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青言論史
-
2 # 南郭吹雪
只要不是負責坐鎮中軍的統帥,其他武將都有義務負責衝鋒。
“馬前張保,馬後王橫”,每個充當箭頭的前鋒將,都有數量可觀,裝備精良,戰鬥力驚人的“親兵(私兵)”圍繞四周,負責開道和保護,楊家將,岳家將之類。很多親兵來自同族同鄉自小和主人或小主人一起練武,被培養只效忠於主家的思想,如單單從武藝上來說,有很多家將已經不輸於將軍本人。
在士卒裝備普遍低配的古代,普通小卒擒殺死敵方大將的可能性是非常低的,項羽烏江只剩28騎還能在千軍萬馬中來回衝上幾次。當然,也有不成文的規定:正常情況下,主將戰場身亡親兵必死,還有親兵殺死自家主將投降也罪不可恕,就是敵方將領也會殺了他以儆效尤。
士卒裝備日新月異之後,特別是遠端精確殺傷武器大放光芒之後,主將衝鋒的故事就永遠成為了傳奇!
-
3 # 南極62874928
這個問題有點籠統,但其實很簡單,古代能被正式稱為將軍的基本都是高階軍官了,如果沒有必要不會親自出戰了,如果要衝鋒陷陣,那必定到了關鍵之際。在這些武將衝陣時,必定有親兵或護衛陪伴,幫他遮擋部分攻擊。其實就跟我們現在部隊各級主官一樣,什麼級別履行什麼職能一樣。問題所涉及武將,可能主要指中下級軍官,在冷兵器時代,這些軍官肯定是要親自帶隊衝殺的,功名都從首級來,想向上提拔,不帶隊斬幾個怎麼論功啊。
-
4 # 使用者52887414657
歷史問答達人 我來回答一下這個問題,這問題其實跟現代戰爭是一樣的。大將通常都是負責戰場的局勢指揮,正所謂沙場之上,瞬息萬變,不但要及時調整自己的戰略部署。還要隨時觀察敵軍的行軍情佈陣情況,大將的責任,其實就是找一個視野制高點,觀察兩軍的部署和隨時變化的戰情,然後下達指令進行作戰上的佈置。如果大將,提著刀上去衝殺。誰來完成觀察指揮這個任務?一場戰爭能不能打贏,最高指揮官是誰,都是有直接的厲害關係的,不可能說哪一個大將拎"著把刀就上去了,你說率軍突圍,大將有可能在前面,因為他要根據前方的視野決定自己的部隊撤退向哪裡。古代軍隊打仗,非常講究陣法,都會有弓箭兵隨時在側,看小說中時常提到的,射住陣腳,就是這個意思,前方都是盾兵要擋住對方的弓箭,大將往上衝,秒秒鐘給你幹成刺蝟。有人可能會說,那元帥來指揮呀,糾結元帥和將軍的人,顯然在審題上還是沒有下功夫,提問者的意思其實就是最高作戰指揮的意思,你非要加個元帥上去,你怎麼不加個司令上去呢,上面還有太尉啊,皇帝啊!在三國時期,五虎大將這麼高的統帥一方的人物,也就是稱為將軍!都知道叫關羽關將軍,從來沒聽說有人叫他關元帥,所以有些糾結元帥這個稱謂的人,還是應該搞清楚提問者的意思,不要摳字眼!還是那句話,大將的作用是行軍佈陣,研究對方的佈陣,進行隨時的調整戰略部署。不要相信小說,那是因為作者必須透過這種方式強調這個人的魅力所在。
-
5 # 手機使用者金清美顏
一將功成萬骨枯!靠敵人的屍首和鮮血鋪就通往成功的巔峰,我個人欽佩以色列軍官,衝鋒陷陣軍官帶頭衝在最前面,戰略撤退轉移,軍官留在最後面斷後,讓戰友士兵們先撤退。所以以色列軍隊非常有戰鬥力,當然以軍軍官傷亡率也是世界各國最高的。我們中國也是在危險面前,黨員幹部衝在最前面!
