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江河淮海秦
-
2 # ST山茶花
秦二世元年(前209年),胡亥繼承了帝位,開始了比秦始皇更加殘忍的統治。李斯與胡亥、趙高的結合,是為了互相利用,所以後來他們之間勾心鬥角,也就是自然的事情了。
李斯是個不惜一切代價而想得到功名的政客,比昏庸無能的胡亥,當然要高明得多。他看到了秦王朝的危機,為了儲存自己的既得利益,也不敢規勸胡亥。一次,胡亥責問李斯說:過去韓非曾經說過,古代的君王都是十分辛勤勞苦的,難道君王管理天下是為了受苦受累嗎?這是因為他們無能。賢人有天下,就要讓天下適應自己,如果連自己都不能滿足,又如何治理天下呢?我想隨心所欲,而又要永遠統治天下,你李斯有什麼辦法嗎?這時,李斯的兒子李由鎮壓農民起義進軍不利,大將章邯要追查李由的責任,並譏諷李斯的無能。李斯因此心中恐懼,為得到秦二世胡亥的信任,提出一套“督責之術”。
李斯在上書中說:賢主若能厲行“督責之術”,群臣不敢不全心全意為君王服務;不能行“督責之術”的君王,如堯、舜等比百姓還辛勞,簡直是受罪。
什麼是“督責之術”呢?實際上就是嚴刑酷法和君王的獨斷專行。李斯說:“彼唯明主為能深督輕罪,夫罪輕且督深,而況有重罪乎?故民不敢犯也。”就是對臣下和百姓實行“輕罪重罰”,使人人不敢輕舉妄動。君主對臣下要實行獨斷專行,要駕馭群臣,不能受臣下的影響。李斯認為,只有這樣的君主才能隨心所欲,為所欲為。實行“督責之術”,群臣百姓也就不敢造反了,君王的地位才能牢靠。
李斯關於“督責之術”的主張,既有取寵於秦二世的一面,也有他繼承法家思想的一面。在上書中,他也是一再引申不害、韓非的話,來證實自己的看法。不過,李斯講得更加露骨而已。秦二世不顧天下百姓的反抗,採納了李斯的“督責之術”。此後,殺人多者為“忠臣”,殘忍者為“明吏”,弄得天下怨聲載道。
在李斯,趙高的慫恿下,秦二世胡亥更加奢侈腐化,胡作非為。為了鎮壓農民起義,不斷地從關中徵發人民去打仗,給人民造成極大的負擔,秦二世胡亥為了修好阿房宮,徵發徭役,把人民推向苦難的深淵。當時全華人民的反秦起義已經風起雲湧,為了統治階級的共同利益,李斯同右丞相去疾、將軍馮劫勸秦二世胡亥停建阿房宮,減少一些徭役。當時,秦二世正與宮女宴飲作樂,見李斯等人上書十分惱怒,下令將他們逮捕入獄。李斯在獄中多次上書,都被趙高扣留。趙高藉機說李斯與其兒子李由謀反,對李斯嚴刑拷打,刑訊逼供。李斯被迫承認謀反,在秦二世二年(前208年)七月被殺死。
-
3 # 米月之城
李斯是秦始皇統一中國的大功臣,深受秦始皇信任倚重,是一個出色的政治家。然而就是這樣一個非凡的人物,最終卻匪夷所思地死在了一個宦官手裡。事實上,從沙丘政變開始,李斯在趙高面前就已經失去主動權了,他是註定會被趙高玩弄於股掌的。具體原因主要源於以下幾個方面:
一、沙丘政變是趙高一手策劃的,胡亥跟李斯從同意政變開始,就已經成為了趙高手中的棋子。
二、趙高是近臣,而李斯只是重臣。趙高曾經教胡亥讀書,教胡亥刑律法令等事,胡亥私下很寵信他,這也是趙高能說服胡亥配合沙丘政變的前提條件。縱觀歷史,但凡是近臣與重臣的較量,最終死的大都是重臣,其中的道理不言自明。
三、趙高是權謀家,而李斯只是政治家,政治家是鬥不過權謀家的。李斯是一個很好的政治家,也很有才華,輔佐秦始皇治理國政,制定政治制度和律法,為統一天下做了大量建設性的工作。
但是,論權謀,李斯跟近乎“心理扭曲”的趙高差得太遠了,更何況,趙高本身就是一個狠角色,個人目的非常明確。這從沙丘政變他三勸胡亥,六戰李斯就能看出來他不達目的不罷休的狠絕。
