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夢迴伍千年

    我是安排,首先我認為玄武門之變和傳位李治沒有任何關係,下面和大家分享下看法。

    大家肯定也知道,古時的嫡子嫡孫繼承是天經地義的,除非是真沒得選,不然庶子不會有任何出頭的機會。

    李承乾、李泰、李治、是李世民和正妻長孫無垢的兒子,李承乾作為嫡長子,從李世民登基後就冊封為太子,正常來說繼承帝位只有他們三個有資格,不然天下人的唾沫能淹了李世民,特別是長孫無忌為首的關隴集團也不會同意,因為這三個都是長孫無忌的親侄子,只有他們上位,才符合長孫無忌等一干關隴重臣的利益。

    經歷過玄武門之變後的李世民更加的看中嫡子繼承,因為他已經開了一個血性爭搶皇位的頭,他並不希望自己的兒子向自己學習。

    李承乾的前期為太子時,也做的很好。如果不是因為騎馬腳坡之後,性情大變,李世民根本就不會有換太子的想法。李承乾天怒人怨的事做多了,然後老四李泰就覺得自己有機會,開始冒頭。李世民也一看老大不行了,那就開始看老四吧,老四李泰除了胖點,文化素養那也是相當高的,李世民的安排都乾的妥妥當當,都準備扶李泰上位了,但是李泰的一句“殺子傳弟”把自己上位的機會埋葬了“李世民雖然一時糊塗,但是肯定不是一個好忽悠的帝王。褚遂良上奏後,李世民一想就不對頭了,李泰能有這種肚量嗎?這樣一來其他兩個嫡子就別想活了,李泰非找機會幹掉他們不可。

    所以,他為了保證帝國的傳承穩定,也為了三個嫡子都能活下去,就藉口李泰想上位的手法不正,陰謀奪取皇位,繼李承乾後也把李泰給廢了,就這樣還剩下的李治就是唯一的嫡子了,李治也得到了關隴大臣的支援,所以帝位就非他莫屬了。

    “幸運”的李治

  • 2 # 饞嘴肥貓鏟史官

    今天有空閒,咱們隨便聊聊,就不具體引用史料了,主要就說說古代皇權社會的一個現象――奪嫡之爭。

    古代很多比較強勢有為的帝王,如秦皇漢武,如唐宗宋祖,如朱元璋,如康熙,有個共同點,都在皇位繼承上出了大問題。

    唐太宗李世民,是個英武神武的君主。雖然我不太喜歡他,有機會了經常會黑他一把,但我也不得不承認,李世民的能力是絕對沒有問題的,他爹和他倆兄弟合起來也鬥不過他。

    玄武門事變,實際上是兩個陣容之間的政鬥,李世民一挑三,把他老爹的兩個兄弟一次性全部放翻了。

    大家有興趣了,可以查一下當時的朝廷最高權力機關的人員構成情況,從武德二年開始直到玄武門變前,三省六部人員組成的變化,看看哪些是李世民的人,是如何一步步向各個部門滲透的。

