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江山壹統
-
2 # 途牛山小旋風
發動玄武門之變的不是太子建成,而是秦王世民,這個要首先明確呀!玄武門之變作為歷史上著名的奪位之戰而留名青史,整個過程非常血腥。太子李建成和齊王李元吉悉數被殺,兩人的家眷也絕大多數未能倖免,基本算被斬草除根;而作為父皇的李淵,也在充分認識現實的情況下,無奈退位了。其實李淵當時的身體很好,退位是被逼無奈,所以在後來的歲月裡,李淵和李世民的關係不怎麼親密,隔閡還是很深的。直到李淵去世,也沒有原諒自己這個最出色的兒子。
到底是什麼造成了這場骨肉相殘的血腥大戲呢?最直接的原因是爭奪皇位。太子是李建成,而為大唐江山立下汗馬功勞的是秦王李世民。作為父皇,李淵的態度又很曖昧。允許李世民設立天策府,招攬天下能士與太子分庭抗禮。這也是後來李世民敢於拼死一搏的本錢和底氣。
隨著後來皇位之爭越來越白熱化,雙方逐漸的撕破臉。太子靠後宮的枕邊風,讓李淵越來越厭惡自己的二兒子,甚至懷疑他和楊廣是一路人,早晚會謀反!後來太子和齊王又把主意打在了天策府一干文臣武將身上,企圖逐步分化瓦解秦王的勢力。這些部下願意歸順太子的,自然會得到重用,不願意的,就有可能被清算!
而秦王這邊自然也沒閒著,暗地裡收買了不少太子的人,而其中一人將在後面的玄武門之變起到決定性作用!秦王這邊更絕的是直接忽悠太子的親信大將謀反,這簡直就是把屎盆子往太子腦袋上扣,而且是死罪!但李淵畢竟是政壇老妖怪,很快便發現其中的問題,並懷疑是李世民嫁禍給了李建成。
雙方你來我往,鬥爭不斷。但勝利的天平已經倒向了太子。因為李淵終於下定決心,要讓太子繼位了。作為太子繼位最大的絆腳石,李世民自然要被李淵拿下。在玄武門之變的前一天,李世民被召進宮,李淵當面嚴厲的斥責了李世民的野心,並認定他有謀反的嫌疑。李世民跪在李淵面前請罪,汗如雨下。如果沒有意外,等待自己的最好結果,也不過是做個閒散王爺,更可能是一生的幽禁!“父皇下定決心要除掉我了!怎麼辦?一定還有路可以走!”李世民強迫自己冷靜下來,可怎麼應對眼前的危機呢?看著父皇智珠在握的神情,李世民突然想到了辦法!“想要擊敗你的敵人,首先要讓他亂了心智,對方心亂了,才有機會!”這不正是我在戰場上與敵軍交鋒中,慣用的方法嗎?看來今天要用在父皇身上了!”突然之間,李世民不在理會自己為什麼被扣上謀反的帽子,而是向李淵爆了一個大料:太子和齊王與後宮有染!他有確實的證據,可以和他們當面對峙!李淵這時候不淡定了,自己的後宮和自己的兒子有姦情?這可不得了,這不是正是楊廣曾經幹過的事情嗎?自己一直以來都覺得二兒子是楊廣,結果突然發現,太子同樣可能是第二個楊廣!君父,先是君王,後是父親!誰都不能在自己活著的時候,打皇位的主意!自己的兒子也不行!太子當真把觸手伸到了後宮嗎?似乎不是沒可能,聯想起自己為什麼如此厭惡世民,不正是那些嬪妃吹的枕邊風嗎?!李淵的心理防線被擊潰了,世民謀反不過是自己廢掉他的藉口;太子染指後宮這件事不在自己的掌控之中!李淵的心亂了,做出了一個讓他抱憾終身的決定,他同意明天讓太子和齊王進宮,當面與秦王對峙!
