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泌陽王大叔
-
2 # 半支粉筆
“孩子還小”是一些家長嬌慣縱容孩子的口頭禪,也是不負責任家長對待孩子的萬金油。在家庭教育中,“孩子還小”危害巨大,是孕育熊孩子的溫床。
以“孩子還小”來敷衍塞責,會給孩子的無法無天,屢教不改找到合理的藉口。讓孩子從小就沒有規則意識,沒有了底線意識,做事隨心所欲,飛揚跋扈,缺乏敬畏感,長大之後,孩子就會觸碰道德底線,甚至違反法律法規,孩子仍然不自知,安之若怡。
這樣的教育方法,教育出來的孩子,往往沒有擔當,不負責任,做錯了事,習慣找藉口,找理由,自以為是,不善於人際交往。沒有團隊精神,缺乏合作意識,以自我為中心,驕傲自大。
總之,“孩子還小”,不利於孩子將來的發展,從小看大,三歲到老,教育要及早。
-
3 # 教培行業於盼
“孩子還小”“他還是個孩子”……
家長也還小嗎?
常見事件依靠孩子還小,為孩子的過錯推卸責任的事件,不管是否真多如網上看到的那麼多,但在生活中確實存在。
我嘗試搜尋一下熊孩子化車,除了看到決賠償苦了父母以外,看到最多的就是以孩子還小為藉口企圖推脫責任多。
產生原因把孩子還小掛在嘴邊的家長,也是平時善於推脫責任不負責任的家長。孩子是父母的鏡子,有一個這樣的孩子,必然有一個這樣父母。解決孩子問題,更應該從孩子父母的教育入手。
如此能培養什麼樣的孩子成天以孩子還小為藉口包庇的孩子,在未來肯定是一個說有事情都愛找藉口的人,同時他們會仗著藉口為所欲為,最終被社會狠狠的教訓一頓。同時他們也是那種家裡龍的型別。最後孩子受苦一輩子。
如果對方這麼說,我們怎麼回擊“你孩子還小,你還是孩子嗎?”
“我不跟孩子一般見識,但是你是監護人,咱倆得說說。”
-
4 # 胡老師的幼兒課堂
對於這個話題,我來說一下我的親身經歷,就來講一講孩子吃飯習慣養成方面吧。
我女兒在一歲多的時候,胃口不好,有點厭食,有一段時間一吃飯剛上桌子就鬧著說吃飽了,不吃了。然後午睡和晚上睡覺前就喝點牛奶,我覺得就喝點牛奶不吃點飯、菜什麼的營養肯定不夠,去體檢時醫生也說孩子身高還行,但體重太偏輕了,幾個月了一點都沒長重。
然後我開始對她採取了一些措施,首先,我是先和婆婆和老公溝透過,我說孩子不吃飯是不行的,這麼瘦,營養都跟不上。我現在開始要規定她吃飯,會採取一些措施,你們看同不同意我的做法。婆婆和老公都說既然為了孩子,肯定支援。
第二天中午吃飯,我先給孩子打了小小一坨飯,在飯裡放了一些切碎的肉粒和蔬菜粒。合起來有小半碗。家裡人都坐上桌了,我說,好吧,寶貝,我們開始吃飯吧,孩子坐了一分鐘的樣子,拿著勺子,也沒吃就說要下去了。我說“不可以,要把自己碗裡的飯吃完了給我檢查碗碗乾淨了才可以下去,我們都是這樣的。”然後孩子就看著奶奶,奶奶說聽媽媽的話,趕緊吃,爸爸也說聽媽媽的。然後孩子就開始拿著自己小玩具玩,還是沒吃飯。奶奶爸爸都吃完飯了下桌子了。孩子看見他們都下桌子了就準備跟著下,我不允許,把她手裡玩具拿了,繼續等她吃飯,她不吃,喂她也不張口。我說既然不要媽媽喂媽媽也就下桌了。你自己吃。女兒哇的一聲就哭了。我說哭是沒用的,必須吃完再下來。
女兒哭了幾分鐘了,奶奶起身準備去抱她,說吃不完就算了。我說不行,奶奶說“大夏天的,孩子哭那麼厲害,一身都是汗水,不吃就算了嘛。她還小,這樣做不行”我說不行,如果第一次就失敗,以後更不好教育了。然後老公也開始說我:“她才1歲多,這樣教育太嚴厲了,她都懂不起,大點再說”我說:“既然你們都同意我的做法,那你們就先不要管,我有我的辦法”過了一會兒我對女兒說“你先不哭了,媽媽來抱你,一下女兒就沒哭了。就往我身上蹭,就準備要下,我說下去可以,但是要把碗裡的飯吃完,孩子又開始哭,我說你要哭,我就不抱你,孩子沒哭了。我就開始和女兒說,這個飯飯這麼少,吃幾口就吃完了。媽媽餵你,最終,那小半碗飯是吃進肚子了。孩子也哭累了,吃完飯下來一下就睡著了。
