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一個貝殼兒
-
2 # 陳1594577
補給不給力 環境不給力 後面的世家扯腳後跟 南方的兵去北方和人幹架一路上風餐露宿的到地兒了腿都虛了 沒潰就算不錯了
-
3 # 歷史大學堂
歷代中原王朝都面臨著周邊各小國和遊牧部落對邊境的入寇劫掠這個問題,但在發動反擊戰爭時,我們會發現,有時候中原王朝雖然擁有著遠勝於這些小國的國力,但卻不一定能夠在戰爭中取勝或者獲得戰果。之所以產生這種現象,很大程度上是因為戰略戰術上的不足。
比較隋唐兩代對高句麗的戰爭,可以最直觀的顯示出正確戰略戰術在戰爭中所發揮的重要作用。
隋唐兩代對高句麗的戰爭綿延近七十年,隋文帝、隋煬帝父子和唐太宗、唐高宗父子都對高句麗有所征討,戰爭的規模也都很大,但兩朝在戰爭中所取得的戰果卻截然不同。規模更大的隋朝因此戰落了個嚴重損害國力,煬帝身死國滅的下場;而唐朝卻因在戰爭中選擇了正確的戰略戰術,在高宗時最終獲得大勝,將高句麗滅國。那麼,唐太宗、高宗父子採用了怎樣的戰略戰術才能夠取得隋煬帝百萬大軍都無法取得的戰果呢?
圖1 隋朝三徵高句麗
回答這個問題,首先要先介紹一下高句麗。高句麗是建立於中國東北地區的一個小國,主要由部分扶余人和其他小部族組成,歷史悠久,漢朝時便已存在。高句麗人有著農業和遊牧業想結合的生產方式,有擴張的野心,對當時漢朝在遼東和北韓半島設立的漢四郡的肥沃土地很是垂涎,屢次入侵漢朝在東北地區的統治範圍。
現實很殘酷,有擴張野心的高句麗受到了包括漢朝,和後來遼東漢人軍閥公孫度,曹魏幽州刺史毋丘儉等人的打擊,國都被多次焚燬。但高句麗賊心不死,最終在中原混亂的情況下,逐漸壯大,吞併了原來在遼東和北韓半島的漢四郡。
當隋朝建立時,高句麗已經成為了東北亞地區一個霸主級別的國家,它擁有百官朝廷,土地面積和糧食產量比肩多個關中,文化也是一如中原。更為誇張的是,高句麗還修築長城。高句麗對於隋朝而言,就是懸在頭上的一把劍,隨時有可能給隋朝插上一刀,甚至逐鹿中原。
於是隋文帝在剛滅陳後,便遣使恐嚇告誡高句麗王要老實些。但高句麗人沒有把隋文帝的告誡放在心上,反而多次遣使與突厥眉來眼去,相互勾結。隋文帝得知訊息後,便立馬組織隋軍三十萬進攻高句麗,然而,隋文帝的這次征討卻因極端的天氣和軍中疫疾沒有取得什麼戰國,浪費了很多財力和人力。
圖2 楊堅(541年-604年),即隋文帝
隋煬帝剛即位時,隋朝的國力達到了鼎盛,國內有戶八百七十萬,原本的勁敵突厥也已臣服。估計隋煬帝認為他父親隋文帝在對高句麗的戰爭中之所以沒有取得戰果,是因為動員的兵力太少,自己繼承的國力如此強大,如果不好好利用真是暴殄天物,於是,隋煬帝下了一道在中國歷史上罕見的戰爭動員令。
大業七年(公元611年),隋煬帝令天下兵馬不分南北遠近,皆集結於涿郡,共百萬軍,隋煬帝親自指揮,出征時隊伍旌旗相連長達千餘里。這支靠動員全國才組織起來的龐大軍隊卻因隋煬帝的錯誤指揮而慘敗。隋煬帝令隋軍分道前進,且下令如果高句麗軍投降則進行安撫,這使得隋軍往往在將要攻破城池時,高句麗假裝投降,而在對城池進行修理後繼續抵抗,讓隋軍傷亡慘重。潰敗回國後的隋煬帝並不甘心,旋即組織第二次和第三次出征,六十萬大軍剛開赴戰場沒多久,國內便因無法承受大軍出征所帶來的巨大消耗而動盪不安,農民起義風起雲湧,隋煬帝只得班師回國,沒多久便身死國滅。