李世民終於有驚無險的回到了天策府。一直以來,李世民都很猶豫。面對父皇的步步緊逼,自己手下的這群人不止一次勸自己動手。但他還是有些下不去手,畢竟都是骨肉父兄啊。而且東宮的長林軍實力強悍,一個不留神,也許自己也將陷入萬劫不復。不到逼不得已,誰會去鋌而走險呢?但今天發生的一切告訴李世民,他已經回不了頭了。自己作為親王,與太子爭位,這件事沒有回頭路,回頭便是死!好吧,既然回不了頭,那就拼死一搏吧!“把長孫無忌、尉遲敬德都叫來!去請房玄齡和杜如晦!”一聲聲命令從李世民口中傳出,此刻他再度恢復自信,恢復了秦王的英雄本色!
玄武門,進宮的必經之路,守門官名叫“常何”,是太子一系的,但實際上已經被秦王收買了。從收買人心這方面看,太子與秦王的手段差太多了。太子一般都是收買核心人物,比如尉遲敬德,結果被打臉;秦王一般都收買對方團隊中的邊緣人物。比如常何同志,因為官職低微,就是個看門的,根本不受重視,算不上太子死黨。但這個職位,在今天發揮了決定性作用。秦王伏擊太子的時候,常何把大門關閉了,等於關門打狗。太子的長林軍很強悍,甚至超過天策府的兵馬,但是沒用,根本沒法救援太子,最終太子和齊王都被秦王殺掉了。
此刻的李淵還在泛舟遊湖,左擁右抱,好不快哉,對外面發生的一切,居然絲毫不知。隨後尉遲敬德一身戎裝,殺氣騰騰的直接出現在了李淵面前。此刻李淵才知道大勢已去,兩個兒子都死了。為什麼自己對玄武門發生的事情沒有察覺呢?為什麼尉遲敬德能夠拿著武器出現在自己面前呢?李淵作為馬上征伐天下的統帥,馬下治理國家的皇帝,不會連這個都看不出來。他身邊的太監都被自己的好兒子收買了!他再也見不到自己的文武百官了,至少在世民得到天下之前,他誰也別想看見了,身邊只有好友裴寂。換句話說,李淵被軟禁了,雖然天下還在自己的掌握之中,但自己已經在別人掌握之中了。
“不虧是我最優秀的兒子,居然連我身邊的侍衛和太監都買通了。兵行險招,出奇制勝,我輸的心服口服!”。從此李淵傳位給李世民,不再過問政史,專心造小人。和李世民的關係也很疏遠,印象裡,只有李世民大破突厥,活捉頡利可汗的時候,兩人才能開懷暢飲。
李世民登基後,廣開言路,虛心納言,對外征戰無往不利,大唐迎來了盛世,李世民被各國各族尊成為“天可汗”,並流芳百世,成為世代稱頌的千古一帝。
-
3 # 雲飛揚31190
玄武門之變,也不是李建成發動的。是李世民發動的政變。
至於李建成是不是婦人之仁,不太重要。
李世民意在奪取皇位,廢掉父皇。因為,等著接班,輪不到他。
-
4 # 紙上音
唐朝開元皇帝李淵的三個兒子分別是老大李健成,老二李世民,老四李元吉,老三早逝。李世民陪著老爹東征西討立下細數不來的汗馬功勞。李淵按照古代習俗封長子李建成為皇太子,但是當時的李世民各方面都超過哥哥李建成,所以李建成特別害怕李世民奪取他太子之位,便想方設法的陷害李世民,貶低他在李淵心中的位置。
太子李建成是李淵嫡長子,能力是不及李世民的,和李世民相比也沒有太多的建樹,但並不能表李建成不配當這個太子。在李世民南征北戰的過程中,李建成輔佐父親李淵治國,為李世民戰爭提供所需,這也就是說李建成“文”方面是不會太差的。魏徵曾任太子洗馬,為李建成服務,要知道這位老哥直言上諫能力李世民都受不了,好幾次發火想收拾他,但是魏徵卻從未被太子李建成趕出太子府,可見李建成還是禮賢下士的。另外李建成性格仁厚,在河東廣交豪傑,給起兵拉圈子。在後面的玄武門之變中,不少部將在看見李建成的人頭後仍肯為之死難,河北更是立馬大亂,可見李建成還是深得人心。
