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萌哥蛋蛋看世界

    劉備是一位明主,但劉備沒有得到好的時機和發展機遇。諸葛亮雖遇明主劉備也因劉備而不得時機。一、劉備確實不得其時;

    我們先來看司馬徽說“臥龍雖得明主,然不得其時”這句話的時間,應該是建安十二年(207年)諸葛亮出山後。而在諸葛亮出山輔佐劉備前,天下經歷了東漢末年朝政的腐敗、天下大亂各地起義遍起,在平定黃巾之亂中,各地軍閥豪強紛紛趁機招兵買馬擴張自己的勢力,割據一方各地軍閥各自為政不再聽中央政令袁術甚至都自己稱帝建國;這種狀態持續幾十年漢室早已名存實亡難以再次中興。還有“中興漢室”這個口號在很長一段時期也不利於劉備自己創業,因為首先中興漢室現在大漢還在嘛,你應該入朝為官輔佐皇帝啊;即便曹操把持朝政你奉衣帶詔起兵對抗曹操,那麼你是漢室後裔,荊州劉表、益州劉璋都是漢室後裔他們還是盤踞一方的勢力派,這漢室輪得到劉備你做主

  • 2 # 嘉佳小博士

    這句話的核心就兩個詞語:明主和其時。用現在的的話說就是,你確實遇見了一個好老闆,但是現在的形勢卻對你們老闆很不利,你的發展很容易就會遇見天花板。其實這句話說的還是分貼切的,如果再誇一句就是,一針見血,直接扎到了諸葛亮的痛處。

    先說明主吧。劉備到底算不算名主呢,有人說他是冒牌的皇室,有人說他是極度的虛偽,也有人說他的忍耐能力可以說是超神級別的,有什麼老且益堅,不墜青雲之的讚美的話。其實這些話說的都是一個方面,並沒有全面去看這個人。

    那什麼算名主,說白了就是普通人跟著他可以有肉吃,有理想的人跟著他可以實現理想,待兄弟如手足,待下屬如家人,有共同的目標一起努力,能夠獲得足夠的利益讓大家都有肉吃。這就算明主,總結一下就是:有理想跟著他可以實現理想,想要錢跟著他可以賺到錢唄。

    要是從這個角度看,劉備確實是明主。那些心中還想恢復漢室的人,跟著他就是匡扶漢室,行大義與天下,比如說諸葛亮:也有一部分人想要世俗利益,比如說魏延那也是得到滿足了。從這兩點上看明主還是夠得著的。

    那麼其時怎麼講?

    那一年劉備46歲,距離他第一次領兵平叛已經過去了20年,虎牢關前三英戰呂布也過去了十幾年,當年的一起群雄逐鹿的人都一個一個被曹操收拾了,江南從孫策到孫堅,再到孫權已經基礎穩固了。那劉皇叔這個時候卻是兵不滿千,將不過四,謀臣不過二。要硬體沒硬體,要軟體沒軟體,而且市場份額都被吃光了。你說這個時候註定不是他的時代了吧。

    也正是這種局面才造就了諸葛亮的強悍,就是這樣的草根團隊卻硬生生的拉起了一個地方割據政權,這個實力還是不得不佩服的。

    但是他也只能拉出一個割據政權,北方大一統都是曹操的,江南都是孫家的,也就蜀中可以佔據。但是蜀中雖然是天府之國,可是畢竟和廣大的北方沒辦法比。人口數量就是硬傷。自古以來,蜀道難,別人不好打你,你也不好打別人呀。是一塊兒只能守成而無法開疆拓土的地盤。這就是生不逢時的原因。你註定只能割據蜀中,但是你的理想確實征服中原。所以你就是不逢其時。

  • 3 # 自說自話的總裁

    首先諸葛亮並沒有早出山的意思,為什麼?因為郭嘉郭奉孝,沒錯,郭嘉便是卒與建安十二年,就在郭嘉離開人世之後,諸葛亮便出山了,有人說是巧合,其實在之前水鏡先生就曾告誡“臥龍”“鳳雛”與徐庶“郭奉孝鋒芒太盛,他死後,你們三人才能出山”。郭嘉在時曹操可謂百戰百勝,數年間便統一了北方,而郭嘉素有“鬼才”之稱,謀劃之事往往鞭辟入裡,令曹操深愛之,而當得知奉孝意外病故,曹操仰望蒼天大喊:奉孝死,乃天喪我也!能讓曹操如此之人不多,奉孝便是一個。

