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刀筆小吏1970

    一個快破產的上市公司,大家都知道沒救了,誰還敢買它的股票?

    明朝也是一樣,大臣們就像是散戶,看著事兒不好躲還來不及,哪有往上靠的。

  • 2 # 長何明月

    明末,土地兼併日益加劇,流民四起,外患內憂,王朝處於風雨飄搖之中。楊嗣昌袁崇煥等良臣武將也被寡恩的崇禎帝一一屠戮殆盡,朝中的大臣,各地的武將擁兵自重都坐等京城出事,騎牆觀看以投靠新勢力,就連上朝鐘敲到午時,也沒一個大臣上朝,更別說捐銀子了,當文壇領袖的品行還不如一個青樓女子時,社會己經道德淪喪之極,當李自成烹完傭有萬頃良田的福王,看著歡呼萬千百姓道,磋爾明朝氣數已盡,也看道景山樹上孤零零吊著一人,一個陳舊王朝結束了,又一個土地重新分配的,充滿生機的新王朝來了

  • 3 # 歷史地理課代表

    一是國家都快已亡,皇帝威嚴早已不在,大臣們也都不在懼怕於他。二是堂堂天子,把國家搞成那樣,他們也早已寒心。三是在古代有多少大臣是隻進不出,怕是早就捂住了荷包,做好了不借錢的打算了吧。

  • 4 # 像一陣風吹

    說是借,誰都知道這是肉包子打狗,有去無回,誰願意借呢?再說誰知道皇帝真實的用意,捐得多了皇帝給你扣個貪汙得帽子,跑都跑不了。崇禎皇帝雖然勤政,但是卸磨殺驢的事情沒有少做。崇禎皇帝個性太急,刻薄寡恩,屬下都知道。在這種皇帝手下做事,還是小心點好。

  • 5 # 慶軍145566234

    這些儒家大臣,已看大勢一去,皇帝相借錢救國沒人會借的,他們都想著自己的後路和自己的家小,準備著投降皇太極升官發財的。

  • 6 # 史海驚奇錄

    事實上不是“借”,而是“捐”。

    話說當時,李自成的大軍已經兵臨城下了,皇帝的龍椅岌岌可危。這個時候,崇禎真的急了,於是下詔令關外的吳三桂回師勤王。但是,調兵就得一大筆的軍餉,可是現如今國庫空虛,一下子真籌不出錢來。

    崇禎急召大臣商議辦法。有個親信提議,讓皇上先把他的私房錢拿出來救一下急。原來皇帝是有一筆私房錢的,而且一直沒有公開用過。

    沒想到的是,崇禎卻不承認這回事,堅持說自己私庫裡並沒有錢。他的意思是,讓朝中大臣們捐獻些銀子出來,以作軍餉。從這一點來看,崇禎的摳門吝嗇真是到了無法形容的地步了,保自己的天下,卻要臣子們出錢,也真是個笑話。

