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圍爐煮酒話春秋

    張廷玉不僅是康熙皇帝十分信任的漢臣,而且在雍正未當皇帝之前就被他所看重。雍正登基之後就任命張廷玉為大學士,把他作為自己謀劃軍國大事的主要副手。在當時,雍正幾乎所有的諭旨都交由張廷玉辦理;有時候比較緊急的旨意需要下達,雍正就將張廷玉叫進宮,雍正剛口述完,張廷玉諭旨就寫好了,雍正幾乎每次看完都很滿意,不需要再做過多地修改。

    張廷玉為人穩重、睿智,做事得力,因此深受雍正皇帝的器重和提拔。雍正皇帝死的時候,任命張廷玉與莊親王允祿和大學士鄂爾泰一起成為乾隆皇帝的顧命大臣,並留下遺照,讓張廷玉死後配享太廟。由此,張廷玉不僅位極人臣,而且成為清朝唯一一個有資格配享太廟的漢臣。

    但是乾隆皇帝繼位之後,沒有像他父親一樣始終信任張廷玉,而是不斷打壓他,最後讓他悽慘地度過晚年,這是為什麼呢?

    一,張廷玉參與了滿漢黨爭。

    歷朝歷代,關於黨爭得話題鬥綿綿不絕。到了清朝,有鑑於明朝因為黨爭給國家造成的種種不利影響,清朝皇帝更是深惡痛絕。早在康熙九龍奪嫡的時候,就隱隱約約出現了黨爭得跡象,康熙皇帝也有所察覺,但是並沒有有效治理。

    到了雍正朝的時候,黨爭的雛形就慢慢出現了。在清朝一直有一個繞不開的坎兒,那就是滿臣不怎麼把漢臣放在眼裡,而漢臣也不是軟骨頭,常常做出反擊。從康熙末期到雍正時期,張廷玉就一直是漢臣的領袖,而鄂爾泰則是滿臣的領袖。由於長期地摩擦,漢臣和滿臣不自覺地站隊抱團,於是逐漸形成以張廷玉為首的漢臣和以鄂爾泰為首的滿臣之間的黨爭。

    雍正皇帝當然有察覺,他曾在他寫的《御製朋黨論》中對張廷玉和鄂爾泰提出警告,但他們二人都沒放在心上,而雍正還沒來得及制止黨爭就死掉了。乾隆皇帝上臺之後,對朝中滿漢朋黨之爭有深刻認識,但是因為他根基不穩,所以一直隱忍不發。等到乾隆十年的時候,鄂爾泰去世了,這種滿漢之間的平衡被打破了,乾隆才開始著手打壓張廷玉。

    二,張廷玉冒犯了乾隆。

    鄂爾泰死後,乾隆提拔了許多新人來制約張廷玉,讓其分權。張廷玉是官場老油條,自然知道乾隆皇帝的用意,於是在乾隆十三年的時候,也就是張廷玉七十六歲的時候,他向乾隆皇帝提出了告老還鄉的請求,並在言語中暗示乾隆皇帝,要他保證雍正皇帝答應給他的爵位和死後配享太廟的資格。乾隆皇帝念及張廷玉是三朝元老,便答應了他。

    可是張廷玉在事後一沒有上謝恩摺子,二沒有親自找乾隆謝恩,而是僅僅讓自己的兒子走了一下流程。這讓乾隆皇帝的自尊心受到了傷害,他認為張廷玉仗著自己是自己爺爺和父親留下來的老臣,就不把自己放在眼裡,於是剝奪了他的爵位和賞賜,僅僅保留了他配享太廟的資格。張廷玉回到老家之後,乾隆皇帝隔三差五就派人過去問他反思的心得和體會,還讓人將他在老家的所作所為報告給他。張廷玉不得不小心翼翼地生活,心靈備受煎熬。乾隆二十年,張廷玉在落魄中去世,享年84歲。

