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毛毛蟲250499975
-
2 # 福建人在鎮江
在20歲以前,做一個好學生
我大一那年,做了幾份兼職,忙得不得了,錢沒賺到,期末測驗卻開紅燈。
我姑姑,一名大學教授,她有一天十分嚴肅地對我說:“你這個年紀就應當好好唸書。你要記得什麼年紀做什麼事。”那時候,我完全聽不懂,也聽不進去。覺得唸書沒有用,專業不喜歡,同時擔心自己畢業後找不到工作,也擔憂與社會脫節。
畢業後許多年,不停悔恨大學時沒有認真讀好專業,因為書到用時方恨少。我後來還意識到,用心學習,除了提升專業知識以外,另有一個特別重要的作用,那便是培養自身專注的態度,保持的習慣,和受益一輩子的學習能力。這些習慣和能力,會直接影響著一個人終生的發展。我們如今看到的耳熟能詳的名人(如下圖),幾乎個個都是學霸。
30歲以前,去跟隨某個人
馬雲在影片裡說:30歲以前,去跟隨某個人。去一家小公司,通常在一家大公司,你能夠很好地學習流程,你是一臺大機器的一小部分。
不過要是呆在一個小公司,你學習熱情,學習夢想,學習如何在一段時間內,實現許多事情。 因而,在30以前,不在於你去哪一家公司,而在於跟了哪個老闆。這特別重要,一個好的老闆,會教你不一樣的東西關於挑選小公司還是大公司,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看法。
大公司看起來福利更好,也相對穩定。但是缺點如馬雲所說,大公司組織配備齊全,每個人都只負責一小部分,也就是一個大機器上的螺絲釘。許多人在看似愜意的環境下,日復一日年復一年地消磨著歲月,年紀在增加,但經歷卻沒有積累,慢慢地就失去了競爭力。前段時間,我的一位朋友被通知裁人。
她在聞名外企職業了20年,可當她拿了10多個月的賠償金後,卻發現自己對外面的世界一無所知,不曉得何去何從。而小公司也並不完善。
無論是從平臺視野,福利和薪資上來看,和大公司都有很大的差異。並且小公司不確定性更大。
據統計,大多數創業公司都活不過5年,一旦公司破產,就面臨著失業的危機。所以,關於每一個尋求發展的人來說,無論大公司還是小公司,最主要的一件事,便是跟對一個老闆。這個老闆能夠造就你,也能夠給你帶來更多的機會。
要是老闆成功,那你就能水漲船高;如果不能,他所教會你的能力,也能給你的生平帶來正面影響。
1999年3月,馬雲湊夠50萬元,開始了阿里巴巴創業生涯。
當時的阿里巴巴完全是小公司,模式不清楚,看不清前程。而當時就有18人追隨馬雲。
4月,Invest AB副Quattroporte蔡崇信在和馬雲談了4天后,立即決心離任進入阿里巴巴。這便是跟對人的力量。
所以,關於年青人,不要在乎公司的大小,也不要在意一時的得失。主要是找到一個值得隨從的人,讓他賦能你,給你充足大的舞臺聯合起舞。30-40歲,為自己工作馬雲說:“30-40歲,你必須好好想想,你有沒有在為自己工作。”30歲-40歲是事業打拼的關鍵時期。這個時期的經驗累積非常重要。
前不久和一位前同事吃飯。她對我說,這幾年都在混日子。知道這麼做不對,但是公司整體業績不好,再怎麼做也不會加多少工資。付出和所得不對等,與其奮鬥不如讓自身安逸點。混日子最對不起的人是誰?是公司嗎?不是。是自己。
時間轉瞬即逝,最應當打拼事業的年齡,卻用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鐘的打工心態荒廢歲月,最終吃虧的還是自身。為自己工作,才是對自己負責的態度。當你不再計較眼前的得失,而是聚焦在怎樣提高自己能力上,你就會認真地看待身邊的人和事。
30-40歲,打工心態和為自己工作的心態,將決定了經驗、能力和人脈上的巨大差異。長年累積下來,無論是打工還是創業,都將帶來截然不同的結果。
