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陳沁巧

    成為偉人,除了功績,還需要有實實在在的政績。

    派系鬥爭自古都存在,不會動搖統治基層,而韃子之所以能入關,恰恰由萬曆三大徵引起。

    萬曆三大徵虧空了國家銀庫,耗幹了國庫存量糧。

    先看萬力二十年的寧夏之亂,造成陝甘寧大量人口死亡,良田荒涼,瘟疫橫行,再加上天災造成人民的糧食減產,促發了李自成的起義。

    再看同年發生的文祿慶長之役,改變了北韓和東北的格局,間接促成了後金韃子的做大。

    最後是播州楊應龍,也改變了四川的人口自然分佈和民生狀況,為張獻忠入川割據創造了條件。

    萬曆三大徵,每一次勝利都為明朝最終的滅亡,乃至漢民族被滿清韃子塗炭種下因果。打仗是要花銀子,花糧食。沒有強大的國力,即便打贏了,也是禍根。

  • 2 # 東風154196002

    不僅是低估了,而且是故意摸黑了。拿所謂幾十年不上朝來作為定義明朝昏暗無能的證據,殊不知這是中國政治體制走向分權的火種。滿清入關的高壓統治和愚民政策,徹底撲滅了中國走向近代國家的火苗。明朝亡於末期政治體制失效,無法調動和平衡社會資源。

  • 3 # 銀湖豪宅部劉強

    話語權一直被儒生集團霸佔。

    儒學成為官方意識形態後,愚民,弱民,殘民。他們的評價當然不能作為標準。

  • 4 # 散澹人

    萬曆幾十年不上朝而朝廷照常運轉這不是萬曆的功勞夲事,只是皇權制度的使能。它對明朝的內傷是巨大的,所以明亡於萬曆是客觀的。

  • 5 # 帝國中興

    我認為絕對是被所謂的歷史學家低估了,其實歷史學家低估他的主要原因就是長期不上朝導致明朝由興轉衰,還有一種說法就是明朝其實在萬曆年間就已經滅亡了,這就是對萬曆皇帝的一種無恥的汙衊。萬曆即位之初在內閣首輔張居正的輔佐之下實行了一系列的行之有效的改革措施,國家經濟迅速發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而萬曆年間發動的三次戰役更是鞏固了明王朝的版圖,同時繼續維護了明王朝在東亞的霸主地位。

    萬曆皇帝親政之後生活節儉,勵精圖治,改革社會弊端,實行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國家很快強盛,這一時期在歷史上被稱為“萬曆中興”。而到了後期萬曆皇帝雖然長時間不上朝完全是因為明朝完備的政治制度決定的,在明朝後期上早朝其實就是一場禮儀活動,並不是處理具體政務的國家事務,偏偏就是萬曆皇帝對文官集團制定的這種禮儀方式十分不滿,就不參加,甚至連祭天等重大活動也只是交由其他官員主持而自己也不參加,只要是不關國家大事其他的活動在他的任期內很少看到有關由他主持的重大活動。

    但是萬曆皇帝雖然對繁複的禮節活動不屑一顧但是在面對國家事務方面卻是絕對不含糊,特別是面對周邊少數民族和其他國家的侵略或是國內叛亂上萬歷皇帝一直保持清醒的頭腦,在他的任期內總共發起了三次維護國家領土完整的著名戰役,分別是:播州之役,寧夏之役和北韓之役,這三次戰役在歷史上被稱為萬曆三大徵。其中播州之役和寧夏之役都是平定國內的反叛勢力,而北韓之役則是因為日本關白豐臣秀吉在統一日本之後野心迅速膨脹想要以北韓為跳板入侵明朝並定都北京,後來萬曆皇帝任命李如松兩次進入北韓,在明軍先進裝備和英勇頑強的進攻之下徹底擊敗日軍,維護了明朝在東亞的統治地位。

    僅僅從萬曆皇帝為了維護國家統一領土完整以及反抗外國侵略這一點來看他的功績就可以彪炳史冊了,特別是北韓之役更是打破了日本企圖改變東亞政治版圖的企圖,致使日本300年都不敢染指北韓和中國。在後來清朝所編撰的《明史》中對明朝皇帝的評價都不高,甚至進行了抹黑,這就導致後人對明朝皇帝的評價產生了嚴重的誤導行為。

