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自秦朝開始到清王朝,歷史上哪個王朝在滅亡後,若干年趁著某些不明因素最有可能翻盤的?
3
回覆列表
  • 1 # 江湖小曉生

    導語:

    當然是大明王朝,我們可以發現,從順治皇帝入關,到溥儀退位,兩百多年的時間裡,一直都有反清復明分子的存在。

    順治康熙年間的天地會,乾隆時期的紅花會,嘉慶年間的天理教、白蓮教等等,全都是反清復明的組織。尤其是康熙年間,差點還反清復明成功了。

    康熙年間反清復明的情形是最嚴重的的。

    吳三桂背叛了大明王朝,將清軍引入關內,所以吳三桂奪得了清王朝平西王的爵位,並且作用西南半壁江山,是雲南地區的土皇帝。到了晚年的他卻發動了光復大明的反叛,主要目的就是拒絕削藩的事情發生。

    吳三桂的部隊聲勢浩大,一路向北打,長江以南的絕大多數地區,都成了吳三桂的地盤。這個時候康熙皇帝也被嚇傻了,差點就引咎辭職,成為下一個朱允炆。這一仗打了足足8年時間,可見艱苦程度有多大。要不是吳三桂本人病死了,那勝負還真的難以預料。

    鄭成功父子到了臺灣以後,也是拒絕與清王朝合作,他們暗地裡支援各路反清力量。尤其是陳永華建立的天地會,更是反清力量的主力軍。天地會成員主要是和尚和道士,這樣就可以不用剃成滿清的那種髮型了。

    所以康熙皇帝在位的期間,是大明王朝最容易扶蘇的時候。一旦鄭經或者吳三桂帶兵打回來,那康熙皇帝真的要退回關外了

    當時他也做好了退回關外的打算,讓人去盛京收拾好地方,他打算去那邊度假了。這就是最現實的情況,滿清本來也就打算是來中原搶一波,搶夠了就回去的。

    要是康熙皇帝當時真的沒有下定決心抵抗到底,或許大明王朝還真的可以恢復了。畢竟當時清軍入關才二十來年的時間,一切尚未穩定。

    順治年間的南明王朝,差點就堅持下來了。

    南明王朝的確非常不容易。從弘光政權,到隆武政權再到永曆政權,這一路堅持了四十多年,就是要恢復大明王朝的江山。

    可惜的是,當時的大明將領之間並不團結,可以說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小心思,這才導致了大明王朝難以恢復江山的悲劇。

    比如說鄭芝龍,他表面上是大明王朝的官員,其實壓根就是地方諸侯。只要清軍給他一個好價錢,他立刻就能把自己給賣了。

    還有左良玉,他手裡號稱有百萬雄師,可是他鼠目寸光,一直就想著自己的一畝三分地。壓根就不考慮大明王朝的未來,所以最終導致了失敗。

    其他將領也是一樣,手裡但凡有點軍權的,都不想再為大明王朝效力了。這是一個很悲慘的故事,卻是實實在在發生的故事。

    當時最有可能改變戰局的,那就是永曆政權了。因為永曆政權是大明王朝和大西政權的結合體。政體是大明王朝,而軍隊是由大西軍的將領來控制的。

    他們君臣一心,全盛時期,幾乎打下了西南的半壁江山。如果這個時候他們沒有鬧內訌的話,至少長江以南的地區,他們是絕對可以拿下的。

    一旦拿下長江以南的地區,那麼他們就能夠有機會北伐。當時李定國的軍事實力相當強,滿清在不得人心的情況下,再遭受如此重創,自然是要退回關外了,這個時候恢復大明王朝也就是指日可待的事情了。

    明朝有必要恢復嗎?其實就算恢復了明朝,也沒什麼用處。

    明朝表面上看似乎代表著正義的力量,其實這只是很多人的一廂情願罷了。明朝皇帝對老百姓的傷害,其實是非常慘重的。

    尤其是到了明朝末年,萬曆、天啟以及崇禎,不斷增加賦稅,將老百姓逼得沒有退路了。所以才會有一系列的造反行為。

    其實老百姓就是要一口飯吃,為什麼連這點要求都不能滿足他們呢?李自成如果有個好工作,他有可能起兵造反嗎?所以說是當時是大明王朝把自己給逼到了絕境,李自成、多爾袞這些人只是外界因素罷了。

    我認為就算是恢復了大明王朝,也不可能徹底解決民生問題。因為明朝的賦稅實在是太重了,他們的支出專案比較多,所以賦稅自然嚴重。

    比如說貪汙嚴重,從上到下,就沒有不貪汙的,錢都要從辛苦的勞動力身上索要,養著這麼多貪官,老百姓哪裡吃得消。

    還有就是明朝有一個人口眾多的宗室需要養著,據說有幾十萬老朱家的子孫,全都要明朝政府養著,這得需要多少銀子呢?

    像萬曆皇帝的兒子福王朱常洵,他家裡就是家財萬貫,良田千畝。作為對比的災民,很可能連一頓飯都吃不上,這就是明朝必然滅亡的主要原因。

    總結:還有哪些王朝有可能死而復生呢?

