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送元二使安息

    有什麼不服?二戰後,美蘇冷戰,英美價值觀相近,一直是一個陣營,亦步亦趨。英法比較有可比性,英國和美國的關係還要好於法國同美國。

  • 2 # 快樂播報百分百

    兩國是同盟關係在二戰中共同對抗德國納粹。英國有著百年的日不落帝國的殊榮。曠日持久的第二次世界大戰將英國的國力消耗殆盡。從而失去了對世界的主導權。但日不落帝國尊嚴還在。雖然與美國是盟友關係,但是是兩個獨立的國家。對一些事情的看法不同十分正常。

  • 3 # 成都地產逍遙君

    不存在的,二戰後的英國無論是經濟還是軍事,沒有一點擁有不服美帝的資本。

    首先看1950時雙方的經濟

    1980年時美蘇相對衰落,即便這樣美國的人均不輸英國,總體體量更是吊打,這時候英國經濟甚至還不如法國和聯邦德國

    最後看軍事,好吧,什麼都不用說了……

    戰爭結束後,英國就認識到了自己地位的變化,英國戰後做的第一件事建設福利國家,加強國家對經濟的干預,透過《國民保險法》和《國民醫療服務法》,戰爭剛結束,人民對於那些高喊維持英帝國疆域,守護榮譽的口號根本不感冒,大家都關注實際利益和美好生活的保證。

    甚至我們可以看到由於美蘇兩個大佬都對舊殖民體系沒有好感,大英帝國便只能順勢而為進行瓦解過程。

    首先是《蒙巴頓方案》帶來的印巴分治,接著英國又放棄了在巴勒斯坦的託管權,在20世紀50年代相繼和馬來西亞,肯亞,塞普勒斯打了三場戰爭,但最終證明英帝國往昔風光不復返的是1956年的蘇伊士運河戰爭。

    埃及的納賽爾準備對蘇伊士運河實現國有化,但英法由於持有大批股票而不願讓出經營權,便唆使以色列進攻埃及,然後他們藉口保護運河,制止戰爭對蘇伊士運河進行軍事佔領。由於受到美國,蘇聯,中國和全世界其他政權的指責,英法不得不撤軍。這個事件使得艾登政府垮臺,保守黨的新內閣加速了英國從殖民地撤離的政策。

    如果中東成了美國和蘇聯意圖染指的修羅場,他英國又有什麼資格將獨立的力量立足於此,除非是以從屬形式跟著美國。

    英國最後展示威嚴的應該是1982年的馬島戰爭,雖然沒啥經濟和戰略價值,而且路途遙遠,但鐵娘子撒切爾也是藉此勝利宣示即便英國衰落了,也不是某南美小霸王惹得起的。

    英國牛逼的時候要麼光榮孤立,要麼大陸均勢,平時高高在上傲視群雄,俯視Continental國家的螻蟻打來打去,看事態不對(某個Continental國家變得過於強大)就出手就攪得滿城風雨。

    但戰後的英國開始放下這種姿態,也沒了曾經問鼎天下的龐大能量,老老實實跟在美國後面搞事情了,甚至連促進歐洲一體化,對抗蘇聯不也是更多出於美國的利益要求嘛。

  • 4 # 銳不可當1799

    這可能又是個偽命題。二者關係就是傳統守成大國與新興大國之間的關係。

    英國是守成大國,就是已經長期佔據世界第一大國位置的國家,號稱日不落帝國,在全球各地擁有眾多殖民地。

    而美國則是新興大國。早在十九世紀下半葉,美國經濟已經超越英國,成為實際的第一大國。但是,自從獨立、南北內戰結束後,才有機會把視線轉移到世界。那時,世界已經被列強瓜分完畢。作為新興國家,沒有走直接與以英國為代表的傳統強國相對抗的道路,而是提出門戶開放政策,主張利益均沾,得到了傳統強國的認可。而美國卻把主要的注意力用於發展國內經濟,注重新科技的研發運用,使其經濟得到較大發展。

