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芝士書圈

    長安在先秦時代是一塊非常適合作為首都的地方。原因很多,大致可以分為四點。一是外圍政治環境好,關中作為漢民族的發祥地,漢人在這裡繁衍生息了幾千年,周邊得地區比如陝北隴西山南關東都遍佈漢人的足跡,在這個地方建都,處於四方的拱衛之下,外族不容易能夠入侵到長安。相比之下後來成為首都的城市比如北京,金陵,臨安在當時都還處於蠻荒狀態,所以處於文化圈核心的長安適合作為首都。二是四面環山,易守難攻。關中自古以來就號稱四塞之國,只要把守住邊境上的關口,就可以拒敵於國門之外。這對於國防來說至關重要,處於有利地理位置的首都可以節省大量的軍事費用,使得國運更加長久。三是土地肥沃適合耕種。關中地區是東西長達千里的平原,深厚的黃土層土質肥沃,糧食畝產很高,在先秦時代,關中是天下主要的產量區,在這樣的地方建都,完全不用擔心糧食的供應問題。四是人口眾多經濟發達,關中的人口在戰國時代大概有三四百萬人,當時全國的人口有兩千萬,關中的人口密度在全國是最高的。古代社會人口稀少,只有人口眾多的地區才能有最多的兵員和賦稅。首都所在的地區最好就是經濟最發達的地方,否則在交通不便的古代,地方過度強大一定會威脅中央的地位。以上四點都說明長安非常適合作為首都。然而後來為什麼就放棄了呢?是後來的君主愚蠢嗎?顯然不是的。事情要從漢朝開始講起,漢朝的時候,天下人口迅猛增長,關中地區也不例外。人口增長之後問題馬上出現了,關中地區什麼都好,就是面積太小了,相對於帝國幾百萬平方公里的領土,關中地區的總面積只有五萬多平方公里。這片土地能夠養活的人實在有限,但凡人口超過五六百萬之後就很容易在旱澇年景時發生饑荒。皇帝與百官、軍隊的糧食消耗非常巨大,本地的糧食已經只能勉強夠百姓餬口,根本無法滿足首都的需要,這就要求帝國必須從其他的產糧區運糧食進來,這無疑是巨大的開銷。南北朝時人口大量減少,關中的糧食危機減輕,新建立的隋帝國考慮到首都的安全問題,因此將國都選擇為長安。但是國家安定以後人口繁衍得很快,危機又開始出現。隋煬帝想了一個廉價的運糧方案,那就是修一條大運河,使用水運代替 車馬運輸。水運的成本很低,運輸效率也遠遠高於陸地運輸。但是在古代修建幾千裡的人工運河是一個無比巨大的工程。隋煬帝又急於求成,對於工期要求的非常緊,因為修建運河而累死的人很多,天下人怨言很重。隋朝滅亡之後,唐朝繼續沿用隋的制度,依然使用大運河為長安輸送糧食。在前期中央能夠有效控制地方的時候,也沒有出現什麼問題,雖說運糧成本一直是國家的負擔,但還是能夠負擔起的。安史之亂以後,地方上的節度使各自為政,處於運河沿線的節度使們最為囂張跋扈,中央不但管理不了他們,而且一旦與他們出現矛盾,運河就會被沿岸的節度使切斷,這對於定都於長安的王朝來說,無疑是致命的打擊。而且隨著江南地區的發展,長安已經不再是天下的中心。皇帝身在長安,想要控制東南廣大的土地難度越來遠大。不僅如此,安史之亂後西北唐軍的兵力空虛,其他民族逐漸的佔領了這一大片的土地,關中西部的屏障隴西地區已經落入外族之手,關中已經成為了前線,不再是最安全的地方。宋朝建立的時候,也曾經考慮效法漢唐定都於長安,但是長安的西面就是党項,吐蕃,羌等外族的地盤,長安時刻處於他們的威脅之下,最終定都長安的計劃被否決。之後的中國無論是經濟還是文化都進一步向南傾斜,黃河流域的發展已經被長江流域所趕超。長安以及關中在中國的經濟人口方面所佔的比重進一步降低,已經不具備成為一個強大的政治軍事中心的條件。強行效法古人已經不合時宜,所以之後的王朝先後定都於汴梁,臨安,南京,北京,再沒有考慮過長安。