圖3 隋末農民起義形勢圖
經歷了隋末的天下大亂,唐朝建立了起來。唐太宗時,因為隋末內戰帶來的巨大消耗,國內也不過有戶三百萬,由此可以看出,唐太宗進攻高句麗所能利用的國力和資源遠遠地不如隋煬帝時期。但唐太宗認為,遼東本中國故土,且高句麗對後世子孫危害極大,如果不能及時剷除,日後必然成為大患。
於是,貞觀十八年(公元644年),唐太宗繼隋文,隋煬之後,再起遼東之役。唐太宗御駕親征,唐軍水陸並進,初戰即收復遼東城,斬俘高句麗軍兩萬,緊接著唐太宗又擊敗了前來救援安市城的高句麗15萬援軍,使高句麗舉國震恐。後來因糧草供應和天氣轉涼,唐軍開始回撤,儘管此役中唐太宗率領下的唐軍連破十城,陣斬四萬餘人,取得了極大的戰果,但卻仍沒有達到唐太宗將高句麗徹底滅國的戰略目標。
圖4 唐太宗
回國後的唐太宗君臣從歷代中原王朝對高句麗的作戰中總結經驗,尤其對隋煬帝三次出征失敗的教訓進行了借鑑,終於制定了之前從未實行過的新的戰術。即高句麗雖然體格不小,但國力終歸還是不如唐朝,於是唐太宗不再發動大規模征討,反而組織小股偏師進行襲擾,深入其國境,在其進行生產的關鍵時刻進行大規模的殺傷,不斷地消耗其國力,讓高句麗疲於應對,卻又後顧不暇。
唐太宗重新制定的襲擾戰術發揮了巨大的威力,從公元647年到公元649年,唐軍多次進攻高句麗,均取得大勝。慢慢的,高句麗國力變得越來越弱,而唐軍則愈戰愈強。到了乾封元年(公元666年),攻滅高句麗的時機成熟,唐高宗下令各路唐軍分道合擊進攻高句麗,這次的進攻異常順利,唐軍所向披靡,當年九月十二日,唐軍攻破高句麗國都,將其地分為九都督府,由薛仁貴領兩萬唐軍鎮守平壤,設安東都護府,高句麗徹底被滅。
圖5 唐徵高句麗百濟之戰
透過比較隋唐兩代對高句麗的進攻,可以看出,在這場曠日持久的戰爭中,兩朝四位帝王都付出了很大的精力去組織軍隊進攻高句麗,掌握著巨大國力和軍力的隋煬帝因沒有正確的戰略戰術,使得三次出征均無戰果,白白損耗了國力,導致國家的崩潰。而唐太宗則因制定了行之有效的戰略戰術,不斷消耗其國力,使得高句麗疲於應付。最終在高宗時被滅國。由此觀之,戰略戰術的合理與否,直接關係到這場對高句麗征伐戰爭的勝負。
文:李光彩
參考文獻:《新唐書》《隋史》
-
4 # 文史八卦
一、三徵高句麗的原因
高句(gōu)麗(lí)是公元前一世紀至公元七世紀在今中國東北地區和北韓半島存在的一個政權。其人民主要是濊貊和扶余人,後又吸收一部分靺鞨人、古北韓遺民及三韓人。
高句麗,史書中記作“高句驪”,簡稱“句麗”或“句驪”,是公元前1世紀至7世紀時期生活在中國東北地區的一個古代民族。漢元帝建昭二年(公元前37年)扶余人朱蒙在西漢玄菟郡高句麗縣(今遼寧省新賓縣境內)建國,故稱高句麗。
高句麗太祖王時期,高句麗從早期的幾個濊貉部落國家很快擴張到漢江流域。建武十二年(53年),高句麗太祖王,將高句麗分散的5個部落設為5個省,實行集權化統制。建武三十二年(56年),太祖王吞併東沃沮。後又吞併東濊一部分領土。隨後,高句麗又對樂浪郡,玄菟郡和遼東發動攻勢。完全擺脫漢朝的控制。高句麗的擴張與集權化,導致了與漢朝的直接武力衝突。漢朝軍事壓力迫使高句麗遷都到丸都城。漢朝滅亡後,遼東郡被好戰的地方土豪控制。 高句麗主動與曹魏聯盟攻打遼東郡。曹魏攻下遼東後,高句麗終止了與曹魏的合作併發兵襲擊了遼東西部。正始五年(244年)曹魏反擊,摧毀了丸都城。高句麗東川王逃到沃沮。曹魏摧毀了丸都城後以為高句麗滅亡了,所以很快就撤離了。不過僅僅70年,高句麗就重建了丸都城,並開始襲擊遼東,樂浪和玄菟。
