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漁耕樵讀
-
2 # 扣毛
1漢景帝睿智無比,國家大事劉啟說了算。晉惠帝弱智無比,國家大事醜逼賈南風說了算。
2劉濞與匈奴相距甚遠,想勾結也不現實,但司馬家的王爺先後勾結了匈奴,鮮卑等外族勢力,導致後面請神容易送神難。
3漢朝是光明正大得天下,歷經三代,人心所向,中央權威巨大。司馬家陰謀篡位不過兩代,蜀地吳地剛剛平定,對中央缺乏忠誠。
-
3 # 髆宛侯
首先八王之亂就不是一次性的政變,而是數次政變。行動不統一,並且手段上不了檯面。在中國,這種手段不被提倡只會讓更多的人唾棄。人們已經經歷了百年左右的分裂,大一統的觀念淡泊。軍權的分散也是一大問題。朝堂的任人唯親直接導致戰鬥力的高低。
而西漢初期的七王之亂則是以吳王,楚王為首切以直接軍事行動的政變。朝廷的軍事行動是合理合法的且得到了人民群眾的擁護。在周亞夫,竇嬰等名將的指揮下首先平定了山東半島一打擊其囂張氣焰並且迅速斷了敵方的糧草使其軍心大亂。從某種意義上說:軍事上的成敗直接決定政治導向和人心民意。
個人認為:八王之亂更像是家事,沒有將發動政變的於執政者很好的分開。從而導致,軍隊於民眾的搖擺。並且手段低俗上不了檯面。而漢朝的七王之亂則完全不同。沒有花架子。就是透過軍事行動的勝利來決定執政者。從而導致了漢景帝站在了制高點,並且沒有退路。只能也是必須要打敗叛軍以維護政權。
-
4 # 劉一千五
漢朝的七國之亂,是諸侯王聯合起來對抗中央政權的鬥爭。晉朝的八王之亂是諸侯王與諸侯王之間爭權奪利的鬥爭。
七國之亂裡的七個諸侯王,在聯合起來後,同時舉事。在一定的時間空間裡對決,註定勝敗時間在短時間內搞定。所以時間短。晉朝八王之亂,是一次連著一次,持續不斷地進行。大大小小有五次諸侯王間的叛亂,這些叛亂有連續性。殺完死完為止。所以時間長達十六年。
上層的智謀策化,決定方針也有極大關係。七國之亂,是中央對地方叛亂勢力的打擊。能集中國內秀人才和精銳與叛軍作戰。當時分為三個主戰場,趙國,欒布將軍,齊國,灌嬰將軍,粱國,有竇嬰周亞夫,梁孝王等對抗固守。而晉朝的幾個王,誰掌權誰帶兵,一波殺一波,混戰一次死一兩個王。晉惠帝昏呆管不了。這極大方便了叔叔們亂來。依次在叛亂中死的八王就是:司馬亮,司馬瑋,司馬倫,司馬乂,司馬囧,司馬穎,司馬顒,司馬越。這些王的叛亂,一個兩年,差不多就是十五六年,時間自然長。
漢朝七國之亂,是中央政府決策後,痛下狠手剿除,所以,志在根除。晉朝八王之亂,是諸侯王之間向雙向叛亂攻伐。誰打蠃,就維持一段時間,至到下次又開始叛亂。而中央政府好象看客一樣不作為,致使叛亂越打越多,沒個盡頭。
-
5 # 設計師—張坤宏
漢朝七國之亂是天下統一,劉氏統治穩定的政局背景下,劉氏諸侯的叛亂,其名不正言不順,漢朝剛剛穩定,百姓需要休息與共,所以其不得民心,晉朝之亂是中央都沒穩定統一政局,而且晉朝統治下老百姓生活也很苦
-
6 # 陳博聊商業
原因來自幾方面,第一,關乎局面,漢初之亂是中央與地方的相互制衡,而八王之亂是裡外勾結。第二,關乎範圍,漢初之亂有梁王作為屏障,未曾禍及京師。第三,關乎人事,景帝有智謀,外加周亞夫及梁王武勇,因而迅速平定亂軍。而司馬昏庸無能,身邊皆奸佞小人。第四,關乎場外,漢初匈奴與漢和親,雖邊關偶有侵擾卻未波及內地,而晉初胡人居於隴右,從而一旦有隙可乘,就禍亂中原。此四不同,是漢因亂致治,而晉因亂而失正統、偏安一隅。
-
7 # 開飛機搭貝塔
這兩個事件都可以認為是開國皇帝佈局的終結。漢高祖去世的時候,西漢三大勢力是:外戚、功臣、地方劉姓諸侯王。其中第三個勢力是漢高祖晚年刻意栽培的,從而保證了三足鼎立。漢惠帝是三方勢力的交匯。文帝即位初期外戚集團滅亡,他採取優待諸侯王先壓制功臣集團的策略。由於中央的弱勢,文帝對付諸侯王一直很講策略,還是成功的瓦解了強大的齊國和淮南國。到了景帝時期,他採取了激進的削藩。和高票答主看法不一樣,我覺得朝廷打贏這場戰爭還是比較險的。
