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雪天雪晴

    匈奴是北方草原崛起,與中原對峙爭奪的部族之一,也是第一個統一草原的少數民族政權。其後,有鮮卑、突厥、蒙古。

    關鍵兩點:統一草原,建立政權。

    戰國後期,展露頭角,給秦趙很多壓力的匈奴,在秦朝建立之後,受到秦舉國之力的打擊,被趕出河套,驅過陰山。

    但隨後中原大亂,天下分崩,秦調邊軍平叛,北部幾乎一空,匈奴壓力大減。後楚漢相爭,又是無暇北顧。這是其一,匈奴遇到的歷史機遇。

    其二,則是匈奴出了個強有力的頭領,冒頓(音莫獨)單于,第一次統一草原各部族,創立了政權。這也是歷史發展階段,草原文化經濟和科技發展到一定層次的產物。

    有這兩條支撐,匈奴實力大顯,趁機踏過黃河,重回河套,進逼燕山,威脅長安。

    當然,由草原走出的匈奴鮮卑突厥,路線基本相同,西下統一草原,南下與中原爭鋒,分裂——一部融入漢族,一部西遷,消失在西域中亞,餘部則被後來的崛起部族納入,成了新政權的一員,甚至完全融入新部族。

    而且,歷史向前發展,草原政治文明概念也不斷更新升級。由鮮卑建立北魏起,已自認為炎黃後裔,稱皇稱帝,並決心進取中原一統天下了。經北魏,東北遼金,到元,目標終於實現。

    所以,匈奴在中國歷史上,是有實力居於重要地位的。

  • 2 # 雲中史記

    匈奴真正崛起的時間是在秦漢期冒頓單于掌權之後,戰國時期的匈奴實力並不強,還受東胡和月氏等強敵的環伺,而戰國時期實行普遍徵兵制,國家常年處於戰爭狀態,諸國都有十幾萬甚至幾十萬軍隊,而秦趙諸國普遍民風彪悍,匈奴除了偶爾派出萬人以上的騎兵進攻南方,大多數時候只敢小規模襲擾,並且還被李牧等名將一再吊打,基本處於被虐的地位。

    戰國時期,北方的草原上活躍著胡林、樓煩、匈奴、月氏等許多部落,一直到秦國開始攻伐六國前後,匈奴才逐漸開始強大起來。

    此時,匈奴不斷南下進行襲擾,但規模有限,且遭到了秦趙燕三國的強力阻攔。

    秦人民風彪悍,以軍功論行賞和地位,早早就把西戎打的大敗,對草原民族擁有充分的作戰經驗,匈奴和秦軍打,佔不到便宜。

    趙國在趙武靈王胡服騎射之後,成為戰國軍事實力第二強的國家,尤其是騎兵天下無敵,不斷北上擴張,先後設立了雲中、雁門、代三郡,趙軍在李牧的帶領下,一次就剪滅匈奴十萬騎兵,整的單于十多年不敢派兵南下。

    燕國在燕昭王時期,勵精圖治,國力強盛,國土一度拓展到遼東以東,對匈奴也形成了相對優勢。

    有三國組成的軍事屏障,使得戰國諸國之間無論打的如何激烈,匈奴也無法趁虛而入,染指中原。

    在秦趙燕三國中,由於地理因素,趙國受匈奴襲擾最嚴重,在常年的對匈奴戰爭中,趙軍的戰力越來越強。

    李牧常年帶兵鎮守趙國北方,他一般不主動襲擾匈奴,而是不斷養精蓄銳,用誘敵深入的方式,不斷給予匈奴打擊。

    匈奴單于吃了幾次大虧之後,就再也不敢明目張膽的大舉南侵,畢竟匈奴南下是為了撈好處,損失過大就得不償失了。

    下面我們簡單回顧一下匈奴在秦漢時期的“發家史”。

    秦始皇統一中國後,派遣蒙恬率30萬軍隊北擊匈奴,修築長城,把佔據河套地區的匈奴趕往更北的地區。

    秦末局勢混亂,匈奴冒頓單于趁機於公元前209年重新佔領河套地區,對中原地區構成了直接威脅。

    同時,匈奴秦朝滅亡前後已經攻滅了東胡,還逼的月氏人西遷,逐漸成為草原上擁有絕對統治地位的民族。

    公元前200年,劉邦想徹底解決匈奴問題,親率32萬大軍北擊匈奴,結果被冒頓單于率領的40萬騎兵圍在了白登山。

    當時劉邦登高遠望,發現匈奴的實力實在太強了,匈奴在白登山東西南北四個放向佈置了大量騎兵,西面清一色白馬,東面青馬,北面黑馬,南面紅馬,幾乎一眼望不到邊。

    沒辦法,劉邦不得不向匈奴求和,後來的70年,漢朝一直以和親和各種賄賂來維持雙方的大致和平,但匈奴依然襲擾不斷。

    公元前166年,匈奴徹底擊敗月氏人,把他們的王的頭骨做酒器,月氏人不得不逃往中亞,在中亞建立了貴霜王朝,雖然是匈奴人的手下敗將,但依然還能稱霸中亞,可見當年匈奴的強大。

