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勁草

    是個明君,

    想有作為但又囿於當時的形勢,有心殺賊,無力迴天。力拔山兮氣蓋世,拔劍四顧心茫然。天之亡君,非戰之罪也。虞兮虞兮奈若何。

    時勢造英雄,明朝政權從根子裡都腐爛掉了,對崇禎帝而言,時也命也運也。

    人是命,天註定。胡思亂想不中用。你這一輩子,再努力也做不了縣太爺啦!

    不回答了,回家忘了買醬油了。

  • 2 # 沂溪風

    說到崇禎,就會想起景山的清風明月,它們曾見證過一位帝王生命的消逝,不能不令人唏噓。

    崇禎大號朱由檢,是明朝最後一位皇帝,末世的皇帝總是得不到好評,不過朱由檢卻博得了一絲同情。

    在今人眼中,他這位亡國之君,多少帶著一點悲情的味道。

    崇禎十七歲登基,新官上任三把火,這位新帝上任的第一把火,是燒掉了宦官魏忠賢及其黨羽,在當時也應當是令人拍手稱快的。

    這第一步走得相當雷厲風行,朝野上下為之精神一振,初登帝位的君主,似乎勢頭極好。

    崇禎接手的明王朝,千瘡百孔,內憂外患,內有勢力龐大的文官集團、農民起義,外有逐步崛起的滿清。

    初登王位的崇禎,該是想要解決這一系列問題的。

    於是他勤儉自律,清心寡慾,勵精圖治,想要成就一番令人稱頌的帝業。

    姿態是出來了,結果卻差強人意。此後他的治國舉措上,可說是一錯再錯。

    打倒魏忠賢后,崇禎做了一件事,那就是重用東林黨人,但這個當時一身正氣的團體,在國家連年戰爭、國庫空虛之際,卻反對徵收商業稅(這就讓人懷疑是不是官商勾結了),支援加重農業稅,明末的農民起義就這樣轟轟烈烈地開展起來了。這是明亡的重要原因之一。

    重用東林黨人,可說是崇禎第一錯。

    第二錯,是重新重用宦官。

    東林黨的作為,讓崇禎對大臣們失去了信心,據說他換過14位兵部尚書,54位內閣,就衝這個數字,也可見他用人有多隨意,誰還樂意替他幹活呢?

    最重要的是,他雖滅了魏忠賢,卻仍然信任太監,下放的權力多是給太監的。他將東廠和錦衣衛交給太監曹化淳,戶部、禮部交給張彝憲等等,宦官掌權的歷史又一次重演。

    因疑心外臣而致重用內官,卻不廣納賢士,這是執政能力缺失的表現。

    第三錯,是沒有軍事才能和戰略眼光。

    崇禎自己作為一個沒什麼謀略,也沒什麼軍事才能的皇帝,總是寄希望於將領,當袁宗煥提出“五年滅遼”的構想時,崇禎大喜過望,對其加以重用,可說是要錢給錢,要糧給糧,要權給權,這自然就養出了一個註定不會太聽話的將領。

    時間一長,崇禎發現,袁崇煥肯怕無法實現自己的諾言,加上京城遇急時,袁崇煥雖說回京勤王,卻遲遲沒有實質性舉動,這讓崇禎大為生氣,甚至可以說到了痛恨的地步,所謂希望越大,失望也就越大,所以當皇太極施以離間計時,崇禎輕易地失去了對袁崇煥的信任,直至殺了他,其實在當時內憂外患的情況下,殺袁崇煥是冒險的。

    而在往後,他繼續寄希望於任用將領,而缺乏正確的軍事指導思想,很多將領不是戰死,就是叛變。而當皇太極繞蒙古進入京師,他將即將取得鎮壓農民起義勝利的軍隊調回京,李自成趁機攻入京師。

    明朝亡局已定。

    此時,崇禎殺掉後宮嬪妃,帶著一名太監登上景山,結束了自己的生命。

    綜上,崇禎雖有做出成績的心,卻識人不明,用人不當,缺少軍事才能,更缺乏治國之策。

    從崇禎身上我們可以看出,並非努力就可以取得預期的目標,努力得要有價值、有效果,才是真正值得的努力,沒有眼光與能力相匹配,再多的努力都是無效努力。

  • 3 # 歷史折返

    明思宗崇禎皇帝朱由檢,十七歲開始繼承他木匠哥哥的皇位,直到李自成率領農民起義軍攻佔北京,崇禎被逼煤山自盡身亡。這期間,他統治大明江山十餘載,儘管他執政期間兢兢業業,勵精圖治。最終還是沒有能夠保住風雨飄搖的大明江山社稷。沒有能夠力挽狂瀾,拯救大明江山於水火之中。下面我們就詳細瞭解一下大明王朝這位最後的皇帝究竟是怎樣的一個人。

