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三目巨人文史
-
2 # 穿棉襖的大叔
人類祖先伏羲和女媧都是蛇,作為後代的華夏族群為什麼叫做“龍的傳人”?
其實這個問題有一個誤區,華夏民族一直稱自己為“龍的傳人”,實際上和伏羲、女媧的關係不大,伏羲、女媧的形象是在神話傳說的流傳中不斷的發展衍生出來的。
圖騰融合
我們知道在華夏遠古時代存在著不同的部落,每個部落都有自己所崇拜的圖騰,比如有蛇的圖騰,有虎的圖騰等等,隨著部落之間的戰爭兼併,最後一個大的部族統一了眾多的部落,並將各族的圖騰進行合併和演變,逐漸的演化出了龍的形象(龍圖騰)。
從考古證據上說,河南的仰韶文化中出土的用貝殼擺砌而成的龍雕像,可以追溯到公元前五千年,這就是當時人們嚮往龍的證明。
因此,我們說“龍的傳人”這種說法是氏族圖騰演化而來的,並從古代一直延續至今。
好,說完了龍,那我們再聊聊伏羲、女媧的形象又是如何演變,又為什麼說龍的傳人與
伏羲、女媧的形象關係並不大呢?
其實關於女媧的形象,後世一直都有著諸多的爭議,畢竟女媧在我華夏神話中佔據十分重要的位置,換現在的說法就是女主角之一,她既是補天救世的女神,又是造人的祖先。
最早關於女媧的記載可以追溯到《山海經》,書中這樣描述:
有神十人,名曰女媧之腸,化為神,處慄廣之野。
意思是女媧死去化成了十個神人,從這裡可以看出,女媧很有可能是古華夏某個部落的象徵。
後來《楚辭·問天》中描繪的女媧人首蛇身的模樣:
傳言女媧人頭蛇身,一日七十化。
而漢代應劭的《風俗通義》中賦予了女媧造人的神話,這個時候的女媧是完整的人身。
塗殷康在《蛙神話源流》一文中則認為,女媧氏是以蛙為圖騰的氏族在傳說上的祖先,我們稱之為女媧氏族。
按照《說文》的詮釋,塗殷康指出,媧音同蛙,女媧是某部落的蛙女神。也就是說,女媧在這裡的形象是青蛙的形象。後來在馬家窯文化中出土的陶器上的蛙形人像,似乎印證了這一點。
而伏羲的形象亦是如此,對伏羲的記載,最早出現在《周易·繫辭》中;而古代歷史中對伏羲的記載最早是戰國時期的《莊子》,不過《莊子》一書中對伏羲身份記載較為混亂,或人或神,前後稱呼都不相同。這或許是因為伏羲的神話傳說成形較晚,隨著時間的推移,反倒是越往後對伏羲的記載越清楚。
即便在後來,對於伏羲的形象也是各有各的看法,在《列子·黃帝篇》中講述伏羲的形象說:
庖犧氏蛇身,人面,牛首,虎鼻。
宋代羅泌的《 路史·後紀》則說伏羲是龍身,《帝王世紀》才提出伏羲是蛇身人首。
此外,在伏羲出現的《周易·繫辭》中女媧並未出現,女媧最初出現的古籍中也沒有對伏羲的記載,甚至到漢代,二者的關係還是很微弱的。
所以,女媧和伏羲是人類先祖這一傳說,是後來才有的,它和龍的傳人的說法不能混為一談。
-
3 # 一老沈一
“人類祖先伏羲和女媧都是蛇,作為後代的華夏族群為什麼叫做‘龍的傳人’?”
第一,伏羲女媧人首蛇身,被作為“人類祖先”進入華夏族的神話系統,起於戰國興於西漢,是比較晚的事情——遠遠晚於華夏族認為自己是龍的後代這件事。
第二,西周,是中國的第一次地域和民族的“大一統”,這個時候,周族以自己為華夏族的觀念,以及先祖以龍為圖騰的觀念,已經見諸於古籍了——這比伏羲女媧傳說融入華夏族文化,早了約一千年。
第三,秦漢時期,中國實現了第二次“大一統”。這是一次更大大規模的民族和文化融合。此時的人們,更有自信,於是去兼收幷蓄、融合整合少數民族的傳說、文化和信仰。
第四,再要說的是,《左傳》曰:“深山大澤,實生龍蛇。”龍和蛇,離得並不遠,在古代人們的認識中,二者之間有緊密的聯絡。
因為在那個時代,“識字”的人突然相對多了起來,也就有各種古籍流傳了下來。
不算殷商的甲骨卜辭,從《詩》《書》《易》,到諸子典籍,告訴人們的,是在周以前,還有夏和商;周族打敗了商族後建立了周朝。
周人們說,他們是“夏”族後代。
夏啟,是大禹的兒子。從《尚書》裡可以看出,周族是把大禹作為自己“高祖”的。再往前“捯”,就到了黃帝。黃帝,是周族的“太祖”。
和黃帝同時的,還有炎帝。《國語.晉語》說,黃帝炎帝,是少典氏和有蟜氏之子。大概,黃炎原為一族,後來才分為兩族發展。
“典”為“氐”之音轉;“蟜”為“羌”之音轉。黃炎,皆出於“氐羌”。
屬於“氐”的黃帝姬姓部落,具體居於姬水,大約在今甘肅臨夏姬家川一帶。“臨夏”,是因為這裡有一條大夏河,,姬姓部落,即以“夏”稱之。
屬於“羌”的炎帝姜姓部落,居於渭水的支流姜水一帶,附近有“華”水,或近華山,遂以“華”稱之。
後來,黃帝的姬姓部落,通過打仗“統一”了姜姓部落,實際上,兩個部落之間早已開始通婚。於是,最早的“華夏”族就誕生了。
再後來,華夏族逐漸向東擴張,陝西、陝西,再到河南,其勢力範圍,達到了中原。
夏朝,應該是在這個東進過程中建立的。
同時,華夏族,以龍為圖騰。
考古學上的陶寺遺址,相當史籍記載的夏代。
1983年,高煒、高天麟、張岱海等學者寫的《關於陶寺墓地的幾個問題》報告中說:“從陶寺蟠龍的具體形象看,作蛇軀鱗身,……無角,也無爪。……是陶寺龍紋具有一定原始性的反映。就整體看,可謂似蛇非蛇,似鱷非鱷。從而看出,陶寺蟠龍的模特兒,不是一種動物,而是兩種或兩種以上動物的綜合體。因此,在此以前,大約還有形態更原始的龍。……龍盤的規格很高,蟠龍圖象非同一般紋飾,很可能是氏族、部落的標誌,……正是活躍於‘夏墟’,以龍為族微、名號的部落。”
