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LaoHuang188

    勤奮,但不求甚解;持久,但不用大腦。所有的學習不外乎是一場與學習障礙的競賽。問題不在於我們最好如何學習,而是我們如何能夠最有效、又最節省時間地阻止令人討厭的忘記。 桑代克清楚地認識到,只有練習是不可能造就成功的,光是不斷地重複是沒有辦法增加學習成效的。他開始懷疑自己的第一個定律“練習律”,他修正這個定律,並且創造出第二個補強的定理,他稱之為“效果律”:審視一個行動對整個組織結構的效果、作用與反作用,再決定是增強還是減弱這個行為。 只有在“獎賞”或是“懲罰”緊接在反應之後馬上發生,甚至是在同一時間內發生,而不是在幾個鐘頭或是幾天、幾個星期之後發生,這種刺激與反應之間的聯絡才能長久維持。 斯金納相信,人類的學習情況也是類似的。首先必須發生一個自發的、有效的、混亂的行為,然後通過獎勵強化這個行為;或是因為沒有獎勵,這個行為便漸漸地消失掉了。 每一個人都可以靠自己的力量在精神層面上產生“正面效應”,即使是醜陋的現實拒絕給他任何“操作性的強化”,他也可以從自己對未來的想像上產生“正面效應”。然而遺憾的是,這種能力相當稀有,它比其他任何一種能力更容易受到打擊,它是複雜的學習過程下的產物。誰擁有這種能力,就應該好好地珍惜它。擁有了這種能力的學生不需要任何建議與指導告訴他如何成為一名好學生,因為他已經是一名好學生了。對未來遠端目標的希望促使他不斷前進,而且這個驅使他的動力通常是永久性的。但其他的人,而且是絕大多數的人,則需要比較快速的、有效跟隨他們行為而來的“效應”與“強化作用”。 對於成功的追求、自我認同的希望,以及克服困難後獲得的喜悅幾乎是每一個人都有,這是不證自明的。 學習必須通過許多快速的成功來獎勵自己。學習必須在每一個短暫、緊湊的間隔後,不斷地通過成功來獎勵自己,惟有如此,學習才會有樂趣,只有這種方式才能讓人產生一些神祕的學習動力、對事物的興趣、對學習的熱忱、對工作的狂熱。而這又可以產生更多的東西,例如才能、天賦,甚至還可以造就一名天才。 學習時間單位和學習的時間必須循序漸進地延長。 就像是學習某種知識或者是外語一樣,對事物的興趣、對工作的喜悅也是可以學習的。就如同學習努力和耐力一樣,連態度和情緒也是可以學習的。在每一次學習成功之後都會讚美自己的人,他一定會有非常棒的感覺,覺得自己完成了一個珍貴的舉動,充滿自信,並且以自己為榮。 如果能夠把要學習的東西和已知道或已學習的資訊之間建立起關聯性,就可以學習得更輕鬆、更快速。 在學習背誦電話號碼或困難度相同的內容時,學生也採取類似的學習方法(外交官的訣竅)。也就是把大量的學習資料,儘可能地分拆成一個個小單位,然後再一小部分一小部分地慢慢消化。通過記憶單人紙牌遊戲,我們當然不是隻能背記電話號碼,而是對於各種特別難記憶的資料也有效果——像歷史資料、化學和數學公式,以及其他許多東西。記憶單人紙牌遊戲不外乎是把學習卡切割成極小單位,並將它們做另外的空間排列。 理解、複習和記憶的基本原則都是相同的,根據這些原則建立了我們的學習卡——這些原則就是避免不必要的複習,但必要的複習則不應受到干擾,讓複習繼續下去。 學習心理學上的有意義和無意義,以及背記容易或是困難,這之間的差別不一定是(有時根本不是)因為學習材料有邏輯或為事實。對於學習來說,是否已經對這些資料有所認識或已經學過,又或者對這些資料的認識程度或學習程度如何,這些都是很重要的。熟悉的事都是“有意義的”,所以容易背記;反之,完全不認識的東西都是“無意義的”。 認出(學習的第一階段)是簡單的,但只有通過多次的複習後,才可以將困難的資訊重述(學習的第二階段)出來。(細節記憶越來越多,越來越清晰) 現在要改變的不只是學習過程中能記住多少資訊的組成要素,而是連腦中儲存記憶的方式也要有所改變。有三種截然不同的記憶儲存形式:瞬間記憶、短期記憶以及長期記憶三種。 若不想將全新的陌生資訊忘掉,有必要在第一時間內複習這些資訊。 資訊和學習材料從短期記憶進入到長期記憶的過程中,所要做的事情不會僅限於上述所提到的(馬上覆習很多遍,並默背下來)。如同巴德利所證明的,資訊本身也必須同時改變它的形態。必須從字母或數字換成文字、概念、含義。只有這樣它們才可以在記憶中儲存更久。然而我們這裡所提到的“概念”,不同於書本中單調的定義和描述,可以讓新的資訊長時間儲存在我們記憶中的黏合劑,就是我們本身賦予這些新資訊的“意義”。 當我們習慣於第一眼看見新資訊並在默唸的初期賦予它們個人化的解釋時,“大腦牢記要領”也就自然而然產生了,這就使得短期記憶到長期記憶的過程變得更加容易。 先學,後思 人類的記憶不是一把硬幣就能裝滿了的存錢罐。它比較像是銀行賬戶,每一年都會產生的利息。太多錢是一種負擔嗎?知識的擁有是繼續學習的基礎和支撐。而且有了學習教材的輔導,學習能力會呈等比級數增加。只有在學習者什麼都不知道或知道的太少的情況下,才會加重學習者的負擔。 