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五味社

    陸遜因捲入二宮事件中,被孫權逼死。

    古代帝王歷來最忌恨群臣結黨,尤其是牽扯到儲位之爭。

    陸遜是丞相,東吳重臣,又是陸家族父(陸家為東吳四大家之一),擁有舉足輕重的影響力。

    如果陸遜結黨,自然會引起一定的政治力量,這是孫權所不願意看到的。

    外加陸遜與東吳顯貴全琮不和,且積怨頗深。

    孫權晚年疑心病極重,他寧可相信陸遜結黨,也不願相信陸遜無辜。

    因此,孫權處於自己的統治需要,只得逼死陸遜。

    陸遜逝世後,其子陸抗領有陸遜部眾,由於東吳獨特的“世襲領兵制”,孫權為安撫陸抗,冊封其為建武校尉。

    當陸抗前來謝恩時,孫權將其囚禁,拿出陸遜的罪狀,要陸抗一一陳述,沒想到陸抗回答冷靜,孫權拿他沒有辦法。

    陸遜後被追諡為昭侯。

  • 2 # 歷史哨聲

    有些答主認為是孫權因為陸遜功高蓋主而迫害,但實際上在東吳二宮之爭前,孫權對陸遜是非常信任的,不存在所謂的擔心陸遜功高而帶來的威脅問題。在242年孫權因太子孫登死後立孫和為太子開始的二宮之爭,到孫權死時的252年,有整整10年的時間。

    也就說在245年陸遜在獄中死去時,孫權身體還很健康,當時孫權想要立的孫霸應該和孫和一樣都是21歲的年紀。

    孫權還很健康,太子孫和和寵愛的孫霸都已經成年,不存在主弱臣強的狀況,也沒有擔心功高蓋主的必要。

    陸遜憂死,只是和二宮之爭有關!和他所謂功高蓋主、孫權不能容忍等基本無關。要真正去了解陸遜為什麼因為二宮之爭而死,就必須瞭解:

    1、孫吳三個繼承人:孫登、孫和、孫霸的性格和價值觀

    2、在二宮之爭中死去的大臣並非只有陸遜一人。吾粲、張純、全寄、吳安、孫奇、楊竺等都被處死。

    孫吳三個繼承人性格和價值觀

    孫登:如果不死,就是曹丕式的治華人才,吳國也不至於被西晉所滅。從《三國志》的記載來看,孫登是以儒為主的儒法治理模式,在追求休養生息的基礎上去兼顧天下一統。孫登的死,是東吳的最大損失。

    有關孫登價值觀的記錄:

    “登待接寮屬,略用布衣之禮,與恪、休、譚等或同輿而載,或共帳而寐。”

    ——和劉備一樣善於禮待士人

    “以恪為左輔,休右弼,譚為輔正,表為翼正都尉,是為四友,而謝景、範慎、刁玄、羊衟等皆為賓客,於是東宮號為多士。”

    ——善於收攬士人之心

    “登或射獵,當由徑道,常遠避良田,不踐苗稼,至所頓息,又擇空間之地,其不欲煩民如此。”

    ——治理上注重減省的休養生息

    “而以下流之念,減損大官殽饌,過於禮制,臣竊憂惶”

    ——這是要求孫權不要因為孫慮的死而讓大臣們和民眾跟著過著吃苦的生活

    “時年穀不豐,頗有盜賊,乃表定科令,所以防禦,甚得止奸之要。”

    ——這是孫登治理的成效

    “割下流之恩,修黃老之術,篤養神光,加羞珍膳,廣開神明之慮,以定無窮之業”

    ——這是孫登在給孫權的遺書中對於如何治理所提的策略

    “臣重惟當今方外多虞,師旅未休,當厲六軍,以圖進取。軍以人為眾,眾以財為寶,竊聞郡縣頗有荒殘,民物凋弊,奸亂萌生,是以法令繁滋,刑辟重切。臣聞為政聽民,律令與時推移,誠宜與將相大臣詳擇時宜,博採眾議,寬刑輕賦,均息力役,以順民望。”

    ——這是孫登在給孫權的遺書中關於軍事、法律、賦稅雜役的治理建議:治軍以厲、修法以宜、賦役以輕。

    簡單說,孫登就是一個重士、識人(臨死還提出一大幫人的人事安排)、重法(更強調法令和現實的適應)、輕賦等價值觀的人。雖然孫登的生母微賤,但他確實是東吳最適合的繼承人——孫權的選擇沒有錯。