    崇禎皇帝接手大明江山時,朝廷上下正是魏忠賢亂黨集團掌握大權時期。他們在朝中打壓群臣,排除異己,貪汙腐化更是日趨嚴重。東林黨一派知識分子一度被魏忠賢排擠到了邊緣。另外國庫收支嚴重失衡,全年收入寥寥無幾,深陷財務危機之中。 崇禎皇帝上任伊始,大刀闊斧地整頓了朝綱,一舉剷除了以魏忠賢為首的亂黨集團,進而提拔了一大批東林黨知識分子。此時的崇禎皇帝是一位銳意進取的年輕皇帝。

    從後期來看,雖然剷除了魏忠賢亂黨,但效果不是很大。朝廷中依然缺少能夠安邦治國的賢人。那些東林黨人一直沒有拿出很好的治國理政方針。國庫財務問題始終沒有能夠得到很好的解決。崇禎皇帝所面臨的這些弊端詬病應該說很難在短時間內得到充分解決。 崇禎皇帝在任用人才方面存在懷疑猜忌的缺點。尤其是在後期對待袁崇煥一事上更是剛愎自用。沒有能夠很好的做到知人善用,加以利用,而是無端懷疑猜忌,最後決策失誤的殺掉邊關大將袁崇煥。崇禎皇帝的這些自身問題,也在一定程度上加速了大明王朝的衰退。

    崇禎皇帝1628年開始繼承皇位,而李自成農民起義軍是在1629年全面爆發,就是說在崇禎繼位之初,各地農民起義軍以基本出現。但是,在崇禎上任之初,卻沒有能夠抓住機會,把農民起義軍消滅在萌芽階段,更沒有在自己統治時期完成剿滅李自成農民起義軍的重任。甚至在後期北京被圍,李自成提出有條件的和談時,崇禎皇帝竟然剛愎自用的給拒絕了,盲目樂觀的認為北京城易守難攻,救援大軍會及時趕來消滅城外李自成的農民起義軍。結果導致北京城被攻破,最終落得個君王死社稷之名。

    最後就是關於遷都的問題,我們知道遷都也是一種戰略轉移,他可以給大明朝得以喘息的機會,能夠讓大明江山迎來更多的機會。但是顧及顏面的崇禎皇帝最終還是沒有采取這個至關重要的戰略轉移。從而致使自己身陷囹圄。

    當然大明王朝的滅亡並不能完全歸罪與於崇禎皇帝一個人。儘管崇禎皇帝有著這樣那樣的缺點,但是崇禎皇帝還是為大明王朝做出了許多貢獻。從本質上說,崇禎皇帝還是一位很有作為的年輕皇帝,只不過命運對他太不公平了。生不逢時應該是對崇禎皇帝最好的寫照。

  • 4 # 布衣1卿相

    崇禎是一個優點與缺點都突出的人 ,崇禎對朝務的勤勉和生活上的簡樸在中國幾千年皇帝史上都是罕見的。 把史書裡對他評價綜合一下就是:“他在位十七年,一直勤政理事,雞鳴就起床以至夜晚都不睡覺,往往焦勞成疾。節儉自律,不近女色,宮裡從來沒有宴樂之事。”

    再順便舉史書上所載的三件小事: 崇禎曾把宮中萬曆時所儲藏的上等遼參在集市上買掉,換回數萬兩銀子聊補國用。 某日思宗聽講官給他講書時,所穿內衣袖子已破損,留在外面很不雅觀,不時的把它塞進去遮掩。 崇禎十五年七月初九因為“偶感微恙”而臨時傳免早朝,遭到了內閣輔臣的批抨。崇禎感激而又羞愧,特親 筆寫了手敕,對輔臣進行褒獎,對自己進行了虛心的批抨。 但崇禎性格上的缺點也是強烈和極端的,“剛愎自用,急躁多疑”。 崇禎期間內閣輔臣走馬燈似的換了五十個,換了十四個兵部尚書,一直未形成一個穩定的內閣.所殺大臣不計其數,僅總督就有七人,巡撫十一人。 我認為他還有一個重大性格缺陷,就是極度過於自尊,也就是死要面子。這從三件事就能看出來。這三件事是“南遷”,“與後金議和”,“冤殺袁崇煥”,三件個個都是能置他於死地的重要事件。