-
6 # 南門太守
冷兵器時代的作戰模式雖然不像小說和一些影視劇裡表現的那樣,是一對一的“單挑”,但武將們也經常衝鋒陷陣,戰鬥在第一線,以《三國志》等史書為例,可以看出那時的武將們衝鋒陷陣主要有以下幾種形式。
第一,先登或陷陣先登,顧名思議是先於眾人而登,登的多是城牆,那時沒有飛機大炮,攻城全靠踩著前面戰友的屍體上,這是一種很危險的事。
曹操手下的許多將領,如五子良將以及許褚等,大都有過“先登”的經歷,孫堅剛參加討伐黃巾軍時,也曾“先登”。當然,“先登”有的時候也有先鋒的意思,但像孫堅擔任別部司馬時,被打得落馬墜地幾乎死去,那就是衝鋒陷陣在第一線了。
與先登相類似的,還有一種叫陷陣,呂布手下就有一個陷陣營,呂布在打黑山軍時,與手下猛將成廉、魏越等幾十個人騎馬衝擊張燕的軍陣,有時一天去三四次,每次都砍了黑山軍的首級回來。
第二,親率敢死隊衝鋒有時候敵強我弱,為鼓舞士氣,弱的一方往往會率先發起挑戰,用敢死隊衝擊敵軍大隊,透過勝利打擊敵人的銳氣。
典韋、張遼、曹仁、丁奉等人都有率領敢死隊衝擊敵軍的記載,如張遼的“八百破十萬”,雖然誇張,但史書上確實有類似的記錄。曹仁在守江陵時,也曾親自衝鋒,被手下驚為“天人”。
至於危急或重要關頭親自上陣搏殺,那就更多了,曹操多次親臨一線戰鬥,至少兩次在戰鬥中墜馬,還有一回發生兵變,曹操親手殺過十多名叛軍,趙雲在長坂坡激戰的故事,也十分精彩。
當然,也因此發生過許多意外,龐統死於軍前,張郃、孫堅死於伏擊,都是因為親臨前線造成的。
第三,親斬敵將雖然不流行一對一的“單挑”,但也有主將間直接動手的記載,關羽親斬顏良于軍中,在史書上就有記載。
除了關羽,三國時期“親斬”的記載還以下例子:
龐德斬郭援(《三國志》龐德傳:德隨騰子超拒援、幹於平陽,德為軍鋒,進攻援、幹,大破之,親斬援首。)
馮則親斬黃祖(《三國志》孫權傳:祖挺身亡走,騎士馮則追梟其首,虜其男女數萬口。)
呂蒙親斬陳就(《三國志》呂蒙傳:祖令都督陳就逆以水軍出戰。蒙勒前鋒,親梟就首。)
董襲斬黃龍羅和周勃(《三國志》董襲傳:時山陰宿賊黃龍羅、周勃聚黨數千人,策自出討,襲身斬羅、勃首。)
-
7 # 王司徒軍武百科
古代武將當然是真的衝鋒陷陣,但是和現代人透過電視劇理解的衝鋒陷陣是有很大不同的。莫說武將衝,連李世民這種皇上都喜歡衝一線,畢竟每個男人都有趙子龍七進七出的夢啊。
電視劇裡,武將們頂盔帶甲,沒見他指揮什麼戰鬥,釋出什麼命令,臺詞往往只有一句:“¥¥&*#@&()%#¥0#!”然後帶著手下與對手混戰。厲害一點的還有特寫,比如單騎衝陣、殺透重圍、萬夫莫敵等等。
真實情況裡武將存不存在衝鋒陷陣呢?存在,而且是普遍現象,甚至連隨軍的文官也躲避不了,必須一同作戰。
古代作戰資訊不暢,移動作戰中軍官與隊伍必須保持高度的一致,部隊到哪,指揮官就必須到哪,哪怕擺上堂堂之陣,武將也具有高度的風險性,只要部隊發起戰鬥,武將就得親臨指揮的一線去直面敵人。否則你連局勢都搞不清楚,還打什麼仗?