  • 2 # 傲天無痕l

    長安所在的關中地區是中國開發比較早的一片地方,三皇五帝的事蹟大多發生在這個地區。周朝的發源地在關中平原的西部,後來也定都於關中的鎬京。建都於鎬京的西周王朝國力昌盛,文化發達,現在所熟知的中國禮樂文化就開始於西周。後來的大一統的帝國秦帝國和漢帝國的首都也選擇在長安。可見這一片土地是非常適合作為首都的,建都於此的王朝也大多開創了盛世。然而唐朝以後,長安再也沒有成為帝國的政治中心,這其中有什麼樣的原因?

    長安在先秦時代是一塊非常適合作為首都的地方。原因很多,大致可以分為四點。一是外圍政治環境好,關中作為漢民族的發祥地,漢人在這裡繁衍生息了幾千年,周邊得地區比如陝北隴西山南關東都遍佈漢人的足跡,在這個地方建都,處於四方的拱衛之下,外族不容易能夠入侵到長安。相比之下後來成為首都的城市比如北京,金陵,臨安在當時都還處於蠻荒狀態,所以處於文化圈核心的長安適合作為首都。

    二是四面環山,易守難攻。關中自古以來就號稱四塞之國,只要把守住邊境上的關口,就可以拒敵於國門之外。這對於國防來說至關重要,處於有利地理位置的首都可以節省大量的軍事費用,使得國運更加長久。三是土地肥沃適合耕種。關中地區是東西長達千里的平原,深厚的黃土層土質肥沃,糧食畝產很高,在先秦時代,關中是天下主要的產量區,在這樣的地方建都,完全不用擔心糧食的供應問題。四是人口眾多經濟發達,關中的人口在戰國時代大概有三四百萬人,當時全國的人口有兩千萬,關中的人口密度在全國是最高的。古代社會人口稀少,只有人口眾多的地區才能有最多的兵員和賦稅。首都所在的地區最好就是經濟最發達的地方,否則在交通不便的古代,地方過度強大一定會威脅中央的地位。

    以上四點都說明長安非常適合作為首都。然而後來為什麼就放棄了呢?是後來的君主愚蠢嗎?顯然不是的。事情要從漢朝開始講起,漢朝的時候,天下人口迅猛增長,關中地區也不例外。人口增長之後問題馬上出現了,關中地區什麼都好,就是面積太小了,相對於帝國幾百萬平方公里的領土,關中地區的總面積只有五萬多平方公里。這片土地能夠養活的人實在有限,但凡人口超過五六百萬之後就很容易在旱澇年景時發生饑荒。

    皇帝與百官、軍隊的糧食消耗非常巨大,本地的糧食已經只能勉強夠百姓餬口,根本無法滿足首都的需要,這就要求帝國必須從其他的產糧區運糧食進來,這無疑是巨大的開銷。南北朝時人口大量減少,關中的糧食危機減輕,新建立的隋帝國考慮到首都的安全問題,因此將國都選擇為長安。但是國家安定以後人口繁衍得很快,危機又開始出現。隋煬帝想了一個廉價的運糧方案,那就是修一條大運河,使用水運代替 車馬運輸。

    水運的成本很低,運輸效率也遠遠高於陸地運輸。但是在古代修建幾千裡的人工運河是一個無比巨大的工程。隋煬帝又急於求成,對於工期要求的非常緊,因為修建運河而累死的人很多,天下人怨言很重。隋朝滅亡之後,唐朝繼續沿用隋的制度,依然使用大運河為長安輸送糧食。在前期中央能夠有效控制地方的時候,也沒有出現什麼問題,雖說運糧成本一直是國家的負擔,但還是能夠負擔起的。安史之亂以後,地方上的節度使各自為政,處於運河沿線的節度使們最為囂張跋扈,中央不但管理不了他們,而且一旦與他們出現矛盾,運河就會被沿岸的節度使切斷,這對於定都於長安的王朝來說,無疑是致命的打擊。