不管陶寺是不是夏朝,在這裡生活過的族群,以抽象的“龍”為圖騰,是毋庸置疑的。
從古籍來看,黃帝稱軒轅,《史記.天官書》說:“軒轅,黃龍體”。《封禪書》亦說:“有龍垂鬍髯下迎黃帝,黃帝上騎”。
《淮南子.天文篇》雲,中央土“其帝黃帝,……其獸黃龍”。
《國語.晉語》說,禹之父鯀入羽淵化為黃能。“能”當為“龍”之訛誤。
這種龍圖騰和對龍的崇拜,在後來經過多次融合的華夏族一直流傳下來。比如,皇帝稱為“真龍天子”;皇帝辦公的地方叫“龍廷”;皇帝生氣是“龍顏震怒”;皇帝出行須執“龍旂”;大臣給皇帝提不同意見,叫“逆龍鱗”;皇帝的子孫是“龍子龍孫”,等等,不一而足。
商族,是居於黃河下游東夷族中的一支。東夷,一般被認為,受到了遼西紅山文化晚期的影響,形成了“鳥”崇拜,因此,亦被稱為尊奉各種鳥為圖騰的鳥夷。
商族在甲骨文中,稱自己的高祖是“蘷”。在神話中,稱為帝俊。
周族建立周朝後,把帝俊演化為帝嚳和帝舜兩個人;並讓夏族遠祖黃帝與帝嚳成為了祖孫關係;帝嚳,還成了東部的摯、堯及商祖契,包括西部的周祖稷的親生之父。
這一“整合”,周人就把自己的祖先列為了長子,商族的祖先做了次子。
《山海經》中,帝俊為后稷祖;《國語》中,帝嚳為周祖,實現了東西方大融合。在這一帝系中,舜與禹都在堯廷為臣,又依次為帝。但無論如何,一個東夷一個西戎,都成了黃帝之孫顓頊的長房與次房子孫。
太皞,風姓,遺墟在陳,即今豫東一帶。他的後裔有任、宿、須句、顓臾等國,都在現在的山東境內。由甲骨文可知,“風”即“鳳”,太皞族原以鳳鳥為圖騰。
少皞(昊),《左傳》說其以鳥名官,即以鳥為圖騰,共有九種扈鳥,稱為“九扈”。其曾抗擊夏族東進,終因失敗,使夏啟得以建立夏王朝,此即非常有名的有扈氏。
周族的“大一統”,也表現在對其他少數民族的融合上面,包括楚苗。
這些西南夷諸族,大多出於氐羌。《史記.西南夷列傳》雲:“皆氐類也。”
伏羲女媧傳說,出於苗彝等族。這些少數民族,視其為自己的先祖。
關於伏羲女媧何以為人首蛇身,皆因其以蛇為圖騰。我寫了一篇這方面的問答,有興趣可搜出來看看。
顧頡剛先生考證說,“禹”字古從蟲。到現在,仍有人恥笑此事。又怎知,禹一直是周族崇拜的“高祖”,“禹從蟲”,恰好反映了周族對龍的崇拜。
進一步說,古代“蟲”字,即為蛇,古文實即蛇神。
聞一多曾寫《神話與詩》一文,其曰:“龍的基調還是蛇,大概圖騰未合併以前,所謂龍者只是一種大蛇。後來有一個以這種大蛇為圖騰的團族,大蛇這オ接受了獸類的四角,馬的頭、鬣和尾,鹿的角,狗的爪,魚的麟和鬚,……於是便成為我們現在所知道的龍了”,“它是由許多不同的圖騰糅合成的一種綜合體。因部落的兼併而產生的混合的圖騰”。
龍和蛇的關係和演變,這說的很清楚了。
經過兩次“大一統”,華夏族已經是一個民族大融合之後的集合概念,這個族裡的人,也就都是“龍的傳人”了。
-
4 # 無月文化館
這個問題其實分為兩個部分,第一部分,伏羲和女媧是不是蛇;第二部分,華夏族群為什麼叫“龍的傳人”。
伏羲和女蝸伏羲和女媧不是蛇,題主你搞錯了。
伏羲和女媧是人身蛇尾的形象,在現在留存的很多遺蹟圖騰裡,伏羲和女媧都是上半身人形,下半身蛇形。
兩位大神的手上拿著很多古代的工具,在傳說中,伏羲是負責人類技術進步,女媧是負責人類的繁衍。
在圖騰形象中,大神的蛇尾緊緊糾纏在一起。
因為女媧用泥巴造出人來,所以有一種說法就是人類都是女蝸造出來的。
但是中華一直沒有我們是女媧的傳人的這個說法。
有熊氏黃帝是上古的有熊氏部落的首領,經過連番征伐,黃帝的部落越來越大,最終,黃帝聯合炎帝,與九黎之主蚩尤大戰了一場。
這是一場決定中原歸屬的大戰,最終,黃帝和炎帝的聯盟贏得了勝利。
炎帝的部落很早就被黃帝大敗,因此炎帝尊黃帝為盟主。
黃帝統一中原之後,就把各部落的圖騰都結合在一起,重新創造了一個新的圖騰出來,這個圖騰就是龍。
-
5 # 河東來
第二,龍圖騰的蛇身上面是“蟲麟”,則可以對應到古代的蜀人,因為蜀人就是宮殿中的蟲人的意思,就像大“禹”也是“一個帶CROWN的蟲人居住於宮殿之中”是同樣的意思,蜀人古代是控制養蠶業及紡紗業的(黃帝作為龍圖騰的領袖,是與蜀人建立了聯姻關係的,他的正妻叫螺祖,負責養蠶,次妃叫嫫母,負責紡紗)。
第三,龍圖騰的角有些傳說是鹿角,實際上龍圖騰的角應該是“黃帝遊牧部族“羊人”的羊角加炎帝農耕部族“牛人”的牛角”,具有領導這個龍圖騰的意思,黃帝部族的“軒轅氏”控制造車工業,炎帝部族的“神農氏”控制醫藥業及農業。
第四,龍圖騰的眼睛是“虎眼”,則可以對應到賨人(他們以白虎為圖騰,實際上就是“虎人”),他們勇武善戰,有拼搏好戰的基因,控制軍事。
第五,龍圖騰的“鳥爪”則對應兩個鳥人部族,“天命玄鳥”擅長物流經營的商人,以及“鳳鳴岐山”擅長養馬交通的周人。
最後,龍圖騰的“魚尾”對應的則是魚鳧王朝的魚人,他們是以捕撈為生的部族,擅長捕撈業,同時,長於水利工程治理,所以他們的負責人叫“鯀”。
什麼叫“龍的傳人”?
