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金兔歷史

    有關袁崇煥的是是非非,不管是後世史學家還是愛好歷史的人,爭論了幾百年,都沒有一個統一的觀點。

    而如果從崇禎的角度看,袁崇煥死的一點都不冤!

    因為他殺毛文龍這一點無法解釋。

    先介紹一下毛文龍這個人吧!

    毛文龍,浙江人,家境貧困,沒什麼文化,典型一個市井之徒。

    不過這個人非常了不起,他靠著親戚的推薦,跑到戰亂的遼東地區,進入了軍隊,混了幾年後,當了個小軍官。

    天啟元年,遼陽被後金攻下,遼東基本全部淪陷,毛文龍所在的部隊都也各自逃命,而毛文龍這麼一個小軍官卻別出心裁,趁著混亂,他帶著幾百人出海攻陷了後金背後的一個海島據點——皮島。

    之後他就靠著這個小島招募士兵、發展武裝和海上貿易,一開始他們只有幾百人,後來慢慢發展到了幾萬人,且都裝備精良。

    這個據點的兵糧和軍餉全部是毛文龍一個人靠能力搞出來的,得不到中央的什麼支援,可見這個人能力有多強!

    皮島這個地方,處於後金政權的背後,毛文龍就天天派遣士兵到後金的大後方騷擾,時而人多、時而人少,把後金的那些人折磨得非常難受。

    每次皇太極一出兵,他就去進攻,攻佔個小縣城、搶點東西、殺個將領、放把火之類的,而當皇太極得到訊息,帶回軍隊前來圍剿時,毛文龍一發現有這種苗頭,就馬上撤軍,就這樣週而復始,搞得皇太極欲哭無淚,發誓要親手扒了毛文龍的皮。

    崇禎得知後非常高興,覺得毛文龍真是國家棟梁,上到朝廷下到地方,全部都支援他。

    經過長時間對後金的“遊擊作戰”,毛文龍的官職也是一升再升,最後封其為太子太保、左都督,這可是明朝的一品大員啊,位極人臣,數年間,從一個小軍官升到朝廷一品,實在是個奇蹟。

    當時崇禎給袁崇煥的官是兵部尚書兼督師薊遼,可以說,在遼東前線,幾乎所有的軍政大事都是他說了算。

    可有一個令人很費解的問題,袁崇煥上任遼東後,藉著巡查皮島守軍的機會,把毛文龍綁了起來,然後拿出崇禎給他的尚方寶劍,宣佈了毛文龍的罪狀,就將他就地斬殺。

    1630年,袁崇煥被崇禎凌遲處死,處死他的兩條大罪的其中一個就是“擅殺有功之臣毛文龍”。

    毛文龍一死,皇太極和他的後金可以說是高枕無憂;且毛文龍官至一品,袁崇煥怎麼算也不過二品,在未經崇禎允許的情況下私自殺了毛文龍,這樣的做法可謂是膽大包天。

    袁崇煥是不是叛徒,這點不敢妄下定論,不過從他殺毛文龍的舉動看,死的一點都不冤!

  • 2 # 晴空喜歡笑呵呵

    袁崇煥不是叛徒,他從來沒有過反叛之心,是此人的無能讓崇禎徹底對他死心了,並不是單純的說什麼誤中清軍離間計疑心袁崇煥反叛。首先袁崇煥這個人性格膽大、一激動容易吹牛,當初陪領導視察遼東時就以文官身份豪言給他足夠糧草兵馬守護遼東他一人足矣的壯舉,聽的陪同人員膽戰心驚,憑藉熱兵器紅衣大炮後來一炮轟死了努爾哈赤,這是他在歷史上留下的最大功績,也正是這次的功績讓崇禎以為自己撿到寶了,面見崇禎時又激動了吹牛說五年可收復遼東,聽的崇禎皇帝滿心歡喜,給糧給兵要啥給啥,結果袁崇煥回家後後悔了,沒辦法只能硬著頭皮上吧,上任後把毛文龍以吃空餉罪名給殺了,早知道毛文龍在牽扯清軍的作用很大,在沒有稟報崇禎的情況下斬殺戰略意義如此重要的武將,等於間接幫助清軍掃除南下的後顧之憂,氣的崇禎牙都癢癢,沒辦法,還得繼續用,三年過去了,袁崇煥除了賣糧草給蒙古人間接又幫助清軍解決糧草問題,就是拒絕出兵,為摸清清軍實力擅自派人偽降清軍談判議和等一系列的事情讓崇禎越發的不滿和疑心,後來袁崇煥開始上演與清軍一追一趕的遊戲,一個跑一個追,最後清軍直接圍了北京城,解圍後崇禎徹底受不了袁崇煥了,新賬舊賬一起算,讓袁崇煥落得被百姓分食的下場,後來清中期給於平反。

  • 3 # 吳大都督

    一個二十多歲的小夥子,為什麼會對那麼些一把年紀“叔伯爺爺”輩那麼猜忌?因為這個小夥子就是從袁崇煥開始被坑苦了!從極端的信任,到極端的猜忌!以至連累了多年後對於孫傳庭、洪承疇等將相的信任,一錯再錯!