    孫和和孫霸。

    孫和的性格和價值觀,在《三國志》中只得到簡單表達,而在《吳書》中有詳細的描述:

    “和少岐嶷有智意,故權尤愛幸,常在左右,衣服禮秩雕玩珍異之賜,諸子莫得比焉。好文學,善騎射,承師涉學,精識聰敏,尊敬師傅,愛好人物。穎等每朝見進賀,和常降意,歡以待之。講校經義,綜察是非,及訪諮朝臣,考績行能,以知優劣,各有條貫。後【諸葛豐】諸葛壹偽叛以誘魏將諸葛誕,權潛軍待之。和以權暴露外次,又戰者凶事,常憂勞憯怛,不復會同飲食,數上諫,戒令持重,務在全勝,權還,然後敢安。”

    《三國志》中記載孫和非常反對交遊博弈等娛樂活動:

    “常言當世士人宜講脩術學,校習射御,以周世務,而但交遊博弈以妨事業,非進取之謂。後群寮侍宴,言及博弈,以為妨事費日而無益於用,勞精損思而終無所成,非所以進德脩業,積累功緒者也。且志士愛日惜力,君子慕其大者,高山景行,恥非其次。夫以天地長久,而人居其間,有白駒過隙之喻,年齒一暮,榮華不再。凡所患者,在於人情所不能絕,誠能絕無益之慾以奉德義之塗,棄不急之務以脩功業之基,其於名行,豈不善哉?夫人情猶不能無嬉娛,嬉娛之好,亦在於飲宴琴書射御之間,何必博弈,然後為歡。”

    好文學,善騎射,這就是一個文武雙全的孫和。從孫和反對交遊博弈等娛樂活動來看,孫和是偏向於實用主義的法家。

    孫霸沒有相關資料來顯示他的價值觀和性格。但從孫權寵愛,以德度著稱的步騭支援,又得到全寄、吳安、孫奇、楊竺等人的支援,加上孫霸和孫登一樣的庶子身份,可以看出孫霸也是一個具有重士、有治理能力的文武雙全的人。羊衟給孫權的上書也正式了這一點:

    “竊從下風,聽採眾論,鹹謂二宮智達英茂,自正名建號,於今三年,德行內著,美稱外昭,西北二隅,久所服聞。”

    這話意思就是:吳國計程車人都公認孫休和孫霸的賢能,三年來他們二人的威望就連山旮旯的曹魏和蜀漢之人都非常的佩服。

    小結:

    孫登是偏儒,孫和是偏法,孫霸偏向未知。但不管如何,這三人都是治理型人才。從現有的資料來看,孫登是傾向於休養生息的防禦,孫和是傾向於只爭朝夕的積極性法家治理。孫霸性格未知,忽略。

    孫權角度下的繼承人問題

    首先是孫權的價值觀和性格。《江表傳》記載:

    “性度弘朗,仁而多斷,好俠養士,始有知名,侔於父兄矣。”

    仁,說明孫權的儒家價值觀;斷,說的是孫權的決策能力。赤壁之戰就是孫權決策能力最好的體現。

    在繼承人問題上,孫權是仁和斷都使用:

    孫權和孫登都是偏向儒家,由此可以判斷孫霸也是傾向儒家,這就是他們三人共同的價值觀,有較為相同的價值取向,這是孫權仁體現的地方;

    孫權並沒有因為孫登和孫霸的庶子身份而廢除他們的繼承資格,立孫登,支援孫霸,這就是孫權斷體現的地方;

    當然,孫權的正室謝夫人和徐夫人都沒有給孫權生下兒子,孫權的兒子其實都是庶子,並無嫡子。

    二宮之爭的本質是孫權後悔立孫和為太子,想要改立孫霸為太子

    1、孫權在立孫登為太子時,雖然孫權稱帝,但孫權一不立皇后,二不封自己的其他兒子為王;

    2、孫權在立孫和為太子時,拒絕大臣要求封自己兒子為王的要求,8個月後在大臣的第二次要求立兒子為王時,孫權單單立孫霸為魯王,其他兒子沒有被封王,同樣也沒有立皇后;

    3、孫權在立年幼的孫亮為太子後次年才立其母潘氏為皇后,又於第三年立自己剩下的三個兒子為王:孫和為南陽王,孫奮為齊王,孫休為琅琊王。這次孫權的分封表明孫權宣佈了孫亮是唯一的繼承人選。

    孫登為太子時,一個兒子都沒有被封王;孫和為太子時單獨立孫霸為魯王。這說明孫權後悔立孫和為太子了。

    陸遜之死並非僅僅因為參與兩宮之爭更是因為楊竺洩密案

    題主認為陸遜和孫權關係變壞是在石亭之戰後,但這是錯誤的:

    1、孫和為太子、孫霸為魯王是在242年;

    2、244年,顧雍去世,孫權認為陸遜為丞相——如果孫權不再信任陸遜,還會讓陸遜擔任丞相職務?

