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蜀南百曉生
-
2 # 汐水柔情
如果龐統、諸葛亮不死,蜀國能完成一統嗎?答案認為不能,具體分析如下:
首先在三國時期,三國前期為何誰也不能滅了誰?主要原因是各國擁有天時優勢,因為三國都是明君執政,順民心,加上各自的地利優勢,所以誰主動進攻誰,誰就會敗,曹操主動發起赤壁之戰,曹操敗,劉備主動發起夷陵之戰,劉備敗,東吳主動發攻為,被曹睿擊敗,東吳敗。在任何一場戰爭中,天時這個優勢非常的重要,他比統帥有能還重要很多。
如果龐統還在,諸葛亮治國可能不會那麼累,北伐也不會那麼累,劉備伐吳,也不會敗的那麼慘,蜀國發展的會更好,但是有一點可以肯定,在諸葛亮有生之年蜀國無法完成一統。為什麼這麼說,主要原因就是蜀國一直等不到天時這個優勢,諸葛亮在隆中對也說過,待天下有變,就是天時因素。
但是觀看歷史,曹魏經歷曹家三代治理,每個君主都是明君,把魏國治理的越來越強大,順民心,東吳也一樣,孫權把東吳治理的也非常好,三國各自都擁有天時,也就是諸葛亮在世時,等不到他說的天下有變。如果要強行逆天而行,那就是強紅,前面說過三國各自都有自己的地利優勢,強攻只會慘敗,不會取得很大的。諸葛亮北伐就屬於逆天而行,諸葛亮北伐不具備天時地利人和,三個要素中的任何優勢,這樣的軍隊必敗,別說打勝仗,諸葛亮能跟魏國打成平手,都非常了不得。
所以龐統在,也就讓蜀國發展更強大些,對天下一統並沒有多大的進展,等待諸葛亮,龐統死後,劉禪會昏庸起來,蜀國照樣會衰弱下去,最終被魏國滅。如果蜀國想完成天下一統,諸葛亮必須活到,司馬懿造反奪取曹家政權,雖然司馬懿奪取曹家政權,這個過度也非常的穩定,但是如果諸葛亮還在,北方很多人對司馬懿會不滿,必將轉向蜀國,蜀國出兵,就會一呼百應,這是個蜀國就非常有可能完成一統的希望。
-
3 # 李沐茗
水鏡先生司馬徽曾說“臥龍鳳雛,二人得一,可安天下”結果劉備既得臥龍,又擁鳳雛,但是也僅僅做到三分天下,並且最終難逃三分歸晉的命運。其中各種原因很多,有人認為,那是臥龍鳳雛皆享年不高,尤其是龐統,落鳳坡中流矢而亡時僅36歲。那麼如果臥龍鳳雛皆以高壽得享,劉備能得天下嗎?我們來分析一下。
首先我們來確認一下龐統是否有大才,因為龐統是否有大才是這個設想是否有價值的關鍵。龐統和諸葛亮齊名,想必不是徒有虛名,且在伐蜀過程中表現亮眼,魯肅也曾這樣評價過龐統:
龐士元非百里才也,使處治中、別駕之任,始當展其驥足耳。所以我們暫且認定龐統有三國時期一流的軍政能力,接下來開始分析。
劉備入蜀我們先從劉備入蜀開始分析,即龐統剛剛加入劉備陣營準備大展宏圖的時候,此時劉備擁有臥龍,鳳雛,即將入蜀。
首先看下劉備最初的人員安排(主要人物):
入蜀陣容:劉備,龐統,黃忠,魏延荊州陣容:諸葛亮,關羽,張飛,趙雲劉備成功拿下益州有兩個前提,第一,入蜀陣容能拿下益州,第二,荊州陣容能守住荊州。龐統如果不死能幫助劉備拿下益州嗎?我覺得是可以的,龐統,黃忠,魏延皆是剛剛加入劉備陣容的新人,有著強烈的建功立業之心,必回竭盡全力伐蜀,更重要的是劉璋領導下的益州其實本身就不堪一擊,雖有張任這等忠臣良將,但是大部分蜀中人才還是思得良主的,剛烈如嚴顏之輩,也望風而降,所以龐統不死的話拿下益州只是時間問題,而且完全沒必要調諸葛亮等人率荊州之兵支援。