  • 6 # 五千年糟粕依舊

    寫歷史的如生喜好吧亡國的鍋給皇帝被,其實就是變相的承認自己這一幫人就是隻能吃乾飯的傻貨。明朝除了朱元璋和朱棣到後期基本都不算專治統治了,他們能幹啥,又幹了啥?朝政,還有地方官都是他們的人,亡國滅種他們百分之八十的鍋。所以孔聖人的徒子徒孫,大多數都是圍著“聖人屍體”要吃肉的豺狼罷了。

  • 7 # 江湖小曉生

    最解氣的北韓之役,粉碎豐臣秀吉的陰謀。

    萬曆三大徵中,北韓之役是唯一對外的戰爭。當時的豐臣秀吉完成了日本大一統,這對他來說已經達到了人生巔峰。可是他覺得還是不夠,所以帶兵染指北韓。按照後來的說法是,他想透過北韓作為跳板,繼而吞併整個大明朝。

    八月丁丑,倭破北韓閒山,遂薄南原,副總兵楊元棄城走,倭逼王京。甲申,京師地震。九月壬辰,逮前兵部尚書石星下獄,論死。冬十月甲戌,安南黎惟潭篡立,款關請罪,詔授安南都統使。是年,琉球入貢。---《明史》

    這簡直就是痴心妄想,可能當時的他連後來的努爾哈赤都打不過。不過夢想還是要有的,豐臣秀吉就是帶著這種夢想開始了入侵北韓的計劃。行動進行的十分順利,北韓基本被豐臣秀吉佔領,在這種情況下大明王朝果斷出兵,以麻貴和李如松作為代表人物,開始了對豐臣秀吉的反攻。最終日本節節敗退,豐臣秀吉病死的同年,日本宣佈撤離北韓。

    最無奈的寧夏之役,養虎為患終被所傷。

    寧夏之役是大明王朝內部的戰爭,寧夏這裡本來是防備蒙古人的重要邊防地區。後來蒙古人哱拜主動投降大明朝,被萬曆封為副總兵,算是對他非常不錯了。等到他退休的時候,明朝特別照顧地讓他兒子繼承他的官位,這可是了不起的事情。畢竟只有爵位可以繼承,哪有官職也可以繼承的呢?

    三月戊辰,寧夏致仕副總兵哱拜殺巡撫都御史黨馨、副使石繼芳,據城反。辛未,王家屏致仕。壬申,總督軍務兵部尚書魏學曾討寧夏賊。夏四月甲辰,總兵官李如松提督陝西討賊軍務。甲寅,甘肅巡撫都御史葉夢熊帥師會魏學曾討賊。---《明史》

    可見明朝對哱拜是恩寵有佳。但是哱拜最終還是反叛了,他聯合了自己的兒子還有蒙古其他勢力,一起反叛大明王朝。這個時候萬曆派遣了李如松麻貴等人出擊哱拜,最終搗毀了哱拜老巢,他在無奈之下選擇了自盡。這一戰是非常無奈的戰役,因為哱拜是明朝自己養大的,現在又要收拾他,對大明來說打擊不小。

    深入川貴之地的播州之戰,山川中展現實力。

    播州之戰其實並沒有前面兩大戰役有名,不過地位卻依舊非常重要。因為這一戰也是內部打仗。當時統治播州的楊應龍認為自己就是地方上的土皇帝,所以不斷侵略周圍的縣城。這讓明朝朝廷十分反感,不過因為他動作不大,所以也不想勞師動眾。

    二十八年春二月戊寅,京師地震。丙戌,李化龍帥師分八路進討播州。夏六月丁丑,克海龍囤,楊應龍自縊死,播州平。---《明史》

    楊應龍表面上聽從明朝的調遣,可是背地裡卻偷偷出兵,連續攻佔了四川和貴州大部分地區。這下子萬曆坐不住了,他連忙安排大家想對策來解決。一旦楊應龍打下四川和貴州,那他完全可以成為這裡的一把手,做個土皇帝。所以萬曆最終決定還是要打,以李化龍和劉綎作為代表人物,發起了對楊應龍的進攻,最終大獲全勝,楊應龍本人也為此自殺。

