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曾敏敏老師
-
2 # 說文寫作
應該說,家長讓孩子用勞動來換取零花錢是一種可以嘗試的教育方式,但是是不是一種好的教育方式還有待商榷!
讓孩子用勞動來換取零花錢這種方式的出發點,是為了讓孩子體驗到父母的不容易,既然養成一個節約樸素的習慣。這種教育方式的出發點是好的,但任何事情都會存在兩面性,這種教育方式也不例外。當這種教育方式日趨成熟到今天這個程度時,它的弊端也逐漸地顯現出來!因此,今天我們有必要討論一下這種讓孩子用勞動來換取零花錢的教育方式是否還有存在的必要性?
它的主要弊端是,這種方式培養出來的孩子對金錢的渴望很嚴重,筆者並不是指所有孩子,但大部分孩子都有這種趨勢,他們認為自己的付出必須要有金錢作為回報,如果沒有金錢的回報,他們的工作慾望就會很低,多勞多得,少勞少得這種思想本身沒有錯。但孩子如果從小養成用錢來衡量任何事物這種想法的話,將會是一種很可怕的事情!
因為社會價值並不僅僅是用金錢來體現的,當孩子已經習慣用金錢的價值來衡量事情的價值時,那麼做起事來就會很功利。這也就是為什麼現在社會上很多畢業生高不成低不就的原因。他們認為自己應該得到一個報酬更高的工作,但他們的能力可能不夠,而一份報酬比較少的工作,他們又看不到眼裡!因此又形成了畢業就失業的尷尬現實!
因此認為家長在教育時,不能僅僅拿錢來讓孩子做事,而是要告訴她什麼是她份內的事,什麼是他可以得到報酬的事,讓他對事物有一個明顯的價值觀的區分,這樣教育出來的孩子,才能在社會中立足!
-
3 # 育漁寡歡
讓孩子用勞動換取零花錢的辦法,在家庭教育中大家都經常用到,在部分孩子身上也取得了好的效果,讓孩子體會到了勞動的不易,形成了有付出才有回報的意識,養成尊重勞動和熱愛勞動的習慣。
它是一種好的教育方式嗎?
是的,對於有的孩子來說,它是一種好的教育方式,但卻不見得適用於所有孩子。我認為不能簡單用好和壞來評價一種教育方式,教育是一門藝術,不存在標準化、程式化的方式方法。
讓孩子用勞動換取零花錢的辦法,好處比較明顯,弊端也看得見。現在的部分孩子由於經濟條件改善了,受各種環境和不良風氣的影響,確實存在相互攀比、花錢大手大腳缺乏正確消費觀,輕視勞動習慣索取等方面的問題。針對這一類孩子,讓孩子用勞動換取零花錢,既讓孩子體會到勞動的辛苦,讓他們養成尊重勞動,熱愛勞動的習慣,同時又可一定程度控制孩子花費額度,幫助他們合理安排自己的零花錢,培養理性消費觀,認識到付出才有回報,從這方面說,其好處是顯而易見的。
但實際上,在我們成人的實際生活中,付出就會有回報嗎?有錢才幹,沒錢就不幹包括對自己的家庭,是這樣嗎?今天的孩子,若干年後就是成人,就將獨立面對生活,如果長期在一種勞動與金錢的等額交換的教育方式下成長,會變成什麼樣子,還會有愛、有善良、有責任和擔當嗎?會不會眼裡只有利益?想想都後怕!
教育是有針對性的活動,不是覺得好的教育方式都需要用在孩子身上。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促進人的健康全面發展,是培養健康的人,不是塑造完美無缺的人,也不存在完美無缺的人。所以,教育活動是有針對性的。
對於一個不亂花錢,體貼父母能不時幫助做一些家務的孩子,我們是不用一定要將搞勞動跟零花錢掛鉤的,正如,一個孩子做事積極向上,為何我們還要非得對他進行樂觀方面的訓練一樣,那不是多此一舉嗎?
