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我多想摸你的頭髮

    不知道你有沒有聽過燭光斧影這個詞。宋太祖的死亡疑點很多。他弟弟趙光義嫌疑很大,而且趙光義當上皇帝后殺了太祖的兒子。

  • 2 # 圖文繪歷史

    幽雲十六州又稱燕雲十六州,包括北京、天津、山西、河北一部分,在宋朝以前都稱為幽雲十六州,宋徽宗時期金國還給了宋朝六州,於是宋朝在此地設定燕山府和雲中府管理這六州,所以宋朝以後都稱為燕雲十六州。

    圖為宋朝開國皇帝趙匡胤畫像。

    燕雲十六州一直都是中原王朝的北方軍事要地,唐朝後期戰亂頻繁,938年軍閥石敬磄為了獲得遼國的支援,雙手奉上了燕雲十六州,於是成了遼國的領土,這下可坑苦了後來的宋朝,燕雲十六州是北方的屏障,是國之長城,把燕雲十六州送給遼國,這就好比把自己家的房子拆了一面牆,大敞開著,幾百年宋朝無安寧之日。

    後周世榮柴榮是五代時期的雄主,可惜英年早逝。

    雖然959年後周世宗柴榮全力伐遼,可惜只收回了三州就英年早逝了,960年趙匡胤建立宋朝的時候,各地都是割據政權,趙匡胤掂量著自己實力不足,沒敢去動北邊,只制定了一個“先易後難,先南後北”的戰略,所以直到976年趙匡胤死也沒收復北方一州一城。

    燕雲十六州讓北宋失去戰略緩衝地和產馬地。

    到了宋太宗趙光義即位時也想有所作為,他先後兩次北伐,979年趙光義借收復北漢,想一舉收復燕雲地區,還曾包圍了燕京,但遼國援軍趕到最終功虧一簣,趙光義還是偷偷坐上一輛驢車才僥倖脫險;986年趙光義借遼國小皇帝登基之際再次北伐,最終因糧草不濟,錯失戰機,被遼軍重創失敗。

    1122年金國滅遼,宋徽宗打秋風,約定滅遼後歸還燕雲十六州,結果遼滅了,象徵性的給了六州,僅在2年之後金軍南下,北宋滅亡,圖為宋徽宗畫像。

    再回到趙匡胤,作為宋朝開國者,他當然知道一鼓作氣收復失地,打出大國風範的作用,但趙匡胤自己皇位就不正,他為了防止內患,把抑武作為施政的一個重要目標,不僅對武將限制,在指揮作戰上也嚴格規定,還時常更換軍隊將領,造成兵不識將,將不識兵的囧狀,最要命的是北宋將領雖統領軍隊,但發號施令權卻在樞密院,以上種種嚴重影響了宋朝軍隊的戰鬥力,所以宋朝在與北方的戰場上連連失利。

  • 3 # 歷史好奇怪

    原因如下:

    收復先機已失

    採取了先南後北的戰略方針,統一中原和江南之後,南方雖靖,但此時回頭對付契丹,已失了良機。此時的遼國已不是遼穆宗那個昏庸殘暴君主當政了,而是被稱為中興之主的遼景宗在位,他革舊布新,勵精圖治,很有作為。宋朝想向柴榮當年一樣輕易擊敗遼國已不現實。連統一遼之附庸北漢都打了三次,兩次戰敗,最後太祖死之後第三次才勉強勝利統一。隨即太宗在燕雲之戰慘敗而歸。

    太早打壓武將

    太祖出身自武將,又是黃袍加身的來的江山,對具有軍權的大將很是忌憚。所以有宋一朝都是文職高於武職,拔高文官,打壓武將。有個時間點很有趣,宋建國於公元960年,可是“杯酒釋兵權”發生在961年,也就是說只過了一年宋太祖就解除諸多為他黃袍加身大將們的實權,且不說令武將們寒心,但說指揮本身就是個大問題,且看後來宋太祖北伐之惡果!便是明證。兵無常帥,帥無常師,焉能保持戰鬥力!兵不識將,將不識兵,如何高效指揮!

