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張建傑212
-
2 # 馬滴闢洛夫斯基
多讀《弟子規》、《三字經》,理解其中意思,按照其約束自己、要求自己,古人誠不欺我,只有理解透徹,按照意思認真執行,這樣可以提高修養,精進自己
-
3 # 大眼心語
一個人要想精進,最需要把握的就是時間和精力。
沒有一定的時間累積,精進談不上。功夫要深,非一日之功。
另外,一般精力旺盛的人相較身體羸弱的人,更容易實現精進自己的目標。
所以,生命的每一天大家都是二十四小時,但若真的懷有一顆精進之心,請把時間按照自己的特點,在不影響身體健康的情況下,充分,合理且科學地利用起來。
還有,精進自己的人,一定定位好了自己,明確了方向和目標,在朝目標前進途中,要管理好自己的精力,留意你的起心動念,切莫被一些形形色色的人事攪擾並消耗。
有多大力氣才能乾的了多大的活。有多強大的內心才能到達多廣闊的天地。好好珍惜你的每一分鐘每一分精力。
-
4 # 大樸國學
經常有朋友問我,說你的知識量怎麼那麼大,知識面怎麼又那麼廣?
先說明一下,跟大家瞎侃,“虎扯”的時候,基本都屬於瞎嘚瑟,沒太多真東西。
但是,學習的方法還是可以跟大家分享一下的。
首先是,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很多東西,你有興趣,不用人督促,也不用死記硬背,你可能看一遍就能記住,我很多資料基本都是瀏覽一遍就記下來了。
其次是,勤于思考,先不考慮思維層面的突破,在一個層面上,反覆用不同角度思考問題,反覆的給自己提問題,碰到了解釋不通的問題,再去查資料,找到其中的邏輯,找出推理的方法,經過幾次這樣的過程,其實很多學習的方法、思考的方法,大部分也就都能掌握了。
再次,遇到了困惑,在一個層面上始終打轉,沒辦法解釋,也找不到合理的理論支援,但是確實還是有疑惑存在。那你這時候,可能需要的就是升維思考了,當然,有些情況下,可能需要降維思考,比如說,你老思考一些很大的問題,卻賺不到錢的時候,可能需要下沉到細節裡,形成閉環,然後再不斷的突破升維。
有些朋友,可能會說,你這麼說太抽象了,能不能舉個例子?
好吧,我們來舉個例子:
問題:負債嚴重,已經影響正常工作和生活。
問題1:負債是怎麼形成的?是偶發因素造成的?還是長期入不敷出造成的?
問題2:債務結構怎麼樣?是銀行欠款(信用卡等需要必須按時清償的)多?還是親友的借款多?是個人欠款多?還是公司欠款多?
問題3:如果是偶發因素造成的,有沒有詳細的還款方案?透過什麼方式能夠解決掉多少?
問題4:如果是長期入不敷出造成的,如何實現結餘?
問題5:是透過壓縮支出,還是透過增加收入,還是兩者同步進行?
問題6:壓縮開支是要學會延遲滿足。支出就一定是消費嗎?投資自己也是一種支出,是投資行為,不是消費行為。那這類投資行為還有哪些?
問題7:增加收入是透過增強重複勞動的數量還是提高單位時間的產出?也就是多打幾份工還是提升單位時間收益?
問題8:能不能提高被動性收入?被動性收入都有那些途徑?需要做什麼?自己能做什麼?
…………….
沒那麼多時間,就不畫歸因圖了。
按照這個方式問下去,問出幾百個問題出來都很正常,沒解決一個問題,其實就是自己真正能夠學到手的,有用的東西。而不停的提問,你會發現做一件事情,思考一件事情,最重要的是建立起思考問題的系統思維和思考結構。
如果你提不出這些問題,就用一些你能確定的問題,去百度、去查閱圖書,我想,你會進步的很快。
那再舉個例子,還是這個問題,搜尋:如何增加收入?或者如何儘快還清債務?
