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China鍾哥
-
2 # 雄財偉掠
從社會發展規律來說清朝本應該是一個不該出現的封建王朝,中國資本主義政治體制的健全應該在明朝完成,然而就是這樣一個迴光返照的大清阻擋了中國資本主義頂層架構的建立,而在西方資本主義開始建立進而完成工業革命的黃金時段,我們又在封建主義社會里徘徊了兩個多世紀!而正是落後的政治體制更加劇阻擋了本來就靠農業文明輝煌幾千年的中國的工業現代文明的發展!軍事實力的背後是以強大的現代工業化產品為基礎的,而現代工業化又是以科技為支撐的,我們的四大發明有哪個不是以工匠經驗為基礎的,又有哪個發明是以深厚的理論基礎作為支撐的!這與我們腐朽的封建制度下的八股文科舉考試是分不開的,而已經深處在資本主義制度架構下的西方人則輕車熟路,他們要為資本主義服務,必然會催生出更多建立在理論之上的科技發明,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所以西方科技趕超近代中國是必然,軍事上超越中國也是必然的!
綜上,腐朽的封建制度全面阻擋了近代中國的工業化程序,如果沒有大清的迴光返照,或許近代中國就不會活在西方列強屈辱之下了!
-
3 # 李渝泉1
清朝從建國開始就落後於西方,它不僅僅落後於西方,而且落後於明朝帝國。清朝是半漁獵半遊牧文明,明朝是農耕文明,而西方列強那時是剛剛崛起,即將邁入工業文明社會。當清朝的半漁獵半遊牧文明覆蓋明朝農耕文明的時候,雖然是兩種文明的融合,對農耕文明多少是一種內容上的加量,而不是質量上的增添。相反,是對明朝農耕文明的一種破壞和阻礙。而在明朝末期的農耕文明,就已經開始出現被西方工業文明超出的情況。這是社會的發展問題,也是東西方首腦決策層執政的理念問題,當然還有政治、經濟`科技、文化、教育等等問題的影響和左右。
-
4 # 國史館
所謂的純軍事,至少應該包括三個方面:熱武器的應用,武器裝備製造技術,軍事理論水平和制度建設。
相比於西方,中國的軍事是從明朝中期開始落後的。但由於西方正從冷兵器轉型到熱武器,明朝落後的不多。真正的落後是在清朝,而且在今天看來是故意落後的。
清初時,武器裝備和製造技術落後不多,真正的落後是軟體,軍事制度和理論。
清初時武器裝備並不落後
清初時,至少在武器裝備方面,比西方落後得不多。
中國在明中晚期時,曾引進了大量的先進武器裝備。鄭成功部隊裡使用的鳥銃,實際上就是葡萄牙火繩槍,那是當時世界上最先進的武器。除此之外,明朝的軍隊裡還引進了小型的弗朗機火炮和口徑130毫米的紅夷大炮。這種紅夷大炮曾經讓努爾哈赤吃過大虧,所以清初對這種火炮極其重視,清軍千方百計地把製造技術弄過來,才扭轉了戰爭局勢。
清初武器製造和使用在康熙朝時達到了頂峰。可以說,康熙年間的中國武器裝備並不是很落後,除了沒有海軍,西方的東西也大致都應有盡有,所缺的是發明創造。這當然與科學水平有關係,但僅就當時的武器製造來說,科學與技術的相關性不是很大。
康熙朝平三藩和徵噶爾丹,使用的武器是很先進的。在烏蘭布通之戰中,噶爾丹以逸待勞,用一萬頭駱駝佈置了一座駝城,然後用沙俄支援他的火繩槍對付清軍,這本來是一個萬無一失的打法。可清軍隔著一條河,用紅夷大炮直接把噶爾丹的駝城轟成了渣,噶爾丹這才知道他根本打不過,武器裝備方面他怎麼也比不過清軍。
乾隆以後開始落後