當時在東北地區還存在還有百濟、新羅、靺鞨等政權,它們多時臣服於大隋。在隋朝建立之初,高句麗為了消滅其他小國採取對隋朝臣服的政策,但隨著隋朝的強大,高句麗逐漸感到恐懼,於是採取聯合其它國家對隋朝進行侵襲。
開皇十年(598年),高句麗王率靺鞨騎兵萬餘進攻遼西,被營州總管韋衝擊退。 [8] 隋文帝派大軍30萬,分水陸兩路進攻高句麗,後因道路和天氣的原因,糧草供應不上,又遭遇疾病,隋軍死了十分之八九。同時高句麗王懾於隋軍威,亦遣使謝罪,隋文帝於是罷兵,待之如初。
這次出征雖然沒有實質性的戰爭,但為今後的大規模征伐埋下了引線。當時的隋朝已經完成了對西、北、南多族的征討,國內經濟也達到了鼎盛,而楊廣又是一個野心極大的人,對高句麗的戰爭只是早晚的事。
二、三徵高句麗的過程
隋煬帝大業三年,高句麗嬰陽王又揹著隋,派使臣暗中交通突厥,當時正值隋煬帝北巡至榆林(今內蒙古準格爾旗東北十二連城),停留在突厥啟民可汗處,“啟民不敢隱,引之見帝”。
隋煬帝命牛弘向高句麗使者傳達其旨意:“朕以啟民誠心奉國,故親至其所,當往涿郡,爾還日,語高麗王知,宜早來朝,勿自疑懼,存育之禮,當同於啟民。如或不朝,必將啟民巡行彼土”。隋煬帝知道高句麗嬰陽王暗中通突厥,並沒有予以制裁,只是給以警告,讓其盡為臣之禮節,按時朝覲,則既往不咎,與啟民可汗一視同仁。可是高句麗嬰陽王堅持“不從”隋煬帝的意旨,從而導致“帝議討之”。 [12] 當時隋僅議徵高句麗,並未出兵。
大業八年(612年),隋煬帝為欲恢復遼東故地,聲言“眷彼華壤,翦為夷類”,並指責高麗“兼契丹之黨,虔劉海戍,習靺鞨之服,侵軼遼西”。因此藉口高麗王不肯入朝,下令東征。
1.一徵高句麗
隋煬帝公元612年,隋煬帝楊廣對盤踞在北韓半島和遼東半島的高句麗國發動了第一次遠征,他的遠征軍號稱兩百萬,而後來有人為楊廣統計過,實際為130萬,共24支大軍。
高句麗方面投入的兵力不到隋軍的十分之一,就是在這樣懸殊的兵力對比下,由於遼東糟糕的天氣和楊廣的亂指揮下,隋百萬大軍在遼東戰場損失了三十萬人,丟盔棄甲而歸。
2.二徵高句麗
在第二次出征的時候,有了上次的教訓,這回做了非常詳細的計劃,並且聽取將士們的意見,穩穩的打到了遼東城下了。但是就在要攻破城,敵方正商量投降的時候,後方的楊玄感造反了,他也只能匆忙的返回平亂去了,甚至連物資都沒有帶走,就這樣便宜了高句麗。
3.三徵高句麗
第三次出征的時候,響應者並不多,但是總算是打了勝仗了,敵方投降了。但是因為自己家中並不太平,所以他決定撤退,就想讓高句麗的王隨他一起回去,就因為這樣人家又反悔了。
隋煬帝對高句麗發動戰爭,連續三年的征戰使隋朝數十萬軍人喪生,還有大量民夫死亡,鉅額物資損失,過度征斂破壞了隋朝的經濟, 引起國內人民對隋煬帝的強烈不滿。隋煬帝第一次攻高句麗時,就開始爆發隋末農民起義。至隋煬帝第三次徵高句麗時,各地大量農民起義使隋朝統治崩潰、名存實亡。隋對高句麗的連年征戰不僅嚴重削弱了隋國力,導致民不聊生,也使隋煬帝喪失民心,隋末發生大規模農民起義,使隋朝統治崩潰。在隋煬帝第三次征討時,高句麗表面上表示臣服,但是卻不按隋煬帝的命令入朝,還俘獲大批隋人不放還,後世中原人到高句麗,“隋人望之而哭者,遍於郊野”。
三、失敗原因
