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歷史作者
-
2 # 歷史笑春風
馬謖是諸葛亮揮淚斬殺的。但諸葛亮揮淚不只是為了馬謖的死,也是為了他自己。
馬謖在街亭打了敗仗,按理說按照軍法,不至於殺頭。可馬謖糊塗,竟然逃跑了,躲藏多時才被抓回來。這樣,諸葛亮就無法包庇他,只有把他斬首示眾了。
諸葛亮是很器重馬謖的。馬謖也是有一定的才華的。因此諸葛亮注重對他的培養。在史書上記載,諸葛亮經常和馬謖探討問題,通宵達旦。在南征的時候,馬謖向諸葛亮進獻了攻心為上的策略,諸葛亮採納後大獲成功。
諸葛亮第一次出祁山,不用久經戰陣的老將魏延吳懿,卻起用馬謖守街亭。就是為了培養馬謖。事先諸葛亮反覆交代方略,只要馬謖能夠守住街亭就行,孤軍深入,千里赴援的張郃部就會處境艱難。但馬謖好大喜功,違背諸葛亮的交代,被張郃打得大敗,致使第一次北伐失敗。
我們可以看到,那些行伍出身的老將是在心裡看不起諸葛亮和馬謖這樣紙上談兵的將領的。馬謖與王平衝突,王平就自成一軍,坐觀成敗。諸葛亮本來想讓馬謖立功堵住大家的嘴,反而因為馬謖的失敗而坐實了大家的看法,怎麼不會怒急攻心,放聲痛哭呢。
馬謖枉死,也使諸葛亮損失了他最器重的接班人選,這也是讓諸葛亮痛心的事。
白帝城劉備託孤,本來就沒有讓諸葛亮管軍事,是讓李嚴管中外軍事,可諸葛亮把李嚴排除在外,親自上陣。劉備對諸葛亮說馬謖言過其實不可大用,其實也是提醒諸葛亮,不要犯馬謖的毛病,是變著法暗示諸葛亮。諸葛亮想起劉備的話,怎麼會不慚愧,這也是他痛哭的原因之一。
-
3 # 童心未泯九零後
首先看到這個問題,我按不同側重點拆分為三個問題“真的是揮淚”?“真的是諸葛亮”?“真的是斬殺”?咱們分別來說說吧。
首先,
小說中的這件事是確實存在的,結果都是馬謖戰敗被處死。
那是不是諸葛亮下令處斬?
是,因為當時諸葛亮是蜀軍丞相/軍師/元帥,敗將問斬也只有他有這個權利。
那是不是揮淚?為什麼要揮淚呢?
因為馬謖是違抗軍令自作主張而導致戰敗的理當問斬,街亭失守是個非常嚴重的錯誤。而且當時蜀軍中無大將,五虎就剩老趙雲了好像,這種情況下斬將對蜀軍不利。如果不斬又何以立威信?!所以不得不斬,只能“揮淚”斬了。至於是否真的一把鼻涕一把淚好像沒有吧,這些細節不記得了,但是這重要嗎?
最後一個問題是真的斬殺嗎・_・?
是的,因為我印象中馬謖並沒有被凌遲或者被烹或者五馬分屍(不至於這樣吧。。。),所以他是被“斬”的。
-
4 # 指法氛芳張太仙
要弄清古代一個事實真相,來源只能從古籍中尋找答案。首先需要明白的是,文獻分為官私文獻,地方誌,小說等。那麼正史(官私文獻)可靠度相比較肯定要高一些的。三國演義可以明確是小說,三國志是正史。現在的教材對於這段歷史基本是是根據三國志來引述編寫的「圖片」,三國志寫些什麼,經過前輩高人的研究總結剔錯,就呈現在教材上了。馬謖的結局,三國志給出三種解釋,所以你可能也知道這些,要不然就不會問了哈哈...百度上各種亂七八糟的解釋,這些比三國演義都不可靠,我的看法是查查當時東漢和蜀國的政治軍事制度是怎樣,那麼諸葛亮極有可能根據其來實行對馬謖的判處...這需要去圖書館啦,像咱這種情況就算有地方也沒時間去查吧畢竟現在還不算是專業搞歷史的,需要歷史學教授回答或者搞歷史學問的學生來努努力咯。估計學歷史的人都會這樣說吧,多看正史少看小說,其實正史也不一定是全對的,這是一件很麻煩的事,什麼工作都不容易鴨..哈哈沒想到你還喜歡歷史咯
