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布穀公社

    中國畫的一個重要特點就是“散點透視”,而攝影中採用的“焦點透視”,與油畫所使用的焦點透視原理是一致的,它們都是遵循了光學成像的原理來表現畫面的一種技法。

    採用了焦點透視法的油畫作品

    中國畫的“散點透視”的視點是移動的,有著多個視點。張擇端的《清明上河圖》是散點透視多個視點的典型代表。

    在《清明上河圖》中,我們可以看到類似“移步換景”的效果,我們眼睛的可以“擷取”畫中的任何一個截面,看到的都是一幅相對獨立而又是整幅作品一部分的畫面。

    散點透視的好處就在於此,創作者可以在一幅宏大的敘事或者寫景的場面中,將多個視點“看到”的場景融合進一幅畫中,比如在《清明上河圖》中,我們可以透過卷軸的不斷展開,觀者的視角隨著畫面展開看到到不同的場景和內容,在這幅作品中,我們似乎看到了北宋時期繁華的街道和人物生活的場面,從全貌到細節都一覽無遺,畫面的層次感,畫面的故事情節,風景全貌都可以表現出來。

    而攝影中的焦點透視,卻因為視點是固定的一個點上,所以相對中國畫的散點透視來說,有著自己的獨特性的同時,又有著一定的侷限性。

    攝影中運用焦點透視的手法來拍攝畫面,出來的效果是符合人的視覺原理的。

    焦點透視的理論最早形成於西方的油畫理論。一般來說,油畫的視點都是按照人眼觀察的角度來描繪場景的,所形成的畫域只有60度,攝影中的普通鏡頭大抵也是如此。

    採用了焦點透視法的油畫作品

    採用了焦點透視法的油畫作品

    簡單點來說,攝影中的焦點透視,反映出來的只能是我們人眼所看到的、有限的真實場面。

  • 2 # 藝術旅程

    傳統中國畫採用的是散點透視,也可以理解為隨心透視,只要構圖和畫面效果需要,想怎樣畫就怎樣畫,透視,構圖隨心走,也有心中之溝壑之說。同一幅畫面中,畫者是主人,是造物主。常見的透視方法有平遠,高遠,深遠法。

    西方繪畫,採用的是焦點透視,當代稱之為鏡頭語言,畫家遵循透視規則,忠誠的描繪大自然。畫面中的物體都遵循近大遠小,近實遠虛的規則,統一到畫面中,具有很強的現實的真實感,常用的透視規則是平行透視和成角透視。

    在攝影藝術中,利用透鏡的凹凸角度不同聚焦而行成影像,使影像不同程度的畸變,形成長焦,短焦,微距,廣角,魚眼等不同的透視效果,具有不同的藝術感染力。

  • 3 # 鴻鵠迎罡

    東西方由於文化理念不同,因此,在藝術創作中的觀察視角上也不同,在中國畫,尤其在國畫山水中,畫家常常採取“散點透視”來完成創作。“散點透視”依託多個視點、移動著觀察山水自然的形態,目的是為了刻畫出山水的縱深感和層次感。

    何海霞山水《幽谷奔流》

    散點視角的包容性極強,可以把許多物象組合到一個畫面裡,由遠及近,一一展開,讓觀者看到一幅包羅永珍的長卷。這種觀察方式給人感覺眼睛可以透視,可以觀察到被遮擋的景象,從而能展現出豐富而飽滿的畫面內容。

    雷諾阿《手拿雛菊的年輕女孩》

    另一方面,多個視點又是獨立的,它們能獨立組成一幅小畫面,如果抓取一個視點所形成的畫面,可以看到,小畫面也是完整的,有“麻雀雖小五臟俱全”的感覺,裡邊的內容同樣很豐富。

    大型山水畫,人物群像圖常常採取“散點透視法”來創作,這符合華人世間萬物都是相互依存的文化理念。

    查茲卡《維納斯和丘位元與僕人在一起》

    油畫中常常採取“焦點透視法”,是把視角固定在某一個點上,然後以這個點為中心,向周圍擴散著進行觀察。從根本來講,焦點透視法符合“眼見為實”的原理,僅僅表達目光所及的範圍,這也符合光學原理。