西晉處於士族政治時期,大家族聯合執政,皇族只能算股份最大的那個。晉武帝加強皇權,擴大皇族的勢力,避免不了皇族內部紛爭。如果不是民族問題凸顯,我覺得八王之亂會像後世南朝那些爭位戰爭一樣很快結束,後果也不會很大。
-
8 # 五經博士
需要強調一點,兩個歷史事件雖然都是諸侯王叛亂,但二者有本質區別。七國之亂是吳王通謀六國自下而上挑戰中央皇權的叛亂,而八王之亂則是晉朝皇室由內而外爭奪中央政權的內戰。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撲滅叛亂,尤覺不夠及時,怎肯任由亂軍在帝國境內隨意妄為。皇室內亂臣下除了選邊站別無他法,手握重兵的司馬們不決出雌雄怎可善罷甘休。
西漢七國之亂, 叛亂從開始到被平定,漢景帝僅用三月。正好印證了晁錯《削藩策》中論述 “今削之亦反,不削亦反。削之,其反亟,禍小;不削之,其反遲,禍大。”漢廷內有太尉周亞夫外有梁王劉武,談笑間七國灰飛煙滅。 戰局的走向自始至終都在朝廷掌控之中,景帝決然削弱尾大不掉的諸侯國,也為接下來的漢武盛世鋪平了道路。
八王之亂, 歷時十六年,這場混戰不僅埋葬了西晉,亦導致後世近三百年的動亂,八王之亂揭開了東晉十六國及南北朝的序幕。西晉司馬皇族爭奪中央政權的內戰,歸罪於司馬炎,晉武帝忌憚門閥士族的權勢,擔心“禪代”的舊事重演,於是大封同宗子弟鞏衛皇室。這一用意與漢初高祖很相似,廣建同姓諸侯國,藩屏帝室,但都為後世埋下禍端。
西晉的藩王內外軍政一把抓,重點是這些擁兵在外的王爺,還可以肆無忌憚的干涉朝政,一旦權利分配不均,火併是必然,都姓皇,憑什麼你做得,我做不得。晉惠帝是個痴呆皇帝不能理政,根本無力制衡藩王,偏偏妖后賈南風還不是個省油的燈,干政弄權引發諸司馬不滿,戰火一觸即發。七國之亂和八王之亂對後世影響各有不同,但起因皆是開國君主吸取前代亡國教訓,最終聰明反被聰明誤,貽害無窮。
-
9 # 習文弄武
這就要根上說起。
漢朝是布衣天子劉邦透過反抗暴秦而獲得政權的,秦的強徵暴斂早就激起民憤。劉邦就是在這種環境起兵,建立政權後,西漢王朝採取了休養生息、降低賦稅等諸多利民政策,深得民心。而且劉邦從一開始就提出不擾民不襲民,廢除酷刑苛政厲法,得到了廣大民眾歡迎。
西漢王朝還把十幾萬土紳豪族自中原遷到關中。到了漢景帝,開創了文景之治的開明政策,民眾的擁護是基礎,證明了政權的合法性。七王之亂在一片樂土上造反,群眾不擁護,皇帝與朝臣又是一條心,而七王之間各懷鬼胎,誰也駕馭不了誰,既不團結,又得不到群眾支援,從一開始就註定了失敗的結局。
東晉司馬昭是從曹魏手中獲得政權,其政策並不具備先進性,剛剛統一的國家還沒有凝聚力,最可怕的是司馬昭死後又交給了白痴皇帝司馬衷,賈南風這位奇葩皇后權利慾極強,與皇太后楊豔展開權利之爭給八王之亂製造了機會,而司馬衷又不具備駕馭全域性的能力,只好任憑宰割,最後被東海王司馬越毒死。
所以說:沒有群眾基礎的政權,沒有合法性的政府,加上白痴皇帝,註定了東晉的滅亡。
-
10 # 司州牧
關於這個問題我認為主要有以下三個方面。
一:西漢內有賢君,西晉內有庸主。
不要小看這一點。“吳楚七國之亂”是發生在漢景帝統治時期,而景帝和他的父親文帝統治期間被後世合稱為文景之治,僅僅這一點就對漢景帝的執政做出了權威的蓋棺定論。也就是說漢景帝的執政能力是毋庸置疑的,作為一個正常健全且正值壯年的當權者他完全有能力把控整個朝政。
作為帝國中樞神經的皇帝(漢景帝)只要能夠正常運轉,臨危不懼坐鎮指揮,對各種狀況能夠做出相關的應對指令,帝國的核心就不至於陷入混亂和崩潰,這是極其重要的一點。
△漢景帝
再來看看西晉。西晉的八王之亂髮生在中國歷史上著名的白痴皇帝:晉惠帝統治時期。晉惠帝作為一個有嚴重智力障礙的君主,自保商不可得,還怎麼能讓他去揮斥方遒把握好整個帝國前進的方向盤呢?