這樣的話,諸葛亮便可以坐鎮荊州,諸葛亮在荊州的話,必能嚴格遵循東和西拒的方針,另一方面,諸葛亮在荊州可是有士族勢力的支援的,這也是維持荊州穩定很重要的一方面。即使萬不得已跟東吳撕破臉皮,曹孫一起夾擊,這個陣容也是可以防守的。注意,只是防守,還沒到主動出擊。
接下來呢,劉備能順利拿下漢中嗎?我認為問題也不大,因為劉備又多了一個人,法正法孝直,謀主級別的人物,這時候龐統可以作為諸葛亮的角色,在益州負責後方,劉備率黃忠,魏延,以及新入的一批蜀中將領進行漢中之戰,有法正有黃忠,那麼也就會有定軍山計斬夏侯淵,而且漢中之戰之所以能勝利,在於赤壁之戰後,曹操放棄了統一天下的決心,並沒有殊死搏鬥,而是選擇主動退兵。所以,拿下漢中也是時間問題。
那麼,劉備能完成隆中對的構想完成一統嗎?隆中對裡有兩個很重要的前提
第一個前提:
益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業劉備拿下的益州是諸葛亮隆中對裡提到的益州嗎?土地當然還是那個土地,但是連年征戰,已經不復天府之國的美名了,更不能同高祖因之以成帝業的益州相比,經幾代秦人的經營,確實是名副其實的天府之國。
第二個前提:
待天下有變,則命一上將將荊州之軍以向宛、洛,將軍身率益州之眾出於秦川,百姓孰敢不簞食壺漿以迎將軍者乎?誠如是,則霸業可成,漢室可興矣!首先“天下有變”這個前提看上去很簡單明瞭,其實很難。諸葛亮對比的是項羽統治下的關中,項羽一介武夫,談不上治國,況且曾經鉅鹿之戰坑殺過二十萬秦國降卒,關中人民對他恨之入骨,隨時都可能起來反抗他。可是曹魏治理下的關中確實一片富裕穩定,何談天下有變?
那我們再來假設一下,這兩個前提都實現了,龐統有大才治理蜀中,重現天府之國的實力,魏國因為內亂也危機四起,這樣蜀國能成功嗎?
首先“將軍身率益州之眾出於秦川”,秦川那麼好出嗎?對比於韓信來說雖然都是二者都是從益州出發,但是卻是有本質的區別,劉邦被趕到漢中以後不久,韓信便暗度陳倉佔據關中,這就為他跟項羽爭奪天下定下了基礎。關中有崤函之固,進可攻入關內,退可據守險關,再加上秦國幾代人的經營,城池堅固,真正的沃野千里。豈是劉備單單一個益州可比。而曹魏呢,有了韓信暗度陳倉的教訓,一直把陳倉當做重鎮來堅守,而長安,更是作為曹魏的陪都,可見曹魏對關中的重視,這也是諸葛亮數次北伐無果的原因之一,也是諸葛亮不採用魏延子午谷奇謀的原因,曹魏不是項羽。甚至可以說即使龐統不死,跟諸葛亮聯手,也不一定能出的了秦川。
再者“則命一上將將荊州之軍以向宛、洛”,這個宛,洛有那麼好向的麼,且不說荊州重鎮襄陽還不在劉備手中,即使在劉備手中,這宛,洛也不好向。劉備得到益州以後,東吳在旁邊看著呢,要知道,益州也在東吳的戰略規劃中。且劉備得了益州以後,就忘記了借荊州一事,東吳豈能願意?三國鼎立的一大準則就是,任意兩方絕不允許有一方獨大。可以這麼說,蜀,吳是必有一戰的,即使你諸葛亮有再強大的外交能力。保證不了旁邊的東吳,你這宛,洛怎麼向?
