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石凡是也

    第一次阿拉曼戰役

    儘管在加查拉和託布魯克受大了很大的損失,隆美爾仍決心攻擊馬特魯港,希望可阻止英軍重新整編來建立新防線、趁其正處脆弱狀態加以徹底擊潰、直取埃及。隆美爾這項主張受到許多批評,這意味著德軍必須以更長的補給線來進攻埃及,同時也顯示出德國空軍為了支援隆美爾東進,攻擊馬耳他島的大力士行動又要再度被延遲,原預定要投入該作戰的部隊也被移交給隆美爾。凱塞林強烈反對隆美爾的決定,甚至以將其麾下的飛機撤回西西里島來威脅隆美爾,意軍指揮部與最高統帥部軍官也反對東進的決定。與此相反地是,希特勒支援隆美爾的計劃,他意識到這是一個在非洲獲得全勝的機會。隆美爾聲稱若將防線僅維持在索盧姆會給英軍帶來更多優勢,他們可以輕易包抄該防線,而海外運來的補給仍是要從的黎波里的遙遠陸路輸送而來,除非他獲得東進奪取一個極靠近前線部隊的港口,如此一來運補作業將會順利的多。

    6月22日隆美爾繼續東進,起初他輕易掃除了遭遇到的抵抗。除了偶爾燃料短缺的情況,隆美爾的攻勢一直到6月26日於梅爾莎-馬特魯對英軍部隊展開包圍行動才稍停下來,其困住了4個步兵師。後來其中一個師趁夜突破包圍,剩餘3個師也在接下來兩天裡成功撤出。隆美爾於6月29日攻下了當地的要塞,繳獲大量物資和得到另外6,000名戰俘,並推進到了距離亞歷山大港200公里處]。6月25日,奧金萊克自行接掌第8集團軍的指揮權,並將其主防線設於阿拉曼,該處南方是地表高度比阿拉曼還要低的多的蓋塔拉窪地,不可能讓隆美爾進行裝甲部隊對側翼的機動迂迴攻擊,因此這條防線變得相當地短、容易防守。儘管隆美爾不停地東進,隨著補給情形日漸惡化和經歷了連續五星期激烈的戰事,他認為進攻阿拉曼的時機已太遲[436]。

    儘管隆美爾想要儘快充足實力進攻,以防止英國第8集團軍從近東和印度立即補充兵力來對付他。但盟軍從馬耳他出發的潛艇與飛機仍不停地攻擊了運往託布魯克、巴地亞和梅爾莎-馬特魯的軸心國補給艦,大部分補給仍必須以最短航程、最安全的海路運往的黎波里,於第一次阿拉曼戰役同樣的問題又再次上演,8月初,隆美爾的地中海補給船有75%被盟軍擊沉、僅有20%的汽油送達非洲軍手中。在兵力回覆速度上,隆美爾還要承受自軍85%的卡車因為是繳獲英美軍來使用而嚴重缺乏可替換的零件]、長途跋涉運到前線又浪費更多的燃料以及義大利當局優先補給自軍的部隊,其補給量也比供應給德軍要高的。相比於英軍從蘇伊士到阿拉曼346公里、亞歷山大港到阿拉曼89公里的補給線,隆美爾的德意聯軍所在地離託布魯克有595公里、離班加西有1060公里、距離的黎波里更有2011公里,補給情勢對隆美爾十分不利。英國方面,丘吉爾命令奧金萊克對隆美爾發動攻擊,但後者表示英軍在9月中旬前不可能發動攻勢,前者因而解除奧金萊克中東軍區總司令的職務,由哈羅德·亞歷山大接任,而第8集團軍司令則換上了伯納德·蒙哥馬利,他們獲得了大量的物資來重建部隊實力,在8月下旬時,隆美爾判斷英國將會有一支載運100,000噸補給的船隊於9月初抵達亞歷山大港,認為時間不多了,也因此一直逼迫義大利的運輸當局,但一直被消極地迴應。隆美爾決定以第15、第21裝甲師、第90輕裝師和義大利第20摩托化軍從阿拉曼南翼的阿拉姆哈勒法山嶺(Alam el Halfa)進行迂迴攻擊,但蒙哥馬利和奧金萊克很早就察覺到此區的潛在危機,將兵力沿著該山嶺佈署,從該處英軍即可俯視隆美爾的部隊,更易防守,後者的行動也被預料著。

