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觀上書苑

    藝術領域很龐大,所涉及的行業非常多。從事藝術工作者有的是靠個人獨立奮鬥,比如文學創作、繪畫、書法、雕塑、設計等。有的則是靠團隊合作,比如電影、戲曲、舞蹈、音樂、建築等。藝術領域要快速發展,不論是個人還是團體都需要出力才能發展。不過我不明白,為什麼要藝術領域快速發展?還要利益最大化,還要如何分配。用經濟的力量,生產力的問題來推動藝術好像能快速發展。這適合如電影、建築之類的行業,不適合美術、文學、音舞,他們需要的是慢功。

    俗話說欲速不達,還是別把藝術太快速推向商品吧,那樣人類就真的成了行屍走肉了。這個問題太牽強,沒法往下說了。

  • 2 # 李小子娛樂

    文化藝術是重要的精神展示與審美表現形式。當前中國文化產業業態豐富,為文化藝術的產業化的發展提供了良好的發展平臺,可以從加強文化藝術新業態產業的發展,傳承和創新傳統藝術,提煉民間文化藝術等三方面加以進一步推進,建立合理的市場執行機制,促進產業業態的整體升級,催生新型業態,促進文化藝術產業化與當代新型生產模式的相融互生,真正建立起適合中國文化藝術產業化發展的有效模式。

    文化藝術作為重要的精神展示與審美表現形式,與社會生活息息相關。良好的文化藝術不僅能為公眾提供豐富健康的精神食糧,還能為樹立文化自信,提升中國文化軟實力服務。

    當前中國正處於產業結構轉型的重要時期,大力推進有條件的文化藝術實現產業化,不僅有助於培育出促進經濟發展的支柱產業,還能讓高質量的文化藝術多形式、多渠道地進入公眾視野,最大限度地滿足公眾對於高品質生活質量的追求。這與十九大報告中關於“中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的重大判斷是完全相符合的。

    文化藝術產業化有多種多樣的表現形式,但若想實現可持續發展,僅依靠雄厚的經濟基礎是不夠的,還需要廣大公眾的接受和支援。因此,推進文化藝術的產業化,就必須要以服務公眾為宗旨,以傳承創新為目標,深入研究市場發展規律,理解文化藝術產業化的內在邏輯和市場關係,吸引專業人員的集聚,以形成切實可行的產業鏈條,使文化藝術的產業化獲得實效性開展。

    01

    2017年中國文化藝術產業化實踐發展與理論研究概述

    在十九大報告中,明確提出了“文化興國運興,文化強民族強。沒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沒有文化的繁榮興盛,就沒有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理念,表明中國當代社會已從追求物質財富的物質經濟時代,進入了文化精神時代,群眾對美好生活的需要,不僅要美,還要好,心情舒暢、幸福指數高已成為主要目標。

    據中國文化消費指數(2017)顯示,中國文化消費綜合指數持續增長,已由2013年的73.7 增至2017年的81.6,平均增長率為2.6%;文化消費環境和消費滿意度指數呈穩步上升趨勢。其中,文化消費環境指數上升速度最快,年平均增長率為6.9%。過去4年中,中國文化消費環境有了很大改善,文化藝術作品種類不斷豐富,質量穩步提升,消費渠道愈發多樣化、便捷化,為文化藝術消費營造了優越的氛圍。在這種良好環境下,推進文化藝術的產業化,就更加要注重並設計出合理的、符合時代特徵的發展路徑。

    延伸閱讀:

    2017年中國文化消費指數(全文)

    資料的增長和社會環境的優質化,在彰顯中國高質量經濟發展態勢的同時,也對文化藝術提出新需求。從國家層面來看,這種積極的變化將文化戰略、文化定位提高到了一個全新高度;從文化藝術自身而言,則形成了全新定位。這些新增的需求和多樣的變化,對於文化藝術的發展既是機遇,也是挑戰,必將帶動文化藝術產業在新時代的能量積聚與快速發展。

    2017年是中國文化產業發展程序中具有里程碑意義的一年。黨的十九大在北京勝利召開,確立了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指導地位,明確提出的要“健全現代文化產業體系和市場體系,創新生產經營機制,完善文化經濟政策,培育新型文化業態”,已成為2017年文化產業工作的重點和今後一個發展週期的新起點。

    資料顯示,2016年,文化產業增加值佔GDP的比重達到4.14%,已成為經濟增長的新動能和新引擎。2017年全國規模以上的文化及相關產業企業營業收入比2016年年增長10.8%,增速提高3.3個百分點。