這還沒把國力之間的差距考慮進去,即使龐統不死荊州不失,蜀國還是無法跟魏國的國力相提並論,久而遠之,還是難逃被滅的命運。
所以,綜上而言,即使龐統不死,諸葛亮高壽,劉備奪取天下的可能性還是很低。當然了,成功的機會還是有的,只不過謀事在人成事在天罷了。
-
4 # 天山行者
諸葛亮只是個軍師,統不統天下,他說了不
算,就是不死也不可能統天下,主要是劉備有沒有這個謀略?
-
5 # 亭殿閣
法正子孝直,劉巴子子初,諸葛亮號臥龍,龐統號鳳雛。水鏡先生司馬微曾言:“臥龍鳳雛得一人可安天下,孝直子初亡一人則漢室難興。”可惜遺憾的是,劉備先後得到了諸葛亮、龐統、劉巴、法正,依然未能興復漢室。究其原因在於劉備雖然一度得到了諸葛亮、龐統、劉巴、法正輔佐,卻只是曇花一現。劉備奪取益州,龐統為劉備獻上上中下三計,劉備依照龐統中計成功奪取益州。但是龐統卻在攻打雒縣時,不幸中箭身亡,年僅三十六歲。法正提出了著名的漢中策,又定計陣斬夏侯淵,奪取漢中,使得劉備第一次在正面戰場打敗曹操。可惜法正在謀取漢中後的第二年,就因病去世,年僅四十五歲。劉巴解決了蜀漢的財政問題,又與諸葛亮、法正、李嚴、伊籍共同制定制定《蜀科》。可惜劉巴在劉備稱帝后的第二年就因病去世。
諸葛亮不失一代奇才,然而獨木難支,回天乏術,終究積勞成疾,病逝五丈原,留下千古遺憾。那麼假如劉備手下這四大人才齊聚,沒有因為各種原因英年早逝,劉備能否興復漢室,還於舊都呢?
首先說龐統,如果龐統沒有在雒縣中箭身亡,不需要諸葛亮“與張飛、趙雲等率眾溯江,分定郡縣,與先主共圍成都。”,龐統一個就可以奪取益州。諸葛亮則可以繼續留守荊州。而呂蒙襲取荊州,並非正面戰場打敗關羽,而是乘關羽率領荊州主力圍攻襄陽,荊州防守空虛之際,白衣渡江,偷襲得手。有謹慎的諸葛亮留守荊州,肯定能夠識破呂蒙的陰謀,呂蒙如何“白衣渡江”?況且孫權背盟,襲取荊州的直接原因是關羽水淹七軍以後,于禁投降,關羽收降數萬魏軍,為了養活者這部分人,關羽強搶孫權集團的糧草。如果諸葛亮留守荊州負責徵集糧草,關羽軍不至於出現糧草危機。就算關羽軍依舊出現糧草危機,一貫主張“東和孫權”的諸葛亮也會選擇借糧而不是搶糧。雖然為了穩住孫權,諸葛亮可能會犧牲部分利益,但不至於荊州失守關羽毀敗。等到天下有變,關羽諸葛亮從荊州北伐,劉備龐統從益州北伐,興復漢室,又怎麼會是一句空話呢?