    1.南遷 崇禎十七年,三月十五日,明總兵唐通以居庸關降,李自成的農民直接對京城形成包圍之勢,崇禎明白大勢已去,遂謀劃南遷。本來南遷之事,直接關係到皇帝本人生命是否能存活,這種事情,只要皇帝一人拍案定奪就可以實行,縱使有人提出反對意見也無所謂。但崇禎死要面子,認為南遷就是逃跑,置祖宗宗廟,江山社稷於不顧,恐遭後世恥笑。過於自矜,非要召叢集臣商議此事,他的意思希望大臣合力懇請他南遷,他在力辭幾次,最後不得不接受群臣好意,體面地寫開京城。可這層意思他又不能直接說,那當然大家不明白啦。群臣還以為皇上真的是讓他們討論留京與南遷那種戰略好呢,結果就有不少人提出各種冠冕堂皇的理由,認為不可南遷。三月初四崇禎最後一次提到“南遷”,仍然有些大臣建議固守京師,還說出,讓太子監國南京,崇禎無奈在被逼出了一句慷慨之言“國君死社稷”,然後他緊跟著快忍不住哭似地又說了一句:“朕想往哪裡去!”。 三月十七日早朝,崇禎懶得再說任何的廢話,北京在李自成猛攻下眼見守不住了,他召集文武百官商議,君臣相對而泣,束手無策。看著哭天抹淚的諸臣,這時想跑也來不及了,只是用手指在桌案上寫下“文臣個個可殺”,讓身邊的司禮太監看了看,隨手抹去。這明顯是針對文臣阻他南遷而有感而發的。崇禎沒有南遷,所導致的直接結果是明末政局中的明朝、農民軍和後金三股勢力制約相持局面過早崩潰,本來明最基本的是可以劃江而治。由於崇禎(包括太子)這個神經中樞自我毀壞,餘下力量分散,內部矛盾重重,自相殘殺,南明朝廷很快滅亡。

    2.與後金議和 因為南宋的岳飛與秦燴事件,導致以後的朝代若與蠻幫議和,“皆背認為賣國”。 到了崇禎十四年年底,洪承孤軍困守松山,松山,錦州形式日益吃緊,正月初一,他接受了兵部尚書陳新甲之建議,與後金秘密接觸、私下議和,然此事不慎外洩,外廷一時間輿論大譁,所謂“言者皆雲,堂堂天朝,何至講款?”面對如此“朝議”,視面子如生命的崇禎為了表明清白,將一切責任推到陳新甲身上,指責他秘密議和,冤殺了陳新甲。本來己和皇太極達成的友如停戰協議就此不了了之。這樣一來遂喪失了結束兩線作戰的機會。以後一直在攘外與安內兩手作戰,疲於奔命。

    3.冤殺袁崇煥 崇禎殺袁崇煥使後世人衍最為迷惑不解的一個如此精勵圖志的皇帝卻自毀長城,大家只好盡力翻找袁崇煥的所有過失和錯誤來解釋這個問題,猶未能令人徹底信服。甚至於還有人從崇禎的心理是否有問題來考慮。我想從崇禎愛面子方面來解釋一下。 1.計五年,全遼可復 2.誅殺毛文龍3.徹底摧毀東林黨4.與後金議和 擅自誅殺大帥毛文毛,讓崇禎的權威與面子何處放?崇禎授袁崇煥於尚方寶劍,也只是讓他在緊急時刻能夠自作主張,先斬後奏。但誅殺毛文龍,袁在出京前就已在謀劃了,處死一個如此重要的人物居然是在一直瞞上皇上偷偷進行。 崇禎最忌恨黨爭,手握重兵的總督居然與東林黨有些暖味,讓崇禎面子何處放? 私下與後金議和,讓崇禎面子何處放? 一開始崇禎默許同意,但後來因為朝臣譁然反對,崇禎就禁止他不許議和,但袁為了能有時間修築邊防,就仍於皇太極私下秘密來往書信,以求得寶貴時間。殊不知,此乃皇太極一計也,在圍困北京時,皇太極將這些書信突然公佈與眾,以至袁崇煥於死地。 袁崇煥無罪被殺,對於明朝整個軍隊士氣打擊非常沉重。從那時開始,明朝才有整個部隊向滿清投降的事。袁崇煥既忠且能,可惜生不逢時,最後還落得一個凌遲。經歷過袁崇煥的凌遲,以為無論誰投降滿清都是可以理解的,想想以袁崇煥如此忠心耿耿,尚且是這樣下場,何況其他人。

  • 5 # 機哥聊野史

    缺乏最基本的平衡權術,所以後來滿京城的大官都比國家有錢,他也無能為力

    他確實宵衣旰食,但是已經爛到根子的軍隊、吏治他早就無力迴天,廢了東西廠、錦衣衛,他連最基本的檢察都做不到,甚至只能裝聾作啞

    他多疑,但當時的朝廷由不得他不多疑,關寧鐵騎養寇自重,那位出名的袁大嘟嘟每年遼餉不斷,五年平遼,先斬敵後根據地毛文龍,後來乾脆就讓野豬皮殺入長城,兵圍帝闕。是你,你多不多疑?