-
5 # 小馬哥眯眼看天下
諸葛亮在三華人物中的人氣可是很高的,不單單是因為諸葛亮的才華,還因為諸葛亮重情重義,當年劉備已經說過如果阿斗真的扶不起,諸葛亮可以取而代之,但是諸葛亮明明有這個能力,但是諸葛亮還是儘自己的最大的力量輔佐阿斗。
看過三國演義的朋友一定曾被諸葛亮揮淚斬馬謖的一幕感動到,甚至還有很多人在猜測為什麼諸葛亮要斬馬謖,雖然馬謖深得諸葛亮的喜愛,並且馬謖的理論知識還是學得相當好的,但是有些東西不是學得好就能用的好,就和趙括一樣紙上談兵最後還是失敗,可惜當年馬謖並沒有意識到這一點。
沒意識到自己的實踐能力不足還不是最要命的,最可怕的是馬謖根本不聽別人的勸告,當時王平其實已經好心提醒過他,但是馬謖卻還是固執地將大軍安頓在山上,後來我們都知道張郃切斷了蜀軍的糧道,然後用火攻,有點水煮青蛙的感覺,當然最後這隻青蛙被煮的結局是改變不了的。
在《三國演義》裡當時馬謖失守街亭導致局勢大變,諸葛亮都不得不回來安頓後方,這樣的事故是必須有人負責的,雖然諸葛亮很喜歡馬謖,但是諸葛亮還是下令斬了馬謖,但真實歷史上馬謖並沒有小說裡那麼勇敢,相反馬謖當時兵敗後第一件事就是逃跑,結果被捉拿歸案。
結果諸葛亮判了馬謖死刑,但是還沒有執行馬謖就在牢房中因病身亡,哪有機會給諸葛亮揮淚斬馬謖的機會,人家早就病死了,不得不說這歷史真相還是令人感到吃驚,《三國志.蜀書.向朗傳》:“朗素與謖善(街亭之敗)謖逃亡,朗知情不舉......免官還成都。”《馬謖傳》:“(街亭之役)謖為郃所破,士卒離散,........謖下獄物故。”雖然馬謖是逃跑的,但還是不得不心疼諸葛亮痛失良機。
-
6 # 人類起源史
建興六年(228年),諸葛亮出兵前往祁山北伐魏國。諸葛亮命令趙雲、鄧芝作為疑軍,佔據箕谷,自己親自率領十萬大軍,突襲魏軍據守的祁山。當時有久經戰場的老將魏延、吳壹等,議論者都說應該以這些人為先鋒,而諸葛亮違背眾人意見提拔馬謖,任命馬謖為先鋒,統領各軍前行。
魏明帝曹叡得知蜀漢來伐後,派大將張郃總督各路軍馬在街亭阻擋馬謖。由於馬謖違背諸葛亮的作戰部署,放棄水源將部隊駐紮在南山上,部隊分置排程混亂,馬謖的先鋒王平連續多次勸諫馬謖,馬謖不採納他的計謀。
而且馬謖仗恃南山的地勢,不在山下據守城邑。張郃斷絕馬謖取水的道路,發動進攻並大敗馬謖,馬謖計程車兵敗逃四散。諸葛亮進軍沒有落腳據點,只得攻取西縣百姓一千多家回到漢中,諸葛亮下令處斬了馬謖。
既堅持了原則,又顯得有情有義。非常符合中國文化背景下的做人做事的審美標準。--如果只是斬殺了違紀的朋友,雖然是鐵面無私,但卻會顯得過於冷酷;如果只講人情,包庇了違紀的友人,雖然顯得有情義,但卻喪失了原則。
華人的傳統觀念中,“情”總比“法”重要。諸葛亮揮淚斬馬謖雖得人稱道,但如他不揮淚,評價就大大不同了,重點似乎是在“揮淚”而不在“斬”。
-
7 # 賴正直2019
是真的。《三國志》有明確記載。
《三國志•諸葛亮傳》載:“諸葛亮戮(馬)謖以謝眾。”這說明馬謖確為諸葛亮所斬。
《三國志•馬謖傳》:“(諸葛)亮違眾拔(馬)謖,統大眾在前,與魏將張郃戰於街亭,為郃所破,士卒離散。亮進無所據,退軍還漢中。謖下獄物故,亮為之流涕。”這說明諸葛亮在殺馬謖之後確實曾為之流淚。
後世的小說、戲劇根據《三國志》的記載,把諸葛亮和馬謖的故事改編為《揮淚斬馬謖》,是有歷史依據的,和歷史記載基本吻合。
-
8 # 閒話讀史
揮淚斬馬謖是《三國演義》中有名的橋段。
