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戰略論
-
2 # 王浩田1
不是有人說,本來就是。曼施坦因可以說是德國的頭號戰略家。參與制訂入侵奧地利、捷克斯洛伐克和法國的作戰方案。還有古德里安之所以在法國打得如此順利都是他的功勞。
都說古德里安和隆美爾都心甘情願的接受他的領導。
蘇聯前期朱可夫是斯大林的救火隊員!後期曼施坦因就是希特勒的救火隊員了!
你就可以想象曼施坦因有多厲害了!
-
3 # 狼煙火燎
個人觀點也是認為曼斯坦因的軍事才能在隆美爾之上,曼斯坦因給人的感覺就是不管在哪個戰場,都能制定出一套完美的戰術戰略出來,然後總感覺如果能按曼斯坦因的戰術執行下去,就能帶走最終的勝利。最後德國輸了,曼斯坦因卻非常不服氣,二戰後成為戰犯被判監禁,在監獄的日子沒事就寫書,其實就是罵希特勒,罵戈林,罵總參謀部,一群傻 B瞎指揮。而隆美爾也是軍事天才,總能以少勝多,在法國戰場被稱為魔鬼師長,在北非被稱為沙漠之狐,但是結局比較悲劇,最後被希特勒懷疑參與了刺殺行動而被賜死。個人覺得兩人在軍事上的天賦還是曼斯坦因要厲害一些!曼斯坦因
曼斯坦因給人的感覺就是軍事完美型的天才(有點像《三國演義》裡的諸葛亮),即使是德國公認的三大軍事天才中,曼斯坦因也絕對是最璀璨的那一個。曼施坦因是軍人中罕見的全才,一流的軍事指揮官也是一流的參謀長,在進攻法國的作戰行動中,希特勒採納了他制定的戰略而大獲全勝。而在東線戰場對蘇作戰中,特別是後期作戰,曼斯坦因的戰略思路和希特勒的完全不一致而遭到了否認,這應該是德國的一大遺憾吧!曼斯坦因的思路是集中兵力採取大迂迴、大機動真去主動消滅蘇聯有生力量為主要作戰思路,大膽靈活作戰,要打運動戰而不是陣地戰。在進攻中,要敢於放棄次要目標,要憑藉德軍高機動性快速大量的殲滅敵人;而在防守中也要敢於放棄,保全自己,看準時機集中兵力、斷敵後路,圍而殲之,不計較一城一地的得失,透過高度機動和靈活運動戰殲滅敵人的有生力量。這與希特勒強調的打正面戰,不許後退一步的保守思路完全不一致,因此並沒有得到採納。
在曼斯坦因的為主導的各大戰役裡,往往都是以少勝多,非常擅長以快速機動、高度靈活的機動方式作戰,是這方面的一個鬼才,他只會克里米亞戰役面對4倍與己的蘇軍取得大勝,哈爾科夫反擊戰、庫爾斯克會戰都出自這位元帥的手筆,總是能根據不同環境制定不同的戰略,整個東線戰場有曼斯坦因的德軍和沒有曼斯坦因的德軍那絕對是兩個概念,個人覺得他至少延緩了德國失敗1~2年的時間。
曼斯坦因是比較傳統的德國軍官,即使不滿希特勒、戈林、總參謀部制定的戰略,也會絕對的執行;他對自己的部下將領非常的信任,基本都是制定總戰略,而不大去幹預前線作戰(這可能和希特勒總是干預他的作戰思路有一定的關係),因此將帥和睦融洽,也非常聽從他的指揮。如果非要找他的缺點?他的缺點就是對希特勒、戈林、總參謀部非常的不滿,總認為他們實在瞎指揮,這在他坐牢的日子裡寫得書中就能明白。曼斯坦因確實是軍事上的奇才,他和古德里安一起將閃電戰的精髓發揮到了極致,成功的建立了坦克軍種實際作戰體系,火炮應用等發揮到極致,他的陸軍的多兵種合作等機械化作戰理論的意義是具有劃時代的。不過大勢這個東西也不是曼斯坦因能違逆的,當世界都團結起來反對德國的時候,德國的失敗是不可逆的!