    在推進文化產業發展方面,高水平、高質量的“大會”不斷,2017年6月,上海市舉辦“上海文化企業發展座談會”;2017年8月,在北京市舉行了“推進全國文化中心建設領導小組會議”;同年八月,浙江省舉行了高規格的“文化產業發展大會”,中國三大經濟圈中的兩大經濟圈都對文化產業的發展模式進行了實質性的謀劃。綜合來看,以這種高規格會議或組織機構的形式推進文化產業發展均出現在文化產業已經成為支柱性產業的經濟發達地區,說明發達地區對於文化產業在新時代經濟、社會發展中的地位和作用認識得更加深刻,他們的成功經驗將有助於帶動其他地區文化產業的發展。

    創新引領是推動文化產業發展的重要動力之一。2017年,在創新的引領作用下,新型文化業態發展強勁,“文化+”不斷釋放動能,與此同時,利用新型文化業態的發展優勢,國內文化企業開始佈局國際市場。

    在促進文化消費方面,2017年2月,原文化部辦公廳公佈了第一批第二次國家文化消費試點城市名單,太原、蘇州等19座城市位列其中,加上第一批第一次26個試點城市,全國已擁有45座試點城市。大部分城市的試點工作成效顯著,湧現出了諸多好的思路和做法。

    延伸閱讀:

    在文化產業研究方面,2017年中國文化產業研究的成果形式主要體現為學術論文、學術專著、年度報告等三種類型。據中國知網統計,2017年全年關於文化產業的理論研究論文共5375篇;2018年這種勢頭並未減弱,截止5月底,已發表各類與文化產業相關的論文1394篇,研究的切入點更加具有針對性和專門性,體現出更強的實踐性特徵。尤其是對於新業態的關注,顯示出對於文化產業理論與實踐的研究質量有了進一步提升。這其中包括有相當數量的關於文化藝術產業化的研究成果。

    文化產業學術論文的宏觀研究更加深入、微觀研究更加精細,雖然2017年關於文化產業的論文相比較於往年略有下降,但以動漫、影視、文化旅遊、虛擬現實等為研究切入點的論文搜尋數量有所上升;文化產業史研究成果的學科意識加強,文化產業實踐不僅緊跟國家戰略,還積極探索了文化產業的產業內涵、產業特色及發展趨向。

    文化產業學術專著在史論研究深化、地域特色突顯、產業類別細化等方面顯現出特色。2017年中國文化產業學術專著達200部以上,學術界的主要關注點依然集中在傳統領域,尤其是對於區域文化產業的研究逐漸增多,文化產業也逐漸成為各省市的新興經濟增長點。

    2017年文化產業各類年度報告達90餘部,雖然在學術性上還略顯不足,但權威性、宏觀指導性特徵日益顯現,為政府的政策決策和文化企業的產業發展提供了有價值的諮詢服務。

    2017年的文化產業理論研究依然存在偏重西方理論而缺乏原創中國理論的現象,研究物件主要集中在西方文化產業理論、文化產業倫理、文化產業空間佈局、文化產業行業效率等方面。總體來看,中國原創文化產業理論聚焦於文化自信與文化傳承,強調民族意識形態的重要性,但仍需擺脫西方文化產業理論的束縛,研究和解決中國問題。

    在文化產業業態研究方面,還存在有重形式的跨界融合而輕文化內容創新的現象,主要集中在對於藝術品產業、新聞出版業、廣播影視業、演藝音樂業、動漫遊戲業、文化旅遊業等業態所進行的研究,整體特點是研究成果交叉度高、針對性強。在具體內容上,主要聚集於傳統業態的融合與轉型發展、新興業態的內涵與特徵、業態融合以及文體旅遊產業、文化科技產業、藝術產業等方面。上述方面的研究與文化藝術的產業化發展有著比較密切的關係。

    在業態融合、媒介融合的背景下,文化產業傳統業態的產業鏈和經營環境發生了顛覆性的變化,表現為傳統業態的融合與轉型。當前,所有傳統業態都在謀求融合與轉型,再輔之以科學技術發展所催生出的文化產業新興業態,觸發了文化產業的生態革命,打破了原有的生態格局,模糊了業態的邊界。從發展態勢來看,文化產業新興業態的發展擠壓了傳統業態的生存空間,倒逼傳統業態的轉型與升級,促進了新興業態與傳統業態的融合。文化藝術產業化中的新興業態在其中佔有一定的比重。

    02

    2017年中國文化藝術產業化執行成果與特點分析

    文化藝術的傳承與發展離不開歷史的、社會的影響和制約,由此決定了直接或間接的文化藝術工作者必然成為傳承與發展中最為核心的要素。眾所周知,任何一種文化藝術形態的傳承、發展與創新,都是在特定的時代背景和社會結構中,經過長期的發展,以可見的、可感的、可聽的特性所表現出來的實踐形態,包括了時間、空間、審美、文化等諸多要素。每一種文化藝術形式的呈現、發展與傳承,都是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不斷適應與淬鍊的結果,既充滿了各個時期的時代特徵,也展現出各個時期藝術家們獨特的創造力;而各個時期公眾的參與和支援則成為文化藝術在一定範圍內實現產業化的關鍵。可見,只有充分發揮專業人員的主觀能動性,調動公眾的參與性,文化藝術產業化的目標才有可能獲得實現。