    除此之外,張廷玉晚年常常在乾隆皇帝面前倚老賣老,妄自揣測乾隆的心思;不以乾隆為中心,一昧和鄂爾泰黨爭,把乾隆晾在一邊。據史料記載,張廷玉晚年目中無人,變得固執而偏激,常常在朝堂上因為一點小事就譏諷鄂爾泰,還常常因為意見不合與乾隆產生矛盾,讓其在群臣面前下不來臺。這些都是乾隆皇帝逐漸疏遠並打壓張廷玉的原因。

    所以,乾隆打壓張廷玉,既有張廷玉自己的原因,也有乾隆皇帝的帝王之術在裡面。但總體來說,張廷玉不愧是一代名相,是清朝漢臣當中的出類拔萃者。

  • 2 # 土雜漫談

    張廷玉生於安徽桐城,父親張英是雍正的老師,內閣大學士。張廷玉生於書香門第、帝師之家。

    張廷玉好學敏達,於康熙39年中進士,入仕後,仕途順達,歷仕康熙、雍正、乾隆三朝。在康熙年間深受康熙信任,內廷與南書房走動。在雍正王朝時期深受雍正倚重主理軍機處,位極人臣。

    張廷玉講究“多磕頭,少說話”的行事原則。老練沉穩。幫助雍正擬旨時不但快準狠,還頗多建言獻策。經常幫助雍正處理奏摺。可見雍正確實是非常信賴張廷玉的。

    雍正死的時候。為乾隆選定了莊親王允祿、果親王允禮、大學士鄂爾泰、張廷玉四名輔政大臣。張廷玉就是其中之一。也是活的時間最長的人。並許諾張廷玉死後可以配享太廟。

    乾隆皇帝剛上位的時候,與張廷玉的關係還是不錯的。張廷玉畢竟是乾隆的老師。乾隆也很尊敬他。後來隨著時間的流逝,乾隆皇帝的皇位日益鞏固,對其權力的掌控也愈加渴望。這個時候。乾隆與張廷玉與之間的關係開始變化。

    張廷玉及其門生故吏已經形成了小的黨團與額爾泰集團黨爭激烈。乾隆最煩的就是結黨營私和黨爭,張廷玉顯然成了乾隆皇帝掌控皇權的一個大障礙。開始以“張愛卿冬天冷可不上朝”等手段來限制張廷玉的權利。

    張廷玉也很聰明,一看乾隆對自己的態度有異樣。趕緊上奏摺。說自己70多歲啦,老啦。請求辭職回老家。

    第一次乾隆假意不允。第二次,張廷玉又請求,這次乾隆批了。但是張張廷玉想到了雍正答應自己死後配享太廟的事情。

    張廷玉一時犯渾。生怕乾隆把這個事情給忘了,要求乾隆給一份書面承諾。這當然惹怒了乾隆。

    但是乾隆考慮到張廷玉是自己的老師,而且確實雍正皇帝和康熙皇帝做了不少事情。勉強答應了。但是要求張廷玉進宮謝恩,張廷玉稱病沒有來,只派自己的兒子來了。乾隆大怒。說張廷玉倚老賣老,對張廷玉大加斥責,要求張廷玉自己來,結果聖旨未下,張廷玉就來了,明顯軍機處有人通風報信,乾隆再次對張廷玉大加訓斥,直言:“別妄想什麼配享太廟的資格了”。

    這個時候朝廷上的大臣們落井下石。都順著皇帝說張廷玉是奸臣。於是張廷玉被乾隆皇帝罷官(並剝奪了爵位),僅允許張廷玉以白衣身份回老家。並廢了張廷玉配享太廟的資格。

    張廷玉回家五年後死去,張廷玉死了之後。乾隆皇帝考慮基本已經肅清張廷玉的門生故吏,又想到父親雍正的遺言。才將張廷玉配享太廟。這才算是兌現了父親的承諾!