是說馬謖深受諸葛亮信任,諸葛亮力排眾議讓馬謖當了北伐曹魏的先鋒,沒想到馬謖不堪重用,丟了對蜀漢至關重要的街亭,諸葛亮為了穩定局面,安撫上下,只能斬了馬謖以定軍心。
實際上這一橋段在正史中並不見記載。
馬謖在丟了街亭後,也是深知自己肯定會性命難保,因此立刻就逃走了。
這一段記載見於《三國志·蜀書·向朗傳》
朗素與馬謖善,謖逃亡,朗知情不舉,亮恨之,免官還成都。向朗和馬謖都是襄陽宜城人,兩個人交情很好,知道馬謖逃了卻知情不報,實際上,筆者認為馬謖前面能順利逃走應該有向朗為其遮掩行蹤的原因在,因為向朗當時被諸葛亮留在後方統領事務,有這個條件。
馬謖最終還是被抓到了。被下了獄沒多久就死了。
史書沒有記載他的死因,僅在《三國志·蜀書·馬良傳》有一句話帶過。
“謖下獄物故,亮為之流涕。”物故就是死了的意思,筆者認為其死應該是被諸葛亮等蜀國高層殺掉的,不殺不足以震懾和平息軍心。
“揮淚斬馬謖”應該是《三國演義》的作者羅貫中根據這一段話用藝術手法加工而成。
實際上街亭的丟失也有諸葛亮的責任。
首先,《三國志》中記載劉備在死前曾經對諸葛亮說:
“馬謖言過其實,不可大用,君其察之!”但是諸葛亮對劉備的這個判斷不以為然,依舊重用馬謖。
其次,《三國志》記載,在進軍北伐前,魏延、吳壹都不同意讓馬謖擔任先鋒,諸葛亮一意孤行。
諸葛亮以智計絕倫著稱,卻沒想到也有看走眼的時候,馬謖此人自大而失街亭在先,敗走逃亡以避責任在後,可以說是一個完全的小人,卻得到諸葛亮的青眼,除了有其兄弟馬良的蔭庇,平時言行應該也把自己的秉性隱藏得很好吧。
事不臨頭不顯真性情!
-
9 # 歷史遨遊
關於三國正史中,“揮淚斬馬謖”是否真實,結論是基本真實,只是在一些細節方面有些出入。而對於馬謖的結局,《三國志》中有三種截然不同的記載。
《三國志·蜀書·向朗傳》的記載是
“謖逃亡,朗知情不舉,亮恨之,免官還成都”。此段意思十分明顯,就是街亭之戰後,馬謖並未投案自首,而是畏罪潛逃,而向朗知情不報,被諸葛亮免去官職。
《三國志·蜀書·馬良傳》則記載
“謖下獄物故,亮為之流涕”。即馬謖在獄中病故。
《三國志·蜀書·諸葛亮傳》的記載則和《三國演義》中的說法相同:
“亮拔西縣千餘家,還於漢中,戮謖以謝眾”。即諸葛亮下令處斬了馬謖。
三種說法都出自原作者陳壽。同一個作者、同一部史書中對同一個人的記載出現三種截然不同的情況,史書中確實為之罕見。
不過近年來有部分學者提出了能夠解釋這一疑雲的觀點。
據《三國志·蜀書·馬良傳》裴松之注引《襄陽記》中的記載,馬謖臨死前曾寫信給諸葛亮,說“明公視謖猶子,謖視明公猶父,願深惟殛鯀興禹之義,使平生之交不虧於此,謖雖死無恨於黃壤也。”後諸葛亮待其遺孤如同己出。如果此記載屬實,可證明馬謖死前未曾有機會再與諸葛亮謀面,否則也無必要寫這麼一封信。
而據《三國志·蜀書·王平傳》中的記載,“丞相亮即誅馬謖及將軍張休、李盛”,可見諸葛亮確實曾下達處死馬謖的命令。
基於以上證據,可能出現這樣的情況:馬謖在街亭舉動違規,不遵諸葛亮的指示,以致最後慘敗而歸,無奈之下大軍退回漢中。馬謖是深知自己失敗後果的嚴重性的,因此便畏罪潛逃,而身為丞相長史的向朗礙於情面或出於愛才之心,知情不報,事洩後導致他也在家賦閒達二十年之久。馬謖最終被緝拿歸案,並被諸葛亮處以極刑,然而還未及行刑,馬謖便於獄中病故了。這種觀點可以將三種不同的說法統一起來。
馬謖死後,諸葛亮親自前往弔喪,為他痛哭流涕,安撫他的子女,如同平素一樣恩待他們。