    同年,匈奴單于率14萬騎兵大舉南下,一路抵達陝西鳳翔,直逼長安,漢朝出動十萬騎兵迎擊,不過匈奴人沒有與漢軍正面作戰,而是且戰且退,劫掠一番後就北還了。

    基本上在冒頓和老上兩位單于統治的50年間,匈奴處於北方草原的絕對統治地位,並迫使西漢實行屈辱的和親政策,直到漢武帝即位多年後,漢朝以百年發展之積累,傾舉國之力多次北伐匈奴,才徹底扭轉了劣勢局面。

  • 3 # 優己

    誰過年不吃頓餃子!匈奴在劉邦時期出現了冒頓單于這種雄主,冒頓單于誕生以前,匈奴人並不是蒙古高原的主宰,當時控制北方草原的是東胡人。冒頓單于即位之後,連續遭到東胡汗王額羞辱,比如奪愛馬奪愛妾。之後趁東胡大意不備發兵奇襲東胡,最終透過兩年的戰爭消滅了東胡,佔領了整個東胡,蒙古高原第一次結束分裂得到統一,這時候的匈奴帝國國土面積大約有700萬平方公里,人口200多萬。

    往後10~20年時間裡,冒頓單于帶領匈奴騎兵向西進發,擊敗了當時西方的幾個國家,大月氏,烏孫等國,到了劉邦登基的時候,匈奴帝國的國土面積大約擴張到1000萬平方公里,人口240萬左右,這時候匈奴還不是最巔峰的時候,但是比大漢帝國還強,這是遊牧民族特性造成的,遊牧民族一人吃飽全家不餓,靠掠奪為生,隨著戰爭的發展這些人的經驗值會越來越高。而農耕民族則相反,他們的糧草需要累積,沒有糧草沒法打仗。劉邦這時候剛建國,沒有什麼作戰物資可以打仗。

    匈奴最強大的時候國土面積高達2000多萬平方公里,人口300萬,奴隸600多萬。這是漢武帝前期的時候,當時距離白登之圍已經過去70年,這70年時間裡,漢朝每年都給匈奴人進貢大量的米糧財貨,而匈奴人並沒有閒著,他們拿著這些錢糧繼續向西進攻,版圖擴大圖一倍。所以,漢武帝做得對,對匈奴的進貢是資敵只會讓匈奴越來越強。

  • 4 # 劉一千五

    任何一個民族,都有起源,發展,壯大時期。就匈奴來說也是這樣。

    不消說,大家找祖先都可以追到黃帝炎帝頭上,都是炎黃子孫。後來就分開了。夏商渺遠,反正是生活在北方草原一帶菲畜牧生存。到了周朝,特別是周穆王打獵打了八隻白色的獵物回來,讓遠方不來朝貢了,匈奴人就更不尊周天子了。春秋時代就不說了,匈奴民族處於土升時期,到戰國時,有實力了,成了農耕民族做禍害了。他們開始與華夏民族為敵。當時的秦,趙,燕,魏,中山幾個國家都修了長城防備匈奴人南下掠奪。趙國同匈奴惡戰幾場,才暫時保了趙代邊境十幾年安寧!但戰國七雄內亂,成天自殘不休,給了匈奴人坐大,做強的機會。秦始皇統一中國,加強國防建設,修繕連線各國長城,設立郡縣,修直道,馳道,派蒙恬常年領三十餘萬精兵駐長城沿線。迫使匈奴退出河套地區。取得非常好的結果。秦末戰織,國內動亂,秦二世撤走王離的長城守備軍去趙國。匈奴人乘機佔據北方大片領土,把長城當作自己何門廳。秦楚,楚漢給了匈奴強大的機會,發展壯大到常備四十餘萬騎兵,成了漢初的勁敵,讓劉邦,呂后,劉恆,劉啟吃盡苦頭,他們被迫以"和親"換取國內的休養生息,悶著壯大自己的實力,到漢武帝繼位初期,冒頓單于更是在漢奸中行說的誘惑下大規模侵犯大漢北方邊境,有時直逼關中北邊的中回宮,離京都長安只一日的路程。危害之烈可見一斑。