但是當三藩和準噶爾都被平定以後,情況就發生了很大的變化。乾隆皇帝這個人好大喜功,他以康熙皇帝為偶像,夢想超越他。但治理國家方面的理念很落後,他不覺得萬里之外的歐洲和相鄰的沙俄是他的競爭對手,把他的注意力集中在已有疆土的穩定和牧民方面。在武器裝備方面,他的觀念是防,防止潛在的暴民掌握這些武器和裝備的製造。
在皇權看來,控制武器是防止內亂最好的辦法。我掌握先進技術而你沒有,我就能在軍事上壓制你。因此,乾隆皇帝命人封存已經掌握的武器裝備,尤其不允許民間擁有這些武器的製造技術。而武器和裝備製造的技術只有保留在民間,而且具備充分的市場競爭環境才能有效地儲存和傳承。
恰巧嘉慶和道光兩朝沒有噶爾丹和羅布藏丹津這個級別的鬧事者,等於幾十年沒有大的戰事,清廷對於武器裝備的需求大大減少,這樣一來,連皇宮裡掌握這些技術的人都失傳了。
所以,鴉片戰爭爆發時,連道光皇帝自己都不知道清廷過去還會製造紅夷大炮。當時兵部的武備庫裡存有大量的康雍乾三朝的武器裝備,乾隆五十九年英國馬噶爾尼訪華帶來的禮物中,有許多西方最先進的槍炮和彈藥,但堆在武備庫裡無人問津。
鴉片戰爭之前,林則徐曾經上奏朝廷,從西洋引進開花炮彈。其實這個開花炮彈就是爆破彈,中國在明朝末年就有了,當時兵部武備庫裡就存了許多,可是林則徐不知道,道光皇帝也不知道,清廷又重新引進一遍。
製造工藝和技術的落後
1835年,廣東為了加強虎門的防禦,曾經鑄造了40門大炮,但在試炮時,有10門大炮當場炸裂,5門完全不能使用。破損率37%。
為什麼破損率這麼高?原因是鐵的質量太差,炮管很難經得起炮彈的炸裂。據說,炸裂的炮管中,可以看見拳頭大的氣泡,裡面可以裝得下四碗水。
我們今天都知道,一個產品的製造水平,不僅取決於單個產品製作和組裝的能力,更取決於上下游產品的水平和能力。紅夷大炮需要鑄鐵技術,更需要有高質量的原料,以及對於原材料的萃取技術。
不僅如此,就連華人引以自豪的火藥,鴉片戰爭以前也僅停留在一硝二璜三木炭的水平。而歐洲早就開始使用更安全更有爆炸力的新式炸藥了。差不多就在同一時期,諾貝爾和他的父親都在致力於發明安全高效的硝化甘油炸藥。
軍事制度的落後
清朝的軍事制度是很奇葩的。
清朝的軍事制度以努爾哈赤發明的八旗制度為基礎。皇太極把所有女真人、蒙古人和漢人編成八個旗,打仗以外,也事生產。八旗的旗丁和他們的家屬都被編入八旗,因此八旗既是一個軍事組織,也是一個生產和生活組織。這種制度是應當時的遊牧、漁獵和戰爭的需要而設計的,在明末清初以戰爭為主的日子裡是很實用的。
但是入關以後,八旗制度迅速腐化,成為阻礙清廷軍事技術進步的絆腳石。滿蒙貴族把八旗制度看成是攫取生活資源和享樂的渠道,八旗軍隊的兵丁實習終身制和世襲制,到乾隆後期已經完全不適應戰爭需要了。
可是清廷的皇帝明知八旗已經墮落卻沒有對此進行改革,而是把八旗制度當成精神遺產和文化象徵繼承下來。這是因為八旗本身在清軍入關以後迅速成為最大的利益集團,皇帝投鼠忌器。
改不了還要打仗,為此,清廷就在八旗之外設定了綠營,招收漢族的職業軍人。但由於在法律層面上八旗優先,武器裝備、錢財、糧食都向八旗軍隊傾斜,綠營的裝備都是二等或三等的。
二等三等裝備和後勤保障的綠營,打仗時卻要承擔一等的任務,成為八旗的炮灰。而一等的裝備和後勤保障給了什麼也幹不了的八旗,這就造成了一個悖論,越是給軍隊花錢越打不了勝仗,所以晚清對付太平軍的大征伐,不得不讓漢人士大夫出身的大臣自己募兵,自己籌餉。
晚清醇親王奕譞掌控著號稱最精銳的神機營,每年耗銀高達三百萬兩,卻在二十年的時間裡從來沒有上過戰場,更沒有打過仗。