  • 3 # 宋安之

    正所謂一朝天子一朝臣,更何況張廷玉這個前朝老臣,是權力慾望極強的乾隆集權路上的絆腳石,沒有乖乖的選擇的急流勇退,只能被乾隆狠狠地收拾一番,殺雞給猴看了,正好成為乾隆示威的犧牲品。

    張廷玉是清朝著名的漢人大臣,三朝老臣,發跡於康熙時期,受寵於雍正時期。到了乾隆時期可謂是多年的媳婦熬成婆,身為雍正駕崩之際留下的顧命大臣之一,張廷玉在乾隆帝登基以後,不說一人之下萬人之上,也是位極人臣了。

    乾隆帝登基時才25歲,不同於父親雍正帝登基時的45歲高齡,所以多少有些準備不及時。他想著怎麼著,父親雍正帝也可以像皇爺爺康熙帝那樣活到快七十歲,但沒想到父親雍正在雍正十三年就那麼去了。

    初登皇位的乾隆帝,並沒有太多治理國家的經驗,所以一度受制於張廷玉和鄂爾泰兩位老臣。這兩位老臣,張廷玉代表了漢人大臣,鄂爾泰代表了滿人大臣,隱隱有著朋黨之爭,所以剛登基的乾隆帝採取的是以拉攏為主,並且居中調節,穩坐釣魚臺,坐看兩方鬥個如火如荼,以保證自己的皇權穩固。

    對於張廷玉,乾隆帝表面上延續了父親雍正對他的寵愛,雍正臨終時破天荒的給予了張廷玉配享太廟的殊榮,使張廷玉成為清朝唯一一個配享太廟的漢人大臣。乾隆帝則是破例封張廷玉為伯爵,因為清朝並無文臣封公侯伯之例。

    要說張廷玉這個人為何能被雍正帝破格給予配享太廟殊榮,又被乾隆帝封為伯爵呢?

    他這個人最大的特點就是可以揣摩出聖意,知道皇帝想的是什麼,而且更厲害的是,猜出皇帝的想法,還可以將這個想法辦的很漂亮,所以深得雍正帝的寵愛。這點來說,在古裝劇雍正王朝裡面,就將張廷玉演繹的可謂是入木三分。

    但到了乾隆時期,張廷玉就開始老糊塗了。首先他仗著老資格,並不是很尊重乾隆帝,猜不到乾隆帝的心思,或者是猜到了,卻不做,不以為然。一般來說,張廷玉這樣的老臣,對於乾隆帝其實已經沒有利用價值了,但還不至於將張廷玉給整成殺雞給猴看的那個典範,畢竟是三朝元老,還是乾隆帝的老師。

    但張廷玉是真的老糊塗了,自己開始了作死之路。

    乾隆十年張廷玉的死對頭鄂爾泰病逝,張廷玉也明白唇亡齒寒的道理。以前他跟鄂爾泰斗的越歡,乾隆帝越高興,如今鄂爾泰死了,朝局不平衡,自己恐怕也玩不轉了,所以張廷玉開始想著急流勇退了,一再要求告老還鄉。

    按說張廷玉這個想法是聰明的,但實踐起來卻老糊塗了。張廷玉一再請求辭職以後,乾隆帝想了想,覺得還是需要營造出一個君臣知遇的佳話,而且這樣也有利於自己徹底掌控大權,所以同意了張廷玉的辭職。

    此時的張廷玉,就應該放下一切想法,馬上告老還鄉,老老實實在家等著駕鶴西去。可是張廷玉想起配享太廟的殊榮,害怕乾隆帝將來不認賬,竟然厚臉皮的請求乾隆帝寫一份保證書,乾隆帝自然不高興了,但本著好人做到底的想法,同意了這個無理要求。

    乾隆帝對張廷玉一再讓步以後,張廷玉的糊塗也是一再加深。乾隆帝滿以為答應張廷玉以後,他怎麼著也會進宮謝恩,萬萬沒想到的是,張廷玉還真把自己當回事了,只是讓自己的兒子代自己進宮謝恩。一再讓步張廷玉的乾隆帝終於生氣了,要求軍機處擬定諭旨,讓張廷玉“明白回奏”。

