!

    5、所以說安史之亂馬嵬坡兵變後,唐玄宗李隆基已經由皇帝變成一個政治鬥爭的失敗者,他的命運已經不被自己掌握,也只能眼睜睜看著不屬於自己的CROWN戴到別人頭上。

  • 5 # 善發歷史說
    玄宗西逃

    唐玄宗在馬嵬驛被迫縊殺了愛妃楊玉環,他已經準備完全丟下朝廷和百姓,匆忙向西逃竄。唐玄宗本以為殺了楊玉環可以平息將士的怒氣,沒想到聚集的百姓卻一再阻止唐玄宗的西逃。於是只顧自己逃命的唐玄宗,當即就讓太子李亨先留下來斷後,然後唐玄宗又繼續往成都逃亡去了。

    太子李亨只好默默地承受父親的拋棄,當晚留下來的李亨還不知道何去何從,而李亨的三子建寧王李倓則建議父親李亨轉移到朔方,李亨曾經擔任過朔方節度使,叛軍還沒有波及到朔方,於是李亨在眾人的相勸之下立即趕往朔方。

    肅宗繼位

    太子李亨一路顛簸,經奉天(今乾縣)北上到達平涼。李亨一行人到達平涼之後,朔方節度留後杜鴻漸得知當今太子逃到朔方,立即前往迎接,同時向李亨彙報了朔方的情況,隨即就護送李亨前往朔方的治所靈武。

    在李亨達到靈武的同時,唐玄宗也安全達到了四川劍閣。全國在唐玄宗因為安史之亂逃亡的那段時間裡,已經完全陷入了權力真空,因為除了唐玄宗途徑的地方,其他地方的官員都不知道唐玄宗是死是活以及究竟人在那裡,總之中央政府已經短暫崩盤,好在唐朝的地方官僚體系這時候還能繼續運轉,各地紛紛各自為政維持著局面。

    唐玄宗躲在四川,根本無法指揮全國的平叛工作,當時李亨在朔方節度留後杜鴻漸、河西節度行軍司馬裴冕的大力支援下,大家一致擁戴太子李亨登基稱帝,遙尊唐玄宗為太上皇,改天寶年號為至德年號,史稱唐肅宗。

    不久,大將郭子儀率領五萬兵馬退守靈武,更使得朔方實力大增。李亨繼位之後,人心所向,李亨也不失時機地組織力量去討伐叛亂,於是李亨逐漸成為全國平叛的總指揮。

    父子相見

    當唐肅宗繼位三十天後,從靈武派遣的使者終於到了成都,當唐玄宗得知李亨已經稱帝,唐玄宗說:“吾兒應天順人,吾復何憂!”但是唐玄宗雖然嘴上這樣說,實際上心裡也是很不高興,直到了四天之後他才改稱太上皇。

    而且,唐玄宗還繼續對著權力存在痴迷的幻想,居然又要求朝廷政務必須同時上奏給他和兒子李亨兩位皇帝,其內心還是不願意放權的。

    至德二年(公元757年)正月,安祿山被兒子安慶緒所殺。九月,唐軍在聯合回紇、西域等番兵的幫助之下,大敗叛軍收復兩京,把叛軍打回了河北。

    在此期間,唐肅宗緊緊把握大權,不斷消除了父親唐玄宗的各種影響,見大勢已去的唐玄宗終於在十二月被迫接受現實,回到長安,在宣政殿把傳國寶傳給了兒子唐肅宗,完成了權力交接。

    綜述

    唐玄宗並不想把權力移交給兒子李亨,而是在當時危急情況之下,唐玄宗只顧著西逃成都無法有效統一指揮平叛。當時的時局之下,為統一指揮平叛,李亨臨危受命被邊鎮的將領、官員擁戴為帝。實際上直到李亨迎回父親唐玄宗回到長安完成權力交接的那期間,唐玄宗都反覆在嘗試著奪回權力,不過最後都失敗了。

  • 6 # 國史春秋

    唐玄宗並沒有讓位,他是被兒子李享坑了一把。

    歷史上很少有主動讓位的皇帝,除非出現特殊的情況。唐玄宗嗜權如命,當年他的三玉兒(李瑤、李瑛、李琚)被武惠妃陷害,玄宗皇帝一臉冷漠,更不問青紅皂白,將三個兒子貶為庶人。後來三子慘遭武惠妃與李林甫的毒手,事後玄宗皇帝不聞不問,薄情寡義讓人髮指。原因就是兒子或許覬覦了他的皇權。所以,如果讓這樣一位皇帝讓位簡直就是天方夜譚。