那麼,誰要為玄武門之變負責呢?答案就是他們的老爹-李淵。李淵從未將李世民當做接班人培養,因為在之後的統一江南,二平劉黑闥,李世民都未立功勞;平定楊文幹叛亂,李淵許諾李世民只要平定叛亂,太子之位就給李世民,尷尬的就是後面叛亂平定了,但是太子還是李建成。這樣一來,兩兄弟的矛盾越發放大,不可開交,互相殘殺已成必然。玄武門之變,是李世民最危險,也是最後一步棋了,不是到了絕境,李世民也不想走這一步。因為李世民失去了和平奪儲的可能性,最終的結果就是玄武門之變的發生。
-
5 # Honely426
首先糾正玄武門之變不是李建成發動的,而是秦王李世民!其次至於李建成婦人之仁確實不太好下結論,從玄武門之變就可以看出來李世民在皇位之爭已處於下風,太子上位基本是水到渠成變數不大就差李淵昇天了!
太子為了上位可以從史書都可以看出對於弟弟天策將軍削權工作其實已經做的很好了,太子畢竟在老子皇帝還在位不可能做的太過,不能明面上的對兄弟心狠手辣!太子秦王畢竟是同父同母有著血緣關係的。所以太子更關注的是口碑,讓皇帝滿意才是首要工作,所以在防範弟弟的工作上雖然很重要但是也不敢也沒想在老子眼皮底下或者家門口滅口甚至是滅門!
誰能料到李世民這麼幹了竟然還在皇宮大院內把這事給辦了,這個說明這個突發事件是出乎李建成及其智囊團考慮範圍的,李建成對於李世民不想採用狗急跳牆的辦法而是溫水煮青蛙的政策,但是李世民及其團隊就不這麼想了直接來殺招殺太子武力逼宮,這事這麼幹了還成功了說明李世民能力之強人力之優佈局之長遠,所以在這之前李世民是一位有才能且有野心的皇子是有道理的!
天策將軍一開始的想法一開始也是想著用軍功和成績證明給老爸比太子優秀,為自己上位創造機會,但是後面發展確實也出現了偏差。。。到後面沒辦法為了權利處於劣勢了,當條件足夠成熟就直接破釜成舟兵行險招,直接解決了登頂權利最高峰的最大障礙兩兄弟,能力強的總是不甘人後的更何況還是有野心的,這種人時機一成熟必定有所動作!所以這麼看李建成不能算婦人之仁,畢竟明面上的優勢且想得位正所以被算計被打了陰槍。
歷史總是被勝利者書寫,太子及其智囊計劃與謀慮也只能成了空話淹沒在歷史的塵埃中!
-
6 # 無月文化館
館主來了,我是無月,我來回答這個問題。
題主的題目有兩點錯誤:一、李建成不是婦人之仁的人;二、玄武門之變不是李建成發動的。
我眼裡的李建成,是一個才能不輸於李世民的人。
看隋末歷史,風起雲湧之間,不得不感嘆李淵,這是一個怎樣洪福的人,居然在這場亂世摸到這一手好牌。
尤其是李淵的三個兒子,光從長相來說,這三個兒子就不像李淵。
李淵長的是出了名的老,一臉的皺皮,隋煬帝常拿這一點調侃他這個親戚。
但是李淵的三個兒子卻相貌出眾,到了可以稱作“美”的程度。
隋煬帝第一次見到李淵三個兒子的時候,就為這三個小夥子的美貌所傾倒,當場一口氣封了三個王,把邊上的大臣嫉妒的眼睛都紅了:你李淵憑什麼,家門一口氣多出三個王。
真是皇恩浩蕩。
這三個兒子還不只是長的好看,才能也個個出眾。
表現最突出的當數李世民。
能打,每戰身先士卒,披荊斬棘,銳不可當;善戰,兵法韜略,在李世民那裡跟玩似的;
親和力,甭管文臣武將,碰上了他,都被他拉攏,死心塌地為他效力。
功勞多到沒法封賞,給了個天策府,自己開府去吧。
那麼李建成呢?
