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三國深度談
-
2 # 歪史
歷史上反敗為勝的戰役很多。
這場戰爭是秦末關鍵轉折點。
眾所周知,秦始皇死後,在沙丘之謀的背後,趙高逐漸掌握秦政。
六國復國勢力也都蠢蠢欲動,不甘心的人一個個都在等待機會。完全是萬事俱備只欠東風。
後來,陳勝吳廣送來了東風,在送徭役失期的情況下,舉大計。
很快,起義軍發展迅速,六國復國勢力也雨後春筍般的冒出來。
但是,槍打出頭鳥,陳勝很快被鎮壓。但是楚地的另一支軍隊,在楚將後裔項梁以及項羽的領導下聚合了劉邦,英布,浦將軍等一堆人。
這時候項梁成了實際上的楚聯軍的領導,但是礙於身份,他不是楚王直系,於是范增建議擁立楚懷王之孫來統一號召。
新立的依然是楚懷王。但是實際權力仍然在項梁手中。他北上與秦軍決戰。
後來,反應過來的秦軍在章邯的率領下擊破項梁,進而圍攻趙國。諸侯被迫救趙,但是礙於秦軍威勢,一個個裹足不前。
楚軍也拍了宋義率軍前往,項羽作為副手同行。
但是宋義也不敢正面槓秦軍,在鉅鹿旁邊圍觀。這樣下去,肯定各路軍隊最後被秦軍各個擊破。沒有任何疑問。
與秦軍有血仇的項羽不滿權力被楚王奪走,而糧草也不足,無法支援長時間對峙。於是擊殺宋義,率領楚軍破釜沉舟背水一戰大破章邯軍,擊殺王離。
至此,秦朝最後成建制的武裝力量全部被摧毀。之前危如累卵的諸侯軍轉危為安。
秦王朝的希望在黎明前覆滅。
-
3 # 戴老師講歷史
滑鐵盧很多人都曾經聽說過,無非是拿破崙戰神一般戰績的終結之戰的概念,可是實際上很少有人知道,這場戰爭其實本該很容易打贏的——在即將勝利的前夕,準備好好浪一波的時候,被英國軍隊抓住了這個機會,一舉終結了拿破崙的法國帝國夢。話說就在滑鐵盧戰役即將落幕之際,拿破崙得力助手內伊擔任法軍重騎兵軍團指揮官,帶著法軍全部騎兵主力,在沒有步炮兵協同的情況下,對著英軍陣地發過了衝鋒。當時的眼看即將要敗亡的英軍指揮官臉上表情畫面是這樣的——為什麼英軍指揮官會發出槓鈴一般的反敗為勝的笑聲呢——因為那個時候大家都在玩步炮兵協同作戰,重騎兵作為機動軍隊,可以乘機穿插追擊,但是成集團建制的去正面衝擊步炮兵陣地,純屬腦子有泡。
如下圖所示...最後,這支重騎兵理所應當的被即將敗亡的英國軍隊團滅,這個人頭撿得爽歪歪的英國指揮官以及其他本來都已經快要絕望的聯軍軍隊由此士氣大振。
本已經徹底頂不住了的英軍,由此極為振奮,紅著眼擋住了缺乏重騎兵穿插的拿破崙步炮協同的進攻,而之前被法國重騎兵打得落花流水鬼哭狼嚎的普魯士騎兵極為開心從側翼襲擊法軍,法軍卻無騎兵可用,法蘭西皇帝拿破崙,留下了悔恨的淚水...
-
4 # 南宮外史
韓原之戰反敗為勝,皆因源於細節。
公元前645年,秦國與晉國在韓之原展開大戰,秦國反敗為勝,俘虜晉君。
一、戰爭起因
1、公元前651年,晉獻公死後,晉國大亂,公子夷吾想繼位,派郤芮送重禮賄賂秦穆公,許諾說:"如果得以回國,願將晉國河西地區割讓給秦國。"於是,秦穆公派兵送夷吾回晉國。齊桓公聽說晉國內亂,也率領諸侯來到晉國。秦國和齊國共同護送夷吾到晉都,立為國君,是為晉惠公。惠公繼位後,立即毀約,不割讓土地給穆公。穆公倒也寬厚,沒有在意,大概認為不是自己的土地不貪。
2、公元前647年(晉惠公四年),晉國鬧饑荒,晉惠公向秦國請求購買糧食。
秦穆公詢問大夫百里奚的意見,百里奚說:"天災流行,各國都可能發生,救助災荒,敦睦鄰國,是國家應盡的道義。應該答應晉國。"
邳豹因父親被晉國所殺,於是請求穆公趁機攻打晉國。
穆公想了想,覺得百里奚講的有道理,說道:"惠公雖然可惡,但晉國百姓是無罪的。"於是調派船隻給晉國送糧。運糧的船隊,從秦國都城雍城至晉國都城絳城絡繹不絕,史稱"泛舟之役"。
3、第二年,沒想到輪到秦國鬧饑荒了,於是穆公向晉國請求購買糧食。
晉惠公與群臣商量,大夫慶鄭說:"靠秦國的力量登上君位,過後便背棄割地的諾言。晉國饑荒時秦國還借糧食給我們,現在秦國饑荒請求買晉國的糧食,給他們就是,有什麼可顧慮的,還要商量?"