歷史的真相從來都是撲朔迷離的,我們只能從一點一滴去儘量推測歷史,還原歷史真相,這正是歷史的有趣之處。
-
10 # 只因有你我才幸福994
街亭在當時形勢下,進可攻,退可守。具有戰略意義。諸葛亮深知這一點。劉備去世後,蜀華人才奇缺。將帥的可用之材較少。一向看好的馬謖,早年被劉備定為言過其實,不可大用。但當大敵當前時,適逢魏兵進犯,又逢馬謖主動請戰,諸葛亮別無選擇。同時加派王平為副將,共同據手。兩方對峙中,馬謖未能審時度勢,靈活變化,致使街亭失守。使蜀漢陷入被動。諸葛亮按軍法處置了馬謖。街亭失守罪不輕,嗟嘆馬謖枉談兵。轅門斬首律軍紀,拭淚猶思先帝明。正史也有記載。
回覆列表
三國時期的馬謖,字幼常,是諸葛亮的得力助手。幼常,這個名字聽起來的意思好像是幼稚如常。馬謖還真的似乎名如其人,儘管讀的書汗牛充棟,但還是長不大,想法幼稚簡單。
果不其然,就在公元228年,諸葛亮出兵前往祁山北伐魏國。諸葛亮命令趙雲、鄧芝作為疑軍,佔據箕谷(今陝西漢中北),自己親自率領十萬大軍,突襲魏軍據守的祁山(今在甘肅境內)。當時有久經戰場的老將魏延、吳壹等,議論者都說應該以這些人為先鋒,而諸葛亮違背眾人意見提拔馬謖,任命馬謖為先鋒,統領各軍前行。
魏明帝曹叡得知蜀漢來伐後,派大將張郃總督各路軍馬在街亭(今甘肅秦安東北)阻擋馬謖。由於馬謖違背諸葛亮的作戰部署,放棄水源將部隊駐紮在南山上,部隊分置排程混亂,馬謖的先鋒王平連續多次勸諫馬謖,馬謖不採納他的計謀。而且馬謖仗恃南山的地勢,不在山下據守城邑。張郃斷絕馬謖取水的道路,發動進攻並大敗馬謖,馬謖計程車兵敗逃四散。諸葛亮進軍沒有落腳據點,只得攻取西縣百姓一千多家回到漢中。馬謖因此獲罪入獄,判處死刑,諸葛亮流淚將他斬首,馬謖死時年僅三十九歲。
這就是三國“諸葛亮揮淚斬馬謖”的故事了,可以說家喻戶曉,然而,這只不過是《三國演義》中的一家之言,真的看歷史,並不完全是那麼回事兒。
《三國志·諸葛亮傳》確實說了諸葛亮“還於漢中,戮謖以謝眾”。《王平傳》也說:“丞相亮既誅馬謖及將軍張林、李盛。"
可是,《馬謖傳》卻是說:“謖下獄物故,亮為之流涕。"
"物故"是死亡的委婉說法。可見,馬謖是被判了死刑,死刑沒有執行,馬謖自己就在獄中“物故”,沒等諸葛亮揮淚去斬,就自己死去了。《諸葛亮傳》、《王平傳》中所說“戮”、“誅”馬謖等,應理解為判其死罪的意思。
《馬謖傳》裴松之注引《襄陽記》說的又是:“謖臨終與亮書曰:"明公視謖猶子,謖視明公猶父,願深惟殛鯀興禹之義,使平生之交不虧於此,謖雖死無恨於黃壤也。"”
值得注意的是,馬謖是寫信給諸葛亮,並不是當面對諸葛亮說話,可見,馬謖下獄後沒有見到諸葛亮,諸葛亮也沒有到監獄看馬謖。如果兩人能夠見面,就沒有必要寫信了,那樣的話,口頭之言也就不一定流傳下來了,京劇《失空斬》中諸葛亮揮淚斬馬謖那生動場面也不大可能有了。
有意思的是,《向朗傳》說:“朗素與馬謖善,謖逃亡,朗知情不舉,亮恨之,免官還成都。”這說明,街亭敗後,馬謖並未主動向諸葛亮請罪,而是畏罪潛逃,向朗知情不報,犯了包庇罪,被諸葛亮免去官職。
從《向朗傳》可以看出,馬謖打了敗仗後,害怕懲罰逃走了,並不是小說《三國演義》說的那樣,“自縛跪於帳前”。應該是讓人家給捉回來的。
需要說明的是,《三國志》作者陳壽的父親也因馬謖受了牽連,受了髡刑。《晉書·陳壽傳》說“壽父為馬謖參軍,謖為諸葛亮所誅,壽父亦坐被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