    3、245年,陸遜去世。

    陸遜被下獄,不是因為陸遜支援太子孫和,更不是因為陸遜三番四次的上表要求孫權鞏固孫和的太子之位。否則陸遜不可能被孫權任命為丞相。

    陸遜被下獄而死的原因只有一個:楊竺洩密案。

    245年元月,孫權和楊竺單獨二人秘密對話:孫權向楊竺表露了自己要立孫霸為太子的意願。誰知道,床底下有個太監,孫權和楊竺的對話都被他偷聽了。這個太監把孫權的話告訴了孫和。孫和和自己關係密切的陸遜族子陸胤密謀,透過陸胤到武昌公幹的機會,讓陸遜上表勸諫孫權不要廢孫和的太子之位。同時太子太傅吾粲上書孫權,要求派孫霸出鎮夏口、外放楊竺。

    兩天前的秘密談和,竟然被丞相陸遜和太子太傅吾粲給將就孫權一軍!因為當時只有楊竺一個人,孫權就認為是楊竺洩露自己的話語。楊竺不承認,於是孫權就讓楊竺去調查。結果楊竺查出了是陸胤西行到武昌,陸遜才知道的。孫權又問陸遜是怎麼知道的,陸遜回答是陸胤告訴他的。於是孫權將陸胤下獄審問,有幾次派遣使者責問陸遜,只是陸遜憤恚而死。

    陸胤被審訊了5年,始終沒有供認出孫和。相反陸胤反而誣陷是楊竺洩密給他的。楊竺被下獄後,沒有能抗住,最後只能承認是自己洩密的。於是孫權對楊竺洩密案做了最後的判決:

    孫和被廢——主因還是和陸遜結黨,孫霸被賜死——因為陸胤的主動誣陷和楊竺的被動誣陷。

    由上可見,陸胤是孫霸被殺和陸遜憂死的關鍵人物,也是孫權錯誤賜死無辜的孫霸而立年幼孫亮的直接原因。

    綜述

    從價值觀來看,孫權、孫登、孫霸三人都是偏儒家,孫和是偏法家。這就導致了孫權在立孫和後後悔,於是立孫霸,意圖改立孫霸為太子。

    陸遜、吾粲等人雖然也是儒家價值觀,但更在於的是整體國家儒家價值觀,而去忽視孫和的偏法家價值觀。用今天的話來說,孫權和陸遜之所以在太子上有爭執,就是因為:

    在孫權看來,非我族類,其心必異!

    在陸遜看來,求大同存小異!

    由於孫權兩位正室夫人沒有生育,因此不存在嫡庶的問題。但即便孫權和陸遜在太子人選上有爭議,並沒有影響到孫權對陸遜的信任。陸遜死前一年出任丞相即能說明孫權對陸遜的信任。

    太子孫和為了保住自己的太子之位,在得知自己將要被廢的絕密訊息後,讓陸胤傳遞訊息給陸遜,讓陸遜上書反對廢太子。同時,孫和也很有可能將這個訊息告訴自己的老師吾粲,否則吾粲不會有孫霸出鎮江夏的建議。

    陸胤寧死包庇孫和,拖死孫霸,雖然對於陸胤個人而言是忠心可嘉,但對於孫吳而言的極大的損害——一下子失去了兩個繼承人。

    孫權廢孫和的主意已經決定,想要立的孫霸又"成為"楊竺洩密案的主謀無法被立,只能立一個年幼的孫亮。

    不客氣的說,因為陸胤硬氣的名節,讓東吳失去了兩個適合的繼承人!