進伐高句麗的戰爭,雖是在經過長期較為充分籌劃和準備的基礎上發動的,但由於楊廣戰爭指導的不力,而造成隋軍實戰的失利。綜觀三次進攻作戰的全過程,可以明顯看出,楊廣在戰爭指導上的重大事物,主要有以下四點:
第一,龐大的水陸兵力與後勤供應難以確保。
第二,戰略打擊方向選擇得不正確,戰役戰鬥上缺乏出奇制勝的指揮藝術。
第三,隋軍行軍緩慢和消耗過重,水陸兩軍缺乏密切協同。
第四,隋煬帝楊廣統軍御將過死,嚴重壓抑諸將組織指揮才能的充分發揮。隋煬帝過多幹涉軍令,使得將士們很被動,貽誤軍機。隋煬帝在戰爭指導上的重大失誤,是導致隋軍失敗的直接原因。
-
5 # 讀史坊
第一次東征
大業六年,大臣裴矩給隋煬帝提出建議,高句麗不遵禮法,讓其國王高元入朝參拜。隋煬帝同意了。但高元那邊卻沒法反應。誰知道這一去還有沒有回頭路?隋煬帝對高元的態度非常生氣,在隋朝蒸蒸日上的時候,高元居然不聽話,隋煬帝決定教訓他一下。
在經過充分的準備後,隋煬帝徵集到一百多萬兵馬,分三路進軍高句麗。
大業八年三月底,遼河,隋煬帝讓隋朝著名工程師宇文愷造浮橋,以便隋軍透過。可是,當浮橋差一點達到對岸是,高句麗趁機進攻,隋軍不但死亡眾多,還是無法登陸。
隋煬帝打著討伐高元的旗號進軍,為了防止將領邀功請賞,規定所有進攻都要先報隋煬帝批准,得到允許後才可以進軍。這樣的命令讓高句麗鑽了空子,他們在軍事失利的時候請求投降,然後在隋軍等待批覆的時候積蓄力量,重新防禦,以備再次抵抗。這樣的結果是,隋軍在等待中失去最佳攻城時機,造成士氣低落。
在遼東戰敗的同時,來護兒的水軍也遭遇失敗,宇文述等九路兵馬也慘敗,有30萬人只有2700人返回遼東城,數以萬計的物資也丟失殆盡。
隋煬帝第一次征討高句麗以慘敗告終。這次戰爭因為耗資太大,引發了農民起義。但隋煬帝沒有從失敗中吸取教訓,反而加緊準備第二次東征。
第二次東征
大業九年,隋煬帝開始了第二次親征高句麗。從季節來說,與高句麗對戰的最好時間是七八月份,但隋煬帝等不及,正月就下詔徵集兵馬,貯備軍糧。 三月,隋煬帝來到遼東,四月渡過遼水。這一次,隋煬帝吸取了上次的教訓,允許將領們見機行事。
正當遼東戰場上雙方打得如火如荼時,忽然傳來楊玄感造反的訊息。
楊玄感是隋朝宰相楊素的兒子。楊素幫助隋煬帝登上皇位,卻遭到煬帝的猜忌。楊玄感對此深感不滿。此次趁機作亂,引起很大的轟動。
楊玄感造反的訊息傳到前線,隋煬帝立刻下令緊急撤軍,留下所有的物資器械。第二次東征就這樣匆匆結束。
楊玄感叛亂很快平定。隋煬帝很生氣。眼看自己的東征大業就要有結果,卻被楊玄感攪亂了所有的計劃。他嚴懲與此事有關的人員。凡是接受過楊玄感賑災糧的百姓,也都被隋煬帝活埋了。
第二次東征匆匆結束,隋煬帝把所有的火氣都發在老百姓身上。
第三次東征
大業十年,隋煬帝釋出第三次東征的詔書。這一年的三月,隋煬帝到達涿郡。士兵對東征已經有了抗拒心,在路上紛紛逃跑。儘管隋煬帝殺了幾個人以示懲戒,仍然無法阻止逃亡。
七月,隋煬帝到達懷遠鎮。這時的隋朝,國內大亂,徵兵大多沒有按期到達。而高句麗經過幾年的折騰,加上本來就國小民弱,更是疲憊不堪。因此,當來護兒進軍平壤時,高句麗國王高元派人請降。
不戰而屈人之兵,隋煬帝非常高興。國內形勢一團糟,他也不想打了。第三次東征,沒有開戰就取得了勝利。
這是一次雖勝尤敗的戰爭。隋朝雖然名譽上取得了勝利,但當隋煬帝讓高句麗國王高元入朝時,高元卻還是沒有來。隋煬帝沒有了脾氣。他試圖進行第四次東征,但最終沒有成行。
東征的結果