    所以“奉孝不死,諸葛不出”,這句話是有道理,如果諸葛亮在官渡之戰碰上郭嘉的話,也許就不會有人說諸葛亮神機妙算,如果郭嘉一直健在,赤壁之戰的勝負就不好說了。

    根據三國志的記載,諸葛亮被劉備三顧茅廬請出山後,大部分是在幫助劉備處理後勤,相當於劉邦身邊蕭何的作用,其實諸葛亮並不是不厲害,你能說蕭何不厲害嗎?直到劉備亡故之後,諸葛亮才走上前臺,前往討伐曹魏,卻又遇上了司馬懿,六出祁山未能奪回長安還復舊都!成為了諸葛亮畢生的遺憾,最後星落五丈原,不得不說,劉備在得到諸葛亮之後逐漸的強大,但是卻依然是三國中最弱的一個國家,有諸葛亮在自保可以,但是一旦諸葛亮亡故,也只能落得個國破的下場!

    建安十二年,劉備三顧茅廬請諸葛亮出山,且戰且敗的劉備在鬱郁不得志的情況下及其需要諸葛亮這樣一個“迴天有力”之人來改變當時的困境。

    諸葛亮加入劉備麾下之後,劉備便處處聽從諸葛亮,此時也稍稍扭轉了己方形式,但畢竟劉備在當時已算年事已高,且又無太多作為,所以說“臥龍雖得明主,然不得其時”。

  • 4 # 優己

    確實是不得其時!那就是同一時期的能人明君太多了,相比之下蜀漢勢力的人才延續能力反而是最低的。比如我們拿出人來對比,劉備自詡明君,那麼曹操孫堅等人也不比他差;劉備兒子劉禪怎麼樣我們就不評論了,曹操的兒子曹丕,孫堅的兒子孫策孫權,這些人比之前者應該是有過之無不及;再比賢臣,劉備有諸葛亮輔佐是得大材;可是反過來看曹魏方面,賈詡司馬懿等人也不差吧,孫權方面有魯肅呂蒙陸遜也不差。總體比較下來,劉備+諸葛亮的組合反而是最弱的一組。

    其次,實力問題!在諸葛亮投靠劉備之時,劉備只是一個新野縣令,而同期的曹操已經佔領了整個北方,單憑國力實力來看已經佔盡五分之三天下;同期的孫權也經歷了三世政權發展了十幾年,兵馬錢糧充足,有與曹操劃江而治的實力。這是實力硬傷的問題。

    最後就是劉備已經不年輕了。諸葛亮投靠劉備的時候劉備已經48歲了,在古代這個年紀已經算大了,這個時候再去創業很難很難。比如,曹操是36歲開始創業起家,孫權更是19歲繼位的富二代官二代。這就容易造成一件事,那就是老來發家必土豪,一直很窮的人突然有錢了就會開始敗家,比如劉備佔領四川之後突然膨脹了,發動襄樊戰役去打曹操,發動夷陵之戰去打孫權,同時得罪天下兩強,前後損失兵馬9萬多人,這口袋裡的錢還沒捂熱就又敗光了,這是心態問題。

  • 5 # 歷史簡單說

    我們先來看看劉備和水鏡先生司馬徽是怎麼相遇的,蔡瑁在襄陽城設宴款待劉備,可是這是一場鴻門宴,劉備在伊籍的提醒下,從襄陽的西門逃走,又用的盧馬跳過了檀溪,在鄉間遇到了一個牧童。

