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春風之緣

    歷史朝代更替,國家昌盛了,把功勞記在某個皇帝身上,衰敗了大家也會歸罪某個人,事實上,不完善的政治治度,才是根源,僅靠一兩個賢能的統治者,是不可能讓政權永久穩定的,獨裁,沒有監督,這樣的政權遲早會被代替……

  • 2 # 香茗史館

    這個說法顯然不能成立,漢宣帝劉詢是西漢的中興之主,而西漢的衰落是他去世之後的事情了,是從他的兒子漢元帝劉奭在位時期開始的,跟劉詢基本沒啥關係。縱觀西漢200餘年,外戚干政情況一直都存在,而導致西漢滅亡的正是外戚王莽的崛起。如果說劉詢有責任,那就是不該把皇位傳給劉奭,更不該選王政君為兒媳婦。

    西漢在漢宣帝劉詢手中達到鼎盛

    在元平元年(前74年)劉賀被廢后,霍光等大臣擁戴尚在民間的劉詢為帝。劉詢由於常年生活在民間,因此對於百姓疾苦和吏治情況極為了解,這也對他親政後採取的措施產生了極大影響。

    漢宣帝劉詢繼位後,朝政幾乎全部掌握在霍光手裡,因此當霍光假惺惺的表示要還政於君時,漢宣帝相鬥沒想就回絕了,並明確表示非常信任霍光,欣賞霍光的才能。從而穩住以霍光為首的霍氏集團,消除霍光的猜忌和疑心,坐穩了皇位,直到霍光去世之後,劉詢這才以雷霆之勢剿滅霍氏集團,將權力重新收歸皇帝。

    而在漢宣帝親政時期,他勵精圖治,選賢任能,賢臣循吏輩出,例如著名的麒麟閣十一功臣。由於他極為了解民間疾苦,於是劉詢繼位注意減輕人民負擔,恢復和發展農業生產 ,並重視吏治,認為治國之道應以“霸道”、“王道”雜治,反對專任儒術。對外更是聯合烏孫大破匈奴,致使匈奴呼韓邪單于率眾來朝稱臣,同時平定西羌,正式將西域納入版圖。

    可以說劉詢是中國歷史上有名的縣君,他在位期間,西漢政治清明、社會和諧、經濟繁榮、四夷賓服,西漢在其治理下達到鼎盛,史稱“孝宣中興”。

    西漢衰落是在劉詢去世之後

    黃龍元年(前49年)十二月,劉詢因病崩於未央宮,其長子劉奭即位,是為漢元帝。而西漢的衰落正是從漢元帝開始的。

    史書記載漢元帝劉奭多才藝,善史書,通音律,少好儒術,為人柔懦,其實說白了就是“懦弱無能”。也正是劉奭在位期間,由於他寵信宦官,到至皇權開始式微,朝政混亂不堪,民間土地兼併現象開始盛行,中央集權逐漸削弱,社會危機日益加深,西漢在短期興盛後迅速走向了衰弱。

    而在漢元帝去世之後,繼位的漢成帝劉驁又沉迷於溫柔鄉,導致太后王政君的王氏外戚迅速崛起,自王鳳之後,西漢的大司馬大將軍一職開始全部由王氏子侄擔任,導致西漢滅亡的王莽正是從此刻開始崛起的。

    漢成帝去世之後,太子劉欣即位,是為漢哀帝。太后趙飛燕大肆排擠王氏,將漢哀帝的祖母傅太后及生母丁太后入主宮禁,大司馬王莽見大勢已去,於是向太皇太后王氏建議暫時退讓,王莽也因此回到新野新鄉封國。