隋煬帝東征,從戰略意義上來說,是一項正確的決策。高句麗的問題不解決,帝國東北部始終存在不穩定因素。後來的唐太宗和唐高宗東征,都從側面驗證了隋煬帝的正確。
但是,三次東征給隋朝帶來極大的動盪。三年三次大規模征戰,不但使隋朝數十萬軍人喪生,還有大量民夫死亡,鉅額物資損失。過度的征斂不但破壞了隋朝的經濟, 還引起全華人民的強烈不滿。各地農民起義從第一次東征開始,到第三次東征,已經如燎原之勢,在全國範圍內燃起。
全國形勢一片混亂,隋煬帝本人也陷入恐慌危機。他曾經萬丈豪情,想要建立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的大業,如今,一切都是浮雲。他像一塊生鐵,經不起鑄造的考驗,一下子對治國失去了信心。
大業十二年,隋煬帝不顧眾人反對,第三次下揚州。他想偏居一隅,做一個只管享樂的皇帝。可惜,這樣的想法他也無法做到。大業十四年,江都兵變,隋煬帝被殺。華麗開場,草草收場。這八個字可以概括隋煬帝的一生。
回覆列表
隋煬帝是一個比較有爭議的皇帝,很多人都說他文武雙全,非常有謀略。而且他在治國的時候,隋朝的經濟非常繁榮,還修建了大運河,和其他國家互通有無等等。但是,他縱然有很多功績,卻有一個不可磨滅的汙點,那就是他們非常好戰。最後,隋朝的國庫也是因為他特別好戰而耗空的,如果他懂得保守一點的話,可能隋朝也不會那麼早就被滅了。
楊廣年輕的時候確實是文武雙全,但是當上皇帝之後,就開始有些飄了。身居高位久了,難免顧及不到底下的百姓的疾苦。就拿他當時修大運河這件事情來說,修建大運河確實是利民利國的工程,但是也不是一件小事情。皇帝嘴這麼一張,無數的勞動力就要為其賣力賣命,甚至可能連工錢都拿不到。而且皇上下的旨令和地方官員上實施又是兩碼事,如果這些百姓們不從的話,很可能連小命也不保。
這隋煬帝在國家安定之後,還時不時的想要去國外巡遊一下。他之前還跑到東突厥那裡,見到了高句驪的使臣。使臣可能早就聽說了隋朝的強大,所以在見到隋朝的皇帝之後,直接就下跪問候了一句萬歲。這讓隋煬帝非常的滿足,覺得自己如此威風,就連其他國家的使臣見了自己也得立馬叩拜。
這時候,隋煬帝身邊有一些手下開始鼓搗皇上,說這些使臣只是表面上這麼恭敬皇上,如果要是真心恭敬的話,為什麼在過去那麼多年裡,都沒有向皇上進貢呢?隋煬帝一聽非常有道理,就讓使臣回去告訴國王,要在明年的時候開始向天朝進貢。如果不進貢的話,就要派大軍來討伐。
結果第二年的時候,隋煬帝想起來了這事兒,眼見時間已經過了,高句驪並沒有派人來進貢,隋煬帝覺得自己話已經撂下了,不派兵顯得太慫,於是就開始準備討伐討伐高句麗。其實當時大臣都是非常反對的,覺得兩地距離太遠,高句驪也礙不著隋朝啥事兒。但是皇帝的態度非常堅決,大臣們拗不過,只好聽之任之。
隋煬帝徵集了上百萬的大軍去征討高句驪,但是諷刺的是,全國上下加起來都不到百萬的高居驪,卻將隋煬帝的大軍被擊敗了。究其原因,還是隋煬帝太驕傲自大。因為隋軍首戰告捷,奪下了高句麗的一座城。隋煬帝覺得自己太強大了,還讓自己手下保守著點打,不要太欺負人家了。而且還發話說,如果高句驪投降的話,就不要再進攻。結果高句驪學能了,隋軍一進攻,他們就投降。就這麼耗著幾個月,遠道而來的隋軍疲憊不堪,高句驪就趁機一鬨而出,將這百萬大軍給端了。還真是讓人可笑又可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