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史海尋蹤
-
2 # 曹老師xixi
“不和親不納貢,不稱臣,不割地,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這句話不僅是明朝皇帝執政的標準,也是後人對明朝這個朝代氣節的總結與肯定。
但是實際上要做到這樣非常難,明朝的昏君也非常多,因此這句話在明朝大部分時間段都是沒有實現的。我以下一一簡述。
一、不和親不納貢
準確的講這句話確實沒有錯,明朝確實是沒有漢唐之和親,沒有兩宋之納貢,除了成祖那時候實力強大的時候暴揍北方,往後北方的少數民族又開始強大了起來,這個時候明朝實際上對邊疆實行政策是撫賞政策,意思就是主動送錢送糧,你只要別鬧事,一切都好說,和親納貢從原來的被動成為的主動,這樣實際上也可以講保住的大明的顏面,但這樣的弊端就是,只要少數民族的要求一點不滿足,就要和你明朝開幹。本質上並沒有改變和親納貢的性質。
二、不稱臣不割地
不稱臣確實不假,但是中國那麼多朝代,大統一王朝也不止你一個不稱臣吧,這點沒有什麼炫耀的,不割地就比較可笑了,網上流傳一句話叫做“不割地也不賠款,你來佔了我不管,河套送給蒙古人,敦煌陷於胡塵中。”。如果不割地,大明近1000萬疆土後期咋就300萬了呢?
三、天子守國門
這點首先講,定都北京,主要原因不是守國門,而是由於北京是朱棣的勢力範圍,在實際中確實也起到了天子守國門的作用。但是嚴格的講北京是國門嗎?北京是一線戰場嗎?和瓦剌打仗的時候,北京要是國門,英宗還跑那麼遠嗎?和後金打的時候,北京要是國門,皇太極還要打寧錦防線嗎?要講北京保衛戰是守國門,那是敵人打到了你都城下,那日本侵華入侵南京,那還是守國門呢?如果明朝叫天子守國門,那英法聯軍海陸入侵北京,清朝也是守國門來著。
四、君王死社稷
明朝君王真正死社稷的有幾個?嚴格的講只有一個崇禎是死在社稷上的,明朝其他的皇帝要麼是快活的病逝,要麼就是嗑藥去世,而南明的那些皇帝,也是被追的無路可跑了才死的,如果這樣算死社稷,那歷史中死社稷的帝王多著去了。魏帝曹髦,宋代崖山,哪個死的不壯烈。
但是無論實際有沒有做到,明朝確實無疑是中國古代歷史中重要的一個朝代,他有他的亮點,他有他的缺點,現在由於NC明粉太多,天天拿這句話當標籤,把明朝吹上了天,否定其他朝代的一切,對明朝的問題視而不見,讓人覺得有點反感,但是客觀的來看,如果皇帝沒那麼奇葩,明朝確實是個偉大朝代。
-
3 # 小川說史
首先要明確一點,這句話出自清史專家閻崇年之口,最初是閻崇年用來吹捧崇禎帝的,可是後來被人把這句話無限擴大,變成明朝整個王朝的批語,那麼這條批語是否屬實呢?