    由於認為在敵軍空中優勢下以不可能作機動性的防禦戰,他轉而建設固定式的防守陣地來對抗英軍,預計於阿拉曼前線建造縱深5至7公里的複雜地雷網,東西向兩條和另外的連結線,呈現箱型的形式,其中有25萬枚的反坦克地雷與45萬枚的人員殺傷雷,隆美爾稱其為“惡魔花園”,他的部下也在此時才發現隆美爾不僅擅長運動戰,在佈置陣地的技術與知識也有相當的能力。

    第二次阿拉曼戰役

    9月,隆美爾的補給狀況未有改善,燃料補給已陷入相當危險的境地,同時官兵健康狀況也非常糟,包括隆美爾本人在內都受到痢疾與黃疸病的影響。早在8月時,隆美爾就要求過最高統帥部派遣古德里安接替他的職務但遭到拒絕,鑑於目前前線穩定和蒙哥馬利似乎不想取得主動權,隆美爾認為可以離開前線,於9月23日回到德國的奧地利休息,其職務由裝甲兵上將格奧爾格·史圖姆繼任,並委任其建造防線的工作。隆美爾臨走前說過,若蒙哥馬利發動攻擊,他會馬上趕回非洲,這讓史圖姆心裡頗不愉快。而英軍方面,蒙哥馬利不理急催發動攻擊的丘吉爾的命令,一直累積大量物資與訓練軍隊,尤其是等待能與德軍四號坦克匹敵的美製雪曼坦克運來,英軍與軸心軍的實力差距日益拉開,在蒙哥馬利發動攻勢前,英國第8集團軍已擁有23萬士兵和1229輛坦克,而軸心軍只有10萬人和489輛坦克。

    10月23日凌晨,英軍由1000門的火炮開火射擊、自南北兩面展開攻勢,第二次阿拉曼戰役就此開始,史圖姆在最初的戰鬥中心臟病發身亡。而在德國聽聞英軍發起攻勢訊息的隆美爾於10月25日返回北非。蒙哥馬利於北部發動主攻,在南部同時也發起助攻,隆美爾的部隊於南方頑抗使其難以突破,於是蒙哥馬利集中兵力於北方,迫使隆美爾將南部的機動部隊投入其中,並在26日開始發動一連串裝甲反擊攻勢,但雙方物資差距極大使得隆美爾的反擊效果不大,在29日時再度接獲訊息說又有一艘軸心國油輪被擊沉,情勢變得明瞭,英軍即將突破防線,隆美爾勢必得放棄陣地,往後撤退。11月1日晚,蒙哥馬利發動攻勢第二階段的“超壓作戰”,突破隆美爾南方的陣地,隆美爾打算執行早在10月29日即計劃往西方尚未建構好的福卡遲滯陣地撤退,於2日開始從前線防禦兵力中抽調,但這時收到了墨索里尼和希特勒的命令,要求隆美爾固守,希特勒寫道:“在你今天面臨的情勢中,唯一的方法就是堅守不動,把一人一槍都投入戰鬥中。我們會盡全力來幫助你。你的敵人儘管在兵力上佔了優勢,但也到了強弩之末的階段。只要有堅強的意志就可以弱勝強,在歷史上這樣的案例不勝少數,你除了對你的部隊下令‘不成功便成仁’之外,沒有第二條路可走。

    對於這道命令,隆美爾形容它“有如一顆炸彈”,他不明白為何希特勒會下達這種指令,並在部下面前多次說道:“元首一定是瘋了!”,但他沒有擅自展開撤退、仍繼續猶豫了24小時,往後他將為此感到後悔。11月4日,蒙哥馬利再投入了生力軍、以500輛坦克一邊對付隆美爾剩下的僅僅20輛坦克、同時在另一處包圍了義大利第20摩托化軍,後者於數小時內即被殲滅,防線因而產生了20公里的缺口,整個非洲裝甲集團軍有了被包圍的威脅。這時隆美爾已無法理會元首的命令,下令全軍撤退。11月5日,自隆美爾決定撤退後12小時—他收到了希特勒的撤退同意命令,但已經太遲了。隆美爾僅有60%的部隊單位撤出,許多的非機械化部隊被英軍所俘虜、坦克則損失殆盡,在11月3日僅剩下39輛可用於戰鬥、步兵只有正常編制的一半、炮兵戰鬥力也不足原先的一半。隆美爾的非洲裝甲集團軍在第二次阿拉曼戰役中遭到致命性打擊,原先意圖與進攻高加索的德軍會師的計劃也已化為泡影,英軍已取得了北非戰場的戰略主動權。

