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尹禾

    含義及出處

    釋義:即使是生命力再強的植物,曬一天,凍十天,也不能生長。

    用法:比喻學習或工作一時勤奮,一時又懶散,沒有恆心。

    近義詞:半途而廢、三天打魚 兩天曬網、淺嘗輒止

    反義詞:持之以恆、水滴石穿、堅持不懈

    出處:

    “雖有天下易生之物也,一日暴之,十日寒之,未有能生者也。”——《孟子·告子上》歷史背景

    《孟子》一書是戰國中期孟子及其弟子萬章、公孫丑等著,按照內容承接行分析,《告子》一篇中記錄的故事應該是發生在齊宣王時期, “一曝十寒”這種觀點的產生,是孟子運用比喻,對齊宣王作事沒有堅持性、輕信奸佞讒言很不滿。

    齊宣王是一位頗有爭議的君王,有建樹也有槽點,槽點容後再說,建樹就是他廣聚賢才,增強國力,在位期間曾趁燕國內亂,發兵攻打併佔據燕國都城。之後他向孟子請教稱霸之道,孟子循循善誘,勸諫齊宣王放棄霸道而興王道,也就是不單純以武力圖稱霸,而要以仁政興國安天下。但是齊宣王不聽,依舊迷信武力,對軍隊不加管教,軍紀敗壞、驚擾民眾,不久燕人叛亂,齊國也在多國聯軍的威勢下被迫撤軍,此時齊宣王才發出感嘆:“吾甚慚於孟子”。

    “一曝十寒”的說法就是在這種背景下提出的,孟子和告子因為齊宣王不聽勸諫遭受失敗而發起辯論,告子質疑孟子教育和引導的能力,孟子舉了戰國時期著名棋手奕秋教育兩個徒弟的例子加以反駁,而“一曝十寒”正是辯論中由淺入深的題引,藉此引出“老師的教育是一回事,學生學習的態度是另一回事”的核心論點,這也正是孟子最擅長的運用比喻引出哲學觀點的辯論方法。

    最終孟子成功表達了自己的觀點:不是我教不好齊王,實在是他自己沒有恆心。

    延伸典故齊宣王

    這位齊宣王,姓媯,田氏,名闢疆。闢土開疆,名字倒是十分霸氣,單說田闢疆這個名字,相信大家可能會很陌生,但如果說一下關於他的典故,大家一定會恍然大悟,原來這些事兒都是你乾的呀!?

    有事鍾無豔,無事夏迎春

    相信很多8090的小夥伴都會對梅豔芳、張柏芝和鄭秀文的一部電影印象頗深,影片中鄭秀文飾演武藝非凡、面有胎記的“醜女”鍾無豔;張柏芝飾演嫵媚多事的夏迎春;梅豔芳則是女飾男角,飾演昏庸無能的齊宣王。沒錯,那個被夏迎春迷惑,即嫌棄鍾無豔長相,又依仗其才能的渣男,正是齊宣王!

    鍾無豔可能確實在歷史上出現過,關於她的記載最早出現在西漢劉向的《列女傳》中,據記載,齊宣王執政初期,荒淫廢政,貪圖享樂,鍾無豔冒死進諫,痛陳齊國四大危難,勸齊宣王繼承先祖之志,興稱霸之業。齊宣王十分感動,把鍾離春看成是自己的一面寶鏡,採納她的建議,並立其為王后,從此國大治。

    中的醜女,進言齊有“三殆”,使宣王感悟,終而使齊國得到了治理,醜女成了齊宣王的夫人。——《列女傳·辯通傳》

    至於夏迎春這一人物,則是現代人的杜撰,“有事鍾無豔,無事夏迎春”也是出自現代藝術的加工,史書並無記載。

    濫竽充數

    這是一則耳熟能詳的成語故事,從前有位南郭先生,聽說齊王喜歡聽竽合奏,就想辦法混到合奏隊伍中為齊王吹竽。後來齊王去世,新任的齊王喜歡聽獨奏,讓原來合奏的人輪流吹竽給他聽,南郭先生就只能灰溜溜的逃跑了。

    故事中先齊王正是齊宣王,新任的齊王是他的兒子齊湣(mǐn)王。

    王顧左右而言他

    這一經典的典故也是出自這位稍有一點可愛的君王,當然也不能全怪齊宣王,主要是孟子太會挖坑,依舊是由淺入深的引入觀點,使得齊宣王無言以對。

    孟子首先問:“假如您的一位臣子,將妻女託付給朋友,自己去楚國遊離,回來時發現妻女在朋友家挨餓受凍,他該怎麼辦?“

    齊宣王說:“應該與這個朋友斷交”。

    孟子又問:“如果司法的官員不能管理好自己的下屬,那麼該對他怎麼辦?”