隆美爾而隆美爾是另外一種戰術天才,他總是不按常規出牌,他和那些傳統的德國軍官有著天然的區別,有點《亮劍》裡的李雲龍,作戰前總是親自坐著飛機觀察地形,甚至坐著飛機去偵查敵人的動向;作戰時他每天就開著車穿梭在各個前線,親自對前線將士下達作戰命令,前線效率高得驚人;而且統帥總在前線,前線計程車氣也是高得驚人,希特勒為此專門幾次找他談話,擔心他的安全問題。他在實戰中不按常理的另一個表現就是,覺得什麼好用、實用就執行,比如他給部隊進攻制定代號,一個代號代表一個命令,在指揮時簡化了程式,特別是火炮對前線的支援就快速了很多;他還讓前線部隊留下路標,後續部隊跟著前面部隊路標行軍等等,這些都是那些傳統的德國將軍們詬病他的地方!
但是隆美爾有些過於蝶傲不馴了,有些過於看重戰功,與希特勒的關係又太好,有時候不大聽從前線總指揮的排程,認為對的就會去做,在進攻法國時就有些衝得太靠前而與後續部隊有些脫節,在北非更是天高皇帝遠,連希特勒和總參謀部的命令都敢違逆,德國在非洲的戰略是守,將英國的軍隊拖在非洲,而隆美爾卻“玩”得很大,一路進攻至埃及的阿拉曼,造成部隊補給線過場,義大利的補給又有些坑爹,最後大敗而歸。而整個過程德國參謀總部的戰略方針只是守住非洲而已。後來希特勒要求隆美爾死守,但是他來了一個千里大撤退退回利比亞!他的戰略思路和德國參謀總部的戰略思路完全不一樣,當元帥還是缺一點整體戰略思路,缺少對大局的掌控!
而且隆美爾還有一個缺點就是有些貪功,在他還是一個士兵時就如此了,為了一個“十字勳章”耿耿於懷一輩子,在法國戰役進攻中也是如此,他在表述戰功的時候往往忽略了那些配合他作戰的兄弟部隊,功勞都是我的,其他部隊的作用不提也罷!因此和兄弟部隊的關係總是搞不好。在北非前期也和一個師長關係鬧僵並將其調離,還有些聽不進部下的建議等,好像毛病說得有點多,但是其實個人是很喜歡隆美爾的!
曼斯坦因和隆美爾算是兩個特點有些相反的元帥吧!如果將曼斯坦因和隆美爾互換一下,有曼斯坦因去北非,隆美爾攻打蘇聯會是一個怎樣的情形呢?一個在需要堅持自己戰術的地方服從了命令,另一位則是無論如何也要堅持自己的主見,隆美爾可不會像曼斯坦因一樣的總參謀部的命令絕對執行,而曼斯坦因一定會在非洲貫徹希特勒的命令,兩者角色互換不知會有怎樣的改變?
-
4 # 板鴨小桔子
把隆美爾和曼施坦因放在一起,確實是火星撞地球一般的比較,這兩個人都太有代表性了。
隆美爾和曼施坦因都是歷史上非常優秀的職業軍人,都在二戰中為納粹德國立下過赫赫戰功,但是,他們兩個其實有本質上的區別。
曼施坦因是出身世家的戰略級的“資深專家”,隆美爾是因為希特勒簡拔,戰爭媒體包裝的“網紅明星”。
我們首先不可否認的是,作為合格的德國軍人,曼施坦因和隆美爾兩人都是今天職業軍人的楷模和典範,縱觀他們整個一生,兩個人都為自己的祖國奉獻了全部的青春,然後在接下來的大半輩子的戎馬生涯裡,冒著槍林彈雨馳騁疆場,置生死度外。在這個過程中,兩個人都忠於祖國,嚴於律己,精於業務,善待屬下,身先士卒。作為軍人來說,他們是稱職的。
但是上升一個層次,和歷史環境相結合來說。曼斯坦因更勝一籌,命運的軌跡更優越,隆美爾卻頗為起伏波折。
出生上
埃裡希·馮·曼施坦因是標準的出生世家的普魯士職業軍人,父親是將軍,爺爺是將軍,舅舅是將軍,他的家族和陸軍元帥、德國總統、保羅·馮·興登堡還是近親。所以曼施坦因從小就是在軍人世家裡耳濡目染,自己的一輩子也註定要投身戎馬為國效力。