    11月8日,英美盟軍發動“火炬作戰”自北非西部海岸登陸,維希法國部隊向盟軍倒戈,北非戰線上的德軍瞬間陷入了兩面作戰的窘境。東面的英軍開始猛攻艾季達比耶和佈雷加,德軍雖堅強抵抗,但在11月23日被迫退至阿蓋拉一線。儘管隆美爾軍隊的情勢已十分惡劣,但利用巧妙的撤退行動、人員殺傷地雷以及焦土政策,仍使盟軍損失了183輛坦克、600輛車輛和200門以上野戰炮。

    隆美爾決心要說服希特勒同意非洲裝甲集團軍撤出非洲,於11月28日飛往東普魯士的元首大本營“狼穴”,前往希特勒所在的會議室。希特勒看到隆美爾後表現出吃驚的模樣,並問道:“你在這裡作什麼?沒有我的允許你怎麼敢離開工作崗位?”隆美爾敘述了北非的狀況,要求撤兵,但被希特勒罵道:“不可能放棄北非!礙眼,滾出去!”雖然德軍總部的諸多軍官早已對希特勒的痛罵不覺得新鮮,但隆美爾首次這樣被歇斯底里地指責,受到了相當的衝擊,一般認為,這個事件大大地影響了直到目前為止隆美爾心中對希特勒的評價。隆美爾這時仍不放棄,向希特勒建言:“我的元首,您應該自己前來非洲看看,直接指揮部隊。”但希特勒也冷淡地迴應:“如果放棄北非義大利國內將會發生什麼事你知道嗎?裝備和補給馬上會送到貴部隊手中,的黎波里塔尼亞是不可能放棄的!”這次希特勒給隆美爾的部隊運來了虎式坦克,但這種武器投入北非戰場已是1943年1月17日,無力扭轉大勢,只能在區域性戰區活躍[461]。

    退到突尼西亞後,隆美爾立刻對威脅切斷他北部補給線的美國第2軍發動攻擊,在2月的凱賽林隘口戰役中重創美軍。接著隆美爾立刻掉頭回來對付東面的英軍,佔領了馬雷斯防線(原本法軍用作防守意屬利比亞的工事)。同時,正當隆美爾於凱賽林指揮時,軸心國將德意裝甲集團軍的司令替換為義大利軍的喬瓦尼·梅塞上將,這些指揮權調動早在軸心軍撤至突尼西亞時就已擬好,但在一段時間後才婉轉地告訴隆美爾。2月23日,“非洲集團軍群”成立,由隆美爾指揮,下轄有梅塞指揮的德意裝甲集團軍(後改名為義大利第1集團軍)與由漢斯-尤根·馮·阿寧姆大將指揮、位於突尼西亞以北的德國第5裝甲集團軍。隆美爾於3月6日發動他在北非的最後一場攻勢,對梅德寧的英國第8集團軍發動攻擊,投入了第10、第15和第21共三個裝甲師,但因為蒙哥馬利收到了極端小組破譯的德軍命令,佈署了大量的反坦克炮在隆美爾的進攻路線上。在損失52輛坦克後,隆美爾取消了行動。3月9日,他移交了非洲集團軍群的指揮權給阿寧姆,奉希特勒命令回到德國[459]。希特勒的召回命令並未有明確的理由,因而存有各種說法,包括因為戰敗要受到處分、隆美爾的健康狀況已無法負荷、考慮非洲戰況已無法好轉,就讓隆美爾保有不敗名聲的回國、又或是擔心隆美爾會像數週前被蘇聯軍俘虜的保盧斯元帥,成為全德軍第二位被敵軍俘虜的元帥等等可能。雖然德意軍持續反抗,但仍不敵英美在數量與裝備上的龐大優勢,不斷失去重要據點與港口,最後於5月13日全部投降。

  • 2 # 遼寧盤錦管燈

    阿拉曼戰役是從1942年十月開始爆發的,當時參戰的雙方是由隆美爾領導的德國納粹與蒙格馬利領導的英國盟軍,在此之前,英國剛剛收復了被義大利奪取的地區,而且大敗義大利,德國做義大利的盟友,前去支援,於是就到了阿拉曼這個地方,不過此時,英國盟軍在該地區有絕對的制空權,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阿拉曼戰役打響的,英國的盟軍的總兵力達到23萬,這還不包括印度軍隊,澳洲軍隊和南非軍隊,而德軍的總兵力只有27000人,在空軍方面,英軍戰機超過1500架,而德意兩國戰機只有350架,戰場的制空權完全在英軍的手裡,德軍的坦克數量只有220輛,英軍達到3229輛,而且在效能上,英軍不輸於德軍,在火炮方面,英軍是德軍的6倍,面對蒙哥馬利縝密的性格,隆米爾無機可乘,由於英軍有制空權,德國的補給船,根本無法靠近港口,在1942年北非德軍得到的物質只有1941年的1/3,汽油嚴重短缺,在這樣的情況下,英德兩國軍隊開展了陣地戰,陣地戰對德軍相當不利,本身人數就少,最終英軍獲得了戰役的勝利,德軍開始全線撤退,所以從武器裝備,盟友參戰人數,地理位置等條件上來分析,隆美爾領導的德軍戰敗是必然的,阿拉曼戰役的勝利對於二戰的勝利奠定了一定的基礎,他扭轉了北非戰場的局勢,為法西斯軍隊退出北非戰場打下的基礎

