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鳳吟梧

    格律詩有很多型別,七絕第三句末尾不須押韻,這樣構成起伏跳躍句式。

    亦有句句押韻式,稱柏梁體,屬長篇,或十六韻式。

  • 2 # 梧桐樹邊羽

    古詩分為古體詩和近體詩,也就是古風和格律詩。

    所以題主的問題中間有一些地方有疑義。

    為什麼古詩裡面第三句可以不用押韻(但必須是仄聲),而一旦四句全部押韻反而像打油詩了?

    括號裡的補充是錯誤的。在格律詩中是這樣,但是在全詩押仄聲韻的時候,第三句則必須平聲。比如孟浩然的《春曉》:

    春眠不覺曉,處處聞啼鳥。

    夜來風雨聲,花落知多少?

    “曉”、“鳥”、“少”都是仄聲韻,而第三句尾字“聲”就是平聲。又比如柳宗元的《江雪》:

    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

    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

    “絕”、“滅”、“雪”均為仄聲,第三句“翁”就是平聲。

    所以古體詩中押仄聲韻的押韻結構和近體詩正好相反。近體詩的格律要求是必須押平聲韻,所以,所有格律詩的第三句,或者說,除了首句之外的單數句都是仄聲不押韻的結尾。比如王之渙的《登鸛雀樓》:

    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

    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

    我們可以看到這裡首句不押韻,第三句也是不押韻的,而且是仄聲。偶數句“流”、“樓”押平水韻“十一尤”部,是平聲。

    我們再看一首平起平收的律詩,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城闕輔三秦,風煙望五津。

    與君離別意,同是宦遊人。

    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

    無為在歧路,兒女共沾巾。

    我們就會發現,其實格律詩並非只有第三句是仄聲而且不押韻,除了第一句之外,所有的單數句子都是這樣的。

    也就是說,所有的古詩,不論是古體詩,還是近體詩,基本上所有的單數句子(除了首句),都是不押韻,並且使用和整詩押韻相反的平仄。如果偶數句是押平聲收尾,則單數句為仄聲;如果偶數句押仄聲(古體詩),則單數句押平聲。

    為什麼?因為斷句啊。一聯詩兩句,出句說完,可是詩意未完,我們今天一句話說完,意思沒完,怎麼辦?我們打個逗號。

    可是古人沒有標點符號怎麼辦?那就只有在誦讀的時候給出區別。如果押平聲韻,那麼平聲代表詩句完結,話說一半的時候,當然不能押平聲韻給別人錯覺了,這裡就使用不押韻的仄聲字,其實也就是告訴讀詩的人,後面還有半句呢。

    反過來詩押仄聲韻,則在這裡用平聲韻斷句,同樣是為了提醒讀者。

    在近體格律詩中,第三句如果使用和偶數句相同韻部的仄聲字,我們稱之為“撞韻”,如果使用了平聲,我們稱之為“踩腳”。這都是格律詩需要避免的毛病。

    其實不論是格律詩還是古風,咱們都要儘量避免這種情況。

    另外一點,就是因為詩句的吟誦需要抑揚頓挫,高低起伏。如果一路押平聲韻下去,讀起來是不是懶洋洋,沒完沒了的感覺呢?就是題主說的那種打油詩的感覺。

    實際上這種句句押韻的詩也是有的,漢武帝在宮中的時候喜歡在柏梁臺和大臣們一人一句聯七言詩,句句都押韻。這種詩體,我們稱之為“柏梁體”。但是這是七言詩誕生初級階段的一種文字遊戲而已,隨著魏晉音韻學的發展,以平仄斷句的格式很快取代了“柏梁體”。

    還有就是題主說到一首詩如果四句全押韻了就像打油詩了。

    其實打油詩也不會犯這種錯的。打油詩流俗,幽默,但是並不會寫成類似於“柏梁體”的句句押韻。打油詩也要合理斷句的。句句押韻,那只是順口溜,連打油詩都稱不上。

    題主可能認為打油詩就是格式有問題的詩,這種理解是不對的。

    關於打油詩的流俗、幽默、機心三種基本要素另有文章闡敘,就不在這個回答裡面囉嗦了。

  • 3 # 老街味道

    問題:為什麼古詩裡面第三句可以不用押韻(但必須是仄聲),而一旦四句全部押韻反而像打油詩了?