    一戰開始後,美國充分利用了這一千載難逢的機會。向交戰方提供軍火及戰略物資。戰爭末期,雙方兩敗俱傷,精疲力盡。美華人見時機成熟,宣佈加入佔優勢地位的協約國一方對德宣戰,成為收穫最大的戰勝國。巴黎和會時,威爾遜總統主持戰勝國建立起新的世界秩序。而世界霸主英國卻因為戰爭,受到極大打擊和削弱,不少殖民地開始獨立。但是,儘管如此,美國並沒有急於登上老大寶座,仍然專心發展本國經濟,怠於參與世界事務,孤立主義長盛不衰。直到二戰爆發,美國仍然未改變。並且重蹈一戰覆轍,大發戰爭橫財。

    經過了一戰二戰,英國已經大為衰落,殖民地再次紛紛獨立,日不落帝國風光不再,基本上已經由世界性的超級大國,淪為地區強國。而美國則再次強大,成為名副其實的超級大國。戰後英國與歐洲大陸國家一樣,百廢待興,民不聊生。而美國則實力雄厚,實施了馬歇爾計劃,振興歐洲,取得了顯著效果,包括英國在內的歐洲國家對此,受益匪淺,感恩戴德。至此,美國正式接管世界,成為名副其實的世界頭號超級大國。

    至於說,英國許多人心裡不是滋味,可能存在。但是,無奈實力不濟,也不得不服。也可能在某些科學技術和人文領域,英國存在獨特優勢,但是,總體來說,美國已經全面超越,二者的主從關係已經顛倒。

    在新興大國與守成大國之間的關係上,有著修西里德陷阱之說,就是必然是二者發生你死我活的對抗,才能實現新老交替。但是,美英之間的關係轉變,卻走出了這個陷阱,這一點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美國此前的做法,具有很大的借鑑意義。當前,國際上又有中美之間可能發生修西里德陷阱一說,而我們國家卻極力反對,不到萬不得已 ,儘量避免與守成大國美國的對抗。應當說,這樣做是明智的。正像朱元璋當年那樣,深挖洞,廣積糧,緩稱王。這才是應該做的。

  • 5 # cyee

    蒸汽機的發明,使得英國在18世紀60年代發動了世界第一次工業革命的國家,它開創了以機器代替手工勞動的時代,英國第一次工業革命後無論是經濟還是軍事都已經踏入了近代化開端的道路。

    由於英國率先完成工業革命,隨後的英國便一直處在世界霸主的地位,國家強大了,那野心肯定變得很大了,英國不斷向外發動戰爭來開拓自己的殖民地,在1914年英國殖民地面積達3350萬平方千米,佔了全球陸地總面積的四分之一,相當於現在的三個中國兩個俄羅斯。

    世界的霸主地位不是永久不換的,雖說英國靠第一次工業革命統治了世界將近半個世紀,但接下來發生的第二次工業革命就沒有英國的參與了,由美國,日本歐盟等國家主宰了了第二次工業革命。

    美國、德國、等參加過第二次工業革命的國家發展起來以後,德國對一戰簽訂的不平等條約感到不滿,便開始發動了轟轟烈烈的第二次世界大戰。

    二戰過後,使英國這個曾經的世界霸主,和以前輝煌的成就已經開始漸漸成為我們當中人們的過去時了,日不落的大英帝國已經不復存在了,英國開始逐漸走向衰弱的路程,曾經廣闊的殖民地現在只有英國的本土領土了,二戰成就了新的世界霸主美國。

    美國這個僅僅用了兩百年的時間就發展成為世界發達國家,無論是經濟還是軍事、科技都是位於世界前列的超級大國,可以說是哥倫布的發現才成就了現在強大的美國。

    英國的不服氣就是因為是英國的人打開了美國的大門,讓美國看清了這個世界,如果美國再不發展可能這個美國門就不是被推開了而是被炸開了。

  • 6 # 史話戲說

    不是服不服美國的問題啊,當兩國的利益需求不完全相同時,當然不可能什麼事都一起幹了。這和“服”與“不服”無關,只是大家都在做最符合自己利益的事。

    對於冷戰時的英國來說,一個很大的矛盾就是英國想維持自己的遠洋軍事能力和全球存在,但北約的共同防禦體系要求它當好大西洋衛兵。一方面,英國的盟友需要它來執行反潛和防空的任務、維持大西洋上的安全,而另一方面,英國作為老牌強國,又希望自己有獨立撐起一場軍事行動的能力。這就是為什麼英華人在成本吃緊、部隊規模退居二線的情況下,還要堅持搞“五臟俱全”的武裝力量的原因。

