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經常喝巖茶的你,一般怎麼去形容這個巖韻的?
3
回覆列表
  • 1 # 清風明月慢慢熬

    鄙人才疏學淺,很難用文字語言準確形容,個人覺得巖韻應該是正巖山場獨特的氣息韻味,它不是一種可以準確說出來的味道,更像是一種感覺,但是在正巖茶湯之中,它又確實存在著。個人見解,不喜勿噴。

  • 2 # 艾文華

    不管是什麼茶,都有“韻味”一說。普洱茶有普洱韻,巖茶有巖韻。所謂“巖韻”,是指在喝茶時,人體口腔對茶湯的一種感受,如同“茶氣”一樣,不可多說。

  • 3 # 老徐談茶

    舉例說明,臨滄邦東地區的許多古樹茶都生長在岩石之中,這裡需要強調的是邦東巖茶可是百年以上的古樹茶,說到香、清、甘、活這四個方面,我們來逐一看看。

    香,邦東巖茶的香呈蜂蜜香中帶有明顯的蘭花香,無論是茶湯香或掛杯香均不濃不淡,恰到好處,並且有較強的穿透性,這種香是來自於茶本身的香,與加工工藝無關。

    清,邦東茶的口感純正,無絲毫雜味,刺激性弱,清新淡雅,滑潤如絲。

    甘,邦東茶入口後回甘迅速、明顯,喉韻較深。是那種清甜型的回甘,甜而不膩,餘韻持久。

    活,它的鮮活度很好,茶湯入口之後,口腔中立即可感受到它帶給你的那種鮮爽之感。就算存放多年之後,葉底依舊活性十足。

    最後來總結一下,用最通俗易懂的話來說巖韻就是你可以將一塊新鮮的岩石敲開,再湊近鼻子聞到的那股味。

  • 4 # 新茶媒

    巖韻,是人們對某種茶品鑑過後的一個形容詞,是形容這種茶的茶香、茶味和茶韻的一個概括稱謂。

    這種茶就是巖茶。

    巖茶有兩種解釋:

    一種是泛指茶樹生長地有大量岩石伴生,如福建武夷山的茶樹,如雲南臨滄邦東馬臺,勐海勐宋等地的茶樹,用這種茶樹鮮葉為原料加工而成的茶葉,都叫巖茶。這種茶樹加工的茶葉不一定是某類茶,它可以是烏龍茶,如武夷巖茶,也可以是普洱茶,如馬臺曬青普洱;甚至可以是紅茶、綠茶、白茶。。。根據加工工藝來確定。

    另一種是特指武夷巖茶,即用福建武夷山那些岩石生長環境下的茶樹為原料製成的烏龍茶,都叫巖茶。

    不管是哪一種巖茶,總之,這種生長於“爛石”環境下的茶樹,絕對是一種好茶。

    這種好茶與其他茶類的不同之處,是因為它帶有獨特的巖韻。

    一般有佈滿石頭的茶地,土壤並不肥沃,雲南人講叫害地。所謂害地就是貧瘠的土地,但奇怪的是,這種環境下所產出的茶葉的品質卻不會差,反而會更有特點。主要是因為土地貧瘠,茶樹的生長期更加漫長,茶的體內就積蓄了更多營養成分和物質,耐泡度也更高。所謂“梅花香自苦寒來”,也許這就是產自爛石成堆的環境的巖茶品質出眾的主要原因。

    只要是好茶,就會有人欣賞,有人讚美,巖茶的好,就是用“巖韻”來形容和讚美的。

    陸羽《茶經》雲:上者生爛石。毫無疑問,邦東巖茶獨具“巖韻”,與武夷巖茶的“巖韻”相比,確有異曲同工之妙。

    “寧棄瑤池三分水,不捨奇蘭一縷香”,文人墨客們獨具匠心的詩文總把“巖韻”勾勒得奇幻瑰麗,高明的茶師憑藉著紮實過硬的品茶製茶技術把“巖韻”歸納總結為“香、清、甘、活”四個字,更是形容的恰到好處!