    一、崇禎對袁崇煥的充分信任(權位)

    崇禎任命袁崇煥為兵部尚書、都察院右都御史、領尚方寶劍地薊遼督師.而且破常例賦予袁崇煥特權。

    歷來明制,凡在外統軍地人必要設定他官加以牽制,尤其是糧餉分配更是要多人過目,以防情弊,也就是設立類似現代的紀委、監察委的機構。

    但袁崇煥向崇禎要求不設御史,每年六百萬兩銀子地軍銀行賬號分配由他一言而決,換言之,就是他自己可以決定朝廷七成地財政支出,不需要別人監督.

    袁崇煥還要求撤銷其他遼東官員地專摺奏事權,希望崇禎在遼事這個問題上只聽他地話,只相信他一個人,所以最好根本不要讓其他人有說話的機會. 崇禎收回了滿桂、趙率教和三鎮巡撫、經略們的尚方寶劍(未收回皇兄天啟所賜毛文龍的尚方寶劍).讓他們有話都去跟袁崇煥說.崇禎表明了他只聽袁崇煥的一面之詞地姿態,明確告訴大家不要來告御狀.

    二、袁崇煥的“勤王”本職措施

    崇禎二年五月,毛文龍做出了做在歷史上最後一次警報,他直接向崇禎天子報告,說他已經探聽到後金地行動計劃,皇太極有意要從薊門破口入關.毛文龍在奏章中還給出了具體地時間,他認為這次空前地入侵計劃大概是在十月中旬左右. 而皇太極出兵破口的實際時間是十一月初二,前後只差了有十幾天之久.

    崇禎二年六月五日,袁崇煥矯詔殺毛文龍.後金再無後方牽制之憂.

    崇禎二年十一月初七,崇禎皇帝地寵臣袁崇煥已經抵達香河,天子聞報大喜,立刻解除了孫承宗地指揮權,頒下聖旨讓袁崇煥統一指揮勤王軍。袁崇煥本來就是薊遼督師,有了這份新的任命後,整個京畿的區地部隊就全都歸他一人指揮。

    崇禎二年十一月初九,袁崇煥地大軍開入薊州,從劉策手裡接過了薊門的指揮權。在此之前後金軍被明軍擋在薊東,一直不能西進一步。但袁崇煥不顧城東二十里外紮營的建奴,反而命劉策率部前往西面的密雲駐守!劉策只能領著真定軍出西城門,背衝著後金軍離開。一百里外是通州,劉策會在那裡掉頭向北,遠離京師而去。從通州還要再走一百四十里才到密雲。

    同日,通州昌鎮總兵尤世威也接到袁崇煥使者程直本的指令:“立刻啟程,前往昌平。”尤世威:“建虜在東,為何要末將西去啊?”程直本毫不猶豫的回答道:“將軍乃是昌鎮總兵。拱衛昌平皇陵自然是將軍職責所在。”

    崇禎二年十一月初十,駐守通州地明軍奉命放棄通州防線,沿著他們剛剛的來路西行回到京師,跟著又離開京師,向京師西北地昌平行去。

    崇禎二年十一月十三日,後金軍隊兵不血刃渡過薊門天險,如入無人之境,侵入大明京畿平原。

    崇禎二年十一月十四日後金軍佔領三河後,他們就打開了通向京師地大門。

    幾萬人從一個人面前潛越過去可以解釋,一個人從幾萬人面前潛越過去也可以解釋,但幾萬人從幾萬人眼前潛越過去實在不是人類所能理解地了,尤其還要加上袁崇煥事先還把劉策、尤世威地軍隊都從後金軍地通行路線調開. 等放後金軍入關後,袁崇煥和關寧鐵騎又繞大圈,置通州、順義等的地友軍於不顧,一門心思地往京師撤退,放任京畿的區被敵軍鐵蹄蹂躪.