    安史之亂爆發以後,叛軍一路攻克洛陽,直逼潼關。當時潼關的守將是哥舒翰,手握20萬兵馬,如果堅守潼關不出的話,叛軍就無可奈何,但是楊國忠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在玄宗面前進讒言,說哥舒翰擁兵自重,圖謀不軌。唐玄宗本來就對楊國中言聽計從,所以很容易就聽信了楊國忠的讒言,命哥舒翰出兵。

    然而皇命不可違,無奈之下,哥舒翰只好硬著頭皮出戰,大軍剛出潼關,就被叛軍包圍,20萬大軍灰飛煙滅,潼關失守。隨後,玄宗皇帝驚慌失措,帶著楊貴妃、楊國忠等人趕忙出逃。當玄宗皇帝行至馬嵬驛時,追隨他40餘年的心腹愛將陳玄禮發動了兵變。憤怒計程車兵將楊國忠斬殺,後來又逼迫楊貴妃自盡。

    事已至此,難過也沒有用,好在天無絕人之路。玄宗皇帝繼續西行。而此時玄宗皇帝又擔心叛軍追趕而至,所以分給兒子李亨3000人馬,命其收復長安,擊退叛軍。其實,玄宗皇多慮了,也失算了,一方面叛軍並沒追來,另一方面兒子李亨也沒敢招惹叛軍,而是直接去了靈武軍營。

    李亨知道行將就木的玄宗是指望不上了,為了擊退叛軍,不得不自立門戶,以皇帝的號召力,重新集結兵馬。其實此時難過的並不是玄宗,而是李亨。因為李亨只有3000兵馬,20幾個隨從,這樣一個皇帝寒酸到了極點。好在後來郭子儀率5萬兵馬回援,這樣一來,李亨總算有了一點盼頭。後來李亨又得到了回紇兵的幫助,總算擊退了叛軍,收復了長安與洛陽。

    收復二京後,玄宗皇帝被迎回長安。時隔三年,物是人非,玄宗的時代已經成為過去。既然木已成舟,玄宗只好乖乖的當了太上皇。其實,安史之亂爆發當年唐玄宗已入古稀之年,早該退休了,而太子李亨也45歲了。如果沒有安史之亂,李亨不一定能當上皇帝,因為他只比玄宗多活了十幾天。

  • 7 # Ta是無雙

    不是讓的。確切的說,是他兒子,即當時的太子,以非暴力手段搶去的。

    唐玄宗的第三子李亨,生於711年,738年被立為太子。755年,安史之亂爆發,唐玄宗帶著媳婦和部分家人、近臣出逃,李亨也在逃難的隊伍中。

    唐玄宗在馬嵬坡被手握兵權的將領脅迫,殺了楊貴妃。其實,李隆基失去兵權,權力被架空,就是從這次妥協開始的。

    在馬嵬,父子二人分道,玄宗任命李亨為兵馬大元帥,負責平叛。李亨北上去了靈武(寧夏),李隆基向南逃往四川。

    李亨為什麼去靈武?因為靈武執掌兵權的杜鴻漸是李亨的親信,杜鴻漸掌握著大唐朔方軍的兵權,朔方軍是唐朝在西北地區的軍隊。插一句,杜鴻漸的母親,是尉遲恭的孫女。

    杜鴻漸給李亨寫了一封奏章,陳述了自己的平叛思路,大概就是徵調朔方軍,召集河隴兵力,聯合回紇,再徵召河北兵力,南下平叛,收復二都。

    李亨覺得此計可行,就去靈武操盤。

    安史之亂的第二年,756年7月,杜鴻漸擁立李亨,起初李亨不肯(總得客氣一下),杜鴻漸五次上表,李亨才答應即位,遙尊父親為太上皇,李亨就是唐肅宗。

    杜鴻漸為啥擁立李亨呢,明代的王夫之說:杜鴻漸等之勸進,名為社稷計,實以居擁戴之功取卿相,其心可誅也。

    這意思再明白不過了,若不擁立李亨,杜鴻漸一輩子也就是一武官。有了擁立之功,那就是封候拜相的榮耀。口口聲聲為社稷,其實還是為自己。

    四十多歲的李亨也白得一個皇位,不用苦等了,事實證明,李亨如果沒有這次奪權,可能永遠無緣帝位,因為他爹太長壽,父子倆最後一前一後去世,沒差幾天。

    奪位,既成全了李亨,也成全了杜鴻漸自己,皆大歡喜,杜鴻漸這帳算得精明。

    李亨繼位後,按杜鴻漸的規劃,召集涼州、安西的兵力,又徵調了河北和山西的兵力,再加上回紇的騎兵相助,靈武當時兵力強盛。

    老天爺也幫著李亨。安祿山政權此時內訌嚴重,兵力分崩離析,757年10月,李亨終於收復帝都長安和洛陽。

    李隆基以太上皇身份返回長安。

    李亨對這個被迫讓位的父親心存芥蒂,找藉口清算了李隆基身邊的所有親信,忠心耿耿的陳玄禮被迫罷官,高力士被流放,親信宮女和小樂隊都被遣散,換上了李亨安排的人,相當於被軟禁。