    漢朝也是一個差點死而復生的王朝。其實早在西漢末年,王莽篡漢的時候,大漢朝就已經滅亡了。王莽可是做了大新帝國皇帝長達15年之久,這段歷史不被人們承認罷了。

    劉秀舉兵起義,最終重建大漢王朝。其實東漢和西漢本身就是分割開的兩個王朝,只是劉秀是劉邦的後代,所以強行算作一個王朝罷了。劉秀等於就是拯救了大漢王朝。

    到了東漢末年,情況又發生了轉變。作為劉邦的後代,劉備撐起了老劉家最後一片天空。他攻城略地,佔領荊州、益州等地。要是討伐東吳那一戰沒有失敗的話,蜀漢極有可能再造大漢。

    很可惜劉備最終失敗了,這麼一來漢朝復興的希望也就破滅了。如果當初他沒有衝動進攻東吳的話,儲存實力對付曹魏,至少恢復半壁江山還是可以的。不過跟明朝一樣,大漢王朝還有恢復的必要嗎?我看是沒有了。

    當時的漢朝已經處於軍閥割據的狀態,就算漢獻帝一直坐在傀儡的寶座上,辛苦的還是天下百姓罷了。與其堅守這麼一個名號,倒不如讓有德之人來重整河山了。

    參考資料:

    《清史稿》

    《明史》

    《漢書》

  • 2 # 破曉修羅

    翻盤成功的有:

    唐朝,被武則天滅國了一次,翻盤了,被安祿山快要滅國了一次,又翻盤了。

    漢朝,被王莽滅了一次,被劉秀翻盤了。

  • 3 # 天命與劍8341

    元朝

    元朝被明朝趕出中原後,北遁蒙古變成了北元。在元順帝曾孫脫脫不花當蒙古大汗時,也先是他的太師。土木堡之變就是蒙古太師也先率軍擊敗明軍並俘虜了明英宗,挾持明英宗進攻北京,而後發生了于謙主持的北京保衛戰,並打退了也先,保住了京城。

    關鍵點是假如當時不是于謙力主另立明帝,並堅守北京而不是遷都南京,後果非常有可能北京被也先拿下。

    北京的重要性不僅在於它是首都,最重要的是它的戰略地位和它對草原帝國的重要性。北京及其周圍的地區是中原和草原的過渡地帶,一旦此地被草原帝國佔領,除了開啟中原的門戶外,最重要的是草原帝國的大可汗可以以此獲得中原農耕地區的財富來贖買,反控約束他的草原部落軍事貴族,這樣大可汗就可以像中原皇帝一樣集權,更有力量調動資源為己所用,解決了因繼承汗位而發生反覆分裂的危機,即打破胡虜無百年之運的魔咒。參照歷史,遼就是因為得到幽雲十六州而變成中原一草原二元制帝國,金滅遼後也佔有此地,蒙古滅金繼佔此地,明永樂大帝遷都北京,親自“天子守國門”,最後清兵入關也是先佔這地,站住腳後,繼而統一全國。

    所以,如果當時北京被佔,後果不堪設想,北元少則恢復金與南宋的劃江而治,多則可像元一樣統一全國,所以說北元在當時是有非常大的機率復國的

  • 4 # 花近高樓1

    古代王朝滅亡後差一點翻盤成功的,非宋朝莫屬。1351年,韓山童揭竿而起,揭開了元末農民大起義的序幕。

    韓山童自稱是宋徽宗的八世孫,關於他和兒子韓林兒的姓氏,很值得商榷。

    韓山童生於韓地,他十有八九沒有說謊,真是宋徽宗的後代,如果他和兒子真姓韓的話,以劉伯溫之睿智,朱元璋之奸詐,在x林兒失去利用價值以後,肯定會抓住假冒皇親這個把柄,名正言順的除掉韓林兒,而用不著偷偷摸摸的鑿沉他的座船,落下個弒主的罪名。

    再說沒人去關心韓山童父子的年齡,卻堅決否定他的姓氏,這其中一定隱藏著天大的秘密。

    1355年,x林兒稱帝,國號大宋,年號龍鳳。

    1358年,龍鳳大宋還都汴梁,靖康之恥一朝得雪。

    皇帝x林兒手書:虎賁三千,直抵幽燕之地,龍飛九五,重開大宋之天!兵分三路北伐,兵鋒直指大都。

    龍鳳宋朝的北伐,一直飽受詬病,其實北伐也是受了北宋滅亡的影響。

    五代十國時,兒皇帝石敬唐割讓幽雲十六洲給大遼,成為北宋的心腹大患。收復幽雲十六洲,成為每個北宋皇帝的難以企及的目標。

    很多人認為趙匡胤黃袍加身後,應該先取大遼。然後再去平定南方割據勢力。龍鳳宋朝把夢想照進現實。南方防禦,北方進攻。併為此做了充足的準備。負責南方防禦的是江南行省左丞相朱元璋。