    前言

    題主說的這種情況是舊體詩的常見現象,但是並不是完全如此,例如近體詩(格律詩)一定是這樣,但是古體詩就未必如此。

    不過這種現象,確實是古人注意的問題,早在南北朝時期,就有詩人專門提到要注意“四聲八病“,這是八病之一。

    我們可以看看以下幾種詩例,然後再看看古人是怎麼說的。

    一、近體詩的第三句

    1、 七言絕句:王之渙《涼州詞》

    黃河遠上白雲間,一片孤城萬仞山。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

    第三句,羌笛何須怨楊柳,不押韻,而且仄收尾。

    2、七言律詩:李商隱《無題》

    相見時難別亦難,東風無力百花殘。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幹。曉鏡但愁雲鬢改,夜吟應覺月光寒。蓬山此去無多路,青鳥殷勤為探看。

    第3、4、7都是仄收尾,不押韻。

    注:近體詩即格律詩,有著嚴格的要求,一定要押平聲韻,第三句也一定是仄收尾。

    二、古體詩第三句常見規律

    1、仄韻詩

    我們看一首押仄韻的絕句:

    春眠不覺曉,處處聞啼鳥。夜來風雨聲,花落知多少。

    這首詩不是近體,是一首古絕句,第三句不押韻,是平收尾。

    2、平韻詩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

    從這兩首詩可以看出,平聲韻的詩,第三句不押韻,仄收尾;仄聲韻的詩,第三句不押韻,是平收尾。

    但是古體詩變化較多,並不是100%如此。

    三、古體詩 第三句的變化

    1、杜甫《望嶽》 的第三句

    岱宗夫如何,齊魯青未了。造化鍾神秀,陰陽割昏曉。蕩胸生層雲,決眥入歸鳥。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

    這首詩押仄韻,但是第三句也是仄收 :秀。

    2、《古詩十九首·西北有高樓》西北有高樓,上與浮雲齊。交疏結綺窗,阿閣三重階 。上有絃歌聲,音響一何悲......略。

    老街節選了前六句。這六句押平韻,但是第3、5句也是平收。

    3、曹丕《燕歌行》·其一

    秋風蕭瑟天氣涼,草木搖落露為霜。群燕辭歸鵠南翔,念君客遊多思腸。慊慊思歸戀故鄉,君為淹留寄他方。賤妾煢煢守空房,憂來思君不敢忘,不覺淚下沾衣裳。援琴鳴弦發清商,短歌微吟不能長。明月皎皎照我床,星漢西流夜未央。牽牛織女遙相望,爾獨何辜限河梁。

    這首詩可能就是題主說的:

    一旦四句全部押韻反而像打油詩了?

    相信沒有人認為曹丕這首詩是打油詩,老街估計題主可能是見到現代人的打油詩,才有這種感覺。

    四、沈約八病之上尾

    其實題主觀察到的問題,正是古人也注意規避的問題,在空海法師的《文鏡秘府論》中,記錄了南北朝永明體詩人對於八病中”上尾“的表述

    上尾詩者,五言詩中第五字不得與第十字同聲。 名為上尾。 詩曰:“西北有高樓,上與浮雲齊。”或雲:如陸機詩曰:“衰草蔓長河,寒木入雲煙。”(“河”與“煙”平聲。)此上尾,齊、梁已前,時有犯者。齊、梁已來,無有犯者。此為巨病。若犯者,文人以為未涉文途者也。唯連韻者,非病也。如“青青河畔草,綿綿思遠道”是也。(下句有雲“鬱鬱園中柳”也。)

    書中說,五言詩(當時極少有七言)中,第五字和第十字,如果押韻可以平仄一致;如果不押韻,一定要平仄相反。齊梁以後,如果犯了這種錯誤,就是不懂詩的人,這是詩家的巨病。