    這個牧童就問他是不是劉備,劉備就很驚訝,怎麼知道是他,牧童說,他師傅是水鏡先生司馬徽,跟他形容過劉備的長相,他仔細一看,就知道他是劉備了。

    劉備就讓牧童帶著他去了水鏡先生的家,水鏡先生說劉備是個明主,為什麼會如此落魄,劉備說他運氣不好,所以才到這樣的田地。水鏡先生,最關鍵的原因是,劉備身邊缺少人才。

    劉備就有點不服氣了,他說,我身邊還是有人才的,文有糜竺,簡雍,孫乾,武有關羽,張飛,趙雲,怎麼能說沒有人才呢?水鏡先生說,關羽和張飛,趙雲確實都是萬人敵,可是缺少使用他們的人,而像糜竺這些,那就算了吧。

    水鏡先生的意思就很顯然了,劉備缺少一個軍師,能夠為他出謀畫策的軍師,劉備說他也一直在找,但就是沒有找著。劉備就問在哪裡,水鏡先生就說,就在荊州呀,你沒聽過,鳳雛,臥龍,得一可安天下嗎?

    然後水鏡先生就給劉備介紹了諸葛亮和龐統的一些基本資訊。

    水鏡先生第二次見劉備,是徐庶離開劉備,前往曹營後,不過徐庶臨走之前,也向劉備推薦了諸葛亮,劉備正打算去隆中請諸葛亮了,水鏡先生主動來拜訪了,又把諸葛亮猛誇了一翻。

    關羽說諸葛亮自比管仲,樂毅,是不是有點太高估自已了,水鏡先生說,比這兩個厲害多了,應該能跟張良和姜子牙相提並論了,大家都很驚訝。水鏡先生走的時候,說了一句話:臥龍雖得其主,但是不得其時,真是可惜呀。

    那為什麼水鏡先生會這樣說呢?其實仔細一想,也不難看出,我們在諸葛亮在隆中對的時候,也提出,曹操已經平定了北方,而孫權佔據了江東,劉備只有打益州和荊州的主意,然後聯吳抗曹,最後這能三足鼎力。

    也就是說,諸葛亮這個時候即使被請出來,也不能平定天下,而只能成三國之勢,要是劉備與諸葛亮早點認識,比如在群雄逐鹿中原的時候,那麼機會要大很多,這個時候太逆風了,很難翻盤了。

  • 6 # 汐水柔情

    司馬徽,人稱之為“水鏡先生”。他曾向劉備推薦了“臥龍”諸葛亮和“鳳雛”龐統二人。

    司馬微說:臥龍雖得其主,但不得其時。這個句話不但演義裡面有,歷史上也是真有其實,具體過程如下:

    孔明和博陵的崔州平、潁川的石廣元、汝南的孟公威和徐元直四個人是親密的朋友。

    他們四個人都精通於一項,只有孔明在各個方面都有很大造詣。

    他常常抱著膝蓋長久的吟唱,指著他們四個人說:你們在官職上可以做到刺史,郡守的位置。大家問孔明的志向又如何,他只是笑著並不回答。常常把自己和管仲、樂毅相比,他的才華不可限量。玄德說:奈何穎川的賢能的人這麼多呀!司馬徽說“當初殷馗善於觀察天文,對世人說成群的星星聚集在穎川一帶,那裡的地方一定多有才華的人。當時關羽在旁邊說:我聽說管仲、樂毅是春秋戰國時代有名的人物,功高蓋世,諸葛亮把自己和這兩個人相提並論,是不是有點太過頭了?司馬徽笑著說:在我看來,如果不和這兩個人相提並論,我還能舉出另外兩個人。關羽問:那兩個人?司馬徽說:他可以和興旺周朝八百年的姜尚,昌盛漢朝四百年的張良相比。所有人都大為驚訝。司馬徽下臺階告辭離開,劉備留不住他。司馬徽出門後對著天空大笑說,孔明雖然遇到了他的主人,可惜不是他的時候,真是可惜啊。說完,慢慢的離開了。劉備感嘆道:這個人真是隱匿的賢人啊!