    以守成防內為國策

    由於對五代軍閥割據的教訓深刻體會,以至於宋太祖立國策之時的大政方針其實便有些矯往矯枉過正了。讓文臣帶京官銜外出,代軍人掌握地方行政,極大弱化武將地位,在軍事統領上又不斷削弱將領許可權,最大程度上強化了中央集權。設三司分散宰相的權力,讓牽制和制衡發揮到了最大效果。最終也達到了太祖預設的目的,終宋一朝,沒有大規模的內戰和武將叛亂的情形,對內效果可以說是很好了。可是,他忘了還有強大的外敵……北方強大的政權。他用全部的韜略在防“內部”問題上,多重製衡,彼此的牽制,官僚機構臃腫,文人領兵,軍隊不斷失去去戰鬥力,造成宋朝重文輕武,積貧積弱,失去了抗爭強敵入侵的強大能力。冷兵器時代,重文輕武的文化之邦,如何與以武立國遊牧民族戰鬥,這也是宋亡國之由。

    故而,以上是太祖不能收復幽雲的原因,即使他沒有“燭影斧聲”的那場猝死,若是制度不變,機遇不得,也無法收復易守難攻的幽雲十六州。

  • 4 # 為國釣魚

    謝小蜜邀

    這事還是得替趙老大說幾句好話

    1.趙匡胤從未放棄燕雲十六州

    開寶九年二月己亥,群臣再奉表加尊號曰一統太平,上曰:“燕、晉未復,遽可謂一統太平乎”?不許。~《續資治通鑑長編.卷十七》

    為慶祝平南唐李煜,大臣們紛紛表示應該在趙匡胤的尊號裡再加上“一統太平”四個字,搞得老趙很不好意思,以燕雲十六州未復和北漢尚存為由拒絕了大臣們的這通馬屁

    當時吳越錢俶,清源軍陳洪進兩個割據勢力已經在名義上受封,用宋朝年號,宋軍出征時,錢俶和陳洪進也是有錢出錢有力出力。在趙匡胤的意識中,滅北漢復燕雲才能稱為“一統太平”

    2.所謂“先南後北”

    後周王樸最早在《平邊策》中提出,先平定南方割據勢力再滅北漢復燕雲,並得到周世宗柴榮認可,然而,柴榮並沒有完全按順序來,取南唐淮南十四州和後蜀四州後,柴榮抽空打下了燕雲三州三關

    趙匡胤也不是老實人,剛平定蜀地,開寶元年(968年)八月便派李繼勳、曹彬、党進、盧懷忠等人領兵攻打北漢,並在開寶二年二月下詔親征,五月破契丹援軍,閏五月水淹太原

    沒有絕對的先後

    3.宋軍戰力

    高平一戰使柴榮意識到戰鬥力不足的問題,便著手加強禁軍選拔和訓練,趙匡胤削弱藩鎮,將原來藩鎮精兵納入禁軍。宋初的宋軍是一支真敢把人烤來吃的虎狼之師。舉一個例子

    契丹以六萬騎至定州,命判四方館事田欽祚領兵三千御之。上謂欽祚曰:“彼眾我寡,但背城列陣以待之,敵至即戰,勿與追逐”。欽祚與敵戰滿城,敵騎少卻,乘勝至遂城……自旦至晡,殺傷甚眾……北邊傳言“三千打六萬”~《續資治通鑑長編.卷十一》

    開寶三年十月,契丹趁宋軍正與南漢作戰時派遣六萬大軍南侵,趙匡胤命田欽祚領兵三千防守滿城,特意叮囑道:“契丹人來攻打,你一定要據城而守,契丹人若敗退,千萬不要貪功追趕”。沒想到,田欽祚打退了契丹人的進攻後趁勢發起反擊,追擊契丹人一整天“殺傷甚眾”,晚上宋軍進入遂城歇腳

    契丹軍仗著人多又把遂城圍起來,攻打了幾天卻毫無進展,田欽祚考慮到遂城糧草缺乏,就率軍開南門突圍而出,當晚就到了保塞,連一支箭都沒有留給契丹人

    4.買?還是搶?

    田欽祚三千打六萬捷報傳回

    十一月癸亥,捷奏至,上喜,謂左右曰:“契丹數侵邊,我以二十匹絹購一契丹首,其精兵不過十萬,止不過費我二百萬匹絹,則契丹盡矣”!~《續資治通鑑長編.卷十一》

    契丹精兵不過十萬,其中由契丹皇帝直接掌握的宮衛大帳皮室軍軍額三萬,由皇后掌握的屬珊軍軍額二萬,其中還有一萬是老弱後勤

    宋初二流戰將田欽祚率三千兵馬就能與契丹六萬大軍對砍,並在戰場上來去自如。事實再次證明,直到宋初,漢人才是真漢子

    趙匡胤產生了設封樁庫聚財買契丹人頭的想法,在他看來,滅唐代松漠都護府契丹可能有困難,把燕雲十六州搶回來問題不大

    初,太祖別置封樁庫,嘗密謂近臣曰:“……欲俟斯庫所蓄滿三、五十萬,即遣使與契丹約,苟能歸我土地民庶,則當盡此金帛充其贖直。如曰不可,朕將散滯財,募勇士,俾圖攻取耳”。~《續資治通鑑長編.卷十九》