    萬曆三大徵,打出了國威,卻也勞民傷財。

    這三場戰役的確是打出了大明朝的威嚴,是大明王朝保持一統的重要戰役,在世界歷史上也有重要作用。但是這三次戰役,卻幾乎榨乾了大明王朝的國庫。據統計,三場戰役消耗的白銀是一千多萬兩,掏空了整個國庫都不夠,多少年的積累都為此毀於一旦。

    尤其是對付豐臣秀吉這一戰,更是消耗了七八百萬兩白銀,死傷軍士不計其數,擊敗日本的同時,自己也受到了重創。國家沒錢了,自然是要向老百姓要錢,這就出現了萬曆年間增加的監稅。老百姓活不下去了,對萬曆來說也是致命的打擊。

    萬曆三大徵,是李自成造反的誘因,也是努爾哈赤不好控制的導火索。

    這三場戰役都是戰功赫赫,絕對可以彪炳千秋,不過對大明朝來說,又引起了另外兩個巨大的問題。第一個就是寧夏之戰中,消耗了大量寧夏、陝西甘肅的錢糧,使得當地老百姓一波又一波地餓死。這件事直接導致了後來李自成起兵造反,而李自成正是打進北京城,滅亡大明王朝的人。

    此外當萬曆三大徵打響的時候,關外的努爾哈赤卻在不斷攻城略地,一統女真各部落。大明在消耗力量,而他卻在積蓄力量。他正是趁著大明王朝無暇顧及自己的時候,努力壯大自己的聲勢。最終努爾哈赤的女真軍隊進入山海關,他的子孫取代了大明王朝,成為了天下的主人。

    總結:萬曆皇帝本人的確是一位昏君,沒有被低估。 萬曆皇帝三十年不上朝,幾任首輔甚至都不知道皇帝長什麼樣子,大事小事他都不願意管,基本上都讓內閣給架空了。不過他貪戀權力,關鍵時刻還要出來插兩句話,所謂的對朝政掌控的十分嚴密,那簡直就是屁話。是因為當時沒有想要篡位的奸臣,這才導致了萬曆皇帝得以穩坐皇位。如果換成曹操或者王莽這樣有能力有野心的人,那萬曆老早就下臺了。

    昏君不代表他就不做什麼好事,萬曆三大徵的確是做了好事,而且出發點也是好的。但是方法上卻值得商榷,因為這三場戰役,直接導致大明王朝到了滅亡的邊緣。國家的地盤是保住了,可是朝廷的經濟卻出現了崩潰的情況。所以萬曆並沒有被低估,三大徵是不得不徵,可是萬曆卻一直算不好這一比賬。

  • 8 # HuiNanHistory

    除了明粉,沒人吹萬曆皇帝;

    除了明粉,也沒人吹所謂的萬曆三大徵。

    如果連萬曆皇帝都能“彪炳千古”了,那隻能說明明朝真是個特別垃圾的王朝,實在是無人可誇。

    萬曆三大徵,包括:寧夏之役、壬辰戰爭、播州之役。其中——

    寧夏之役是平定歸降的副總兵蒙古人哱拜所主導的叛亂;

    壬辰戰爭則是在北韓半島幫助北韓狙擊豐臣秀吉的入侵;

    播州之役是鎮壓播州楊氏土司的楊應龍的叛亂。

    就這點戰事,除了壬辰戰爭值得提一提以外,其他兩個擱在任何開疆拓土的王朝都不算什麼大事,也就只有明朝的粉絲喜歡吹——這是因為明朝是真拿不出手,只能吹這種犄角旮旯的東西。

    當然,我們也不能怪明粉見識淺。

    畢竟,吹萬曆三大徵的始於明末。像是明人瞿九思的《萬曆武功錄》就認為,播州之役是“直犁其庭,掃其閭,郡縣而置之,此唐宋以來一大偉績也”——扯淡!