    三路北伐大軍勢如破竹,東路軍毛貴在山東殺掉了蒙元第一大將查罕鐵木耳,一直打到距離京城120裡。

    中路軍關鐸表現更出色先後攻克了太原、大同、元上都(多倫)、遼陽,後來聽說元順帝在高麗大興土木,準備遷都高麗,關鐸又出兵高麗,攻克了平壤。

    北伐西路軍攻佔了陝西、然後南下攻取四川。經過三路北伐軍的沉重打擊,蒙元政權搖搖欲墜,京城大都已是孤城一座,元惠宗(元順帝)進退失據,只能坐以待斃。

    可就在關鍵時刻,朱元璋趁龍鳳大宋朝廷兵力空虛,假借救駕之名,囚禁了皇帝(韓林兒)和丞相(劉福通)。

    龍鳳宋朝時三路北伐軍群龍無首,又被朱元璋切斷了補給,沒過多久相繼失利。由此可以證明,北宋初年先易後難,先解決南方再圖北方的策略是正確的。

    如果北宋初年趙匡胤選擇先平定北方,南方的割據勢力一定會乘虛而入。北宋將陷入兩線作戰的困境,其實龍鳳宋朝所處的環境,遠比北宋時好的多。

    龍鳳宋朝就是被燕雲十六洲的夢魘住了,制定戰略上出現了誤差,最後才落得功敗垂成。

    龍鳳宋朝北伐給了蒙元統治者沉重打擊,朱元璋稱帝后北伐沒有遭遇像樣的抵抗,主要原因還是蒙元的軍隊還沒有恢復元氣。

    龍鳳宋朝的皇帝落在朱元璋手中,給了他挾天子以令諸侯的機會,以後討伐陳友諒,張士誠、方國珍都是以龍鳳宋朝皇帝的名義進行的。

    1364年正月,朱元璋自立吳王,釋出文告。第一句話仍是:皇帝聖旨,吳王令旨。

    群雄寂滅,朱元璋謀殺了龍鳳宋朝皇帝。為了掩蓋真相,朱元璋又奉元朝庭為正統,聲稱天下取自於群雄之手。

    其實說白了,就是篡了龍鳳宋朝的權。如果龍鳳宋朝不急於北伐,而是像他們的祖先一樣,先平定南方,歷史可能就真的會被重寫了。

  • 5 # 關東俠客

    東晉五胡十六國時期,東晉組織了數次北伐,因因部僑居世族和江南土著士族不和,內部充突,叛亂不斷,在這樣形勢下,東晉在淝水之戰,以八萬北府軍擊敗前秦軍隊。劉裕北伐收洛陽,長安,把邊境推到潼關至青州一線。如果,東晉君臣以國家為重,上下一心,完全有翻盤的可能。西晉末年,八王之亂導至國力損耗,匈奴鮮卑羯氐羌等少數民族掀起建國熱潮。西晉丞相司馬叡在王,桓,謝等世家大族的支援下建立政權,史稱東晉,定都建業。

    東晉是在世家大族的支援下建立的,皇權旁落。僑居的世家大族同吳地的周,吳,顧,張,陸等土著世族衝突嚴重,東晉建立後,一直被內耗,叛亂,起義困撓,在這樣環境下,東晉幾代皇帝和權臣都進行了北伐,取得不俗戰績,如果,東晉上下一心,重新統一天下的機率非常高。公元317年,祖逖北伐,東晉皇帝和世家大族都不支援,只給他少量軍隊和物資。祖逖北伐途中自募軍隊,率軍一直打到黃河南岸,同後趙皇帝石勒隔河對峙。

    祖逖威望相當高,東晉政權害怕他做大做強,派人牽制,祖逖憂慮而死,北伐半途而廢。→永和二年(346年),東晉安西將軍桓溫北伐,攻克成都,滅氐人建立的成漢政權,使江南地區更加穩定。

    此後,桓溫還進行了三次北伐,進攻前秦,前秦進行清壁堅野,桓溫大軍缺糧,不得不撤軍。在這樣不利情況下,還收復洛陽,修鄯皇陵,建議東晉遷都洛陽。

    世家大族都忌憚其軍功,只想偏安一隅,桓溫糧草不濟,被鮮卑慕容垂擊敗。公元383年,前秦皇帝率八十三萬軍隊南征,淝水之戰,東晉以八萬北府軍大敗前秦軍隊,収復徐,兗,青,豫,賓等六州。北府軍名將劉牢之率軍攻克河北鄴城,這是晉軍北伐最遠的地方東晉丞相謝安無意北伐,晉軍無功而返。

    大將軍劉裕取得東晉大權後,也進行了北伐。金戈鐵馬,氣吞萬里如虎。公元416年,王鎮惡,檀道濟,田成子等五路大軍,水路並進,滅南燕,擒南燕皇帝慕容超,收滑臺,許昌,洛陰,兵進潼關,克長安,滅後秦。

    東晉以潼關,青州一線為邊境,是東晉北伐以來取得最大戰績,隔黃河同北魏隔河對峙。如果,劉裕挾勝利之威,繼續北伐,非常有希望收復故土,統一天下。

    可惜,這個時候,劉裕已窺伺皇權,當皇帝了,只留下十二歲的幼子鎮守長安,便回到江南,得到的地盤,逐漸丟失。所以說,東晉有實力,有機會翻盤統一全國,缺的是心懷天下的人。

  • 6 # 行雲流水1437995

    成吉思汗及其子孫鐵騎建立的蒙古汗國,曾經盛極一時。除了在中國建立的元朝以外,還建立了察哈臺汗國、欽察汗國、伊爾汗國和窩闊臺汗國。元朝是名義上這四大汗國的共主,事實上也比這幾個汗國更強大、更文明。但這個強大的汗國在農民起義的打擊下,卻比其它汗國更早地崩潰了。