-
4 # 教育微言
看到這道題目,想起了以前看過的一個外國小故事:
有一次,小彼得給媽媽開了一張收款賬單,上面寫著媽媽欠他60芬尼(德國舊貨幣),原因是小彼得幫媽媽做了很多事,如取回生活用品、把郵件送往郵局等。媽媽看到賬單後,決定把錢付給小彼得,同時也開了一張賬單,上面寫著小彼得欠媽媽的款項:
為在她家過了10年的幸福生活——0芬尼
為他10年的吃喝——0芬尼
為他在生病時的護理——0芬尼
為他一直有個慈愛的母親——0芬尼
共計:0芬尼
小彼得看了媽媽的賬單,感到羞愧萬分,把錢還給了媽媽……
這位媽媽的高明之處就是透過潤物細無聲的教育,讓孩子懂得了自己為家庭做事情是一種責任、一種義務 。
家長讓孩子用勞動換取零花錢的教育方式,我並不反對,它總比讓孩子不勞而獲強多了,它至少能讓孩子明白,只有付出,才能有收穫。
但對比起故事中的這位媽媽,這種教育方式只能說是下下策,弊端也很明顯:無法培養孩子的家庭責任感!
-
5 # 心一媽媽談成長
很多爸媽會定期給孩子零花錢,讓他們買一些自己喜歡的物品。然而,有些家長會要求孩子用勞動換零花錢。有人支援,有人反對。這種方式不可取!
對很多學生來說,零花錢都是必不可少的,可以用來買文具、課外書、零食等等。
有些家長,為了讓孩子意識到勞動的重要性,並且體會父母賺錢的不易,會讓孩子用勞動換零花錢。
給零花錢的方式:
第一,買東西找零當零花錢。
第二,當孩子說正常出理由就給零花錢。
第三,零花錢當作學習成績的獎勵。
第四,零花錢當作表現好的獎勵。
第五,家務勞動的報酬當零花錢。
第六,節日壓歲錢、紅包當零花錢。
第七,孩子正常花銷的結餘,如乘車費。
第八,拿零花錢當孩子的補償,如沒有時間陪孩子。
第九,父母固定時間給孩子零花錢。
孩子學習金錢管理,規則必須有言在先。如金額不得隨意增加、自己做出的選擇須由自己承擔後果等。家長也可提出一些獎勵計劃,例如孩子在規定時間內每次都省下了一部分錢,那麼到了年底、生日,或者特殊節日,父母會“加倍返還”作為獎勵。透過這一方式,可以訓練孩子的延遲滿足,幫孩子練習剋制慾望,對孩子品格的培養大有好處。
-
6 # 思維方法探索者
問題內容是,家長讓孩子用勞動換取零花錢是一種好的教育方式嗎?
現在做老師回答這個問題。平心而論,這是一個非常好的問題。問題的提出特別的有水平。可惜,可惜可惜。中國的90%左右的家長肯定不認可。原因和理由非常簡單。是習慣吶造成的。為什麼呢?因為中國的家長從來不會認為,用孩子的勞動來換取零花錢是一個正常的教育形式。在他們眼裡看來,給孩子零花錢是天經地義的。怎麼能用孩子的勞動來換取呢?這不是扯淡玩兒嗎?如果用這種形式來教育孩子,他會拎出100個理由來不同意。什麼影響孩子學習啦?什麼樣孩子長大瞧不起父母啦?什麼孩子會說誰家父母讓孩子幹活兒掙零花錢啦。甚至這些孩子還會上爺爺呀,奶奶呀,老孃啊,姥爺那裡去告狀。告什麼狀呢?當然是告父母要他幹活掙零花錢兒的狀了。鬧得不好。還可能上七大姑八大姨,舅媽舅舅那兒去。告你這個父母的錯。那個時候你這個當父母的壓力有多大,你就可以想象而見啦。說實在的,你願意在這麼大的社會環境壓力下,在中國搞這個教育實驗嗎?我懷疑你有這個心也沒這個膽兒吧。這件事情如果傳給你的朋友,他們也會笑掉大牙。不要講他們笑的背後不對。就單純講他們笑話的這種現象。你就滿身是嘴也解釋不清楚。在左老師眼睛看來, 你還是謹小甚微點兒好。.免得引起太大的轟動,你自己下不了臺。而貽笑大方成為別人的笑柄。上述意見僅是左老師的個人看法。肯定有偏頗的地方。也有一些消極的因素在裡頭。因為你要知道中國的國情和外國的不一樣啊!俗話說得好。到我什麼山唱什麼歌兒。什麼地兒說什麼話。否則,人家說咱們另類都不要緊。最要緊的是丟不起這個人了。謝謝你的提問。讓左老師有這麼多調侃的話和你倆說。再見!