    明朝不僅沒有解決問題,西南地區仍然是土司林立,北部蒙古仍然為患,這兩點都是清朝解決的,反而加重了其他問題——

    “寧夏用兵,費帑金二百餘萬。其冬,北韓用兵,首尾八年,費帑金七百餘萬。二十七年,播州用兵,又費帑金二三百萬。三大徵踵接,國用大匱”。

    打這幾場仗,最後沒錢了!

    總而言之,明朝軟弱無能,所以明粉吹的東西都是其他王朝不怎麼吹的。因為沒得可吹。

  • 9 # 雅之冰座

    萬曆三大徵雖然帶來了國力衰退的不良後果,但是三大徵是必打之役,透過三大徵穩定了明朝的內外部局勢,延續了明朝良好的國際地位。明朝的衰落是士大夫階層整體腐化的結果。萬曆皇帝在謀略、手段上都是極高的存在。現在清興明黑較多。

  • 10 # 德全不畏

    萬曆三大徵堪稱大明帝國的絕唱,雄壯絕倫,然而撐起萬曆三大徵的並不是萬曆皇帝本人。真正撐起萬曆三大徵的是東南沿海地區的海洋貿易,以及張居正的努力。

    明朝的對外貿易是朝貢制,政治目的大於利益需求。在朝貢貿易中,明朝一般都是吃虧的一方,因此明朝朝堂對涉外貿易頗為牴觸。再加上倭寇等原因明朝就一直實行海禁,嚴禁海外貿易的開展。

    然而海外貿易的巨大利潤,催生出民間大量的走私貿易。走私商從豐厚的利潤中拿出一部分做政治投資,讓一批官員做走私貿易的代言人。走私貿易者和代言人能量很大,手段很殘忍。

    1547年,主張海禁的朱紈受命巡撫浙江兼管福建軍務。朱紈是江蘇人,對東南沿海地區是熟悉的。他一到任,就對從事走私貿易的各個勢力嚴打,嚴重打擊了走私貿易。

    走私勢力為打擊朱紈,啟動了朝堂中的勢力。閩籍、浙籍官員紛紛以各種理由彈劾、攻擊朱紈。

    南宋以後閩浙都是考霸省,讀書人眾多,在朝堂上的勢力是很大的,另外他們還有足夠資金的支援,閩浙籍官員的攻擊很快奏效。

    朱紈先是被降職,後來又被迫自殺。朱紈從1547年上任到1550年就被迫自殺,期間只有3年時間。朱紈之事說明東南走私貿易之猖獗,也說明貿易這事情是堵不住的。

    就在朱紈出任浙江巡撫的前一年,即1546年。西班牙帝國的美洲殖民地上,位於墨西哥的薩卡特卡斯銀礦、位於玻利維亞的波託西銀礦幾乎同時投產。這兩個銀礦都是超級大銀礦,產量都很高。它們出產的白銀一船一船的從美洲運往出,西班牙帝國一下子成了爆發戶。

    富裕起來的西班牙人對生活的要求越來越高,對各種奢侈品的需求急劇上升。當時世界上的奢侈品大多源自中國,絲綢、瓷器、茶葉等等都是歐洲人夢寐以求的東西。

    歐洲商船源源不斷的載著白銀駛往明朝,再滿載貨物離開。白銀的流入對明朝產生了巨大的影響。

    一方面隨著白銀的大量輸入,原來鐵質、銅質的貨幣逐漸被白銀替代。白銀作為貨幣是優於銅錢、鐵錢的,白銀貨幣體系有利於商業活動的開展。

    另一方面,海外貿易刺激了工業的發展。採礦、冶金、造船、紡織、瓷器、蠶桑、棉麻等等都發展的如火如荼。大量的農民轉為工人,商人等行業,社會結構的因此發生了變化。

    1567年,福建巡撫涂澤民上書,“請開市舶,易私販為公販。”隆慶皇帝下令開關,給予遠洋貿易者以合法地位。

    有了明朝中央決策層的肯定,遠洋貿易更加如火如荼,白銀也加速流入。據專家估計,從1567年隆慶開關到1644年明朝滅亡,流入中國的白銀是3.3億兩,有的專家則認為是5億兩。