似乎沒李世民那麼厲害。
錯了,其實李建成也很厲害。
只是人人都有自己的命運,指引著走上不同的道路。
李建成在李淵起兵之初就被立為太子,要知道這時候李淵還沒開創唐朝呢,大業尚未成,立什麼太子啊?
很簡單,亂世爭勝,時刻都是提著腦袋過日子。
李淵是個頭腦清醒,審時度勢的人。他在這時候立太子,不為別的,就為了應付突發狀況。
即如果李淵殞命,大業誰來繼承,答案就是李建成。
相應的,李建成的主要任務就變成了保全自己。
硬仗狠仗讓老二去打吧,你好好照顧自己就行,千萬不要涉險,這就是李淵對李建成的任務設定。
結果李世民表現太過積極,聲望漸漸超過李建成,甚至是李淵自己,等到連封賞都封不出來的時候,李淵才覺得這個二兒子有點培養過頭了。
從此,一個東宮,一個天策府,開始日月之爭,齊王府很快加入了東宮的陣營。
李淵起初在兩派勢力之間搞搞競爭,維持下平衡,不但自己的地位穩固,還非常吃香。
可是權力的鬥爭那是要死人的。
在齊王李元吉的慫恿下,李建成一方各式招數出盡,最後開始下毒,李世民躲過了。
那麼就擺證據講道理,告李世民意圖謀反。
所以,不要說李建成婦人之仁,李建成絕對下得去手殺掉他的二弟李世民。
誣陷謀反雖然沒成功,但是李淵因此動搖了,於是皇帝親賴的天平向李建成傾斜了。
這下就打破了平衡,也就把事情弄壞了。
李世民見父親開始明顯偏向李建成,知道再透過父親這條途徑來登上天子之位已經沒有希望。
為了夢想,也為了生存,李世民策動玄武門之變,殺了太子和齊王,逼著父親李淵退位,直接登上皇帝寶座,乾脆利落,解決了問題。
無月文化,品讀經典,品味文化
-
7 # 小刀刀說史
其實玄武門之變不是李建成發動的,而是李世民發動的。玄武門之變以李世民勝利,李建成失敗而告終。聽起來似乎有種李世民很殘忍好殺,而李建成則婦人之仁的感覺,真實的情況又是怎麼樣的呢?