胡亥只是一個二十出頭的孩子,本就沒有什麼心機,加上是趙高一手把他推上皇帝的寶座,在趙高的哄騙下,不諳世事的胡亥對趙高是聽之任之,實際上也是把皇帝的權力轉接給了趙高,趙高透過“狐假虎威”、“指鹿為馬”成了秦王朝實際統治者。
透過以上分析就不難看出,李斯是根本沒有能力阻止趙高的。擁立胡亥成為秦二世後,趙高大權獨攬,不讓秦二世上朝,他一心想除掉李斯,李斯一直處於被動挨打的局面,又見不到胡亥申辯,註定會被趙高陷害致死。
-
4 # 張履琚
回答這個問題,先得弄清“李斯”是兩個人,一是大秦帝國丞相李斯,一是負責監督“趙王”的“丞相臣李斯”。秦國是個由“秦”和“趙”合作建立的大聯盟國家,統稱“秦”,“小秦王”和“小趙王”輪流執政。“趙正”也即當時的“大秦王”沒經集體討論就定胡亥作為“代後”也即“大秦國太子”是錯誤的。當然,這個“代後”指“隔代接班人”,故《史記》稱為“太子”。“秦王趙正”能夠把胡亥推為“代後”,與丞相臣斯的支援是分不開的。胡亥成為“代後”也即“趙侯”後,也否定了趙正隔代接班的“遺命”,一路狂殺,取代扶蘇成為“秦王”,因秦王是輪流當的,人所共知“扶蘇接班”,故《史記》稱胡亥夥同李斯、趙高“矯詔”。“丞相臣斯”的行為拖累了“丞相斯”,結果兩個李斯都被胡亥殺死了。瞭解到這些,是把《趙正書》和《史記》集中在一起破譯的結果。《史記》是大輪廓記事,把兩個“斯”寫成了一個人,“秦王”也統稱“秦始皇”,故我們看的糊里糊塗。《趙正書》細化和解剖了該事件,我們看的更清楚。“李斯”是“通古斯部族”的“統稱”,司馬遷把兩個“斯”說成一個人與“寫史傳統”有關。按《史記》記載,李斯從荀子處學“帝王之術”,他幫助“秦成功”使用的也是“帝王之術”。“帝王之術”即“權謀”,不擇手段,注重短期效果。“斯部族”迷戀這種學說,才導致“丞相臣斯”變節,如果說“丞相斯”被“丞相臣斯坑”,不如說他死在自己迷戀的學說上。“帝王之術”是“投機方法論”,通常會形成“投機分子合謀”的陣營,眾人被自己人玩死,與這門學問的遊戲規則有關,“個人利益最大化”是“帝王之術”唯一的也是最高的信仰。
-
5 # 小飛俠147258369
秦朝丞相李斯,作為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大一統帝國制度的實際設計者,一直被認為是聰明一世,糊塗一時,因為貪圖個人榮華富貴,便不惜勾結奸佞趙高,迫害忠良(公子扶蘇、蒙恬、蒙毅),最終親手毀滅了大秦帝國、害人害己的歷史悲劇人物。
相反趙高其人從一名宦官起家依仗著秦二世對他的寵信,把秦朝的暴政推上了頂峰,加速了秦朝的滅亡。
兩人對比:
趙高:協天子以令天下,順我則生,逆我則亡。
李斯:一己私利,謀害忠良,迷途知返,命喪黃泉。
究其根本原因趙高利用與胡亥的“親近”關係一直把持著朝政,對權利的慾望和野心與日俱增,而且也培養了自己的一股勢力。而李斯為了保住自己的丞相之位與趙高合作發動了沙丘政變,又幫趙高幹掉了不少朝中與其作對的人,但李斯的野心和心機畢竟沒有趙高多,所以也就沒有自己的朝中勢力。後來趙高危害到國家和皇族利益的時候,李斯沒有和趙高合作,但為時已晚,被趙高以莫須有的罪名腰斬了。
回到本題中,為什麼一開始不阻止,是因為根本就阻止不了,趙高已經利用秦二世貪圖享樂的本性把朝政都交給了趙高打理,趙高屬於家臣,等於秦二世的家裡人。李斯屬於國臣,屬於外人。李斯阻止只有向皇帝秦二世來訴說趙高的罪行,可朝政就在趙高手裡,你向誰去訴說呢?就算秦二世聽到了李斯告趙高的狀,秦二世會聽李斯的嗎?他會幫李斯一個外人嗎?