    在朱元璋平定南方後的1367年,釋出討元檄文,提出“驅逐胡虜,恢復中華,立綱陳紀,救濟斯民"的口號,決計北伐滅元。

    朱元璋命令徐達負責北伐事宜,1368年7月,徐達會諸將於臨清,長驅北上,克德州和通州。元順帝聞訊,棄大都北遁。8月,北伐軍入大都,結束了元朝的統治。

    1368年春,朱元璋在南京即皇帝位,年號洪武,以南京為國都。朱元璋為了保持朱姓皇室的長遠統治,及同元朝殘餘勢力的鬥爭,在加強中央集權的同時,又實行分封制,把他的二十四個兒子和一個從孫分封在全國各地,讓他們輔佐皇帝。由於洪武時不斷對蒙古作戰,分封在北方的寧王、晉王、燕王等勢力很大,他們都有自己的軍隊。

    朱元璋在分封時,雖然為提防藩王勢力的擴大,限制他們的發展,採取了不少措施,但諸王勢力的發展,衝破了這種限制,這對明皇權是很大威脅。

    1398年朱元璋死後,因其長子朱標早亡,就由皇太孫朱允炆即位,年號“建文"。朱允炆為皇太孫時,就已感到諸王“擁重兵,多不法"的威脅,所以當他即位後,立即在齊泰、黃子澄等的幫助下進行消藩。1399年,燕王朱棣起兵反抗,經過三年多的戰爭,到1402年攻下南京,即皇帝位,年號“永樂“,這就是歷史上所謂的"靖難之變"。

    元朝被推翻後,蒙古貴族仍在北方建立了地方割據政權,經常南下騷擾。朱棣考慮到北京是他的發祥地,又是遼、金、元的故都,便遷都北京。朱棣五次出兵漠北,他本人也於最後一次出征回師途中病死榆木川(內蒙古烏珠沁東南)。

    明朝到英宗正統時(1436~1449年)國勢轉弱,而蒙古統治者的勢力又發展起來,蒙古瓦刺部崛起,也先掌握了實權。也先妄圖恢復大元政權,不停對明朝用兵。1449年,明英宗在大太監王振的慫恿下,決定“親征",由於倉促出征,在土木堡被圍,數十萬軍隊被消滅,英宗自己也成了俘虜,史稱“土木之變"。

    土木之敗的訊息傳到京師,引起明朝政府內部極度恐慌,大部分官僚主張南逃,大臣于謙(這可不是那個說相聲的!)堅決反對,他們把英宗之弟朱祁鈺擁之為帝,改元“景泰",擊退了也先的蒙古大軍,使得蒙古妄圖重新在中原大地復國的夢想化為泡影。

  • 7 # 青言論史

    既然已經說“滅亡”,那翻盤其實也就只能停留在理論上或者是“差一點”成功的的地步。否則就談不上“滅亡”。而翻盤成功後的王朝,也往往只是借屍還魂而已。

    秦亡以後,天下皆是為其送葬之人,不必贅述。而繼承秦朝的西漢,在被王莽篡位以後,其實本質上已經是滅亡了,但是它又被一個旁支血統復活了,我們知道,他就是劉秀。

    而劉秀的東漢在被曹魏取代以後,在四川虎視眈眈的劉備迅速自封大漢皇帝。說實話,劉備這一支和東漢皇室的血緣關係都得論到漢景帝那裡去,因此,倘若蜀漢真的北伐成功,那麼也不算翻盤成功,只能叫借屍還魂。

    而中國最接近成功的一次被滅亡王朝的翻盤,就應該要數東晉了。

    東晉王朝的血脈和西晉關係已經很遠,司馬睿所建立的這個偏安江左的小王朝其實是等於再造河山,但畢竟打的還是晉朝的旗號。而在苟且偷安了幾十年後,隨著北方胡族的矛盾的加劇,以及幾位軍事強人如桓溫、謝玄等人的努力,使得東晉在其末年反而迸發出相當強大的戰鬥力。

    而當劉裕開始執掌大權以後,東晉的軍力終於達到全盛。先後收復河南和關中之地以後,江左六朝終於達到了自己疆域的全盛時期。如果不是因為劉穆之之死等主客觀原因,也許赫連拓跋真的並非那麼難取,只可惜天意難測而已。

    (當然,即使劉裕北伐取得決定意義的成功,東晉也很難說取得成功翻盤。畢竟,劉裕北伐成功之日,就是東晉皇帝自己主動把帝位禪讓給他的那一天。這一點,已經被事實證明了,不再贅述)

    除此以外,其他王朝也有過類似的機會,但都很難比得上東晉末年的形勢大好,或者根本就難言滅亡。

    比如宋朝,儘管前期曾有宗澤死守汴京、岳飛等人北伐的壯舉,但趙構畢竟是趙佶的親兒子,南宋只算丟掉半壁江山而已,並非完全滅亡。

    又比如元朝,儘管後來也先等人曾兩次圍困北京城,但是黃金家族已經不再統治蒙古草原,蒙古也分裂成了幾個部落,哪怕真的復國成功,國家也不再是大元了。

    至於明亡之後,形勢倒是確實一片大好,但是說“差一點”翻盤,那實在是抬舉他們了。實際上,在弘光朝廷錯失了所有良機以後,南明就基本喪失了復國的可能性了。

    至於滿清遺老們所搞出來的宗社黨以及其他更喪權辱國的東西,不提也罷了。

  • 8 # 江湖小曉生

    導語:

    當然是大明王朝,我們可以發現,從順治皇帝入關,到溥儀退位,兩百多年的時間裡,一直都有反清復明分子的存在。

    順治康熙年間的天地會,乾隆時期的紅花會,嘉慶年間的天理教、白蓮教等等,全都是反清復明的組織。尤其是康熙年間,差點還反清復明成功了。

    康熙年間反清復明的情形是最嚴重的的。

    吳三桂背叛了大明王朝,將清軍引入關內,所以吳三桂奪得了清王朝平西王的爵位,並且作用西南半壁江山,是雲南地區的土皇帝。到了晚年的他卻發動了光復大明的反叛,主要目的就是拒絕削藩的事情發生。

    吳三桂的部隊聲勢浩大,一路向北打,長江以南的絕大多數地區,都成了吳三桂的地盤。這個時候康熙皇帝也被嚇傻了,差點就引咎辭職,成為下一個朱允炆。這一仗打了足足8年時間,可見艱苦程度有多大。要不是吳三桂本人病死了,那勝負還真的難以預料。

    鄭成功父子到了臺灣以後,也是拒絕與清王朝合作,他們暗地裡支援各路反清力量。尤其是陳永華建立的天地會,更是反清力量的主力軍。天地會成員主要是和尚和道士,這樣就可以不用剃成滿清的那種髮型了。

    所以康熙皇帝在位的期間,是大明王朝最容易扶蘇的時候。一旦鄭經或者吳三桂帶兵打回來,那康熙皇帝真的要退回關外了

    當時他也做好了退回關外的打算,讓人去盛京收拾好地方,他打算去那邊度假了。這就是最現實的情況,滿清本來也就打算是來中原搶一波,搶夠了就回去的。

    要是康熙皇帝當時真的沒有下定決心抵抗到底,或許大明王朝還真的可以恢復了。畢竟當時清軍入關才二十來年的時間,一切尚未穩定。

    順治年間的南明王朝,差點就堅持下來了。

    南明王朝的確非常不容易。從弘光政權,到隆武政權再到永曆政權,這一路堅持了四十多年,就是要恢復大明王朝的江山。

    可惜的是,當時的大明將領之間並不團結,可以說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小心思,這才導致了大明王朝難以恢復江山的悲劇。

    比如說鄭芝龍,他表面上是大明王朝的官員,其實壓根就是地方諸侯。只要清軍給他一個好價錢,他立刻就能把自己給賣了。

    還有左良玉,他手裡號稱有百萬雄師,可是他鼠目寸光,一直就想著自己的一畝三分地。壓根就不考慮大明王朝的未來,所以最終導致了失敗。

    其他將領也是一樣,手裡但凡有點軍權的,都不想再為大明王朝效力了。這是一個很悲慘的故事,卻是實實在在發生的故事。

    當時最有可能改變戰局的,那就是永曆政權了。因為永曆政權是大明王朝和大西政權的結合體。政體是大明王朝,而軍隊是由大西軍的將領來控制的。

    他們君臣一心,全盛時期,幾乎打下了西南的半壁江山。如果這個時候他們沒有鬧內訌的話,至少長江以南的地區,他們是絕對可以拿下的。

    一旦拿下長江以南的地區,那麼他們就能夠有機會北伐。當時李定國的軍事實力相當強,滿清在不得人心的情況下,再遭受如此重創,自然是要退回關外了,這個時候恢復大明王朝也就是指日可待的事情了。

    明朝有必要恢復嗎?其實就算恢復了明朝,也沒什麼用處。

    明朝表面上看似乎代表著正義的力量,其實這只是很多人的一廂情願罷了。明朝皇帝對老百姓的傷害,其實是非常慘重的。

    尤其是到了明朝末年,萬曆、天啟以及崇禎,不斷增加賦稅,將老百姓逼得沒有退路了。所以才會有一系列的造反行為。

    其實老百姓就是要一口飯吃,為什麼連這點要求都不能滿足他們呢?李自成如果有個好工作,他有可能起兵造反嗎?所以說是當時是大明王朝把自己給逼到了絕境,李自成、多爾袞這些人只是外界因素罷了。

    我認為就算是恢復了大明王朝,也不可能徹底解決民生問題。因為明朝的賦稅實在是太重了,他們的支出專案比較多,所以賦稅自然嚴重。

    比如說貪汙嚴重,從上到下,就沒有不貪汙的,錢都要從辛苦的勞動力身上索要,養著這麼多貪官,老百姓哪裡吃得消。

    還有就是明朝有一個人口眾多的宗室需要養著,據說有幾十萬老朱家的子孫,全都要明朝政府養著,這得需要多少銀子呢?

    像萬曆皇帝的兒子福王朱常洵,他家裡就是家財萬貫,良田千畝。作為對比的災民,很可能連一頓飯都吃不上,這就是明朝必然滅亡的主要原因。

    總結:還有哪些王朝有可能死而復生呢?