神機營當時擁有最新式的馬克沁機槍,而同時期的綠營還是用鳥銃。神機營的兵丁個個都是提籠架鳥的旗下大爺,每次操演時身邊都有好多人服侍,有遞茶的、捶腿的、遞手巾板的、拎鳥籠的。不僅如此,還發生過旗丁將紅夷大炮捶碎賣廢鐵的事。
現代軍事理論全然缺失
與西方世界相比,清朝當時最落後的莫過於軟體的缺失,對現代的軍事制度和理論完全不瞭解,所以鴉片戰爭第一次與英軍作戰時,茫然不知所措,幾萬人的精銳在自己的家門口打不過幾千人的遠征軍。
中國古代在軍事上重謀略輕戰略,尤其不重製度建設,一部《孫子兵法》用了幾千年。八旗武將更糟糕,很多人不識漢字,根本看不懂兵書,像晚清陝甘總督都興阿那樣的人甚至拿《三國演義》當兵法。
而同時期的歐洲則名將輩出,尤其是國王和皇帝級別的。沙俄的彼得大帝,法國的拿破崙等都是不世出的軍事天才。與乾隆皇帝同時代的普魯士皇帝腓特烈二世,除了能打勝仗之外,還是現代陸軍制度的創始人,他發明的營連建制和後勤保障體系至今為各國陸軍廣泛採納。
從明朝中期開始,西方各國就普遍奉行軍官職業化制度,併成立專門培養軍官的高等教育機構。而清朝直到晚清袁世凱在天津小站練兵才開始接觸現代軍事制度和理論。
-
5 # 觀汗青
謝邀。從純軍事角度來說,主要是第一,科技樹點錯了,比如引進的加特林機關槍並沒有大規模仿造第二,科技研發速度太慢,沒有建立自己的科技理論體系,主要還是引進西方技術買人家的,跟現在印度萬國造差不多,必然落後於西方。第三軍事科技指導思想落後,主要還是程朱理學八股文傳統那一套,西學為用,還停留在中世紀思維階段。第四沒有軍事科技人才,還在考科舉
-
6 # 北洋水兵
清朝在鴉片戰爭前,全盛時期軍事水平相當於歐洲三十年戰爭時期的水平。歐洲三十年戰爭大家都知道,從1618年達到1648年,這段時期內正是歐洲軍事發展迅速的時期,清朝全盛時期軍事水平和歐洲差了一百多年。當然沒必要去苛責清朝,清朝的軍事發展源自於明末清初以及戰爭的頻繁積累,能夠發展成這樣已經很不錯了。清軍的火器方陣,九進十連環陣,遠處的步兵方陣感覺介於西班牙大方陣以及古斯塔夫大方陣之間,此為郎世寧繪《乾隆大閱圖·閱陣》部分。話說,能發展到這種水平,我覺得除了自身軍事戰爭積累之外,應該也有來華傳教士指點得結果,比如為清朝打造火炮的南懷仁。
在火槍火炮方面,清朝除了繼承之前的紅衣大炮之外,隨著戰爭的鋪開,野戰炮以及可以發射爆炸彈的臼炮等火炮也逐漸被納入清軍的武備庫。甚至清朝還未山地戰開發出了一款可以拆卸運輸的九節十成炮。但是問題是,清軍的火炮同歐洲相比,磅數一般都不大,比如說武成永固大將軍炮屬於紅衣大炮這一類,武成永固大將軍炮屬於銅炮,長3米多,口徑12.5釐米,典型的12磅炮。同歐洲18磅、24磅以上的重炮比起來,勉強算是中型火炮。還有這種神威炮,屬於輕型野戰炮一類,不知道相當於歐洲的幾磅炮。不過神威炮彈重在3公斤到4公斤,應該屬於6磅炮的水平。威遠炮,屬於臼炮一類,可以發射爆炸彈,但是需要點燃引信,屬於兩次點火的玩意。這類炮在西方也有不少,在電影《愛國者》當中出現過。九節十成炮,可以拆卸運輸,山地戰產品。平定大小金川之時,清軍重炮運不上去,輕炮則很難摧毀敵軍碉樓,所以清軍除了陣前鑄炮之外,還把這種便於運輸的炮給弄了上去,就是不知道氣密性怎麼樣。不過和洋人17世紀的重炮比起來,這些炮還是太小。所以清軍離不開西洋火炮,清朝就一直透過澳門從歐洲進口西洋火器並且仿製,但是由於技術不過關,仿製的火炮不如原廠貨。上圖可能是西洋12磅炮,也可能是18磅炮,肯定不會超過18磅;下圖是清軍進口的重型加農炮,可能是64磅,也可能是68磅。兩門炮都是鴉片戰爭當中被洋人繳獲去了。