一、不和親、不納貢
這個問題的焦點主要糾結於和親納貢是否屈辱,漢朝初年用和親納貢換來的是漢武帝的開疆拓土,唐朝用和親換來了邊疆的安寧,那麼漢唐的和親能夠說他是屈辱的嗎?同理北宋與遼國和西夏的歲幣和南宋與金國的歲幣,這樣的納貢能夠叫做榮譽嗎?返回頭再說明朝,明朝的不和親不納貢是根本沒有納貢和親的條件。
明朝是推翻蒙古人建立的元朝而建立的,明朝皇室與蒙古貴族之間有著無法調節的矛盾。明朝作為勝利者,去和失敗者和親,第一、面子上過不去。第二、明朝是打著驅除韃虜,恢復中華的口號的名義號召人民,發動起義,建立的明朝,連明太祖朱元璋的名字的意思都是誅滅元朝的利器,明朝如果和蒙古和親自己的存在的法理就會受到質疑,而如果明朝皇帝真的打算和蒙古和親,那麼一定會被明朝的文官們噴死。
二、不割地,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
明朝確實是沒有割讓過一寸領土,但是卻主動或被動放棄過大片領土。從戰略眼光來說明太祖朱元璋無疑是最高的,在北部邊境設定了多個衛所,用於抵禦蒙古的入侵。但是隨著朱棣的即位北部邊境的防禦大幅下降,尤其是原屬於朱棣和寧王的防區被徹底放棄,朱棣雖然經過5次北伐暫時遏制了蒙古的攻勢,但卻極大地國力,使得即位的宣德皇帝不得不實施戰略收縮,從安南撤軍、撤銷奴兒干都司,減少國家開銷,但是這時候的北京確已經成為抵抗蒙古的最前沿了。
隨著正統14年的土木堡之變,明朝精銳大軍及優秀的武將班底化為泡影。明朝從此以後在戰略上不得不由前期對蒙古的攻勢轉為守勢,邊境地區的領土繼續喪失,蒙古多次深入中原內地,東南倭寇長驅直入,這就是所謂的天子守國門?之後明朝的疆域長期保持在350萬平方公里左右。
到了崇禎時期,明朝西北有李自成,西南有張獻忠,東北地區有新崛起的清朝,這時候明朝連350萬平方公里左右的領土都不保了,可以說這時候的崇禎完全是在被迫的情況下不得不親自守護大明的國門,可是最後也沒守住。
回答完畢。
-
4 # 這些歷史要讀
實際上,這句話裡面的所有內容,明朝都在表面上做到了,不然也不會這麼多人吹捧。但如果我們進一步去了解明朝,其實也不見得真如這句話說的那般硬朗剛強,那般盛世輝煌。
所謂“無漢唐之和親,無兩宋之歲幣”,這便是“不和親,不納貢;不稱臣,不割地”的最好詮釋。那麼,明朝為何能做到連強大的漢唐時代都做不到的事呢,原因只有一個,就是起點高!
明朝從某種意義上來講,算是一個“高開低走”的王朝。和漢唐開國不同,明朝從立國時起便傲視天下。當年,在朱元璋“驅除韃虜,恢復中華”的號召下,漢民族在偉大的“復國戰爭”一舉擊敗了曾橫掃亞歐大陸無敵手的蒙元帝國,實現了“日月重開大宋天”的偉業。
之後,明軍又在徐達、藍玉等名將的率領下,多次深入草原,暴揍蒙元,打得自兩宋以來便長期壓制中原漢族的草原民族毫無還手之力。
如此強大的戰力和氣場,是漢唐立國之初都不曾有過的。須知道,即便是強大的唐朝,在立國之初也一度向突厥稱臣長達10餘年。因此,“不和親,不納貢;不稱臣”這些明朝都做到了。
但“不割地”這就說不過去了,這句話一般對照的吐槽物件是清朝。因為自近代以來,腐朽的清政府一再喪權辱國,一再割讓國土,自然不會給後人留下什麼好印象。然而,明朝在這方面難道就做得比清朝好嗎?如果我們對比一下明朝強盛時期和明末時期的疆域圖,就會發現明朝的失地情況遠比清朝嚴重。到明朝末年,明朝實際上只能控制漢地十八省了,總面積只剩380萬平方公里左右,大致相當於清末的三分之一。
因此,明朝後期的割地更嚴重,只是沒有像清朝那樣被迫簽訂諸多不平等條約而已。實際上,明朝雖然嘴上不承認並且鄙視滿清,而且還整天嚷嚷著收復遼東,但行動上卻相當的老實,直接放棄了。
至於“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前半句就有點扯了。我們不能把遷都北京就等同於“天子守國門”,畢竟北京城在明朝強盛時期可不是國門,只是後來國力衰退了,才讓京師北京淪為“邊境要塞”。
不過“君王死社稷”這句話還是值得感慨的,畢竟崇禎最後的勇氣和氣節,值得後世敬重。但這也不是明朝的專屬,過去也不乏為社稷而死的君王,像金哀宗、梁末帝等等......
總的來說,明朝還是值得後世所敬仰的一個王朝,而作為漢民族最後一個大一統王朝,明朝的覆滅也著實讓人感到無比的傷感和萬般的無奈。但過分的拔高和吹捧明朝,卻也是不要得的!