    然而由於漢哀帝不事政綱,甚至以“斷袖之癖”中的另一位主角,年僅二十二歲的董賢為大司馬輔政,導致漢朝徹底進入衰弱期。

    在漢哀帝死後,王氏重新崛起,王莽也從此開始逐漸干預並最終徹底掌握朝政,最後殺孝平皇帝劉衎、廢“孺子”劉嬰,於9年1月10日正式稱帝,改漢為新,西漢亡。

    綜上所述,西漢的滅亡其實和漢宣帝劉詢的關係不大,如果非要說他有責任,那就是不應該將皇位傳給劉奭,也不該讓劉奭取王政君為妻。

  • 3 # 夏卓吾

    一家之言,歡迎置評。孝宣皇帝劉詢確實該為西漢滅亡負責,漢宣帝擅長王霸之術好比一個能人不遵守制度規則卻也能把公司辦好一樣,但是一旦碰到無能的接班人必然走向衰落,因為人心不古了,一家之治卻沒有其指導思想,沒有起核心怎麼會長治久安呢?好比文景之治,貞觀之治都是有指導思想的,後續又迎來漢武大帝,開元之治等等。所以,我認為,孝宣皇帝的問題出就出在沒有建立一朝指導思想,靠王霸之術馭使臣民,虛假的繁榮,必將走向滅亡。

  • 4 # 杳杳無歸期

    漢朝的衰落其實是從漢武帝統治後期開始的,漢武帝統治時期繼承了文景之治,國力空前強大,但是呢,在完全擊潰了匈奴後自己也付出了戶口減半的代價,國內的農民起義也是愈演愈烈,所以漢武帝下了罪己詔,漢武帝本人挾敗匈奴大勝再加上太宗孝文皇帝的遺澤才遏制住。

    不過漢宣帝其實是中興之主,為西漢王朝續命了,不過他的繼承人就不行了,都是逗比和渣渣,想選都沒得選。

  • 5 # 歷史沉澱中的新奇

    劉詢在位期間史稱“中興”,他並沒有重用宦官,也不要因為他曾說過“亂我家者太子也”的一句話所誤導。

    宣帝劉詢從小學習儒家文化,雖然在治國上也重視刑法,但是較武帝時期所用酷吏大大減少,總的來說劉詢執政方針是儒家法家並存,但總體還是以儒家思想為倚重。他上任之初就設定了官員效績考核制度,並親自過問,使各級官吏按都能因材任用,吏治比較清明。還重新修訂儒學典籍,當時出名的大儒有梁丘賀、夏侯勝、夏侯建、梁赤等。而對於外戚採用只封侯不重用的原則。在治理民眾方面任用的也是一批宗正賢良的儒學官員,有良言直諫的韓延壽、蓋寬饒,有一心為民的趙廣漢、黃霸等。所說的刑法方面大多是針對官員的,比較流行的罪名就是誹謗罪,上面提到的這幾人就是在被人誣告後所指控為誹謗而受害的,這也算是劉詢的不明之處。同時在丙吉、魏相這些人的治理下,國家整體實力得到了加強,出現了西域各國臣服,匈奴呼韓邪單于稱臣(這才有了後來的昭君出塞,遠嫁單于)的永珍大治。

    如果說是誰導致漢王朝逐漸導致衰敗的,那還得從漢元帝劉奭說起,元帝喜儒術,就是他向自己老爹說不該重用刑名之術的建議時,得到了一句“亂我家者太子也”的評論。元帝時期確實非常寵信宦官石顯、弘恭,但在周堪、蕭望之、張猛、賈捐等一批大臣的威懾下也不敢太過於放肆,但還是由於元帝過於對石顯等人的放縱和優柔寡斷致使一些大臣冤死或免官。雖然這樣但石顯也僅限於中書令(相當於國家的機要大臣)的職務上他並沒有執控軍隊,在一定程度上還不能威脅到皇權。到了成帝劉驁即位石顯也就失勢鬱鬱而終,同時也隨著太后王政君的得勢,劉驁大肆封分王姓外戚為諸侯,他已經忘記了祖訓,忘記了當年的呂后,拜王鳳為大司馬大將軍,王家勢力才逐步佔據重要位置,其能量已經超過了呂氏、霍氏,這個時候才是劉家江山覆滅的開始。