    當時軍機處的汪由敦是張廷玉的門生,馬上向張廷玉提前通風報信了,好讓他提前準備。老糊塗的張廷玉的確準備了,而且準備的很充分,不等諭旨下發,就早早的跪在皇宮門口給乾隆帝認錯請罪。

    本就對張廷玉有意見的乾隆帝,看張廷玉這表現,知道軍機處有內鬼,這還了得,天子被人監視,這算什麼事,於是徹底憤怒了。

    於是張廷玉就此成為乾隆帝殺雞給猴看的典範,利用懲罰張廷玉這個契機,打壓了朝廷有著朋黨苗頭的風氣,以起到防微杜漸的作用,同時方便自己集權。

    因此張廷玉先後被乾隆帝剝奪一切榮譽與官爵,還有配享太廟的殊榮。最後淒涼的回鄉以後,還被乾隆帝以收回前朝皇帝恩賞給張家的一切物品的理由,進行了一次抄家。

    而張廷玉這位小心翼翼一輩子的三朝元老,到了乾隆朝老糊塗以後,面對皇權,終究敵不過,終究還是成為殺雞給猴看的那隻雞,讓人不得不感慨,封建社會,家天下之下,所謂的種種,面對皇權不過浮雲罷了。

    乾隆二十年張廷玉病逝,徹底對乾隆帝沒有了威脅以後。乾隆帝以尊重皇考雍正帝的意思,以表示自己的孝順,還有原諒張廷玉的意思,以表示自己的大度,給予了張廷玉配享太廟的榮譽。張廷玉在死後,再次被想著博取聖名的乾隆帝利用了一把,但不管怎麼說,終究是成為了清朝唯一一個配享太廟的漢人大臣。

  • 4 # L先生論股

    所謂一朝天子一朝臣,每個領導都有自己的心腹愛將,張廷玉雖然是雍正的寵臣,但乾隆也有自己的人要提拔的,如果張廷玉擋了乾隆寵臣的道路,就算乾隆不對他狠心,也難保下面的人不對他狠心。

    還有一種情況就是,就算張廷玉不檔別人的道,乾隆用著也不舒服啊,畢竟是老爹的人,重用出成績跟自己沒關係,不重用浪費一個好坑,畢竟皇帝身邊的坑也不是隨便誰都能佔的。更何況張廷玉可是門生故吏滿朝野,乾隆也是位好大喜功的主,豈能容他在身邊礙手礙腳。

    說到對張廷玉狠,也只是罷了他的官讓他回家而已,最終還是讓他配享太廟,這在清朝也是獨有一份。

    最後欣賞下這位三朝元老的字。

  • 5 # 帝國烽火

    一朝天子一朝臣。

    張廷玉一生誠誠懇懇的輔佐雍正,被雍正帝賞賜死後入太廟,成為了,滿清唯一一個享有此殊榮的人,可以說是深受雍正器重,但是到了乾隆就不一樣,乾隆十三年正月,張廷玉陳疏以老病乞休,乾隆不許,第二年張廷玉在告老還鄉,乾隆本來已經答應,但是一生謹慎的張廷玉卻沒有及時謝恩,被乾隆抓住把柄,削為伯爵。

    沒有及時的謝恩,本是一個可大可小的事情,但是乾隆抓著不放,原因很簡單,就是乾隆討厭張廷玉,為什麼乾隆會討厭張廷玉,主要有三個原因:

    第一,張廷玉的權利太大,張廷玉與莊親王允祿、大學士鄂爾泰等同為顧命大臣,這種權利是比較危險的存在,尤其當時朝廷上很多人都是張廷玉的學生,這種權利又是漢人,時間一長必然會讓乾隆反感;

    第二、張廷玉和鄂爾泰黨爭,這是朝廷中的大忌,乾隆十年,鄂爾泰病故這樣朝中就沒有去遏制張廷玉的力量,所以從這之後乾隆對張廷玉的態度大變;