    再看看當時軍隊領導層,就是十二衛的人員情況,哪些是李世民的人。

    把這些資料綜合起來,你就會發現,玄武門事變絕不是李世民一時興起的心血來潮,而是早有謀劃,準備多時,突然發難,一舉而定乾坤,與李建成和李元吉是否害他沒有必然關係。

    李世民登上皇位以後,他也面臨著繼承人的問題。

    長孫皇后有三個兒子,這是嫡出,身份尊貴,比起其他皇子來優勢巨大,皇位繼承人就是從這三個人中選擇。

    李承乾,按道理來講,他是理所當然的繼承人,很早就被立為太子了。唐太宗對李承乾也相當寵愛,費心培養,如果不出什麼意外,李承乾就是理所當然的未來的君主。

    但這個世界最多的就是意外。

    李承乾其實也是很有能力的人,如果僅說治國才能的話,他很適合做皇帝。但李承乾有個小缺點――跛足。走路不太方便。

    人,是一種很奇怪的動物,擁有的越多,越對自己要求高,越難容忍自己的缺陷和別人的眼光,心理越脆弱。

    其實,有些平頭老百姓反而心態特別好。比如當鄉治保主任時候的劉邦,心態就好。不在乎得失,不怕挫折,對自己沒有太多的期望,對別人也沒有太高的要求。

    這就是王者之心。

    李承乾有帝王的能力,但他缺乏的就是這種王者之心。

    如果李承乾不在乎,沒要求,隨便,該幹嘛幹嘛,那他就很容易繼承皇位。但他由於自己尊貴的身份和身體上的缺陷,使他這個人很在乎,很有要求。

    李世民對這位太子一方面是寵溺,另一方面是嚴格要求,寄予重望。

    李承乾犯了一些錯誤,但實際上這些錯誤並不嚴重,但李世民是按照一個未來君王的標準來處理的。李承乾的這些問題就放大了。

    李承乾本來內心就比較敏感,趕上長孫皇后去世,他的這些問題再一放大,就有些接受不了。

    本來這也無所謂,但是李泰適時的利用了李承乾的這種心理。

    兄弟倆互相很瞭解,李泰瞭解李承乾,還不要緊,但事情就壞在李承乾也很瞭解李泰,他清楚李泰的心思和種種作法的企圖。他要爭。

    李承乾和李泰的相爭,註定皇位就歸於李治。

    這是個什麼道理呢?

    其實很簡單,咱們查一下史書,查查歷朝歷代參與到奪嫡之爭中,但後來又失敗的人,有沒有好下場的?

    下場最好的,三國時候魏國的曹植就算是不錯了。其他的呢?

    這個事情,李世民自己是最清楚不過的。

    那麼,兄弟相爭,其中一個若登上了皇位,另一個是什麼結局,就是很明顯的事情了。

    怎麼辦?

    好就好在,李世民還有一個嫡子――李治。最不想當皇帝的那個兒子。

    如果李世民不想讓李唐家族連續兩代都是血糊拉碴的,他的選擇餘地並不大。只有那個最不願意當皇帝的李治成為了皇帝,在繼承的過程中才不會有仇恨,才不會流血。李承乾和李泰才能保證都活下去。

    當李治緩步走向那張光輝燦爛的龍椅時,他想起了印度詩人泰戈爾的一句詩:

    我追求我所得不到的,我得到我所不追求的。

  • 3 # 歷史漫談君

    皇上只有一個,皇子卻有無數個,該把皇位傳給誰?

    皇子多了著急:哪個兒子更優秀?更貼心?就像女人逛商店一樣,看到各色光鮮的衣服,!康熙帝也是如此,最後把繼承人寫到紙上,放到正大光明匾後,生前都不敢示人!

    皇子少了更著急:不孝有三,無後為大。就像被萬貞兒迫害的明憲宗成化皇帝,妃子懷孕她就給吃墮胎藥。皇子出生了,她就想辦法陷害。

    皇子們個個優秀,皇上更著急。太子黨與秦王府,勢力幾乎相當。一種說法是,太子黨要動手了,地點在昆明池!李世民先發制人,製造了轟動一時的玄武門之變,誅殺了兩兄弟,逼父親退位。

    另一種說法是史料有證,魏徵曾說,太子若早點行動,就不會有今日之禍。

    當年,李世民坐上龍椅,對他的老父親來說,那痛就像是夢一樣,從此不願醒來!

    李世民肯定不想讓這些血案再發生到自己的兒子們身上。

    太子李承乾、李泰和李治,相比較而言。怕就怕兩虎相鬥,李承乾和李泰都非常有野心,都在暗中較勁。不管哪一方勝出,另一方肯定要付出生命的代價。

    承乾有腿疾,聰明,有時陽奉陰違,甚至不聽老師的勸誡,還曾經派殺手刺殺自己的老師。真是大逆不道。且越來越荒唐,寵幸男寵,暗殺李泰失敗,竟然起兵逼宮,結果事情敗露,被廢為庶人,充軍!