  • 6 # 千古名將英雄夢

    不應該。漢朝的滅亡是從他兒子漢元帝棄外儒內法的霸王道,而專用儒政開始的,與外戚宦官都沒什麼關係。

    事實上,漢哀帝上臺後也曾致力於重振皇權與土地改革(下“限田令”限定私田三十頃,以解決土地兼併問題),卻由於私人感情自己打破了土改詔令(賞賜寵臣董賢私田2000頃,幾乎相當於關中良田的一半,另外,董賢的家財有四十三億,比國庫還多),導致各項改革盡數夭折;再加上身有重症肌無力之惡疾,結果只當了短短六年的皇帝就魂歸天國,這豈不是劉欣之哀,也是強漢之哀麼?當年,宣帝劉詢為了解決土地兼併問題,三次遷徙陵縣,又多次將皇家公田假借給無地、少地農民耕種,使他們擺脫豪強地主的控制,重新成為國家掌握的編戶齊民。比起宣帝,哀帝這些劉氏後人們難道不感覺汗顏麼?

    不過照我看,至哀帝時西漢朝已病入膏肓,整個統治階級在一片爭權奪利、縱慾狂歡、腐朽墮落中已全部潰爛,是民不聊生,忍無可忍,只寄望於一箇中興明主來拯救國運是不可能的,悲哀無助妄圖挽救國運的哀帝是如此,野心勃勃試圖“託古改制”的王莽也是如此。除了大破大立,改天換地,新生統治階級,重建社會秩序,其他別無選擇。

    哀帝完全不好女色,死後也是無子,權力便又全部回落到了外戚王氏的手裡。不久王莽被太皇太后王政君徵召復出,受命回朝處理哀帝喪事,並誅滅丁、傅、董賢,重新當上了大司馬。當時新立的漢平帝劉衎(亦為元帝庶孫)只有九歲,基本就是個傀儡,再兩年後王莽更被群臣共推為安漢公,離帝位只有一步之遙了。

    漢平帝下元始五年(公元5年)十二月,王莽弒平帝而立孺子嬰(宣帝曾孫),群臣奏請王莽攝行皇帝之事,稱“假皇帝”(代理皇帝)。

    公元9年,王莽從假皇帝變做真皇帝,改國號為新,西漢滅亡。

    如果說秦朝的滅亡主要還是兩任皇帝自身的問題,那麼西漢的滅亡則是整個君臣班子從上到下的全體爛掉,而劉氏王朝又無能亦不願自行醫治,於是王莽不失時機的站來出來,提出要用一場不切實際的改革來解決所有這些問題,民眾便選擇相信王莽,而放棄了一次次讓他們失望的劉氏王朝,如此而已。

    換句話說,當時天下蒼生急需重組一個強有力的政府來充當救世主的角色,救萬民於水火。劉氏幹不了,那就王莽來幹,王莽幹不好,那就再換人。古代沒有民主,沒有民選,所以也就沒有其他更好的辦法,要麼和平篡權,要麼就武裝顛覆,古人稱之為“再受天命“,今人稱之為“歷史選擇”,如此而已。

  • 7 # 鄧海春

    漢宣帝自然不該來負這個責。金無足赤,人無完人。漢宣帝確實沒把事情做到盡善盡美,但他本人並未造成西漢積重難返的問題,故而西漢滅亡的鍋不應由他來背。

    我們熟知的西漢盛世有“文景之治”、“漢武盛世”和“孝宣中興”。而這最後一個盛世,正是由漢宣帝辛苦締造的。

    作為廢太子劉據唯一活下來的孫子,劉詢實在是東漢的世紀“錦鯉”。徵和元年(前92),漢武帝為了追捕刺客,下令封鎖全城。隨後,被漢武帝通緝的俠士朱世安在獄中“告發”公孫敬聲,說他和陽石公主私通,並在馳道埋藏木人,以詛咒漢武帝。

    漢武帝大怒,斬殺了公孫全族、陽石公主、諸邑公主和長平侯衛伉。這件事發生以後,大量方士、巫覡湧入都城。一些神巫進入後宮,教後宮的美人們在屋內藏木頭人,舉行祭祀儀式。結果美人們紛紛以此為藉口,誣告他人詛咒皇上。漢武帝煩不勝煩,前後處理了相關宮女及大臣數百人。