    趙匡胤的統一程序顯得比較緩慢,“謀定而後戰”是最主要的原因。當謀定之時,即便象李煜這種去了帝號自稱國主使用宋朝年號按時納貢的乖孩子,趙匡胤也能赤裸裸地說出:“臥榻之側,豈容他人酣睡”。可以想見,一旦條件成熟,趙老大豈會老老實實地送錢給契丹

    打得過契丹,燕雲必然是自古以來,再一追溯,就連契丹自己都可能是自古以來

    5.落幕

    開寶九年春,李煜被送往汴京,南方的事基本告一段落;北漢被宋軍長期折磨,僅剩三萬多戶人三萬多士兵

    開寶九年七月,丁未,命伐北漢。趙匡胤發起了對北漢最後一戰,八月末分道入太原,宋軍連戰連捷,可惜,十月,癸丑,上崩於萬歲殿。~《續資治通鑑長編.卷十七》

    滅北漢之後,便是終極目標~燕雲十六州。隨著趙匡胤駕崩,一場即將到來的好戲戛然而止

    6.題外之義

    維護領土完整是一個政權合法性的前提,如果老大跟英姐結為兄妹,自然也就喪失了合法的執政地位

    這是一個趙匡胤和趙光義都懂的道理,只是

    一個沒時間,一個沒能力

  • 5 # 房產老男孩

    首先要說的是趙匡胤是一個非常有能力的開國皇帝,個人統兵能力和戰場殺敵能力在古代開國皇帝中是首屈一指的傳奇人物!

    趙匡胤發跡於行伍之中,先跟著郭威一起南征北戰,勇猛無敵,郭威稱帝后升趙匡胤為滑州副指揮史。可惜一代猛人郭威英年早逝,傳位給柴榮。

    柴榮也是一位非常牛逼的皇帝,帶著趙匡胤東征西討,南擊南唐,北伐北漢,盡現一代雄主之風。趙匡胤在跟著柴榮征戰過程中,常常身先士卒,敗敵將,挫其銳氣,屢立奇功,軍功卓越。

    在一系列征戰中,趙匡胤從行伍士卒到總管禁軍,節度使,可謂是開掛一般的神人存在。以至於,柴榮死後,趙匡胤成為了後周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牛人。

    當然,這也就為陳橋兵變,趙匡胤當皇帝造就了契機。趙匡胤幾乎兵不血刃的當了個皇帝。

    老趙當皇帝后也沒敢縱情聲色,而是兢兢業業的繼續打天下。派遣軍隊北防北漢和契丹,然後專心率軍平定荊州等地,而後滅後蜀,南漢,南唐等國。

    遺憾的是老趙滅了南唐後不到一年,和趙二喝了一盤酒就突然掛了,實在是可惜!

    否則以老趙的軍事能力定然能夠滅北漢,收復幽雲十六州!

  • 6 # 聽雨喜雨

    趙匡胤不一定能收回幽雲十六州。

    後周作為五代十國包圍中的一個國家主要戰功是趙匡胤一根盤龍棍打出來的,建宋以後更是如此,當然最主要的治理國家趙匡胤更是有傑出技巧。

    唐安史之亂起至五代十國,百姓處於歷史上最黑暗時期,民不聊生,軍閥割據,乃至後面頻繁黃袍加身,軍閥們你方唱罷我登場,野蠻橫行,不斷建立新國家,小國家,皇帝不斷被殺,新皇帝不斷登基,倫理道德淪喪,上下秩序顛倒,國家大倒退。而百姓既要服兵役又要納稅,百姓整天過著沒有抬頭得日子。國家呼喚英雄出現,拯救黎民,拯救國家,讓國家從野蠻無序暗無天日,重歸文明理性,趙匡胤作為英雄人物應時代的要求,橫空出世。

    相信這也是毛主席推崇唐宗宋祖的原因。

    為什麼朱元璋說趙匡胤得位最正,是順天應人,趙匡胤又是毛主席推崇的秦皇漢武唐宗宋祖之一(趙匡胤的歷史功績在毛主席看來秦皇漢武唐宗宋祖是一樣偉大)!