    李世民也有錯!最寵愛的兒子卻是李泰,難免讓李承乾心裡不舒服。據說李泰才華橫溢,聰明絕頂,城府極深。

    李世民常派一隻白鶻去送信兒給李泰,雁鴻往返數次。李泰私下裡運作,排斥並黑李承乾。

    李承乾對父親說,我都是太子了,如果不是李泰逼急了,我還有什麼別的想法嗎?自然而然都是我的。

    李泰也不是吃素的主。特別是李泰一句話,“殺子傳弟”,想想可能嗎?李世民才明白,李泰心機太重,心太狠。

    李世民曾經說過,“泰立,承乾和晉王皆不存,晉王立,泰共承乾可無恙也,“為了保全二子,最後選擇了李治。

    後來,李承乾被流放不久,年僅25歲鬱鬱而終,李泰也僅僅活了35歲。相比之下,李治算是長壽了,活到了56歲。

    生性仁厚的李治,娶了自己的後母,並且被武后竄了權,導致自己的李姓家人幾乎被屠殺殆盡。更在幾十年間,使唐朝江山亂成了一鍋粥。

  • 4 # 秦桑之

    在“家天下”的封建王朝中,一般是封嫡長子為太子方是正統,李世民殺兄奪位是因為他自恃功高,心有不甘為一方諸侯,而且他功高蓋主,即使以後太子李建成順利即位,李世民也難逃一死!所以他不得不兵變玄武門!但是他晚年之後“廢長立幼”則是另一個不得已的苦衷!李治的太子之位完全得益於他的兩個哥哥對儲位的爭奪,魏王李泰覬覦太子之位,對太子李承乾步步緊逼,兩方發生爭執,甚至到了不得不用發動政變來解決問題,這樣的情形一定會使李世民想起多年以前的“玄武門之變”吧,手足相殘是誰都不願意看到的,何況都是自己的兒子,心涼透了的李世民不得廢除太子,就是為了保全自己的兒子們,不再為皇位而爭奪!後來,以仁孝著稱的晉王李治頗受太宗的喜愛,他性情溫和,而且非常孝順,太宗病重時,他衣不解帶的在床前照顧,也從不試圖謀取太子之位,深得朕心!為了把李治培養成一個合格的皇室繼承人,李世民費了很大的心血,他經常要李治和自己一起上朝,培養他的政治才能,無時無刻不在教導他治國的道理,比如坐船的時候,李世民就曾說過一句流傳千古的名言,他對李治說:水能載舟,亦能覆舟,百姓如水,君主為舟!教授他明白治國安邦的道理。在臨死之前,還在幫助李治做人事安排,把輔佐大臣長孫無忌和褚遂良作為李治的左膀右臂幫助他。李治雖政治才能稍稍遜色,但是以仁孝打動了李世民,立他為儲,也是不想要再看見”玄武門之變“再次發生吧!

  • 5 # 老王春秋觀史

    李世民是歷史上一位接傑出的皇帝,但李世民發動玄武門之變是經過精心準備的早有預謀的一場政變。

    從晉陽起義到攻佔長安,李建成的功勞都不在李世民之下,他又是嫡長子,所以把他立為皇太子是沒有任何爭議的。唐朝建立後,作為太子李建成留在了長安,對外征戰就是李世民的事了。透過在對外征戰中廣羅文臣武將,才使得李世民的勢力逐步壯大起來。天策府的設立更是使得李世民能夠自置官屬,李世民因此開設文學館,收攬四方彥士入館備詢顧問,文學館與秦王府相結合,儼然形成一個小政府機構。此時,李世民的武官官職是天策上將軍,職位在親王、三公之上,僅次於名義上的文官之首三師(即太師、太傅、太保),可以說是太子、皇帝之下的第三人,加上天策府又是位列武官官府之首,在十四衛府之上,朝中許多大臣也是李世民的人,可以說軍權在手,朝政把握大半。俗話說,慾望是無止境的,得隴望蜀是也。那就是想當一把手皇帝,於是玄武門之間就在精心謀劃下發生了。

    玄武門之變就是李世民為了當皇帝而精心策劃的一場政變。至於史書如《新唐書》、《舊唐書》、《資治通鑑》裡的記載那都是根據唐朝的《實錄》為其主要依據之一而撰寫的。要知道《實錄》都是李世民親自過目過得,能不對玄武門之變進行美化嗎?

