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快樂人生40206654
-
2 # 十三叔看歷史
首先,法國並不是彈丸之地,其次,法國卻是有三萬多個市長,但是最小的一個市鎮卻只有一個居民,另外還有六個市鎮沒有任何居民。法國並不小,法國本土面積約55萬多平方公里,加上海外領土總面積約67萬多平方公里,法國的國土面積在全球排第四十一位,在歐洲排第三,在歐盟內排第一。 法國分為本土和海外領土。本土方面,在行政區劃上,法國分為大區、省、區、縣(選區)、市鎮。法國本土目前有13個大區、96個省、322個區、1995個縣、36529個市鎮,在這些正式的行政區劃以外為了方便管理,還有各種“共同體”,例如有14個城市共同體,城市共同體的職能廣泛,156個城郊共同體,2334個市鎮共同體,法國大部分的市鎮都與鄰近的市鎮都組成了共同體,不過這種市鎮共同體職能非常小。海外方面,法國有5個海外大區(馬提尼克、法屬蓋亞那、瓜德羅普、留尼汪、馬約特),這個5個大區分別既是大區也是省,就是每一個大區只有一個省,這5個大區(省)下面是13個區、156個縣(選區)、114個市鎮。
在海外方面,法國還有5個地位不同的海外行政區(法屬聖馬丁、法屬波利尼西亞、聖巴泰勒米、聖皮埃爾和密克隆、瓦利斯和富圖納)。另外法國還有一個海外屬國新喀里多尼亞,這個法國海外屬國在2018年11月4日的獨立公投中結果是拒絕獨立。另外法國還有一些在全球其他地方的缺乏常駐人口的海外屬地。當年法國是橫霸全球的殖民大國,這些海外領土和屬地都是的當年法蘭西帝國的遺產。
簡要介紹一下法國的各個行政單位,不像德國的那樣聯邦國家,法國是單一制國家,法國中央一級單位擁有絕對的立法、行政和司法權力。先來看一下法國的大區,法國的大區出現的歷史並不長,1956年法國頒佈了一項法令,規定了22個“計劃中的大區”,1986年,大區正式成為了一個行政區劃,2016年,法國本土的22個大區合併為目前的13個。法國的大區並不是一個完整意義上的自治體,1982年,根據法國地方分權法案,法國將一部分權力讓渡給了大區議會,法國大區雖然有相應的預算,但是它從法國中央政府接受一部分國家稅收,大區由大區議會管理,然而大區主席是由政府任命的,大區主席向大區內的各省代表政府,大區的功能有限。相比較於大區,法國的省是一個地方自治單位,省長由省議會(委員會)選舉長生。省下面的區則不具有獨立法人地位,區長也是輔助省長來管理區的事務的。區下面的縣(選區)也可以稱為選區,主要有兩個功能,第一個是選舉功能,每個縣推出一名省議會的議員,第二個,每個縣(選區)作為一審法院的駐地。在城區,往往一個市鎮包括幾個縣(選區),而在鄉村,往往一個縣(選區)內有數個市鎮。
法國最基層的行政區是市鎮,每一個市鎮的法律地位和行政結構都是一樣的,市長都是有市議會選舉產生,法國的市鎮具有獨立的公法上的法人地位,有自己的預算,市長擁有廣泛的權力。但是法國的市鎮大小真的不一樣,一個市鎮可能包括一個村或者數個村,也可能包括一個鎮或者數個鎮,也可能是一個大城區。法國最大的市鎮是巴黎,人口200多萬,巴黎市鎮包括20個市區,緊隨其後的是馬賽和里昂,人口最少的德龍省的羅什富爾夏市鎮只有1個居民,另外法國還有6個市鎮只有建制沒有任何人口,它們是在1916年凡爾登戰役中為了法蘭西而被摧毀了,所以法國要紀念它們。 法國本土和海外共有36783個市鎮,法國行政區劃中最具特色的就是這些大小不一的市鎮了,每個市鎮都傾向於保留自己的權力而不被合併,小的市鎮寧可組成“市鎮共同體”也不合併為一個大的市鎮,所以目前法國有2334個市鎮共同體。法國行政區劃是以省和市鎮為基本的,省與市鎮的權力也是相對完整的,兩者都有自己的議會和政府,法國在省之上設立大區正是為了限制省與市鎮的地方權力。