我拿明朝末年的戰爭做例子,比如趙率教折戟的那場戰鬥,是典型的親自衝鋒的時刻。
“明年,大清兵由大安口南下。率教馳援,三晝夜抵三屯營。總兵朱國彥不令入,遂策馬而西。十一月四日戰於遵化,中流矢陣亡,一軍盡歿。”趙率教領兵救援友軍,強行軍三日趕到,但三屯營總兵朱國彥不開門,趙無奈只得在遵化城外與阿濟格大戰,戰鬥中趙率教身中流矢身亡,全軍覆沒。
我們需要區別的是,真實情況中武將衝鋒在前,並不等於影視作品裡那種無腦一波流,武將一般都有親兵負責貼身護衛,極大的增加了他們的存活率。勢力大點的武將,周邊盡是親兵也很正常。防備偷襲,往往都是這些親兵的任務。
家丁、親兵是武將真正的自我武裝,也是部隊中精銳的精銳,他們如果都被打得沒有法子,讓武將丟失了性命,那這支部隊也存在不下去了,就如喪家犬一樣。
最早的武將衝陣在春秋之前就已經出現,春秋時的戰爭打得比較文雅,屬於貴族越架。雙方戰車排好了,再一起出動互毆。當時的戰車是一個戰鬥集團,周圍環繞了士兵和各種作戰單位,主將的戰車也是最核心也最強力的殺戮兵器,猶如坦克一樣橫衝直撞。這種時候兩車相遇,互相找茬是很正常的事情。
養由基就屬於車戰中的牛人,這個出國的神射手每次出手都帶給對手深深的恐懼,但楚國的車戰之法後來讓吳人漸漸掌握,養由基又老了,最後吳人用箭矢射不透的鐵葉子車圍住了養由基的戰車,將他亂箭射死。
還有一段《宋史》描寫南宋西軍將領李彥仙的事蹟,此人被稱為“南宋第一勇將”。
彥仙日與金人戰,將士未嘗解甲。婁宿雅奇彥仙才,嘗啖以河南兵馬元帥,彥仙斬其使。彥仙曰:“吾寧為宋鬼,安用汝富貴為!”城陷,彥仙率眾巷戰,矢集身如蝟,戰愈力。金人惜其才,以重賞募人生致之。遂投河死,年三十六。乾道八年,易諡忠威。這段文字可以回答題中將領率眾突擊的情況,將領武力是一方面,指揮和組織能力也很重要,最關鍵的是他的決心和行為能帶動部隊奮勇殺敵。將為兵膽即為此意。
《續資治通鑑》載:
彥仙守陝再逾年,大小戰二百,及城破,其屬官陳思道、李嶽、杜開、通守王滸、趙叔憑、職官劉效、馮經、縣令張玘、將佐盧亨、邵雲、閻平、趙成、賈何、呂圓登、宋炎等同死,無屈降者。因為李彥仙強大的統御能力與決死抗敵的精神感染,他的手下,大小200仗,沒有一個投降的。他自己最後雖然丟了陝州,但也傷痕累累的殺出重圍,只是面對被金人“屠盡全州”的陝州,他選擇了投河自盡。
《新唐書》也記載了太尉李光顏的事蹟
初,賊晨壓其營以陣,眾不得出,光顏毀其柵,將數騎突入賊中,反往一再,眾識光顏,矢集其身如蝟。子攬馬鞅諫死深入。光顏挺刃叱之,於是士爭奮,賊乃潰北。這段記載的背景是唐憲宗朝,剿滅淮西軍閥吳元濟叛亂的事蹟。叛軍在清晨的時候大軍壓營,唐軍無法出陣,李光顏命拆掉營牆,親自率領騎兵突入敵營,如此反覆衝殺不斷。因為叛軍都認識李光顏,箭矢紛紛都朝他飛去,身上被射得如同刺蝟一樣。他的兒子死死拉住戰馬胸前的勒帶,求他不要再深入敵陣了,他頂著刀子把兒子罵開,將士們見到這一幕,無不奮勇爭先,大敗敵軍。
李光顏有勇有謀,更懂得狹路相逢勇者勝的道理,故而成功的帶動了自己的軍隊,壓垮了本來佔優勢的敵人。當然,如果武力值不夠的話,那可能就是另一番結果了。比如下面的:
楊老爹楊業:業力戰,自午至暮,果至谷口。望見無人,即拊膺大慟,再率帳下士力戰,身被數十創,士卒殆盡,業猶手刃數十百人。楊老爹的好戰友王貴:及從楊業,為遼兵所圍,親射殺數十人,矢盡,張空弮又擊殺數人,遂遇害。年七十三。要說這楊無敵也是戰場宿將,乾死蕭咄李,活捉李重海,契丹人是看到楊業的大旗都嚇得要跑。結果瓦罐難免井邊破,突得太勇,王侁和潘美兩個賣隊友的又脫了節,被大軍包圍,活生生殺到全軍覆沒被擒。戲曲中楊繼業撞死在李陵碑上,這段寫的太絕妙了,因為李陵與楊業倒黴得幾乎一模一樣。