    至於為什麼將帝位傳給李治,這其中也是有不得已的原因的。

    本來太子職位是李承乾的。八歲就被冊封為太子,作為皇長子的李承乾,是最合適的人選,李世民也在他身上,傾注了大量的心血,又是請名師,又是實地觀摩和演練。也深得李世民喜歡。 但由於有腿疾-坡腳,雖說不嚴重,但也令年長後的李承乾性格變得扭曲。對父親陽奉陰違、對師長勸勉不耐,甚至曾派遣殺手刺殺自己的老師。同母弟弟李泰素有奪長之念,兄弟交惡。再加上傳說李承乾喜歡男風,寵幸一名叫稱心的皇家樂隊成員,使李世民失去了信心,轉而把目光投向了老二李泰,本意是刺激太子想讓其振作,沒想到卻成了一場政變的導火索。

    李承乾卻因為忌憚同樣深得父親寵愛且懷有謀嫡之心的胞弟李泰,在試圖暗殺失敗後,遂與漢王李元昌、城陽公主的駙馬都尉杜荷、侯君集等人勾結,打算先下手為強起兵逼宮,結事情敗露。在唐太宗保全下,他本人被判充軍到黔州,參與政變的趙節、杜荷、侯君集皆處死。太子之位也廢了。

    至於李泰,由於對李泰寵祿過盛,讓李泰漸漸對皇位有了想法。在太子李承乾謀反時,李泰涉嫌謀嫡,所以,太子職位不要想了。

    最後,唐太宗為了保全自己的兒子,以"泰(李泰)立,承乾(李承乾)、晉王(李治)皆不存,晉王立,泰共承乾可無恙也"這理由立李治為皇太子。

  • 6 # 使用者1587312420983950

    要說出一種在古代可以使得兄弟倪牆,父子相殘的東西,那必然就是皇位。畢竟,這樣的事情在古代是多不勝數的。欲成大事者,不拘小節。帝王權力的誘惑使得親情變了質,令人唏噓不已。

    唐朝的第二任皇帝李世民當初上位時亦是如此,李世民也為唐朝的建立立下了汗馬功勞,他與身為太子的長兄李建成都有帝王心。兩人明爭暗鬥了很多年,後李世民發動了“玄武門之變”並殺了太子李建成,才奪得太子之位。

    在李世民上位後,立八歲長子李承乾為太子,從小聰慧令父喜愛,後來沉迷娛樂又因患有足疾,害怕被廢除,十分妒忌受太宗喜愛的魏王李泰。

    貞觀十七年,承乾與漢王李元昌、侯君集、李安儼、杜荷、趙節等密謀造反,未成,被紇幹承基告密,下獄後廢為庶人。

    在太子廢除後,閒置的儲君之位又成了令人爭端的話題。身為長孫皇后的兩位嫡皇子,其太子之位必然是二中其一,到底是立魏王李泰,還是晉王李治?

    魏王李泰本人堪稱是才華橫溢,史載其“聰敏絕倫”,因為他不僅對文學十分精通,所藏書籍甚至和皇室的藏書樓一樣多,還寫得一手好書法,對書畫鑑賞也相當在行。深得父親李世民的喜愛。

    唐太宗對李泰百般寵愛,經常帶著他四處遊幸,甚至不過短短一日見不到他,也要派自己養的一隻名為“將軍”的白鶻去送信,一日之內鴻雁往返數次,而且在《舊唐書》上“魏王泰寵冠諸王”用來形容李世民對李泰的喜愛也不為過了,足以見得李世民的喜愛。

    長孫無忌卻一定要立晉王李治。這時太原出現了一塊石頭,上面刻有“治萬吉”幾個字。也就是“李治萬歲吉祥”的意思。李世民又動了改立李治的念頭。

    李治雖說宅心仁厚但是生性懦弱,擔心孩童心性的李治誤事,而時任宰相的長孫無忌認為如果李治繼承皇位的話,便於自己控制,可以對朝政全面掌控,所以李世民也是想到了這些李治繼位難免會被朝臣控制。

    而李世民其實是更鐘愛於文韜武略的李泰,其實李世民私下也想立李泰。因為李泰作為兒子更像李世民一些,李世民雖然對於這個兒子極度的寵愛,但是對於太子這等大事還是要多多考慮的。

    李泰藉機向自己的父親撒嬌,聲稱自己百年之後定會殺了自己的兒子把皇位傳給弟弟李治。而唐太宗見青雀投進自己的懷中,立馬心就軟了,再一聽這樣的保證,當即心裡許諾立李泰為太子。

    不過這樣的謊言卻被褚遂良毫不留情地揭穿了,唐太宗冷靜下來也明白殺子傳弟的事根本不可能發生,畢竟以自己的親身經歷來看,肯定是不可能的。於是為了保證自己的其他孩子能夠同時活下來,果斷地立了李治為太子。