  • 3 # 不沉的經遠

    北非那個破交通環境,典型的誰進攻越遠誰死,別說隆美爾,只要英軍不犯錯,按照雙方當時的兵力和資源,換任何一個人指揮進攻阿拉曼都要敗。

    北非戰役在二戰中嚴格的說屬於次要戰場,其更大的意義是義大利為了自己面子需要發起。結果在戰局不利的情況下,德國為了避免自己的盟友崩潰,不得不派兵前往北非協助義大利對付英華人。換句話說,德國參加北非戰役,純粹是處於政治需要。

    也正因為如此,希特勒開始僅僅希望派遣一支儘可能少的部隊,把戰線穩定即可。不過隨著隆美爾到達的黎波里以後,他不滿足於僅僅當一個配角,因此一再要求增兵,並徹底推翻原定預案,開始嘗試向埃及進軍。

    然而北非戰場的特殊性在於從這裡大部分地區都是荒漠,所有物資都需要從歐洲運來,而且能利用的港口很有限。連線各港口的也只有荒漠中的土路,因此必須依賴大量的汽車從港口向前線運輸物資。而沙漠的惡劣氣候又使得汽車損耗嚴重,因此無論是德軍還是英軍,一旦向前推進太遠,遠離自己控制的港口,就會遭到失敗。

    雙方之間唯一的區別是英軍因為亞歷山大港的條件好一些,所以兵力多一些,不過指揮上要隆美爾更勝一籌,一定程度上彌補了兵力不足的缺陷。所以在北非戰役前期,德軍和英軍基本上就是一方攻擊,然後因為補給不足被對方擊敗,換成對方進攻,然後重複這一過程。雙方的戰線一直在的黎波里和亞歷山大之間搖擺,處於一種奇妙的平衡狀態。

    阿拉曼戰役其實就是這諸多拉鋸戰中隆美爾進攻最遠的一次,此時他距離英華人最大的基地亞歷山大僅有200多公里了。然而此時他的後勤線從的黎波里算起直線距離都有1500公里,從班加西算起則是850公里。這個距離過於遙遠,以至於大量的物資被堆積在上述兩個港口中卻無法運到前線。隆美爾缺少燃料、彈藥,除非英華人自己犯錯,否則他不可能有任何勝利的希望。

    而此時英軍的指揮蒙哥馬利最大的特點就是一個穩字,此時雖然他擁有絕對的優勢兵力,而且補給充足,但是他卻不冒任何風險,慢慢的和德華人拼消耗。這種戰術雖然比較笨,不過簡單有效,而且不會出錯。

    最終隆美爾耗盡補給以後不得不撤退,蒙哥馬利笑到了最後。以當時雙方的兵力、物資對比,而且英國又有絕對的海空優勢,這個結果並不意外。此時不要說隆美爾,就是德軍、蘇聯、美國任何一個指揮官在這個局面下,面對蒙哥馬利的戰術都只有一個敗字,根本無解。

  • 4 # 大巍65059108

    關鍵有幾點:第一,從摩洛哥到埃及阿拉曼的戰線拉太長。第二,後勤補給跟不上,地中海幾乎由英華人控制,至使德國的北非供給很難運過地中海,特別是坦克的汽油不能正常供紅。第三,由於北非氣溫太高,得了瘧疾的戰士特別多,又沒能得到很好的治療,許多士兵的身體健康得不到保證。第四,當時,進攻阿拉曼是希特勒對隆美爾的強迫要求,致使隆美爾無法抗命,只能做最後的生死一搏。

  • 5 # 精英出鞘

    希特勒曾評價隆美爾只是一個驍勇善戰的戰士,但不是一個戰略家,這肯定了隆美爾的軍事能力,但卻也指出了他的短板

    隆美爾只用了三年時間就從中校升為元帥,這在展示出他驚人的天賦同時,也扼殺了他透過實踐培養基礎的軍事素養的機會,註定了他難以成為一個偉大的戰略家。

    在1942年,身處北非戰場的隆美爾向德軍最高統帥凱特爾要十萬裝甲師,並說了一句極不專業的話:後勤是參謀的事,我不管!有這樣的統帥怎麼可能會贏?更何況阿拉曼戰役中,隆美爾手下只有不到三萬德軍,意軍四萬多,而同盟國軍隊卻有二十三萬,這是一場實力對比懸殊的戰役!