    漢朝也是一個差點死而復生的王朝。其實早在西漢末年,王莽篡漢的時候,大漢朝就已經滅亡了。王莽可是做了大新帝國皇帝長達15年之久,這段歷史不被人們承認罷了。

    劉秀舉兵起義,最終重建大漢王朝。其實東漢和西漢本身就是分割開的兩個王朝,只是劉秀是劉邦的後代,所以強行算作一個王朝罷了。劉秀等於就是拯救了大漢王朝。

    到了東漢末年,情況又發生了轉變。作為劉邦的後代,劉備撐起了老劉家最後一片天空。他攻城略地,佔領荊州、益州等地。要是討伐東吳那一戰沒有失敗的話,蜀漢極有可能再造大漢。

    很可惜劉備最終失敗了,這麼一來漢朝復興的希望也就破滅了。如果當初他沒有衝動進攻東吳的話,儲存實力對付曹魏,至少恢復半壁江山還是可以的。不過跟明朝一樣,大漢王朝還有恢復的必要嗎?我看是沒有了。

    當時的漢朝已經處於軍閥割據的狀態,就算漢獻帝一直坐在傀儡的寶座上,辛苦的還是天下百姓罷了。與其堅守這麼一個名號,倒不如讓有德之人來重整河山了。

    參考資料:

    《清史稿》

    《明史》

    《漢書》

  • 9 # 破曉修羅

    翻盤成功的有:

    唐朝,被武則天滅國了一次,翻盤了,被安祿山快要滅國了一次,又翻盤了。

    漢朝,被王莽滅了一次,被劉秀翻盤了。

  • 10 # 天命與劍8341

    元朝

    元朝被明朝趕出中原後,北遁蒙古變成了北元。在元順帝曾孫脫脫不花當蒙古大汗時,也先是他的太師。土木堡之變就是蒙古太師也先率軍擊敗明軍並俘虜了明英宗,挾持明英宗進攻北京,而後發生了于謙主持的北京保衛戰,並打退了也先,保住了京城。

    關鍵點是假如當時不是于謙力主另立明帝,並堅守北京而不是遷都南京,後果非常有可能北京被也先拿下。

    北京的重要性不僅在於它是首都,最重要的是它的戰略地位和它對草原帝國的重要性。北京及其周圍的地區是中原和草原的過渡地帶,一旦此地被草原帝國佔領,除了開啟中原的門戶外,最重要的是草原帝國的大可汗可以以此獲得中原農耕地區的財富來贖買,反控約束他的草原部落軍事貴族,這樣大可汗就可以像中原皇帝一樣集權,更有力量調動資源為己所用,解決了因繼承汗位而發生反覆分裂的危機,即打破胡虜無百年之運的魔咒。參照歷史,遼就是因為得到幽雲十六州而變成中原一草原二元制帝國,金滅遼後也佔有此地,蒙古滅金繼佔此地,明永樂大帝遷都北京,親自“天子守國門”,最後清兵入關也是先佔這地,站住腳後,繼而統一全國。

    所以,如果當時北京被佔,後果不堪設想,北元少則恢復金與南宋的劃江而治,多則可像元一樣統一全國,所以說北元在當時是有非常大的機率復國的

  • 11 # 花近高樓1

    古代王朝滅亡後差一點翻盤成功的,非宋朝莫屬。1351年,韓山童揭竿而起,揭開了元末農民大起義的序幕。

    韓山童自稱是宋徽宗的八世孫,關於他和兒子韓林兒的姓氏,很值得商榷。

    韓山童生於韓地,他十有八九沒有說謊,真是宋徽宗的後代,如果他和兒子真姓韓的話,以劉伯溫之睿智,朱元璋之奸詐,在x林兒失去利用價值以後,肯定會抓住假冒皇親這個把柄,名正言順的除掉韓林兒,而用不著偷偷摸摸的鑿沉他的座船,落下個弒主的罪名。

    再說沒人去關心韓山童父子的年齡,卻堅決否定他的姓氏,這其中一定隱藏著天大的秘密。

    1355年,x林兒稱帝,國號大宋,年號龍鳳。

    1358年,龍鳳大宋還都汴梁,靖康之恥一朝得雪。

    皇帝x林兒手書:虎賁三千,直抵幽燕之地,龍飛九五,重開大宋之天!兵分三路北伐,兵鋒直指大都。

    龍鳳宋朝的北伐,一直飽受詬病,其實北伐也是受了北宋滅亡的影響。

    五代十國時,兒皇帝石敬唐割讓幽雲十六洲給大遼,成為北宋的心腹大患。收復幽雲十六洲,成為每個北宋皇帝的難以企及的目標。

    很多人認為趙匡胤黃袍加身後,應該先取大遼。然後再去平定南方割據勢力。龍鳳宋朝把夢想照進現實。南方防禦,北方進攻。併為此做了充足的準備。負責南方防禦的是江南行省左丞相朱元璋。