    崇禎二年十一月二十二日, 皇太極親自指揮後金一萬主力部隊進攻德勝門外的五千宣大軍,同時讓莽古爾泰率領兩千軍隊去進攻廣渠門外的一萬六千關寧鐵騎和兩千京營.結果,駐守在廣渠門外京營地部隊也同樣報告說,廣渠門外地關寧鐵騎一觸即潰,似乎根本沒有和後金軍交鋒就跑了,但京營自稱主動出擊,抵擋住了後金軍地攻勢並將其擊退. 在德勝門和廣渠門之間地監督文官報告說.後金軍和宣大軍交戰時,關寧鐵騎站在一邊看著.

    如果說袁崇煥根本不會打仗,那他是徹底地無能,瞎指揮一氣。但如果真地是這樣地話。那袁崇煥的軍事部署應該是一部分對建奴有利,一部分對大明有利,而不應該是清一色的有利於建奴。

  • 4 # 頑笑史者

    袁崇煥是忠臣良將,但是有錯。

    在此,對於袁崇煥與崇禎也好,袁崇煥與毛文龍也罷,這個事兒幾百年來沒爭出個對錯,那再過幾百年也爭不出來。所有人,都是搬出這個史書,那個野集的,我只想說,經歷那些事兒的人都死了,明朝的黨爭大家都知道,難免在評論或者所著書籍中有所偏頗。那個時候爭不明白的事兒,現在僅憑點殘書剩卷,就更爭不明白了。所以就是一句話:豁牙子吃肥肉,肥也別說肥。

    自古以來,成者為王敗者寇。

    無論袁崇煥有錯也好,毛文龍有錯也好,他倆誰也沒成功。

    袁崇煥說五年復遼,可是皇太極給他五年的時間。

    毛文龍說能在後方牽制後金,可是他也不能一舉把後金給連鍋端咯。

    他倆任誰成功了,錯,就錯了吧,歷史不在意細節。

    但是很可惜,他倆誰都沒成功,於是後人就開始掰扯細節了。

    把毛文龍的不成功歸罪於袁崇煥,因為袁崇煥把他給殺了;

    把袁崇煥的不成功歸罪於崇禎,因為崇禎剛愎自用,不信任他了。

    那麼,崇禎的不成功歸罪於誰呢?

    命啊!

    氣數啊!

    所以,大清入關替代大明是天命所歸啊,這麼說,線索其實就很清晰了。

  • 5 # 張洵美

    在袁崇煥是否為“通敵賣國““漢奸”的問題上 當時爭論不休 至清朝尚且議論紛紜 筆者以為 袁崇煥雖然存在著非議 但其原意並卻不至於“通敵”而“賣國” 此據題主之意來援引崇禎帝指其罪狀而條析之: 《明季北略·卷之五·逮袁崇煥》謂上召九卿面諭袁崇煥罪:“專事欺隱,以市米則資盜,以謀款則斬帥,縱敵入犯,頓兵不戰,援兵四集,盡行遣散,及敵兵薄城下,又潛攜喇嘛僧于軍中,堅請入城。” “專事欺隱,以市米則資盜”一條在圍繞著爭取蒙古“哈刺懼三十六家”的問題上 實際上袁崇煥已經失敗 因為被清朝爭取過去而投靠了清朝 但似乎袁崇煥並不上報

    “以謀款則斬帥”一條最為致命 亦最為主要從後來的史料來看 這條無疑坐實 據此舉出幾家史料來看:

    《崇禎實錄·卷二》謂:“五月庚戌,袁崇煥至雙島,毛文龍進謁慰勞甚至。戊午,矯制殺文龍。崇煥自出都門至寧遠,專主款,於寧遠捷後,即令番僧往清軍中唁問,意欲議和。會罷歸,未就。迨再出,陛見日,許上五年復遼。既而懼上責效,欲復修款議。惡文龍擾之,乃決計斬文龍。”

    《國榷·卷九十·思宗崇禎二年》謂:“戊午,督師袁崇煥殺平遼將軍總兵官左都督毛文龍於雙島。崇煥自出都門至寧遠,專主款。初,崇煥於寧遠捷後,即令番僧往清軍中唁問奴虜,意議和。會罷歸,未就。再出,無以塞五年平胡之命,聲言折衝,慮毛文龍洩其計,是身入島誘文龍至,......命水營都司趙可懷以尚方劍斬之。”

    《明季北略·卷之二十四·東彝大略》謂:“崇煥寧遠奏捷之後,即令番僧往吊奴酋以講和,罷歸未就。再出,無以塞滅虜之命。遂以平虜自詭。慮島帥毛文龍洩洩其計,遂身入島。誘文龍斬之。”