    由於長期聽到身邊人唸叨,漢武帝終於對巫蠱起了疑心。一天,漢武帝夢到數千木頭人舉著棍棒襲擊自己。夢醒後,他感覺到身體不適、精神恍惚。奸人江充趁機誣告太子劉據,說這是太子在毒害漢武帝。

    劉據聽到訊息,為保命而造反,最終卻葬送了全家性命。只有尚在襁褓中的劉詢逃過一劫。後來劉詢在獄中長大,在漢武帝將逝時被接回掖庭。因為特殊的成長經歷,劉詢其實可以說是在民間長大的,真正體察民情的帝王。因而在他即位以後,他做出了很多真正利國利民的事。

    漢宣帝不僅說出“吏不廉平則治道衰”這樣的話,還省去尚書,親自過問政事。他建立起一整套對官吏的考核和獎懲制度,甚至多次下詔要求郡守等俸祿在兩千石的官員每五天就要見他,向他彙報工作。“有功不賞,有罪不課,雖唐虞猶不能化天下”,正是他的治官態度。

    漢宣帝對待官員很嚴苛,但對待百姓卻十分寬容。他特地啟用一些公正的官吏去懲治在各地為非作歹的豪強,還親自參與一些案件的審理。觸犯他名諱的人被赦免、連坐制度被取消、多次出現天下大赦……這樣一個為了方便百姓而把自己的名字從“劉病己”改為“劉詢”的人,在當世以為民著想而著稱。

    他在位時,西域第一次正式劃入中央版圖,西域都護府在大漠拔地而起;他在位時,“與民修養生息”再次被提起;他在位時,《史記》和《穀梁傳》再次成為當時的“必讀書目”。即使是權臣霍光,都稱讚漢宣帝“操行節儉,慈仁愛人”。

    有人說,正是漢宣帝重用宦官,西漢才走向了滅亡。但真要這樣追究,屠殺功臣的漢高祖、發起巫蠱之禍的漢武帝,誰又能不來背西漢滅亡的鍋?

    西漢滅亡雖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但這罪過也不至於追究到漢宣帝身上來。這一點,生活在漢宣帝統治下的人們最有發言權。

  • 8 # 花開花落緩行客

    我覺得:漢宣帝不該為西漢的滅亡負責。

    首先,漢宣帝劉詢是中國歷史上有名的有為之君,創立了西漢有名的“昭宣中興”。

    漢宣帝在為期間,正式將西域納入中原王朝的版圖,可謂開疆拓土。

    降服匈奴,匈奴稱臣,“凡江河所至,日月所照,皆為漢土”,西漢周邊的各方勢力都被收拾得服服貼貼。

    關鍵是國內還政治清明,經濟繁榮,百姓安居樂業,漢宣帝時期,西漢發展到了漢朝的最高峰,國力鼎盛,所以西漢的滅亡與漢宣帝是沒有任何關係的,漢宣帝不需要為西漢的滅亡負責。

    其次,至於有說漢宣帝開始重用宦官,導致宦官干政。我覺得皇帝所用之人都是用來便於統治的,至於出現宦官干政的局面,這是後面的皇帝本身昏庸導致,和漢宣帝沒有關係。

    當皇帝本身昏庸無道之時,就算沒有宦官干政,也會有強臣奪權,或者武將擁兵自重。

    所以說,西漢的滅亡是西漢後期的皇帝自己昏庸無道導致,與漢宣帝沒有關係,漢宣帝不需要為西漢的滅亡負責。

  • 9 # 美麗青春您真痘

    一輩子人不管兩輩人的事,所以西漢滅亡與漢宣帝劉詢沒有一毛錢關係。

    因“巫蠱之患”,太子劉據、皇后衛子夫自殺,尚在襁褓中的劉病已(稱帝后改名劉詢)被投入獄中,漢武帝將逝時才被放出,常年生活在民間。

    元平元年(前74年),霍光等大臣擁戴尚在民間的劉詢為帝。繼位之初,霍光獨斷專綱,漢宣帝仰霍光鼻息而活,純是一個吉祥物,霍光死後,劉詢以雷霆之勢剿滅霍氏集團,才得以親政。