    如果崇禎真的沒有私房錢那倒也罷了,可後來的事實證明,其實他這個守財奴竟然暗藏大量的財富,只是便宜了李自成而已。

    似乎大臣們也知道這個事。大夥心想:你這個老闆自己不出錢,卻要我們這些打工仔來出,這不是坑人嗎?簡直就是想發國難財。皇帝發國難財?真是天大的笑話。

    於是大家都哭窮,裝模作樣地變賣家產,假惺惺地捐出個零頭算是交差。這自然令崇禎很失望。最後,這筆捐款沒能救他,他沒能逃過上吊自殺的命運。

    之所以大臣不肯,其實並不是他們手裡沒錢,只是不願意幫而已。這原因,前面已經說了,是皇帝自己作得太過,失去了人心。

    當然了,最關鍵的是,大家也都看到了大明朝已經日薄西山,沒幾天光景了。於是乎,他們早就不把他當成皇帝了,弄得崇禎一點威信都沒有。

    據說,義軍進城裡,崇禎逃出皇宮後,想找大臣府中躲一躲,但是去了幾家都吃了閉門羹。身為一國之君,竟落得如此地步,也真正讓人寒心。

    也難怪崇禎會如此絕望,這前後的反差實在是太大了。走投無路之下,他唯有一死以謝天下。

  • 7 # 貓叔說歷史

    我是貓叔,很榮幸為您作答。

    眼看大明朝搖搖欲墜,馬上就要覆滅,崇禎帝無奈,曾經向大臣們開口籌集軍餉,希望大家能夠慷慨解囊,誰知,基本上是徒勞的,籌集的錢還不夠塞牙縫的。那麼,為什麼大家都不願意出錢呢?我覺得應該從以下幾點談談。

    第一,天下是朱家的,大臣們只是打工仔而已。自從確立郡縣制,中國就陷入了一個死迴圈,官僚只是受僱於皇家,滿口仁義道德只適合太平盛世,一旦天下大亂,保命要緊,很多人就不再談什麼道德文章了,還是保住自己一家老小的性命比較靠譜。

    崇禎帝開口籌錢的時候,大明早已經日薄西山,傻子都能看出來明朝的氣數已盡,再自掏腰包去保衛大明,不過是把錢打水漂,還不如留給自己家,保家裡人的性命,天下是你們朱家的,關大傢什麼事兒呢?

    第二,崇禎帝刻薄寡恩,明朝朝廷的心已經散了。這個就不用我多贅述了,明朝末年,多少忠臣良將慘死於崇禎的猜忌,內閣首輔甚至猶如走馬觀花一般,更換得比翻書還快,如此折騰,朝廷上下早已經人人自危,咋可能還會捐出自己財產去保護一個這樣的帝王,起碼,大部分官員都已經在打算自己的退路了。

    第三,適逢亂世,捐款就是露富,等於自己給自己挖墓,誰會傻到這種地步。國家艱難到如此地步,官員如果能夠捐出鉅額財產,這無疑是告訴大家:我是個貪官,家裡有錢!這不是拿自己腦袋往槍口上頂嗎?萬一崇禎帝再一高興,把你家都給抄了,這不是給自己找不痛快嗎?所以,到了這種地步,捐款事實上成了一種高風險行為,誰會輕易去觸碰這個雷區呢?

    第四,皇親國戚一個比一個摳門,大臣們怎麼可能積極捐款。最典型的當屬崇禎帝的岳父了吧?平日裡,崇禎對他那麼照顧,賞賜那麼多的東西,可這老頭到了關鍵時刻卻哭窮,當眾撒潑,搞得崇禎毫無辦法,最終不了了之。皇親國戚尚且如此,誰還能有捐款的積極性啊?所以,大家都裝窮、裝可憐。

    第五,明朝已經風雨飄搖,失去了投資價值。正所謂“無利不起早”,假如明朝馬上就翻盤了,大家估計還會拿出一些錢財,起碼算是立功吧,將來天下太平了,沒準還能再討要封賞。可是,崇禎籌錢的時候,明朝很明顯已經沒了希望,造反大軍已經成燎原之勢,朝廷精銳盡失,根本無力翻盤,這種形勢,捐錢就等於扔錢,誰會傻到這種地步。

  • 8 # 雍親王府

    明朝末年,連年征戰 ,明朝陷入嚴重的財政危機中。

    1600年明朝的財政收入為白銀3000萬兩,勉強可以維持收支平衡。但是崇禎當政後,支援收繳礦業稅和工商稅的魏忠賢被除掉,東林黨人上臺,東林黨代表著是江南地主和商業士紳的利益,因而由停收了礦業稅和工商稅,由此使得明朝的財政繼續惡化,政府歲入已經不足2500萬兩。