我們現在很多人很焦慮,而焦慮的原因在於,自己對未來的恐慌。見到什麼都想學,因為我們相信,即使不知道該學什麼,學點東西總是沒錯的。
但是這時候,因為焦慮,即使你能學到一些東西,也很難用的上,時間一長也容易忘掉了,再就是,被動的這樣學習,根本沒辦法形成系統的思維,因為即使你是學的一本非常牛,結構非常完整的教科書,很可能都因為沒有自己思考的介入,效果大打折扣,更何況,現在很多課程基本沒有結構可言,更多的都是一些每一條聽起來都很有道理的段子。
從自己的困惑出發,尋找答案,繼續尋找困惑,以此迴圈,我想,你的收穫會大的多。
今天為什麼聊起來這個話題了呢?
最近講課的過程中,我一直在用比較大的精力在持續的修改後邊的《管子》的講稿。逐步進入尾聲了,而且,越到後邊,也就是的《管子·輕重》這些篇目的時候,涉及到大量的需要推敲的,需要現代經理理論、歷史知識以及經營謀略方面的內容,如果沒有深入的思考,很多問題會越積越多,越往後越看不懂。
所以,今天還是和大家分享一段《管子·輕重》這一部分的內容,不過今天跟原來的方法不太一樣,側重於我自己從最開始看,到提出問題的過程。
今天的這兩段內容主要來自《巨乘馬》和《乘馬數》:
《管子·巨乘馬》
桓公問管子曰:“請問乘馬。”管子對曰:“國無儲在令。”桓公曰:“何謂國無儲在令?”管子對曰:“一農之量壤百畝也,春事二十五日之內。”桓公曰:“何謂春事二十五日之內?”管子對曰:“日至六十日而陽凍釋,七十〔五〕日而陰凍釋。陰凍釋而秇稷,百日不秇稷,故春事二十五日之內耳也。今君立扶臺、五衢之眾皆作。君過春而不止,民失其二十五日,則五衢之內阻棄之地也。起一人之繇,百畝不舉;起十人之繇,千畝不舉;起百人之繇,萬畝不舉;起千人之繇,十萬畝不舉。春已失二十五日,而尚有起夏作,是春失其地,夏失其苗,秋起繇而無止,此之謂谷地數亡。谷失於時,君之衡藉而無止,民食什伍之谷,則君已籍九矣,有衡求幣焉,此盜暴之所以起,刑罰之所以眾也。隨之以暴,謂之內戰。”桓公曰:“善哉!”
問題1:我最早看這篇的時候,第一個碰到的問題就是“乘馬”是什麼意思?
應該肯定不是騎馬的意思,因為大致的瀏覽就發現,這些內容和騎馬沒任何關係。基本上所有的註釋版本都會說,乘馬是籌劃的意思,也就是計算籌碼(當然是直譯)。但是有些版本寫作巨乘馬,有些版本寫作臣乘馬,到底哪個對呢?好像不管是哪個,從邏輯上都解釋不太通。再接著查資料,發現古代,筴和策相通用,而古代的書寫中,筴和臣的寫法有些相似,如果你再去查當時春秋時期各國的文字的寫法的時候,會發現,齊國的文字裡,這兩個字的寫法非常接近。另外這一篇裡也有:策乘馬之數求盡這麼一句。據此推斷,是策乘馬的可能性更大。也就是經濟籌劃的策略。
很多人說,你的工作就是讀書,我沒那麼多工夫向你一樣花那麼大精力去研究這些東西。我說這個的目的不是讓大家跟我一樣這麼去深入的讀,而是在你的本職工作裡,在你的生活中,有很多問題可以像這種方式一樣去思考。不要輕易的相信,也不要輕易的排斥,而是多用思辨,用邏輯推導,看符不符合邏輯。
問題2:一農之量壤百畝也,後邊還有一人之繇,百畝不舉;起十人之繇,千畝不舉………那這裡的意思應該就是一個人可以耕種百畝的土地。那個時代的生產力水平可以達到嗎?現在一畝地667平方,一百畝土地就是66700平方米。如果是正方形,一個邊的長度就是258米,走一圈就一公里多,耕種的難度可想而知。那這裡的畝和我們現在的畝是不是一回事呢?再去查資料就會發現,畝的單位也是出現了很多的變化,而且最開始也不統一。只能說是慢慢的在統一。具體論證過程就不再詳細說了,基本上戰國末期的100畝相當於後來的29畝左右。即使是這個面積,耕種起來,難度也會很大。