-
7 # 毛剪秋蘿
讓孩子參與勞動的好處,相信大家都已經知道,可以讓孩子消除依賴性,增強動手能力,自理能力,同時也讓孩子有家庭責任感、義務感。
所以才有了千方百計想要孩子參與勞動的各種方法,包括用勞動換取零花錢。
這個方法,我也試過。
其實一開始孩子是很願意參與家務勞動的,每次我一做飯,他就跑過來,想要動手。因為嫌棄他笨手笨腳的,我沒讓他做什麼,總覺得不如自已做來得快,慢慢他的熱情就下去了。後來看到書上說讓孩子參與家務的好處,才又想讓他參與。但是孩子已經沒有了動手習慣,也就沒有參與後的成就感滿足感,這種狀況下再想讓他參與,他還不樂意了。
為了讓他參與,我就試用了換取零花錢這個方法。
當時還用個小本子記下來,一週結一次賬。
開始孩子挺開心的,洗完菜就讓我記上,1塊錢!呵呵,望著本子直樂。掃個地也趕緊讓我記得,1.5元,還唸唸有詞,一共多少多少錢了,可以買什麼了。
但是慢慢熱情又消退了,可能是我在這個過程中沒有讓他感覺到,參與勞動不單單是收到錢,還因為你是家庭的一員,你有義務為家裡做點事,而且有了你的參與,減輕了爸爸媽媽的工作量,你值得為自已自豪。
沒有這種成就感自豪感,他很難養成習慣。金錢的誘惑力對於比較年幼的孩子那麼大,而且光為了錢而幹活終有乏味的時候,就像我們不得不做的工作。話說回來,如果金錢的誘惑力夠大,家長也免不了要擔心,怕孩子會鑽時錢眼裡。所以,錢應該只是作為一種額外的獎賞,不是同等交換的手段。
所以讓孩子用勞動的換取零花錢,雖然可以說是一種好的教育方法,但是任何方法的實施都要看執行得怎麼樣,重點在過程。
方法雖好,也不是拿來就可以用的,具體怎麼實施,還得要父母智慧的參與,並在實踐過程中不斷改進。
-
8 # 康橋593
任何問題不完全是獨立的,他是整個系統中的一個組成部分或節點,所以不能簡單地用好不好來評價。
精神的鼓勵、方法的建立和習慣的養成等都是其中之一。
-
9 # 小學柴老師
家長讓孩子用勞動換取零花錢是一種好的教育方式嗎?從我自身的真實經歷來看,我覺得不是一種好的教育。
01大約在三年前吧,為了培養孩子的勞動能力,我告訴兩個孩子,做家務可以得獎金。開始時,姐弟兩個都很積極,掃地、洗碗、疊衣服、洗襪子,乾得很主動,我也都給他們發了零用錢,但是後來我發現,幹活之前他們先問多少錢?例如疊衣服五角,洗碗一元的話,他們都搶著洗碗而不去疊衣服。於是我試著偶爾一次說我沒零錢了,這次不給,你們去把碗洗了吧,他們就都不動了。我意識到這個用這個方法培養勞動習慣沒用,反而讓他們覺得有好處才去做,沒好處就不管。於是我叫停了這個獎勵。他們做家務也不再積極。
02從去年開始,我又開始了讓他們學做家務,畢竟姐弟倆都十多歲了,不同的是,這次我不再有零花錢的獎勵。開始前,我給孩子們開了個會,比如說說這個家是我們共同的,所以我們每個人都要負起責任來,比如,三頓飯的洗碗,我早上,中午姐姐,晚上弟弟。孩子一聽,一人一次,這也公平啊,就答應了。一段時間後,我偶爾還會要求他們幫我掃地拖地啊,雙休時幫我熬製大米粥啊什麼的,一直到現在,他們也乾得很好,也沒出現有時不想幹活的想法。