    1.華人悲情主義嚴重,往往寄希望與故去之人, 柴榮有能力不假,但柴榮缺陷明顯,不具備明君條件 。柴榮親征,對楚州屠城,百姓是一萬十萬計算的無辜之人,毫無疑問是大錯的。 五代十國包括後周都是黃袍加身,皇帝沒有一個是所謂正統。周世宗也是一個多疑之人,為防止其他將領黃袍加身,將大將中面正大耳者殺之(宋史記載),其中冤屈之人不在少數。也曾懷疑過趙匡胤,讓趙匡胤靠邊。

    柴榮死後,主少國疑慣例加上五代十國固有亂像,孤兒寡母無法駕馭後周局面。君臣必然互相猜疑,後周必然因為內訌,從此一蹶不振。後周當時只是五代十國中的一個小國,建國九年,剛剛立足,在國家內訌,實力大降時必然有其他國家趁機滅周。

    趙匡胤結束五代十國,開創了三百二十年中國歷史上最繁華最富有,百姓最幸福的朝代!唐實行的是節度使政治,節度使權利超過中央,形成潘鎮割據,安史之亂後國家陷入混亂局面,後來有了五代十國,將軍頻繁利用軍中軍閥割據,百姓深受其苦,民不聊生,國家分裂,開了歷史的大倒退,是歷史上同五胡亂華一樣處於中國最黑暗的時代。

    江山社稷有德者據之,除堯舜禹以外沒有絕對正統的說法!趙匡胤建國後結束了五代十國這一歷史最黑暗的時代,建立了煥然一新的新朝,從此軍政大權收歸中央,軍閥再也不能利用軍權頻繁發動政變,國家趨於穩定。趙匡胤實施了一系列的好政策,解除重要將領的軍權,短期避免頻繁黃袍加身;建立政治家決定打不打,軍事家決定怎麼打的先進的文官政治;優待後周君臣穩定人心;先南後北積累財力物力,體恤百姓讓百姓休養生息,都說明才幹在柴榮之上,特別容人之量不是周世宗所能比擬的。

    趙匡胤建宋時處於五代十六國時期,處於歷史上最混亂時期,宋只是其中一國,需要一個一個國家去打,需要一個一個城池去奪。他又很仁義,不願大行殺戮,濫殺無辜,比如對南唐,圍困半年以上,要求曹彬,如果要生靈塗炭,寧可不取南唐。這樣就很需要時間,他建國十六年才初步統一除北漢以外的各國。統一北漢尚需時日,契丹又是建國早北宋四十多年的國家,且是遊牧民族,戰鬥力超強。後周之所以順利收回三州,是地理位置不是很重要,契丹也沒有重點佈防的地方,一旦契丹發覺宋意圖,必然傾國防禦,沒有十年二十年是拿不下來的。

    宋太祖好酒,死也有可能由於酒。

    總之,古時五十已經是接近老年人,精力肯定下降,再給他二十年,可能性不大。

    凡事都有定數,只能是個遺憾。

  • 7 # 君山話史

    宋太祖未能收復幽雲十六州,主要有三個原因:

    第一,大宋統一中國的戰略是先南後北。

    大宋開國後,除了幽雲十六州之外,尚存在許多地方割據政權,北方有北漢,南方有南唐、吳越、後蜀、湖南、南漢、荊南等。這些割據,有的稱帝,有的稱王,有的稱節度使,各據一方,擁兵自重。在這些割據政權中,北漢威脅最大。北漢國家面積雖不大,但有契丹人撐腰,並不容易對付。宋太祖趙匡胤與趙普商量之後,決定先對南方用兵,平定南方後,再對付北漢,最後收復幽雲十六州。宋太祖只完成了平定南方的使命,未能來得及收復北方。

    第二,宋太祖打算採取回購的方式,收回十六州。

    幽雲十六州是五代後晉皇帝石敬瑭割讓給契丹人的,時間是公元938年,距宋太祖開國只有二十二年。在此之前,中原政權曾多次出兵,試圖奪回燕雲十六州,其中包括周世宗柴榮的北伐。當時十六州割出去的時間並不長,宋太祖打算以購買的方式收回中國失地,為此他建了一個“封樁庫”,就是一個錢庫,打算積蓄到一定數額後,向契丹人購回土地。倘若契丹拒絕購地計劃,則以錢庫的儲備,作為北伐的軍費。由於宋太祖對和平解決抱有一定的希望,所以也沒有貿然動用武力手段。