40歲之後,你必須做自己擅長的事“40-50歲,你必須做自己擅長的事情,不要再嘗試新的領域了,太遲了。你也許會成功,不過失敗的機率太高,所以這個年齡段,請專注在你擅長的事上。”我接觸了許多40歲以上的人,除了少部分成功人士以外,多數人活得都很迷茫。人到中年,年齡和體力不再有優勢,爸媽年紀已高,小孩也正是在費錢的時候。
如果事業和財產積蓄不到一個臺階,就會面臨所謂的中年危急。這種危急不只來自職場,也來自家庭。
所以,常會聽見對40歲+不利的訊息。
例如intel裁人40歲以上的老員工;IBM採用種種方式減少40歲以上的員工;中興42歲程式設計師因為被解僱而跳樓……年齡看不起成為全世界公開的秘密。想防止中年危急,最主要的一步就在於這四個字:未雨綢繆。無論是資產還是實力,都必要提前預備,越早越好。
你不該該等到40歲再感慨:
工作了20年,做的都不是自身擅長的事,所以職場上不去,事業不進反退。很苦惱,我該怎麼辦?我怎樣才能夠找到自己興趣點?如今才來找,不免有點為時過晚。這樣說,讓人沮喪,可這就是現實。
我們所看到的那些大器晚成的人,普遍都有長時間的積累。例如王薇薇,成為知名的婚紗設計師時,已經41歲。可是,在此之前,她在時尚雜誌《Vogue》工作了16年,是資深的時尚編輯。
每個人正確的方式都應該:
1.為自己工作,不斷培養能力和人脈;
2.找到自己擅長的事,並趁早做積累。
你是什麼年齡,就應當去做什麼事。
-
3 # 重慶正畸醫生段斌
20歲的時候,做什麼將來才不會後悔。
這是一個很容易讓雞湯溢位的問題,我們的文化裡,很早就有“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的哲學,但是《後會無期》告訴你,就算明白了所有的道理,你也依然過不好這一生,那我們再來探討這個話題還有意義嗎?
有。
我們的社會文化,似乎總要求我們在什麼年齡一定要做那個年齡該做的事,比如父母會對你說,18歲之前,一定要好好學習,擠過獨木橋,不然就怎麼怎麼樣;比如25歲單身女生過早就被定義為大齡未婚女青年,如果你還缺一個男人的話,然後30歲之前,在最好的生育年紀就應該生個娃,當個媽之類的。無形中,我們被這樣的社會生活模式套住了,千篇一律,貌似站對了隊伍,可大多數人似乎仍過得那麼不由自己,中年焦慮壓力危機,一個都沒少來,想講究但仍不得不將就。
我們發現,真正不後悔的人生,不見得是那種什麼時間做什麼時間的人。為什麼呢?以下的故事和心得分享裡,或許可以找到答案。
1
我20幾歲的時候都在漂泊中度過
@卓陽
“瞭解我的人都知道,我是個追求激情的理想主義者。
我的二十幾歲的前半部分,是在漂泊中度過的。在美國唸書時,我是系裡第一個也是唯一一個華人,而當一個外僱文科生想做紀錄片,就好像湊齊了“畢業即失業”的幾個關鍵詞。導師很為我發愁,而我卻不撞南牆不回頭,偏要勉強。
但現實是殘酷的。在課堂上我們高談闊論本雅明、沃特曼和喬姆斯基,彷彿在智識的世界已經和這些巨人比肩;但一晃眼,我們還是不得不在招聘集會上穿著自己最好的那套正裝,捧著幾十份簡歷,擠在上百名一樣光鮮而拼命的年輕人中間,指望HR會多看自己一眼。
記得大四寒假,我被教授介紹去紐約的Channel 13見他們的總製片人,回來的路上下起小雨,我就在冬雨中的曼哈頓徒步走了五十分鐘。後來我發去感謝郵件,她卻再也沒有回覆過。
很多人問我是如何進入美國國家自然歷史博物館工作的——我只是沒提過,我見過多少位老闆,請求過多少張名片,發過多少次沒有迴音的郵件。應聘博物館那份工作時,我不僅完成了測試的剪輯任務,還寫了篇九百字的郵件解釋操作的每一個步驟。當我拿到第一份工資時,同系的美國同學卻在做沒有報酬的實習,兼在星巴克打工。
年輕人對人生活事業的一個經常性的誤解是,人生是像有遊戲一樣有攻略的,只要做到一二三四步,通關結局就會到來。
我一度抓到機會就向業內精英取經,甚至像跟蹤狂一樣去研究他們的LinkedIn。但真正的攻略,其實就是沒有攻略——VII圖片社的創始人RonHaviv一開始是紐約時報的勤雜工,奧斯卡與艾美獲獎者、我的紀錄片老師Paul Wagner半路從賓大輟學,著名戰地記者Donovan Webster差點像家族上三代一樣走上從醫道路,CBS的資深外事記者Wyatt Andrews告訴我,他至今還保留著畢業後收到的一封封拒信,足足佔滿了一個抽屜。