03從去年春天開始到現在堅持一年多了,當時孩子爸爸不太願意,覺得孩子只要學習就好了,我堅持後也沒再怎麼說了,只是這段時間,孩子奶奶來了,她一來就什麼都不讓孩子幹,天天就說學習好了就行,由於和長輩不想衝突,我也就不說什麼。這段時間算是沒讓孩子做家務。不過孩子倒也沒表現出解脫的意思,反而還有點失落。有時還會掃掃地,整理下書櫃什麼的。對了,每天的垃圾還都是孩子送樓下。
【結束語】
透過這些事,我覺得讓孩子做家務給錢,不是最好的辦法,還是要從培養他們的家庭責任感開始。
-
10 # 張旭語文
教育孩子的目的是什麼呢?用什麼樣的方式教育呢?“家長讓孩子用勞動換取零花錢”給我們提供了一個討論家庭教育的好話題。
家庭教育中由於家長的知識、思想和價值觀的不盡相同,方式也就表現的多種多樣。儘管方式各異,但目的是唯一的,即讓孩子當下好,將來更好。所以討論家庭教育的基本原則和起碼目標,應該是求同存異的一種方法。
基本原則是需要共同遵守的原則,在此原則基礎之上才能產生出不同的家庭教育方式,不同教育方式的呈現,是因為每個家庭都是一個“哈姆雷特”,但不同教育方式的最終結果是殊途同歸的,即讓孩子當下好,將來更好。我認為這個基本原則應該是家長與孩子之間的心心相印,教育過程的心靈互動。
家長與孩子是血親關係,教育存在不達目的勢不擺休的心理,教育過程也是漫長而艱辛的。它不同於教師與學生的關係,教師與學生之間是教與學的關係,是服務與被服務的關係,目的單純,而且教育過程呈現出比較短暫的特點,因此是客觀而現實的。所以家庭教育方式就要有情願性和永續性。
我們在現實中看到,有些家長的教育方式比較簡單,與孩子有關的事情,從來不證求孩子的意見,自己想好之後,不管孩子同不同意,願不願意,就冒然做出決定,讓孩子執行。孩子一犯錯,不問青紅皂白就開始質問、責罵,繼而施以拳掌,一點耐心都沒有。總是以一種一廂情願的方式呈現出來。這種教育方式導致的結果是:家長開始感覺得心應手,中途就變得怒不可遏,最後則束手無策。孩子則起初承受,繼而反抗,最後叛逆。為什麼會這樣呢?就是因為家長以長輩自居,把孩子當作附庸,缺乏心與心的交流,教育過程不是心靈的互動。
我們還看到這樣的家庭教育情景:孩子給媽媽說:我今天要吃披薩。媽媽說:你做十道數學題,就帶你去吃披薩。結果雙方的願望都達成了,但問題是在沒有披薩吃的情況下,孩子是否願意做十道數學題呢?我覺得,這得劃個問號。很多家長都曾使用過這種手段,次數少了可能能起到作用,但時間長了,孩子的慾望就會越來越大,就會把改正錯誤和學習當成一種砝碼擺在家長面前。我認為這樣的教育方式是索取與給予的關係,存在交換的企圖,同樣不是心心相印的心靈互動。其教育結果必然讓孩子形成任何事情都要以交換為前提的心理定律,對孩子的學習行為和個人品行的形成絕對沒有好處。
我只不過列舉了家庭教育中最常見,也是使用最廣泛的兩種教育方式,這兩種方式表現出了一個共同的特點,即缺乏教育的基本原剛——心心相印的心靈互動。
家庭教育是初始教育,從孩子會說話走路開始就已經注入了家長的教育,等到孩子有個人行為的時候,很多家長已然有了對孩子的期望和想要達到的目標,就開始規範孩子的行為,教孩子數數字、認字、學兒歌、背古詩,有的家長甚至送孩子去興趣班學習技能。這樣重視家庭教育,那麼他們的起碼目標究竟是著重孩子的學習呢,還是品行呢?