    縱觀2017年中國文化藝術產業的發展,呈現出以下幾種特點,

    第一,就全球範圍來講,中國文化產業依然是最為活躍、最有活力、業態最為豐富,政府最為重視的產業之一,這為文化藝術的產業化提供了極為廣闊的空間和平臺;

    第二,資訊科技與文化產業的同步發展,極大提升了中國文化藝術產業化的發展速度。完善發展機制,培育新型業態,成為當前文化藝術產業化發展的重點關注領域;

    第三,經濟實力的增強,使大量的金融資本進入文化藝術領域,並實現了強有力的支援,大大加快了文化藝術的產業化程序,使當前中國文化藝術的產業化強度、影響深度及市場廣度都表現出明顯的轉化和有效提升。

    第一,就全球範圍來講,中國文化產業依然是最為活躍、最有活力、業態最為豐富,政府最為重視的產業之一,這為文化藝術的產業化提供了極為廣闊的空間和平臺;

    第二,資訊科技與文化產業的同步發展,極大提升了中國文化藝術產業化的發展速度。完善發展機制,培育新型業態,成為當前文化藝術產業化發展的重點關注領域;

    第三,經濟實力的增強,使大量的金融資本進入文化藝術領域,並實現了強有力的支援,大大加快了文化藝術的產業化程序,使當前中國文化藝術的產業化強度、影響深度及市場廣度都表現出明顯的轉化和有效提升。

    以造型藝術領域為例,在2017年的造型藝術領域中,無論是創作能力的展示還是國內國際的展覽都極為豐富,個展、群展、主題展、大師展等層出不窮,如第七屆北京國際雙年展已然成為了代表北京乃至中國當代藝術發展的名片,具備有了中國本土化的策展理念與特徵;其他一些重量級的館藏傳統書畫展,也在社會上引起了觀展熱潮,如故宮博物院舉辦的“趙孟頫書畫展”、“千里江山——歷代青綠山水畫特展”;上海博物館舉辦的“巡迴展覽畫派:俄羅斯國立特列恰科夫美術館珍品展”以及眾多的紀念性精品展,如“民族翰骨——潘天壽誕辰120週年紀念大展”、“滄海一粟——劉海粟藝術展”等質量極高的展覽,均在社會上掀起了極大的觀展熱潮和廣泛的評議。與之相對應的藝術評論也凝練成為相對集中的話題,相關的藝術衍生品也受到了歡迎,呈現出良好的發展態勢。高品質、高要求所帶來的高回報和高評價,使美術領域的產業化發展獲得了穩定且快速發展的空間。

    這些成果的取得,一方面說明推進與發展文化藝術產業化具有的可行性;另一方面,則還需要我們更加準確和深入地認識文化藝術產業的內涵,不能將文化藝術產業化僅視為是關於藝術品的簡單買賣行為,而應是一個與文化建設和發展密切相關的、與每一位公眾精神生活密不可分的、動態的、不斷生長的文化鏈條。必須認識到目前市場上所探討的藝術品,無論其價值、收藏還是交易,甚至所謂的產業,都只是產業鏈條上一個環節。尤其要清楚的是,對於文化藝術產業化的推進

    “十三五”階段是中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決勝階段,也是推動文化產業成為國民經濟支柱性產業的決定性階段。世界經濟正處於新舊增長的關鍵時期,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蓄勢待發。與此相對應,中國經濟發展也正在進入結構最佳化和動能轉換的新常態,在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等新發展理念的引領下,中國特色的新型工業化、資訊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同步發展,輔以“一帶一路”建設等國家重大戰略的深入實施,“文化+”“網際網路+”等相互交融,構建文化藝術產業化的發展平臺已刻不容緩。

    當然,中國目前文化藝術的產業化發展還遠未達到與中國經濟體量和國際地位相匹配的高度,這與當前文化藝術產業的整體規模不夠大、創新創意能力和競爭力不夠強有直接的關係。

    在政策層面上,結構佈局還需進一步最佳化,文化藝術產業創新和管理方面的高階人才還需下大力氣培養,相關政策和市場環境還有待進一步完善和規範。若能合理解決上述問題,文化藝術的產業化目標將在“十三五”期間乃至更長遠的未來獲得穩定且快速地發展。

    還必須清醒認識到,中國文化藝術的產業化發展剛剛起步,與西方發達國家相比,差距非常明顯,需要不斷加強對中國當化文化產業理論與實踐的研究,探索出中國文化藝術產業化的合理路徑。當前,在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的指導下,文化藝術與經濟的互動聯絡愈發頻繁,交融的廣度與深度也愈加增強。文化藝術完全有能力作為了一種新的產業形式,成為國民經濟發展的重要助推器之一。