    司馬微說這句話主要原因是因為當時的天下形式決定,諸葛亮也應該明白這一點,從他《隆中對》就可以看出,呆天下有變,可派兩位大將北上可以造成一統,也就是說劉備想要一統天下,有個條件是天下有變,意思就是魏國發生政變,政治不穩定,失民心等等,蜀國有就一統天下的機會。反之如果魏國沒有變化呢,那就等等魏國有變,這個變時間需要等多久,可能到諸葛亮死都沒有等到。

    然而事實也證明,司馬懿和諸葛亮說的是正確的,曹操統一北方,在曹操的治理下,百姓安居樂業,政治穩定,曹家三代都是能人,魏國一直被治理的很好,根本不具備滅國的條件,東吳在孫權治理下,也很好也不具備滅國的條件,所以諸葛亮出山輔佐劉備,三分天下容易,完成一統天下很難,因為三國,任何一個國家都不具備滅國的條件,這一點司馬微和諸葛亮都看得很清楚,諸葛亮和司馬微都看出了曹操是個很有政治和軍事才能的人,所以諸葛亮《隆中對》說天下有變這個條件。

    不知道何為怎麼看呢?

  • 7 # 邱老虎窩

    再來看《出師表》:親賢臣,遠小人,此先漢所以興隆也;親小人,遠賢臣,此後漢所以傾頹也。先帝在時,每與臣論此事,未嘗不嘆息痛恨於桓、靈也!

    大家來看,大漢到了如此胡作非為的桓、靈二帝這裡,基本上是氣數已盡,爛到了骨子裡,民眾已經從根本上對劉氏天下失去了信心。

    為何曹操起兵短短數日就混到了十八路諸侯王的交椅?反觀劉備,仁義之名遠播,起事比曹操更早,且有關張二將輔助,更有同鄉公孫瓚大哥的大腿庇護,為何在圍攻董卓時差點被袁紹亂棍打出?

    與曹操的名望有關?根本不可能,因為曹操是揹負著恩將仇報的罵名四處亡命而起事,這樣的領導有好名聲?那麼問題又來了,為何劉備除了機緣巧合結識了關張,又從大哥公孫瓚那兒哭來了子龍,招兵買馬竟然沒有一位數得上號的英雄來投奔呢?反觀曹操:

    不數日間,應募之士,如雨駢集。 一日,有一個陽平衛中國人,姓樂,名進,字文謙,來投曹操。又有一個山陽鉅鹿人,姓李,名典,字曼成,也來投曹操。操皆留為帳前吏。又有沛國譙人夏侯惇,字元讓,乃夏侯嬰之後;自小習槍棒;年十四從師學武,有人辱罵其師,惇殺之,逃於外方;聞知曹操起兵,與其族弟夏侯淵兩個,各引壯士千人來會。此二人本操之弟兄:操父曹嵩原是夏侯氏之子,過房與曹家,因此是同族。不數日,曹氏兄弟曹仁、曹洪各引兵千餘來助。曹仁字子孝,曹洪字子廉:二人弓馬熟嫻,武藝精通。操大喜,於村中調練軍馬。衛弘盡出家財,置辦衣甲旗幡。四方送糧食者,不計其數。

    暫且不談曹仁曹洪自家兄弟,那樂進李典夏侯惇夏侯淵都可謂是英勇虎將,更不用提後面投奔的許褚張遼張頜徐晃這樣蓋世無雙的虎將與荀彧郭嘉賈詡荀攸程昱這樣的奇謀國士。

    劉備可謂是面子工程做足了文章,一副千古明君的姿態,但我們來看,龐統與馬超是諸葛亮想辦法招來的,五虎將裡還剩的黃忠是被關羽感動來的,魏延謀反是權衡利弊後投的,即使歸降了也不甘心給劉備打工,野心十足。哦!許攸投奔了劉備,但是“被要挾”後人家根本就不想回來。還有誰?

    好,那再說江東孫家,孫堅征服了太史慈,老規矩,起事前有的人馬都不算(韓當、祖茂、程普、黃蓋),周瑜是孫策自幼相識,張昭老管家也不算,那還有那些人願意賣命呢?文得魯肅呂蒙(雙全)陸遜,武得淩統、甘寧、周泰、程武、丁奉、徐盛。最過分的是啥呢?諸葛亮的親哥諸葛瑾都投了孫權,看到了吧,親哥哥都不看好老弟的選擇。

    說了這麼多,意思已經很明顯了。原因只有一個,那就是沒人再願意給老劉家賣命了,而不是你們說的誰誰誰看到了天下三分,三足鼎立的局面。三足鼎立就證明人人機會都是均等的,就不會出現司馬徽說的這句話了。劉備即使再優秀,也難以挽回將傾大廈!