    杜鴻漸擁立有功,深受器重,大權獨攬,最後封衛國公,官拜丞相,同時擔任兵部侍郎。

    李隆基的晚年,是徹底的空巢老人,762年5月落寞去世,享年78歲。沒幾天,李亨也去世。

  • 8 # 折緣

    唐玄宗聽到題主這句話,估計要從九泉之下跳起來憤恨不已。唐玄宗並沒有把皇位讓給自己的兒子,而是在權威喪盡之後,被迫成為了太上皇。而這個過程沒有太子逼宮,政變,而是在馬嵬驛這個地方,幹了一件“分兵”的事情。

    從開元盛世到天寶危機,唐玄宗把一副好牌,打得稀爛,突如其來的安史之亂,在京畿空虛的情形下長安不守,各自逃散。玄宗陛下打算帶著愛妃們逃到蜀地成都,再做計較,而他們這支逃亡隊伍裡,不怎麼顯眼的太子蠢蠢欲動。

    太子李亨實際上並不是多麼優秀的人,他有野心,但卻並不具備什麼實力。開元二十五年,太子瑛被廢,李亨因為看起來比較仁厚,加上“年又居長”輩立為太子。但是他這個太子的東宮勢力單薄,並不足以鞏固太子地位,但李亨幸運的是,他又一個如武則天、韋后、太平公主式的老婆張良娣,以及張良娣的得力助手李輔國。

    李亨成為太子,其實沒有任何朝臣勢力的支援,李林甫主張擁立壽王李瑁(楊貴妃前夫)為太子,但因為其母武惠妃之死而作罷;楊國忠其實也不支援李亨,仗著楊貴妃的關係,並不把太子放在眼中,而高力士明面上反對擁立李瑁為太子,抵制李林甫、楊國忠等危害李亨,實質上他只是想透過這一系列手段達到排擠李林甫、楊國忠的目的。

    所以李亨十幾年的太子生涯是悲催的,他的地位並不穩固,也沒有自己的勢力。

    然而安史之亂給李亨提供了很好的契機,當長安城破之後,唐玄宗的逃亡隊伍到達馬嵬驛的時候,發生了歷史上著名的馬嵬驛兵諫事件。關於兵諫,到底太子有沒有參與其中,眾說紛紜。

    《舊唐書》中說,禁軍大將軍陳玄禮密啟太子,請誅楊國忠父子,又以馬嵬驛軍士不得食,流言四起,陳玄禮怕發生譁變,求謀於皇太子,請誅楊國忠。

    不管太子是否參與了這場兵諫,但是馬嵬驛之變後,李亨從一個沒有什麼勢力的太子在民眾泣留的情況下,開始主持軍事。而在《舊唐書》的記載中,張良娣和李輔國都扮演了重要角色,張良娣負責出主意,李輔國負責動手,比如干掉楊國忠,以及建議分兵往北,而非入蜀,就是李輔國提議的。

    被兵諫逼迫的唐玄宗無奈之下讓自己的愛妃自縊,然後日益消沉,軍心似乎也不再他這邊,於是沒有任何掙扎,就看著太子帶著軍隊“北上朔方,以圖興復”去了。

    事情到了這裡,父子倆已經分道揚鑣,代表著權力的轉移,雖然唐玄宗還是皇帝,但是他這個逃跑皇帝,已經失去了權威,而他自己似乎也因為打擊太大,或者年紀大的原因,沒有了北上擊胡的信心,只求到蜀地安穩地待著了。

    從太子分兵的這一刻起,就等於是唐玄宗主動放棄了屬於自己的權力,這其實有點跟宋徽宗禪讓宋欽宗有點相似,相比宋徽宗的推卸責任,唐玄宗明顯多了些心灰意冷,雄心不在。

    或許唐玄宗已經意料到之後會發生的事情,但是估計他完全沒有想到太子到了靈武之後,就立即稱帝,遙尊自己為“太上皇”了,整個過程,招呼都沒打,可見玄宗的權威低到了什麼地步。

    所以,說唐玄宗把皇位傳給唐肅宗,這是不準確的,因為沒有“傳”這個過程,或許在形勢之下,唐玄宗沒有任何阻撓,甚至一定程度上幫助太子取得了權威,但實質上,他並沒有動過主動禪讓,退位太子的心思。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痛失良機,婦人之仁的李建成,最後為何發動了玄武門之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