晉惠公的舅舅虢射說:"往年上天把晉國賜給秦國,秦國不知道奪取還借糧食給我們。今天上天把秦國賜給晉國,晉國豈能違逆天意?趁機攻打他們。"
晉惠公聽取了舅舅的奸計,不給秦國糧食,反而發兵去攻打秦國。
二、戰爭過程
晉惠公一而再、再而三地背信棄義,挑戰秦穆公的底線,穆公也生氣了,也發兵討伐晉國。
1、公元前645年(晉惠公六年,秦穆公十五年)春天,秦國度過災荒,秦穆公親率軍隊,以邳豹為將軍大舉進攻晉國。
2、晉惠公對慶鄭說:"秦軍已經接近國境,該怎麼辦呢?"慶鄭說:"秦國曾護送君王回國即位,君王卻違背割地的諾言;晉國饑荒時秦國援助糧食,秦國饑荒時晉國卻背棄恩義,反而想趁它饑荒進攻它,秦軍攻入國境不也應該嗎?"
3、晉惠公讓步陽駕御戰車,讓徒擔任車右,親自率軍抵禦秦軍。
4、兩君輿論較量:
秦穆公、晉惠公雙方軍隊在韓地相遇, 晉惠公派遣大夫韓簡子去下戰書,書中寫道:“寡人不才,能集合我的部下而不能讓他們離散。君如果不回去,我們沒有理由逃避軍令。”
秦穆公命大夫公孫枝回覆,回書寫道:“君沒有回國,寡人為他憂懼;回國後沒有繼位,寡人還是擔憂。如今君已即位,寡人敢不遵從君的命令!”
這是綿裡藏針,譴責晉侯忘恩負義,而又表達的委婉含蓄,理直而辭恭,成竹已在胸。中國古人的語言學、外交辭令水平之高,令人欽佩。
韓簡子看到秦穆公的應戰書,說道:“我如果能被俘虜、囚禁就是幸運的了。”搞不好就要命喪疆場了。他已經從事理的曲直預見到了戰爭的勝負。
5、即戰之日,秦穆公、晉惠公雙方軍隊在韓地原野上,各自將戰車排列成戰鬥陣形,擺開戰場,準備戰鬥。
晉惠公為鼓舞士氣,一車當先,奮勇殺入秦軍,然而晉軍左、右兩翼很快就被秦軍擊敗,潰散而逃。惠公見形勢不妙,急忙調轉馬頭,領兵撤退。惠公的小駟馬被混亂的戰鬥場面所驚嚇,狂怒嘶奔,陷在泥沼中盤旋不出。秦穆公率領麾下戰車,疾馳追趕惠公。惠公慌急中,看到慶鄭在不遠處迎敵,慌忙召慶鄭前來救駕。
慶鄭數諫不聽,臣子也有不高興時候。慶鄭一邊迎戰追兵,一邊向惠公高聲喊道:“剛愎自用,不聽勸諫,違背占卜,本來就是自取失敗,你又何必逃避呢?”話雖如此說,還是派梁由靡接應惠公。
6、惠公上了梁由靡的戰車,梁由靡御戎,虢射為車右,轉而迎戰秦穆公,穆公反而又陷入數輛戰車的包圍之中。激戰中穆公被銅戈擊傷,情形萬分危急。
7、細節決定勝負,秦穆公得救。正在秦穆公性命堪憂之時,只聽陣外殺聲震天,一群農民如旋風般拼命殺入重圍,協助穆公殺散晉軍,救出穆公。連穆公都不明白哪來的農民救援他?