    這段話說的是第一句和第二句的問題,不過觀察一下齊梁以後的詩,詩人們不僅僅前兩句如此,後面的單數句有意和雙數句平仄(結尾的字)不同。

    例如王融的《奉和竟陵王郡縣名詩》

    追芳承荔浦,揖道訊虛丘。升裾臨廣牧,從望盡平洲。曾山臨翠坂,方渠緬清流。陽臺翻早茂,陰館懷名秋。歲晏樂光弭,景仄西華收。端溪慚昔彥,測水謝前修。往食曲阜盛,今屬平臺遊。燕棠缺初雅,鄭袞息遺謳。久傾信都美,乃結茂陵儔。河間誠可詠,南海果難遊。

    注意雙數句押平聲韻:丘、洲、流等,單數句不押韻的話,都是仄收:浦、牧、坂等。

    王融《古意詩二首 其二》更可以看出這一規律。

    霜氣下孟津,秋風度函谷。念君悽已寒,當軒卷羅縠。纖手廢裁縫,曲鬢罷膏沐。千里不相聞,寸心鬱紛蘊。況復飛螢夜,木葉亂紛紛。

    前六句押仄韻(3個字都是入聲):谷、縠、沐,單數句不押韻平收:津、寒、縫;後四句換韻,押平韻:聞、蘊、紛,倒數第2句不押韻,仄收:夜。

    結束語

    詩的發展到了南北朝齊梁時期,沈約等人開始研究四聲,對於四聲平仄的要求甚至比唐朝還要苛刻。他們的八病理論,平頭和上尾被唐人所接受,但是其他的就不以為然了。

    在後來的格律詩中,單數句的除了第一句都是仄收,古體詩中也大多依照這個規律。但是也有人特意擬古。例如杜甫《飲中八仙歌》有意模仿漢朝柏梁體的句句押韻:

    知章騎馬似乘船,眼花落井水底眠。

    汝陽三鬥始朝天,道逢麴車口流涎,恨不移封向酒泉。

    左相日興費萬錢,飲如長鯨吸百川,銜杯樂聖稱避賢。

    宗之瀟灑美少年,舉觴白眼望青天,蛟如玉樹臨風前。

    蘇晉長齋繡佛前,醉中往往愛逃禪。

    李白一斗詩百篇,長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來不上船,自稱臣是酒中仙。

    張旭三杯草聖傳,脫帽露頂王公前,揮毫落紙如雲煙。

    焦遂五斗方卓然,高談雄辯驚四筵。

    岑參的《走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師西征》,是一首換韻古體詩,也句句押韻:

  • 4 # 日月詩語

    古詩詞分為古體詩和近體詩,也是古風和格律詩,本來也覺得提問有疑惑,“古詩詞裡面第三句是不押韻的,但必須是庂聲”有點以偏蓋全,不嚴謹,這句話必須是在格律詩中是這樣。

    也有特例是五絕七絕押仄聲的,那第三句就是平聲韻了。如《江雪》唐•柳宗元

    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

    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翁是平聲。

    有嚴格來說,在近體格律詩中:不管五絕、七絕、五律、七律的第三句是不押韻的。

    我們在學習格律詩的時候,在格式上是有嚴格要求的。也有基本的標準格式,不可隨心所欲。

    絕句四句:分五絕(5字一句,由四句組成)、七絕(7字一句,由四字組一成)。律詩八句:分五律(5字一句,由八句組成)、七律(7字一句,由八字組成)。

    韻在拼音裡簡單分為平仄兩種,不平即仄。平是一聲,仄有上、去、入聲,都歸為仄聲,也有一小部分的上聲(二聲)歸為平聲。

    格律詩共分16式(平仄)。

    我們所說的仄走首句或平起首句,都是從首句的第二個字計算的,首句也稱首聯。五絕、七絕、五律、七律都是一樣,都是依照平仄關係推匯出來的,首句與二句相對(反),二句和三句相粘(同),三句與四句相對(反)。依此類推。