所以我很喜歡哈佛大學首位女校長DrewG. Faust在畢業演講中的一段話:
答案是:你不試試就永遠都不會知道。但如果你不試著去做自己熱愛的事情,不管是玩泥巴還是生物還是金融,如果連你自己都不去追求你認為最有價值的事,你終將後悔。
人生路漫漫,你總有時間去給自己留“後路”,但可別一開始就走後路。”
2
我選擇了發誓一輩子都不會從事的職業
@劉石榴
“我27歲了,自我感覺在我的同齡人裡面,雖然不算是收入最高的(甚至可以算是最低的),但是自覺過得算是有充實感有幸福感的人了。我沒辦法準確的回答到底做什麼或者不做什麼會給人生帶來截然不同的結果,但是我覺得至少我經歷過、充實過,且不後悔。
我給自己立下的人生準則就是,22歲前(準確的說應該是18-22歲,大學以前的人生是爹媽的不是我的)前瘋狂且放縱的人生,主題是“嘗試”。22歲以後踏實的人生,主題是”經歷“。
22歲以前,我經歷了4次戀愛,早戀、暗戀、初戀、異地戀、被人當成提款機的感情、被背叛的感情、背叛別人的感情、被珍惜的感情、勇敢去追的感情,可以說各種感情的形式我都試過了。
雖然吊兒郎當但是還是畢業了的985大學it專業,看起來很輕鬆但是也花了不少力氣的雙學士學位,雖然努力過了但還是沒考上的研究生,拿到了大學應該拿到的各種認證。
認識了各行各業的朋友、瞭解了很多別人的人生。去過酒吧(一次,知道是怎麼回事了,不喜歡就再沒去過)、一次說走就走的旅行(從那以後我就知道我不是特別喜歡旅行的人,40多個小時的綠皮車,苦不堪言)、有三五個知心閨蜜,參加一次高規格的學術會議、打過工、受過騙、沉迷過遊戲、吃過好吃的館子、照過難看的照片、遇到過猥瑣的輔導員、在大學班級的勾心鬥角中脫身、喝17瓶啤酒、哭倒在陌生人肩膀上,可以說一些你能想到的不能想到的亂七八糟的東西,我都試過了。
人生有的時候就像一雙鞋,不能光靠淘寶,因為圖片和別人的看法並不成就你,適合你。而這些經歷,不管你喜歡還是不喜歡的,最後都會成就你、充實你。
22歲以後我工作了,選擇的居然是我發誓一輩子都不會從事的職業:公務員。
相比起我同學在IT公司動輒10多萬的收入,難看的收入、職業倦怠期、沒有止境的異地戀簡直是在頭半年擊倒了我。碌碌無為、每天看上完班就累得回家想倒頭睡覺,無聊的週末只能看電視打發時間,分不開又不能在一起的異地戀每天都吵架和哭,拮据的收入只能在商場裡看看。
我自己都忘了是從哪一天開始,我去報了個健身房(從小到大最討厭體育課的我,簡直不可思議),開始堅持每天下班去運動。然後學會在淘寶上找便宜且適合自己的東西。準備考試併為之奮鬥了4年。堅持讀書。學會在網路上學習、蒐集資料。學著找回母親教我的做飯的方法,自己給自己做飯。讀書、運動、生活,堅持這三樣,最後漸漸從鬱郁的心情中走出來。
我覺得是工作後這5年的人生完整了我的人格,最終形成了我的價值觀,讓我看清楚自己到底是什麼樣的人、到底需要什麼樣的生活、不再隨著別人的眼光去看問題看自己。
相比起我大多數的同齡人,我現在有一份穩定的工作,雖然不那麼喜歡不那麼討厭。
我拿到了自己夢寐以求的司法資格,雖然考了3年(中間因為裝修耽擱了一年沒考),雖然對於一個公務員來說毫無用處,但是這個考試中的學習和磨礪確實改變了我看待問題的方式。付出的是三年時間裡面我很少出去和朋友一起玩,最後一年基本上每天下班後到晚上12點都在不停的背書和做題。
我和異地戀的戀人結婚了,生活非常的幸福,因為我們都明白對方是自己的soulmate,我們之間的話題從政治到經濟到玩樂到我們的計算機專業相容幷包,雖然性格不同但相處愉快,並且因為我們各自的犧牲結束了異地的狀態。肚子裡的孩子已經7個月。
對此我付出的是,長達四年的和戀人的磨合和共同成長、我們兩都厚著臉皮求領導要求調動(中間各種波瀾,很多時候都絕望了,然後絕望後是更多的努力)、雙方家長的考驗以及累死人的婚紗照和婚禮)。