    《明季北略·卷之四·袁崇煥陛見》謂:“先是。崇煥在寧遠專主款。六年十月(引者按:天啟六年)。遣喇嘛僧鎦南木座等往大清軍中唁,問意欲議和。僧回,上詔曰:"喇嘛請勸之書詐也。宜整以備之。無為遜言所愚。"七年二月,崇煥奏敵使恭順求款。上亦謂誠偽未可信。七月。崇煥以主偵敵之說,物議紛紛。遂以病乞歸。故和議未就。......先是,降將李永芳獻策於大清主曰:‘兵入中國,恐文龍截後,須通書崇煥,使殺文龍,佯許還遼。大清主從之。崇煥密允,復以告病回籍,乃寢。至是,再任,思殺文龍,則遼可得。’”

    《石匱書後集·卷第十·毛文龍列傳》謂:“督師袁崇煥蒞事,適當女直主病死(引者按:努爾哈赤),崇煥差番僧鎦南木座往吊,謀以歲幣議和。女直許之,乃曰:‘無以為信,其函毛文龍首來。’”

    《棗林雜俎·仁集·款案》謂弘光朝徐石麟疏言:“袁崇煥遣喇嘛僧吊老酋,因以議款,未成而崇煥去位。迨先帝初立,意在滅敵,召崇煥授以兵柄,崇煥陽主戰而陰實主款也,甚至殺東江毛文龍以示信。”

    《明季北略·卷之五·袁崇煥通敵射滿桂》謂:“崇煥既殺文龍,密報於清議和。”

    《石匱書後集·第十卷·毛文龍列傳》謂其時 滿桂入奏崇禎帝:“崇煥許皇上五年滅寇,難踐其語。故勾引入犯,遂以歲幣啖敵,欲為城下之盟;故先殺文龍,以為信物。”

    《明史·卷二百五十九·列傳第一百四十七·袁崇煥傳》謂閹黨餘孽王永光、高捷、袁弘勳等因錢龍錫當初稽核魏忠賢一黨 故如今為其黨報仇 “崇煥在朝,嘗與大學士錢龍錫語,微及欲殺毛文龍狀。及崇煥欲成和議,龍錫嘗移書止之。”

    《明季北略·卷之五·逮袁崇煥》謂:“上問殺毛文龍、致敵兵犯闕及射滿桂三事,崇煥不能對。上命桂(引者按:滿桂 說明滿桂當時在場 而袁崇煥沒辦法解釋)解衣驗示。”

    “縱敵入犯,頓兵不戰。”一條指清兵破關而入並沒有在中途對其進行攔截 而且頓兵不戰 這一條在《明季北略·卷之五·袁崇煥通敵射滿桂》有言:“上命總戎申甫、侯世祿至,崇煥曰:‘有我在’令率兵回。俄,清兵至,圍薊州,大掠,策(引者按:劉策)欲戰,崇煥阻之。”

    “援兵四集,盡行遣散。”一條是指令尤世威退守昌平 侯世祿守三河等故事 但這在程本直在《磯聲記》論為一種戰略“薊州三里之城也。其民不知兵也,有遼之馬、步萬餘也,集兵而處業,囂然也,復益之兵,則不必戰敵而先自亂也。且薊孤縣也,四外無援者也。退侯世祿於三河,去薊六十里也,欲其駐三河以為薊聲援也。” 所以這一條實際上並不完全成立 雖然以袁崇煥聯合清兵脅迫城下之盟來看 有這種情況的可能性 但大抵上皆是出自於臆斷 因為史料並沒有對此進行詳細的概述

    “潛攜喇嘛僧于軍中,堅請入城”一條是指他暗地裡帶著喇嘛而“力請援兵入城” 按史料說是袁崇煥軍隊裡私藏了僧人 這一舉動便是為入城之時 以喇嘛覲見皇帝 來討論議和 當然這是皇帝絕對不允許的 因為皇帝此時此刻是要“滅寇”而不是與其戰略相背要““議和” 所以崇禎在此條上責備他

    透過以上幾條來看 至少崇禎帝對他指控的主要兩點:議和與斬帥成立之罪名成立 並無冤枉他 無疑坐實

    《明史·卷二百五十九·列傳第一百四十七·袁崇煥傳》記錄當時的攻擊者 專就以“擅主和議、專戮大帥二事為兩人罪。”對其與錢龍錫進行攻擊 (《國榷·卷九十·思宗崇禎二年》謂錢龍錫作為閣臣而知曉 袁崇煥奏:“數毛文龍十二罪雲。臣前入朝,商於大學士錢龍錫也。” 《明史·袁崇煥傳》亦載)而袁崇煥似乎對此難以展開辯解