法國的這種行政區劃追個溯源是從1789年的法國大革命開始的。中世紀的法國,法國王室直接控制的土地有限,大大小小的封建諸侯和領主掌握著大片的土地,1461年法王路易十一繼位,在路易十一在位期間,絕大多數諸侯的土地被併入法蘭西王室,15世紀末期,法國基本完成了統一,完成領土統一的法國就在原有封建諸侯和領主的土地上建立了數十個行省。從1789年開始的法國大革命摧毀了法國的封建專制,也開始了現在的法國行政區劃,1789年法國原來的30多個行省被廢除,取而代之的是80多個省,市鎮也是在法國大革命時期創制出來的,原來的村、鎮、市的命名作廢,統一由市鎮取代,一開始大的市鎮的市長是由法國中央任命,小的市鎮的市長是由所在省的省長任命,後來改由市議會選舉產生,由此形成了法國省與市鎮的基本行政區劃結構。一下子冒出這麼多市鎮,反映了法國大革命時期資產階級與市民階級的自治要求,法國的市鎮也算是法國行政區劃的一個很大的特色,呼啦啦的3萬多市長如果全部召集到一起開會也是蔚為壯觀。
-
3 # 閒看秋風999
普及一下法國行政區劃的知識:
此“市”非彼“市”。在漢語語境中,市,通常指人口密集,工商業和文化發達的地方。而法國的所謂“市”,充其量只是相當於漢語裡面的“鄉鎮”,或者比較大的行政村。
法國本土共劃為22個大區、96個省、4個海外省、4個海外領地、2個具有特殊地位的地方行政區。全國共有36565個市(鎮);
在這些市鎮裡面,人口不足3500人的有3.4萬個,人口超過3萬人市鎮有231個,人口超過10萬的市有37個。你看看,這就是法國的市! 管理著幾百或者幾千個“市民”。
2016年,法國的行政區劃縮減為分為18個,其中,包括13個大都會地區和5個海外地區。其中13個大都市區(包括12個大陸地區和科西嘉)又進一步細分為2至13個部門;
而海外地區則各由一個部門組成,故又稱“海外部”。現行的區域法律概念是在1982年透過的,而在2016年,原來的27個區域減少到18個。
法國大都會metropolitan ,也被稱為歐洲法國或法國大陸,是法國在歐洲的一部分。它包括法國大陸和大西洋附近的島嶼,英吉利海峽和地中海沿岸地區,包括科西嘉島。
海外法國,是法國在歐洲以外一部分。法國大都會和海外法國共同組成了法蘭西共和國。法國大都市佔國土面積的82.0%,專屬經濟區(EEZ)的3.3%,佔法華人口的95.9%。
法國的五個海外地區是: 馬提尼克島、瓜德羅普島、留尼旺島、法屬蓋亞那和馬約特——與法國的大都市地區有著相同的政治地位。
法國大都會區和這五個海外地區有時被法國政府稱為“法國整體”。但是人們在替代法國整體實力時,往往又會忽略這些海外領土。
-
4 # ruixuezhaofeng
美酒、香水氤氳之下,法華人漸漸變得“懶惰”,他們享有每年5周的帶薪假期,加上週末與11天法定假日共計150天,每週法定工作時間35小時,薩科齊2010年曾試圖將退休年齡由60歲延長1—2年,遭到激烈發對(同期德國已從65歲延至67歲)。高福利與呆滯的勞動力市場是法國經濟不振的兩大頑疾,臃腫的公共部門消耗了GDP的55%,而製造業競爭力低下,僅佔GDP的9%(不及德國一半而政府部門員工是其兩倍、本國勞動力規模的1/4)。但政府動大眾的“乳酪”就有大選下臺風險。歷史經驗證明,法國必須到危機深重才會進行變革,只要局面撐得住,難有真正的改革。