不愛運動不會運動的我,至少做個普通的瑜伽問題不大、雖然學會了但是打得很爛但是依然非常熱愛的羽毛球,並且因此對各種運動產生了興趣(這裡要感謝我的愛人,是因為他的不懈努力)。兩個人一起經歷了買房買車。
還有一件磨礪我自己的事情,就是從一個完全什麼都不會的人,一個人裝修了我們現在的家,從一個對裝修零知識的人,到對各種裝修材料、市場、工藝如數家珍,自己設計了自己的房子,一個人逛建材市場(沒有車,全靠公交和雙腳)犯過錯但還好大多都可以補救,經常餓得一天都沒飯吃,累到不行。但現在我和我的丈夫擁有一個從舒適度來說基本可以打90分的家。
還有一手還算是見得人的廚藝。一筆還算是可以應付以後大多數波瀾的積蓄(工資+理財)。
他和我都是非常熱愛做功課蒐集資料的人,我們做成一件事情,幾乎都會成為某個方面的半吊子專家,所以在辦公室裡面也得了個走路的百科全書的綽號(哈哈)。
我和他都從大學裡面出來的一張白紙,變成了還算是成熟的大人。
這就是我對這個問題的回答。一所大學、一個家庭、一段經歷,割裂的看都無法完全成就和鍛造一個人。最重要的是,認真對待生活的態度。
從現在開始,結束渾渾噩噩的狀態,從認認真真的做一件事、學一件事開始,不管成與不成,回過頭來你都會發現你付出了,且得到了。只要去做,沒有什麼事情是完全的無用功。
從現在開始,沒有什麼是晚了的。"
3
最理解你的一定是你自己
@君臨
畢業已經十年了,回首過去的十年,兜兜轉轉,浪費了很多的時間。
很小的時候,我父母就教導我要用功讀書,從小學到中學到大學,然後畢業出來謀一份工作,成家立室。
我從事的是廣告策劃,這是一個外表看起來很光鮮亮麗,其實很苦逼的職業。每天晚上都要加班,加到凌晨兩三點,通宵也是常有的事。我的同事只要過了三十,幾乎都是一串職業病纏身。每天晚上回到家,老婆已經睡著,我不敢開燈吵醒她,抹黑洗澡上床,等天亮了,老婆也已經上班去,週末也得加班,於是有很長一段時間,我倆雖然睡在一張床上,卻彷彿遙隔天涯。
我至今記得,有一天晚上十點,上司跟我說,今天沒什麼事了,你先回家吧。我出了公司的大門,門外停了一排出租車,我看著燈光閃爍,夜色迷離,購物商店裡出來的手挽手的戀人,忽然間就淚流滿面。我心裡的念頭是:這麼早就可以下班了,人生竟然是如此的美好啊。
於是我嘗試跳槽,換了幾家公司,其實天下烏鴉一般黑。有一家公司,去了頭一天,我問同事“這家公司加班怎麼樣?”回答是“我上個月加班了160個小時,從來沒少過80個小時,老闆希望我們能加夠200個小時。”於是我第二天就辭職了。
廣告圈裡流傳有這麼一句話:“凌晨十二點在街上走的,不是妓女,就是廣告人”。這個行業競爭是如此的殘酷,要麼在一個業務蒸蒸日上,加班不見天日的公司裡拼搏,要麼在一個輕鬆悠閒,卻不知道哪一天就倒閉消失的小公司裡混。
我不是不願意付出,只是這不是我想要的人生。這樣的生活過了5年之後,我就離開了廣告行業。
這5年,除了得到一點積蓄,延長了我的生命以外,什麼也沒有得到。
我曾經跟我父母講過一個故事。
“我在網上看到一個留學美國的博士,畢業出來之後,他沒有去找工作,而是選擇了苦修。他徒步從西海岸的洛杉磯,穿過大峽谷,橫越美洲大陸,然後在一個偶然經過的農場裡,他找到了自己想要過的人生。”
我父母的評價是“這個人腦子進水了”。
每天在辦公室裡爬格子,是我父母期待的人生,卻不是我想要的。
我想要自由的人生。但是爬格子,永遠也無法達成我的願望。自己的人生,只有自己才瞭解。別人無法給你建議,即使是摯愛你的父母。如果你還不清楚自己想要過怎樣的人生,那就趕緊去尋找吧。
最理解你內心的人,一定是你自己。
回覆列表
不知道哦,我從25歲開始就沒工作,懷孕生子,帶孩子。在去年過完年,我也曾出去工作過倆個月,感覺還是可以跟得上節奏的,只是工資不高,吃飯啥的都花錢,一個月下來幾乎不剩,所以還是專心在家帶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