-
5 # 青藍長卿海薄天
我雖對明相對清好感太多!但君王死社稷我非常不贊同!他一死百了,留下億萬百姓受難,罪過很大,究原因還是無能!說明亡於萬曆,至少從接班人選擇上說確亡於萬曆!!因此大明最後三個皇帝實在不堪責任!反過了萬人罵的慈禧卻強於明未兩皇帝
-
6 # 觀滄海GCH
難道不是嗎?
歷史嚴肅!
不容隨意藏否。
更不能惡意篡改抹黑
任何一個朝代
都有其值得肯定和學習的一面
咱們是華人
如果等這些個專門黑歷史的
把一個個朝代
都黑完了
你也懵了糊塗了頭暈了
不知道自己從哪裡來
不知道自己的祖宗是怎麼樣子的
基本上也就完完了
^O^
國有史,族有譜,家有訓。
代代傳承延續。
才能生生不息。
^O^
頭腦清醒一點
把這些個專門黑中國歷史的
垃圾二貨漢奸叛徒
一起幹掉
-
7 # 快樂一生152680071
明朝一直就比當時的周邊要強大,明是亡與內亂。就算是南明剛開始也不差,是他們自己玩死的。如果不是闖王,明朝還是能夠抵擋住金。只要能有效抵住,並度過那個災荒年月,可能明朝根本沒有那麼快玩完。就要直接跟西方進行強有力的對抗了。只是畢竟明朝後期佔據的地方沒有清朝大,到現在可能我們控制的地方就小的多了。
-
8 # 聽歷史說話
“不和親,不納貢,不稱臣,不割地”這是很多人喜歡明朝的一個很重要的原因。相較於漢朝時對匈奴的和親求和政策,宋朝向遼金的納貢稱臣,甚至是割地求和,明朝的這些做法無疑能夠鼓舞人心,激勵了很多人的那種自豪感。而據史料記載,崇禎帝自縊於煤山的一顆歪脖子樹上,從此“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又成了明朝的一大佳話,被很多人推崇。今天就來給大家說道說道。
朱元璋時期朱元璋建立明朝以後,直接派人打到了元大都,把元朝統治者從大都趕了出去,從此這個馬背上的民族結束了對中原地區長達八十多年的統治,只能再次退居關外。而且之後朱元璋也數次出兵北漠,把元朝的殘餘勢力打的很沒有脾氣。
並且他又在北方防線構築了九邊,派重兵進行把守,幾乎是杜絕了北元再次進犯的可能性。這一時期朱元璋對待元朝的政策是一貫的鐵血和敵對,不把他們打趴下絕不善罷甘休。多年的宿敵本就是你死我活,你說硬氣不硬氣。
朱棣時期朱棣當了皇帝以後,繼承了他爹的鐵血政策,對待元朝的殘餘勢力更是好不心慈手軟,真的是把他們往死裡整。他自己整頓大軍,御駕親征,五次出擊北漠,把北元打的幾乎是潰不成軍,那真的叫一個慘啊。
他還遷都北京,從他以後幾乎歷代皇帝都待在北京,親自守衛明朝的北大門,這也是“天子守國門”這句話的最好的證明。
朱祁鎮時期明英宗朱祁鎮,相較於他的祖輩其實有點窩囊。他帶兵去打韃靼,也就是蒙古族分裂之後的一個部落,還是在自己的地盤上,幾十萬大軍被人消滅的一乾二淨,他也成了明朝建國以來第一個被俘虜的皇帝。不過他也不是個孬種,據說在敵軍軍營裡面的時候,他表現的氣宇軒昂,絲毫沒有丟了一個天朝大國的皇帝應有的儀態。最後他被送回國的時候,也先還親自送他,並且跟他依依惜別,很多人有感於他的魅力,還不捨得他離開。
回到正題,他被俘以後,國內經歷短暫的慌亂之後,很快就拿出了對策。最後以兵部右侍郎于謙為首,堅決保衛國都,與韃靼血戰到底,皇帝在他們手中又怎麼樣,王室人口那麼多,再立一個就是,但是國都只有一個,堅決不能丟。最後兩軍交戰於北京城下,完勝韃靼。多麼的硬氣!