-
5 # 50後男人
法國是歐洲第三大國家,分有22(現擬減為13個)個大區96個省,其中有地方選舉權的市鎮有36679個,這三萬多個市鎮的地方首長都是要當地人投票選舉出來的。所以說,法國市長多如牛毛,此話不假。
法國市長多,從另一個側面也說明法國是一個高度工業化的國家,法國90%以上的人口是城市人口。2017年,法國GDP為2.57萬億美元,超越英國位居世界第五大經濟體,經濟實力可不是一般般強的。
其次,這也是西方所謂民主政治的要求。法國大革命後,法國頒佈了《憲法》確立了選舉制度,1793年,進一步明確了公民的普選權。上世紀八十年代,法國修憲取消了中央對地方的監護,增加了地方議會的自治權。這樣,地方政府首長全部需選舉產生。
-
6 # 旅法作家黃冠傑
法國確實有很多市長,因為法國3000人以上的村鎮也都稱為市。小於3000人的管理者也同樣稱為市長。這些市長全部都是民選的。市長可連選連任,也沒有年齡限制,所以有的人可能八九十歲了還是被選為市長。市長本身沒有多少權力,一般來說都同時是市議會的主席,這個主席呢發揮實際的管理、行政作用。在法國絕大部分小城市的市長和副市長都沒有工資。只有在大城市如巴黎,市長才是專職的。平時只有開議會等拿一點補助,相當於誤餐費。但是在市政府上班的工作人員是受薪人。他們被稱為公務員,這些人不受市長上下臺的影響。因為是民選的,因此也不受國家控制,即總統也沒有權力撤換市長。法國的大區主席,也就是大區議會主席,也都是民選的,管理地方財政,只有省長是由中央政府任命的,一般同時擔任治安首腦,他是代表國家行使職權的,他不干預地方行政事務,但是行使監督職責。他是拿工資的。
-
7 # 澹奕
雖然法國有三萬多個市鎮,但有3.4萬個市鎮的人口都不到3500人,在我們這裡按照人口規模來算的話,法國大多數的市,其實就是個鎮。
法國可不是什麼彈丸之地,其面積在歐洲僅次於俄羅斯與烏克蘭,區劃共分三級,劃分成13個大區與96個省,在省之下還有36568個市鎮,法國的市與鎮是平級的。
甚至於,法國有六個市只是名義上存在,沒有任何的居民。
世界各國的區劃都有所不同,我們的一級是省區市,而日本是都道府縣,美國是州,印度則是邦,而法國是大區。
法國如今超過3.6萬個市鎮,還有一些比較特別的建制,直接翻譯的話稱作是“城市共同體”。
說簡單點,就是幾個臨近的市鎮組成共同體,這些市鎮擁有不少的共同職能,大家一起抱團取暖,但這些“共同體”並不是正式的建制,而是地方上的自發行為。
法國並非是個聯邦制國家,法國的大區出現的時間也並沒有那麼長,直到1986年的時候大區才成為法國的正式區劃單位。
原本,法國有22個大區,之後經過不斷合併裁撤,最終剩下了13個。
按照原本法國在1982年透過的議案,法國將一定的權柄分給地方上的大區議會,法國的大區由大區議會進行管理,可大區的管理者卻是巴黎任命的。
相較之下,法國大區之下的省,才是真正擁有一定自治權柄的地方,而法國的市鎮則是最基層的區劃,法國所有市鎮的地位與架構都是一樣的。
儘管法國不同的市鎮,在法律上的地位都是一樣的,可由於不同的市鎮因為其自身的情況與真實實力不同,因此造成了實際地位的不對等。
巴黎,雖然是法國的都城,可它在法律上的地位並不比其他幾千人的市鎮高一星半點。
巴黎的主市區人口超過兩百萬,而德龍省的羅什富爾夏市只有一個居民而已。
在國內,曾經有些城鎮因為人口流失等原因,最終被附近更大的城鎮所並而消失,然而在法國卻不同,因為法國的市鎮擁有自主的選擇權利。