曼施坦因1887年出生,13歲就參加了少年候補軍官團,19歲成為了近衛軍步兵第3團的見習軍官,20歲升少尉,26歲進軍校學習,一戰中,也就是1918年,他以參謀人員的身份志願參加布萊斯勞的“前線自衛軍” 並服役到1919年。到二戰時,1939年,時年52歲,在戰場上摸爬滾打了大半輩子的曼施坦因已經是南方集團軍總部的參謀長了。
隆美爾出生於教師世家,父親和爺爺都是老師,家裡是沒有軍人傳統的。隆美爾年少的時候身體也很羸弱,實際上,他剛剛參軍,第一次上戰場的時候,也曾經因為胃病暈過去。隆美爾本人是非常不想從戎的,他的理想是成為一名飛機工程師,無奈他的父親很希望他成為軍人。實際上,隆美爾的出生階級在看重貴族出身的德意志帝國陸軍中是十分不利的。
隆美爾1891年出生,19歲作為下級軍官候補生加入了符騰堡皇家陸軍“威廉一世皇帝”第6步兵連。也就是說,作為高帥富的曼施坦因13歲就做的事,隆美爾晚了6年才步其後塵。而一戰中,當曼施坦因已經在司令部裡面畫圖紙的時候,隆美爾還帶著自己計程車兵在波雷(Bleid)村這樣的地方滾泥巴。
和希特勒的關係
德國陸軍中有一大批的貴族將帥是不太把小鬍子放眼裡的,實際上小鬍子瞎比劃亂指揮不尊重人也是出了名的。曼施坦因就是一個不太配合納粹黨的代表。
1936年10月1日,曼施坦因升任德國陸軍總部首席副參謀總長,受德國陸軍總參謀長貝克將軍的直接領導,一起抵制納粹黨對軍隊的滲透。就是因為這一點,曼斯坦因得罪了希特勒,被調離柏林的陸軍總部,到西里西亞的李格尼茲的陸軍第十八師任師長。
正是因為這些老派貴族的不合作,才有了隆美爾這樣的草根的機會。
隆美爾在一戰中作戰英勇,因此先後獲得過優秀軍人應該獲得的二級鐵十字,一級鐵十字勳章,1917年,在義大利,更是獲得了德國一般軍人所能獲得最高級別榮譽的勳章藍色馬克思勳章。
隆美爾的個人能力因此體現。
但是,千里馬需要伯樂,隆美爾的伯樂就是希特勒。
納粹政權上臺以後,隆美爾有了接觸到希特勒的機會。1936年9月,隆美爾擔任紐倫堡黨大會的護衛部隊(即元首衛隊)指揮官,他嚴守希特勒“在我之後最多隻能有六輛車跟著”的命令,制止了試著追隨希特勒的黨內幹部車輛,由於他的並公執法和嚴守命令,深得希特勒的欣賞,由此得到關注。1937年,出版《步兵攻擊》一書,其中的理念和希特勒的理念一拍即合,由此得到重用。
接下來,隆美爾擔任了元首大本營管理部部長,元首裝甲護衛師師長,也正是因為貼近元首,在閃擊戰開始初期,希特勒希望自己手下有人去前線立威,才有了隆美爾的機會。隆美爾請纓指揮裝甲部隊,但是陸軍部的人覺得步兵出生的軍官不適合,經過希特勒特許,1940年2月15日,隆美爾被任命為新組建的第7裝甲師師長。
可以說,沒有希特勒,曼施坦因照樣是帝國陸軍的優秀軍官,但是沒有希特勒,隆美爾是沒有出頭之日的。
具體能力上
曼施坦因的戰功,是靠學,思,行積累寄來的,隆美爾的神話,是靠打,瘋,宣製造出來的。
二戰初期,比如進攻法國時,曼施坦因是制定整個作戰計劃的,而隆美爾是在前線衝的。可以說一個是戰略理論的謀劃者,一個是這個理論最優秀的戰術實踐者。
而縱觀兩位軍人在二戰中的表現,曼施坦因一直都是負責制定宏觀的作戰計劃,閃擊波蘭,閃擊法國,巴巴羅薩,克里米亞,列寧格勒,斯大林格勒,哈爾科夫,庫爾斯克,第聶伯.....曼施坦因不但親自制定作戰計劃,從法國以後,更是帶兵更最難打的毛子直接pk。即便是在最艱難的環境裡,他的很多決策都是絕對正確,為大局考慮的。無奈希特勒不領情,把人家免職了。
相對來說,隆美爾沒有制定全面宏觀的戰略計劃的經歷,其次也沒有怎麼和蘇聯的虎狼之師交手。但是隆美爾的點點功績,都會被納粹的宣傳機器大肆表揚和宣傳。因為希特勒就是要把一個聽話,不和自己作對,勇敢執行進攻命令的下屬打造成全軍,全國的神話。