  • 3 # 小鴻哥

    三國時的石亭之戰是公元228年,陸遜是死於公元245年。中間隔了十七年,所以這個說法不怎麼成立。但孫權確實逼死了陸遜。

    陸遜是在三國志中魏、蜀、吳志近二百人的傳中,和蜀漢諸葛亮各自獨一卷的。這是除三國之主才有的待遇,可見陸遜的重要性和能力。但這樣的名將在其一生大部分時間都不得志。雖然地位官位越來越高,但實權卻不見得增加。是東吳四大英將:周瑜、魯肅、呂蒙、陸遜。

    公元219呂蒙裝病,推薦陸遜接任。但是奪得荊州後呂蒙真的病了,孫權再問呂蒙誰可以接任。說明孫權並不想把軍權交給江東世族的陸遜。於是呂蒙推薦朱然,他雖然是江東人但其父跟著孫堅策南征北戰。加上他又是孫權同學。公元221年七月劉備伐吳,孫權迫不得已讓陸遜任大都督。公元222年六月,陸遜擊敗劉備。從此之後陸遜成為東吳軍事頭號人物:領荊州牧,江陵侯、假黃鉞、大都督、上大將軍、右都護、並掌荊州及豫章三郡事,董督軍國。任丞相。(公元244年)

    陸遜成為軍事頭號人物二十年間,本以為能發揮才能建功立業。但實際上之後東吳歷次北伐,陸遜都沒有怎麼參與。往往是孫權親統大軍,下面一幫淮泗將領、流亡北士。從公元227年至公元241年,東吳進行了九次北伐。但孫權卻沒有把指揮權完全交給陸遜,大多時候陸遜成打醬油的了。往往北伐孫權都親統大軍,或者交給淮泗將領。這段時間很少見到陸遜。

    從公元227年至公元243年東吳九次北伐。孫權親率大軍的有五次,將領全是淮泗、流亡北士。陸遜只參與三次而已,而且大多是配角。陸遜的看似地位越來越高,孫權也表現的極為信任。例如1每次回蜀漢丞相諸葛亮書信,一定先讓陸遜先看過。如果陸遜認為不好,孫權馬上修改。2讓陸遜輔助太子孫登。3曹魏伐吳時,據三國志陸遜傳陸機為遜銘:乃假公(陸遜)黃鉞,統御六師及中軍禁衛而攝行王事,主上執鞭,百司屈膝。(因為此時孫權只是吳王,還未稱帝。攝行王事,百司屈膝。就是劉備也沒有給諸葛亮這樣的待遇吧)4孫權把自己車蓋給陸遜乘坐,又命左右覆蓋陸遜出入宮殿的大門。孫權脫下裙帽和帶金環的腰帶贈送他,親自給陸遜戴上。還在酒宴上為陸遜跳舞。

    但實際上孫權只是表面隆其遇而已,並非真心重用。原因有三:1陸是江東大世族,孫權只是利用。2陸孫有仇,當年袁術派孫策打陸康(從祖父)。陸家百餘口人因此死者過半。(後漢書陸康傳:術大怒,遣其將孫策政康,圍城數重。康固守,吏士有先受休假者,皆遁伏還赴,暮夜緣城而入。受敵二年,城陷。月餘,發病卒,年七十。宗族百餘人,遭離飢厄,死者將半。)而陸遜是從祖父陸康養大的。三國志陸遜傳:遜少孤,隨從祖廬江太守康在官。3陸遜是孫策女婿,孫權的江東是孫策打下來的。古人更認同父死子繼。若陸遜扶植孫策兒的發難,這是很大的威脅。

    陸遜一生輝煌的時候是奪荊州、大敗劉備的夷陵之戰。之後並未再現輝煌,地位官職雖然越來越高。北伐曹魏大多也沒參與,即使是參與也是在孫權的眼皮底下。要不就是配角,九次北伐僅僅是三次。其中兩次還是偏軍。

    陸遜最後的結局,據三國志陸遜傳:遜憤恚致卒。就是說陸遜是因怨恨而死。怨恨的對像不用說是孫權。當時東吳發生南魯黨爭,即使太子孫休和魯王孫霸爭位。東吳舉國分成南黨和魯黨。陸遜是保太子的,多次上書給孫權。孫權反而數次派人去責罵陸遜。陸遜會怨恨而死,我覺得原因有:1自孫權稱帝后,自已才能得不到發揮。陸遜是何等聰明的人,豈能不知道孫權的意思。陸遜覺得自己後半生受壓制。2陸遜數次上書保太子,為的是東吳政權的穩固。卻不被孫權所理解,反而數次派人責罵。陸遜本身也是士人,俗話說士可殺不可辱。3前面也說到自夷陵之戰後,陸遜的待遇和孫權對其恩寵也是三國少有。可是之後一系列事情讓陸遜大失所望。孫權稱帝后讓呂壹監察百官,大搞特務統治。呂壹告江夏太守刁嘉毀訕誹謗國家政事,孫權把刁嘉下獄了。眾人為自保都講聽到過。只是是儀講沒有聽過,孫權詔旨要嚴厲審問是儀。大臣們都不敢說話。三國志是儀傳:儀對曰:“今刀鋸已在臣頸,臣何敢為嘉隱諱,自取夷滅,為不忠之鬼!顧以聞知當有本末。孫權這才放了兩人。陸遜對孫權任用呂壹的反應。據三國志陸遜傳:時中書典校呂壹,竊弄權柄,擅作威福,遜與太常潘濬(曾是劉備手下,東吳偷襲荊州後歸降東吳了)同心憂之,言至流涕。