    匈奴的發展壯大,可以說是中原農耕民族給"慣"出來的,他們一而再,再而三地掠奪,而南方民族是忍,忍,忍,結果助長了惡人的囂張氣焰,日子一久就全然不把中原人當人看了,他們要什麼就靠燒,殺,搶。

    而後來的少數民族統治中國,就是漢人給忍讓出來的惡果,這事不少……

  • 5 # 庭州行者

    能提出這個問題,顯然是沒有用發展的眼光看問題。戰國時期到漢朝,中原諸國都在不斷地發展,難道匈奴就是一成不變的嗎?戰國時期的一個小國趙國,尚能抵禦匈奴,但大一統的漢朝,卻抵禦不住匈奴,真的是因為大一統的漢朝不如割據一方的趙國嗎?

    毫無疑問,統一的漢朝實力是遠在趙國之上的,因為無論從物資還是動員能力,都是如此。所以,造成趙國名將李牧能隨便虐匈奴,而漢朝在很長一段時間內對匈奴沒有優勢的最大原因,就是匈奴變了。

    戰國時期,匈奴不過是北方眾多遊牧民族中的一個小部落而已,它的力量遠遠沒有後來那麼大。一直到秦朝時期,匈北方與匈奴並列的還有兩個巨大的遊牧帝國,東胡和月氏。據記載,當時匈奴頭曼單于面臨的局勢是"東胡強而月氏盛"。所以,在中原諸侯割據時,漠北也是如此,趙國與匈奴作戰,實際上就是兩個不同體系下諸侯國的作戰而已。當還是一個漠北割據政權的匈奴,遇到中原大一統的秦王朝時,匈奴立刻吃癟,賈誼的《過秦論》提到,秦將蒙恬"北卻匈奴七百里",《史記》也記載,"頭曼(單于)不勝秦"。

    然而,匈奴的崛起,就是從頭曼的兒子冒頓單于開始的。據記載,冒頓單于在殺父繼位後,先是消滅了宿敵東胡,向西又大敗大月氏 使之遠走中亞,南並樓煩,甚至控制了整個西域。匈奴此時真正成為了漠北草原上唯一霸主。再加上此時正值楚漢爭霸,匈奴趁機奪回了被蒙恬開拓的河套地區。史記記載,此時匈奴"控弦三十萬",可見其勢力之強。

    對於這樣的遊牧帝國,百廢待興的漢朝自然不是對手。

    因此,匈奴實力的增強,是其面對中原政權時表現不同的最大原因。

    除此之外,由於漢朝是統一的政權,其與匈奴的邊境線極長,這也造成了防禦力量的分散注,每一點防禦的薄弱,只要匈奴每次攻擊一個點,那麼漢朝的邊境就很容易被攻破。而由於趙國時期邊境較短,自然可以集中力量進行防禦。這也是一個原因。

    以上。

  • 6 # 陳大舍

    答:春秋戰國時期的匈奴不同於漢代的匈奴。

    歷史上匈奴是一個族群概念,也是一個文化概念和政治概念。在很多人眼中,中原王朝是不斷更迭的,甚至上過中學的華人都能夠講出中國的社會發展史、會背“朝代表”——比如秦以後中國就完全進入了“封建社會”云云。

    但是大家看待異邦異族,就完全是另一個視角了。好像羅馬就是羅馬,一直是到處都是配著噴泉的大理石宮殿,裡面的肌肉男元老們都穿著雪白的亞麻託卡袍,沒變過的樣子。殊不知 在奧古斯都大帝以前羅馬並沒有幾座大理石宮殿;而託卡袍也在帝國初期變成了上等人的朝服或普通公民的“大禮服”,尋常生活在極少用得著。而華人看待匈奴也是一樣,似乎匈奴在千年的歷史中一直都是古典版的“戰鬥民族”全然不知匈奴內部既有突厥語系的部族,也有屬於通古斯、印歐語系的民族;而匈奴在政治上也是盛衰無常,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從不是個一直強大統一的草原王朝。

    比如《史記•匈奴列傳就記載》:

    “自淳維以至頭曼千有餘歲,時大時小,別散分離,尚矣,其世傳不可得而次雲。然至冒頓而匈奴最彊大,盡服從北夷,而南與中國為敵國,其世傳國官號乃可得而記雲。”