隆美爾的崛起,是因為他在非洲的猛打,但是,德國的主要精力是在東線,希特勒不可能把戰略重心放到非洲,實際上到了後期,非洲的局勢也是焦頭爛額,隆美爾也無法避免頹勢,被調走守西線。從這裡其實可以反映出來,在整個戰略佈局上隆美爾是不如曼斯坦因全面的。事實上,曼斯坦因在東線的很多策劃是非常棒的,如果不是因為小鬍子瞎比劃,那麼也有可能達到既定計劃。
可以說,一個師,一個軍團離不開隆美爾,但是德國陸軍離不開曼施坦因。
最終,曼施坦因和隆美爾都和希特勒產生了分歧,不同之處在於,靠希特勒一手提拔起來的隆美爾最後被逼自殺,而一直就不怎麼鳥希特勒的曼施坦因活到了戰後,並且還風生水起,
紐倫堡審判期間沒有被起訴,而是以證人的身份出席。1949年,迫於蘇聯壓力入獄,1952年由於健康原因而提前釋放。而冷戰期間,1956年,獲聘為西德國防部高階顧問,繼而成為北約的軍事顧問。怎麼搞事情,整個北約,甚至英美都得像曼老爺子請教,這個已經算是無冕之王的至高榮譽。
今天的更多人喜歡隆美爾,更多可能是因為他是個草根,而時勢造英雄,在戰爭中靠自己的努力超越了自己的階級,過後又因為命運的戲弄隕落。這比起曼斯坦因生下來就帶著光環的一生更令人唏噓感慨。
-
5 # 葦說歷史
弗裡茨·埃裡希·馮·曼施坦因(1887-1973),德國陸軍元帥,軍事家、戰略家,與隆美爾和古德里安,被並稱為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德國的三大名將。
曼施坦因生於軍人世家,普魯士軍官團的後裔,這也就註定了他職業軍人的命運,也註定了他將是一位不平凡的軍人。
1887年11月24日,曼施坦因出生於東普魯士的名門貴族、軍人世家,他的父親是普魯士的炮兵上將。曼施坦因不僅其父是普魯士的將軍,他的兩個爺爺也都是普魯士著名的將軍,他的舅舅同樣也是將軍,而大名鼎鼎的陸軍元帥、德國總統保羅·馮·興登堡,正是曼施坦因的伯父。
曼施坦因被譽為第二次世界大戰之中,德國陸軍中最優秀的將領,德軍的三大名將之首,即使是對手也對他推崇備至。
曼施坦因具有極高的戰略天賦,他的戰略思想深邃而可怕,而且對於各種戰術都是運用自如。曼施坦因所策劃的每一次戰役幾乎都是經典傑作,尤其擅長組織計劃周密的閃擊戰,總是令對手舉止失措,膽戰心驚,而他這些對戰爭超前的預見和獨到的戰術,在隨後的戰役之中,幾乎是言無不中。
“追求多個目標,然後使資源消耗完了,這是最致命的錯誤,為了得到決定性的目標,必須犧牲不重要的目標來換取”:
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之中,曼施坦因參加了德軍的東、西兩線作戰,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之後,曼施坦因作為軍事精英被留在了軍隊之中,他的軍事才華也由此被展示了出來。1936年,曼施坦因參與制訂了入侵奧地利和捷克斯洛伐克的作戰方案,1939年,曼施坦因又策劃了入侵波蘭的"白色計劃"。事實上,曼施坦因對於進攻波蘭並不熱心,他認為把波蘭作為德國和蘇聯之間的緩衝區更好,這也將避免德軍陷入東西兩線作戰,而後來德軍於兩線作戰的窘境,果真不幸被他言中。
“一個目標實現需要與它的時間、人員配備、先決條件和實際可能性是相關的,需要作出詳細的調查而不是光靠自信,要自信但是不能盲目自信”:
1939年末,曼施坦因再次策劃出了西線作戰方案(後被稱為"曼施坦因計劃"),後被希特勒採納並實施,曼施坦因計劃直接導致了,號稱歐洲第一陸軍強國的法國戰敗投降。美中不足的是,德軍並未完全按照曼斯坦因的計劃具體執行,而是在希特勒的盲目自信,在戈林元帥信誓旦旦的保證之中,於敦刻爾克放走了30多萬英法聯軍。這個因為盲目自信而導致的致命錯誤,最終使德華人吞下了戰敗的苦果。
“真正的鬥爭中是需要冒險的,這是核心所在,不管在戰爭和政治生活中都是這樣的”;
1941年,希特勒啟動了他企盼已久的“巴巴羅薩計劃”,500多萬德軍分成北方、中央、南方三大集團軍群,向蘇聯發動了史無前例的進攻。曼施坦因終於如願以償的指揮一個裝甲軍,隸屬於北方集團軍群的第56裝甲軍,他率領第56裝甲軍在開戰後的4天之內,就入蘇聯境內200多公里,打得蘇軍措手不及,幾乎是跑著衝向了列寧格勒,將勇氣與冒險發揮到了極致,但因為上司的嚴厲斥責而放緩了攻擊速度,最終錯過了拿下列寧格勒的最佳時機。
“當面對不願意面對又無法避免的決定的時候,不能拖延,如果事情不可免,那麼就立刻去作,而不要拖拉,因為該面對的終究還是要面對”;
因為曼施坦因卓越的指揮才能,他被任命為第11集團軍司令,而他的兒子卻陣亡了。但他沒有沉浸在喪子之痛裡,馬上組織了克里木戰役,殲滅蘇軍克里木方面軍,光俘獲的蘇軍就超過46萬人,並晉升為陸軍元帥。隨後曼施坦因又攻克了塞瓦斯托波爾,拯救保盧斯的第六集團軍,指揮南方集團軍群發動哈爾科夫"反手一擊",庫爾斯克大會戰以及"科爾遜口袋"突圍等經典戰役。
“自己的優點和缺點,自知之明甚為重要”:
希特勒作為二戰中德國的最高統帥,不可否認他具有非常的政治才能,但是在軍事上,希特勒一方面是過度的自信,另外一方面卻又缺少必要的冒險。德國在二戰中擁有一大批優秀的指揮官,也有一支戰鬥力超強的軍隊,但是在幾個重大方面出現的錯誤,導致了德軍的最終失敗,這也難怪曼施坦因曾欲哭無淚的說道“每每與勝利近在咫尺,卻都因為統帥部的干預而失之交臂”。
回覆列表
隆美爾雖然和曼施坦因同為德國陸軍元帥,可是在隆美爾最輝煌的非洲作戰生涯裡其指揮的軍隊從未超過10萬人,兵力相當於集團軍的級別,頂多算是一個戰役級別的作戰。雖然後來擔任了非洲集團軍群的司令,可是並沒有做實質的指揮,在關鍵的突尼西亞會戰中隆美爾也遠在德國。之後在抵抗盟軍的諾曼底登陸時任B集團軍群司令,巧的是在登陸那一天隆美爾還是沒在前線,之後回去不久即遭盟軍轟炸受傷。
而曼施坦因指揮的幾次戰役如克里木戰役、哈爾科夫反擊戰、庫爾斯克會戰都堪稱東線最經典的戰役,尤其以哈爾科夫反擊戰最為意義重大,讓德軍的潰敗至此止步,重獲東線戰略主動權。在庫爾斯克會戰中其指揮的南方集團軍群也是突破最深的,曼施坦因的指揮才能得到了眾人的公認,被認為是出任陸軍總司令最合適的人選。
隆美爾和曼施坦因的指揮風格也截然不同,隆美爾很少待在他的軍團司令部,而是經常在前線的各師之間穿梭,直接干涉前線指揮官的指揮,而他自己由於不經常在司令部其日常命令大都由其參謀人員下達,這同德軍上級一般不干涉下級指揮的傳統相違背,這一點遭到了許多德軍將領的指責。曼施坦因則是典型的德軍參謀總部人員,很少下達具體的作戰計劃,儘可能提高下一級軍官的能動性,這也是他得到絕大部分德軍高階將領認可的關鍵。
平心而論,隆美爾的軍事才能並不比曼施坦因差多少,曼施坦因代表的是德軍參謀本部的傳統,而隆美爾則是更加具有自己的獨特風格。人們總是喜歡尊崇正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