    公元245年陸遜憤恚而死。陸軍跟周瑜魯肅呂蒙並稱東吳四大英將,對東吳的建立都有很大功績。看似陸遜的待遇都遠超過三人,但在孫權心裡陸遜是永遠無法跟三人相比。從四人死後孫權所為就可知。周瑜:權素服舉哀,感動左右。魯肅:權為舉哀,又臨其葬。呂蒙:時權哀痛甚,為之降損。而陸遜死,孫權連一絲哀傷都沒有。

  • 4 # 巴山夜雨涮鍋

    石亭之戰是在228年,陸遜之死是在245年,這也差太大了……

    孫權逼死陸遜的原因,簡單說有這麼幾點。

    第一是位高權重,功高震主。東吳大功臣都死得早,周瑜在赤壁之戰後兩年就死了,呂蒙在奪取荊州後當年就死了。孫權自己軍事才能比較弱,這一點比曹操、劉備、孫堅、孫策都要差。所以他一直擔心自己鎮不住那些軍事能力強,功勞高的名將。陸遜在火燒連營後還活了20多年夠本了。

    第二是剛直不阿,經常直言諫主。孫權到中老年後,經常突發奇想搞些荒唐的事情。比如說派人去臺灣,比如冊封公孫淵。這些事情陸遜經常勸,孫權不聽。然後事情後來果然按照陸遜說的發展,就等於打了孫權的臉啊。

    第三是陸遜捲入了孫權立後嗣的爭論。當時孫權已經立了孫和為太子,但又立孫霸為魯王,對兩個兒子一視同仁給與權力。陸遜認為這樣導致繼承人名為不顯,將造成後患,多次勸諫。但孫權心中,多半此時對魯王孫霸還要看好些,或者打算讓兩個兒子競爭上崗。陸遜這種不顧領導苦心的做法讓他非常惱火,加之魯王孫霸一黨對陸遜的汙衊,最終孫權逼死了陸遜。當然,後來兩個兒子之間的爭鬥兩敗俱傷。孫和被廢黜太子地位,孫霸更被直接處死,反而便宜了孫亮。

  • 5 # 歷史百家爭鳴

    陸遜,是孫權後期的功勳人物,要不是他在夷陵之戰中大敗劉備,可能孫權就亡了國,在夷陵之戰後,陸遜逐漸成為孫權手下的重要將領 但在石亭之戰後,陸遜的地位受到挑戰,過了幾年之後,陸遜不勝憤忿而卒。孫權與陸遜之間發生了什麼,陸遜會氣死?

    這都要怪陸遜插手太子之位。當時,太子孫和同魯王孫霸相互爭鬥,朝廷中分成了兩派,一派是支援孫和,一派支援孫霸,全琮就寫信向陸遜告知情況,陸遜認為這些子弟應該憑藉才能晉升,不應該結黨營私。他從客觀的角度認為這些支援兩宮勢力的子弟必會各自結成派別。當時全琮次子全寄為孫霸賓客,陸遜於是回信給全琮勸其學金日磾殺子以防羞辱家門。全琮一看陸遜如此說話,對其所言非常不滿,兩人便交惡。後孫和得知孫權想改立孫霸為太子,便找來親信陸胤,請他乘到武昌的機會請陸遜為自己出面說好話。而太子太傅吾粲也幾次與陸遜交流資訊。陸遜聽信了二人的話,屢次上疏陳述嫡庶之分,又請求面見孫權。孫權就懷疑楊竺把話洩露出去了,楊竺說不是自己,孫權便把楊竺楊竺、陸胤、吾粲收監審問。在獄中,楊竺招供陸遜二十條罪證,陸胤是閉口不言,但陸遜卻在爭鬥中不勝憤懣而死。

    陸遜,要是不插手太子之爭,可能他也不會被孫權冤枉,陸遜在政治上還是沒有保持警醒。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林之孝兩口子明明是府裡的管家,卻讓女兒在寶玉房裡當低等差,這是為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