如果認為是學習,可能符合絕大多數家長的心理預期,因為每個家庭都希望孩子考上大學,走在人前邊。他們根深蒂固地認為孩子考不上大學,就要混跡於社會底層,社會地位不說,單是生活的艱辛就已經讓人生畏了。可是現實生活中有個問題,這個問題是:優異的學習成績是否等於品行端正呢?不可否認,我們看到有很多學習很優秀的孩子,在大學裡、工作中、社會上做出了與學習成績截然相反的違法犯罪事情,令人驚訝。家庭生活中不善待妻子,不孝敬老人的情況比比皆是。為什麼呢?只有一個原因,家庭教育的起碼目標定錯了。
如果覺得是品行,可能有人會問:學習不好,考不上大學,社會上沒地位,掙不上錢,品行能當飯吃嗎?但是一個人一生的幸福,一個家庭永遠的和睦的是什麼呢?是地位和金錢嗎?有些人做官,很有地位,也不缺錢,可一旦鋃鐺入獄,個人要在監獄裡度過餘生,家人則在別人的議論中躲躲藏藏,心靈上受到嚴重的創傷,孩子的一生都揮不去這樣的陰影。這能稱為幸福嗎?還有些人很有錢,但今天想著找情婦,明天想著換老婆,孩子缺乏管教,一派少爺、小姐作風。要離婚了,或者死亡了,家人常常為錢的分配爭的你死我活,那有幸福可言。所以一個人,一個家庭獲得幸福的基礎是人的品行。
因此,家庭教育的起碼目標是——品行教育。
現在我可以表明我的觀點:家長讓孩子用勞動換取零花錢是一方與另一方的金錢關係,是市場上的價值交換,既不符合心心相應的心靈互動,也不能培養孩子的良好品行,不是好的家庭教育方式。 -
11 # 農民老魏
這是一種不錯的教育方式,從小讓孩子知道勞動的可貴,讓他知道錢不是憑空而來的,透過勞動告訴他,金錢是靠付出獲取的,石油大王洛克菲勒小時候,他的父親讓她幹家務來獲取報酬,因此從小學會了對金錢獲取的方式!
-
12 # 中國幼師
樓下那個建議用給零花錢當做學習成績獎勵的答主,你真的不要在教育領域回答問題了,我為每一個看到你答案的家長擔憂,如此不負責任的回答,只會對孩子百害而無一益。
回答這個問題,我們先來聽一個故事:
一群孩子在一位老人家門前嬉鬧,叫聲連天。幾天過去,老人難以忍受。於是,他出來給了每個孩子25美分,對他們說:“你們讓這兒變得更熱鬧,我覺得自己年輕了不少,這點錢表示謝意。”孩子們很高興,第二天仍然來了,一如既往地嬉鬧。老人再出來,給了每個孩子15美分。他解釋說,自己沒有收入,只能少給一些。15美分也還可以吧,孩子們仍然興高采烈地走了。第三天,老人只給每個孩子5美分。孩子們勃然大怒,“一天才5美分,知不知道我們有多辛苦?”他們向老人發誓,他們再也不會為他玩了。
在這個故事裡,老人使用的辦法很簡單,他將孩子們的內部動機“為自己快樂而玩”變成了外部動機“為了得到美分而玩”。
為了提高孩子做家務或者搞學習的積極性,許多家長都喜歡用零花錢或其他物質獎勵這一招。可現實情況是:你越獎勵,孩子對學習,對做家務就越有可能突然失去興趣。
德西實驗證明:當一個人進行一項愉悅的活動時,給他提供獎勵結果反而會減少這項活動對他內在的吸引力。
本身做家務是一個孩子作為家庭成員的應盡義務,學習更是孩子身為學生角色應該承擔的責任,這些都是孩子的內部動機,結果家長用零花錢的方式將內部動機轉化為為了錢學習、為了錢做勞動的外部動機。
這樣一旦對獎勵不滿,或者有一天獎勵無以為繼的時候,孩子們為什麼學習?為什麼去勞動?