    因特殊的成長經歷使他成為真正體察民情的帝王。

    一、漢宣帝在位期間,聯合烏孫大破匈奴,平定西羌,正式將西域納入中原王朝的版圖,“凡江河所至,日月所照,皆為漢土”,完成了漢武帝終生未完成的夙願。

    二、“吏不廉平,則治道衰”,漢宣帝除去尚書這一中間環節,恢復了漢初丞相既有職位又有實權的體制外,制定一套行之有效的對地方長吏的選拔和獎懲制度。他對郡守級官吏,實行五日一聽事制度;並不定期派使者巡行郡國,對二千石官員的工作進行考察。根據考核結果,信賞必罰。

    他當政時,一大批因政績突出的官員受到了獎勵,對那些不稱職或有罪的官吏,則嚴懲不貸,所以賢臣循吏輩出,例如著名的麒麟閣十一功臣。

    由於幼年生活在民間,對民間疾苦了然於胸,所以他對官員嚴苛同時,對於百姓卻是十分寬容,為避免人民因觸犯他的名諱而被懲處,改名為劉詢,他減輕人民負擔,恢復和發展農業生產 ,認為治國之道應以“霸道”、“王道”雜治,反對專任儒術。

    正是在劉詢的治理之下,當時漢朝國內政治清明,經濟繁榮,百姓安居樂業,社會和諧、四夷賓服, 漢宣帝在位的二十多年時間,西漢的文治武功都達到了鼎盛,締造了三大盛世之一的“孝宣中興”。

    前49年12月,劉詢因病崩於未央宮,其長子劉奭即位,是為漢元帝, 因劉奭“懦弱無能”,寵信宦官,皇權開始式微,西漢從此走向衰落。

    雖然劉奭是劉詢之子,是劉詢傳位給他,但這不也能說西漢滅亡就與劉詢有關,如果非這樣說,毛病在漢武帝,當初他就該將劉詢一併殺死。

  • 10 # 歲月抹平了誰

    西漢的滅亡,責任不在漢宣帝,在於王莽。漢宣帝在位時整頓吏治,外滅匈奴,漢朝一度出現了中興的局面。但是在他生命行將終結的時候,有一件事讓他放心不下,那就是他的兒子劉奭,劉詢英明神武,兒子劉奭卻孱弱好儒,只懂得虛文腐禮,沒有經過生活的磨難,也未經歷過人生的風雨,更不會懂得人心的奸佞。

    大漢治國,講究的是“外儒內法”,表面上以仁禮治國,內裡施展法家手段,以嚴刑酷法為後盾。漢武帝劉徹是這樣的皇帝,劉詢也是。劉詢為鞏固皇權接連處死了趙廣漢、韓延壽和楊暉等朝廷重臣,太子劉奭不能承受,上書劉詢說是刑罰過重,要以儒術治國。

    劉詢從此看出了劉奭性格的懦弱,他告訴劉奭,治國講究“外儒內法”,否則大權必然旁落,沒有經歷過與外戚、士大夫和宦官的爭奪戰,劉奭當然不理解其中的深意。劉詢曾經對近臣說,壞我大漢基業者,就是當今太子。

    劉奭懦弱,劉詢難道不能換太子?答案是——能。他心目中的人選是淮陽王劉欽。但是劉詢始終無法忘卻皇后許平君對她的感情,無法忘卻與他共同吃過的苦。

    在本始三年,公元前71年,許平君在剩下一女後,霍光的妻子霍顯與御用女醫淳于衍相互勾結在滋補湯藥裡面加入附子,讓產後的許平君服用,許平君不久毒發身亡,在痛苦中死去。一年後霍光之女霍成君如願以償取代她為皇后。

    面對許平君留下的骨肉,劉詢經過一番事業和感情的鬥爭之後,最終選擇了劉奭。

    在彌留之際,劉詢招來了三位託孤忠臣,史高,蕭望之、和周堪。

    隨著權利的演繹,宦官石顯消滅了士大夫集團,隨之而來的是外戚專權。

    劉奭娶了一位皇后,這位女子叫王政君,與王昭君同姓。王政君有一個侄子叫王莽。

    王政君當上皇后之後,她父親王禁被封為陽平候。王禁死後,她哥哥王鳳繼承侯爵,弟弟王譚被封為平阿候,王崇被封為安成侯,王商被封為成都候,王立被封為紅陽侯,王根、王逢、王音都被封侯,這樣一來,外戚不幹政都難。