說道火槍方面,清軍仍然以火繩槍為主,但是相比於明朝來說,徹底淘汰了火門槍。當然清軍當中也有燧發槍,比如說贊巴拉槍,贊巴拉槍是對清軍引進的西亞、中亞火槍的統稱,其中既有火繩槍也有燧發槍,尤其是其中的土耳其重型火繩槍,清軍愛不釋手。根據《中國火器史》記載,乾隆年間平定大小和卓叛亂的兩萬西征軍,每百人中步兵75人,人手一杆火繩槍或者燧發槍,炮兵5人,攜一門威遠炮或者神威炮,騎兵20人。這個是清軍平定大小和卓叛亂繳獲得回炮,典型的重型火繩槍,應當為贊巴拉槍的一種。清軍騎兵也逐漸開始使用鳥槍,不過馬上操作弓箭都費事,何況是操作鳥槍?話說歐洲騎兵每人都有兩三把簧輪手槍或者燧發手槍作為武器,邊衝鋒邊射擊,等到離近了就用長矛、馬刀肉搏。不過簧輪槍以及燧發槍對工藝技術要求很高,清朝造不出來,所以只能用鳥槍。《阿玉錫持矛蕩寇圖》,反映了蒙古勇士阿玉錫追擊敵人的場景,圖中阿玉錫夾著長矛,揹著弓箭和鳥槍,馬刀沒看到。不過此時清軍武德尚未泯滅,第二次鴉片戰爭的時候清軍騎兵拿著鳥槍衝鋒,然後被拿著馬刀長矛的英軍騎兵擊敗,這才是真正的冷兵器戰勝熱兵器。
總體來說,清朝已經追的很不錯了,清軍火器最開始繼承自明朝,但是如果再看鴉片戰爭前清軍裝備的火器,則很難再找到明朝得影子。即便是被明吹津津樂道的三段擊,也不過是三排縱深,和清軍火槍手5到6排縱深也沒什麼可比性。明朝的火器大多相當於歐洲中世紀的水平,反而清朝能追到17世紀三十年戰爭時期,也實屬不易了。
至於清朝一直強調的騎射為滿洲之本,不過是告誡旗人要憶苦思甜不忘初心,不要因為火器而偏廢武藝,因為騎射一直是武藝的重要考核標準。不過諷刺的是,清軍用慣了火器,導致武德喪盡,最後往往在肉搏戰中敗給洋人。
全文完
-
7 # 優己
從軍事角度來看,從清朝建國之初就已經落後於西方了。這一點可以從明鄭海軍碾壓清朝軍隊來看到,只有22000多人的明鄭軍事力量竟然能將30多萬清軍耍得團團轉,幾乎跟鴉片戰爭時期英國海軍攆著清朝軍隊打一個樣子。而當時的明鄭海軍使用的就是英國的武器裝備,也大量聘請了英華人擔任軍事顧問。
當時的明鄭勢力敗給康熙並不是打仗打不贏,而是糧草沒法自給自足,在康熙遷界之後由於沒法從大陸沿海地區購買到足夠的糧草,而臺灣地區的糧草又不足以養活當地的軍民,這才是明鄭海軍之殤,這完全不是軍事上可以控制的。
西方之所以能夠在武器方面取得劃時代代差主要是因為西方在冶煉技術上的提升,西方當時就出現了鍊鋼廠,他們可以生產出高質量鋼材,這種鋼材用來製造火炮的炮管跟炮座可以減輕重量並增加炮管的裝藥量,這是火炮射程增加的主因;清朝為了對抗明鄭的海軍力量也大量採購荷蘭與西班牙的武器,但是由於冶煉是硬傷,怎麼仿製也造不出同樣的大炮來。直到現在我們仍然在冶煉工業跟不上西方,這是我們很多武器生產不了的主因。
-
8 # 漢川蝦農
西方發明了火繩槍 中國就開始落後了 這個時間是明朝 到了清朝西方都普及了燧發槍 清朝只普及了火繩槍 客觀來講清朝建國就落後人家了 正所謂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 差距不是鴉片戰爭才開始的 不要說1840年開戰 就是1740年開戰 大清一樣一敗塗地
-
9 # 火器工坊
在鴉片戰爭到來之前,清軍一共進行過兩次軍事改革,最後一次是在雍正九年清軍對準格爾戰爭失敗之後,雍正皇帝痛定思痛,開始重新強調軍隊陣型的演練,以及陸戰火炮和火槍的革新。
