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小妖趣談

    明朝在開國之時的確不錯,作為歷史上唯一一個堅持不割地、不和親、不賠款的王朝,這一點我還是非常欣賞的,可惜明朝後來的帝王越來越昏庸,幾十年不上朝的都有,還把所有權利交到宦官手中,古代宦官知識水平本就不高,根本沒有能力來治理朝廷,政治趨向腐敗,所以導致後來明朝越來越沒落

  • 2 # 漫步歷史路

    明朝在推倒大元之後,明太祖朱元璋制定了很多政策,包括培養讀書人,廢除了丞相制度,加強了中央集權,到了朱棣當皇帝的時候,開始重用太監。這雖然加強了皇帝對朝廷的控制,但是也加大了危險性,到了明朝末期,崇禎皇帝沒有能夠正確的制衡當時的東林黨和太監的勢力。在除掉魏忠賢后,東林黨獨大,導致了明朝的滅亡。

  • 3 # 郭廣偉會

    明朝的問題是政府可以把錢發在無謂的事情上,對已經人吃人的河南陝西寧願鎮壓不救助。軍費是救災的多少倍?腐敗,爛透了,底下的百姓受這個政府和勾結的得勢者欺負忍無可忍了,一旦反了,處境讓他們明天要麼走到底,要麼歸順了被搞死。攘外必先安內這句話很簡單,安內好安麼,腐敗社會不公,多了去了,上層對基層脫鉤,不瞭解下面發生了甚麼,給了一張圖,全憑解說,滿清人少但是團結,國是皇帝自己的國,農民和部族軍人和宗族,都是看不到這個王朝希望了,都按兵不動,真正推到歷史前臺的絕對不是大宗族,大宗族都是避免惹惡名,達成了協議,如如無人之境,週而復始你到末世,解決不好基層的問題,新王朝要開始了。就說民國湯恩博和日本人打仗,駐村,軍官紀律敗壞,欺負土匪的家屬,欺負土匪他可不管你啥人,有仇必報,官兵被土匪打的四散而逃,官兵屠殺南陽十萬人,十歲到壯年。土匪不活埋你他才算沒有骨氣。

  • 4 # 日常刷下線

    明朝很強,同時不是慢慢衰弱,而是一把被東林黨恩死的,到後期萬曆三大徵該怎麼贏還怎麼贏,但是自東林黨魁顧憲成,葉向高的強勢崛起後屢戰屢敗,把國家的錢像水一樣到處扔,扔完了還指著死了的萬曆說明朝就亡在你手裡!我們稍微數字下明朝就知道了。

    萬曆三大徵到底花了多少錢?寧夏之戰,打了3個多月,花費200萬兩。播州之戰打了快8個月花了400萬兩,援朝抗日戰爭打了3年花了800萬兩。這是萬曆30多年對外戰爭的總和。共計1500萬兩左右。

    您要問錢去哪了?我再給大家個數據,萬曆絕對不想立的大明禍根朱常洛,被東林黨奸臣葉向高,顧憲成等人扶上來後先是發了680萬兩白銀籌軍功,他8個月前才薩爾滸了有什麼軍功可以籌?說白了就是刁賣人心。連帶登基加上搬家去13陵這場28天的鬧劇總共花費在1000萬兩左右。人已死這這1000萬兩猶如一場春夢就這麼沒了!接著的就是天啟日常登基日常刁賣人心,花了230萬兩買馬。也就是說在1620年7月到12月之間5個月就幾乎花費了萬曆30軍費的總和,誰可以頂的住這麼敗家!

  • 5 # 李仙晟

    關於明朝為何會逐漸衰落這個問題,在回答這個問題之前我還想再說說明朝建國的歷史。

    (明朝地圖)

    明朝的建立者是朱元璋,朱元璋的一生當過農民、乞丐、和尚、士兵、將軍、王爺、皇帝等,可以說一個普通的老百姓能做的基本上都能做了一遍(後兩個除外)。

    (明太祖朱元璋)

    後來當上了皇帝的老朱覺得不能讓武官勢力做大重蹈唐朝時期的故事,於是變讓文官壓制武官。後來又覺得重文輕武會變成宋朝一樣也不行,於是又建立了錦衣衛這個組織來壓制文官,這樣三者制衡對皇帝最有利(主要是擔心後面的皇帝能力不足壓制不住文官)。然而想要實現這一目的卻還有一個攔路石,那就是丞相這個制度,中國歷史上的最後一位丞相是胡惟庸,當時胡惟庸強大到甚至能從老朱的手裡奪權。老朱一想這不行啊,我這麼厲害都能從我手裡奪權,這讓我的後代可怎麼辦,於是老朱決定廢了丞相這個制度。