這樣過了幾天,孩子依舊沒次吃飯就哭,我就是不讓下,老公和婆婆都發脾氣了。說不繼續了。不吃就算了。我說那我還要不要繼續管,老公說:“現在不用管了,大點再說”我說好“那我不管了”之後的幾天孩子又開始像最之前一樣,一上桌子坐下來之後就遛進爸爸懷裡,然後就從爸爸懷裡遛下去玩玩具了。我不說話。這段時間我除了沒管孩子的飲食,其他關於孩子的一切我也不管。任由發展。過了一個星期的樣子,女兒似乎多了很多爛脾氣。有一次女兒發脾氣,老公說她,她反而無視她爸爸,老公對我說:“你女兒這個樣子,你管不管呀”我說:“我不管,你們不是說她小,不懂事嗎?任由發展吧”老公坐我旁邊說:“哎呀,你也太認真了,我隨便說說的嘛,該管還是要管,但是不要太嚴厲了”我說:“我要管你們就不要插嘴,要嘛我就不管,你不要管我是用什麼方法,我可不是隨便說說”老公說,那好吧,你管吧,還讓奶奶也配合我一起。
之後的一段時間裡,我依舊規定孩子吃飯時不能拿玩具,必須上桌把自己碗裡的飯吃完才能下,而且必須在大人都吃完了就必須吃完,吃不完就收了。但是到下一次吃飯的這段時間裡不允許吃任何東西(包括牛奶)有次沒到飯點孩子就餓的不行了。鬧著要吃東西,她奶奶準備給,被我制止了。然後到了飯點才吃飯,結果吃了兩個半碗的飯。
從那以後,老公和婆婆都很支援我,孩子有無理要求時他們會讓孩子來問我。我同意就可以,我沒同意就不可以。
直到現在孩子4歲了。吃飯依舊是這個規矩,哪怕是去別人家做客,看到其他孩子飯不吃完就下桌了。或者看著大人拿著一碗飯跟著孩子追著餵飯的時候,她都不會跟著下桌,知道要把飯吃完才能下,有時因為吃飯乖,我會滿足她的一些小小要求作為獎勵。
所以就別再把什麼孩子太小的話掛嘴邊了。孩子的好習慣是從小養成的,不是說大了就會了。大了就不好糾正了。
-
5 # 荷水清圓
“孩子還小”這句話,既可以看作一種藉口,又可以看作一種逃避,又可以看作一種不負責任,又可以看作一種寬慰,還可以看作一種努力。這句話體現了家長的百種心態。
孩子還小,這是事實,但不能拿這句話當作萬能。
孩子小,犯了錯,做了錯事,有他不懂事、不知理、不經事的原因。但事情出了,不能老是把這句話念叨,而是要把這就話當作一種鞭策自己、反省自己、調動自己、督促自己、責令自己儘快改變孩子,再次出現同一種錯誤的宣言和口號,這才是家長應該做到的。
孩子在小的時候,如果犯一種錯誤,就用這句話搪塞,那始終沒有讓孩子意識到自己錯在哪裡,久而久之,就會把錯誤累積,“勿以惡小而為之”。
孩子小,犯錯誤不可怕,主要是給孩子指出,錯誤是什麼,錯的地方,怎樣改就不是錯,這次錯可以怎麼調整,錯誤給別人帶來哪些傷害,自己被別人犯這種錯誤時,自己會怎麼想。
如果家長想到這些,說明你是合格的,也是稱職的,更是對自己的孩子和別人負責任的。可以說,生活在這樣的環境下的孩子,這輩子會有無限的收穫,也能夠從父母那裡得到更多的幸福。
至於,熊孩子需要父母做榜樣,你要求他改掉什麼,那先看看你在這樣乾沒有,如果你都在幹,那請你及時糾正,因為父母是孩子模仿的第一物件。
所以,熊孩子不可怕,怕的是,明知道孩子“熊在什麼地方”,而家長還在這樣做。
-
6 # 唐宋元明青花瓷
對於這個話題的回答,說一些自己的看法!