    而通常我們評說蜀失敗是因為曹操有君王之氣,孫劉聯盟不穩定,都是站在歷史的入海口往回看,看答案而做題。

    諸葛亮再神,也醫不了廟堂的朽空的棟樑,更不用提人人都還往上扔石頭。

  • 8 # 切割地球

    答 | 江隱龍

    《三國演義》中,司馬徽向劉備二薦諸葛亮併發出“臥龍雖得其主,不得其時,惜哉!”的喟嘆是在第三十七章“司馬徽再薦名士 劉玄德三顧草廬”中。此時的背景是劉備幾經沉浮依然未得寸土,只好投奔劉表做客將。劉表雖然知道劉備有統軍的才能,但也知道他有雄心,故不敢寄託以重權。劉表的想法是對的——劉璋正是因為“錯信”了劉備,這才導致基業被劉備取走。於是此時英雄無用武之地的劉備百般愁苦,以至於有了脾下之嘆。

    就在這個時候,司馬徽向劉備先推薦了徐庶,同時兩次推薦了諸葛亮和龐統。在第二次看到劉備決意去請諸葛亮之後,司馬徽發出了這樣一句“臥龍得其主不得其時”的感嘆,這一年是建安十二年(207年)。

    這隻要提醒一句:千萬千萬不要神化司馬徽。司馬徽絕對沒有也不可能預測出關羽大意失荊州、諸葛亮北伐最張失敗的歷史程序——這些事,就連參與其中的諸葛亮都不可能預料的到。司馬徽之語,指的一定是當下,也就是赤壁之戰前夕。

    雖然之後諸葛亮對劉備自信滿滿地提出了三分天下的“隆中對”,但天下是不是真能朝諸葛亮的計劃走,邊諸葛亮心裡都沒數。首先,赤壁之戰曹操獲勝的可能性還是相對大一些的。當時曹操破荊州,以大勝之師揮兵東進,劉備的殘兵自不待言,孫權是不是能下決心抗曹也在未定之天。如果孫權不抗曹,如果孫權抗曹卻沒有取得勝利,如果孫權內部出現的分裂……“隆中對”根本沒有發生的可能。所以這個時候,諸葛亮的計劃要藉助於孫權,其命運根本不掌握在自己手中。

    第二步,如果孫權勝利了,並藉機西進荊州、再徵巴蜀,以劉備之軍力也根本不可能抵抗得了。千幸萬幸,周瑜染病,在計劃西征馬蜀的時候居然死了,繼任的魯肅支援孫劉聯盟,於是諸葛亮三分天下的計劃到此時才出現了可能性。

    司馬徽能預料的是,第一曹操很可能贏;第二就算曹操輸了,贏家也會是孫權。誰能想到周瑜居然死了呢?“臥龍得其主不得其時”指的是三分天下之夢很難實現,結果誤打誤撞變成了北伐失敗的預言。

  • 9 # 有故事的人127778979

    因為老師知道諸葛亮雖有大才,然劉備給其打造地發揮平臺,物質基礎太差勁。就好比老師教學生畫畫一樣,人家那兩家有桌椅,有筆墨紙,還有各種色素,最主要還有助手給寫生地範例好幾百張。還在空調房裡有吃有喝!而你只提供筆、紙、墨管三頓飯,還是飢一頓飽一頓,桌椅還得自備,問你畫啥,你說看到啥就畫啥。房子空調等八年以後在說。諸葛亮是在劉備領著一幫游擊隊地情況下加入地,劉備是除了自己和關、張三兄弟,真是連個立椎之地都沒有。被曹操隨時都能秒殺,特請諸葛亮出山地。然而徒弟心氣高傲,一心想扶佐正統,學識過人智謀高深老師知道,學生欲生俱來地致命弱點,想必老師比誰都清楚吧!所以,只要是人都有缺點,只是看對方能不能發現並利用而已!老師當初是想讓其扶佐曹操地,因為曹操實力最雄厚,也最容易成功。但曹操為人狡詐,容不得比自己強地人。怕日後被其所害,謀士也多而且相互爭寵,相互迫害!所以不去。東吳那邊諸葛亮他哥去了,發展也不咋地。而且和曹操這邊差不多。雖有些實力,排外思想嚴重。只有劉備雖窮,一、佔正統,二、去了自己說了算。三、劉備只有照辦,所以去了。但成功率奇低!這是諸葛亮那是在打仗,簡直就是和天在做鬥爭啊!所以老師才會說出後邊那句不得其時地話!