    在這樣的背景下,和當著北約大哥的美國相比,英華人在發展道路上就顯得相對“若即若離”一些。不管是六十年代的科威特“武力展示”、還是後來讓老舊的“火神”轟炸機強行繼續服役,看似是英華人在不顧北約和美國、自己玩自己的,但其實都是維持自身武力、保有軍事資源的做法。把“服”和“不服”這種思路帶到國家決策層面來考慮,本身就是一件很奇怪的事。英國做有些事是為了協助盟友,做另一些事則是為了自己的利益。對於英國來說,這兩種事都要做,兩種事都不能少。

    其實馬島戰爭已經是一場很說明問題的國際事件了。一方面,北約的各位成員沒有選擇直接協助英國,頗有種抱著胳膊看這個老頭打把勢的意味,但另一方面,阿根廷一回頭,就發現在英國的影響下,自己本來預期的國際支援已經煙消雲散了。而英華人的遠海戰爭機器雖然已經是東拼西湊、縫縫補補的產物了,但到了這個時候,它的齒輪還是成功運轉了起來。英國佬在戰後大部分時間的定位就是如此:磕磕絆絆,不復當年,也不再是帶頭大哥,但是它仍然能證明,自己是個不容忽視的存在和極有價值的盟友。

  • 7 # 歷史風暴

    二戰後的英國是不服美國,二戰時期美國強大的實力早已經讓英華人知道自己的時代已經過去了。可惜就算他們不服,想要把美華人從大西洋、太平洋和歐洲地區趕走,也沒這個實力。畢竟,這些地方的大多數利益是英華人沒有能力保護,被德意日法西斯奪走,再被美華人奪過去的。就算有些地方是英華人讓給美國,也是有求於美國而做出的利益交換。在大西洋海戰中,英國不敵德華人的潛艇狼群戰術,被迫和美華人簽訂了驅逐艦換基地協議,將大量軍事基地讓給美華人用。

    (大西洋海戰期間,為了得到緊缺的驅逐艦,丘吉爾代表大英帝國用大西洋上的軍事基地的使用權在羅斯福那裡換了50艘驅逐艦)

    所以,二戰中,英國在世界上的地位一落千丈是自己實力不足導致的,而在此期間美國恰恰展示了自己強大的國力軍力,不論英華人服不服美國,他們都知道自己這點實力根本不是美華人的對手,要是英華人出爾反爾和美國爭奪世界各地的利益,只會被美國吊打。

    但是,英華人是不甘心的,從17世紀末期到二戰之前,英華人與西班牙、荷蘭、法國、俄羅斯、德國等強國持續了幾百年的博弈,無論在陸地上還是在海上,英華人憑藉自己強大的武裝力量和高超的外交手段無往不利,這種情況下英國怎麼會因為自己在二戰中的衰落而心甘情願變成美國的馬仔呢。

    而且,不要忘了美國曾經是英國殖民地,二戰的時候奉自己的前殖民地當老大還得畢恭畢敬的,英華人只不過是權宜之計,一旦來自法西斯的威脅消失,英國還是會想辦法蹦躂蹦躂,刷刷存在感。因為,雖然戰後美國成為資本主義世界霸主,但英華人還不想把世界範圍內的利益拱手相讓。於是,二戰結束之初的那些年,英國總是被美國教育,經過多年的教育最後英華人終於老實了。

    比如,一開始英國是不願意各殖民地獨立的,這意味著他對當地的影響力將會大為削弱,而只要英國同意這些殖民地獨立,他們多半會投奔更為強大的美國。可實力不濟的英國,在美國的督促下只好履行二戰期間的承諾同意殖民地獨立。不過,那個時候英國還沒有意識到美國試圖獨霸資本主義世界的強大意志力,還在跟美國論哥們。