對於人類和動物而言,靜態學習效果不彰。最重要的大腦牢記要領,是讓這些死板而缺乏刺激性的書寫資料,通過我們自己的活動,轉換成新的動作及心理學上的新刺激。 若人們可以立刻將新的單詞,像迴音般在腦中迴繞(默唸),這是最好的牢記方式。 在此還有更快速的大腦牢記要領:如果可以,請你先記住資訊中較難的部分,然後是較簡單的部分。 速記不只是讓手指靈活,它還可以鍛鍊心智,讓想法變得簡潔、緊湊而且更有效益。這有助於合理化說明大腦的運作過程,特別是在學習方面。稱呼人類為“縮寫動物”可能更適合一些。人類是唯一可以立即將他們所碰到的所有事物用一個縮寫來表達的生物。語言不僅僅有告知、表達的用途,至少還有學習和記憶的功能。如果沒有語言,我們很難想像記憶和思考會如何運作。數學的公式語言不外乎是一種儘可能精確的縮寫系統。若嘗試要用數學運算來取代某些輔以文字說明的線條,這是行不通的。人們從真實事物中的縮寫中的縮寫中的縮寫中學習。 如果一條資訊在短期記憶中存留得夠久,最終會進入到長期記憶中。正確的編碼是我們將事物長久保留在記憶中的先決條件。寫下記憶中的事實時,必須懂得應用縮寫,不知如何善用這些縮寫的人會背稱為“健忘”,甚至是“笨蛋”。事實上,他就像一個沒有學好簡易符號的差勁速記員。 語言和文字是最古老且廣泛的縮寫系統,人們可利用它記錄資訊並儲存在記憶中。因此,簡單來說:一個人懂得地語言和詞彙越多,他的記憶力就越好也越精準。可惜,人們常將它們的因果關係錯置。 刻板的慣用語則弱化了語言的豐富性與變化性,但卻為一般大眾所容忍。學習外語的同時,也促使我們學習更多的母語。 作家和我們一般人的差別只在於,作者對於他的想像和感覺擁有較多的文字樣板。學習作家豐富的辭藻和學習其他學科並無二致。不過,作家的想象力和感受力可能是我們無法學到的,但這是另外一回事了。 桑代克認為,儘可能瞭解一個問題的各個相關細節,頓悟也就隨之出現。所以一個人在學習語言的時候,語法不是最重要的,而是必須儘可能學會它的單詞和慣用語,學習者自然而言地也就會在這個過程中明白了這個語言的語法規則。 令人驚訝的是,對於自己的“領悟力”和“智力”特別自負的學生,往往無法成功解答作業上的問題。基本上,這要歸罪於這些學生輕浮的自負。因為他們比其他人更快理解第一個解答範例,還有解答本身,所以在此要求他們謹記這些解決方式時,有損他們的尊嚴。也因為他們輕視複習,所以忘得也快,以至於無論如何都無法將學過的這些東西應用並“改寫”在其他作業上。即使知識學得很熟練的學生,也應該儘可能將許多解答方式寫入他的學習卡中。 如果某人能成功地將一種知識中最重要的問題清楚地表達出來,讓學生可以理解它們;能簡短到可以寫在學習卡上;而且可以從多方面去解釋、從很多不同的思考路徑去理解,那麼他的價值將遠超過他那多數昂貴的同行。 只需記住重要的陳述——何謂重要的陳述?如果我們為了實用的目的而學習,那麼我們所學的東西都是有用的。但如果我們是因為考試才學習,那只有可以解決考試問題的資訊才是重要的。 用鉛筆將一些文字劃線:我們只將那些在概念上最能精確、最能具體說明個別論述的文字畫線,總而言之,不精確的文字不要畫線。在學習卡的正面,我們需要保有所詢問之事的線索。這些線索最好是通過一般性、不具特定意義的文字來傳達,而這些文字恰是不用畫線的地方,畢竟這是發問的特性,即提出一般性問題來獲得具體信心。如果把一般性的敘述連同具體敘述都畫線,這樣我們就會重蹈覆轍,犯下學習卡原來要避免的錯誤:重新熟記整篇文章,而無法專注於最重要的事物上。每張卡片上“未知數”要儘可能少,也就是留有空格的問題。當一張紙上的“未知數”超過5個時,會阻礙學習進度。最好標明出處和頁數。 想將整本教科書學會,如同要把一門外語掌握好,需要花很多精神和功夫。 假設有位學生打算用兩個星期甚至一個星期不到的時間準備考試。如果他現在為了考試而去買一本厚厚的教科書,實際上無濟於事。而一份完整的輕薄的課程講義,大約70頁就足夠了。首先,先將整份講義瀏覽一遍,只把最重要的資訊寫在學習卡上,而且每頁只記下一筆資訊就好。他必須做些許努力,第一天就將這70筆資訊牢記。然後立即開始,恪守我們在“記憶單人紙牌遊戲”中的遊戲規則,不斷反覆背誦這些學習卡。假若他用這種方式每天背誦3小時,就足夠了。接下來,他可以運用剩餘的時間,繼續從課程的70頁講義中,找出有知識價值的資訊,然後同樣將這些資訊不斷地列入到他的學習卡規劃中。從這樣的緊張學習中,無法學到很多東西,而且也不會在記憶中停留太久;但足以應付考試所需。 光有“聰明才智”不足以解決問題,還必須具有大量的知識。最優秀與最聰明的解題者就是知道最多的那個人。 智力衰退的原因不是年紀,而是完全要歸咎於大腦缺乏練習與懶惰。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82年的歷史文化名城,你去過幾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