    李可染《丹霞楓林圖》

    攝影技術誕生後,最開始都是借用油畫技巧,因此,“焦點透視法”很快成為攝影技術裡重要的表現手段。焦點透視所展現出來的物象更真實,更科學,但缺點也很明顯,視角相對有限,很難延伸到60度以上的視角範圍,對錶現宏大的敘事場景有些力不從心。

  • 4 # 愛讓水香

  • 5 # caomin58

    有人說“焦點透視法”起源於西方繪畫藝術,這是不準確的。從人類發展史中,無論東西方繪畫的出現,即使遠古的石刻、壁畫、象形符號都表現出了人類最原始的視覺透視習慣和原理。最早期的瑪雅文化中,古瑪雅繪畫都遵循了“焦點透視法”。中國的古典繪畫同樣表現出了這種透視特徵。隨著相機的出現,攝影人遵循對人物、景物的視覺習慣,將繪畫透視技巧用在了攝影創作中,無論由近及遠、由大及小、由寬及窄、由面及點、由面及線等等都客觀地反映了視覺規律。

    而所謂的“散點透視法”無非是將傳統客觀的透視習慣主觀性的將焦點外延拓展,轉移,流動,從中心焦點向多方位引導,從而形成多個獨立的焦點,內容上又相互聯絡,相互補充和說明。“散點透視”散而不亂,散而集中,散而統一。“散點透視法”遵循了人的內心與意識,三維地、立體地呈現客觀世界的多元性與複雜性。在當今國內外的繪畫和攝影創作中廣泛使用。

  • 6 # 晚秋愛拍攝

    先說國畫中的散點透視,中國畫家用一種獨特的藝術眼光觀看世界,細微的觀察景物,巧妙地用在一幅作中,體現了華人審美觀和濃厚的浪漫主義色彩,這種表現空間的方法一般稱為"散點透視‘’攝影中的焦點透視,我在攝影筆記看到的一首古詩來說說吧!明,王陽明。山近月遠覺月小,便道此山大於月。若有人眼大如天,當見山高月更闊。這首詩將透視這件事說明白了,當代攝影藝術奇妙挽發新的美感具有瞬間唯一性,在創作時採用最普通的鏡頭,以常用的焦點透視,透過光影,線條和色彩的調整,能完成一幅好的作品。

  • 7 # 詩夜城主

    國畫的“散點透視”和攝影中的“焦點透視”,我認為這兩種透視是“遠房親戚”的關係,為什麼那麼說呢?因為國畫和攝影完全不沾邊,只是“超寫實主義”風格的油畫和攝影有著千世萬縷的關係,而國畫與油畫又有著帶點血緣的關係,中國油畫有著國畫的“寫意”趣味,

    所以攝影中的“焦點透視”蘊含著西方油畫的“光影明暗對比、空間透視效果”,在某種意義上來講攝影還是屬於“西方式”攝影,國畫依然是東方的藝術,以至於人們把東西方藝術結合起來做比較是一件很矛盾、很困難的事,國畫“寫意”,油畫“寫實”,攝影同樣也是“寫實”,只有整理清楚這些關係,我們才能區分“散點透視”與“焦點透視”的不同之處,

    藝術太複雜,我習慣把它擬人化,國畫中的“散點透視”好比汽車的“遠光燈”,讓人很難分清楚那一束主光在哪裡?當然了,這並不重要,因為“遠光”是方便別人的,你只要有看到光就可以了,不一定要看到車子(實物),國畫的“散點透視”所表達的也是這樣的效果,整個畫面都要有“亮點”,既然是“寫意”,就讓你去盡情的遐想,

    自然而然,攝影的“焦點透視”就好比汽車的“近光燈”,它的光是聚集在一起的,“近光”是方便自己,所看到的物象都是要實實在在,攝影的“焦點透視”和油畫一樣都是為了突顯出物象的“體積、空間、結構……”,給人們的審美有主觀意識和客觀意識;而國畫在審美上只有“意境”的意義,這是大自然的美,而不是人為的美,

    攝影可以說是“寫實”也可以說是“紀實”,也就是說畫面中有分“主要與次要”,光影是攝影的核心,就好比色彩是油畫的核心,都是借光與色彩表達情緒,突顯主題,所以“焦點透視”就是為了集中那一束主光,綜上所述,這就是國畫的“散點透視”和攝影的“焦點透視”的不同之處,