    齊宣王不假思索地說:“開了他!”

    孟子微微一笑,接著問:“如果一個國家沒有治理好,那麼該對君王怎麼辦?”

    齊宣王( ̄_ ̄|||)…………“田愛卿,你昨天說你家有一匹馬不錯,什麼品種的?”

    這則典故如今已經成為一則常用的成語,指故意扯開話題,迴避難以答覆的問題。

    孟子謂齊宣王曰:“王之臣,有託其妻子於其友而之楚遊者。比其反也,則凍餒(něi )其妻子,則如之何?”王曰:“棄之。”曰:“士師不能治士,則如之何?”王曰:“已之。”曰:“四境之內不治,則如之何?”王顧左右而言他。——《孟子·梁惠王下》告子

    告子到底是何方神聖,至今已經很難考證,東漢著名畫家和經濟學家趙歧曾經做過考證,稱其是孟子的徒弟,但是證據也並不十分充足,我們只要知道,他喜歡和孟子搞辯論就可以了。他本人雖然不出名,但是他與孟子的辯論話題,確實是如雷貫耳。

    食,色,性也

    現在很多人都喜歡拿“子曾經曰過”來教育別人,尤其在物慾橫流的當代社會,人們在肆意享樂的同時,喜歡拿聖人的觀點來安慰自己,說孟子他老人家都說,食色性也,我們何必與“性”過不去呢?

    這就顯得有些孤陋寡聞了,“食色性也”不是孟子說的,只是出自《孟子》一書,實際上是告子的觀點,試圖駁斥孟子的“人性本善”論。而孟子則是分別引用《詩經》和至聖先師孔子的觀點來反駁告子,最終表明自己的觀點:人應該盡所能的要仁義禮智。

    告子曰:“食色,性也。仁,內也,非外也;義,外也,非內也。” ——《孟子·告子章句上·第四節》

    食、色也並不像一些人想象的那麼的膚淺,前者泛指對衣食住行等人類活動的基本需求,後者指對美麗事物的感官需求。實際上,這種觀點是將人類的本能與動物的本能趨同化,認為人像動物一樣生來就是追求生存和繁衍,雄性動物為了爭取交配權普遍進化的光鮮亮麗,以便吸引雌性。而孟子對這種觀點的反駁,就是提出人類除了生存和繁衍外,還有更高的精神層面的追求。

    魚與熊掌不可兼得

    《魚我所欲也》是反映孟子思想的最經典論述之一,也是我們中學課本中全文必須背誦的內容,是儒家仁義思想的突出體現。

    “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捨生而取義者也。”這也為此後幾千年仁人志士信仰的源泉,助燃中華民族璀璨文化經久不息。然而大多數人不知道的是,這樣一則經典的論述,正是出自孟子與告子的辯論,孟子以此來反駁類似“食色性也”的無善無惡論。

    最後,還是要回歸到成語本身,勸君多努力,莫經十日寒。

  • 2 # TonyDeng

    出處《孟子·告子上》:“雖有天下易生之物也,一日暴之,十日寒之,未有能生者也。”這是《孟子》書中的說詞,然而,古人歷來說得好,《孟子》的論理邏輯不是很好,與其說他是理論家和思想家,不如說是以言辭遊說君主的縱橫家、說客。

    仔細分析原文:前提是天下易生之物,那是指粗生粗養的,無需精心打理,就可以生存和成長,然後孟子話鋒一轉,說出一種極端情況,即用Sunny曬一天(其實若依“暴曬”來說,程度更甚),再陰置十天,這樣熱量不均勻,則縱然是粗生粗養也可以的作物,同樣會不行。