    (錦衣衛飛魚服)

    然而理想是美好的現實卻是殘酷的,老朱這麼做會加大皇帝的負擔,這也間接導致了明朝後來的皇帝都不怎麼長壽,老朱在位期間還把開國功臣殺的只剩下四位,這讓繼位的朱允炆小朱同志很難受。

    公元1398年6月24日,一代傳奇明太祖朱元璋駕崩,次年皇太孫朱允炆繼位,年號建文。

    (建文帝朱允炆)

    小朱同志一上位就發現皇帝的位置不好當,因為他的叔叔們個個手握重兵,於是他決定削藩。然而他並沒有康熙帝那麼好的運氣,剛開始卻是不錯殺了好幾個藩王。然而運氣到了燕王朱棣這裡就不好使了,暴脾氣的燕王拉上寧王等幾位王爺一起造反了。

    (姚廣孝)

    不對,應該叫做奉天靖難。然而燕王為什麼要造反呢,主要原因是因為他手下有一個僧人叫做姚廣孝,就是我們俗稱的黑衣宰相。他自從進了燕王府後便年年說、月月說、日日說,鼓動燕王造反,這時間一常誰受得住,小朱同志太心急了於是燕王就打起旗號造反了。

    本來燕王是打不到京城的,然而小朱一看有人造反便心慌了,手忙腳亂之下派了開國功臣耿炳文出戰,然而小朱同志想不到老朱之所以會留下他全是因為這位耿炳文擅長守城。更令人吃驚的是出征前還給這位老將軍說了一句“勿使朕擔上弒叔之名”(明明自己都間接殺了好幾位了,還這麼要臉,真是死要面子活受罪),這也導致了燕王一個人打得數十萬大軍節節敗退。

    (戰神李景隆)

    後來小朱同志見打了敗仗就又派了一名大將出馬,這位大將就是明初的“戰神”李景隆。這次小朱沒傻到說出弒叔之名這種話,但是他用錯了人。這位戰神同志是個不折不扣的草包,簡直就是在世趙括啊(紙上談兵的那位戰神)。看自己打不過燕王就馬上投降,於是小朱同志在燕王攻入京城的時候自焚了(反正史書上是這麼寫的)。

    於是公元1402年建文帝死,明成祖朱棣登基,年號永樂。永樂帝也是個很厲害的皇帝,要麼怎麼稱人家為大帝呢。永樂帝是造反上位的,對於軍隊的態度比老朱還要更嚴格於是開始削弱軍隊(這是第一次,朱元璋只是壓制和殺將軍)。好不容易當上了皇帝的永樂覺得我應該享福啊,不應該像自己的老爹那樣天天操勞。

    (明成祖朱棣)

    於是(注意啊,重點來了)這位永樂帝發明了兩個單位,一個叫內閣,一個叫司禮監。內閣有擬票的權利,而司禮監有批紅的權利。大概就是內閣負責寫,寫完了再讓司禮監蓋個章。然後明朝的文官做夢都想入閣被人叫上一句閣老,宦官們也都想成為司禮監裡面的掌印太監或者秉筆太監(一個是蓋皇帝的印的一個是批紅的)。

    然而永樂帝的成就還不止這點(題外話)比如鄭和下西洋中的鄭和就是永樂帝派出去的,明朝時期有個名著叫《永樂大典》(類似於百科全書)彰顯了國力。

    (鄭和)

    永樂帝雖然削弱軍隊但他還不傻,於是他為了防止後人丟地或者是重文輕武,他把明朝的首都從金陵(現在的南京)遷到了燕京(現在的北京),而且喊出了明粉們引以為傲的一句話,叫做“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其實這也間接算是承認武人的地位)。

    (明仁宗朱高熾)

    公元1424年8月12日,一代大帝明成祖朱棣駕崩,同年9月,明仁宗朱高熾繼位,年號洪熙。成為了大明第四位皇帝。這位皇帝確實無愧於仁這個諡號,在位期間回覆國力,有了仁宣之治的開頭。在位期間提高文人的地位也不壓低武人的地位,然而就是死的太快了。(可能因為他太胖了,有個趣事說是他有次上朝把龍椅壓壞了)