李淵出爾反爾,終於導致了兄弟相殘隋末本就是一個動盪的時代,李淵在征討的路上不斷的擴充自己的勢力,特別是在鎮壓農民起義的時候,他的實力是一步步的強大。而他的兒子,李世民也是有著不小的雄才偉略,結交了許多英雄豪傑。
李淵在晉陽起兵反隋,勢力迅速發展,他採納次子李世民等人建議“先取長安,再滅剩餘”,攻佔長安後於618年在長安稱帝,國號唐。之後,李世民多次征討敗各地的起義軍和割據勢力,幾年後,基本為李淵統一全國。在反隋前夕,李淵優柔寡斷,並沒有下決心決定反隋,而李世民眼光獨到,知道隋朝滅亡是遲早的事。於是力勸李淵起兵反隋,後來在李世民的勸說下,李淵才下定決心反隋的。而且李世民多次隨李淵南征北戰,立下功勞無數,李淵也答應李世民將其立為太子。
據史料考證,公元618年3月,隋煬帝在江都被部將殺死。五月,李淵即位,國號唐,建元武德,定都長安,是為唐高祖。李淵立李建成為皇太子,封李世民為秦王,李元吉為齊王。在《舊唐書·裴劉合傳》裡儲存了一份功臣名單:尚書令秦王某、尚書左僕射裴寂和納言劉文靜、左驍衛大將軍長孫順德、右驍衛大將軍劉弘基、右屯衛大將軍竇琮、左翊衛大將軍柴紹、內史侍郎唐儉、吏部侍郎殷開山、鴻臚卿劉世龍、衛尉少卿劉政會、都水監趙文恪、庫部郎中武士彠、驃騎將軍張平高、李思行、李高遷、左屯衛府長史許世緒。這份功臣名單裡有李世民的名字,而完全沒有李建成的影子。我們再來看看李淵做了皇帝之後是怎麼做的。
就在李淵成功做了皇帝之後,他完全忘記了對李世民的功勞和對他的承諾,改封李建成為太子,封李世民為秦王。在這樣的背景下,就算李世民心裡有怨言,也無可厚非。畢竟論建立唐朝的功勞,李世民是佔有一半的功勞的。下面我們再來看看玄武門之變。
玄武門之變玄武門事變之前是必須要說的。太子李建成和三弟李元吉,一直忌憚於李世民之軍功,李建成覺得李世民可以威脅到他的太子之位,於是聯合李元吉一起對抗李世民。
根據史書記載在玄武門事變之前,太子李建成還有他的兄弟李元吉就曾經多次出手陷害李世民,想要殺掉李世民。
《資治通鑑第一百九十一卷》“六月,丁巳,太白經天。”條下有如下一段記載: 建成、元吉與後宮日夜譖訴世民於上,上信之,將罪世民。陳叔達諫曰:“秦王有大功於天下,不可黜也。且性剛烈,若加挫抑,恐不勝憂憤,或有不測之疾,陛下悔之何及!”上乃止。元吉密請殺秦王,上曰:“彼有定天下之功,罪狀未著,何以為辭?”元吉曰:“秦王初平東都,顧望不還,散錢帛以樹私恩,又違敕命,非反而何!但應速殺,何患無辭!”上不應。這裡說的是 李元吉直言建議李淵殺掉李世民,李淵對他的建議沒有絲毫反駁批評的意思,這就表明李淵內心已經默認了。一個在自己身邊征戰多年的兒子,立下了如此大的軍功,另一個兒子居然在其面前公開揚言殺了他,而李淵這個老爹以一個預設的態度來回應,如果李世民知道這事,真的很想知道他心裡的陰影面積。
總結:從李建成、李元吉曾多次想謀害李世民來看,說李建成有婦人之仁就真的是有失偏頗了。玄武門之變雖說是李世民發動的,這也是在李建成等給的壓力下才不得已為之的反應。
-
8 # 胖嬌娃
首先要更正:一.發動玄武門之變的是秦王李世民。二.李建成可不是一個婦人之仁的人。
說實話,李淵的這兩個兒子個人才能都十分的優秀。
先說李世民,李淵一開始對於是否要起兵還十分的猶豫,是李世民瞅準了時機,力勸李淵,才有了後來的李唐天下。
大唐的半壁江山,幾乎都是李世民打下來的:擊敗薛舉父子、征討劉武周,收復河東太原、東征王世充、俘獲竇建德、重創劉黑闥
而李建成也有著不俗的戰績:“九日平定西河”、平定祝山海、征討劉仚山。
但是李淵明顯對兩個兒子有著不同的定位。
當初他硬是等到李建成從隋煬帝控制的範圍跑到太原後,才開始起兵,可見他對這個長子的重視。而他稱帝后,李建成為太子,更多的是在東宮處理內政,而李世民則被派出去征戰四方,所以他的功績不如李世民那樣耀眼。
李淵的優柔寡斷,搖擺不定,想在這兄弟兩人間玩平衡術以保證自己的地位是造成這兄弟鬩牆的主要原因。
他先後封了李世民司徒、尚書令、中書令等職位,在李世民經過虎牢之戰,聲望達到頂點後,又封了他天策上將,並允許他的天策府自置官屬! 這相當於讓他有了自己的小朝廷,如何不能引起李建成的忌憚!