    從文化藝術資源中挖掘商業價值,將之打造成為優質的文化產品,進而形成強大的文化生產力,助推經濟的增長,已成為西方發達國家重要的經濟發展模式。一些西方發達國家的文化產品所佔的國民經濟比例已愈來愈大,個別發達國家的文化產業輸出額甚至超過了第一、第二產業的比例。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良好的發展模式,需要我們進行適合自身國情的借鑑和轉化。隨著中國經濟的發展和產業結構的升級,政府所關注的經濟重點已擴伸至公眾的精神生活領域,文化藝術的產業化發展水平也因此成為各級政府衡量經濟水平的重要指標。根據業內人士評估,如果中國潛在的文化消費能力每年能以10%的速度增長,考慮到恩格爾係數的變化,到2020年,中國的文化消費需求量將達到42400億元。這種發展態勢勢必吸引大企業、大集團加深和加強與文化藝術產業的聯絡。因此,在當代社會經濟環境之下,文化藝術走上產業化發展之路,既是必須的,也是必由的。

    在市場執行機制引領之下,完全有可能利用新型產業經濟方式為當代文化藝術探索出一條新型的產業化發展模式,即根據市場經濟的內在發展規律,透過將文化產品和文化服務進行商品化和市場化,聯合優勢文化藝術,對文化藝術的創作與生產進行產業化運營,形成叢集化的、不斷完善的產業格局,最終推進文化藝術產業群的興起和發展。

    03

    2018年中國文化藝術產業化發展方向的分析

    以傳統文藝觀觀瞻,文化藝術作為一種精神生產方式,具有與物質生產方式不同的特殊性。在當今語境下,推進文化藝術的產業化,已成為當下文化產業發展中不可忽視的一環。

    在這樣一個宏大的文化藝術產業化程序中,筆者認為應在以下三方面加以夯實:

    1

    大力加強文化藝術新業態的發展

    文化藝術新業態包括三個層面:

    一是新媒體和新行業的出現;

    二是新興數字資訊科技對傳統文化行業的改造;

    三是文化產業化過程中,傳統產業透過與文化的結合,產生出新盈利模式。

    一是新媒體和新行業的出現;

    二是新興數字資訊科技對傳統文化行業的改造;

    三是文化產業化過程中,傳統產業透過與文化的結合,產生出新盈利模式。

    這三個層面,形成文化藝術新業態的核心內容。新業態是推進文化科技融合、實現科學發展的重要載體,是網路資訊科技與數字技術推動下不斷衍生的新興文化行業。只有透過科技創新形成核心競爭力,利用市場機制進行整合重組,並在此基礎上進行價值鏈改造和產業鏈延伸,才能推進文化藝術業態不斷的推陳出新。

    中國文化產業目前呈現出三個比較顯著的特點,

    最顯著的表現是文化消費潛力巨大,文化市場前景廣闊,如中國的網民數、手機使用者等均為全球第一;

    第三,中國文化產業特色顯著。中國目前進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非遺專案已達39項,國家級非遺專案四批共1370項。這些非遺專案囊括了美術、音樂、戲劇、民俗、技藝、文學等與精神生活密切相關的各個領域,其中已有相當一批專案轉化為了產業,顯現出中國市場巨大的需求能力。

    最顯著的表現是文化消費潛力巨大,文化市場前景廣闊,如中國的網民數、手機使用者等均為全球第一;

    第三,中國文化產業特色顯著。中國目前進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非遺專案已達39項,國家級非遺專案四批共1370項。這些非遺專案囊括了美術、音樂、戲劇、民俗、技藝、文學等與精神生活密切相關的各個領域,其中已有相當一批專案轉化為了產業,顯現出中國市場巨大的需求能力。

    對此,我們還需從以下幾方面繼續紮實推進:

    1)開啟“藝術+金融”的文化藝術產業新業態

    在當前“網際網路+”時代的文化藝術產業化發展中,必須大力發揮新業態的能量,如金融業服務與文化藝術產業是國家政策導向,有必要透過金融資本的介入,將藝術品轉化為標準化的金融投資產品,透過網際網路實現自由交易的模式,開啟中國藝術品投資領域的一種全新業態。文化藝術產業的發展,不能離開金融槓桿的推動。

    從金融業本身而言,把文化藝術與金融業跨界整合,不僅可為文化藝術的產業化提供大量機遇,對金融業本身也是一種激勵和鼓勵,有助於文化藝術產業步入特色化、差異化、專業化的發展道路,進而建立中國乃至國際最具代表性的文化藝術產業交易基地,推動文化藝術產業的升級,填補中國在文化藝術產業鏈上的空白。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剖腹產吃什麼傷口癒合快,“吃”也是有學問的?怎樣吃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