    因此,若依傳統解讀,或者孟子本意,說這是半途而廢,那是有偏差的,按原文分析,並非如此,所以孟子用這樣的理論去誘導君主,真的少有人信。

    真實的意思應是這樣:縱然是易生之物,實際上也要持續、均勻的打理,不能極端對待。用數學來說,比如該生物需要100的能量,你拿它出去暴曬一日,得到100的能量,然後陰乾十日,消耗掉100能量,從數字上看,的確是該生物僅需要100能量,但這個過程顯然是不均勻的,如此極端的對待,它也一樣不能承受。因此,從引申意義上說,是不要猛然發力,激奮一日,然後懈怠十日,這樣是收效不大的,正確的做法,正如老子那樣說,從少積累,循序漸進,每次努力不大,但持續微小的努力,長期積累之下,也能積少成多,取得期望效果,此亦老子“無為”之意,指不要抱著高大目的去做事,著眼目前,小的事容易做成,則不會困難,繼續做下去的動力和信心也有,否則幻想一步登天,即是“有為”。因此,朱子的解讀才是對的,《朱子全書.卷一〇.論語一.學而》:“雖曰習之,而其工夫閒斷,一曝十寒,終不足以成其習之之功矣。”

  • 3 # 鼎易旋

    “一曝十寒”是一個成語,出自《孟子·告子上》其本意是指最容易生長的植物,曬一天,凍十天,也不能生長。比喻學習或工作一時勤奮,一時懶散,沒有恆心。

    孟子,是戰國時期著名的哲學家、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也是儒家學派的代表人物之一。與孔子並稱“孔孟”。

    戰國時期,百家爭鳴,文人學士“遊說”之風盛行,有好多有識之士,用生動的比喻或借用一典故來諷勸執政者,宣揚“仁政”,有些甚至提出“民貴輕君”的思想。

    孟子不僅繼承了孔子的“仁政”學說,而且也是一位有抱負的政治家,力圖將儒家的政治理論與治國理念轉化為具體的國家治理主張。開始了自己周遊列國,遊說於各國君王之間,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張。

    “一曝十寒”就是在這種背景下,相傳孟子對齊王的昏庸,作事沒有堅持性,聽信奸佞讒言很不滿,便不客氣的對齊王說:“王也太不明智了,天下雖有生命力很強的生物,假如把它放在太陽下曬十天,再放在陰冷的地方凍十天,即使是生命力再強的植物也會死。我見到齊王的機會少之甚少,即使給了他良好的影響與幫助,我一離開,一些和我主張不同的人,又帶給他不好的影響,我怎麼能使齊王的思想、品質好起來呢?”。

    其實我們每做一件事,沒有專心致志、持之以恆的毅力也是不可能成動的。後人將孟子這句“一日曝之,十日寒之”精簡為“一曝十寒”這一成語。用來比喻人們修學、做事沒有恆心。與人們常說的“三日打魚,兩日曬網”有異曲同工之妙吧。

  • 4 # 木山文

    "孟子,告子篇"記有孟子的如下一段議論。

    當時,人們對於齊王不很滿意。因為他管理國家大事沒有什麼成就。所以有人說:齊王的資質大慨是不夠聰明吧。

    孟子說:"這不是聰明不聰明的問題。比方以培育植物來說,我們知道,一般的植物都需要溫暖的Sunny,而害怕寒冷。如果我們培育一種植物,在Sunny下僅僅暖了它一天,而在寒冷的空氣裡一凍就是連凍十天,這樣,即使是最容易生長的植物,也一定生長不起來。齊王並不見得不聰明,象我這樣給他Sunny的人,見他的機會很少,偶然見他一次,同他談一談,向他提些意見,可是我剛一走,凍他的人就連續而至,有時看見他有萌芽的希望了,結果到底還是不成!"