在法國,所有的市鎮的地位都是同等的,因此,一座法國的市鎮再怎麼落寞,只要它自己不願意消失,被臨近的市鎮所吞併,那它就可以選擇拒絕。
正因如此,法國才會衍生出“城市共同體”這樣比較獨特的情況。
法國的省與市鎮,這兩個等級的地方權利相對完整,這兩級都擁有自己的議會,大區的設定其實就是為了約束他們的許可權。
在中世紀的時候,當時的法國王室只能直接掌握非常有限的土地人口,而其他大多數的土地與人口都掌握在不同的諸侯與領主的手裡。
直到瓦魯瓦王朝時代,路易十一在位期間將大量諸侯土地併入王室,到15世紀末基本完成了法蘭西的大一統,建立了行省。
近代法國大革命期間,原本的行省被廢除,這一時期,法國的區劃開始定型。
之前的村、鎮與市,全都被市鎮所取代,大的市鎮管理者由巴黎直接任命,而小地方的則由所在省的省長任命,之後改成議會選舉。
其實,法國有如此眾多的市鎮,也是擁有一定歷史淵源的。
近代歐洲的市民群體大規模興起,而當時的很多地方的市民,為了從領主與諸侯手中獲得自己的城市管理權,做出了大量的努力。
最典型的兩種辦法,一個是用錢贖買,另一個是用起義奪取。
歐洲大多數的地方都有市民自治的傳統,即便是法國這樣的國家也保留了很多的相關傳統,法國如今三萬多個市鎮,也是市民們對於自治的一種訴求表現。
-
8 # 穿行時空的蝸牛
首先法國不是彈丸之地,法國本土面積55萬平方公里,位列歐洲第三位,僅次於俄羅斯和烏克蘭。法國本土的面積是人口相近的英國本土面積的兩倍多,加上海外領土則是人口更多的德國領土的約兩倍。法國以55萬平方公里的本土面積,加上12萬平方公里以上的海外領土,其領土面積已經屬於較大領土規模國家的行列。
至於說法國有3萬多個市鎮,其實是翻譯造成的誤解。法國的市鎮與中國的市並不是一回事,更準確的說應該叫市鎮自治體,是基層的城市、村鎮自治區域,其由來可以追述到中世紀。在中世紀,西歐實行的是封建領主制度,國家的土地被國王層層分封給各級領主,其基層則是以領主城堡為中心的莊園體系。各個封建莊園實際上都是一個個自給自足的經濟體系,其與外部的物資交換需求不高。在此種情況下,各地領主對發展商業的熱情都不高,商業不發達城市自然也就不多,而且有限的城市規模也很小。
但是對外的物資交換需求少並不意味著完全沒有,各地的莊園體系仍然有自己無法生產而又必須的一些物資需求。有需求就會有貿易活動,而要進行貿易就必然需要城市這個貿易中心。由於中世紀的西歐其基層統治是封建莊園,這個時候各地的基層領主都面臨著一個尷尬的局面,那就是他們都無力建設城市。同時上層領主也同樣沒有辦法也沒有意願建立城市,因為土地已經分封給基層領主了。
這實際上就造成了一個互相矛盾的情況:一方面各地的封建莊園都有貿易需求;另一方面各地的領主都無力自行建立城市這個必需的商業中心。正是在這一背景之一,城市自治體這一特殊的制度逐漸發展起來。在一些交通要道口,商人向一個或多個領主贖買土地,並向他們交納事先約定好的保護性賦稅,逐步建立起城市。而領主在收到土地贖買費和約定的保護稅後,則保證不插手城市管理並提供安全保證。在封建領主與商人階級的互相妥協之下,城市逐漸在歐洲各地建立起來。
由於中世紀西歐長期處於封建割據之下,缺乏強有力的中央集權政府,且各地領主之間互相敵視攻伐,從而給了這種城市自治體系生存的空間。隨著歷史的演變,這些自治城市逐漸變的越來越強大,一些發展較好的城市反而開始壓制吞併其周邊的封建領主莊園。威尼斯、熱那亞等城市發展成城市共和國,漢堡、呂貝克等城市則結成強大的漢莎同盟,這些自治城市開始變得勢大難制。