原來,數年前,穆公丟失了一匹寶馬,被岐山下三百多個農民捉住,寶馬對農民來說無用,所以乾脆殺掉吃馬肉了。官吏要治他們的罪,穆公說:“君子不能因為牲畜的原因而傷害人。我聽說,吃了良馬肉,如不喝酒,會傷人。”吩咐賜酒給他們喝,赦免了他們。這次,這三百人聽說穆公要去攻打晉國,自願跟隨效命,以報答賜酒、被赦免的恩德。
看來多行仁德、善事還是會有好報的。
8、秦穆公與300農民勇士以及眾將士勇氣倍增,一鼓作氣,殺敗晉軍,俘獲晉惠公,捆綁在戰車上,帶回秦國。
三、戰爭後續較量
穆公俘虜了晉惠公回到秦國,向全國發布命令:“人人齋戒獨宿,我將用晉君祭祀上帝。”
1、秦穆姬,穆公夫人、晉獻公的女兒、晉惠公的異母姐姐、齊桓公的外甥女,不鳴則已,一鳴驚人。
秦穆姬聽到穆公的號令,於是,脫去華麗的宮裝,穿上一身喪服,赤著雙腳,拉上三個親生子女——太子瑩、次子弘和女兒簡璧,母子四人登上高臺。命隨從在臺上、腳下堆起厚厚的柴草,手中拿著火燧。她派遣使者也穿著喪服,前去迎接秦穆公,對穆公說:“上天降下災禍,讓我兩國國君不是以玉帛(bo)相見,而是興動甲兵。如果晉君早晨進入國都,則我就晚上自焚;晚上進入,則我就明早自焚。請君主裁奪。”
這一招厲害吧!非大智大勇之人,是想不出的,即使想的出,也做不出來的,真是羞煞鬚眉也!誰又能說古人愚昧呢?
穆公感到事態嚴重,只得把軍隊駐紮在郊外,暫時把晉侯囚禁在靈臺。
2、周天子聽說此事,說“晉君是我的同姓”,也派遣使者來到秦國為晉君求情。
3、晉國大臣與秦穆公的較量。
晉國大夫跟在秦軍的車後,哭哭啼啼,一路跟隨。晉大臣呂省也急忙趕到秦國。
秦穆公問呂省,晉國境內是否和睦?呂省回答說:"不和睦。老百姓擔心失去君主而犧牲父母,不怕太子圉(yǔ)即位,都說"一定要報此仇,寧願奉侍戎、狄";那些貴族大臣們,則愛護自己的君主而自知有罪,等待秦國放回晉國國君的命令,說"一定要報答秦國的恩德。"有這兩種意見,所以不和睦。"
呂省這種軟中帶硬,不卑不亢的回答,打動了秦穆公。
於是秦穆公改換晉惠公的住所,饋贈惠公七牢犧牲。
穆公對群臣說:“俘獲了晉侯本應該慶賀高興,可現在竟都悲痛起來。況且我聽說箕子看到唐叔剛剛被分封時說過‘他的後代一定繁榮昌盛’,晉怎麼能滅亡呢?”
於是,秦繆公就和晉侯在王城結盟,並允許他返回晉國。
從中可以看出,秦國素常被中原諸侯國視作戎狄,雖然文化稍微落後,但民風更加淳樸,仁德厚道,古風穆穆,遠非晉人的腐華、奸詐可比。
孔子評價秦穆公說:"其國雖小,其志大;處雖僻,而其政中。其舉也果,其謀也和,法無私而令不愉,首拔五羖(gǔ),爵之大夫,與語三日而授之以政。此取之,雖王可也,其霸小矣。"
-
5 # 我來讀歷史
第一場戰役是東晉收復蜀地之戰,當時主將桓溫親自率領一萬精兵輕軍速進,直攻蜀地成都,朝臣們都認為桓溫兵力過少,又深入險要偏遠的蜀地,此戰必敗無疑。
在桓溫進入蜀地後,由於蜀地將領防禦戰略失誤,桓溫大軍一路上勢如破竹,直逼至成都城下。成漢國主李勢立刻下令集結成漢國內所有兵力,準備徹底消滅桓溫。
這一戰成漢軍隊在佔有絕對優勢,不僅人數遠遠多於桓溫軍隊,而且由於關乎成漢存亡,全軍士氣高漲。大戰剛起,桓溫軍隊就陷入包圍之中,雖然全軍殊死拼殺,但由於敵眾我寡,成漢軍隊很快就佔據了上風,桓溫手下的多名大將紛紛戰死。亂箭甚至已經射死了保護桓溫隨從護衛,眼看失敗已成定局,桓溫萬般無奈,不得不下令鳴金退兵。後退突圍。