朱由檢時期這個時候,大明朝的敵人變成了建州女真部落。而且由於各種因素,這個時候基本上已經變成了敵強我弱,光是防守明朝就已經很難做到了。要是放到宋朝,估計求和信早早的就送到了努爾哈赤的軍營。可是這是在大明朝,他朱由檢不會允許求和這種事情發生,他也決不允許自己的土地被別人佔去。
即使早期與努爾哈赤的幾次戰爭都失敗了,但是朱由檢仍然堅持屢敗屢戰,即使賭上自己的身家性命又能怎樣。最後國都被迫之際,雖說兵臨城下的並不是努爾哈赤,但是他決不允許自己棄城而逃,這諾大的北京城就是他的葬身之地。
朱由檢用自己的性命,告訴了我們,大明朝的皇帝堅決不和親,不納貢,不稱臣,不割地,大明朝從來都是“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
-
9 # 方圓論壇
首先“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從朱棣提出了文死諫,武死戰,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之後,朱棣把首都從南京搬到了北京。原因很簡單,在歷朝歷代中原都會受到來自北方遊牧民族的侵擾。朱棣遷都就是為了讓之後的皇帝有危機感。從而使得他們保持鬥志不要懈怠,時時刻刻提醒自己身邊還有不少危險。雖然在和北方遊牧民族的戰爭中也有過很多失敗,但是沒有任何一個皇帝有逃回南京的想法。即使明朝末年李自成攻破北京城之後,原本崇禎皇帝是有機會逃到南京繼續對抗李自成的。但他沒有那麼做,最終他選擇了自殺。從另一方面來看,這也體現出了一種“城在人在,城亡人亡”的意味。
細想一下歷史上明朝還真沒有過割地,和親,稱臣的事情發生過。很多人認為的強大的漢朝,從漢高祖劉邦到漢景帝劉啟,連續六任帝王一直在對匈奴和親納貢。這不得不說是一個恥辱。直到漢武帝時期才斷絕了這一現象,開始使用武力征討匈奴。而中國最後一個封建王朝清朝,這就更不用說了,雖然清朝對於中國來說也是貢獻頗大的。但是清朝末期的皇帝確實一個比一個沒骨氣。割地,賠款,納貢。能做的都做。而且諂媚西方國家實在令人作嘔。
而明朝時期雖然也有過許多屈辱的戰敗經歷。但是從沒有過接受割地賠款,和親納貢的舉動。最典型的就是明英宗。明英宗時期蒙古想明朝索要財物,但是被明英宗拒絕了。後來明英宗率軍親征蒙古,雖然土木堡之變戰敗被俘,但是寧死也絕不接受割地納貢。後來明朝甚至令立新君打破了蒙古的訛詐。雖然明朝戰敗了很恥辱。但是他們很有骨氣。雖然敗了,但是絕不納貢。說明朝有骨氣相信沒有誰反對吧。
明朝末期李自成攻破北京城結束了明朝的統治地位。而崇禎皇帝拒絕逃亡選擇自殺殉國。而北京城明朝官吏十之八九也都在北京城破之後自殺身亡。皇親國戚自殺超過一百餘家。崇禎的皇后嬪妃等均自殺殉國。令北京城進士生員有上千家自殺殉國。從這裡也可以看出明朝雖亡,但依舊保留了一絲尊嚴。
-
10 # 多讀書有好處
首先啊從表面看大家都知道是這樣但是一樣樣分析就會發現其中並不是表面那樣的。
先來說天子守國門,明朝開始的時候大家都知道建都南京,是朱棣遷都的北京,他遷都北京是不是全為了天子守國門呢?在我看來,肯定不是的,至於遷都北京什麼加強北方控制這樣的修飾我就不說了歷史書上一堆;遷都北京其他原因第一,他認為北京是他的龍興之地根基穩固,而南京實力薄弱。第二北京是居中之地,交通便利古代交通不便,四方入貢,道里均勻,為聯通九州八方,都城位置宜居天下之中。盛明疆土,北到黑龍江入海口和庫頁島(今薩哈林島),南達曾母暗沙,北京的地理 位置,約略南北居中。那時候沒有汽車、飛機、高鐵,交通主要靠陸運和水運——京杭大運河貫通海河、黃河、淮河、長江、錢塘江五條大江河,北京則為這條大運 河的起點。第三靖難之役使朱棣失去南方民心“靖難之役”是叔叔造侄子的反,和玄武門之變無異。為了鞏固地位,朱棣在打下南京後對建文帝的大臣進行殘酷的屠殺,是謂“瓜蔓抄”,同事嘉獎“靖難”功臣。這樣的屠殺與封賞雖然震懾了建文帝的人,同時也失去了南方士族的擁戴。加上常年在北平生活,不適應南京的生活。建文帝也隨時可能回來,自己隨時可能會完蛋,同事北方蒙古還不老實,這一切的一切都促使朱棣儘快遷都回到熟悉的北方,更何況他還誅了方孝孺十族多少南方讀書人對他不滿。
其次君王死社稷,君王死社稷,這句話出處是遠在兩千多年前的春秋時代,“君王死社稷”這句話出自《禮記》 ,很多人認為這句話源自明朝,其實不是。《禮記·曲禮》原句是:“國君死社稷,大夫死眾,士死制 。”意思是國君應當為保衛社稷而死,大夫應當率領民眾保衛國家,直到自己戰死,士人應當為法制所規定的衛國責任而死 。像這樣君主為國家而死,堅決抵抗敵人,誓死不投降,是一種有著強烈的民族氣節的殉國方式。那麼我們再來看明朝哪些皇帝有君王死社稷的機會呢?