我認為我們在教育孩子的時候,還是不要以孩子還小來縱容孩子一些不好的生活及行為習慣!如果能夠在孩子小的時候給孩子創造一個好的行為習慣,在他的成長和成人都是有很好的幫助的。
在教育孩子的時候,我們不能把“孩子還小”這句話掛在嘴邊。大人是孩子的老師!以現在孩子的聰明才智,大人的生活習慣自己的孩子會很快的學習領會以及運用。舉一身邊的例子!大人說的一些口頭饞,孩子很快會學習應用;甚至有些還會反過來教育大人。
所以才有了現在的“熊孩子”,大人要以身作則。用言傳身教來培養孩子,讓他成人成才。讓大人自己不成為“熊家長”!
-
7 # 中國幼兒教育線上
幼兒教育是細節,家庭教育是基礎。孩子不是實驗品,幼兒教育,是不可逆的過程。
針對部分家長“孩子還小,”寬容與放縱,導致出現“熊孩子”,需要從以下幾個方面分析:
第一、幼兒教育的內涵。
幼兒常規教育主要包含以下兩個方面:
1、核心基礎人格的建立。
何謂人格?幼兒在社交環境社交過程中,所表現出的能力、情緒、需要、動機、興趣、態度、價值觀、氣質、性格和體質等方面的整合。
何謂核心基礎人格?個人認為在基於法律,遵從道德標準的情況下使個人在社交過程中和諧,被社交環境所接受和認可的人格就是核心人格。
如基本的社交手段、文明禮儀等。
2、核心基礎知識技能的建立。
核心基礎知識技能:在成長過程中所學習的社會所必須要掌握的基礎知識技能。如數字、文字、語言等。
先成人,後成材。核心基礎人格建立,高於核心基礎知識技能建立。
第二、“孩子小”觀念的誤區:無辜的“熊孩子”。
人之初,性本善,孩子是一張白紙,為何會變成“熊孩子”?
1、“三歲看大,七歲看老”
常有人說孩子“三歲看大,七歲看老”,是有科學理論依據的。
三歲前,幼兒腦域未發育成熟,未具備資料分析判斷能力,此時孩子表現的非常聽話,你怎麼說,他怎麼做。幼兒良好的指令回執能力,專注力,規則意識等,行為規範就是在此時期建立,我把此時期叫做幼兒的行為“資訊輸入期”。此時,幼兒教育多體現於家庭教育。
三歲後,隨著大腦的發育發展,幼兒具備了分析能力,可以在腦域中調取之前輸入的行為規範資訊並在同類事物中形成自己正確判斷與分析,此時,是建立幼兒良好三觀的的時期,這個時期孩子多半表現出強烈的求知慾,每天不斷的追著家長老師問“為什麼”,那麼這個階段也就是幼兒核心人格的建立期。在這個階段,良好的引導,就能建立孩子健全的核心人格。我把這個時期的叫做“資訊調取分析執行期”
很多的青少年犯罪案例走訪結果表明,孩子小不教育,孩子大了後行為習慣、三觀等已經定型,很多家長意識到問題的時候,發現已經無法扭轉和挽回了。在孩童跳樓自殘多發的今天,幼兒心理問題成為我們討論的重點,我們在討論“心靈健康成長”這個問題的時候,就不得不提到“叛逆期”。在三歲時,無數家長頭痛,說孩子開始有了人生的第一個叛逆期。所謂叛逆期,只是我們之前的家庭教育細節未落實到位。每一個無論是三歲的叛逆期還是11-14歲的青春叛逆期,其實都只是我們的教育點與幼兒認知的衝突。
2、“孩子小不懂事”與“孩子長大叛逆不聽話”
“孩子小不懂事”之後還有一句話:“孩子長大叛逆不聽話”
舉例說明:一個幼兒,在三歲前,扇了自己媽媽的臉一巴掌。此刻大部分家長就出現了一個誤區,叫做“孩子小,不懂事。”
三歲前寶寶扇媽媽左邊臉,媽媽笑著把右邊臉湊過去給他扇。三歲後,寶寶進幼兒園了,不斷攻擊其他孩子,老師每天都在請家長。回家後媽媽生氣的告訴孩子,不能打人,這是不對的,孩子懵了。
寶寶的心理活動是:三歲前我打你你在笑,還說我好可愛,力氣好大,真棒!現在你告訴我不能打人,打人是不對的?