就是我們是大融合的文明型信仰族群,只要其他民族有融合的意願,就可以自動歸化進來,而不是單一的民族型信仰族群。
粗略估計,“龍的傳人”融合的族群應該有一百多個,因為當時的炎黃聯盟領導下的“百姓”族群,按現在的純民族性的概念,就是一百個的小國家,大家集合在一起,龍圖騰是選擇的大族群為代表建立的信仰而已。
-
6 # 國寶會說話
而關於龍的形象,也出現的比較早。在神話傳說中,黃帝就是駕龍飛昇的,同時還有專門養龍的人。比如說在夏朝時期就有一個劉累(劉姓始祖),就是專門養龍的。
龍這個形象,從最早考古發現的就是河南洛陽二里頭夏都遺址出現的綠松石龍形器,他現在可是鎮館之寶。東漢人許慎在《說文解字》中對龍進行了描述:“龍,麟蟲之長,能幽能明,能巨能細,能短能長,春分而登天,秋分而潛淵。”如果您仍想象不出龍的樣子,那就去看看被稱為“中國龍”的綠松石龍形器吧。也可能就是從那個時候起,那些君王皇帝都開始稱自己為“真龍天子”。
真龍天子一說,這並不是講古代這些帝王是龍的孩子。而是講他們天命所歸是天子真龍都來庇佑。而老百姓為什麼說自己是龍的傳人?這江山是誰來庇佑的,是老百姓。水能載舟亦能覆舟——老百姓就是這龍,就是這水。而這些龍守護的就是華夏的江山,守護的就是中華的疆土。這個龍不是一個個體,而是一個群體。所以我們每一個人都是“龍的傳人”!
在我們中國的十二生肖之中有龍,但是還有蛇。而屬蛇的人一般會說自己屬小龍。相信這就是對伏羲女媧的一種追思,可對自己是龍的傳人的一種表達方式吧。
-
7 # 素衣驚流年
我覺得這個問題可以分兩個內容,第一個是女媧和伏羲的內容,第二個是中華兒女為何叫“龍的傳人”
女媧和伏羲中國古代神話中的人物,是人類的始祖,關於她的傳說、故事在小說中、影視作品中經常出現。又稱媧皇、女陰,史記女媧氏,是華夏民族人文先始,是福佑社稷之正神。
兩位神仙同時出現是因為人們信仰“陰陽”,世間萬物都有信仰構成,所以後,女媧按照陰陽之理創造了男人、女人。
傳說女媧人頭蛇身,漢代畫像磚上給人的啟示也是蛇。明代蕭雲從《離騷圖》中的女媧,更是一位披頭散髮、人首蛇身、置身於巨石與荊棘之中的開拓者形象。
現代學者也有認為女媧的原型是蛙,認為驪山女媧是由黃河下游一帶以蛙為圖騰的氏族傳說而來。還有的學者認為是葫蘆,如著名的聞一多先生指出,華南女媧的初貌應該是葫蘆。當然,無論是蛙還是葫蘆,都是多子的象徵。一般來說,中國神話中的創世之神都是集生育神、媒神、豐產神、地母神為一體的女神形象,女媧也正是這樣一位集眾神為一體的女神始祖。
接下來說說,“龍的傳人”
龍是中國等東亞區域古代神話傳說中的神異動物,為鱗蟲之長。常用來象徵祥瑞,是中華民族等東亞民族最具代表性的傳統文化之一。
龍的原型是什麼?什麼是龍?中中國人自稱是龍的傳人,但卻搞不清楚龍為何物,實在有些尷尬。 古籍《山海經》中記載的龍是一種神奇的動物,但還不是帝王專有的象徵物。
龍的原型可能是“大鯢(娃娃魚)”,甘肅省甘谷縣西坪出土的一件鯢魚文彩陶,屬於馬家窯文化領下型別器物。其鯢魚圖形,臉似人面,頜下有須,造型人格化,有學者認為。此即人類始祖伏羲原型。事實上,古史傳說所謂“伏羲蛇驅”,實際上當初很可能是指“鯢驅”,亦即後來所說的“龍驅”,表明龍的原型出自大鯢。
帝禹時代的中華寶典《五臧山經》是一部國土資源普查白皮書,其中記述許多地方都有娃娃魚,然而卻又不同的名稱。例如:鰕、赤儒、人魚。但是,到了夏代文獻《海外山經》裡,娃娃臉已經被稱為“龍魚”了。 從後世的典故和文獻記載,人們已經不知道龍魚就是娃娃魚了。在周代和春秋戰國時的作品《詩經》裡,現存的305篇提到動物108種,其中沒有娃娃魚,表明當時的娃娃魚非常少,人們已經見不到他們了。
那麼是什麼原因導致娃娃魚數量急劇下降?對於生活在黃土高原上的中國先民來說,是需要從富含油脂的魚類,或者是兩棲動物身上獲得點燈照明的能源的。於是,富含脂肪的娃娃魚成了首選物件。在帝舜時代開始的大規模捕獵娃娃魚的行為,造成了娃娃魚數量急劇下降,甚至一度瀕臨滅絕。由於娃娃魚的幾乎滅絕,使人們逐漸忘記娃娃魚的樣子
過了很長的時間,人們發明了從植物中提煉植物油的技術,因此人們不再抓捕娃娃魚,野生的娃娃魚才逐漸恢復了生存的機會。 但是人們已經不知道娃娃魚就是先夏時期的龍了,而人們記憶中的龍,由於沒有了對應的現實動物。便獲得了被充分誇張和神話的條件,久而久之成了我們今天所說的神龍了。
-
8 # 時光歌者王阿癲
緣分答題!