再說劉巴,其實劉巴的能力和諸葛亮類似,治國理政的能力都很強。歷史上諸葛亮是死於積勞成疾。劉備白帝託孤以後,蜀漢人才凋零,諸葛亮也是實在沒有辦法,才會“事無鉅細,鹹決於亮”,一個人沒有分身術,卻要同時管理軍事和政治大事,漢初四傑(蕭何、陳平,張良,韓信)四個人要做的事情都讓諸葛亮一個人做了,他怎麼會不積勞成疾呢?有擅長經濟和法律的劉巴在,治理蜀漢處理政務改善民生的事情可以讓他負責,最少給諸葛亮分擔一半壓力,諸葛亮也不至於僅僅五十多歲就累死在五丈原。
最後說法正,他的英年早逝其實是最讓人遺憾的。龐統和劉巴還都可以替代,反正他們乾的活諸葛亮都替他們幹了。但是唯獨法正,諸葛亮想替也替不了。諸葛亮的政治才能舉世無雙,但相對於政治才能,軍事上就稍微弱點了。不是說諸葛亮軍事不行,是相對於政治弱一些。諸葛亮政治100分軍,軍事90分的樣子,而司馬懿軍事85把。蜀漢與曹魏巨大的國力差距,讓諸葛亮即使多出這5點,面對“據牢城,擁精銳”的司馬懿,也無能為力。而法正就不同了,他輔佐劉備先後奪取益州(龐統去世以後法正繼續出謀劃策),漢中,軍事才能整個三國難以找到第二個可以和他相比的,軍事評分105分。有法正在,蜀漢一定可以實現漢中策的構想,奪取雍涼地區,再圖謀中原,興復漢室指日可待。法正的指揮下。謀士雲集的曹操親自守漢中都沒守下。何況區區司馬懿呢?而且有法正在,即使荊州失守,劉備也不會一意孤行東征孫權,即使東征孫權,也不至於在夷陵被陸遜打的全軍覆沒。
所以說,司馬微沒有忽悠劉備,假如劉備得到的這四個人能夠齊聚一堂,不英年早逝,劉備是完全可以統一天下的。
參考文獻:
陳壽《三國志》
-
6 # 電視劇裡看歷史
很遺憾,不能。
首先龐統不死,劉備就沒有進軍成都的藉口,劉備要麼選擇顧全自己的名聲回到荊州要麼撕開偽善的面具直接幹掉劉璋,無論劉備怎麼選擇,其實他都得失去“仁義”和“土地”這兩個能助他爭奪天下的助力中的任意一個。那都不是劉備想要看到的。
那麼諸葛亮不病逝呢?很遺憾,諸葛亮病逝五丈原的時候天下大勢其實以及定型了。曹魏實力雄厚,領有北方青州,幽州,冀州,幷州,徐州,涼州等富裕的中原九州,天下三分有其二,百姓440萬,帶甲精兵40萬;東吳國險而民附,賢能為之用,佔有荊州,揚州,交州,百姓240萬,帶甲精兵20萬,東吳水師天下第一;而蜀漢僅有不完整的益州,上庸三郡還在曹魏手上,百姓不過90萬,軍士不過10萬,若不是有山川之險早就被曹魏吞併,所以蜀漢其實沒有一爭天下的物質條件。要知道,歷史人物是改變不了歷史潮流的,諸葛亮曾經想過這麼幹,於是他死了..........
-
7 # 淨月暖陽
沒有人能不死呀!龐統、諸葛亮不死,也統一不了天下!
臥龍、鳳雛得一可安天下,問題是劉備得了兩個,結果得了三分之一的天下,哈哈,好笑吧?
要得天下,從歷史經驗看,沒一個一掃海宇的成功皇帝,是靠一、二個人打下天下的。
三國時期,謀士輩出,那一方都有大能之士。曹操有荀彧、郭嘉、程昱、荀攸等等,號稱謀士如雨。孫權那裡,張昭、魯肅、周瑜,小一輩的呂蒙、陸遜,代代都有人才湧現。失敗的袁紹有田豐、審配、郭圖、沮授等。
就算董卓也有李儒,呂布也有陳宮。
決定成敗的,除了謀士的智慧,還有許多因素。主公的心胸與決斷力,兵士的數量和訓練程度,基地的供給能力,甚至征戰的名義。
所以,不再回答這類問題了。
-
8 # 葦說歷史
槍桿子裡出政權,打仗靠的是實力,透過資料對比,蜀國根本沒那麼強。
三國鼎立是東漢末年至西晉之間的一段時期,也是繼春秋戰國之後,中國歷史上第二大混亂時期。
三國是指曹魏、蜀漢、東吳三個政權,220年,曹丕篡漢稱帝,立國號為“魏”,史稱曹魏,次年劉備在成都接續漢朝,史稱蜀漢,229年孫權稱帝,國號“吳”,史稱東吳。在此後的數十年內,蜀漢諸葛亮、大將軍姜維多次率軍北伐曹魏,但始終未能改變三足鼎立的格局。隨著曹魏後期的實權漸漸被司馬氏所掌控,263年,曹魏的司馬昭發動了滅蜀之戰,蜀漢正式滅亡。
熟讀過《三國演義》的朋友,無不被劉、關、張“桃園結義”的忠義千秋所感動,為諸葛丞相的“鞠躬盡瘁,死而後已”而惋惜,同時又不無疑惑。
劉備所建立的蜀漢,文有“運籌於帷幄之中,決勝於千里之外”,被譽為“臥龍、鳳雛,得一而安天下”的諸葛亮和龐統等人。武有威震天下的關羽、張飛、趙雲、馬超、黃忠“五虎上將”之輩,更有魏延等跋扈之將的輔佐,但為何最終沒能一統天下?