    改變英國三觀最關鍵的事件是發生在1956年的蘇伊士運河危機,這期間美國的強力介入讓英華人大吃一驚。

    1956年埃及納賽爾政府宣佈將蘇伊士運河收歸國有,並打算依靠蘇伊士運河的收入修建阿斯旺大壩。當時英國擁有蘇伊士運河44%的股權,納賽爾政府的舉動無疑讓英國損失巨大。法國也有蘇伊士運河的股權,所以英法一合計乾脆找機會教訓埃及一下,讓他知難而退。

    (圖中連線地中海和紅海的細細線條就是蘇伊士運河)

    於是兩國找到以色列,三家在法國巴黎郊外一個叫做費弗爾的地方吃了個飯,然後舉行了秘密會談。會談具體細節已經沒人知道了,大概內容是以色列出兵攻佔西奈半島,英法兩國假意勸和,讓以色列和埃及以蘇伊士運河為界停戰,英法再出兵佔領蘇伊士運河,以監督以色列和埃及之名繼續控制蘇伊士運河,以色列也得到了西奈半島。

    1956年10月29日以色列發動了對埃及的突襲,埃及軍隊根本不是以色列的對手,很快埃及軍隊就在西奈半島潰不成軍。

    (以色列用來攻擊埃及軍隊的M4A4謝爾曼)

    英法適時跳出來拉架,勸以色列和埃及以蘇伊士運河為界罷兵。埃及肯定不願意啊,好端端的被打一頓又失去了大片領土,怎麼可能聽從英法的調解。

    英法就等埃及拒絕呢,他們以此為出兵干涉的藉口,派出了100多艘艦船,200多架飛機發動了對埃及的進攻。

    (西奈半島的以色列士兵在向法國飛機揮手致意)

    這要是在二戰前,英法的陰謀就得逞了。可是,1956年的世界已經不再屬於英法,就在兩國聯合以色列胖揍埃及的時候,真正的霸主美國和蘇聯說話了。

    美國總統艾森豪威爾大怒,不僅直接向英國政府施壓,還拋售英鎊導致英鎊貶值15%,英國趕緊向國際貨幣基金組織貸款,可見美國的做法已經讓英國政府收支困難。但是不要忘了,美國在該組織中有最多的投票權,美國不同意英國就借不著錢。於是,在美國的否決下英國一毛錢都沒借到。

    (美國總統艾森豪威爾)

    英國徹底傻眼了!

    蘇聯看到英法出兵埃及也非常生氣,當時蘇聯威脅英法兩國,如果不從埃及撤軍就對兩國發動核武攻擊。

    就這樣,在兩個真正霸主的壓力下,英法灰溜溜地從埃及撤走了。

    這下英國服氣了

    蘇伊士運河事件不僅導致了英國艾登政府的垮臺,對英國在全世界的形象也是一種打擊,更重要的是,英國終於清楚了自己的地位。

    世界已經變了,英國要想在世界上混下去,就要拋棄以前的舊思想,踏踏實實當美國的小弟,否則就得挨收拾!

    從那以後他就真的服氣了!

  • 8 # 梨城雅士

    雖然二戰削弱了英國,

    導致其殖民地鬧獨立,

    但作為昔日一流強國,

    其影響力仍超過美國。

    憑著日不落帝國餘威,

    英國在全球仍然獲利。

    英聯邦體現上述作用。

    同時美國的歷史原因,

    也使英華人輕視美國!

    美國源自北美殖民地,

    透過反英獨立而建國!

    美國英屬殖民地歷史,

    自然使英國不服美國。

    這反映英國殖民心態。

    美國繼承了這種心態,

    對外擴張,稱霸全球!

    英美這兩個殖民強盜,

    一丘之貉,充滿罪惡!