遠古蛇崇拜遠古時代,華夏先民認識自然的能力不足,生存環境也十分惡劣,人們的壽命普遍都很短。
人死了,看起來,和睡著了沒有區別,可是人永遠不可能再醒過來,先民們通過觀察發現,蛇這種動物,一到秋冬季節就消失不見了,偶爾,有些人扒開了蛇的洞穴,蛇也一動不動,就像死了一樣,可是,到了第二年的春天,蛇類又從洞穴裡爬出來,恢復了活力,在先民眼裡,蛇就像死而復生一樣,它們具有重生的能力,所以,先民希望從蛇身上獲得重生的能力,也就形成了早期的蛇崇拜。
傳說,開天闢地的大神盤古就是人面蛇身,女蝸、神農、伏羲和共工等也如出一轍,其他的關於蛇的傳說更是不計其數。
另一種可能,蛇崇拜是早期先民共同的信仰,由於先民各處遷徙,都保留了蛇崇拜的傳統,後來,黃帝統一各部落,各部落關於蛇的傳說故事雜糅到一起,就形成了相對完整的蛇的神話故事體系。
“龍”的演變,依稀能夠察覺到點什麼
當然,正統的說法,部落戰爭也進行了圖騰融合,新的首領取出各個部落原本的圖騰形象,進行融合加工,於是,就形成了龍,龍的誕生,是華夏大一統的象徵,從此,包容成了中華民族的天性。
華夏民族,龍的傳人華夏
從華和夏的演變來看,最初的華,更像是一張微縮地圖,很多部落生活的區域,而夏則像是有人將要拿起權杖,說明夏是權利的象徵,華夏最初指生活在中原部落的人,後來,中原的人們紛紛走出中原,散佈開來。
龍
龍的傳人
-
9 # 沙海如是說
佛教進入中原以後才真正有龍的概念,而漢代之前的龍更加符合蛇的特徵,再早一點的山海經記載最具體最早的龍-燭龍基本就是一條蟒蛇,當然這也和古中國的祖先有一定關係,世界上古老的文明基本上都有某個時期極度崇拜蛇,比如埃及的混沌魔蛇阿波菲斯,日本的八岐大蛇,阿茲特克的羽蛇神,希臘神話的九頭蛇,北歐神話的塵世巨蟒,當然還有基督裡變成蛇的撒旦薩麥爾,這些蛇類神明除了邪惡以外就是無比的強大。而這些神話隱射的除了是古老信仰中對蛇的敬畏,還有就是古老的生殖崇拜以及男性權利的覺醒,而龍這種東西在古代其實就是男權最具有藝術系的提現,加上佛教對其的具體化(八部天龍)就變成了現在大家熟悉的龍,當然這要提一句,印度佛教原版一直崇尚的是男權所以剛好符合當時的背景所以官家大肆推廣龍的形象,甚至將其代表了權位的象徵,上行下效民間漸漸的對龍的印象就豐滿起來。所以漢代之前女媧和伏羲蛇身其實更加能代表其靈性和神性(生殖崇拜、繁殖),而後期的龍更側重俗世間的權利(男權、父權),這也就能說明為什麼女媧和伏羲是蛇身,而後面我們又自稱龍的傳人,這也是原始走向封建的標誌。
-
10 # 一片茶葉的故事
盤古開天的記載最早出自東吳史學家徐整的《三五歷記》。在徐整的另一部鉅著《五運歷年記》中記載:盤古之君,龍首蛇身,噓為風雨,吹為雷電,開目為晝,閉目為夜。死後骨節為山林,體為江海,血為淮瀆,毛髮為草木。
天地初開之時,並無生靈,盤古去世之後。方才有各種鳥獸蟲魚,人神妖魔出現。其中有一位神祇非常出名,即擁有雷電之力的雷神。雷神人面龍身,神通廣大。
傳說中華胥國有一位公主。前往雷澤遊玩,看到一隻大腳印,踩上腳印後忽然覺得心有所感,回家之後就懷孕了,生下一男一女。男的是伏羲,女的就是女媧。
雷澤是雷神的地盤,雷神是人面龍身,不過,華胥氏公主並非天神,因此,伏羲與女媧只是繼承了一半的雷神血脈,因此是人面蛇身。
少典何許人也?黃帝的父親。從三皇廟碑的記載來看,黃帝少典也是長著一隻神龍的腦袋,這就是炎帝母親的感龍首而孕的那隻龍首。
這就非常奇怪了,炎黃二帝的出身,都跟神龍首有關係。可見神龍首是個非常強大的聖物,直接影響了炎黃子孫的傳承。
然而就如題目所說的那般,人類的祖先女媧和伏羲都是人首蛇身,為什麼我們不是蛇的傳人,而生龍的傳入呢?
作為內陸支的後代,自然會以龍作為一個重要神物。壯族裡還有一支叫龍族。紅山文化也是內陸支的一支,黃種老大基因N系。內陸支是黃種老三支系苗蠻、老大支系N系以及白種以掃族構成。而龍是黃種的。
-
11 # 烏合之眾與鳥獸
先說中國龍的起源
關於龍的概念,個人感覺,可以分為三部分:
第一種,是中國龍。也就是主流公眾認知裡面的龍——能上天入地,能布雲降雨,是天子化身的龍;
第二種,是西洋龍。很多西洋文學傳入中國後,譯者習慣上將西洋神話中類似大蛇形象、有翅膀的生物,翻譯為龍。
第三種,是佛教之龍。在佛教觀念裡,佛祖身邊有八部護法神——既大名鼎鼎的“天龍八部”,其中龍,指的是龍神。佛教龍神的觀念源自古印度,指的也是類似大蛇,有神通的生物,傳入中華以後,被翻譯成龍。一般認為,龍宮的觀念,起源於佛經,而後被移植到中國龍的身上。
中國龍源於何時?已經很難考證了。不過,一般認為,早在原始社會階段,華夏先民已經有了龍圖騰的概念了。在出土的戰國墓葬中,就存在著龍題材的繪畫。
龍地位的變遷
幾乎每個民族,都存在著自己的創世神話。在華夏神話中,有盤古開天闢地以後,人首蛇身的伏羲和女媧,創造人類的說法。但是,華夏族群卻習慣上自稱“龍的傳人”,這其中,有著較為曲折的變遷歷史。
有說法認為,龍實質上是蛇的神化版。是華夏先民基於祖先崇拜的思想下,逐步有了膜拜龍的概念。不過,在起初,龍的地位並不高。比如根據傳說,夏朝的國王孔甲為人殘暴,熱衷享樂,甚至還喜歡食用龍肉——龍的肉可以被國王用來食用,足以說明龍在夏朝的地位。
在秦漢時期,龍的地位有了變化。根據《史記》中《秦始皇本紀》的記載,秦始皇晚年,有鬼神給了秦始皇一句預言:祖龍會死於今年。這讓秦始皇沉默許久,從這不難看出,龍在秦始皇時代,已經有代表天子的含義。
漢朝始祖劉邦出身布衣,自知在秦漢時代的社會環境下,需要給自己找個較為體面的出身,於是,劉邦自稱神龍和其母親有染,於是有了他——這意味著自己是神龍之子,不是普通百姓子弟。
到了三國,孫權想要登基當皇帝,但找不到法理依據,於是孫權命人大造祥瑞,其中之一就是吳國天上出現了神龍,代表著天意授權孫權當皇帝。
這些都可以證明,至少在秦漢魏晉時代開始,龍已經和皇權,有了密不可分的關係。龍也成為皇家壟斷的圖案。
龍的傳人
民國建立以後,封建帝制遭到了徹底的埋葬,但是,中國遭到外國奴役的悲慘命運依舊沒能得到解決。
-
12 # 元守道
華夏始祖,上古先聖,是蛇?難道後世百姓把黃帝畫成龍,他就是龍?把老子頭像畫個光圈,他腦袋就會放光?這不過是象形手法。上古百姓,幾無任何天文地理自然知識,伏羲觀天像,作曆法,指導農業。女媧制婚俗,規範男婚女嫁。百姓覺得,他們必定不是凡人,是天神下凡,便以伏羲曆法的座標星座“蒼龍座”的“形”為二人畫像。蒼龍座,也是“龍”形象的來源。二人為何手持規矩?這是伏羲測量黃道,指定曆法的工具,後世便將“規矩”定義為不可逾越的規則。