  • 8 # 影像洪辰班

    國畫中的“散點透視”具有一個特性:無論你觀賞畫面的任一位置的內容,它們的大小都是一樣的,都是我們看到的實物的大小,也就是說畫面的每一部分都是相對獨立的,但又互相聯絡在一起的!比如下圖的效果↓↑畫面中的人物、景物,從左到右都是一樣大小,不存在什麼近大遠小的情況,這就是國畫中的散點透視效果!下圖依然是這樣↓

    再看下面的圖↓非常壯觀的長城畫!從近景的松樹,到中景的長城城樓,再到遠景的山脈,並沒有遵循什麼近大遠小的透視效果,每一層次的景別都有其獨立的視覺大小表現,如果我們聯想一下這是一幅捲紙國畫,那麼在慢慢鋪展開來的過程中,我們每一刻看到的都是一個完整的實物大小的景觀,獨立而又完整,完全鋪開以後,各個獨立部分又是相互聯絡在一起的!這就是國畫中的移步換景!↑而再看這幅攝影圖片,近景的山脈大氣寬廣,慢慢將視線向遠處延伸,群山的大小發生了明顯的變化,越遠越小,最後快要趨於虛無了!這就是攝影中的焦點透視效果,近大遠小,這和人的眼睛觀察事物的結果是一樣的,比如下圖↓↑距離越遠,透視感越強,從近處的面,漸漸變為遠處的點,這是因為攝影相機的光學玻璃鏡頭的特性所決定的,相機的空間是非常有限的,所以不能像國畫那樣按照實物大小進行取景,必須要進行視野的壓縮,才能將相機“看到的”景物裝到有限的機身內!

  • 9 # 柳侍墨

    昨天我在其他地方看到了“散點透視”,我沒學過國畫,我只用過板刷;而且無論是畫畫還是攝影,我學的都是焦點透視法。所以我不懂這個“散點透視”——昨天我是真心想求一個答案的。

    今天我各種找人,就“散點透視”這個問題,問了一上午,似乎是懵懵懂懂了一些。所以,我想把我所理解的“散點透視”和“焦點透視”的不同,分享出來,供(和我一樣的美術小白)參考。

    關於“散點透視”和“焦點透視”的概念,我就不說了。百度都有,照樣搬沒意思。

    以下,我只說我自己理解的這兩種透視關係有什麼不一樣。

    焦點透視

    如果我問您,作為一個正常人,是手大呢,還是臉大呢?您一定會不假思索地回答:臉大。

    是滴,我在學畫畫的時候,老師也是這樣講滴。

    正常人,手的長、寬、手掌面積,是不可能超過人臉滴。

    不信您比一比。

    但是在攝影作品裡,同一個人,手所佔用的“畫面面積”是經常會比臉所佔用的“畫面面積”大滴!而且還會大很多滴!

    不信您對比一下,下圖中,模特的手,相對於模特的臉,所佔用的畫面面積,大小有什麼不同。

    這就是“焦點透視”關係中的“近大遠小”。

    近大遠小是焦點透視關係中最基礎的部分。通俗易懂,簡單易學。

    同一個物體,你把它放到離你近1米地方,和把它放在離你10米的地方,你所看到的物體大小是不一樣的。

    我們所學的西洋畫法(素描、水粉、油畫等等),還有攝影所學的理論知識,全部都是以焦點透視為基礎來進行創作的。

    散點透視

    我學畫畫,學的就是焦點透視;我玩攝影,用的也是焦點透視。可以說,近大遠小,是我所學到的美學知識裡面,最最基礎的東西。

    我用過鉛筆,炭筆,板刷,馬克筆……我還就沒學過怎麼用毛筆畫畫!

    所以,對於“散點透視”,我是一臉懵逼的。

    我不會的我就想問,我不喜歡不懂裝懂——這也是我昨天提問的原因。

    然後今天我問了一圈兒,大概搞明白“散點透視”的意思了。

    所有的透視,都指的是,物體之間的擺放關係。

    “焦點透視”是近大遠小,即:同一個物體,離你近的時候,你覺得會“大”;離你遠了以後,你會覺得“小”。

    而“散點透視”則是忽略了近大遠小。即:無論這個物體,擺在哪裡,它的大小 ,始終不變。

    如果您還不明白,那麼我再講直白一點——

    1、拿出您的一隻手。放在離眼睛大約10CM左右處,看看它有多大;