    (明宣宗朱瞻基)

    公元1425年5月,明仁宗朱高熾駕崩。同年,明宣宗朱瞻基繼位,在位期間開創了仁宣之治。由於宣宗比較年輕,他的叔叔朱高煦不服,想學他老爹造反,然而失敗了被宣宗拿個缸子壓住在外面點上火活活悶死。雖然宣宗時期有人造反,但是這並不影響宣宗好武的精神(因為宣宗從小習武,所以偏愛武人)。當皇帝的尚武,再加上國力強盛,軍隊會差到哪去,在宣宗時期的大明軍隊還是可以做到吊打邊域各國的。

    (明英宗朱祁鎮)

    公元前1435年,明宣宗朱瞻基駕崩。同年,明英宗朱祁鎮繼位,年號正統。(注意,從太祖開始到宣宗時期明朝軍隊這一手好牌就是被這個敗家子玩壞的)。由於英宗信任太監,並且聽從太監王振的親自出徵,於是後果就是“土木堡之變”英宗被擒,瓦剌人還把英宗帶到城門前讓他叫門,於是英宗還有個稱號叫“叫門天子”。

    (于謙)

    當時的文官都不同意開門,尤其是一位叫做于謙的(重點來了)一起擁立了朱祁鈺為皇帝。

    (明代宗朱祁鈺)

    於是公元1499年,明代宗朱祁鈺登基,年號景泰。剛即位的時期大臣們都勸代宗南下,學習南宋高宗一樣建立南宋。可是于謙不同意,說出了成祖說的那句話“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可大臣們對此卻嗤之以鼻但代宗信這一套啊,心想自己的哥哥那麼菜知道御駕親征,自己這個被大臣擁立的皇帝怎麼能輸給英宗呢,於是把京城的軍隊都交給於謙管理。于謙領兵守城,然後就是順利的把瓦剌人打退(過程自己百度吧)。可以說,如果沒有于謙,明朝大機率會變成宋朝一樣。

    自己哥哥英宗的例子,加入文官們的一致看法,於是代宗時期的軍隊地位大不如前(第二次),文官們開始剋扣軍餉,都沒錢了誰還當兵啊,於是軍隊實力大幅度下降。不過代宗卻是是個好皇帝,在位期間明朝的國力一度恢復到了土木堡之變之前明朝的國力。

    (奪門之變功臣曹吉祥)

    公元前1457年,英宗發動奪門之變,重新當上了皇帝。上位第一件事就是殺了于謙,因為于謙不死奪門之變無名。英宗在吸取了之前的教訓,對宦官和武人也不那麼信任了,於是又是削弱軍隊(第三次)。

    (明憲宗朱見深與萬貴妃)

    公元1464年,英宗朱祁鎮駕崩,同年,長子明憲宗朱見深繼位,年號成化,大明第八位皇帝。憲宗因為從小就沒有安全感所以喜歡上了萬氏。然而沒有安全感的他變本加厲的信任太監,期間設立了大名鼎鼎的西廠(西廠廠督汪直)建立了皇莊,開創了皇帝可以不經過內閣直接任命官員的先河。雖然憲宗有一些心理上的毛病,但不能說他不是個好皇帝,而且憲宗還為于謙和明代宗平反。在位期間也是大力發展民生,但是也是不怎麼信任軍隊(都不信任軍隊了還能怎麼地,間接的削弱咯)。

    (明孝宗朱佑樘)

    公元1487年9月9日,明憲宗朱見深駕崩,同年,明孝宗朱佑樘繼位,年號弘治。在此,我不得不誇一句,孝宗真是個好皇帝。朱佑樘為人寬厚仁慈,躬行節儉,不近聲色,勤於政事,重視司法,大開言路,努力扭轉朝政腐敗狀況,驅逐奸佞,勤於政事,勵精圖治,任用王恕、劉大夏等為人正直的大臣,史稱"弘治中興"。雖末年寵信宦官李廣,但是立刻改過自新,歷代史學家對他評價極高,明朝萬曆年間的內閣首輔朱國楨就說:"三代以下,稱賢主者,漢文帝、宋仁宗與我明之孝宗皇帝。重點是孝宗他重視軍事,在位期間很重視軍事,這也養成了他兒子朱厚照的性格。而且值得一提的是明孝宗一生只有一位皇后,連一位妃子都沒有,可謂是一生只愛一人。