    不管是3.3億兩,還是5億兩,都是一個令人吃驚的數字,足以讓明朝做很多事情。在這些白銀的支撐下,張居正的改革閃亮登場了。

    惟楚有才,張居正這個楚人很是妖孽。

    帝王將相出生,都伴有異象。張居正出生前夕,曾祖父夢到一隻白色的龜浮出水面。張居正出生後,就有了“白圭”的小名。

    張居正於1536年參加童試,成為一個12歲的秀才。

    第二年參加鄉試,考得很好,本來是能透過的。因為湖廣巡撫顧璘見張居正才13歲,覺得如此年幼做舉人不好;為多磨練張居正,就出手廢除了他的舉人功名。

    3年後,16歲的張居正終於拿下了舉人功名。

    23歲時,張居正中二甲進士,授庶吉士。

    1567年,張居正入閣,進入中央決策的圈子。此時,明朝一方面階級固化、土地兼併嚴重,流民日益增多;另一方面,東南沿海地區工商業發達,海外大量的白銀流入境內。面對這種局面,張居正苦苦地思索著治國安民之道。

    1571年,張居正平定漠北之患。

    屢次三番侵略中原的韃靼部,被張居正以軟硬兼施的措施制服。於1571年,明朝封韃靼首領俺答汗為順義王,在邊境三鎮設立貿易市場。從此,蒙古高原不在是明朝的主要敵人。明朝得以剩下大筆的軍費,騰出手來幹別的事情。

    1572年,萬曆皇帝繼位,由母親李太后聽政。張居正在李太后、秉筆太監馮保的支援下做了首輔。張居正從此大權在握,開始了大刀闊斧的改革。

    1573年,張居正頒佈考成法,對官員隊伍進行整頓。透過這次整頓,張居正打造了屬於自己的行政班子,更提高了政府的辦公效率。

    1578年,張居正開始重新測量土地。1580測量結束,資料顯示全國耕地面積為7013976頃,而1571年的耕地面積是4677950頃。也就是說1571年的耕地面積比1580年少了33.3/100。為了少交稅賦,全國隱瞞了33.3/100的土地。

    1581年,張居正下令推行賦役合一,攤丁入畝的“一條鞭法”。由此,明朝財政收入大增。張居正還設法減輕農民負擔,促進商業發展,農商並重。實行“省徵發,以厚農而資商;輕關市,以厚商而利農。”

    在張居正的努力下,明朝境內貧富矛盾緩和、百業興旺,國家府庫充盈。

    張居正在軍事上啟用戚繼光,李成梁等鎮守邊關。外交上妥善處理與外邦的關係。

    1582年張居正病逝,萬曆皇帝掌握了政權。

    萬曆皇帝有張居正打下的雄厚基礎,官員隊伍行政效率高、軍隊訓練有素,錢糧充足、軍械精良、良將不缺。因此,萬曆皇帝才能發起三大徵,並且每戰必勝。

    但是,我們分析萬曆皇帝的行為和成績後發現。萬曆皇帝在張居正死後,毫無建樹,完全是靠吃老本過日子。

    萬曆皇帝花起錢來大手大腳。其次子福王朱常洵到地方上就藩時,各種賞賜十分豐厚,僅土地一項,就給了10000頃。

    萬曆皇帝在張居正死後不久,為了立次子為太子,與朝堂眾臣爭執不下。竟然賭氣不再上朝,懶政殆政長達數十年,降低了朝廷的行政效率,為明朝的滅亡埋下了伏筆。

    比如,努爾哈赤從13副鎧甲起兵,到逐漸一統女真各部,明朝中央居然一無所知。直到1616年努爾哈赤建國稱汗,萬曆皇帝才慌了手腳。中間歷時(1583年――1616年)33年,萬曆皇帝居然毫不知情,這簡直太不可思議了。

    萬曆皇帝的三大徵打得沒有一點靈氣,全是拼消耗打贏的。如果讓張居正主持著打這些仗,恐怕會是另一種情形。具體的不好說,至少張居正不會消耗那麼多的人力和物力。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張飛的老婆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