-
6 # 七鬥
李斯就是一投機取巧的小人罷了!
李斯是楚國上蔡人。他年輕的時候,曾在郡裡當小吏,看到辦公處附近廁所裡的老鼠在吃髒東西,每逢有人或狗走來時,就受驚逃跑。後來李斯又走進糧倉,看到糧倉中的老鼠,吃的是屯積的粟米,住在大屋子之下,更不用擔心人或狗驚擾。於是李斯就慨然嘆息道:“一個人有出息還是沒出息,就如同老鼠一樣,是由自己所處的環境決定的。”
終其一生,李斯都信奉這老鼠理論,趨利避害,擇良木而息。
為此他一生做了幾次抉擇,第一次抉擇是棄楚歸秦,這一舉動,李斯算是從廁所裡跑到了穀倉裡了,竟做到了宰相,這次抉擇,可以說是明智的,獨具慧眼的,算得上是棄暗投明,大好前程。
第二次抉擇是沙丘政變。
趙高的威逼利誘是主因,李斯自己心裡的小九九也起了大作用。
權衡利弊,立公子扶蘇,那麼蒙氏家族勢必要高自己一頭,立胡亥小子,自己地位仍然,並且有功可據,還能步步高昇,孰重孰輕,李斯已看的門清。
誰知道千算萬算竟然失算。蒙毅既除,趙高為大,胡作非為,指鹿為馬,朝堂之上,烏煙瘴氣,大秦帝國,岌岌可危。
李斯為什麼不挺身而出,撥亂反正呢?
因為他有自知之明,現在已是趙高一手遮天,哪容自己說閒言,何況,因果報應,自己種下的苦果自己挺著脖子也得吞,躲進穀倉成一統,明哲保身吧!
可惜穀倉也非安身地,還是被趙高拖出來給腰斬於市了!
-
7 # 瑜健讀史
若要人不知,除非己莫為。趙高攛掇李斯偽造始皇遺詔,逼死真正的皇位繼承人公子扶蘇和大將蒙恬,處死贏氏皇族的其他兄弟姊妹。作為重要的參與者,丞相李斯逃不了干係。
這得從趙高和李斯沙丘密謀開始說起。
趙高本是秦國宗室的遠親,他的母親因觸犯秦國刑法被處刑,刑滿釋放後留在隱宮(秦國刑滿釋放人員工作的地方)。趙高正是在隱宮出生,年少時為人勤奮熟悉秦國的法典。秦始皇嬴政得知後,便提拔趙高做中車府令,用現在的話來講就是皇帝的司機。
趙高善於察言觀色,曲意逢迎,很快就獲得了嬴政的賞識,又讓他兼管著皇帝的符璽和傳達皇帝的命令;並且私任胡亥的秦法普及老師,從此趙高就和胡亥打得火熱。
始皇三十七年,趙高與胡亥隨從嬴政第五次出巡。年過半百的秦始皇途中染病,他感覺到自己時日不多了,就召趙高擬詔給大公子扶蘇。作為皇帝身邊的近侍,趙高看出來始皇嬴政打算立扶蘇為皇位繼承人。
趙高很快權衡了利弊,就瞞著秦始皇扣押了遺詔。
始皇三十七年十月,嬴政駕崩在沙丘平臺。
他立即密會胡亥:當今天下掌握在你我和李斯三人手中,希望公子早做打算,我願意替公子與丞相謀劃。
李斯跟隨嬴政多年,協助秦始皇統一天下,在朝中享有很高的聲望。趙高很明白只有爭取到李斯的支援,胡亥才可成功上位。
趙高具有很強的洞察力和談判技巧,一言擊中李斯的要害:大將軍蒙恬與丞相比誰強?皇上駕崩,除近侍之臣無人知曉,大公子一旦上位,丞相之職非蒙恬莫屬。胡亥敦厚仁慈,實在是皇位的最佳繼承人選。還望丞相仔細度量!
李斯本來出身低微,有幸遇到嬴政重用,才得以施展平生所學,終於位極人臣。他曾與公子扶蘇不和,如果真是扶蘇繼位,自己會是什麼結局?不得而知呀!