-
13 # 西酉秀
因為我們先祖是通過蒼龍七宿來制定曆法,指導農業,創制文字,指導社會生活方方面面的。所以我們是龍的傳人,指的就是蒼龍七宿。
-
14 # 方菲菲
龍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圖騰,上古時是溝通天地人獸的瑞獸,可預吉凶;封建時代是帝王的象徵,統治著人民的思想;現在呢,龍寓意著祥和、喜慶、希望等美好的願望。所以龍和我們的文化是息息相關的。
涿鹿之戰,這場戰役是黃帝部落和炎帝部落聯合起來把蚩尤幹掉的奪權之戰。為什麼會有這場戰爭呢?在氏族社會後期,為了發展各部落間戰爭頻發。蚩尤是當時最為先進的部落,士兵皆身披皮甲,銅頭鐵額。不僅有精良的武器裝備,還有充足的糧食補給,要吞併炎帝部落是很輕易的事。炎帝部落當時是原始農耕社會,打不過蚩尤。於是炎帝就找黃帝合作。黃帝那時是最窮最落後的部落了,全族人民還在過遊牧生活,但是黃帝這個首領厲害,有頭腦有智慧,政治和軍事才能了得。所以兩個落後部落聯盟把蚩尤這個冤大頭給幹掉了。估計當時蚩尤大意了才會敗北。
黃帝部落後來與夷族、黎族、一部分苗族融合形成以黃帝炎帝為共同祖先的華夏族。西周初年,周公建洛邑並稱之為中土,和中原合稱為中華。在後來各民族不斷融合的過程中,中華成了中國各民族的總稱。
龍是否真實存在,上古傳說是否真實存在,我們都不會減少一分對炎黃二帝的尊崇。我們依舊為生為炎黃子孫而驕傲,為我們是龍的傳人而驕傲。這是這整個民族的信仰,凝聚民族的向心力,是我們百折不撓、開拓進取、不斷創新的精神源泉!
注:此文內容來自中國通史。
-
15 # 洛克笑笑
從圖騰崇拜蛇到演化為龍,也可以說是古人從母系社會過渡到父系社會的一個過程。
我們都知道在原始宗教中,對動物的崇拜是其重要內容之一。
《楚辭·天問》記載“女媧有體,熟制匠之?”就是將女媧作為象徵蟠蛇圖騰。”
相傳伏羲也認為自己是母性始祖與蛇媾合的結果,以蛇始祖;
據史料記載,女媧摶土造人並“禱祠神,祈而為女媒,因置昏姻”,這是其作為母神的生殖繁衍功能的體現。遠古人類所選擇的女陰象徵物,如魚、花木,爾後循著象徵女陰——象徵女性——象徵男女配偶——象徵吉祥等這樣一條脈絡演進。
關於龍圖騰的起源,聞一多先生在《伏羲考》一文中曾說過:“龍圖騰,不拘它區域性的像馬也好,像狗也好,或像魚,像鳥,像鹿也好,它的主幹部分和基本形態卻是蛇。
蛇圖騰被龍圖騰所取代,是社會生產力發展的必然結果。因為人類已經從原始狩獵的混沌狀況進入到農耕定居的分工時代,人類思維也由具象向抽象的轉變。不再單單是某種圖騰了,它還兼有水神(雨神)的職責,而且還代表著上天的意志。
龍圖騰之所以受到到各氏族部落的崇拜,是因為他們將龍作為主宰雨水之神。農業生產形成以後,雨水成為影響農業的關鍵性因素。
而各個氏族、部落生存繁衍都需要農業,出於對雨水的需要和對水神崇拜。這時候的龍已被神化,它超越了部落的界限,受到不同部落、氏族的普遍崇拜。
由蛇到龍的圖騰是個複雜的融合過程。形成這個過程的原因很多:
首先,在人類社會從氏族社會向階級社會的過程中,原先以血緣關係為紐帶的圖騰崇拜已經不單純是母系社會的特徵,而且隨著社會分工的出現,氏族社會的首領也以英雄的形象被崇拜,這時的“龍”形象也逐漸豐富起來。
龍圖騰所對應的農耕文化,需要面對惡劣的自然環境,特別是水、火和各種野獸的侵襲,女性的力量已經遠遠不能滿足這種需要,於是男性的社會地位與影響得到提升。在龍山文化時期的很多塑像,就是英雄崇拜的縮影。
這時的人文始祖都賦予了龍的形象與精神,他們智慧多謀、能征善戰,給部族帶來繁榮和興旺。史料記載,龍圖騰首先在太嗥部落,該部落以龍命官。《左傳·昭公十七年》記郯子語“太嗥代以龍紀,故為龍師而龍民。”司馬遷《補三皇本紀》太嗥皰犧氏:“有龍端,以龍紀官,號曰龍。”
龍圖騰在產生和形成過程中融合了各民族的特徵與精神,成為整個中華民族的標誌。五千年曆史中,這條龍凝聚了地緣和血緣的文化基因,是千萬年來炎黃子孫的智慧與力量才使得中華文明源遠流長、生生不息。
-
16 # 美見view
人類祖先伏羲和女媧都是蛇,這個判斷句沒有根據,有杜撰嫌疑。華夏祖群自稱“龍的傳人”是有根據的。先民刨土種豆,結果挖出恐龍遺骨,久而久之,就斷定此地先前是龍的居住地。養育龍的土地,現在養育著人。龍已經消逝,然而龍的土地為人所繼承,所以自然就是“龍的傳人”。
-
17 # 國病
這個問題問的,就好像有學者說大禹一隻蟲子一樣可笑。
古人的思維方式與今天的人有非常大的不同。其實就是近代滿清時代與今天人的思維也不同,因為你今天有基礎的科學知識作為支撐,而古人沒有這些知識的時候,他們也需要建立一套自成體系的認知邏輯。所以古人與我們思維有差異再正常不過了。
古代的文化既有原始的直觀的認知演繹成分,也有神秘的疑似高文明的遺留成分。比如刻畫宇宙飛船的圖案在很多宗教裡都存在,而塔這個東西又很神奇,此建築並沒有什麼實際用途,而其又像極了分級火箭。更神奇的是和尚圓寂後都要去塔裡。而白塔又像極了飛船。又比如,古代服飾存在兩個神秘符號X和Y,黃種人傳統上一直是父系文化,所以你發現漢族乃至少數民族大多都是Y領口。西方人是祖上母系文化,所以能發現西方服飾充斥著X圖形。中國有些民族也有,但不是多數。
Y的諧音是外人的意思,英文裡妻子為外夫、男孩為波Y,也表示外人,還表示男性染色體。XY的種種表現確實很可疑,很像是高文明遺留的那部分內容。就是說古人曾經知道基因,知道精子形狀。所以這才有崇拜蛇的文化,有了基因螺旋體結構。說亞當和夏娃被蛇引誘吃了禁果,不如說那是精蟲的驅動。很多人或許以為辮子是生活需要而編制的,其實不是,就是附會這個內容。辮子在印第安、歐洲、中國都是存在的。
我們看它這個字的甲骨文,很明顯就是蛇與飛行物。
而它字最早就是蛇。
所以伏羲、女媧的蛇身纏繞主要是表現黃白聯姻。伏羲執矩,女媧執規,就說明了這一點。這代表了仙女下凡,因為規為圓、矩為方,代表天圓地方。規、矩也成了西方神秘組織的基本符號。伏羲、女媧所代表的聯姻和生殖崇拜是很好解釋的,蛇就代表了生殖。英文裡表述某個民族都是挼蛇(俄國)、A蛇(亞洲),國際民族那個單詞難道不是嗎?