    合著,不管不問,再聽你們自戳了眼睛、耳朵後,坐看你們黨同伐異、爭權奪利、養寇自重、裡通外國、殺良冒功,就是好領導???

    他確實志大才疏,這或許是他不是皇儲沒有學習到帝王心術的問題。但是不可否認,他在最後時刻敢於自縊煤山,他履行了他帝國主人的責任,他用他的生命為他的多疑、他的倒行逆施買了單

    反倒是那些文武百官們,他們做了什麼???不提被貶的春江水涼的東林黨領袖錢謙益,就看看當時的北京城裡,滿朝文武的氣節尚不如不如一個被他們鄙視、打壓的太監。

    他只是一個悲劇的人物,他努力將滿目瘡痍、支零破碎的國家縫補起來。他再盡他最大的努力,他沒有學他的哥哥沉溺自我,不理朝政。他也有抗足夠的黑鍋,溫體仁捱得罵與所謂李中堂不可以道里計

    但上有天災不斷、天寒地旱、歉收連連,下有人禍不絕、資敵傳信、賣國求榮;內有黨爭不斷、損公肥私、逼反草民,外有家奴造反、武臣怕死、殺良冒功,加上他資資平庸,始有煤山上這一朝。

    他非亡國之君,卻當亡國之運,此誠時也、運也、命也。

  • 6 # 愛汕美食

    崇禎皇帝,也是就明思宗朱由檢。他十分勤奮,儘管當時的朝政已經是風雨飄零之際,他仍想憑自己的努力去為明朝出一份力,但是,他生性多疑,對手下臣子並不放心,君與臣的關係非常複雜,一方面不得不依靠對方,一方面又時時提防對方。

    他設計除去了朝廷最大的閹黨組織頭頭魏忠賢,並清除了組織其他不臣之心的太監,把權力回收。

    可是他在位期間,先是遇到了大旱,農名顆粒無收,甚至不少饑民以土為食,最終被土活活漲死,一旦發生大規模死亡事件,而又沒做好及時掩埋或焚燒處理,就很大機率導致瘟疫的發生,果真,不久後,全國大範圍爆發瘟疫,百姓被逼得揭竿起義,此時,崇禎皇帝還需應付外敵,清兵的勢力多爾袞虎視眈眈,國家內憂外患,如若皇帝用人不疑,一心一意,則可能會為明朝迎來轉機,但針對國內出現的匪患,他卻頻繁更換出兵討伐的將士,導致功虧一簣,為後面埋下了禍根。被闖王李自成帶領的起義軍攻破帝都,臨死前處死了自己的皇后,妃子們,一劍斬斷了女兒太平公主的手臂和年僅6歲的昭仁公主,隨後自縊身亡。

  • 7 # 歷史有點酷

    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崇禎皇帝朱由檢最真實的寫照。

    讀過明史的人都知道崇禎皇帝朱由檢。那他到底在人們眼中的是什麼樣子呢?明史記載崇禎皇帝朱由檢“不邇聲色,憂勸惕勵,殫心治理。”從中我們可以看出朱由檢是一個有志青年。勤政愛民,但可惜生不逢時,最後以身殉國,可以看出他性情剛烈。也可以看得出他是一個愛崗敬業的好皇帝。

    每個人讀完明史都會對崇禎皇帝朱由檢有不同的評價,就像一千個人中就有一千個哈利波特的樣子,各有不同。以下是我眼中崇禎皇帝朱由檢的樣子。

    哥哥傳位給弟弟

    在說崇禎皇帝之前我們有必要先了解一下天啟皇帝朱由校。天啟皇帝是一個有名的木工,在業內頗具名望。他親手定製各種傢俱,然後讓太監魏忠賢拿出去售賣,買他的傢俱的人都說他的手藝好。要是拿到我們這個時代來賣應該能夠賣個天價了吧!(天啟皇帝圖片)