幼兒在三歲前資訊輸入期,輸入的資訊是打人是被允許的,那麼在三歲後,他在調取資訊分析判斷時,必然就是,打人被允許的。
但是三歲後,他被要求不打人,出現了跟家長要求不同的行為和思維。孩子懵了:為什麼?之前表揚“孩子小,不懂事”,甚至還表揚孩子力氣大,現在說“孩子不聽話叛逆”,明明打人是不對的,孩子為什麼還打?
此刻的叛逆期,這只是家長在為自己的“孩子小,不懂事”,未教育而承擔後果。不是孩子叛逆,是因為家長要求變了。所以,“熊孩子”是無辜的。
第三、導致“熊孩子”現象必然出現的原因:
每個“熊孩子”背後都有個“熊父母”。
“熊孩子”現象的出現是基於中國特殊國情、社會背景、家庭背景下所出現的必然現象:
1、“熊孩子”現象出現的歷史背景:
“獨生子女”政策的“後遺症”
在特殊時期的獨生子女政策實行,在一定程度上,把家長的時間精力以及關注度,全部集中在一個孩子身上,造成了上一代的嬌生慣養與專橫霸道自私。
常常在幼兒教育過程中,我們都會提到“保護過度”、“超前滿足”。
“保護過度”、“超前滿足”早就了我們現在社會所說的熊孩子。
然而,在“獨生子女”政策的大環境下,就有著天然的社會家庭環境,把所有的一切,全部給了唯一的孩子,家長大部分不會教育,這是常態,所以,在獨生子女時代,就出現了很多的“熊孩子”“媽寶”等,現在這些孩子長大了,就成為了我們常常說的“熊家長”。
其實“熊家長”只是熊孩子長大了而已。
就在昨天,都有一位奶奶在聽我講座的過程中發言,說孫子不能獨立,自理能力差,問我怎麼解決。
我就問他:父親在做什麼,是不是很忙?
奶奶的回答是:父親還在家裡玩。沒有工作,自己當時太慣了。
我就問:父親多大了?
奶奶的回答是:快四十了。
所以,熊孩子,長大了!家長本身的自私、狂妄、自以為是、唯我獨尊,言傳身教的“熊”氣質,成為一種家庭氛圍和社會現象。我們會發現,孩子好教,家長難改!