至於龍那是另外一個體系,這個體系反而是一種原始樸素的認知。很多古文化裡充斥著這一類樸素的科學主義。解釋不了,但又透過現象進行附會聯絡。這方面尤其是對風雨雷電的認識,比如雷神會被認知為有雷神拿著釘錘敲擊發出的聲響。還有一種認知是早期認為那是蚊子聚集引起的聲響。就是所謂的聚蚊成雷和嗡瑪麗轟。這是方面長江流域的生態環境如此,蟲子太多,才使得有了各式各樣的蟲子崇拜。
龍和轟其實都是雷聲,所以被分配為雷電的這個群體就有了這個核心文化。比如帝鴻氏就與和龍有關的內陸支苗蠻群體有聯絡。苗蠻體系與白種以掃族是聯姻關係,然後就很容易能發現,中古波斯就是白匈奴以掃族的一支,他們的阿訇其實就是轟這個語音,洪水、紅色都是這也附會的。龍既是雷聲一種,又是古人看到龍吸水、彩虹這種自然現象而演繹的。古人因此篤定是有活物作怪。
由於中國每年都會遭受太平洋的颱風襲擊,所以風是我們最早的崇拜。泰語裡風就讀龍。就是說龍與颱風、打雷閃電息息相關。由於一方面農業需要降雨,一方面又懼怕受到颱風洪水襲擊,所以對於龍的崇拜很矛盾。一方面祭拜,一方面要殺龍減災。所以沙龍就成了各方長老聚會議事的活動,猶太人其實是西進中東的兩支黃白聯盟形成的。所以沙龍這個詞也留在了中東。在泰語裡協議一詞讀,鬥龍。其實意思是一樣的,就是開殺龍會議,得到最後的解決辦法。由於內陸支是龍崇拜,沿海支更多還保留蛇崇拜,所以作為內陸支的後代,自然會以龍作為一個重要神物。壯族裡還有一支叫龍族。紅山文化也是內陸支的一支,黃種老大基因N系。內陸支是黃種老三支系苗蠻、老大支系N系以及白種以掃族構成。而龍是黃種的。
-
18 # 祗樹
2017年年底,中美兩國元首共同參觀故宮博物院。中國領導人想美國領導人介紹了中國悠久的歷史文化,在最後,他說道:“文化沒有斷過流、始終傳承下來的只有中國。我們這些人也延續著黑頭髮、黃面板,我們叫龍的傳人。”
在元首看來,我們這些黑頭髮、黃面板的人都是龍的傳人。然而這種說法從何而來,很多人都不能說個所以然。
大家都知道,中國的龍文化源遠流長,早在8000多年前就發現了龍形的器物。可是作為龍的傳人,最早在什麼時候的呢?
《符瑞志》有云:有神龍首感女登於常羊山,生炎帝神農。從這段話裡我們可以知道,炎帝神農氏的母親女登,在生出神農氏之前曾來到常羊山。受到神龍之首的感應,在這裡懷上並最終生下神農氏。
炎帝作為炎黃部落的首領,他乃是感神龍之首而生,那麼他的子孫必然也流淌著龍的學員。從這點上來說,我們這些炎黃子孫說是龍的傳人也完全正確。
《三皇廟碑》載:包羲子少典為神龍首;東遷少典,君於顓臾之地以守包羲之祀。少典何許人也?黃帝的父親。從三皇廟碑的記載來看,黃帝少典也是長著一隻神龍的腦袋,這就是炎帝母親的感龍首而孕的那隻龍首。
這就非常奇怪了,炎黃二帝的出身,都跟神龍首有關係。可見神龍首是個非常強大的聖物,直接影響了炎黃子孫的傳承。
然而就如題目所說的那般,人類的祖先女媧和伏羲都是人首蛇身,為什麼我們不是蛇的傳人,而生龍的傳入呢?
大概是因為蛇不具有神秘性吧,沒有人會把地上爬來爬去的長蟲當做自己的祖先。
比如劉邦的出身就非常神秘。與夏商周那些開國之祖相似,劉邦也不是完完全全的人生的。他的母親劉媼生他之前,夢到了一條神龍,然後發出驚恐的聲音。他老爹以為發生了什麼事情,感覺跑過去看,走到床頭一看,原來被一條龍給綠了!