    孟子還說:"我們也可以用下棋來作例子。有兩個人同時學習下棋,一個專心致志,一個卻不能集中精力,結果,前一個學得很好,後一個沒有學成。這難道是聰明不聰明的問題嗎?根本不是是的。如果"一日暴之,十日寒之",那麼,再聰明也沒有用。只有"專心致志",聰明才得發揮作用。"

    這句話,後來簡作"一暴十寒",用來形容學習和工作的"冷熱病",沒有恆心,幹一天,停幾天。引申出來的成語就是"專心致志"。

  • 5 # 雲舒庭

    一曝十寒[yī pù shí hán]

    【解釋】:

    曝:曬。原意是說,雖然是最容易生長的植物,曬一天,凍十天,也不可能生長。比喻學習或工作一時勤奮,一時又懶散,沒有恆心。

    【出自】:

    《孟子·告子上》:“雖有天下易生之物也,一日暴之,十日寒之,未有能生者也。”

    【典故】:

    戰國時代,百家爭鳴,遊說之風,十分盛行。一般遊說之士,不但有高深的學問、豐富的知識,尤其是以有深刻生動的比喻,來諷勸執政者,最為凸出。孟子也是當時的一個著名辯士,在“孟子”的“告子”上篇中有這樣一段記載:,孟子對齊王的昏庸,作事沒有堅持性、輕信奸佞讒言很不滿,便不客氣的對他說:“王也太不明智了,天下雖有生命力很強的生物,可是你把它在Sunny下曬一天,卻放在陰寒的地方凍它十天,它那裡還活著成嗎?我跟王在一起的時間是很短的,王即使有了一點從善的決心,可是我一離開他,那些奸臣又來哄騙他,他又會聽信他們的話,叫我怎麼辦呢?”,按著,他使打了一個生動的比喻:“下棋看起來是件小事,但假使你不專心致志,也同樣學不好,下不贏,奕秋是全國最善下棋的能手,他教了兩個徒弟,其中一個專心致志,處處聽奕秋的指導;另一個卻老是認為有大天鵝飛來,準備用箭射鵝。兩個徒弟是一個師傅教的,一起學的,然而後者的成績卻差得很遠。這不是他們的智力有什麼區別,而是專心的程度不一樣啊;”,補充說明:這是一個很有教學意義的故事,我們要學習一樣東西、做好一件事情,是非專心致志、下苦功夫不可的。若是今天做一些,把它丟下了,隔天十天再去做,那麼事情怎樣做得好呢?求學、做事的能否成功,這也是個決定因素之一,故後來的人便將孟子所說的“一日暴之,十日寒之 ”精簡成“一暴十寒”一句成語,用來比喻修學、做事沒有恆心,作輟無常的一種說法。用來比喻人在學習上抓的不緊,不能堅持,也就不能取得成績。例如一個人,對於求學很是隨便,學習的時間少,荒廢的時間多,我們便說:他這種一曝十寒的作法,那裡能學到什麼東西呢?

    這個成語也可以用在情感上,有些關係不是一如既往,比如戀人關係、夫妻關係或親子關係,一方對另一方只是忽冷忽熱,讓人琢磨不透,影響親密感情的建立。

  • 6 # 申卜元

    【一曝十寒】意思就是既使是最容易生長的植物,曬一天凍十天也是不能生長的。比喻

    學習和工作時勤時懶沒有恆心,就會一事無成。

    【一曝十寒】的典故出自巜孟子.告子上》

    "雖有天下易生之物也,一曝之,十日寒之未有能生者也。"

    孟子是戰國時期鄒華人,是中國古代偉大的思想家、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之一。

    戰國時期齊宣王昏庸無能.時常被朝中的奸人所利用。孟子對齊宣王的昏庸做事沒有堅持性,輕信奸佞讒言很不滿。孟子說:既使天下容易生長生長的植物,先曬它一天,又凍它十天也是不可能生長的。我和大王相見次數太少,我既使給了他些良好的影響與幫助,我一離開一些和我主張不同的人,又帶給他許多不好的影響。就象下棋看起來是件小事,但如果不專心致志就肯定學不好。

  • 7 # 亦有所思

    LONG LOGO TIME AGO,有一個特別特別討厭的人叫孟子,他特別特別的想當官兒,當大官兒。於是就帶著一幫馬仔四處招搖撞騙,說自己得到了孔夫子的真傳。

    可是天下的官兒都一個屎一個坑的,哪有空白的茅廁呀!而且他還不想從底層做起,想直接當CEO,要不然面子怎麼過得去呢?所以,他從這個國家忽悠到那個國家。

    人,是一種相當醜陋的生物,為了顯示自己牛逼的辦法之一就是說別人不牛逼,孟子就是如此,看到國王就先一頓數落,指手劃腳,說三道四,儼然以救世主自居。問題是他說的那些東西太遙遠了。不說營銷,不說市場,不說策劃,偏偏說管理,還特麼是烏托邦式的管理。

    誰受得鳥?