不過我們需要注意的是,作為將領,他們雖然奮勇殺敵,但是活到了最後時刻。全軍覆沒,主將獨存,歷史上這樣的例子比比皆是,往往還都出現在防禦戰中。說明古人也沒那麼傻,哪怕抵抗到最後一刻,擁有“將心”和指揮權的指揮官仍然是受保護的,只因為他們一旦崩了,估計就軍心瓦解了。
至於衝陣將領為什麼要挑武力值高的,我對此持保留態度。往往衝陣的軍官雖然是猛將,但並沒有規定一定就得誰去打頭陣。按照中國古代的排兵佈陣,斥候在最前探馬,先鋒為前驅掃蕩,前軍為前陣,中軍為核心,左右軍為兩翼,後軍為後防,再後為糧道官。一般重要的人物都在中軍層層包圍,其餘各軍都有自己的指揮級別,戰鬥開始以後,無非各司其職而已。
所以真正的戰爭絕不是電視和演義中那什麼將領帶頭在前面亂殺亂衝,兩將遭遇就是一頓PK。歷史上也有一些主將衝鋒在前的案例,比如李世民、冉閔、項羽等等,都是不要命的主,武力值也是個頂個的牛,但畢竟是個例。
衝陣的猛將,最不幸的是楊再興。大家都知道他後來誤陷小商河,讓金人射成了豪豬,燒出箭頭兩升。
再興以單騎入其軍,擒兀朮不獲,手殺數百人而還這種人就不說什麼了,主將是岳飛,他們本身地位也達不到冉閔、李世民、項羽這個級別,底子差也沒有什麼厲害的親兵侍衛,畢竟他只是個裨將。
裨將這個官在宋代屬於八品武官,還是個不規範職稱,統領只有幾百人而已,地位小的不能再小。所以他們這種戰將就是第一線軍官,放現在就是野戰部隊連排級的幹部,無論現在還是過去,都是他們打頭陣啊。哪怕死了,對整體戰爭而言影響也不大。也往往是這個級別的軍官單純戰鬥指數最高。
我們熟悉的明末袁督師也有過戰場殺陣的經歷,在廣渠門大戰中,他差點被人砍死,多虧了身上的裝備頑強。《遼師入衛紀事》記載了袁崇煥在戰場上的情形:
賊掄刀砍值公,適傍有材官袁升高以刀架隔,刃相對而折。公或免。時賊矢雨驟,公與餘兩肋如蝟,賴有重甲不透。這袁升高就是典型的親兵,他為袁崇煥擋下了必死的一刀,甚至連鋼刀都碰斷了。又因為 一副重鎧甲,雖然袁督師明顯被後金重點照顧了,仍然是得以逃出生天。後來崇禎得知這件事情,還特意賞了他一件好鎧甲。
-
8 # 一枚明粉
古代的武將當然會衝鋒陷陣,雖然和小說裡的不一樣。大體有兩種情況:中低階武將肯定得身先士卒,騎兵將領需要臨陣指揮、陷陣摧鋒。
1、中低階軍官身先士卒在戰爭中,涉及總領指揮的大將一般不衝鋒陷陣,但也會陣前督戰。
其下的副將、參將、遊擊等中高階軍官都得衝鋒,甚至喊著“兄弟們跟我來”,如此才能保證陷陣、先登。
比如萬曆壬辰戰爭,明軍攻擊日軍駐防的大城,各級將領身先士卒衝鋒。
副將楊元親率本營將士......乘勢攻城,家丁丁景祿被鳥彈打死,楊元奮勇不顧,由小西門先登。戚金繼之,隨令家丁把總楊世隆等將小西門砍開,張世爵、錢世禎由北城先登。李如栢、李寧、李如梅、方時輝、谷燧、楊紹先皆從大西門殺入。
(攻城明軍)
是時有城倒被壓,眾軍踐踏從磚石之下跳躍登城,如駱尚志者,有鉛子傷胸,血流毀踵,督軍不休,如吳惟忠者,李芳春箭中咽喉,射穿右膊,李如梧鉛子擊穿左臂,方時春觸中毒火,五人者俱帶傷不顧,殺入城內。(《經略復國要編》)
看明軍多驍勇,諸多中高階將領直接從雲梯上登城,其中不少受傷。在後來的碧蹄館之役中,明軍的騎兵將領更是衝擊在第一線。
2、騎兵將領衝鋒相對而言,在以步兵軍團為主力的時代,全軍移動緩慢,陣型穩定,需要的是士兵在肉搏戰中,擊潰對方。這種情況下,統帥居於大陣中央指揮即可。
但到了騎兵為主的時代,從騎射到衝擊,再到具裝衝擊,戰場形勢變化多端,統帥往往需要隨主力部隊行進,如此把握戰場資訊。