    與銳減的收入相比,軍費卻因兩面作戰而節節攀升,1620年,軍費已經漲到了2300萬兩,而到了崇禎的最後幾年,面對與滿清軍隊與農民起義軍的兩線作戰,明朝的軍費更是隻會多不會少,財政狀況日趨捉襟見肘。而為了應對滿清光遼餉就加徵了五次,每次的金額都多達上百萬兩,民眾的負擔已經是苦不堪言。

    1644年初,李自成在西安建立大順政權,並且率領大軍向北京開來。一路上的明軍是望風而降,使得李自成一路上沒有遇到太多的抵抗,進軍神速,直逼北京,而明軍軍心渙散、戰鬥力低下的最重要原因就是缺糧少餉,士兵和將領們不願意再為崇禎賣命,所以李自成才能如此快速的逼近北京。

    而另一方面,明朝朝廷是真的沒錢,崇禎是明朝難得的勤政皇帝,不僅事必親躬,並且也是絕對的生活簡樸,沒有鋪張浪費,即便是這樣,由於鉅額的軍事開支,使得明朝的財政狀況依舊非常的緊張。

    崇禎向大臣們借款,大臣們的表現卻讓人啼笑皆非。

    黔驢技窮的崇禎皇帝將最後的希望寄託在了滿朝大臣們的身上,崇禎希望大臣明白“皮之不存毛將焉附”的道理,慷慨解囊,借錢給自己,讓自己和整個大明王朝能夠度過這個難關,但是崇禎失望了。

    起初,崇禎希望每位官員能出3萬兩銀子。結果,出錢最多的竟然是太監王之心,拿出了1萬兩,而內閣首輔魏德藻,竟然只拿出了500兩。有的大臣為了躲避捐款,有的把家裡的鍋碗瓢盆拿到大街上賣,以示自己真的山窮水盡;有的則是在家外面貼上廉價出售的紅紙,表示要舉家搬遷。

    最讓崇禎失望的莫過於自己的岳父,京城中的大富豪周奎了。崇禎希望自己的岳父能拿出來10萬兩白銀,但是周奎除了哭窮還是哭窮。在崇禎的一再要求下,周奎僅僅拿出了1萬兩,還跑到宮裡找到自己的女兒周皇后訴苦,皇后拿出自己體己的5000兩給到周奎,希望周奎以自己的名義捐出來,作為大臣的表率,幫助國家度過難關。即便是這樣,周奎那要從這5000兩中扣下2000兩,最後將1萬3千兩捐了出來。

    而大臣們有這樣的表現,除了大臣們毫無責任感和忠孝之心外,大臣們不肯捐款以及借錢給崇禎,也有著自己的想法。

    其一,大明王朝已經是搖搖欲墜、岌岌可危了,大臣們覺得這樣的王朝已經無藥可救,也不願為了這個王朝而玉石俱焚,所以留著錢,即便改朝換代還是自己的,而這個王朝已經不值得他們去付出。

    其二,就是崇禎本人,崇禎疑心極重,剛愎自用,但卻又不願意承擔責任,因為崇禎個人的原因,枉殺的、害死的忠臣不在少數,袁崇煥、陳新甲、孫傳庭等等,面對這些忠臣良將的悲慘結局,崇禎得不到大臣們的支援,也就成為了必然。

    不肯拿錢給崇禎,卻被李自成拷掠出了7000萬兩。

    1644年3月,李自成大軍攻進北京,崇禎自縊,明朝滅亡。佔領北京後,李自成封劉宗敏為汝侯,節制文官,並且主持對明朝官吏拷掠索餉。整個拷掠過程可以說是非常的殘忍,劉宗敏命人特別趕製了五千副夾棍,夾棍上有稜,有鐵釘相連,凡不從者,則夾碎手足,同時,命人在門口樹立了兩根柱子,作為凌遲專用,不少明朝的官員都死在了拷掠過程中。