  • 7 # 美映椒房

    李世民因為自己為唐朝開國立下了很大的功勞,於是依靠“賢能”的理由,理直氣壯發動玄武門之變,理直氣壯殺死哥哥皇太子李建成、弟弟李元吉,並逼退唐高祖李淵,登上皇帝寶座。但他在處理自己的繼承人問題時,卻幾次三番猶豫不決,最後不但牽扯到其中的皇子們結局悲劇,而他選定的繼承人李治也確實軟弱無能,導致李唐江山一度三世而斬。

    李世民曾經那麼英明果斷,為什麼之後同樣在繼承人問題上卻和其父高祖李淵一樣優柔寡斷呢?很簡單,李世民的地位變了!李世民是秦王時,他唯一的目標就是攫取帝位實現自己的政治抱負,而李世民當皇帝后,他需要考慮的是平衡政局、維護江山的穩定和延續性!

    中國古代帝制社會的根基是建立在封建宗法制基礎之上的,根據宗法制度,嫡長子是整個家族的繼承人和代言人,他的地位高於諸子。因此,帝王家的儲君選擇也往往依照這個原則進行,即嫡長子繼承製,嫡長子是天然的繼承人,地位高於眾多庶出子弟。由於這個制度是根本大法,所以一般情況下皇帝不會輕易去破壞制度。

    李世民雖然是嫡子,不過他是次子,繼承順序天然低於兄長李建成,因此唐朝開國後,軍功巨大的李世民在無法透過正常途徑取得儲君之位後,只能透過暴力手段,在肉體上完全消滅李建成這支的嫡長勢力,從而讓自己上位。

    而當成了皇帝的李世民登基後,他馬上就按照嫡長制原則立了自己的嫡長子李承乾為皇太子,並重點栽培,試圖從根基上消滅諸子爭儲的禍患。然而李世民的兒子們逐漸長大後,李世民自己也陷入了和父親李淵一樣的困境。皇太子李承乾雖然沒有什麼大的過錯,但他的弟弟們比他更優秀,尤其是李世民的嫡次子魏王李泰。李泰聰明伶俐,才高八斗,備受李世民的寵愛,李世民對他的關愛遠遠超過了皇太子。特殊的寵愛,同樣的嫡出身份,李泰對儲君之位產生覬覦之心是很自然的事,於是他身邊依附了一大幫投資到他身上謀求儲位和富貴的朋黨勢力,這勢必和圍繞在李承乾身邊的利益集團構成了相爭之態。

    一向英明的李世民面對這種情況居然是聽之任之放任自流,他雖然沒有廢黜皇太子李承乾的表示,但對李泰的寵愛卻不斷逾越制度,很顯然,李世民自己也是矛盾的。一方面他不太滿意李承乾作為繼承人,另一方面他又沒有那個決心和把握去廢棄李承乾扶正李泰,因為他不敢確定聰明的李泰就必然會是賢能之君。在這種矛盾心態之下,最終李承乾和李泰都被父親折磨得心態失衡,雙雙出了大問題,雙雙被廢黜,一個流放至死,一個被幽禁終身早逝,不得不說李世民要對這個局面負責。

    李世民和長孫皇后的三個嫡子廢掉了兩個,最後只有柔懦的李治匆忙之間被頂上。李治本來也是天經地義的繼承人,但知子莫若父,李世民很快看出了這個兒子身上軟弱優柔的性格並不適合君王,李世民這時試圖另立賢能的庶出愛子吳王李恪,但這首先就招致了李世民重臣、李治的親舅舅長孫無忌之強烈反對。李世民自己也知道要打破嫡長制度的代價有多沉重,最終此事不了了之。不料長孫無忌在他死後,對李恪進行了瘋狂報復。

    其實李世民的困境也是帝制家天下體制常見又無解的矛盾。作為統治者當然需要賢能之主,但“賢能”是沒有具體標準的,不經過實踐無法真正驗證賢能與否,但體制又制約了繼承人的發揮舞臺。相比之下,嫡長制雖然無法保障嫡長子必定賢能,但這個辦法卻能最好地平衡各方利益,從而達到政權順利交接和江山相對穩定的目的。這也是為什麼唐太宗李世民自己走的是打破秩序的非常規之路,最終他卻變成了秩序守護者的原因。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哪三種東西加上東漢發明的東西合稱四大發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