    第三、張廷玉在雍正朝的時候已經是70多歲的人,但是乾隆才是一個青年人,本身之間都存在代溝,而年輕人都喜歡改革,年老人都會固執,所以兩人在一起必然會生出很多矛盾,加深乾隆對張廷玉的厭惡。

    乾隆二十年,在被抄家之後的張廷玉卒於家中,享年八十四歲。死後葬於龍眠山,乾隆帝最終仍遵雍正的遺詔,命配享太廟。

  • 6 # 方圓讀書

    我是“方圓”,文史專欄作者,歷史愛好者,歡迎關注我,帶你去看不一樣的中國歷史!

    說起清朝前期的名臣,就不得不說到一個人,那就是大學士張英的之子——張廷玉。張廷玉曆經康熙、雍正、乾隆三朝,是名副其實的“三朝元老”。張廷玉在康熙朝地位很高,到了雍正朝更是位極人臣,但是到了乾隆朝的時候,境遇就差的多了。

    這是為什麼呢?

    張廷玉在康熙朝的時候官至刑部左侍郎,負責整飭吏治。雍正繼位以後,便被擢升為禮部尚書,後一路升遷,一直做到了保和殿大學士(內閣首輔)、首席軍機大臣等職。張廷玉文字功底非常好,所以在雍正朝的時候雍正就讓他修訂《明史》等古籍,為後世留下了寶貴的史料。但是後來乾隆上臺後,張廷玉便慢慢的不受乾隆待見,君臣之間互生嫌隙,導致張廷玉晚年甚是淒涼。

    具體是怎麼一回事呢?

    話說乾隆繼位之後,便就對張廷玉很不爽,但是想一下,這老頭畢竟是皇考留下來的重臣,自己也不好怎樣他。於是乾隆便找了一個藉口,說張廷玉年紀大了,就別在宮裡勞累奔波了,回家好好安享晚年吧!這表面上看是乾隆體恤前朝重臣,但實際上是想將張廷玉手中的權力給解除掉,好為他的政治事業鋪平道路。

    張廷玉自然也知道皇帝是怎麼想的,還不等皇帝說,便主動上交辭呈,老子不幹了。乾隆帝還特地為他專降諭旨:“卿受兩朝厚恩,且奉皇考遺命,將來配享太廟。豈有從祀元臣歸田終老之理?”也就是說要遵循皇考的遺命,要讓張廷玉享進太廟的福利!

    可就在最後一次上朝的時候,張廷玉給乾隆上了一個奏摺,那就是讓乾隆遵守先帝的承諾,讓張廷玉死後進太廟。當時乾隆的皇長子永璜剛去世不就,張廷玉在這個時候提辭官回家,並且還搞這麼一出,這就徹底將乾隆給激怒了。於是乾隆便氣沖沖的說,這個事商量後再決定!

    當然了,乾隆最後也沒又剝奪張廷玉進太廟的資格。乾隆二十年的時候,張廷玉在家中去世,享年84歲。其諡號為“文和”,他是整個清朝唯一一個配享太廟的漢臣。

    而我們總結下來的話大致可以推斷出乾隆為何對張廷玉如此“狠心”。其實,當新皇帝上臺之後,面對前朝的遺臣一般有兩種辦法,一是看其順從自己還是反對自己,二是考量自己現在國家之現狀。雍正之所以能任用康熙留下來的大臣實際上是因為他所處的環境是一個亟待改變和發展的環境,簡單來說,是處在危機中的環境,而想要改變這種環境,就只有穩定人心,選賢舉能。而經雍正的治理後的大清朝,已經沒有康熙晚年時期那麼不堪了,到了乾隆之後,國庫豐盈,天下既定,當然會想自己再開闢一番事業出來,而開闢事業,那前面的大臣就是阻礙。

    當然了,這也不絕對。我們也不是說乾隆不會任用能人。這一點要注意!