    而且隨著江南地區的發展,長安已經不再是天下的中心。皇帝身在長安,想要控制東南廣大的土地難度越來遠大。不僅如此,安史之亂後西北唐軍的兵力空虛,其他民族逐漸的佔領了這一大片的土地,關中西部的屏障隴西地區已經落入外族之手,關中已經成為了前線,不再是最安全的地方。宋朝建立的時候,也曾經考慮效法漢唐定都於長安,但是長安的西面就是党項,吐蕃,羌等外族的地盤,長安時刻處於他們的威脅之下,最終定都長安的計劃被否決。

    之後的中國無論是經濟還是文化都進一步向南傾斜,黃河流域的發展已經被長江流域所趕超。長安以及關中在中國的經濟人口方面所佔的比重進一步降低,已經不具備成為一個強大的政治軍事中心的條件。強行效法古人已經不合時宜,所以之後的王朝先後定都於汴梁,臨安,南京,北京,再沒有考慮過長安。

  • 3 # 雷叔雷語

    森林植被大規模減少、水土流失、城市汙水造成的地下水劣化。秦漢時期關中是糧倉,隋唐時期關中糧食已經產量不足,皇室經常巡視洛陽就食。而且自北宋起,關中地區的地下水打出來都已經沒法喝了,澆灌田地不漲糧食。

    《資治通鑑》:永淳元年(682年)“四月,關中饑饉,鬥米三百,將幸東都(洛陽),留太子監國。”“五月,東都霖雨,乙卯,洛水溢,溺居民千餘家。關中先水後早蝗,繼以疾疫,米鬥四百,兩京間死者相枕於路,人相食。”

    等到朱溫下令遷都洛陽,拆毀長安城,強迫居民遷移到洛陽,長安徹底廢棄。

    其實不止長安,北宋定都汴梁也是也是依靠京杭大運河,依靠江南的供給。趙匡胤先巡視洛陽後考察長安,最終依然沒有遷都的最重要原因,就是地方已經供應不上中央政府的消耗。

    朱元璋時期在舊長安城皇城的基礎上修建了新長安城,並且有過遷都長安的計劃,但在朱標去世後放棄遷都計劃。

    到明清,政治中心北移到北京,長安再也沒法成為都城了。

  • 4 # 電視劇裡看歷史

    西安是作為中國古代王朝都城最長時間的城市,奠定了中國古代兩個最強大王朝即漢唐的基礎,但唐朝滅亡後,從五代到滿清,西安再也沒有作為中原王朝都城的榮耀了,那麼盛極一時的長安城從此衰落呢?竊以為有以下兩點。

    首先熟悉地理的小夥伴都知道,西安東為函谷關,南有秦嶺大巴山,可以有效的防範來自中原地區的入侵,與此同時,西安北部與西面一馬平川,所以周幽王才會被犬戎攻破都城,但是換一個方向思考思考,道路平坦也能使中原王朝很方便的調動兵馬進攻外敵,開疆拓土,所以定都的五一不是對外強硬,武力強大的王朝,諸如西漢、前趙、前秦、後秦、 西魏、北周、隋、唐。

    其次,這與關中和黃土高原的環境的惡化有很大關係。大約5000年前,現在的黃土高原還是綠樹成蔭,草肥水美的世外桃源,大概從夏朝開始,由於人類數量的大量增加,黃土高原大量的樹木被砍伐成耕地,同時統治者窮奢極欲,大量砍伐森林用作宮殿陵墓只用,僅漢朝皇族的墓葬中所使用的黃腸題湊每次都要消耗上好金絲楠木數百根,嚴重導致了黃土高原的水土流失,至唐朝後,關中地區的環境已經大不如從前了。

    最後唐末以來中原地區多次戰亂,長安的城建,宮殿全都付之一炬,百姓也是十室九空,整個長安城變得千瘡百孔,自然也就沒有統治者能看得上了。

  • 5 # 談天說娛樂

    搬運類似問題的一個回答:

    古代下水道系統較為簡陋,人們生活產生的汙水和糞便大都直接排入地下。人口少的村落影響不大,但對於巔峰時期百萬人口的長安城,大量汙水和糞便排入地下,久而久之,會影響地下水的水質,生活汙水裡面含有一些含氮有機物,滲入地下後經過複雜的反應,變成硝態氮,而且也溶解了一些其他的鹽份。水裡面含有這種東西的話,喝起來是“苦水”——苦、澀、鹹。 經過幾百年的歷程,地下水的自我淨化能力已經不能抵禦生活汙水的滲濾汙染,造成了地下水環境的超載,出現“水皆鹹鹵,不甚宜人”的情況。這種情況需要很多年才能恢復到足矣承載更多人口的水平。 “隋主嫌長安城制度狹小,又宮內多妖異。納言蘇威勸帝遷都,帝以初受命,難之;夜,與威及高共議。明旦,通直散騎庾秀才奏曰:“臣仰觀乾象,俯察圖記,必有遷都之事。且漢營此城,將八百歲,水皆鹹鹵,不甚宜人。願陛下協天人之心,為遷徙之計。”——《資治通鑑·陳紀·陳紀九段譯》 唐代以後,長安城地下水一時難以恢復,這可能也是一個無法定都的很重要的原因吧。

  • 6 # 大明謝安

    謝邀。長安地理位置自然是易守難攻。自周,秦,漢,唐以來都是如此。自周以來,周武王東出潼關,滅了河南境內的殷商紂王。後來的秦也是如出一轍滅了山東六國。統一華夏。在後來之漢,漢初高祖定都有疑。張良說高祖,關中為易守難攻,千里沃土,天府之國。高祖乃定長安。在後來也是定都長安為唐長安城了。其輝煌自不多說。至於說唐以後不在西安為都,是有無奈和慰寄。為什麼這麼說呢?因為它的歷史責任已經到了盡頭。我們知道自唐以後,由於領土和經濟的開發。以陝西關中為中心的地域政治,自然不適合當時時代條件。這也是很自然的。但也是沒有人能麼掉,陝西關中乃至長安在華人當中輝煌的記憶。

  • 7 # 國輝影視劇

    仔細看看,中國歷史上的各個王朝,選擇國都的標準主要的都不是易守難攻之類的,主要的其實是根源、根基,考慮更多的其實是政治因素。

    唐朝之所以選擇長安做首都,根本原因並不是因為長安易守難攻,而是政治因素,李淵進入長安時,天下未定,李淵也是因為取得長安這個根據地之後,才慢慢發展,評定其它勢力的,而他原來的根據地太原則靠突厥太近,所以最後定都長安。

    其實像什麼秦嶺、函谷關、劍門關、陽平關、山海關等等,只是特定的一個時期有用,函谷關在秦朝之後,已經沒有了它當初的軍事意義,山海關是明朝阻擋清軍的重要關隘,其它朝代山海關可有可無,劍門關、陽平關蜀國可以用來阻擋曹魏,在其它朝代也沒了它的軍事意義,或者說阻擋不了別人進軍蜀地的步伐。

    宋朝選擇開封做首都,因為趙匡胤的根基、根源就在那裡;元朝選擇北京做為首都,因為忽必烈的根基在蒙古草原,而又要統治中原,只能選擇蒙古草原和中原大地的結合處,這個地方就是北京,可以統治蒙古草原又可以兼顧中原;明朝朱元璋之所以選擇南京為首都,因為朱元璋就是在佔領南京之後發展壯大的,他的根基根源都在南京,而朱棣造反成功後之所以遷都北京,是因為北京是他的封地,也是他起家的地方,也就是說朱棣的根基根源在北京;清朝同樣是如此,清朝的根基根源在東北,而入關統治中原,在瀋陽繼續統治明星鞭長莫及,所以北京成了最理想的首都,統治中原,兼顧東北。

    所以說,首都定在哪裡,主要的原因還是看開國皇帝的根基根源政治因素等等原因,首都易守難攻與否倒是其次。

  • 8 # 開涮歷史

    唐朝時候建國時定都在西安,經過幾十年的發展,長安經濟得到空前發展,人口數量暴增。

    據歷史學者考證,唐長安城鼎盛時期常住人口185萬,流動人口51萬。唐長安的外國的商人、使者、留學生、留學僧等總數不下3萬人。當時來長安與唐通使的國家、地區多達300個。當真是萬國來朝的盛世。

    但是繁盛背後也帶來了對城市的需求供給提出了很大考驗,最基本的如糧食、水,最關鍵還有生火做飯取暖的木炭,據說當時為了長安城的取暖,砍伐終南山很嚴重,杜甫的《賣炭翁》也從側面揭露了當時長安資源的匱乏。