問題3:一個人耕種100畝(相當於後來的29畝左右),那產量能有多少呢?剛改革開放的時候,一畝地200斤左右的麥子就算高產了,如果按原來的面積折算,畝產基本也就是60-70斤左右,雖然中國農業幾千年來的生產力水平提升不是很大,但是也還是有所提升的,起碼灌溉、人均耕作面積等更小。當時的主要種植作物還是谷、黍等,產量應該更低,.林甘泉主編的《中國經濟通史_秦漢經濟史(上)》也認定:漢代1石=2市鬥,1市鬥=13.5斤,1石=27市斤粟,而在此之前,度量衡,以及秦漢之前的升、鬥、斛(石)、鐘的換算也比較混亂。而秦漢時期,一畝地的收成基本是3石左右,也就是84斤左右,所以上邊的按改革開放之出的畝產來換算,當時的產量一畝地幾十斤的收成還是基本上不會有太大偏差的。
從這裡,如果感興趣,可以順著去研究中國古代的度量衡和一些計量單位的變化情況,這裡都會有很多收穫。
問題4:古代國家的內亂是如何引起的?基本上都是要麼餓死,要麼刑法太嚴酷,導致反了也是死,不反也是死。那稅收制度是如何形成發展的,齊桓公時代的稅收制度是怎麼樣的?這裡就不一一回答了。
……………
這一段就是齊桓公向管仲請教經濟籌劃的策略。如果大家對中國的經濟發展史有所瞭解,應該能夠發現,其實,每次變法基本都是圍繞稅收改革進行的。
為了便於大家瞭解這一段的背景,下邊簡單的給大家介紹一下夏商周三代的稅收制度,也就是從中國稅收的出現一直到齊桓公、管仲的時代,中國稅收方式的演變。
中國最早的稅收制度應該是從夏禹開始的,也就是大禹治水的大禹,由大禹發明的稅收制度被稱為禹貢。
“任土作貢”,記述於《尚書.禹貢》規定了“五服制度”,即將各地諸侯的土地按距離王城的遠近,劃分為“甸、侯、綏、要、荒”等五服。距王城五百里以內的屬甸服,甸服以外五百里屬侯服,依此類推,並以此為依據,按不同的要求由奴隸向奴隸主提供實物、勞役、軍役。總之,根據不同的情況,依法向國家貢納財賦。由此可見,夏朝的“貢”已是一種按照土地及產量課徵的實物稅。“貢”的徵收是無償的,也帶有強制性,它具備了稅的核心特徵和主要手段。因此“貢”是中國稅收的胚胎階段,而“貢法”則是中國稅收制度雛形,對中國後代稅收及其制度的形成和發展,有著重要的影響。
商朝的政治、文化基本沿襲了夏朝的方法。但在經濟一有了新的發展,在土地制度和稅收制度上實行"井田制"。"井田之制"就是把土地依"井"字劃分九個區,其中外八區稱為私田,分給八戶農民耕種,收穫供這些農民養家餬口,中區為公田,由八戶農民共同義務耕種,收穫全部歸奴隸主和國家所有。實行"井田制"的目的,是要臣民福利均等、分配平等、賦稅平均。因此,"井田制"是一各理想化的經濟組織和稅收制度。實行"井田制"徵稅辦法,奴隸不直接以實物納稅,而是以勞務方式納稅。因為臣民徭役"助耕,所以稱之為"助法"。"殷人七十而助……助者借也",即借八家民力,助耕公田,而不稅私田。"助法"是商朝的一種重要的稅收制度。它是統治者在固有土地的基礎上,憑藉權力和地位,透過分田制祿,強迫農民無償提供勞役,用以解決各級奴隸主官員的俸祿支出、軍費支出和國家其它支出,而不是單純的"地租"。
周朝的各種法令、制度已逐漸明確,國家機構、行政區域等已比較健全。稅收制度是周朝法定製度中一項重要制度,周朝的稅收制度主要在以下幾種:田賦制。這是在夏、商時期"貢"、"助"基礎上改革而來的一個新的田賦制。據古書記載:"周人百畝而徹"。"徹"是一種土地稅。"徹"是以實物形式上繳的,是西周時期一種田賦稅種。