    而王莽的父親王曼不爭氣,早早就死了,王莽來到這個世界上一無所有,好在自己勤奮好學,謙恭有禮,使勁的巴結伯父大司馬王鳳,甚至比親兒子還要孝順。王莽精通《禮經》,照顧老母,照顧嫂子、侄子,面面俱到,沒有絲毫越禮之初,在腐敗的王氏集團中,就是一朵奇葩。

    王鳳臨終前,把王莽推薦給了漢成帝劉傲。成帝永始元年,王莽被封為新都侯,此後,王莽的官職如同芝麻開花節節高,不久就做到了光祿大夫、大司馬。

    劉傲好色,死在了趙合德的懷裡,王太后選擇孫子劉欣繼位。然而劉欣、劉箕子、王政君都不是王莽的對手,最終王莽廢了自己選上的幼主劉嬰自己當上皇帝。

    王莽當上皇帝之後,立馬進行了改制,他要以自己的理想改造這個社會。

    第一件事就是禁止了土地和奴婢買賣。最終目的是消滅奴隸和地主階級,目標非常超前,殊不知,封建王朝之所以存在是依附在土地和地主階級身上才實現的。他的這一措施立即遭到了達官貴人的反對。

    接著王莽推行“五均六莞”的貨幣制度,禁止商人、富人對農民的過度盤剝,結果遭到了富商巨賈的抵制,不但沒有任何進展還引起了更大的動盪。

    最終,新朝在地方豪強的打擊下滅亡,西漢走向終結。

  • 11 # 我沒有三俠五義08496

    個人覺得,要把西漢的滅亡跟漢宣帝扯上關係,有點牽強。西漢的滅亡,一般認為是亡於外戚(王莽)之手,王氏外戚是在漢成帝時期逐漸大權獨攬的,所以主要責任歸咎於漢成帝劉驁,是能說得通的。

    但是,從班固寫出《漢書》以來,就有一種說法,認為西漢王朝的衰落是從漢成帝的父親漢元帝劉奭開始。這種說法再後來也得到了很大程度的認可,原因有二:第一,西漢王朝的力量確實從漢元帝時期開始走上了下坡路。第二,導致西漢滅亡的王氏外戚,正是由漢元帝的皇后王政君帶上政治舞臺的,王政君也被稱為“元后”。因此,說漢元帝應該為西漢的滅亡負主要責任,也能說得過去。

    但是,要把這個責任歸給漢宣帝劉詢,腦洞就有點大了。漢宣帝劉詢年輕時寄養在民間,在昌邑王劉賀被廢除後,大將軍霍光立他為帝,繼承了西漢的皇位。漢宣帝在位的二十多年時間,正是漢武帝逝世後西漢王朝國勢的鼎盛時期,這一點在史書上沒有任何爭議。就連曾祖父漢武帝打了一輩子都沒能徹底降伏的匈奴人,到了漢宣帝時期也乖乖地投降了西漢。西漢的文治武功都達到了鼎盛階段。

    而且,外戚勢力的崛起與漢元帝的即位,都並不是漢宣帝的本意。漢宣帝本人沒有重用外戚,給予國家大權;甚至被後人認為導致西漢衰落的漢元帝劉奭,雖然一直是漢宣帝的皇太子,但是《漢書》記載中漢宣帝還曾經有過換太子的想法,也就是不讓劉奭繼承皇位,選擇別的兒子做皇太子。不過,漢宣帝最後想起與劉奭的母親許平君多年的愛情,打消了廢太子的念頭,劉奭最終還是做上了皇帝。鑑於後代很多人認為漢元帝劉奭應該為西漢的滅亡負責,漢宣帝在這方面也可以說是無可指責的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西遊記後傳》中,哪吒的“三壇海會大神”是個什麼樣的職位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