    也就是說歷史上的匈奴有時統一,有時分裂,有時強大,有時弱小。在春秋戰國之際匈奴也出於“戰國時代”各部族之間都很獨立。而頭曼單于時期匈奴也未建立大一統的“帝國”。不過確實在頭曼單于時期就,中原王朝就開始和匈奴爆發了戰爭,也就是秦始皇帝北伐匈奴。我們來看看秦始皇帝打的這一仗,秦始皇二十九年(218B.C.)蒙恬率軍三十萬北伐,三年後盡得河南地(今河套地區)。以其地為九原郡。這就是秦朝攻打匈奴的全部內容,但值得注意的是秦始皇帝以三十萬大軍整整打了三年,可以說明匈奴的實力也到了一定地步。

    後來冒頓單于弒父自立,建立了比較嚴密的政治結構,此時的匈奴才算得上一個大國,並不斷的騷擾漢朝邊疆,不僅在白登之圍一度困住了漢高帝,並在日後收留韓王信、燕王盧綰這些漢朝的“反叛”,和漢朝結了怨仇。

    東周時匈奴貴族的金冠。

    東周時期匈奴的金鹿頂子,受到斯基泰藝術影響很大。

    此後,匈奴於漢朝雖然號稱強鄰,但事實上並沒有真正的給漢朝帶來什麼大麻煩,雖然幾次入口,一度打到甘泉宮。但這隻一次小規模的突襲,真正的大戰役中匈奴連漢朝邊疆一個郡城都沒打下來。而且當時主流意見是反對想匈奴全面開戰的,並不是因為匈奴有多強悍,而是不值。比如晁錯就指出:

    “今匈奴地形、技藝與中國異。上下山阪,出入溪澗,中國之馬弗與也;險道傾仄,且馳且射,中國之騎弗與也;風雨罷勞,飢渴不困,中國之人弗與也:此匈奴之長技也。若夫平原易地,輕車突騎,則匈奴之眾易撓亂也;勁弩長戟,射疏及遠,則匈奴之弓弗能格也;堅甲利刃,長短相雜,遊弩往來,什伍俱前,則匈奴之兵弗能當也;材官騶發,矢道同的,則匈奴之革笥木薦弗能支也;下馬地鬥,劍戟相接,去就相薄,則匈奴之足弗能給也:此中國之長技也。以此觀之,匈奴之長技三,中國之長技五。陛下又興數十萬之眾,以誅數萬之匈奴,眾寡之計,以一擊十之術也。”

    匈奴尤其是武器、訓練、軍隊上差漢朝太遠,但是就是能吃苦能受罪上比漢朝士兵要“出色”,而且打匈奴就是再和自然環境環境打仗——贏了也是得不償失所以,不值得去打。

    事實也證明晁錯所言不假,整個兩漢四百年間,南侵的匈奴都儘量避免主場攻城與野戰正面會戰,因為匈奴人直到自己拿點家底兒根本就輸不起。而匈奴武功最強悍時期恰恰是在漢武帝后期,因為漢武帝的各方面折騰,已將富庶繁華的漢天下搞的哀鴻遍野。北伐匈奴也是先勝後敗,以至於衛霍之後每兩次對匈奴作戰都是漢軍主力就覆滅而告終,李廣利的七萬騎兵被匈奴團滅,李廣利投降後又被殺死用來祭神。此時的漢朝邊防空虛,不僅匈奴、鮮卑、羌人這些小“雜魚”們也來天天來搶劫。直到後來漢宣帝時,烏孫國母解憂公主派兵助戰“斷匈奴右臂”,打得匈奴人口災難性傷亡三成左右,旋即分裂為“南北朝”。南匈奴入覲長安,降伏漢室,匈奴侵擾中原的憂患才再次消失。

    兩件匈奴金飾,都是給戰馬用的,可見其工藝水平之高。

    現代人想象的匈奴人舉辦宗教儀式。匈奴人肯定是主要以薩滿教為主,但是考慮的“祭天金人”的存在,不排除也有信奉佛教的少數。

  • 7 # 君山話史

    匈奴國力的邁向強盛,是從冒頓單于開始的,而冒頓單于的崛起,就是在秦漢之交。

    以王國維的研究,匈奴的前身,是商朝時的鬼方、混夷、獯鬻,周朝時的獫狁,春秋時的戎、狄,戰國時的胡。到了戰國後期,才有匈奴這個名稱,其實是北方諸多民族在漫長曆史歲月中,逐步融合的一個民族。

    在戰國後期, 匈奴已經崛起,成為趙國北方的一大邊患。後來,由於李牧採取誘敵深入之戰術,一舉消滅十餘萬匈奴騎兵,令匈奴元氣大傷。只是後來趙國的力量都用於對付秦國的進攻,匈奴得以有喘息之機。在秦滅六國後,匈奴的力量已不容不覷。