    (明武宗朱厚照)

    公元1505年,明孝宗朱佑樘駕崩,同年,長子明武宗朱厚照繼位,年號正德。武宗我就不用多說了,天天想著去邊關打仗,甚至封自己為大將軍,當皇帝當成這樣也是沒誰了。不過武宗可沒英宗那麼菜,都是寵信太監,武宗就能打勝仗。當時的寧王造反,武宗得知後親率大軍趕過去,走了一半得知叛亂被一個叫王守仁的人平定了。(王守仁,王陽明,陽明心學開創者,他說了一句話叫做格物致知。王守仁的學說思想王學(陽明學),是明代影響最大的哲學思想。其學術思想傳至中國、日本、北韓半島以及東南亞,立德、立言於一身,成就冠絕有明一代。弟子極眾,世稱姚江學派。其文章博大昌達,行墨間有俊爽之氣。)有武宗這樣的皇帝,軍隊何愁不強盛,然而一生無子。

    (明世宗朱厚熜)

    公元1521年,明武宗朱厚照駕崩,同年,明世宗朱厚熜登基,年號嘉靖。關於嘉靖帝我就不多說了,看《大明王朝1566》就能瞭解了。反正他的治國理念就是無為而治,通道。就這麼簡單,都無為而治了你還想怎麼地。值得一提的是嘉靖時期出名臣,如夏言、沈煉、嚴嵩、嚴世蕃、徐階、高拱、張居正、海瑞等,武官也不差,所謂俞龍戚虎,說的就是俞大猷和戚繼光,還出了個李時珍。

    (明穆宗朱載垕)

    公元1566年,明世宗朱厚熜駕崩,明穆宗朱載垕繼位,年號隆慶。穆宗因為任用徐階、高拱、張居正使天下大治,然而穆宗太好色了,只當了六年的皇帝身體就不行了。(期間對軍隊也不關注)

    (明神宗朱翊鈞)

    公元1572年,明穆宗朱載垕駕崩,同年,明神宗朱翊鈞繼位,年號萬曆。(我也叫他小朱好了)小朱繼位的時候才十歲,當時的朝廷被三個人把控,張居正、李太后、馮寶這三人組成的鐵三角把小朱壓的死死的,有一回小朱犯了個錯李太后甚至說你不能當皇帝還有別人能當。加上當時張居正說的一句話“吾非相,乃攝也”,馮寶還一直打小報告。這讓年幼的小朱對於張居正和馮寶十分憎恨,以至於在張居正死後立馬抄了他的家順便殺了馮寶。

    (張居正與馮寶)

    親政一段時間後的小朱因為立太子的事情與內閣爭執長達十餘年,最後索性三十年不出宮門、不理朝政、不郊、不廟、不朝、不見、不批、不講。這甚至讓某些閣老連皇上的面都沒見過,雖然小朱不管事,但大明仍然被文官們治理的好好的(跟現在的君主立憲差不多了),文官當權,會提拔武人嗎?答案是肯定的。雖然小朱當皇帝的時候有萬曆三大徵,可那不過上張居正變法的餘蘊而已(第四次)。

    (明光宗朱常洛)

    公元1620年,明神宗朱翊鈞駕崩,同年8月,明光宗朱常洛繼位,年號泰昌。光宗時期就有很嚴重的黨爭了,為了平衡大力採用其他地方的官員。同年9月駕崩俗稱“一月天子”,事實上明末三大案當梃擊案、紅丸案、移宮案都跟他有關。

    (明熹宗朱由校)

    公元1620年9月,明光宗朱常洛駕崩,明熹宗朱由校繼位,年號天啟。雖然熹宗是個木匠皇帝,但是熹宗從小就被培養帝王之術,繼位後利用宦官實力制衡文官(比如魏忠賢)。對於軍事?呵呵。

    (明思宗朱由檢)

    公元1627年,明熹宗朱由校駕崩,其弟明思宗朱由檢登基,年號崇禎。崇禎帝由於不會制衡,從小跟文人混在一起,剛上位就殺了魏忠賢等宦官,變成了東林黨文官勢力獨大,壓制皇帝,崇禎帝是有心振興大明卻無力迴天。

    公元1644年駕崩。

    南明就不算了。

    看完大家可能都知道了,明朝軍隊在前中期的時候還是能吊打各國的,這主要的原因是皇帝支援,從明世宗嘉靖帝開始往後基本上都是文官說了算,不發軍餉,文官壓制武官,加上皇帝不重視,以及官員的貪汙腐敗,後期的邊兵甚至成了某些貴族子弟混日子或者鍍金的最好場所。這種情況下明朝的軍隊還能打嗎?還能不崩潰嗎?