一個個來首先建文帝朱允炆,很顯然史書沒有他死社稷的記載,他個人王朝覆滅他自己則是失蹤了。第二個有這個機會的是明英宗朱祁鎮,土木堡之變明英宗朱祁鎮北征瓦剌兵敗,皇帝被俘。兵部尚書鄺埜、戶部尚書王佐等大臣戰死的情況下,他還是沒有為社稷而死。所以說北明真符合君王死社稷的也就明思宗朱由檢也就是崇禎了。
至於不稱臣不和親不納貢更是不切實際的一位網友做過一首打油詩你明不稱臣,河套送給蒙古人。你明不和親,也先立祠裱一新。你明不納貢,敦煌陷於胡塵中。你明不割地,咸鏡兩道歸高麗。你明天子守國門,滿清過青徐,諸官免送,你明君王死社稷,祁鎮回京師,于謙伏誅。你明思想自由,高啟寫詩被腰斬。你明對外開放,重八片板不下海。你明慈悲為懷,餓殍為何要造反。你明一統西東,良民腦袋當軍功。你明拯救漢人,屠完蘇州屠東昌。你明驅除韃虜,曾詔天下禁吃豬。你明光復華夏,稅重前元好幾倍。你明偉大正義,忠臣女眷成官妓。
所以說 歷史不忍細看
回覆列表
此話雖是後人所編撰,但依幾代明皇表現,並非虛言。你可以說明朝的皇帝昏庸、怠政、奇葩甚至無能,但不可以說明代的皇帝沒有節操,說他們沒種。
明成祖朱棣曾說過一句話:“我朝國勢之尊,超邁前古,馭北虜西番南島西洋諸夷,無漢之和親,唐之結盟,宋之納歲薄幣,亦無兄弟敵國之禮。”此話雖有給自己貼金之嫌,但也基本符合事實。
朱棣曾被朱元璋封王燕地,篡位後總是覺得南京不自在,於是又回到原來的封地北平,並定都於此。北平雖距離當時主要外敵,蒙古殘餘勢力較近,但也並非國門那麼誇張,中間還隔著重鎮山海關,後來隨著經營邊防,京師更加算不上國門了,但畢竟是離邊境不很遠,故有天子守國門之說。
確實明朝只有戰死的皇帝,沒一位投降的皇帝,即使土木堡明英宗被瓦剌所俘,也沒有投降。確如朱棣所說,和親納貢割地之類的事,終其明朝也沒有出現過,大明對於四方蠻夷的態度從來就具有高高在上的先天優越感。
至於天子死社稷,是說的明崇禎,李闖軍攻破北京城,於煤山自縊,寧死不降。
然而如此有骨氣的朝代,讚的人不多,貶的人不少,而發生過和親結盟之事的漢唐卻廣為世人稱頌呢?漢唐和親只是權宜,以小的代價換取最大的利益,只是暫時的退讓,要不怎會有漢武帝驅逐匈奴於漠北,唐貞觀、開元之盛象呢?
能伸能屈,施政者的格局、水平,換來國家的安定強盛,百姓的安寧。而寧折不彎的明朝皇帝們,除了挺著高傲的頭顱,治國理政撫民上,可圈可點之處甚寥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