    第三,宋太祖去世得太突然,以致於計劃未能付諸實施。

    公元976年(宋開寶九年),宋太祖發兵進攻北漢,勢在必得。由於北漢是契丹支援的政權,也是大宋收復幽雲十六州的一大障礙。然而,這次北伐意外中止了,因為宋太祖一個風雨交加之夜,莫名其妙暴死。宋太祖死時只有五十歲,年富力強,他的死是個謎。由於死得太早,宋太祖最終未能收回燕雲十六州,誠是一大憾事。

  • 8 # 鏡鑑青年

    因為在宋太祖趙匡胤“黃袍加身”登基後,初建國的宋王朝,收復幽雲十六州的條件並不成熟。

    當時的北宋,國土只是局於中原北方地區,頭頂上還有頑固的北漢政權,南方更有各路割據政權。當時北宋的在冊人口只有九十六萬戶,禁軍兵力二十萬人,且嚴重缺少騎兵,國家儲備更是“帑藏空虛”,可以說是錢糧兵馬全是嚴重困難。為收復幽雲十六州與契丹開戰?當時根本打不起。

    但即使這樣,在宋太祖十六年的執政生涯裡,他從未放棄過收復幽雲十六州的理想,更是精心為這一仗做足準備。除了發展經濟儲存軍糧外,他還特設了“封樁庫”,每年拼命往裡存錢,專用於收復幽雲十六州。以《續資治通鑑》裡趙匡胤的話說:等攢足了這筆錢,就跟契丹先禮後兵,先拿這錢去贖幽雲十六州,如果契丹不答應,就用這錢打造精兵,打到契丹滾蛋為止。

    當然,別看宋太祖有“贖”的念頭,但他更明白,這事兒更要立足於戰。所以他更煞費苦心的,就是打造一支戰鬥力強悍的大宋禁軍。從登基之後,他就對後周留下來的禁軍部隊,進行空前整頓,不但大批老弱被裁撤,更全國海選,精挑出一批強壯好兵,然後透過嚴格的紀律訓練,終於打造出一支戰鬥力直線上漲的鐵血勁旅。一百多年後被打的偏安東南的南宋文臣們,就曾對趙匡胤時代的鐵軍心馳神往:“兵鋒所向,如雷如霆,如摧枯,如破竹,無不隕滅者”。

    就連當時威震東北亞,五代年間常如“旅遊”般南下劫掠的契丹鐵騎,也嚐到了北宋禁軍的厲害。公元970年的定州大戰上,北宋名將田欽祚率領三千禁軍,死磕契丹六萬精銳,硬是在獵獵寒風裡殺得契丹大軍傷亡慘重。“三千打六萬”的強悍表現,頓時震驚契丹朝堂。驚得契丹人憋下一口氣,暫時與趙匡胤修好。北宋王朝“先南後北”一統天下的和平環境,就是這些鐵血將士們奮勇打出來的。

    而且,哪怕暫時對契丹和平,為了收復幽雲十六州大計,宋太祖在有生之年裡,也早早給契丹挖坑:以《皇宋通鑑紀事長編》記載:宋太祖對北漢的戰爭裡,就把契丹算計進去,每次打到北漢都城太原城下,就故意只圍不打,引得契丹匆忙來救援後,再大搖大擺退兵,就這麼來來回回,活活把契丹累趴下,給未來出兵幽雲十六州,創造最好條件。

    可以說,到了宋太祖趙匡胤晚年時,隨著北宋平定南方各地,以及大宋經濟軍事的高速發展,當時的北宋,對契丹已經形成了戰略和戰鬥力的壓倒優勢,倘若宋太祖能夠多幾年壽數,收復幽雲十六州,本該是大宋順利成章完成的功業。

    可是,隨著宋太祖的去世,繼位的宋太宗,卻完全沒有宋太祖的謀略,他登基後先是摧枯拉朽滅掉北漢,把宋太祖生前苦心制定的“疲敵”戰略完全打亂,然後不顧部隊鞍馬勞頓,緊接著對幽雲十六州展開徵討,雖然宋軍憑著強悍戰力痛打遼軍,可宋太宗拙劣的瞎指揮,卻硬是叫戰略失誤的宋軍,落得被契丹反敗為勝。高粱河的慘敗與雍熙北伐的大敗,生生斷送了宋太祖留下的精銳部隊,更斷送了,大宋國家崛起的重要期望。

    參考資料:《續資治通鑑長編》、《宋史》、《皇宋通鑑紀事長編》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大暑之後該怎麼養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