  • 7 # 唐俊龍55398571

    張廷玉作為康熙朝相國張英之子對於朝堂風雲變幻應是耳濡目染,父親張英身為諸皇子的老師足見其道德品行與學識淵博,張廷玉遺傳了父親會讀書和會做官的基因從會試中舉到殿試列榜成為天子門生入翰林進南書房,張廷玉開始了他五十年朝堂生涯。康熙年間,張廷玉擔任著科舉Quattroporte官和祭祀禮儀及編撰《康熙字典》及《四庫全書》等鉅著的重任,他的才情和學識讓康熙皇帝非常滿意,以至於後來康熙的重要聖旨都出自張廷玉之手。

    康熙盛世下隱患頗多,九王奪嫡導致康熙無法顧及內政革新,康熙六十一年在暢春園裡雍親王胤禛繼承帝位,胤禛經歷了二十多年的奪嫡鬥爭深知皇位來之不易,於是更加謹慎的任用值得信任的幹臣來執行自己的新政,諸如年羹堯、田文鏡、李衛等都是胤禛潛邸時期看好且信任的幹臣,張廷玉作為張英之子,張英是胤禛的師傅,師徒情分加上張廷玉才能卓著獲得了雍正青睞,張廷玉由刑部侍郎升任禮部尚書進入樞要,後張廷玉不斷晉升成為軍機處大臣參與軍國政要,雍正繼位之處諸事龐雜每日都需要三十多道聖旨下發,張廷玉在雍正面授機宜後或伏案或趴地而作,出自他手筆的聖旨將雍正皇帝旨意清楚準確傳達出去。

    拼命十三郎雍正皇帝當了十三年皇帝后累死了,他身後留下了真正的康熙盛世,弘曆繼承皇位在輔政大臣張廷玉與莊親王允祿、大學士鄂爾泰等輔佐下開始乾隆王朝,雍正遺詔日以張廷玉配享太廟。乾隆帝即位後,奉大行皇帝遺命,由莊親王允祿、果親王允禮、大學士鄂爾泰、張廷玉輔政。因他們懇辭,以總理事務王大臣稱職。乾隆元年(1736年),張廷玉再次奉命為皇子師傅,仍兼管翰林院事。張廷玉仍然保持著自己一貫的謹慎,他按照父輩留下的經驗功成名就後思考身退,乾隆皇帝不打算這樣讓德高望重老臣退休,弘曆心中盤算的是暫時無法找到與張廷玉同等影響力漢臣制衡大學士鄂爾泰,自己一心追求成為聖明君王名垂史冊,滿漢全席是自己孜孜不倦的戰略,張廷玉老年期卻偏激起來與一心向往古禮舊俗的乾隆發生激烈爭執,乾隆有意挑起鄂爾泰與張廷玉矛盾也讓其苦悶不已,以至於張廷玉與鄂爾泰在後半生十數年不曾有過交往。乾隆皇帝兩次拒絕張廷玉告老還鄉的奏摺,最後一次張廷玉請辭撞上乾隆大阿哥過世從而激怒了皇帝。乾隆對張廷玉的苛刻直到張廷玉過世,不過乾隆遵照雍正遺照讓張廷玉配享太廟。

    一朝天子一朝臣那是表象,更主要的是君王為了維持皇權不得不恩威並濟且保持政治生態的平衡,張廷玉經歷康熙、雍正、乾隆三朝,清朝的中央集權模式也發生進化從議政王大臣會議到尚書房參政,雍正時候大權獨攬設計軍機處做自己秘書機構,乾隆皇帝又玩起康熙大帝的利用黨爭維持朝政把戲,張廷玉作為高階官僚自然無法保持永久平衡,乾隆將其視為張廷玉黨與鄂爾泰黨徒們對抗,綜合因素乾隆對這位三朝老臣若即若離苛刻嚴責也在情理之中。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紅心獼猴桃該怎麼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