比如明朝的常遇春,經常率領精銳騎兵衝陣。
朱棣在靖難之役中,也常常率主力騎兵攻擊,甚至能貫陣。如鄭村壩作戰:
必先摧敵鋒,繼以馬步齊進,乃令都指揮丘福等以萬餘騎衝其中堅不動。上以精銳數十突入敵軍左掖,殺傷甚眾,敵勢披靡,莫敢嬰鋒,乃麾張玉、朱能、丘福等馬步齊進,人自為戰,勇氣百倍。《明太宗實錄》
(這是朱棣的標準戰術)
在騎兵衝鋒中擊敗對方騎兵,然後馬步兵一起前進,再以騎兵衝擊正面中軍,朱棣率精銳騎兵突入其左翼,打亂陣型,然後馬步兵齊進擊敗對手。
他們既是統帥,又是優秀騎兵將領,所統部隊是整個軍隊中的精銳,在戰場上主宰者勝負,必須親自指揮,更有勝算。其實唐初李世民帶領玄甲軍作戰也是這個道理。
(李世民的經典之戰)
總結:在中國古代戰爭中,不管什麼兵種、戰場,中下級軍官是要衝鋒的。
相對步兵軍團而言,騎兵為主的時代,騎兵將領是需要衝鋒的,雖然也有不衝的。
參考文獻:李碩《南北戰爭三百年》
曾瑞龍《經略幽燕》、《拓邊西北》
宋應昌《經略復國要編》
《明太宗實錄》
-
9 # 個還有
答案是肯定的。
古代時,將軍為了激勵士兵士氣,常常帶頭衝鋒,而且有史料記載。最典型便是:項羽、劉邦、戚繼光。那麼有人要問了:“培養一名將軍不容易,衝鋒時死了怎麼辦?不是有損失了嗎?”實際上,衝鋒的一般都是武將,甚至可以說都是武將,像諸葛亮那樣的制訂計劃的軍師,一般不會出現在正面戰場上。所以說,你一個武將,又不是軍師,你不衝鋒,留著你幹嘛使?那麼這麼說,又有一個問題來了“皇帝御駕親征怎麼解釋?”實際上,在整個衝鋒的過程中,主帥或皇帝,都是有嚴格的保護的,而且出現在戰場上也都是激勵士氣,不然你一個仗都不會打的皇帝出現在戰場上幹什麼?
即便是放眼現代,也有這樣的將軍。列如二戰美軍的“血膽老將”巴頓,就是靠自己的才能和敢於親自帶兵衝鋒陷陣才有的“血膽老將”稱號。北非德軍外號“沙漠之狐”的隆美爾,也喜歡親臨戰場,帶頭衝鋒。但是以上兩位並不是單純的武將,也是制訂計劃的指揮官,為了防止被狙殺或空襲,所以一般不會衝鋒在第一線。
古代武將單挑應該不多,但是電視裡武將很多都是和士兵一起衝鋒的,請問這是真的嗎?
刀劍不長眼,將領武力再高,混亂中也會被偷襲吧,那軍隊不就癱瘓了?
可是如果將領不衝鋒陷陣,那將領為什麼還要挑武力高的?
回覆列表
將領是要親自上陣的,這一點沒有問題。至於什麼癱瘓不癱瘓的,你可能是搞錯了“統帥”和“將領”的意義。
作為最高決策層,一支部隊、一場戰役的統帥,一般是不能輕易動的,他們的職責就是坐在中軍大帳之中指揮作戰,靠令旗指揮部隊的行進與搏殺。但是具體到每一支分隊的長官,就不一樣了,他們必須帶著自己手下的兄弟們上戰場,衝鋒陷陣。別的不說,《拯救大兵瑞恩》裡面漢克斯飾演的那位連長,不照樣得帶著手下人衝在第一線嗎?
帥和將,是不一樣的。帥要統籌全域性,運籌帷幄;而將的使命就是拼命,堅決貫徹統帥的作戰意圖,多砍幾個腦袋才是硬道理!
至於將領為什麼要武力高的,那就很簡單了。因為從一個大頭兵到軍官,靠什麼提升?不就是戰功嗎?士兵的戰功靠什麼?不就是靠武力打下來的嗎?不僅是大頭兵,每一箇中基層軍官都是這樣,只有靠用超凡的武力去換取人頭,才會有軍功,才會有晉升。
而且,往往在決死的時候,統帥都要親自上陣殺人。因為喊“兄弟們給我上”和“兄弟們跟我走”,很明顯後者更能激發士兵的鬥志。還有,也不排除有些統帥特別英勇。比如明代名將譚綸,一生砍下了兩萬一千多顆人頭。跟著這樣的老大打仗,想不賣命都困難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