    五絕

    仄起首句不押韻

    O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O平平仄仄,O仄仄平平。

    如《登鸛雀樓》唐•王之渙

    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

    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

    仄起首句押韻

    O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

    O平平庂仄,O仄仄平平。

    如《塞下曲》唐•盧綸

    林暗草驚風,將軍夜引弓。

    平明尋白羽,沒在石稜中。

    平起首句不押韻

    O平平仄仄,O仄仄平平。

    O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如《山中》唐•王勃

    長江悲已滯,萬里念將歸。

    況屬高秋晚,山中黃葉飛。

    平起首句押韻

    平平仄仄平,O仄仄平平。

    O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如《塞下曲》唐•盧綸

    鷲翎金僕姑,燕尾繡蝥弧。

    獨立揚新令,千營共一呼。

    七絕

    仄起首句不押韻

    O仄O平平仄仄,O平O仄仄平平。

    O平O仄平平仄,O仄平平仄仄平。

    如《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唐•王維

    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

    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

    仄起首句押韻

    O仄平平仄仄平,O平O仄仄平平。

    O平O仄平平仄,O仄平平仄仄平。

    如《從軍行》唐•玉昌齡

    青海長雲暗雪山,孤城遙望玉門關。

    黃沙百戰穿金甲,不破Murano終不還!

    平起首句不押韻

    O平O仄平平仄,O仄平平仄仄平。

    O仄O平平仄仄,O平O仄仄平平。

    如《南遊感興》唐•竇鞏

    傷心欲問前朝事,惟見江流去不回。

    日暮東風春草綠,鷓鴣飛上越王臺。

    鷓zhe鴣gu

    平起首句押韻

    O平O仄仄平平,O仄平平仄仄平。

    O仄O平平仄仄,O平O仄仄平平。

    如《出塞》唐•王昌齡

    秦時明月漢時關,萬里長征人未還。

    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

    “我們每個人都有詩性,每個人都有詩詞,每個人都有詩和遠方。”

  • 5 # 湍水釣叟

    首先弄清楚一個問題,這裡的“古詩”指什麼,指古風體和近體詩還是所有古代人寫的詩。

    如果是指近體詩,由於粘對規律導致偶韻奇不韻,但古風體雖然大多數都是偶句押韻,但也不是絕對,也並不是說句句押韻就像打油詩,這要看作者的功夫與胸襟。其實在詩歌發展史上,句句押韻的詩曾經興盛一時,這就是“柏梁體”。

    相傳漢武帝在柏梁臺上和群臣共賦七言詩, 清代趙翼《陔餘叢考·柏梁體》上說:" 漢武宴柏梁臺賦詩,人各一句,句皆用韻,後人遂以每句用韻者為柏梁體。然《柏梁》以前如漢高《大風歌》、 荊卿《易水歌》……可見此體已久有之,不自《柏梁》始也。但聯句之每句用韻者,乃為柏梁體耳。"

    其實南北朝以前的七言詩大都是句句用韻的,比如曹丕的《燕歌行》。那時候並沒有隔句用韻的規矩。只是過了唐代以後,古風的格局越發鬆散,無論用韻排句都大不如以前講究,反而一句一韻的成了異類。

    漢《柏梁臺詩》

    日月星辰和四時。驂駕駟馬從梁來。郡國士馬羽林材。總領天下誠難治。和撫四夷不易哉。刀筆之吏臣執之。撞鐘伐鼓聲中詩。宗室廣大日益滋。周衛交戟禁不時。總領從官柏梁臺。平理請讞決嫌疑。修飾與馬待駕來。郡國吏功差次之。乘輿御物主治之。陳粟萬石揚以箕。徼道宮下隨討治。三輔盜賊天下危。盜阻南山為民災。外家公主不可治。椒房率更領其材。蠻夷朝賀常會期。柱枅欂櫨相枝持。枇杷橘慄桃李梅。走狗逐兔張罘罳。 齧妃女唇甘如飴。迫窘詰屈幾窮哉。