    正是由於經濟發展和資源供給的矛盾,唐朝中期建立了陪都洛陽。

    西安地處西部邊陲,關中經過幾百年的種植和大量城市生活的排汙,土地越來越貧瘠,如果降雨量少,當地的農作物產量有限,就無法支撐都城大量的人口。唐代之前,長安水路暢通,還能透過河道運輸,輸入外地的糧食,即便這樣,在交通不發達的古代,運輸的成本很高,而且到了冬季,河道冰凍後,長安供給線就中斷,可能陷入糧荒。

    還有考古及文獻研究,長安居民排汙,採取“滲井排汙”的方式,直接排到地下。因此地下水汙染嚴重,多數井水苦澀鹹。人多,住房緊張、飲水困難,用現在的話說,居民生活指數降低,必然導致有錢人到別的地方買房買的地,尤其是貴族,進而皇族。

    資源匱乏是長安支撐不起一個大都市人口的重要原因,宋朝之後中國經濟中心南移,政治中心也就隨之難難移。都城也就隨之遷移。

    總之一個國家定都在哪兒需要考慮多方面的因素,國防、經濟、資源是重中之重。

  • 9 # 景觀歷史

    長安(今西安),取“長治久安”之意,為中國四大古都之一,中華文化的發祥地,中華民族的搖籃。

    歷史上共有十三朝在此建都,其中大一統王朝有周、秦,漢,隋、唐,它們成就了長安,在唐朝時成為了當時世界上知名的大都市,大唐帝國鼎盛時期,長安常住人口一百八十五萬。

    但唐朝過後中原王朝就不定都長安了,這是為什麼呢?歸納一下有以下幾個原因。

    一: 經濟原因

    由於秦朝時期開發嶺南,漢朝時南方進一步發展。西晉期間朝廷發生“永嘉之亂”,自此晉室南渡,史稱“衣冠南渡”

    由於大批北方人遷徙南方,帶去了先進的生產力,勞動力。所以當時的經濟重心已經逐漸向南方轉移,甚至已經超越了北方。

    這時,在經濟上,中原地區和南方各城市,基本上可以有與長安匹敵的了。

    二: 生態原因

    自周朝在長安建都到唐時,外地人不斷地向關中地區湧進。人多了就要吃飯,要吃飯就要耕地,要耕地就要開發。

    所以當時大量開發荒地,砍伐森林,糧食是上去了,可環境惡劣了。長安地處西北,由於沒有森林,植被作為屏障,土地荒漠化嚴重,來個惡劣天氣到處都是風沙,自然而然作為都城的考慮又下降了一成。

    三: 戰爭原因

    唐朝作為中國古代封建社會的鼎盛時期,曾經萬國來朝。但“安史之亂”後,唐朝國力迅速下滑,都城也被攻破,唐玄宗逃亡蜀地。

    此時的長安被叛軍燒的燒,毀的毀,基本上是斷壁殘垣了。光復之後,吐蕃趁唐朝國力衰弱,大舉進攻大唐,最後佔領長安,對長安又進行破壞,洗劫。

    唐朝末期,藩鎮割據,又遇到黃巢拉起起義大旗。其勢力迅速擴大,唐朝政府根本無力鎮壓,起義軍攻佔長安,後來被唐軍光復。

    於是對長安進行了大屠殺,最後唐軍果然來了,黃巢敗走時,一把大火把長安城燒的乾乾淨淨 ,再也無力恢復。

    四: 政治原因

    統治者們建立一個政權跟有一個穩定的後方有著很大的關係。你在一個地區根深蒂固久了,周圍都是自己的勢力,向外擴張時肯定對後方極為放心。

    後來的五代時期,基本上都是在中原建立政權的,所以也就把那裡作為自己的都城。明朝時,朱棣造反成功,就把都城從南京遷到了北京。

    因為朱棣受封燕王,燕就是今天北京地區,他在那裡有著自己的勢力。(當然了,朱棣遷都北京也不是全因為這)

    以上總總原因導致後代王朝不在長安建都,你認為呢?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家裝後怎樣對室內排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