這些自治城市對西歐的歷史程序也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可以說西歐的資本主義就是在自治城市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由於自治城市是由商人贖買領主土地建立起來的,領主不能介入城市管理,因此自治城市的管理制度一開始就有別於封建領主統治的地區。這些自治城市開始的時候往往由幾個創造家族聯合管理,隨著城市逐漸擴大則逐步轉變成由市民選舉的市長和市議會管理,現代西方所奉行的代議制民主體系就這樣從這些自治城市中逐漸萌芽生長起來。
文藝復興後期的思想大啟蒙時期,從自治城市中產生的這些思想、制度逐漸被哲學家們提煉成以“自由、民主、人權”三大口號為旗幟的資本主義哲學,成為當時西歐各華人民反抗封建專制的武器。由於自治城市被當成“自由、民主、人權”的象徵,在資產階級革命時期受到廣泛推崇,在資產階級革命勝利後獲得了廣泛發展。這一點在資本主義哲學的核心發源地法國表現的最為明顯,不同於英、德、意等國的資本主義制度以上層改良為主建立,法國的資本主義制度是在較為徹底的資產階級革命的基礎上建立起來的,資本主義哲學的“民主、自由、人權”三大口號更為深入人心。因此作為其象徵的城市自治制度也就被推廣開來,不僅在城市施行,在鄉村地區也被廣泛推行。而其造成的後果,相信大家都看到了,時至今日法國仍然存在3萬多個市鎮。
應該說在開始階段,這種城市自治制度是具有進步意義的。但法國的問題是將其絕對化教條化,將城市自治制度視為“自由、民主、人權”不可動搖的象徵,最終造成的結果就是與社會經濟發展脫節。相比之下,英美德等國就要務實的多,他們對城市都規定了一定的准入標準,只有達到了准入標準的地區才能實行誠市自治制度,因此英德這兩個人口規模與法國接近的國家市鎮數量都沒有法國多。
這種教條化還帶來一個讓法國政府極為頭痛的後果,那就是市鎮的調整難度極高。法國很多市鎮的人口只有幾十到幾百人,但由於當地人民不願意放棄自治地位與其他市鎮合併,法國政府就只能任其繼續存在。那怕明知道這些市鎮的存在是在浪費資源,並且已經阻礙了國家的發展。甚至法國還存在過極端的例子,整個市鎮僅存在幾個人,但由於其不同意與其他市鎮合併,法國政府只能任其存在並持續投入各種資源。這就是法國3萬多個市鎮的由來,這種城市自治制度早期無疑是一種進步,但由於法華人將其極端化教條化,今天已經成為法國發展的障礙。
-
9 # 北邊南人stift
法國可不是彈丸之地,是歐洲傳統的大國,不過由於中國面積龐大所以相比較之下,世界都是一些小國,法國比中國四川省面積還稍大,影響力可見一斑,三萬市長,法國區域劃分肯定不能和中國比,一個市可能跟中國鎮村一般大。
回覆列表
謝邀!市長編制超多在管理層面上來講是好事,因為中央政府不問事,市長就是城鎮的支柱。他們是民眾的依靠,碰到停電停水以及自然災害,只有市長貼近民眾。管理,深,細,實。在經濟發達時期,市長的架構猶如空軍幹部編制:4一5架是一個飛行中隊,8一10架飛機就是一個飛行大隊,三個大隊就是一個飛行團。一個飛行師下轄兩個飛行團,一個地勤保障團。
從馬克龍上臺後發現中央向地方撥款負擔重,因此進行改革,削減地方民眾的稅收後增加了市長的負擔。因此今年有150多名市長辭職。
馬克龍很想塑造自己在歐盟的形象,想步黙克爾的後塵當上歐盟代言人。可是因為改革是換湯不換藥,失業率仍然增多,民眾失望,馬克龍的支援率也在下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