在這裡借用偉人的名言就是“革命不是請客吃飯”、“槍桿子裡出政權”,打仗靠的是實力。我們現在所熟悉的《三國演義》,是經過羅貫中先生加工過的、明顯帶有揚劉抑曹的藝術品,但卻與當時的實際情況存在著巨大的出入。
我們不妨先對魏、蜀、吳三國的實力進行一下對比:
魏國統轄:青州 、兗州 、豫州 、徐州 、司州、 雍州 、涼州、 幷州、 幽州、冀州、荊州北部及、 西域督護府,人口1000萬,軍隊70萬-80萬。
吳國統轄:揚州、 交州及 荊州大部, 吳國滅亡時人口230萬,兵力23萬。
蜀國統轄:益州及漢中,蜀國滅亡時人口94萬,兵力10萬,即使是巔峰時期的兵力也沒超過17萬。
沒有對比就沒有傷害,透過魏、蜀、吳三國的實力大比拼之後,我們不難得知蜀漢最弱,以這樣的實力自保尚且不易,要想一統天下又談何容易?
雖然諸葛丞相在著名的“隆中對”時,規劃出了“天下有變,則命一上將將荊州之軍以向宛、洛,將軍身率益州之眾出於秦川,百姓孰敢不簞食壺漿,以迎將軍者乎?誠如是,則霸業可成,漢室可興矣。”的戰略構想,真的,這樣美好的藍圖想想就讓人興奮。
然而“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當蜀國真的北伐曹魏時,“一上將將荊州之軍以向宛、洛”的關羽死了,而荊州也沒了。
隨著荊州的丟失及曹丕的篡漢稱帝,已經62歲高齡的一代雄主劉備,深知霸業仍是遙遙無期,而自己則是來日無多,面對曹魏、東吳兩個對手,他明智的選擇了實力稍遜的東吳,準備做他人生的最後一搏。劉備的設想是拿下東吳之後,他就具備了與曹魏爭天下的實力,至於說是為關羽報仇,那只是念給別人聽的戲文,畢竟關羽是死於220年,而劉備伐吳時已是222年,這中間整整隔了3年。
雖說“君子報仇,十年不晚”,但劉備不是君子而是梟雄,連曹阿瞞都說“天下英雄,唯使君與操耳”。
眾所周知,劉備的伐吳是先勝後敗,在輸光了所有的本錢之後,一代梟雄劉備也抑鬱而終。當然,實力並不是成功的絕對因素,畢竟在中國的歷史上,以少勝多例子數不勝數,機會總是留給有準備的人,那麼蜀漢上到君主,下至群臣們都準備好了嗎?
平心而論,蜀漢的君主“阿斗”同曹丕、曹睿是一個檔次嗎?他們根本就不具備可比性,劉禪與曹操都折服的“生子當如孫仲謀”的孫權相比,則更是望塵莫及。
而輔佐蜀漢的群臣同樣是不容樂觀,隨著“五虎上將”的相繼謝世,軍中的精英死傷殆盡,蜀漢已是人才匱乏,諸葛丞相自己也在“出師表”中承認“益州疲弊,民窮兵疲”,面對這諸多的不利因素,蜀漢一統天下根本就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務。
我們看三國時,經常會聽到這句話: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而佔據天時,孫權佔據地利,劉備占人和,事實上這前兩句話是對的,而劉備到了後期連人和也不佔了。
曹操在挾天子以令諸侯統一北方之後,對外降服了南匈奴、烏桓、鮮卑等強敵,對內興修農田水利並恢復了社會秩序,使整個中原及北方地區人心思定,此時的曹魏不但佔據了天時,更佔據了人和。孫權承父兄之業,依大江之險以歷三世,同樣佔據了地利與人和。反觀一向以人和而著稱的劉皇叔,當初還可以用“中山靖王之後,孝景帝閣下玄孫”的旗號來召集點人馬,但在東漢滅亡、人心思定之後,誰還會買一個過了期的皇叔的賬?