2、導致“熊孩子”現象出現的社會、家庭因素。
作為幼教工作者,壓力很大,因為,現在的幼兒教育工作者很可能面臨的是需要教育兩代人。
然而在幼兒教育領域中,影響幼兒的三個環境因素:家庭環境、教育環境、社會環境。
在這三大環境中,老師只佔一個,其餘兩個都與家長有關,所以,這是現今社會幼兒教育的難重點。
家長不懂教育是常態,非專業的人不懂可以理解,現在出現的問題是:家長對幼兒教育不專業,還因為自己是“熊家長”,自以為是,要干預專業的幼兒教育工作者,導致幼兒教育工作的開展阻力重重。
第四、解決“熊孩子”問題的策略。
1、大力開展家長教育工作。
加大宣講力度,以案例等形式深入淺出的進行家長課堂開設。為幼兒教育提供良好的土壤,大部分的家長不專業,但是,明事理,不懂不可怕,不學才可怕。
2、規範育兒書籍出版。
市面上很多書籍,並非由幼兒教育方向專家出版,為了迎合家長焦慮和社會的快餐式習慣,是似而非弄出一些教育觀念和噱頭,誤導家長。正是這些噱頭,貌似有道理但是沒有任何科學依據的東西,導致很多家長,沒有系統學習,片面的理解,甚至是錯誤的理解其中的教育內涵,反而把其錯誤的觀點當作科學依據,來干預系統科學的幼兒教育工作。
3、制定社會標準和幼兒行為規範細則。
很多國家都有詳細的家庭教育法:在蘇聯時代,國外就出臺了家庭教育法,明確了監護人的監督、管教、保護未成年人的細則。對於幼兒不教育,幼兒違規,導致出現影響社會常規的,並不開展教育管教的監護人,進行處罰和強制學習,類似於家校的學習,要當父母,先得學習怎樣當父母,拿到證才能當監護人。
結語:
解決“熊孩子”現象的,找到問題出現的根源,先解決“熊家長”,每個家長都懂教育,那麼自然不會再出現“熊孩子”。
雖然現在社會對於幼兒教育充滿了挑剔與質疑,甚至很多不良的媒體在引導著負面的輿論導向,但是,世間以痛待我,我要報之以歌。
讓世界充滿善良與愛,讓所有錯誤育兒造成的悲劇不再發生,望所有教育工作者,不忘初心,不棄善良、不墮風骨、堅守底線,社會現象的病態,由我們來改變,記住,我們是:靈魂的工程師!
佛家有地藏王菩薩管教化眾生,曾發宏願:地獄不空,永不成佛!
如果別人叫你傻子,請記得有我和你一起堅持!世界錯了,我們就來改變世界!
我願化為照亮著世間的火焰,與諸君攜手:
自持彩練當空舞,不負人間一百年!
-
8 # 心理專家劉愛民
“孩子還小”,這句話從來就不是解決事情的萬金油,更可能成為縱容孩子發展成為所欲為、無法無天的人的致命信念。
2018年初,網路上曾熱傳一女孩治理熊孩子的經歷。講的是這個女孩親戚家的男孩,上四年級,突然從後背狠狠地推了這個女孩懷孕四個月的嫂子。當問到這個男孩為什麼要這樣做的時候,孩子竟然滿不在乎地說:“我看電視上孕婦摔了會流產,我就想看看推倒她會不會也流產。”結果這個熊孩子被這個女孩狠狠地揍了一頓,孩子從此不敢來女孩家。網友們對女孩的做法給予了幾乎是一邊倒的支援。
“孩子還小”這句話的潛臺詞是“孩子還小不懂事,等他長大了就懂了。”這個教育理念是不正確的,一味地遷就、溺愛孩子,只能把孩子推向黑暗的深淵。“孩子還小”既是對熊孩子錯誤行為的開脫和袒護,更是對熊孩子父母教育責任的迴避和忽視。
孩子出現錯誤行為是需要得到及時、適合的引導和教育的,必要的時候可以使用懲戒。發展心理學講,孩子3到6歲是性格、觀念、行為模式等形成的關鍵期,在這個時期,家長除了要滿足孩子合理的需要之外,還要有意識地對孩子不合理的需要堅定地說“不可以”,以及告訴他不可以的原因,讓孩子從小明白規範,懂得尊重他人。同時,在養育孩子的過程中,父母始終要以身教印證言傳。這樣,孩子長大以後,就會是一個遵守社會規則的自由人;否則,就會遭到社會規則的懲戒,到那個時候,對孩子的影響將會是慘痛、致命的。
回覆列表
每個熊孩子背後,必然有一個不負責任的熊家長!孩子都差不多,但在不同的家長的影響下,會變成乖寶寶和熊孩子兩種截然不同的人!“孩子還小”只是熊家長認為的,除了熊家長沒人會為熊孩子的錯誤買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