    三路北伐大軍勢如破竹,東路軍毛貴在山東殺掉了蒙元第一大將查罕鐵木耳,一直打到距離京城120裡。

    中路軍關鐸表現更出色先後攻克了太原、大同、元上都(多倫)、遼陽,後來聽說元順帝在高麗大興土木,準備遷都高麗,關鐸又出兵高麗,攻克了平壤。

    北伐西路軍攻佔了陝西、然後南下攻取四川。經過三路北伐軍的沉重打擊,蒙元政權搖搖欲墜,京城大都已是孤城一座,元惠宗(元順帝)進退失據,只能坐以待斃。

    可就在關鍵時刻,朱元璋趁龍鳳大宋朝廷兵力空虛,假借救駕之名,囚禁了皇帝(韓林兒)和丞相(劉福通)。

    龍鳳宋朝時三路北伐軍群龍無首,又被朱元璋切斷了補給,沒過多久相繼失利。由此可以證明,北宋初年先易後難,先解決南方再圖北方的策略是正確的。

    如果北宋初年趙匡胤選擇先平定北方,南方的割據勢力一定會乘虛而入。北宋將陷入兩線作戰的困境,其實龍鳳宋朝所處的環境,遠比北宋時好的多。

    龍鳳宋朝就是被燕雲十六洲的夢魘住了,制定戰略上出現了誤差,最後才落得功敗垂成。

    龍鳳宋朝北伐給了蒙元統治者沉重打擊,朱元璋稱帝后北伐沒有遭遇像樣的抵抗,主要原因還是蒙元的軍隊還沒有恢復元氣。

    龍鳳宋朝的皇帝落在朱元璋手中,給了他挾天子以令諸侯的機會,以後討伐陳友諒,張士誠、方國珍都是以龍鳳宋朝皇帝的名義進行的。

    1364年正月,朱元璋自立吳王,釋出文告。第一句話仍是:皇帝聖旨,吳王令旨。

    群雄寂滅,朱元璋謀殺了龍鳳宋朝皇帝。為了掩蓋真相,朱元璋又奉元朝庭為正統,聲稱天下取自於群雄之手。

    其實說白了,就是篡了龍鳳宋朝的權。如果龍鳳宋朝不急於北伐,而是像他們的祖先一樣,先平定南方,歷史可能就真的會被重寫了。

  • 12 # 關東俠客

    東晉五胡十六國時期,東晉組織了數次北伐,因因部僑居世族和江南土著士族不和,內部充突,叛亂不斷,在這樣形勢下,東晉在淝水之戰,以八萬北府軍擊敗前秦軍隊。劉裕北伐收洛陽,長安,把邊境推到潼關至青州一線。如果,東晉君臣以國家為重,上下一心,完全有翻盤的可能。西晉末年,八王之亂導至國力損耗,匈奴鮮卑羯氐羌等少數民族掀起建國熱潮。西晉丞相司馬叡在王,桓,謝等世家大族的支援下建立政權,史稱東晉,定都建業。

    東晉是在世家大族的支援下建立的,皇權旁落。僑居的世家大族同吳地的周,吳,顧,張,陸等土著世族衝突嚴重,東晉建立後,一直被內耗,叛亂,起義困撓,在這樣環境下,東晉幾代皇帝和權臣都進行了北伐,取得不俗戰績,如果,東晉上下一心,重新統一天下的機率非常高。公元317年,祖逖北伐,東晉皇帝和世家大族都不支援,只給他少量軍隊和物資。祖逖北伐途中自募軍隊,率軍一直打到黃河南岸,同後趙皇帝石勒隔河對峙。

    祖逖威望相當高,東晉政權害怕他做大做強,派人牽制,祖逖憂慮而死,北伐半途而廢。→永和二年(346年),東晉安西將軍桓溫北伐,攻克成都,滅氐人建立的成漢政權,使江南地區更加穩定。

    此後,桓溫還進行了三次北伐,進攻前秦,前秦進行清壁堅野,桓溫大軍缺糧,不得不撤軍。在這樣不利情況下,還收復洛陽,修鄯皇陵,建議東晉遷都洛陽。

    世家大族都忌憚其軍功,只想偏安一隅,桓溫糧草不濟,被鮮卑慕容垂擊敗。公元383年,前秦皇帝率八十三萬軍隊南征,淝水之戰,東晉以八萬北府軍大敗前秦軍隊,収復徐,兗,青,豫,賓等六州。北府軍名將劉牢之率軍攻克河北鄴城,這是晉軍北伐最遠的地方東晉丞相謝安無意北伐,晉軍無功而返。

    大將軍劉裕取得東晉大權後,也進行了北伐。金戈鐵馬,氣吞萬里如虎。公元416年,王鎮惡,檀道濟,田成子等五路大軍,水路並進,滅南燕,擒南燕皇帝慕容超,收滑臺,許昌,洛陰,兵進潼關,克長安,滅後秦。

    東晉以潼關,青州一線為邊境,是東晉北伐以來取得最大戰績,隔黃河同北魏隔河對峙。如果,劉裕挾勝利之威,繼續北伐,非常有希望收復故土,統一天下。

    可惜,這個時候,劉裕已窺伺皇權,當皇帝了,只留下十二歲的幼子鎮守長安,便回到江南,得到的地盤,逐漸丟失。所以說,東晉有實力,有機會翻盤統一全國,缺的是心懷天下的人。

  • 13 # 行雲流水1437995

    成吉思汗及其子孫鐵騎建立的蒙古汗國,曾經盛極一時。除了在中國建立的元朝以外,還建立了察哈臺汗國、欽察汗國、伊爾汗國和窩闊臺汗國。元朝是名義上這四大汗國的共主,事實上也比這幾個汗國更強大、更文明。但這個強大的汗國在農民起義的打擊下,卻比其它汗國更早地崩潰了。