李建成於是便聯合李元吉,勾結後宮妃嬪,栽贓誣陷李世民。張婕妤誣陷李世民搶奪她父親的田地,伊德妃狀告李世民的親信欺辱她的家人,李建成李元吉又藉著李世民不同意遷都的說辭,說他想總攬兵權等等。
李淵在大唐基本穩定下來後,也覺得李世民功高震主,再加上妃嬪們的耳邊風,越發不相信李世民,而偏向李建成了。偏偏突厥又時常侵犯唐朝,李淵由不得不派李世民迎戰,而李世民每一次勝利又加重了李淵的疑心。
而李世民,在李建成對自己下毒酒,想用胡馬害自己,而父親李淵則是“有事李世民,無事李建成”的態度,身邊的親信盡數遭貶謫,心裡已是明白,再不反抗,自己遲早會被殺死,在加上他埋在李健成身邊的眼線王晊告知李建成,李元吉打算謀劃昆明池事變,奪取自己的兵權,他總算下定決心發動玄武門事變了。
從毒酒,胡馬事件變能看出,李建成不是一個婦人之仁的人,而他之所以阻止李元吉去刺殺李世民,可能是他覺得有李淵站在自己這一邊,自己又是大義所在,並且也不想給李淵留下一個心狠手辣的印象吧!
-
9 # 閒話歷史君
玄武門之變的直接原因是為了皇帝寶座,事情發展到了發動政變的地步,可見形勢對李世民非常不利,已經到了生死存亡的時候。造成政變的原因,我認為主要有:
1、李世民功高蓋主,李唐從晉陽起兵開始,李世民就是積極策劃者和推動者。在起兵後的一系列關鍵戰役中擔任軍事統帥,為李唐的建立和穩定立下了汗馬功勞。同時,在這個過程中逐步培養了自己的私人勢力,將許多的牛人收歸麾下。文有房玄齡、杜如晦,武有尉遲恭、秦瓊。這樣的功勞、威望、勢力對身為太子的李建成造成了極大的威脅,對於老爹李淵同樣是威脅。
2、高祖李淵的曖昧態度,其實對於兒子們的爭鬥高祖心理非常清楚。但是作為皇帝,首要的就是要維持政治的平衡。因此一方面需要利用李世民平定天下,同時又扶持李建成和李元吉進行制衡。高祖李淵曾對李世民說:“若二郎平定王世充,朕便立你為太子。”當然事後就不認賬了。為了安撫李世民,又想出了天策上將的主意,地位崇高還能開府,等同於小朝廷。我們知道,玩平衡的想法很好,但是容易翻車特別是兒子之間。高祖李淵沒想到李世民會走極端,按照他的想法,兩派維持平衡就好。誰出頭就打一下,誰不行了就拉一下。
3、李建成也絕非等閒之輩,在李唐建立的過程中,李建成、李元吉都有功勞,李建成隨父征戰,李元吉則留守晉陽大本營。歷史都是由勝利者書寫的,我們後人看到的往往都是修改版。正是這樣,李建成和李元吉的組合,加上太子名分,在形勢上李世民已經處於下風。只要李建成的太子身份不變,天下早晚是他的,李世民完蛋是早晚的。因此李世民要想翻身,只能孤注一擲,鋌而走險了!
回覆列表
政治鬥爭就是非常殘酷的不存在誰狠誰有婦人之仁上,不是你死就是我活,你好我好大家好那不是政治。如果李建成贏了那李建成的結局就是李世民的結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