此外,在西周時期,為了增加國家收入,還開徵了"關市之賦"、"山澤之賦"、"幣餘之賦"等。關市之賦:就是國家規定貨物透過邊境的"關"和國內的市,要進行檢查和徵稅。這是中國最早的關稅形式。山澤之賦:即對山裡林產和川澤的漁民的林副產品和漁產品課稅。"幣餘之賦",是指不屬於以上的各類情況的其它賦稅。
其實稅和賦是有區別的,《漢書 刑法志》說:“畿方千里,有稅有賦,稅以足食,賦以足兵”。稅是向人民徵收糧食,所以是“禾”字旁;而賦是向人民徵收錢財,所以是“貝”字旁。這是最早的稅和賦的區別。
稅收的目的是為了實現國家的正常執行,一個是國家行政的正常執行,另外就是用於軍事的開支,保證國家的安全,為整個國家創造一個安全穩定的外部環境。
其實,順著這條路往下看,中國歷史上歷次的變法都是從改革稅收制度開始的,其實也就是要做到儘快能收更多的稅與農民能夠生存和發展下去的最低要求之間的平衡、失衡與再平衡。
後邊還有一段內容,我覺得和今天的主題也有些相關,一塊引用過來吧。
我們今天的常識是,食品價格上漲會透過傳導效應引起其他商品價格的漲價。而下邊這一段裡管子所說的規律是:谷重而萬物輕,谷輕而萬物重。意思就是說穀物價格高了,其他產品的價格就下降,穀物價格低了,其他產品價格都上升。
到底是我們的常識對呢,還是管子的規律對呢?還是都對呢?
《管子·乘馬數》
桓公曰:“乘馬之數盡於此平?”管子對曰:“布織財物,皆立其貲。財物之貨與幣高下,谷獨貴獨賤。”桓公曰:“何謂獨貴獨賤?”管子對曰:“谷重而萬物輕,谷輕而萬物重。”
這一段是講要對各種主要商品進行合理定價,包括布帛、衣服等等。一個是保持物價穩定,第二是保持價格和價值的基本穩定。但是,糧食要單獨定價。為什麼糧食要單獨定價?就是谷重而萬物輕,谷輕而萬物重。也就是說,糧食價格高,其他產品就會都跌價,糧食價格低,其他商品就都會漲價。為什麼會是這樣呢?這好像和我們現代社會不太一樣。我們現在是基礎農產品的價格會透過傳導效應,導致物價飛昇。比如肉蛋奶價格的上漲,就會導致其他產品都跟著漲價。
原因是:
一、當時的農民,沒有多少盈餘,一旦糧食價格上漲,基本就沒有錢去買其他的商品了,也就是其他產品的需求會被嚴重的擠壓而降到極低的水平,就是事實上導致其他商品的供給超過需求。價格自然就會下跌。
二、而如果糧食價格降低,農民手裡可支配的錢相對增加,合理的需求就導致供不應求的情況,所以,其他產品就會漲價。
這裡有一個關鍵節點,就是恩格爾係數,就是食品支出在整個支出中所佔比例達到一定程度以後,就必然導致食品價格的繼續上漲必然讓其他商品價格下跌。這又回到了管子這裡所說的情況。
所以,就是說在這個曲線的兩段,這一規律都是成立的。
所以,盲目的學習,不如深層次的思考,而不斷的思考,鍛鍊自己思考的技術,思考問題的層次,並逐步形成自己思維的框架。再碰到自己陌生的問題的時候,也不至於一頭霧水,不知道該從何下手。慢慢的把問題拆解開,拆解到很多問題都可以用常識去判斷或者推理的時候,你思考問題的速度就會越來越快,有些問題或者領域,即使你沒有接觸過,也可以快速的學習。
其實,這個過程中,還有一種很多人都特別容易犯的錯誤,就是在一個層面邏輯自洽以後,形成了固化思維,不再往下進行思考。就像最後這個問題,兩種表述基本是相反的,如果不去深入思考,而是簡單的判定管子就是錯誤的,那我們可能就很難再看的明白管子的思想了。
勇於思考、勤于思考、思辨的多角度思考,還有開放的心態,從低層次的邏輯自洽,然後突破到更高層次的邏輯自洽,應該是一個人在絕大多數時候的精進之道。
不斷精進,讓自己成為一個更牛的人。
-
5 # 餘廷waiting
1、首先需要找到自己想要修煉的硬本領,硬本領,也就是你的核心競爭力,換句話說,你就是獨一無二的,具備自己的不可替代性。
那麼怎樣才能擁有一項硬本領呢?