  • 10 # 狼煙一九三一

    《三國演義》裡首捲開宗明義地點出了夲問題的中心:“話說天下大勢,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周未七國分爭,併入於秦。及秦滅之後,楚漢分爭,又併入於漢。漢高祖斬白蛇而起義,一統天下,後來光武中興,傳至獻帝,遂分為三國”。也就是說諸葛亮,雖有經天緯地之才,又得明主劉備言聽計從,得展抱負,但天下大勢是漢朝由合到分的時期,這是大趨勢,非人力所能為,諸葛亮雖然預見到三國鼎立的局勢,但歷史規律非一代人能為。一九四六年黃炎培在延安曾有過一段精彩的分析。他說道:“我生六十年,耳聞的不說,所親眼看到的,真所謂:其興也勃焉,其亡也忽焉。一人一家一團體一地方,乃至一國,一朝一代,不少單位團體沒有跳出這週期率的支配力。大凡初時,大家都會聚精會神,沒有一事不用心,沒有一人不賣力,也許那時艱難困苦,只有從萬死中覓一生存,既而環境漸漸變好了,精神也懈怠了,有的因為歷史長,自然惰性發作,由一少數變成多數,到風氣養成,雖有大力,也無法逆轉,並且無法補救,也有為了區域一步步擴大,它的擴大,有的出於自然發展,有的為功業欲所驅使,強求發展,到幹部人才漸見凋零衰竭艱於應付的時侯,環境到變得複雜起來了,控制力不勉於薄弱了,一部歷史,政怠宦成的也有,人壬政息的也有,總之沒有能跳出這個週期率的“。諸葛亮正是這個週期率中的人物,初時天下分崩,十八路諸侯分刮天下,曹操稱雄一統北方,孫權歷三世割居江東,劉備在諸葛亮的輔佐下,聯合孫權,一舉定鼎三分,但時過境遷,劉備懷私憤不聽諸葛亮等人的勸告欲吞江東,結果火燒連營,只得託孤諸葛亮,諸葛孔明,鞠躬盡瘁死而後已,雖六出祁山,但隻手難補蒼天,最終病死五丈原,當時曹魏已居天下十分之八,統一格局已經形成,雖有英雄出世,也只是延緩時間而己。天下統一,大勢所趨,個人能力再強也只能是悲劇而己。這也是司馬微說的“其時”。

  • 11 # 泗河諞哥

    司馬徽是個睿智的人,讀的懂人心,看的清時局。劉備雖是明主得人心,但其武不過關,張,趙雲。雖勇冠三軍,也捉襟見肘。文更不用提了,孫乾、糜竺也就是謀士中的二、三流腳色。

    反觀曹操陣營,人才濟濟,戰將千員,謀士眾多,擁有百萬雄師,挾天子以令諸侯,諸葛亮渾身是鐵能拈幾棵釘。

    再看東吳,孫權少年才俊,文有張昭,魯肅等。武有周瑜文武雙全,足智多謀,並有韓、周、程、黃等虎將,眾志成城。

    劉備當時被曹操追殺,如同喪家之犬,沒有一座城池真正屬於他自己。諸葛亮重新規劃,從站穩腳跟,到長足發展,何其艱難,能三足鼎立,己實屬不易,想一統天下,簡直是痴人說夢。何況劉備己年過半百,幼子很難成器。司馬徽看透了這一點,所以說出雖得明主,不得其時之話。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怎樣識別雞蛋是不是土雞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