    他不僅木工手藝後好,而且還愛設計。常有一些奇思妙想之類的,設計好圖畫我就開始動手製作。以至於把他的正職當皇帝給耽誤了,以至於別人都說他不務正業,最後在他執政期間,朝政混亂,閹黨亂政,民不聊生,為明朝滅國埋下了禍根。

    天啟皇帝朱由校在預感自己時日無多之前,床位於自己的弟弟朱由檢即崇禎皇帝。可能有人就要問了,為什麼不傳給他自己的子嗣呢。因為天啟皇帝有三個子嗣還沒長大就都早夭了。所以只能傳位給自己的兄弟了,兄終弟及嘛。

    扳倒魏忠賢

    崇禎皇帝即位後,第一件事就是打壓魏忠賢,並立志做一個有志青年。從明成祖朱棣開始把宦官當做自己的心腹,從而用於監控朝臣。於是一發不可收拾。宦官的勢力越來越大逐漸形黨派之爭,什麼東廠西廠,剪不斷,理還亂。是明朝最大的隱患。崇禎皇帝早就看不慣魏忠賢一手遮天。找了個理由讓他去朱家老家鳳陽守祖廟,最後魏忠賢自盡於途中。縱觀明史給我們的最大一個特點就是宦官亂政。幾乎從明成祖朱棣後都信任宦官。尤其是天啟皇帝朱由校信任魏忠賢以致朝綱混亂。當然崇禎皇帝也是比較信任宦官的。宦官就是明朝的影子,如影隨形。(魏忠賢網路圖片)

    勵精圖治,天不隨人願,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

    自從明太祖朱元璋廢除丞相制度後,皇權高度集中。處理朝政可苦了明朝的皇帝們,其中最勤奮的就是崇禎皇帝了,執政期間日理萬機,由於長期皺眉,再加上挑燈夜讀,從而早生華髮。抬頭紋,眼角紋在年紀二十多歲就出來了。崇禎皇帝這是有多勤奮呀!現在的我們哪有這麼認真,感嘆當一個勤奮的皇帝真不容易。

    由於天災人禍,朝政經過閹黨的摧殘也幾乎荒廢腐朽,崇禎只能感嘆朝廷多災多難。他竭盡全力尋找治世能臣,可惜天公不作美。崇禎皇帝在自盡之前自己際不是一個亡國之君,而明朝的朝臣卻是亡國之臣。話中充滿著無奈。最後當李自成的農民起義軍攻破北京城,皇太極的金軍功進山海關,崇禎皇帝也沒有退縮一步,他看著自己的妻子自盡在自己的面前,親手殺了自己的女兒,最後自盡在煤山。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描繪的是崇禎皇帝朱由檢可歌可泣的民族氣節。(崇禎皇帝自盡處)

    如果你是崇禎皇帝你會選擇捲土重來還是自盡殉國?

  • 8 # xuhao1993

    崇禎帝是一個很自以為是的人,從諸多方面可以看出來,用人上,雖然他想法很好,嘗試透過科舉、科道以外的途徑網羅人才,但是他本人十分缺乏統籌安排進行制度改革的能力,只是憑著一時的激動隨意降旨,各種破格提拔人才,但又對他們缺乏考察,用之則一味信任,反之,罷免之時也極為輕易,全憑一己之好惡。在處理黨爭問題上,韓曠曾經上向崇禎提出過關於君主處理朋黨的意見,就是作為君主在處理朋黨問題時,要做到本身無朋黨之念,升遷革黜應該由才能品德和執政業績上來決定,可惜崇禎朋黨之見極深,自負地認為只有把哪一圈子的人都認清,才能消除朋黨,結果適得其反。

    崇禎接手的大明王朝,雖然已經到了病入膏肓的階段,但只是北方,包括西北與遼東地段,而南方卻是一片祥和,經濟還是不錯的,作為一個隨時會亡國的王朝,他沒有靈活處理事情 ,而是過多的強調尊嚴與榮譽,這真是滑天下之大稽。袁崇煥無罪被殺,對於明朝整個軍隊士氣打擊非常沉重。從那時開始,明朝才有整個部隊向滿清投降的事。袁崇煥既忠且能,可惜生不逢時,最後還落得一個凌遲。經歷過袁崇煥的凌遲,以為無論誰投降滿清都是可以理解的,想想以袁崇煥如此忠心耿耿,尚且是這樣下場,何況其他人。我認為崇禎是千古以後,唯一的最錯的昏君,沒有之一!在所有皇帝之中,是他斷送了漢人的江山,導致滿清入關,數千萬的黎民百姓被滿清殺害,他是中華歷史上最大的罪人。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請問格力空調開機顯示F2沒反應是什麼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