可萬萬沒想到的是,“鼓吏誤鳴進鼓”。負責傳令的將士一時疏忽,誤解了上級將領發下來的命令,竟認為桓溫是要擊鼓進軍,破釜沉舟,於是擊鼓士兵敲響了進攻的鼓聲,響亮全軍。
桓溫全軍將士聽到擊鼓進軍,以為是前方打了勝仗,士氣大振。桓溫乘勢發力,帶領全軍發起了總進攻。而這時成漢軍隊見桓溫大軍猛攻過來,以為前方軍隊大敗。不攻自亂,全軍崩潰。結果桓溫軍隊大勝攻入成都。隨後,成漢皇帝李勢向東晉投降,建立四十多年的成漢李勢政權宣告滅亡。
第二場戰役是白河溝之戰
1400年四月,南軍大將軍李景隆率六十萬大軍,號稱百萬,進抵白溝河,準備抄了燕王朱棣的老巢。朱棣聞訊,集結麾下全部人馬共計十萬人迎戰。
二十四日,北軍自蘇家橋循河而進,卻遭到南軍平安所部萬餘人伏擊,平安及瞿能父子督師奮戰,所向披靡。北軍死傷慘重,朱棣不得不率軍撤退休整。
次日,朱棣復率軍渡河求戰,平安所部再次出擊,擊敗北軍後軍將領房寬部,降將陳亨中傷而逃。朱棣發動奇襲,率領數千精銳冒著炮石弓矢突入南軍戰陣,殺傷了大量南軍士卒,奈何軍事蠢材李景隆突然開竅,效仿朱棣的戰法,帶領中軍繞出北軍背後實施前後夾擊。北軍一下子陷入極其不利的境地,整個局勢搖搖欲墜。連朱棣都不得不拼死作戰:“王三易馬,矢盡揮劍,劍折走登堤,佯引鞭若招後繼者”,還差點被瞿能生擒。
北軍苦戰到傍晚,眼見就要崩潰,奇蹟出現了。“會旋風起,折景隆旗,”中軍帥旗莫名折斷,南軍全軍人心惶惶。朱棣遂乘機以精騎突出繞其後乘風縱火,揮師猛攻,大敗南軍。南軍死傷十餘萬人。之後北軍一路追至月樣橋,再敗南軍,殺溺蹂躪死者數萬人。 白溝河之戰作為靖難之役中的決定性戰役,標誌著朱棣轉守為攻。
-
6 # 敲鍵盤的妹紙
中途島之戰。
中途島之戰中日軍動用了8 艘航空母艦、11艘戰列艦、22艘巡洋艦、60餘艘驅逐艦、20餘艘潛艇。 協助它們的還有600多架飛機。而美軍只有76艘艦艇,而其中有1/3 是屬於北太平洋的兵力,根本就不曾參加會戰。航母只有4艘。
日軍在戰役一開始時對中途島的美軍基地展開了轟炸,而美軍在發現日艦位置後發動的襲擊未果。轟炸中途島後,日軍沒有發現美艦,指揮官又認為中途島上美軍火力依然強勁,便將已換上魚雷的戰機延遲起飛,換上炸彈。此時,美軍的轟炸機編隊發現了正在換炸彈的日軍航母——
然後,就杯具了。
日軍8艘航母中的三艘被瞬間炸燬,而炸燬他們的,是17架飛機……
而日軍的三艘航母居然撐到了當日晚上7點,最後一艘航母在第二天5點沉沒。
日軍參加整個戰役的4艘航母全部被擊沉,一艘重巡洋艦和300餘架飛機也隨它們一同消失在這片海域。而美軍僅有一艘航母被炸沉。
日本聯合艦隊從所向披靡到元氣大傷只花了3天(1942年6月4日-6月7日),至此日海軍已基本無法主動對美軍發起大規模海戰。
-
7 # 大智若榆
保寧之戰,永曆五年(1651年)八月至永曆九年(1652年)十一月,南明撫南元帥劉文秀率軍出師,與清朝在保寧府(今四川省閬中市)的作戰。
1651年,孫可望命劉文秀為撫南元帥,統軍渡過金沙江,由建昌(今四川省西昌市)進入四川,以圖發展。當時,清軍尚未進入四川。八月,劉文秀與南明在四川的割據勢力連續作戰,生擒袁韜,招降武大定,南明總督李乾德自殺。十月,劉文秀派盧名臣進攻涪州(今涪陵),擊敗李佔春、於大海所部,後二人率部入湖廣,李佔春為僧,於大海降清。