    所以,這個孟子就一直不受待見,每到一個國家,這個國家的君主都是好吃好喝地供著,但就是不願意見他。

    臭名遠揚耶!

    這一次,孟子帶著團隊到達了齊國,照例先一頓忽悠,萬一忽悠瘸了呢?於是擺出一幅高高在上的損色,對齊王說“再牛逼的植物放在太陽爺爺下面曬他十天半個月,然後再放在嗷逼冷的環境中再凍上十天半個月,也得嗝屁著涼不是。”

    這就是一曝十寒的來歷。出自《孟子—告子上》

    孟子是把自己比喻成這一株牛逼到不行的植物了,意思就是說,我特麼是人才,你能不能尊重一下偶,重要偶,不要把我晾在一邊兒,那樣我會失去價值而你一定會遭受到損失。

    當然,也有人說,這是形容人一個要有恆心,有毅力才能做成大事。這話倒沒毛病,可是孟子恰恰是一個沒有恆心,沒有毅力的人,遇到一點挫折就撒鴨子跑,即無忠誠,也無責任,更無擔心。所謂“此處不留爺,自有留爺處?”,可惜他不是爺。

    春秋戰國時期,相當於開放的市場經濟,競爭激烈得要死,想當CEO卻拿不出一套可以變成銀子的方案,扯淡!

  • 8 # 梧桐樹邊羽

    成語“一曝十寒”出自哪裡,有何歷史背景和延伸典故?

    這個問題沒什麼難度。姑且答之。

    “一曝十寒”是個成語,出自《孟子·告子上》:

    雖有天下易生之物也,一日暴之,十日寒之,未有能生者也。

    直接從字面上就能理解了,主要是弄明白“暴之”的意思就行了。“暴”通“曝”,就是“曝曬”的意思,在這裡是指給了充足的Sunny。

    春秋戰國時期,思想百家爭鳴,名士在各個國家和君王中的地位也很高,大家都是求賢若渴。君主和人才之間還沒有後來董仲舒搞的階級劃分那一套,大多是合則友,不合則分。所謂百家爭鳴其實爭的是君王的御民之術,而孟子是儒家,同時也是著名的辯士,非常善於用打比方的方式來說理。這段話實際上是孟子對齊王做出諷諫。

    孟子對齊王的昏庸,作事沒有堅持性、輕信奸佞讒言很不滿,直接指出:“大王太不明智,天下雖有生命力很強的生物,假如把它放在太陽下曬十天,然後再把它放在陰冷的地方凍十天,即使是生命力再強的植物也會死。我見到齊王的機會少之甚少,即使給了他些良好的影響與幫助,但是我不在的時候,齊王就聽信其他小人讒言,做出一些糊塗的主張。這樣不持之以恆,不專心致志,又如何能不昏聵呢?”

    他還用弈秋的學生打了個比喻:“奕秋是全國最善下棋的能手,他教了兩個徒弟,其中一個專心致志,處處聽奕秋的指導;另一個卻老是認為有大天鵝飛來,準備用箭射鵝。兩個徒弟是一個師傅教的,一起學的,然而後者的成績卻差得很遠。這不是他們的智力有什麼區別,而是專心的程度不一樣。”

    後來的人就把“一日暴之,十日寒之”,省掉四個字,精簡成一個成語,變成今天的“一曝十寒”,因為“暴”字如今讀“爆”的音比較多,兩字又歷來相通,成語就直接使用“曝”字,省得大家在讀音上出現歧義。

    反正意思也是一樣的,就是曝露在外的意思。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我是一名初一學生的家長,現在很焦慮,想讓孩子成績好一點該怎麼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