    公元前215年,秦始皇派蒙恬率三十萬大軍北伐匈奴。蒙恬勢如破竹,一口氣把匈奴人趕出河南地。次年,蒙恬又奪取河套以北的陰山地區,設四十四縣,置九原郡,在黃河沿岸修築城池要塞。之後,蒙恬又渡過黃河,攻取高闕、陽山、北假等地。由於匈奴是個遊牧民族,居無定所,來無影去無蹤,很難深入進攻,卻又不得不防。

    為防匈奴南下,秦始皇徵發大批人力,修築長城防線。秦長城西起臨洮、東至遼東,蜿蜒萬里,故而稱為萬里長城。但是這個萬里長城,與現在的萬里長城其實不是一回事,因為秦長城早在歷史的風沙中損毀殆盡了。蒙恬主持修築的長城,是在戰國時代秦、燕、趙三國長城的基礎上,綴連而成,也並非完全新建。

    蒙恬北伐匈奴,大大削弱了匈奴的力量。為了奪回河南地,頭曼單于多次反撲,均被蒙恬打敗,無奈之下,他只得遷往荒涼的北地。

    由於遭到趙國與秦國的兩次巨大打擊,匈奴的力量甚至不如兩鄰國,東胡與月氏日臻強盛,匈奴處境尷尬。在這個時候,一位冷血梟雄橫空出世,如旋風般席捲遼闊的草原,帶領匈奴在歷史舞臺上大放異彩,這個梟雄就是匈奴歷史上傳奇人物冒頓。

    冒頓的父親是頭曼單于,頭曼年老另有新歡,新歡給他生了一個兒子,單于開始考慮廢掉太子冒頓。他派冒頓出使月氏,準備借月氏人之手,除掉自己的兒子。然而,冒頓大難不死,憑藉自己的膽略與智慧,單槍匹馬逃回匈奴,並著手開始瘋狂的報復計劃。

    冒頓訓練一支忠於自己的軍隊,要求騎兵們對他無條件地服從。他發明了鳴鏑作為訓練工具,鳴鏑射向何處,所有射手必須毫不遲疑地將箭射向鳴鏑的方向,違令者處斬。他的訓練冷酷無情,為了考驗戰士的忠誠,冒頓冷酷到達令人難以想象的地步,他甚至犧牲心愛的女人,以考驗戰士們的忠誠。冒頓在一次練兵中,突然以鳴鏑射向自己的愛妾,騎士萬箭齊發,把這位可憐的女人射成一隻刺蝟。

    這種血腥的訓練,使冒頓鍛造出一支忠誠且勇猛果斷的部隊,並在一次狩獵時,幹掉父親頭曼單于。殺父弒君後,冒頓自立為單于。他雄心勃勃,不僅要成為匈奴之王,還要成為北方草原之王。

    當時東胡與月氏,實力非常強大,特別是東胡之王,根本瞧不起匈奴。為了給這位新單于一個下馬威,東胡王派人前往匈奴,索要單于坐騎與愛妾。冒頓不露聲色,答應東胡王的要求。東胡人嘲笑冒頓的懦弱,得寸進尺索要匈奴東部的土地。

    可是東胡王錯了,精於謀略的冒頓只是故意示弱,目的是使東胡放鬆對匈奴的警戒心,他落入了冒頓所佈置的陷阱。冒頓發現東胡已經沒有任何戒備了,時機成熟了,他馬上動員傾國之兵,以迅雷般的速度,踐踏東胡的土地。毫無防備的東胡,竟然在匈奴人的一擊之下,完全崩潰,迅速滅亡了。

    冒頓挾狂勝之餘威,殺入月氏。月氏乃西北強國,擁有十萬戰士,在冒頓鐵騎的打擊下,幾乎沒有抵抗力,一戰即潰。

    冒頓颳起的匈奴風暴,幾乎在一夜之間改寫了北方草原的權力版圖。匈奴、東胡、月氏三強並立的局面,變成為匈奴一枝獨秀。所有的北方蠻族,都在匈奴的鐵蹄聲中深感震憾與恐慌。冒頓成為高高在上的北方之王,此刻的匈奴,其土地的廣袤,幾乎可以與漢帝國相媲美。

    匈奴崛起的時間,與大漢帝國開國基本同時,因此,兩大強國開始碰撞出巨烈的火花,漢匈戰爭成為中國歷史上最漫長的一場戰爭。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世界盃H組日本目前積4分,在什麼情況下日本會小組出線,為亞洲爭光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