張萌萌姐在《人生效率手冊》中透過“7個人物法”來找到自己想要修煉的硬本領。
第一、寫下你想要成為那個人,把這個人的名字寫在紙上,並寫出他身上有哪些硬本領。再以同樣的方法寫其他6個你想成為的人。第二、把每個人物的硬本領(硬本領:比如楊瀾女士的硬本領:英語能力、溝通能力、寫作能力。張萌萌姐硬本領:寫作、演講、時間管理、精力管理等)都歸納3項出來,以此類推,其他6人也是如此,這樣你就會看到21項硬本領。最後,你需要把這21項硬本領做分類,按照從多到少的順序排列,找出最前的3項,這就是你要樹立的目標和奮鬥方向。也就是你想要修煉的硬本領。但是因為我們的時間和精力有限,你可以找到兩三個喜歡的事情做,不能貪多。
2、找到需要修煉的硬本領之後就要把需要修煉的硬本領分解。把每一個大目標分解到每一個小目標。比如:如果我想修煉寫作,我就會把寫作分解為,寫好標題、金句、故事,結尾這些模組。然後再把每一個小模組分解,分配給每一天。例如,在修煉金句的時候,我每天需要積累多少個句金句,並學會在場景中去使用金句。
3、學會時間管理。我們目標確定了。但是很多人都在說,自己沒有時間做喜歡的事情。其實時間就像泡沫一般,擠擠就會有時間了。這裡可以推薦早起,為什麼是早起不是晚睡呢?因為人的一天就像一節電池,晚上睡覺就是在充電。白天是再消耗電量。當我們早上醒來的時候,電量是滿格的,所以精力特別好,做事情效率也很高。並且早起這一段時間,沒有人打擾,四處都非常安靜,學習起來效率超高(親測)。但是早起不能起的太猛了,這樣身體會受不了。我們應該循序漸進的早起,例如,一週提前5分鐘。一個月就可以提前20分鐘早起了。假如你早上是8點起床,那麼一個月之後你就可以調整到7點40起床了,三個月你就可以7點起床了。半年時間你就可以6點起床了。
4、學會精力管理。
時間管理是在精力管理的基礎之上,如果你沒有一個好的精力,你再努力月息都是白學,因為你根本吸收不到知識。例如,你迷迷糊糊的看書,你覺得你能看進去書嗎?顯然是不能的。在上活在應該養成主動休息,不要等到困了再睡覺,渴了再喝水,當你感覺累了和渴了的時候,那是什麼特別困和他別渴的時候了。
回覆列表
第一,多看書多學習。利用零星時間學習,久而久之,你已經領先大多數人了。第二,多與比你優秀的人交談。聽的多,看得多,耳濡目染,潛移默化你就變得優秀了。第三,“三人行則必有我師”。總之一句話,多看多聽多學習少說話。最後,希望你在有限的生命中活出精彩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