    梁武帝蕭衍清暑殿效柏梁體

    居中負扆寄纓紱,(梁武帝) 言慚輻湊政無術,(新安太守任昉) 至德無恨愧違弼,(侍中徐勉) 燮贊京河豈微物,(丹陽丞劉泛) 竊侍兩宮慚樞密,(黃門侍郎柳憕) 清通簡要臣豈汨,(吏部郎中謝覽) 出入帷扆濫榮秩。(侍中張卷) 複道龍樓歌楙實,(太子中庶子王峻) 空班獨坐慚羊質,(御史中丞陸果) 嗣以書記臣敢匹,(右軍主簿陸倕) 謬參和鼎講畫一,(司徒主簿劉洽) 鼎味參和臣多匱。(司徒左西屬江葺)

    這種詩最初就是多人聯句,每人一句,句句用韻的集體創作形式,後來文人效仿創作了一些篇目。

    曹丕《燕歌行》

    秋風蕭瑟天氣涼,草木搖落露為霜。

    群燕辭歸鵠南翔,念君客遊多思腸。

    慊慊思歸戀故鄉,君為淹留寄他方?

    賤妾煢煢守空房,憂來思君不敢忘,

    不覺淚下沾衣裳。援琴鳴弦發清商,

    短歌微吟不能長。明月皎皎照我床,

    星漢西流夜未央。牽牛織女遙相望,爾獨何辜限河梁。

    陸機《燕歌行晉》:

    四時代序逝不追,寒風習習落葉飛。

    蟋蟀在堂露盈墀,念君遠遊恆苦悲。

    君何緬然久不歸,賤妾悠悠心無違。

    白日既沒明燈輝,夜禽赴林匹鳥棲。

    雙鳴關關宿河湄,憂來感物淚不晞。

    非君之念思為誰?別日何早會何遲!

    詩聖杜甫也不甘寂寞,創作有部分柏梁體詩

    杜甫《飲中八仙歌》

    知章騎馬似乘船,眼花落井水底眠。

    汝陽三鬥始朝天,道逢麴車口流涎,恨不移封向酒泉。

    左相日興費萬錢,飲如長鯨吸百川,銜杯樂聖稱避賢。

    宗之瀟灑美少年,舉觴白眼望青天,蛟如玉樹臨風前。

    蘇晉長齋繡佛前,醉中往往愛逃禪。

    李白一斗詩百篇,長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來不上船,自稱臣是酒中仙。

    張旭三杯草聖傳,脫帽露頂王公前,揮毫落紙如雲煙。

    焦遂五斗方卓然,高談雄辯驚四筵。

    杜甫這首詩完全為平聲韻,其中,船、眠、天、前等皆用重韻;所寫飲中八仙,各自獨立,互不相干,可以說是古今柏梁體中的絕品。

    蘇東坡明顯不服,也牛刀小試。

    蘇軾《李公擇求黃鶴樓詩,因記舊所聞於馮當世者》

    黃鶴樓前月滿川,抱關老卒飢不眠。夜聞三人笑語言,羽衣著屐響空山。

    非鬼非人意其仙,石扉三叩聲清圓。洞中鏗鈜落門關,縹緲入石如飛煙。

    雞鳴月落風馭還,迎拜稽首願執鞭。汝非其人骨腥羶,黃金乞得重莫肩。

    持歸包裹敝席氈,夜穿茅屋光射天。里閭來觀已變遷,似石非石鉛非鉛。

    或取而有眾憤喧,訟歸有司今幾年。無功暴得喜欲顛,神人戲汝真可憐。

    願君為考然不然,此語可信馮公傳。

  • 6 # 潘龍江悔恨寫紅塵情歌

    我看了這麼多回答,都沒說到點子上,看來還是要我這個國家二級來正確回答。藝術有一個通用的規律,就是性愛規律,也就是人性規律,適用於任何藝術,所以詩的第3句必須是那樣。因涉及到黃色,所以我不能公開講。我曾經寫過一篇文章叫做《音樂與性》。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核桃的主要優良品種有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