神龍綠了劉邦的老爹之後,便懷上了孩子,沒多久就剩下了劉備。
漢朝作為中國封建史上最偉大的王朝之一,我們漢族便是形成在這一時期。
劉邦的父親被一條龍給綠了這件事,其實非常不值得推敲的,然而劉邦默認了這件事。在劉邦看來,他的體內流淌著神龍的血液,能夠給他帶來神秘性,說白了劉邦默認了自己是龍的傳人。
在亙古之前,我們華夏子孫從來都是自稱炎黃子孫,真正預設自己是龍的傳人的,可能就是那首《龍的傳入》了吧。甚至龍的圖騰說也是出現在民國,乃是聞一多提出來的,可見龍的傳人這一說法並不久遠。
為什麼龍的傳人這一說法,如此之快就被推廣了呢?不得不說現代媒體的強大。
-
19 # 葉之秋
華夏民族為什麼叫做龍的傳人?一個重要原因,是中國曆來崇拜龍,中國神話中許多重要的始祖級人物,都有龍的血脈。
華夏民族最早的祖先並非女媧和伏羲,而是盤古。女媧與伏羲,不過是盤古後裔中的一支。
許多關於盤古開天的圖畫中,描畫的盤古都是一個“人”的樣子,這其實是錯誤的。盤古最初的形象其實是龍首蛇身。
盤古開天的記載最早出自東吳史學家徐整的《三五歷記》。在徐整的另一部鉅著《五運歷年記》中記載:盤古之君,龍首蛇身,噓為風雨,吹為雷電,開目為晝,閉目為夜。死後骨節為山林,體為江海,血為淮瀆,毛髮為草木。天地初開之時,並無生靈,盤古去世之後。方才有各種鳥獸蟲魚,人神妖魔出現。其中有一位神祇非常出名,即擁有雷電之力的雷神。雷神人面龍身,神通廣大。
傳說中華胥國有一位公主。前往雷澤遊玩,看到一隻大腳印,踩上腳印後忽然覺得心有所感,回家之後就懷孕了,生下一男一女。男的是伏羲,女的就是女媧。
雷澤是雷神的地盤,雷神是人面龍身,不過,華胥氏公主並非天神,因此,伏羲與女媧只是繼承了一半的雷神血脈,因此是人面蛇身。
蛇,在華人心中,一直都是小龍。在許多神話中都說,蛇經過千年修煉後可以化為龍。
因此,由龍而蛇,由蛇而龍,都是符合中華文化的。
與伏羲、女媧幾乎同時期,在天地之間還有許多大神,比如黃帝。
其實並無確切史料證明黃帝是一個真實的人。在古史之中,黃帝是五方五帝之一,他與東方天帝伏羲、南方天帝炎帝,西方天帝帝君,北方天帝顓頊並列,黃帝為中央天帝,是五帝之首。
黃帝在古史中是個什麼形象呢?
在古代神書《河圖》中記載,“附寶見大電光繞北斗權星,照耀郊野,感而生黃帝軒轅於青丘。”黃帝的媽媽是看到一縷電光繞在在北極星上,心有所感,於是懷了黃帝。也就是說,黃帝其實也是雷神之子,是龍的傳人!
黃帝的後裔中,鯀在治水無效之後被殺死,死後化為一條黃龍。黃龍死後三年屍體不朽,從中長出一個小孩,就是禹。正因為大禹是神龍之子,具有神力,因此在開山鑿石時常常化為巨熊。大禹迎娶了青丘狐族的女子為其,其子是從石頭中蹦出來的,因此叫做“啟”。
因此種種,龍在中國實在太多重要,萬千部族幾乎都是龍族後人。
-
20 # 隨手談詩
“古老的東方有一群人,他們全都是龍的傳人,巨龍腳底下我成長,長成以後是龍的傳人,黑眼睛黑頭髮黃面板,永永遠遠是龍的傳人……”
不同的國家、不同的聞名,都有自己的創世神話,西方有亞當夏娃偷吃禁果,從而有了善惡是非觀,被逐出伊甸園,成為了人類的先祖。
在我們中國,也有古老的神話,從盤古開天闢地,混沌初開;到女媧捏土造人,人類誕生;再到黃帝大戰蚩尤,統一華夏民族。
自此,生活中中華大地上的子民,就自稱“炎黃子孫”,並以伏羲、女媧二位創造人類的神為始祖,用神話傳說的方式,輕鬆愉快地解決了人類起源與繁衍的問題。
女媧和伏羲女媧創造人類的傳說很多典籍中都有記載,還順便補了個天。
為什麼造人的是女媧呢?因為在人類發展的過程中,最初是母系氏族社會,以婦女為氏族中的核心,地位高於男性。這樣一來,自然女性的地位就會被神話。既然要神話,那就要製造輿論,使用一些手段。
最方便的造神手段是什麼呢,那當然是祭祀。於是,女媧成為了被祭祀的神,也成為了古代部落的符號。
伏羲被認為是男性始祖,傳說中,伏羲和女媧既是兄妹,又是夫妻,這也是一個容易被槓的點,這個說法是自唐朝李冗的《獨異志》中而來,裡面有伏羲女媧從兄妹變成夫妻的故事,說法出現很晚了,在早期的記載中,女媧和伏羲是實打實的夫妻,沒有奇怪的倫理關係。
伏羲和女媧的形態我們知道了女媧和伏羲是人類的始祖,但是關於這兩位大神長什麼樣,是有很大爭議的,在不同的時期,都有不一樣的版本。
通常流行的說法是,這兩位大神是“人首蛇身”,但實際上,光是在漢畫中,女媧和伏羲就有各種形態,基本上都是“人首龍身”的形象,在四川新津出圖的三國時期石棺畫像中,女媧伏羲又是完全的人形。《列子》中對女媧的描述更誇張:
“女媧氏蛇身人面,牛首虎鼻,此有非人之狀,生而有大聖之德。”而在唐朝司馬貞所著的《補史記三皇本紀》中又說:
“伏羲:蛇身人首,有聖德。”可見,在不同時期,女媧和伏羲的樣貌是隨著歷史的發展在不斷變化、融合的。
在出土的文物中,不但兩位大神的形態有著很複雜的演變過程,他們兩位的呈現形式也不盡相同,有時候單體出現,有時候交纏在一起出現,而且手上拿的物件也不盡相同,基本上就是代表那個時代的東西。
比如說手上拿著太陽和月亮,那肯定就是創造天地和掌管陰陽的含義;如果兩位交纏的形式出現,那肯定就是代表著繁衍和生殖。還有些地方兩位都拿著樂器,這也是人們把發明樂器的功勞歸於神的意思,傳說中簫就是伏羲發明的,笙、璜的發明者則是女媧。
這也是文化發展變化和人類對神崇拜的一種體現。
龍圖騰龍圖騰的由來有很多種說法,有說是黃帝統一中原以前,以“熊”為圖騰,後來打敗蚩尤,就把“熊”和“蛇”搞在一起,成為了“龍”圖騰。