一番思量之後,李斯終於妥協,假託始皇之名偽造了一份詔書。不久,胡亥繼位,若不是趙高點撥,憑胡亥的才幹最多是個親王而已,趙高自然成了胡亥最信任的人。
蘇軾:"李斯、趙高矯詔立胡亥,殺扶蘇、蒙恬、蒙毅,卒以亡秦。"胡亥本是無德之人,趙高居心叵測,忽悠胡亥在深宮縱情聲色成為傀儡,而自己卻獨攬大權,左右朝政、排除異己,朝臣們個個噤若寒蟬。
李斯是個讀書人,清流之至,怎麼肯與趙高為伍?面對朝堂危局,李斯屢次覲見二世胡亥,均被阻擋在宮門外。
趙高深知胡亥秉性,在自己沉迷酒色時十分反感別人打擾。趙高此時想奪取丞相一職,就給李斯下了個套。
每當胡亥宮中作樂時,趙高便差人告訴李斯二世皇帝此時有空,可以覲見。結果可想而知,胡亥每次把李斯罵個狗血噴頭,恨不得立馬宰了他。
《史記·李斯列傳》寫到:“乃從荀卿學帝王之術。”李斯師從荀子學習的是帝王學,是古代帝王的謀略學、管理學及駕馭學,包括識人、用人等,對於跟在皇帝身邊幾十年的趙高來說,政治手腕才是一個人成敗的關鍵,這方面李斯顯得十分稚嫩。
不久,趙高利用陳勝吳廣起義事件,誣陷李斯的兒子李由通盜,李斯才知道中了趙高的圈套。
隨後李斯又被趙高設計陷害,胡亥就以謀反的罪名把李斯處以腰斬。
趙高擁立胡亥有功被委以重任,是為內臣;若有大臣覲見皇帝必先要透過趙高引見。胡亥成為二世皇帝后聲色犬馬朝政荒廢,再加上趙高巧言令色,完全把胡亥變成了孤家寡人,終日居於深宮與世隔絕,即使丞相李斯想面見胡亥也得先過了趙高這一關才可。君臣不能相見,即使胡亥仍有良知,李斯也絕對是沒有機會的。
終歸是,李斯嚴重缺乏政治遠見,關鍵時刻私心作祟,胸懷帝王之學卻無慧眼識胡亥趙高之流,致使帝國崩塌,傳二世即亡,李斯實在是罪不可赦!
-
8 # 史海覓蹤
秦二世即位後,趙高為所欲為,李斯為何不一開始就出面阻止呢?原因有以下幾點。
一、李斯參與了篡改遺詔的陰謀高曰:“上下合同,可以長久;中外若一,事無表裡。君聽臣之計,即長有封侯,世世稱孤,必有喬松之壽,孔、墨之智。今釋此而不從,禍及子孫,足以為寒心。善者因禍為福,君何處焉?”斯乃仰天而嘆,垂淚太息曰:“嗟乎!獨遭亂世,既以不能死,安託命哉!”於是斯乃聽高。高乃報胡亥曰:“臣請奉太子之明命以報丞相,丞相斯敢不奉令!”秦始皇駕崩後,趙高開啟遺詔,發現秦始皇叫扶蘇速回京城處理後事。由於始皇帝沒立太子,扶蘇是嫡長子,那麼按照宗法制,扶蘇回到京城的那一天,其實就相當於繼承大統。
趙高一向來都與蒙氏有仇,如果扶蘇即位,那自己的好日子就要到頭了。為了保住自己的老命,也為了將來的利益,趙高孤注一擲,動員胡亥願意繼位後,又前去遊說李斯。李斯本就位於一人之下,萬人之下的丞相,當然沒必要與趙高這種小人為伍。但是趙高抓住了李斯的最大弱點,就是太在乎自己的利益,如果扶蘇即位,蒙氏受到重用,李斯的丞相之位及現在所擁有的一切名利可能就會受到侵害。李斯被趙高戳到痛點,對始皇帝的最後一點忠心瞬間變成一地雞毛。
於是乃相與謀,詐為受始皇詔丞相,立子胡亥為太子。更為書賜長子扶蘇曰:“……扶蘇為人子不孝,其賜劍以自裁!將軍恬與扶蘇居外,不匡正,宜知其謀。為人臣不忠,其賜死,以兵屬裨將王離。”封其書以皇帝璽,遣胡亥客奉書賜扶蘇於上郡。然後李斯與趙高狼狽為奸,篡改始皇帝遺詔,立胡亥為太子,命令扶蘇自裁,並賜死蒙恬。