換句話說就是西晉的中樞神經在惠帝是就已經發生了病變,中樞神經已經失去了控制整個身體的能力。
二:西漢七國之亂某種程度上是出於被動造反,西晉八王之亂是主動起兵反叛。
我們都知道七國之亂的誘因是晁錯對景帝提出的削藩政策,正所謂各個有實力的諸侯國削之反不削亦反,故晚削不如早削。
其實關於漢初諸侯王對皇權造成潛在威脅的擔憂很早就被有識之士提出來過,最著名的就是漢文帝時期的名臣賈誼。只不過那時的文帝出於各種現實考慮沒有進行大規模強硬的藩制改革。
以漢文帝執政之溫和還發生過濟北王劉興居的叛亂,雖然這場叛亂很快就被鎮壓下去但無疑為漢王朝敲響了警鐘。之後的漢文帝沒有再在封國的問題上大做文章,但是誰敢保證漢庭就一定沒有做相應的準備?
至漢景帝時隨著以吳王劉濞,楚王劉戊為首的諸侯王依靠國內銅山鹽海積累了大量的財富而變得越發傲慢與驕橫,削藩已經迫在眉睫。所以在晁錯的建議下漢景帝下令削藩,吳楚七國隨即起兵造反。
△七國之亂示意圖
從後來漢廷迅Superb出以周亞夫為首的平叛將領領兵出征來看,漢景帝在下令削藩前是已預料到個別諸侯國會反抗的,所以他提前就做好了相關的軍事準備。
而西晉八王之亂則不然。整個朝廷上下完全就沒有料到白痴皇帝的即位會帶來諸位藩王為爭奪皇權而主動起兵對攻這麼嚴重的且不可控的後果。
△八王之亂示意圖
所以在八王之亂髮生伊始,朝廷早早就對局勢喪失了掌控能力。而後隨著越來越多的西晉皇室捲入這場你死我活的激烈爭奪,此期間的皇權其實已經名存實亡了。
三:西漢有名將坐鎮,西晉則鮮有將才。
吳楚七國之亂髮生後,漢景帝迅Superb出了周亞夫,灌嬰等一眾久經戰陣能征善戰的將領率軍平叛,這些將領出色的指揮才能加以軍士的萬眾一心,打那些藩王臨時七拼八湊,成分複雜的雜牌軍自然是小菜一碟不在話下。
反過來再看看八王之亂。持續十六年之久的八王之亂自始至終我們能夠看到有什麼特別出名的將領站出來領兵平叛麼?對不起,反正我是真的沒看到有誰承擔了這份歷史責任。
回覆列表
皇帝不同
首先皇帝不同,漢景帝在權術方面的能力在歷代帝王中也是出類拔萃的。而晉惠帝呢,不說是傻子吧,至少也是個智商低下的人。古人在在評價某人的時候就是一般人,也大多說少聰睿之類的話,到了晉惠帝這實在是誇不下口說了一句:“太子不學”。王夫之更是評價晉惠帝:“惠帝之愚,古今無匹,國因以亡。”
反觀漢景帝,那御人之術絕對是爐火純青。早期用晁錯削藩,一看苗頭不對,立即殺了晁錯。後拉攏梁王,真是好話說盡,梁國在平定七國之亂中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武有周亞夫,程不識,李廣等,文有竇嬰,衛綰,袁盎等。還有酷吏郅都,漢景帝都把他們調教的服服帖帖。
一個智商有問題,一個天縱奇才,高下立判。
西晉體系有很多問題西晉開國皇帝司馬炎奪了曹家的江山,司馬炎就在思考曹家到底哪裡出了問題。思考來思考去,他認為是因為曹家宗室太弱。實際上也是一個原因,因為從曹丕開始,就一直防著曹氏宗親。曹家有能力的幾個王都被曹丕壓制的死死的,長子曹昂因救曹操而死,曹彰在覲見曹丕的時候暴斃而亡,曹植一直被猜忌。正是因為宗室太弱,被司馬家鑽了空子。
所以司馬炎大封宗室,諸王都有自己的軍隊,就連西晉的軍隊也多由宗室掌管。司馬炎也知道自己的兒子腦子不太靈光,所以就把朝政託付給了老丈人楊駿。同時害怕楊駿專權,就把軍隊分給了宗室。這下就更精彩了,皇后賈南風,利用宗室和楊駿的矛盾除掉楊駿,結果賈南風白忙活一場,朝政落入汝南王手中。
賈南風然後又利用晉惠帝命楚王殺了汝南王,接著以矯昭的罪名處決了楚王。徹底掌握朝政,接著她又被趙王誅殺。總之就是這樣殺來殺去。沒有一個能服眾的人。這樣的朝堂這麼能和人才濟濟的漢景帝朝堂相比。
所以西晉無論是制度還是皇帝的才能都和西漢不是一個檔次的,其結果當然相差太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