劉文秀收服割據川東的譚文、譚詣、譚弘三部。1651年底,劉文秀被調回雲南,白文選接替守嘉定。1652年二月,清平西王吳三桂、定西將軍李國翰率部由陝西人川,戰勝白文選軍,入成都,下嘉定,取重慶。三月,孫可望命李定國出師湖廣,抵禦清軍孔有德部。同時,命劉文秀率討虜將軍王復臣等,率兵6萬,北征四川以御吳三桂部清軍。四月,孫可望請永曆帝封劉文秀為撫南王。八月初九日,劉文秀統兵攻克敘州,俘虜清總兵南一魁,之後收復重慶。清軍全線退卻,吳三桂和李國翰據守保寧。十月,劉文秀包圍保寧,企圖全殲吳三桂所部,遂一面圍攻保寧,一面分兵北塞葭萌關,東塞梁山關,防止清軍逃回陝西,吳三桂率軍死守。十一月十日,吳三桂親自統兵出城,首先擊敗最薄弱的張先壁所部,結果反敗為勝。劉文秀下將軍王復展、總兵姚之貞等將校二百多名被俘。劉文秀被孫可望革職。清軍雖然保寧險勝,但無力將戰,四川大部仍為南明控制。
回覆列表
我覺得有必要先說明一下,以少勝多和反敗為勝不能混為一談,大家所津津樂道的赤壁之戰,鉅鹿之戰都算不上反敗為勝,只能說是以少勝多。畢竟這兩場戰役都是完勝,孫劉聯軍和諸侯聯軍並沒有先遭受失敗。這裡就介紹兩場場經典的反敗為勝的戰役。
第一場戰役是東晉收復蜀地之戰,當時主將桓溫親自率領一萬精兵輕軍速進,直攻蜀地成都,朝臣們都認為桓溫兵力過少,又深入險要偏遠的蜀地,此戰必敗無疑。
在桓溫進入蜀地後,由於蜀地將領防禦戰略失誤,桓溫大軍一路上勢如破竹,直逼至成都城下。成漢國主李勢立刻下令集結成漢國內所有兵力,準備徹底消滅桓溫。
這一戰成漢軍隊在佔有絕對優勢,不僅人數遠遠多於桓溫軍隊,而且由於關乎成漢存亡,全軍士氣高漲。大戰剛起,桓溫軍隊就陷入包圍之中,雖然全軍殊死拼殺,但由於敵眾我寡,成漢軍隊很快就佔據了上風,桓溫手下的多名大將紛紛戰死。亂箭甚至已經射死了保護桓溫隨從護衛,眼看失敗已成定局,桓溫萬般無奈,不得不下令鳴金退兵。後退突圍。
可萬萬沒想到的是,“鼓吏誤鳴進鼓”。負責傳令的將士一時疏忽,誤解了上級將領發下來的命令,竟認為桓溫是要擊鼓進軍,破釜沉舟,於是擊鼓士兵敲響了進攻的鼓聲,響亮全軍。
桓溫全軍將士聽到擊鼓進軍,以為是前方打了勝仗,士氣大振。桓溫乘勢發力,帶領全軍發起了總進攻。而這時成漢軍隊見桓溫大軍猛攻過來,以為前方軍隊大敗。不攻自亂,全軍崩潰。結果桓溫軍隊大勝攻入成都。隨後,成漢皇帝李勢向東晉投降,建立四十多年的成漢李勢政權宣告滅亡。
第二場戰役是白河溝之戰
1400年四月,南軍大將軍李景隆率六十萬大軍,號稱百萬,進抵白溝河,準備抄了燕王朱棣的老巢。朱棣聞訊,集結麾下全部人馬共計十萬人迎戰。
二十四日,北軍自蘇家橋循河而進,卻遭到南軍平安所部萬餘人伏擊,平安及瞿能父子督師奮戰,所向披靡。北軍死傷慘重,朱棣不得不率軍撤退休整。
次日,朱棣復率軍渡河求戰,平安所部再次出擊,擊敗北軍後軍將領房寬部,降將陳亨中傷而逃。朱棣發動奇襲,率領數千精銳冒著炮石弓矢突入南軍戰陣,殺傷了大量南軍士卒,奈何軍事蠢材李景隆突然開竅,效仿朱棣的戰法,帶領中軍繞出北軍背後實施前後夾擊。北軍一下子陷入極其不利的境地,整個局勢搖搖欲墜。連朱棣都不得不拼死作戰:“王三易馬,矢盡揮劍,劍折走登堤,佯引鞭若招後繼者”,還差點被瞿能生擒。
北軍苦戰到傍晚,眼見就要崩潰,奇蹟出現了。“會旋風起,折景隆旗,”中軍帥旗莫名折斷,南軍全軍人心惶惶。朱棣遂乘機以精騎突出繞其後乘風縱火,揮師猛攻,大敗南軍。南軍死傷十餘萬人。之後北軍一路追至月樣橋,再敗南軍,殺溺蹂躪死者數萬人。 白溝河之戰作為靖難之役中的決定性戰役,標誌著朱棣轉守為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