    2、同樣是這隻手。您把胳膊伸直了,看看這隻手,有多大。

    手放在近處,會感覺比較大——這是焦點透視;

    手沒變——這是散點透視。

    我這麼說,不知道您理解了沒有。

    給個直觀圖(下圖)

    上圖中,模特的兩隻手,實際上,是一樣大的——這是散點透視;

    但是在照片裡,前面(離你比較近)的手,會顯得 更大一些——這是焦點透視。

    散點透視沒有照片,因為所有能夠拍攝照片的器材,成像的原理,全部都是焦點透視。

    但是散點透視是有圖的,《清明上河圖》就是“散點透視”的代表作品。

    除此之外,還有很多國畫都是沿用了散點透視的技法來作畫的。

    希望您也可以喜歡我。

  • 10 # 光線攝影學院

    焦點透視,是科學的透視,也是數學的透視,是有一套數學計算以確保符合真實的透視。

    散點透視,是不科學的透視,是不符合數學計算原理的透視,但是,確實符合人眼的感覺的透視。

    郎靜山的中國畫意攝影,以上這些郎靜山的照片,都是暗房合成的了。在合成的過程中,是不需要遵循焦點透視的了。嗯,這就是中國畫意攝影。

    人眼的感覺,或者說我們的親身體驗,往往是不符合數學計算的了,這個非常正常。

    你的感覺,不一定符合真實,就是這樣的了。

    因此,也可以說,散點透視,是華人的透視。

    而焦點透視,是西方人的透視。

    華人,注重感性。

    西方人,注重理性。

    焦點透視,經過達芬奇等人的研究之後,已經非常科學了。

    散點透視,在近現代一度被認為是華人的一個缺點,但是,後來也逐漸被認為是華人的一個特點了,這個特點,無所謂好壞,只在乎你如何用如何看待了。

    攝影,經過照相機拍攝的照片,天生就是符合焦點透視的了,而不是散點透視的了。

    但是,如果我們要ps合成照片的話,這個就必須要研究焦點透視了,否則,你ps合成的照片,如果違背了焦點透視的話,就會顯得虛假了。

    不過,對於中國畫意攝影來說,本身就無所謂的照片的真實和虛假,所以,也就無所謂追求焦點透視的真實性了。

    因此,中國畫意攝影,最終,大多數都是散點透視,不符合焦點透視的了,看起來也確實是虛假的,但是,意境卻很好。

    而西方的ps合成的數碼照片,雖然都很符合焦點透視,但是,意境就不可能是中國畫意攝影的意境了。

    你不能夠用西方人的焦點透視來評判中國的畫意攝影。

    因為東西方的審美標準,是完全不同的了。

    當然,對於想要ps合成出真實的效果的人來說,還是有必要學習一下焦點透視的基本原理和基本規則的了,如果你不學習,你ps的效果,合成的就顯得虛假了。

  • 11 # 吉星柔光

    在中國畫中從來就沒有什麼“透視”之說,所謂“散點透視”是現代華人受西方傳統繪畫中的透視學說的影響而借用的,是強加給中國畫上的一種解讀,以達到國畫也不落後西方繪畫的依據,實則是文化不自信的自欺欺人的一廂情願的表現。

    中國畫家對自然界的力量的感知,依託於中國畫家主觀意識高於客觀存在的再創造,雖然受自然之魂魄感化而動,但是在畫面的經營位置時,絕不放棄自我的主體地位,做自然界物像的融入者。在這個問題上西方畫家是遵循自然規律的原則,以科學方式探求物像的真切空間呈現,折服於自然界的神奇力量,而全心致力於對映之責。

    中國繪畫的篇幅形式來源於觀察方式,蘇東坡曾在詞文中有關視覺空間和描述:“遠山長,雲山亂,曉山青。”這是呈現出來的是時間、氣候、空間所帶來的山勢視覺變化。王維撰寫的《山水訣》與《山水論》中,關於透視的遠近及物像變化的事宜:丈山尺樹,寸馬分人。遠人無目,遠樹無枝。遠山無石,隱隱如眉。遠水無波,高於雲齊。雖然中國畫顯得很程式化,然而畫家在師法自然之中,能根據客觀物像中進行主觀把控,在方寸之間超以象外,運籌帷幄,借物抒懷。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棉麻絲綢你更喜歡穿哪種材料的衣服?為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