透過這些實力和因素的對比之後,可以肯定的說:
假設劉皇叔健在,諸葛丞相在世,五虎上將沒死,蜀漢仍然沒有滅掉曹魏的可能,在曹魏佔據了天時與人和的同時,就已經註定了蜀漢陪跑的命運。這也難怪諸葛亮亦師亦友的水鏡先生,在得知他出山輔佐劉備時,仰天長嘆道“孔明是得其主而不得其時”。
-
9 # 嗨你好消停
可能性相當大。那固守荊州應該是諸葛亮或者是龐統,關羽也就沒大意失荊州了。不過話又說回來,龐統不死,川蜀就沒那麼順利拿下了,萬事沒有假如啊。
-
10 # 80後廣太
不會,縱觀歷史,凡是能一統天下的都是對手有致命弱點,要麼是統帥能力不足,要麼是輔佐的人不是一心一意為主公效力,而三國時期的魏,吳兩國君主都是明君,文臣武將多為為主盡忠的能臣,所以三國時期註定要持續,只有等兩個國家自然生變,另外一個才能統一,否則會持續對峙
-
11 # 笑看風起雲湧雲淡風輕
別說龐統諸葛不死 就算劉關張三兄弟復活 統一的機率也不會超過30% 別看魏國政治勢力亂 但對外時是相當統一的 而蜀國不一樣 蜀國表面上和睦相處 實際上各顧各的 龐統諸葛名和暗分 諸葛跟各武將都有嫌隙 加上自己國力也不行 經不起折騰 謀臣武將都有能力 但都不能做到獨當一面 又不肯配合 各自逞能 就像遊戲後期都不打團 喜歡單幹 甚至還在背後陰自己人 安能不敗~
-
12 # 耶律阿寶機
不會,一兩個人有天大的本事也不能跟天時地利抗衡,真那麼簡單用六出祁山,勞師遠征人力物力財力得是多大的開支,就那麼點地方能有人家曹魏的一半財政收入那麼多都不好說,在就是連年征戰,戰爭是要死人的,對等死人你也沒人家人口多,沒人何談戰爭,有人就要吃飯,你有沒有人家國土大,需知能種糧的土地更是少的可憐,除非天災要滅曹魏,其他沒有可能。。
-
13 # 藍天802532
只能說如果不出意外,穩紮穩打,步步為營,層層推進,配合默契的話,成功機率將會大大提升,至於能不能絕對成功還真不好說。不過有一點是可以肯定的,那就是蜀漢不會敗得那麼快,那麼慘。
-
14 # 月下梧桐
呵呵,先讓蜀漢軍民擴大十倍吧!華人一項喜歡小聰明,喜歡計謀!幻想撒豆成兵,以一敵十,以少勝多!殊不知,人口,土地才是根本!
回覆列表
事實上,就算是諸葛亮和龐統不死,蜀國想要統一天下也是相當困難的,正史上,劉備還活著的時候,諸葛亮充其量算是一個內務大臣,後來劉備死後雖然親自帶兵北伐,但是歷史上的諸葛亮帶兵方面並不是能夠出奇招的,他帶的軍隊都是中規中矩的。龐統本人是帶兵上的好手,但是劉備活著軍權就不會落到他手上,劉備死了也還有諸葛亮,因為他到蜀國比較晚,加上之前還追隨過周瑜,劉備也是不會輕易給他大權的。歸根結底,蜀國能不能成功,關鍵還是看劉備,劉備作為主心骨,他沒了蜀國也就差不多沒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