還有說法是,龍圖騰的由來是由多個部落圖騰組合而來的,在炎黃二帝聯合後,各部落紛紛加入,但是不同的部落都有自己的圖騰,比如“馬圖騰”、“鹿圖騰”、“魚圖騰”、“羊圖騰”等等。
於是,大家就給取蛇的形體,加上了馬頭、鹿角、魚鱗、山羊鬍等元素,組成了“龍圖騰”。
這一說法也出自聞一多先生的《伏羲考》,目前還是有較大爭議。
總之,“龍圖騰”的形成,也被認為是民族團結統一的過程,從炎黃時期開始,到堯帝時期完成,確立了龍的形象。
以上只是各種龍圖騰說法其中兩種,其實還有更多說法,比如炎帝的母親:
“有華陽,有神龍首,感生炎帝。”黃帝的樣貌在《易傳》中是這樣的:
“龍顏,有聖德”。按照這種說法,就跟之前的融合說相悖了。本文不作考證,大家願意接受那種說法自己選,不要抬槓。
龍的影響自龍圖騰形成以後,龍的影響日益增大,被神話到無以復加的程度。
不僅大小部落紛紛舉起龍的大旗,就連民間,龍也成為了信仰,到後來龍又成了帝王的象徵,叫做“真龍天子”。
比如漢高祖劉邦,他的出生就跟傳說中的那些神人一樣——
那天,劉邦的母親在水壩上閉目養神,在夢中遇到了一條龍,發出了奇怪的聲音,突然天上雷電交加,甚是嚇人,劉邦的父親趕忙跑到水壩上去接媳婦兒,哪知道一條龍與劉母緊緊相融,劉父一看就留下了綠色的眼淚。
隨後,劉母懷孕,生兒劉邦。
這很明顯是瞎比胡說,但是劉邦同學引以為傲,他是預設這種說法的。
當然,動物(神獸)與人發生關係(不只是性關係)而生人,這種說法也有很多,比如殷商以玄鳥為圖騰,就是因為始祖商契的母親在郊外吞了玄鳥蛋,而生商契。
還有就是《易經》,作為六經之首,其歷史地位可見一斑,但是整部易經中,隨處可見“龍”的身影。
《易經》講陰陽,華人萬事萬物都歸於陰陽,易經講龍,華人自稱是龍的傳人,是不是細思極恐?
炎黃子孫和龍的傳人前面我們提到了民族的融合,不管怎麼說,經過漫長的歲月,伏羲和女媧作為華夏始祖的說法是被各族人民接受的。
後來根據眾多史學家和學者的考證,又證明了伏羲、女媧、黃帝、炎帝之間都有血緣關係,比如清代馬驌所撰《繹史》中說:
“炎帝者,黃帝同母異父兄弟也。”近代學者聞一多先生,根據中國神話傳說,加以創造性的分析,並學習了國外神話理論,獨創了中國神話研究和論證的方法,著書《伏羲考》,根據聞一多先生的考證,塗山氏就是女媧,而塗山氏又是夏禹妻子的氏族。而《史記》中又有記載說夏禹的遠祖是黃帝。
這樣看來,不論伏羲、女媧,還是黃帝、炎帝,乃至後面的堯、舜、禹,他們都是龍的子孫,黃帝戰勝蚩尤,團結了華夏民族,我們自稱“炎黃子孫”,其實就是龍的子孫。
從遠古傳說,到夏商周、到秦漢明清、到現代,華人都崇拜龍,這不是盲目崇拜,而是文化了歷史的傳承,我們為什麼以此為傲呢?
試問,這個地球上,從有人類開始到現在,歷經朝代更替,戰亂天災,除了華夏民族,還有哪個民族能做到文化傳承數千年?
回覆列表
這個問題有四個錯誤。糾正這四個錯誤之後就回答完你的問題。
第一,伏羲和女媧人首蛇身,但並不是說他們就是蛇。蛇身也並不是就是蛇的身子,而是像蛇。女媧伏羲人性大於獸性。
人首蛇身並不是中國最古老的傳說中獨有的,在西方,也有這樣的記載或者傳說,其華人最瞭解的,就是女妖美杜莎。人首蛇身是上古的一種普遍現象,至於為什麼有這種現象,現在還不太瞭解。除了人首蛇身,還有人首其他身,比如西王母是人首獅身,希臘神話中的肯達夫羅斯則是人面馬身,等等。總之在上古可能有一個人面獸身的時代,隨著時間的遷移,因為戰爭或者其他原因,這些奇形怪狀的人在地球上消失了。之後還出現過巨人、獨目巨人等不同形狀的人,在公元前1700年左右也消失了。世界就只剩下孤獨的我們。這些人面獸身或者很大很小的人兒都是人性大於獸性,他們在倫理上都應該叫做人,當然部分也可以叫做神。
至於神到底是什麼來歷,我是這樣分析的:
神的最初寫法是
第二個錯誤。傳說上古時候有一個女人叫華胥氏,她有一次踩到了雷神的腳印,感應而孕,後來生下了伏羲女媧。又傳說,華胥氏是華胥部落的首領。因為當時沒有文字,部落名稱也是口口相傳的,有了文字之後,有人就把這個部落名稱寫作了華胥,另一些人寫成了華夏。所謂華夏子孫,就來源於這一個部落。但是,關於華胥氏的傳說的記載比關於伏羲女媧的記載晚得多,所以我的意見是關於華胥氏的故事是後人強加上去的,並不曾存在過,是後人給伏羲女媧強加一個出處。如果這個故事是真的,那麼中中國人就出於華胥部落,伏羲女媧只是華胥部落中的個體,就不能說伏羲女媧是中華民族祖先。按照最早出現的伏羲女媧的故事,中中國人是他們倆繁衍出來的。
第三個錯誤。龍是伏羲製造出來的,身上集中了許多動物的器官,但並沒有人的器官,所以龍並不是人。所謂龍生九子各不相同,這九子當中也沒有任何一個是人或者像人。所以,中中國人並非龍的傳人。至於龍具體是什麼,有兩個論據可以說明。第一個是龍是伏羲製造出來的,而不是繁衍出來的,所以是物品而不是生物。第二個是《史記》等典籍提到的,黃帝老年的時候,上天派了一條龍來接他上天去了,“龍馭上賓”,那麼龍是一種可以航行太空的智慧交通工具。
第四個錯誤,“龍的傳人”的說法不是自古就有的,而是在《龍的傳人》這首歌出現之後才盛行的。譜寫這首歌的人並非專家,出現錯誤在所難免。
綜上所述,所謂華夏族群是“龍的傳人”的說法是一錯再錯之後的結果,是不合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