    在朱元璋平定南方後的1367年,釋出討元檄文,提出“驅逐胡虜,恢復中華,立綱陳紀,救濟斯民"的口號,決計北伐滅元。

    朱元璋命令徐達負責北伐事宜,1368年7月,徐達會諸將於臨清,長驅北上,克德州和通州。元順帝聞訊,棄大都北遁。8月,北伐軍入大都,結束了元朝的統治。

    1368年春,朱元璋在南京即皇帝位,年號洪武,以南京為國都。朱元璋為了保持朱姓皇室的長遠統治,及同元朝殘餘勢力的鬥爭,在加強中央集權的同時,又實行分封制,把他的二十四個兒子和一個從孫分封在全國各地,讓他們輔佐皇帝。由於洪武時不斷對蒙古作戰,分封在北方的寧王、晉王、燕王等勢力很大,他們都有自己的軍隊。

    朱元璋在分封時,雖然為提防藩王勢力的擴大,限制他們的發展,採取了不少措施,但諸王勢力的發展,衝破了這種限制,這對明皇權是很大威脅。

    1398年朱元璋死後,因其長子朱標早亡,就由皇太孫朱允炆即位,年號“建文"。朱允炆為皇太孫時,就已感到諸王“擁重兵,多不法"的威脅,所以當他即位後,立即在齊泰、黃子澄等的幫助下進行消藩。1399年,燕王朱棣起兵反抗,經過三年多的戰爭,到1402年攻下南京,即皇帝位,年號“永樂“,這就是歷史上所謂的"靖難之變"。

    元朝被推翻後,蒙古貴族仍在北方建立了地方割據政權,經常南下騷擾。朱棣考慮到北京是他的發祥地,又是遼、金、元的故都,便遷都北京。朱棣五次出兵漠北,他本人也於最後一次出征回師途中病死榆木川(內蒙古烏珠沁東南)。

    明朝到英宗正統時(1436~1449年)國勢轉弱,而蒙古統治者的勢力又發展起來,蒙古瓦刺部崛起,也先掌握了實權。也先妄圖恢復大元政權,不停對明朝用兵。1449年,明英宗在大太監王振的慫恿下,決定“親征",由於倉促出征,在土木堡被圍,數十萬軍隊被消滅,英宗自己也成了俘虜,史稱“土木之變"。

    土木之敗的訊息傳到京師,引起明朝政府內部極度恐慌,大部分官僚主張南逃,大臣于謙(這可不是那個說相聲的!)堅決反對,他們把英宗之弟朱祁鈺擁之為帝,改元“景泰",擊退了也先的蒙古大軍,使得蒙古妄圖重新在中原大地復國的夢想化為泡影。

  • 14 # 青言論史

    既然已經說“滅亡”,那翻盤其實也就只能停留在理論上或者是“差一點”成功的的地步。否則就談不上“滅亡”。而翻盤成功後的王朝,也往往只是借屍還魂而已。

    秦亡以後,天下皆是為其送葬之人,不必贅述。而繼承秦朝的西漢,在被王莽篡位以後,其實本質上已經是滅亡了,但是它又被一個旁支血統復活了,我們知道,他就是劉秀。

    而劉秀的東漢在被曹魏取代以後,在四川虎視眈眈的劉備迅速自封大漢皇帝。說實話,劉備這一支和東漢皇室的血緣關係都得論到漢景帝那裡去,因此,倘若蜀漢真的北伐成功,那麼也不算翻盤成功,只能叫借屍還魂。

    而中國最接近成功的一次被滅亡王朝的翻盤,就應該要數東晉了。

    東晉王朝的血脈和西晉關係已經很遠,司馬睿所建立的這個偏安江左的小王朝其實是等於再造河山,但畢竟打的還是晉朝的旗號。而在苟且偷安了幾十年後,隨著北方胡族的矛盾的加劇,以及幾位軍事強人如桓溫、謝玄等人的努力,使得東晉在其末年反而迸發出相當強大的戰鬥力。

    而當劉裕開始執掌大權以後,東晉的軍力終於達到全盛。先後收復河南和關中之地以後,江左六朝終於達到了自己疆域的全盛時期。如果不是因為劉穆之之死等主客觀原因,也許赫連拓跋真的並非那麼難取,只可惜天意難測而已。

    (當然,即使劉裕北伐取得決定意義的成功,東晉也很難說取得成功翻盤。畢竟,劉裕北伐成功之日,就是東晉皇帝自己主動把帝位禪讓給他的那一天。這一點,已經被事實證明了,不再贅述)

    除此以外,其他王朝也有過類似的機會,但都很難比得上東晉末年的形勢大好,或者根本就難言滅亡。

    比如宋朝,儘管前期曾有宗澤死守汴京、岳飛等人北伐的壯舉,但趙構畢竟是趙佶的親兒子,南宋只算丟掉半壁江山而已,並非完全滅亡。

    又比如元朝,儘管後來也先等人曾兩次圍困北京城,但是黃金家族已經不再統治蒙古草原,蒙古也分裂成了幾個部落,哪怕真的復國成功,國家也不再是大元了。

    至於明亡之後,形勢倒是確實一片大好,但是說“差一點”翻盤,那實在是抬舉他們了。實際上,在弘光朝廷錯失了所有良機以後,南明就基本喪失了復國的可能性了。

    至於滿清遺老們所搞出來的宗社黨以及其他更喪權辱國的東西,不提也罷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士有三不鬥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