在陣型上,雍正年間的陸軍方陣和康熙年間相比沒有什麼變化,就是九進十連環陣,只不過經歷了康熙後二十年和雍正前七年的長時間和平,大多數軍人已經疏於對這種戰陣的演練,尤其是在其中的火槍兵員裡多是關係戶調進來的,這點和清初火槍手嚴苛的選入標準背道而馳。經過雍正皇帝主導的軍陣重練之後,清軍的戰鬥水平基本回歸到康熙前二十年的能力。
關於這個九進十連環陣,它是將八旗官兵槍炮按旗排為三隊,第一隊以漢軍火器營鳥槍步軍居中,炮位排列左右,滿洲軍火器營鳥槍馬軍列於炮位兩頭,第二隊以前鋒兵居中,八旗護軍續列兩頭,第三隊排列八旗護軍,兩翼則設立應援兵。大陣先整體前進,每前進17米便槍炮齊射一輪,如此重複九次,第十次時火炮連續發射,鳥槍兵進行原地輪射,保持火力不間斷。在第七次齊射時,滿洲火器營的火炮會停止射擊,轉為馬匹馱載隨行。第十次的連環射擊停止後,鹿角陣線會分出八個缺口,藤牌兵從缺口衝出近戰肉搏。藤牌兵擊退敵人後,鳥槍兵則展開徐進式的輪射,即每一排射擊完畢不再退向陣後,而是保持在前,後排再邁出到前排的前方射擊。這種作戰方式應該更適用於追擊已經在鬆動、敗退的敵軍。鳥槍兵的輪射結束後,前鋒營、護軍營、驍騎營的騎兵才出動,包抄、衝擊敵軍。這種作戰方法略先進於古斯塔夫二世時期的歐洲線列戰術,但是和同時期裝有套環刺刀的歐洲線列陣比,就要稍稍遜色了(因為當時歐洲的幾個王牌國家諸如英法普奧已經不再陸軍中裝備長矛了)。
再就是軍火方面,清國在鴉片戰爭前達到的軍事水平最高峰,也是從雍正九年開始的,因為在對準戰爭中受到了中亞贊巴拉克鳥槍的衝擊,雍正皇帝下令在京師和西安兩個地方監造這種來自中亞的火槍,相比於日式鳥銃,贊巴拉克要更大更長,有點像明朝魯密銃的進階版。對於這種火槍傳入中國的途徑,經過詳細的調查後發現十分有兩個路徑,一支是西北當時康熙年間遺留的大鳥銃版本,另一種是透過俄羅斯走私過來的土耳其鷹銃,具體的仿製過程沒有詳細記載,因為後來對於贊巴拉克的稱呼統一為了大鳥銃。這種火槍雖然是日式鳥銃的2-3倍射程,但是仍然是火繩槍。而同時期的歐洲一流軍隊都已經普遍裝備上了燧發槍,這意味著歐洲的線列陣可以提供更為密集的火力。
火炮方面,清軍的陸戰重型火炮還是沿用的康熙年間的“武成永固大將軍”和“神功將軍”炮兩種形制,摺合成歐洲的加農炮形制應該在12磅和9磅上。重型隼炮只有在廣東和福建沿海的炮臺上才有裝備。在廈門的胡裡山炮臺,就有一門乾隆年間買進的18磅要塞炮。輕型火炮方面,有從準格爾俘獲的回炮和俄羅斯新購進的2磅野戰炮,但是數量有限,清軍的主要輕型火炮還是子母炮和“神威將軍炮”,另外還有自主研製的適於山地作戰的九節十成炮。臼炮方面,康熙年間的威遠將軍炮一直被沿用到乾隆末年,摺合成歐洲的火炮單位屬於6磅臼炮。另外在沿海地區的炮臺上,道光年間還有修築新式炮臺和鑄造7000斤-8000斤的大型安防臼炮,並使用磨盤炮架。
可以說一直到乾隆初期,中國的軍事實力還屬於二流歐洲國家的水平,乾隆二十五年之後,就開始愈發的落後了。其原因到不能說清朝不思進取,而是它的周邊環境實在是歷朝歷代中最為安逸的了。平定了漠北、新疆、西藏、東南沿海的大清帝國,在數十年之內再難遇到敵手,相應的,武器革新的需要也就不復存在。再加上清朝沒有加入到第一次工業革命的行列,與歐洲之間拉開差距,也就成了必然。
回覆列表
乾隆後期開始落後西方,西方工業革命時中國閉關鎖國工業沒有跟上,槍炮不如西方,還有清朝本來就奉行明朝的海禁戰略,軍事上主要落後的是海軍,導致後來兩次鴉片戰爭都戰敗…現在祖國富強了,科技進步了,輪到西方落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