  • 6 # 朝史暮想

    明朝的最後的崩潰是多方面。

    比如黨爭,比如土地兼併,比如國家正規軍戰力的下降,比如軍隊官場的腐敗,比如極端氣候導致的災害頻發,比如後金的崛起,比如對外策略的失誤,比如土地經濟政策的僵化,比如......等等。

    這是一個非常大的課題,無數史家學者都試圖在尋找一個王朝興衰的終極答案。

    從朱元璋開始,朱家子孫做皇帝的絕大多數都明白一個道理:大明江山最大的敵人來自於大臣。所以修理文官集團,壓制武將,一直是明代皇帝們在做的事情。

    其手段,無外乎改革體制,分權,打壓,慫恿內鬥,耍流氓。於是就有了一部精彩的大明史,裁撤相權,建立廠衛,內閣,《大明律》,內鬥,外戚,宦官等等等。

    但是,以上種種都是手段,目的是為了鞏固皇權專制,從而能夠治國施政。這樣的理念,在明代前幾個帝王這都得到了較好的執行。大明王朝也一直欣欣向榮。

    好,到朱厚照去世,嘉靖朱厚熜繼位。小宗繼大宗位,事情則開始完全向另一個軌道走了。知至知終,大明的高層始終都圍繞著君權與“相權”之爭展開。這裡“相權”的直接體現,就是內閣日益權重。內閣成為了主戰場。明代的強人政治格局開始抬頭。

    隆慶,萬曆,天啟三朝,總體來說還是保持了強人政治的格局。雖說已經和大明初期的道路完全不同,但總歸能保持態勢均衡,即使內鬥激烈,總還算有人做事。

    到明代晚期,強人政治也被打破,新的政治平衡體系無法建立,大明瞬間崩潰。

    說了這麼多,可能很多朋友聽得有點迷糊。說白了,就是皇帝慫恿內鬥,但是內鬥需要被控制,大臣間有限度的內鬥是為了皇權更好地執政。而當內鬥變成了皇帝坐江山的唯一目標的時候,路子就開始偏了。不幸中的萬幸,嘉靖朝開始玩起強人政治。夏言,嚴嵩,徐階,張居正,魏忠賢,都是每個時期的典型代表。在強人政治的領導下,還是能保持住最低限度的行政能力和效率的。而當這種政治生態被瓦解,大明就無路可走了。最後就變成了“崇禎困局”。

    再說直白點。一開始,皇帝是知道自己要做什麼的。大臣們鬧歸鬧,事情還是要做的。做錯作對,皇帝明白,大臣們也有底線。這時候,有人做事,也敢做事。後來皇帝不管了,只管讓大臣們內鬥。鬥爭越來越殘酷,但幸運的是總有這麼幾個牛人最後鬥贏 了,一統江湖。於是在這幾個牛人的看護下,事情總還是有人做。因為滿朝都是牛人的手下,都需要哈著牛人。最後,牛人沒了,滿朝都是各種小團體。鬥來鬥去,就是無法出現統一江湖的牛人。於是,鬥爭一直持續,越來越無底線,一個人做事情,幾百個人挑毛病。久而久之,也沒人願意做事了,只剩下內鬥。

    比如大明從朱棣時期確立的北方重兵集團的模式,一直到了崇禎時期才開始得以改變。

    比如明初的軍籍制度,越來越無法適應大明國防需求了,就是沒人去動。

    比如明代中葉的嘉靖新政,隆萬改革,就是無法觸碰核心底線和問題,收效不大。

    比如對蒙古的策略,對後金的策略,始終貫穿著高層圈子裡的內鬥。

    .......

    大明之亡,亡於執政理念。

  • 7 # 金一風雷

    有人投降才是滅亡關鍵,跟何況那時候第一天災還沒有過去第二國家內部已經分裂。投降才是國家滅亡的根本,否則清軍真插不上手因為即使明朝分裂內部打仗但是依然強大的明朝吃不動。所以無能投降基本都是大智慧的怕死之人,為國而死的都是英烈,百無一用是書生都是抬舉那些當官的王八蛋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我最近想去臺兒莊玩,有什麼好地方推薦?需要注意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