二、李斯也怕東窗事發,牽連到自己趙高曰:“嚴法而刻刑,令有罪者相坐誅,至收族,滅大臣而遠骨肉;貧者富之,賤者貴之。盡除去先帝之故臣,更置陛下之所親信者近之。此則陰德歸陛下,害除而奸謀塞,群臣莫不被潤澤,蒙厚德,陛下則高枕肆志寵樂矣。計莫出於此。”胡亥即位後,趙高擔心某日東窗事發,滿朝大臣不會放過他。於是,他打算先下手為強。正好碰上胡亥這個敗家子貪圖享樂,向趙高尋求行樂之道。趙高便建議輕罪重刑,先除掉那些始皇帝之時的舊臣和不靠譜的公子、公主,換上自己的心腹,這樣胡亥就可以為所欲為了。
於是群臣諸公子有罪,輒下高,令鞠治之。殺大臣蒙毅等,公子十二人僇死咸陽市,十公主矺死於杜,財物入於縣官,相連坐者不可勝數。於是,趙高便誣陷眾公子大臣,殺死宿敵蒙毅,又將12個公子殺死在咸陽街頭,十二個公主也在杜縣被分裂肢體而死。趙高胡作非為,李斯卻按兵不動,因為他自己也是那個陰謀的參與者。如果由他出面阻止趙高,誰知道趙高會不會將陰謀公諸於眾,到時自己的一切都將灰飛煙滅。所以,李斯選擇了閉嘴。
三、沒有動到李斯的利益其實,就如李斯為什麼會被趙高說動,參與沙丘的陰謀,那次是為了保住自己的既得利益。所以,只要趙高不侵犯李斯最為看重的利益,那麼李斯都會繼續睜一隻眼閉一隻眼。
且陛下深拱禁中,與臣及侍中習法者待事,事來有以揆之。如此則大臣不敢奏疑事,天下稱聖主矣。”二世用其計,乃不坐朝廷見大臣,居禁中。趙高常侍中用事,事皆決於趙高。後來趙高越做越過分,竟然讓胡亥深居宮闈,自己於一旁輔佐,實際上大小事皆由趙高決斷。如此一來,李斯的丞相之位就被趙高架空了,為此,李斯終於坐不住了,對趙高多有怨言。
趙高耳目眾多,專門幫他關注朝中大臣的一舉一動。於是,趙高收到訊息後,心生殺機。當初沙丘密謀之時,李斯做夢也沒想到真正覬覦他的丞相之位不是蒙毅,而是趙高。就這樣,趙高設計挑撥李斯與胡亥的關係,最後李斯被打入大牢,在趙高的嚴刑逼供下,終於承認謀反。就這樣,一代名相被處死於街頭,當然還有他的整個家族。
結語:李斯為了一己私利與趙高坑壑一氣,篡改遺詔,陷害扶蘇蒙恬。後又為了保住自己的利益,對趙高放縱不管,以致於滿朝忠臣血流成河,始皇帝子孫暴屍街頭。
最終,兩人為了各自的利益,終於狹路相逢,可惜為時已晚,李斯最終死於趙高之手。天網恢恢疏而不漏,李斯害人害己,自作孽,不可活啊!
回覆列表
司馬遷在《史記》裡,透過一個細節,比較好的刻畫了李斯的內心世界,應該說是具有政治寓言的意味。
李斯在當糧庫保管員的時候,看到糧庫裡的老鼠肥頭大耳,衣食無憂,頓時感慨~同樣是老鼠,在糧庫裡就精米白麵,飽食終日,而在茅廁裡就是吃大糞充飢還惶恐不安。
這個“寓言”暗示,在李斯的心目中,好的處境,好的生活環境是畢生的追求目標。
所以,在秦始皇巡視途中駕崩,胡亥和趙高準備篡改遺囑並與李斯通氣的時候,李斯不會顧及是否“正義”,而是考慮自己的處境和生活環境會不會因此更好些。
結論是,公子扶蘇上位,屬於先皇安排,與李斯無關。而胡亥上位,李斯則有助推之功。顯然,對自己更有利。
於是,他選擇了現在胡亥趙高一邊。
當然,李斯沒有料到,胡亥那麼無能,趙高那麼蠻橫,他的助紂為虐,最終葬送了自己,而且父子同時上刑場。
李斯是對兒子說,也是對自己說,現在想拋棄富貴榮華,回到老家打獵,辦不到了!
他意識到,獨立的人格和精神的自由,比高官厚祿受人仰視更重要。但是晚了。
後人讀李斯的故事,往往會贊成這個見識,但是在面臨這兩種選擇的時候,十有八九會犯跟他一樣的錯誤。
因為李斯是聰明人,做出許多偉大貢獻。後人也都大多相信,給我一個支點,也可以撬動地球。我比李斯偉大的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