    除了人數上的差距外,隆美爾部隊有五百輛坦克、三百五十架戰機,而盟軍則有兩千六百輛坦克,兩千七百架戰機,這樣懸殊的實力對比讓隆美爾的處境十分艱難,唯一值得慶幸的一點是,盟軍統帥蒙哥馬利是一個相對而言有些“平庸”的指揮官,他或許追求穩妥,而導致在戰場上失去許多絕佳戰機。

    如果隆美爾有足夠的才略,那麼未必不能扭轉局勢,畢竟古今中外戰爭中以少勝多的案例比比皆是,但遺憾的是開頭已經說過,隆美爾是一個戰略上的矮子。

    事實上,德軍在北非戰場並非完全沒有勝利的可能,在1941年蘇德戰爭還沒開始,德軍在馬耳他海域佔據絕對優勢,該島上只有幾個營英軍,對當時的德軍而言唾手可得,但隆美爾卻沒有出手,而是急於建功,將主要進攻目標放到埃及,直到一年之後,隆美爾才決定對馬耳他島出兵,並向柏林申請了足夠的資源用於進攻,但後者卻命令他進攻託普魯克,於是勝利的最後機會就這樣被白白浪費了。等到攻下託普魯克,原先計劃用於進攻馬耳他島的補給已經耗盡,而且英國的支援也終於到了,付出了一艘航母、三艘巡洋艦和一艘驅逐艦沉沒的代價,英國派出的十四艘貨輪有五艘成功抵達目的地,就這樣,英國海軍依託馬耳他島在三個月期間擊沉了德軍近百艘艦船,德軍後勤供應被徹底切斷。所以當最終戰役開始時,德軍不僅在人數和武器上處於極大劣勢,後勤也基本沒有,隆美爾在戰術上即便再有天賦,也難以改變失敗的定局,最終導致德軍在北非戰場失敗,英國取得了第一場大規模的勝利,這大大提升了盟軍的信心,同時也解放出了更多的兵力去支援西歐戰場和蘇德戰場,最終取得了戰爭的勝利。

  • 6 # 軍武小咖

    隆美爾能夠成為納粹三大名將之一,並不是因為隆美爾的戰績多麼輝煌,而是因為隆美爾的指揮能力非常出色。在隆美爾接手北非戰場的時候,北非的英國軍隊已經佔據了絕對的優勢。隆美爾依靠著手中有限的兵力和裝備,和實力更佔優勢的英國軍隊周旋,多次以少勝多擊敗英國軍隊,甚至還一度得到了北非戰場的主動權。正是因為隆美爾在指揮方面的天賦,他才能獲得“沙漠之狐”的美譽。

    在阿拉曼戰役開始的時候,隆美爾手中的兵力只有英國軍隊的一半左右,武器裝備的數量也只有英國軍隊的一半。而且隆美爾手中的部隊不全都是德國軍隊,其中包括很大一部分的義大利軍隊。德意聯軍在實力上不如人,是隆美爾輸掉阿拉曼戰役的主要原因,正是因為阿拉曼戰役中德意聯軍的人數和裝備處於絕對的劣勢,人們才沒有在意隆美爾的失敗,仍然把他歸類到名將的範圍內。

    阿拉曼戰役是英軍對德意聯軍發起的一次大決戰,蒙哥馬利率領的19.5萬英國軍隊,向人數只有10萬的德意聯軍發起進攻。在戰爭前期的時候英國軍隊憑藉著人數優勢和裝備優勢取得了戰場主動權,隆美爾一度想要指揮部隊發動反擊,將戰場的主動權重新奪回來,但是英國軍隊的實力過於強大,蒙哥馬利也不是浪得虛名之輩。

    而且美國對英國進行了大量的援助,由於歐洲戰事的吃緊,隆美爾始終沒能得到足夠的支援。到了戰爭後期的時候,英軍已經對德意聯軍取得了壓倒性優勢,希特勒為了避免隆美爾成為俘虜,在阿拉曼戰役結束前把隆美爾調回了德國,阿拉曼戰役以德國的徹底失敗告終。(隆美爾在不在都不會影響戰爭結局)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力助西晉統一華夏的大功臣一脈,為何迅速堙滅在東晉政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