    在這樣的高壓之下,明朝的大臣們不得以將自己的家底都拿了出來,在近一個月的時間裡,劉宗敏就拷掠出7000萬兩白銀,隨即鑄成銀餅,約數萬塊,後來用騾車運至西安。

    這7000萬兩相當於當時明朝三年的財政收入,如果早點用作軍餉,明朝最後的結局可能真的就能被改寫了。而崇禎的岳父周奎也被拷掠出了足足57萬兩,即便如此,也還是丟掉了性命,為大明王朝做了陪葬,不得不讓人感慨嘆息。

  • 9 # 說了沒用還是別說

    刻薄少恩,眼裡不容沙子,太苛責,至清至正之極端的領導,往往下屬們不會對他有真感情的。讓下屬活得好,輕鬆,獲得好處,方會真心幫他

  • 10 # 歷史的小學生

    崇禎十七年(公元1644年)二月,李自成開始兵分兩路向北京進軍。軍情如火,面對一路勢如破竹的起義軍,京師北京不僅缺兵,而且缺餉。於是,從二月中旬開始,崇禎帝就下令百官、勳戚和太監捐餉報國,以捐餉三萬兩白銀為上等。然而,面對朱家王朝存亡之際,崇禎帝自己都有錢不出,使得這些達官貴人們更是不肯為國輸血。只有太康伯張國紀捐銀兩萬,因功被崇禎帝“進爵為侯”。崇禎帝無奈,就派太監徐高向周皇后之父周奎下旨,令他作個榜樣,但周奎堅持沒錢。徐高再三哭請,周奎仍然一毛不拔。徐高氣憤不過,大怒道:“皇親如此,國事去矣,多金何為?”周奎見實在推辭不過,勉強答應捐銀一萬兩。崇禎帝認為太少,要他至少拿出二萬兩。周奎就派人向女兒周皇后求助,周皇后暗中派人送去五千兩。周奎不僅自己一個銅子不添,反而將周皇后送來的五千兩扣下二千兩,只以三千兩應命。然而,周奎真的是沒有錢嗎?答案是否定的。當李自成進入北京後,從周奎家抄出現銀五十三萬兩,其它珍寶、文玩、器物也估值幾十萬兩。

    官僚階層最多捐銀幾百兩,聊以應付。崇禎帝見收效甚微,乾脆實行攤派。先是規定每個衙門必須捐助,後來又按照官員籍貫攤派數目。如江南八千,浙江六千,湖廣五千,山東四千等等。但這些官員都紛紛表示家中沒錢。崇禎帝一計不成,又生一計,改用大臣將有錢的官僚名單上報朝廷,由朝廷勒令出銀,仍然收效不大。

    太監王之心“富甲諸璫”,傳說他家中僅藏銀一項就達三十萬兩。崇禎帝當面命他捐助,他無奈之下,只捐了一萬兩。李自成進京追髒助餉時,他受刑不過,竟然吐銀十五萬兩,其它金銀器物價值與此相當。其他的太監也是一個個裝窮叫苦,有的在門上寫上“此房急賣”,有的把古董器玩搬到大街上出售,擺出一副破家紓難的樣子。在太監一脈中,僅有曹化淳、王永祚等少數人捐銀三五萬兩。

    崇禎帝搞的捐銀助餉,看似轟轟烈烈,實際上收效甚微。據史料記載,最後所得捐銀不過區區二十萬兩。不言而喻,崇禎帝依靠捐銀來解決軍餉的辦法完全落空了。相比而言,李自成進城後,透過追髒助餉及沒收皇家內帑一共弄到七千萬兩以上的白銀,足以說明明朝統治集團是何等的貪婪吝嗇。

    進入崇禎帝統治的末期,明朝敗亡的趨勢已不可逆轉。除了缺兵、缺餉外,天下民心已悉歸起義軍所有,因此,即使崇禎帝捐餉成功,也難以逃脫覆亡的命運。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2019年什麼專業比較熱門,報考是根據個人喜好還是考慮未來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