-
13 # SiHai小匠
用勞動換取零花錢是有利有弊的,剛開始讓孩子做家務的時候可以用這種方式,培養孩子的勞動積極性,讓孩子養成做家務的良好習慣,等孩子有了勞動積極性,自覺做家務的時候可以和孩子好好溝通,告訴他為什麼要勞動,目的不是為了得到零花錢,讓孩子明白勞動的意義之後可以不給零花錢了!
-
14 # 小學奧數時光老師
家長讓孩子用勞動換取零花錢,不應該
簡單的用合適還是不合適的界定,而是從利弊兩個方面來看。
讓孩子用勞動換取零花錢,一方面可以讓孩子明白勞動就能夠換取零花錢,也就是勞動能夠創造價值,從而提高勞動的積極性;另一方面讓孩子明白勞動才能夠換取零花錢,也就是不能不勞而獲。同時,孩子在用勞動換取零花錢的過程中,不僅學會了勞動技能,而且獲得了經濟回報,透過自己努力獲得成果的成就感,對孩子將來做事努力也會有促進作用。這是好的一方面。
但是,讓孩子用勞動換取零花錢,容易讓孩子產生錯覺:家務勞動不是我應該做的事情,所以我做了父母給我報酬,從而導致孩子養成做事情講價錢的壞習慣。
所以,是否要這麼做,還是要把握一個度。我的建議是這樣:把家務勞動分為必做項和選做項,必做項是孩子本就應該分擔的部分,比如收拾自己房間,洗自己的衣服等,這些工作沒有報酬,其餘工作可以以零花錢作為獎勵。這跟我們上班是一樣道理,本職工作以外額外的工作不也希望有所回報嗎?
不當之處,敬請諒解!
回覆列表
家長指的“讓孩子用勞動換取零花錢”,往往指的是讓孩子透過做家務來換取勞動報酬。
有些父母持反對意見,是認為做家務本來就是每一個家庭分子該承擔的責任。
另外他們也擔心,萬一孩子養成了“一切向錢看”的觀念,沒有報酬就不願意勞動,那家長以後該怎麼辦。
也有不少父母選擇支援,理由是不想讓孩子養成“飯來張口,衣來伸手”的壞習慣,而要透過這種方式讓孩子意識到“有付出才有收穫”。
不論是贊同還是反對,雙方的觀點都有一定的道理。
在此,我想進一步跟大家分享一下從國網路站看到的一些父母的做法。
美國佐治亞州的一位媽媽因為厭煩了孩子總共她要零花錢,同時不想孩子把自己當成提款機,於是也萌生了讓孩子用勞動賺取零花錢的想法。
在具體執行過程中,她添加了很多創意。
她把家務分成幾類,並且要求孩子必須填寫應聘表格,參加面試,得到允許後才能“上崗”。
在這過程中,孩子可以提出自己的“薪資要求”,為自己爭取更多的薪水。當然,前提是必須說服“面試官”。
每當孩子完成勞動,她會馬上支付薪水,並且給勞動者增加信用評級。
如果孩子想要的零花錢遠遠高於勞動報酬,她允許孩子透過積累下來的信用評度來提前借貸。
這位媽媽表示,這種方法不僅讓孩子明白了勞動和付出的關係,而且也從中讓他們提前學習了一些理財之道。
由此我想到,”讓孩子用勞動領取零花錢”是否是一種好的教育方式,關鍵還看家長如何去引導和教育孩子。
當然,每個家庭有每個家庭的考量,無論選擇哪種,只要適合自己的孩子就可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