    皇帝對袁崇煥的審判長達八月之久 並非僅僅因為多疑而中了後金反間計 一怒將他實施最為殘酷的刑法 因為從筆者接下來的史料來看 崇禎帝最終似乎明白“導虜入犯”並非其本意 但是由於袁崇煥犯下的一系列錯誤 甚至與皇帝“滅寇”戰略上的衝突及敵對朋黨對他攻擊 最終導致磔刑

    《明季北略·卷之五·通敵射滿桂》謂:“崇煥既殺文龍,密報於清議和。”而“清主大喜,置酒高會。謀攻寧遠,二王子曰:‘姑索撫百萬,許,還遼(引者按:退回遼陽 瀋陽)。俟得賞後,復為深入計。於是答報。’崇煥疑有變,自思:‘口許上五年復遼,又難言撫。’因語使:‘發兵索賞,我可入奏。’” 在後金將要發兵之時 二王子又說了:“‘聞插酋(引者按:察哈爾林丹汗)數萬攻薊州,調兵甚急,喜峰口必虛,我陽言徵插,暗入喜峰,是為上策。’遂發兵數萬。”攻破喜峰口 而袁崇煥“大驚,...率兵往救,清帥曰:‘汝招我至,何反擾我?’崇煥益懼。”

    《棗林雜俎·仁集·款案》弘光朝徐石麟疏時也提到:“袁崇煥......嗾敵闌入脅款,仍戒以弗得過薊門一步。......“敵忽渝盟,拔騎突薄城下。”

    《明季北略·卷二十四·東彝大略》謂:“都中又喧言崇煥導虜入犯,上甚切齒。先是,虜出獵,擄我多人。中有二璫,上命偵崇煥者,亦被擄,虜視之,知為璫也,乃設一記,佯為袁遺書約犯邊,答曰:“知道了,多謝袁爺。”

    分析以上史料 後金顯然故意不與袁崇煥約定 而發兵攻打帝國的政治心臟——京師 但這卻並非袁崇煥的意思 在他看來 只是要讓後金“闌入脅款”“弗得過薊門一步” 也就是在他轄區內鬧出一番樣子 從而好方便奏報皇帝說後金堅持“議和” 所以他在聽聞清兵破關進攻京城以後“大驚” 《北略》則記載在後金兵臨京師後 在外出打獵俘獲兩名崇禎派去偵查袁崇煥的宦官 被後金識破 便設計說是袁崇煥邀他們“犯邊” 從這可以旁證後金進攻京師事實上本非袁崇煥“導虜” 至於 “潛攜喇嘛僧于軍中,堅請入城”是在既成事實以後而順便為之 並非原來打算

    袁崇煥一殺毛文龍 二又作繭自縛 難道以其智力 真的不知此為敵人的一種手段?向來議和之事皆是一種戰場博弈手段 不然為何天啟時 熹宗並不殺他?崇禎初時又議和 思宗為何又不殺他?偏偏在後金兵臨京師而殺之?

    程本直在《磯聲記》裡論道:“袁崇煥之言曰:"敵以款愚我,我亦以款愚之也。"......款者,形也;所以款者,機也。敵之慾款者,間也;我因敵款而款之者,反間也;故款可言也,所以款者不可言也,何也?款之為言緩也,所以緩彼而急我也。”

    以當時歷史來看 遼東殘破 明朝軍政財政並不樂觀 袁崇煥上任 可能意圖繼續天啟以來戰略部署 先養兵 修城池 儲備糧食(屯田等) 然後伺機而動 而要做這些事情 就需要不被敵人騷擾 那麼議和就有必要進行 然而這一步議和因為中途出現了後金違約繞過關寧錦防線 直取京師這一致命插曲 並且需要注意的是:在皇帝給他罪名定義來看 並沒有“通敵賣國”幾個字樣 所以 說明朝廷在對他罪名討論上報後 皇帝是知道他原本的目的只是為了與後金達成議和而作了一些事情(毛文龍被殺 或許一方面原因是其基於整頓軍馬錢糧 統一排程 而毛文龍在島數年 並無大功 只是作為威脅後金的一種勢態存在)而將後金引到帝國的政治心臟——京師 是誅九族的死罪 他斷不敢如此妄為 從南明弘光時已在天啟 崇禎任職的徐石麟奏疏來看 也證明了這一點

    綜上所述 基於以上罪名 崇禎幾乎並無冤枉袁崇煥 然若基於“導虜入犯”而成“賣國”“漢奸” 袁崇煥實為冤枉

    下附相關歷史圖: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土豆田間管理的好壞,直接關係到收成,土豆大田到底如何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