  • 9 # 鄭說豫見

    這個問題問的很中國思維,好像一個國家不當老大就是衰落,就要不服新的領導者。

    這實際上是對英國定位的問題,一個是大家眼中的英國,一個是英國自己的角色定位。

    英國在二戰前,是無可爭議的世界霸主,是世界主要規則的制定者和領導者,這些規則包括政治、軍事、外交,乃至經濟、科技、文化等各個方面。

    這樣說太過空泛,舉個例子,僅就對殖民地的治理而言,很明顯英國最好、法國其次,西班牙、葡萄牙的治理最差。這個最能體現一個國家的綜合治理水平,英國的殖民地基本上都成為了發達國家,秩序最好,西班牙、葡萄牙的殖民地成了落後、貧窮和混亂的代名詞。

    二戰之後,英國的殖民地紛紛獨立,這其中也有兌現二戰承諾的因素,也是歷史發展的必然。但英國的殖民地,仍然組成了英聯邦,在制度、文化、意識形態等方面與英國高度一致。包括,美國取代了英國的地位,某種程度上更像是兒子長大了,老爹將管理權交給了兒子,自己成為精神上的領袖和價值歸宿。

    但看GDP或軍事方面,英國排名落後了,但英國本身的體量不大,經濟發展到一定程度上,人口規模就成為經濟規模的最大原因。如同繼續發展下去,中國的經濟規模必將超過美國,印度也會超過美國,原因無外乎這兩個國家的人最多。

    但英國的經濟質量仍然是非常高的,體現在人均GDP,仍然處於經濟產業鏈的頂端位置,比如金融、比如手機架構設計。英國曾經是世界工廠,中國現在是世界工廠,並不能說中國比英國的經濟領先了,相反中國是幹了英國幹剩的活,這是兩國在經濟產業鏈的結構和位置決定的。英國的產業更高階,背後是強大的科研教育體系。中國的產業更有規模,最大的優勢是龐大的勞動力規模。

    再說英國服不服美國的問題,英國和美國都是獨立的國家,有不同的主張和意見很正常,爭吵也正常,不可能完全一致。但英國和美國是特殊的國與國的關係,英國是母國,美國是英國最近的盟友,兩國在從價值觀到具體的政策很多方面,都是一致的。

    美國的經濟規模大,實力強,承擔的責任更大。英國更多是扮演教父的角色,也一直是美國最堅定的夥伴,雙方有不同意見,有爭吵,但都是基於雙方的國情,幾乎透明的溝通和交流的,這是真正的盟友。

    二戰以後,英國幾乎參加了美國的各種軍事行動,從不缺席。即便是美國攻打伊拉克,聯合國不同意,北接不同意,英國也照樣參加,是英國不服美國嗎?我看更多是英國在激勵美國,引導美國幹活。

    美國的前總統的競選口號是讓美國再次偉大,英國的現任首相鮑里斯,提出的目標是讓英國成為地球上最偉大的國家。

    這個偉大肯定不是經濟總量、軍事規模和人口規模,而是指經濟上最繁榮,英國的子子孫孫更長壽、更幸福、更健康、更富裕,要把最光明最美好的事物帶給英國!鮑里斯能夠當選首相,他的目標也不完全是空談!

  • 10 # 四川達州人

    對。

    1944~1956,是英國拉攏法國拒絕形成美蘇二強制的最後掙扎期。1956年,英法最後博了一把,聯合以色列入侵埃及,最終只有7天時間,就被蘇聯美國(也包括新中國)聯合鎮壓,兩國狼狽退出,帶走了兩大殖民帝國的最後餘暉。

    此後英國徹底淪落為美國跟班,法國陷入混亂,爆發叛亂,最終戴高樂出山搞憲法改革,玩半總統制,獨立發展核武裝,退出北約軍事體系,走上第三條路。

    為啥?

    英國是日不落帝國,二戰時期被美援控制了也被蘇聯美國中國聯合壓迫,被迫同意民族自決。戰後英國自然不願執行,可印度最終獨立,國力嚴重下降,失去印度的人口與糧食,其他殖民地也在開始追求獨立,所以英國支援法國再佔中南半島,就是想兩個難兄難弟聯合起來,打擊獨立運動,阻止國力下跌。

    只要繼續擁有殖民地,英國就能獨佔殖民地市場,吸血彌補自身,就有實力維持武裝力量,與蘇聯美國並列啊。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5G時代是不是就不用拼網速了?打遊戲也不會有延時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