    文人們對巖韻的形容和讚美之詞或過於誇大和美化,無論是“巖韻”、還是“巖骨花香”,理解起來過於抽象。在我眼中,那些生長於爛石成堆的茶樹,其根系汲取的,除了正常的土壤中的營養成分,還多了一些石頭長期風化之後和土壤融為一體提供的礦質元素,這樣的茶樹原料製成的茶葉,當然在茶香、茶味和茶韻方面與眾不同,多了一層別的東西,這東西概括起來,就叫巖韻。

  • 5 # 江南茶語

    前言:在武夷巖茶品鑑中,無不以“巖韻足”為好茶的至高境界,但其只可意會不可言傳的特點,讓道行不深的茶友只能望而興嘆。理解巖韻、感受巖韻,是欣賞和理解武夷巖茶的重點和難點。

    小編以前寫過一篇關於茶氣茶韻的文章:《茶氣茶韻|多視角,全面靠譜的解讀“茶氣茶韻”只有這一篇。》,說過,茶本身沒有什麼“韻”的,都是愛茶之人對好茶的溢美之詞,所謂茶韻就是美好的環境加上有故事的名優茶品在品飲過程中,觸動了你內心深處的靈魂,讓你產生幸福快樂或追憶的感覺。失迷於美麗山川中的飢餓遊者,抓到一隻鳥,他要的是趕快填飽肚子,不會在意環境多美麗和鳥的羽毛多漂亮,同樣,飢渴的人對再好的茶也不會產生茶韻。茶韻一定產生在你有“你的好茶”又清閒悠哉之時。茶韻最後都會落地到嗅覺、味覺和觸覺描述上了。但這不妨礙我們文藝十足的表達對“好茶”的喜愛。

    對巖韻的理解,通常有兩種說法,一說是“活甘清香”,一說是“巖骨花香”。前者重點在“活”,後者重點在“骨”。

    香清甘活

    目前武夷巖茶香氣一般可分為青香、清香、清花香、花香、花果香、果香。前三種清香型,香氣容易揮發,不能久貯;後三種屬熟香型,較能長久存放和有利於精加工時儲存。

    ▌巖茶茶香的分辨

    對於茶葉香氣的鑑品上,特別要注意:清香/青香,茶香(品種香)/花香,炭香/果糖香的區別。

    清香/青香

    清香:是指茶葉本質特徵好或香氣表現比較理想的巖茶使用輕火工藝精製的成品茶,實指巖茶製作工藝的培火較輕的茶品。

    青香:則是茶品在加工過程中由於發酵時間過短或炒青時間不夠而導致的青草的味道,是加工不到位的特點,即使是焙足火也會有青味存在。

    清香,是茶的工藝問題;而青香,則是茶的品質問題了。

    茶香/花香:這兩都實質上是共性與個性的問題,所有的茶葉都具有的茶香(品種香),在清香的茶裡面較難區分的是茶香與花香之間的不同。

    個別品種茶如:105(黃觀音)本身所具備的品種香就有點類似花香,不過對於茶香和花香的區分來說,品種香相對較銳,衝,而花香的茶的香氣要更幽,更具收斂性。

    炭香/果香:則主要體現在中足火的區分上(一般輕火的不會有炭香),炭香在蓋香中常常會體現為焦糖香,主要表現在茶品前三泡的香氣上,而果香的體現則常伴隨果酸的氣息。

    另外茶葉受負面因素的影響也會形成的劣勢香味。在茶葉加工過程中是應當避免的。

    煙味:易判定,主要出現在焙茶環節出現走煙現像。如:焙籠焙茶裡茶未掉入湯火中

    青味:非清香。指茶葉中的青草味。主要是因為發酵不到位或殺青不足產生。

    餿味:類似於變質飯菜的味道。產生原因是茶青在運輸過程中受熱。

    也稱夏秋味。是夏秋茶所具備的一種特徵。也是辨認夏秋茶的標準。

    焦味:類似於炒豆子的味道。主要是殺青過程中,茶葉炒焦而產生。

    反青味:茶葉儲存過程中受潮產生。

    ▌巖茶的香清甘活

    張源(1595年)在《茶綠》中說:“香有真香,有蘭香,有清香,有純香。表裡如一,曰純香;不生不熟,曰清香;火候均停,曰蘭香;雨前神具,曰真香。更有含、漏香、浮香、問香、此皆不正之氣”。

    香:武夷巖茶的香包括真香、蘭香、清香和純香。

    表裡如一,曰純香;

    不生不熟,曰清香;

    火候均停,曰蘭香;

    雨前神具,曰真香,

    這四種香絕妙地融合在一起,使得茶香清純辛銳,幽雅文氣香高持久。

    清:指的是湯色清澈豔亮,茶味清純順口,回甘清甜持久,茶香清純無雜,沒有任何異味。香而不清是武夷巖茶種的凡品。

    甘:指茶湯鮮醇可口、滋味醇厚,回味甘夷。香而不甘的茶為“苦茗”。

    活:指的是品飲武夷巖茶時特有的心靈感受,這種感受在“啜英咀華”時須從“舌本辯之”,並注意“厚韻”、“嘴底”、“杯底留香”等。

    ◆一般的巖茶都可體現“香”;

    ◆等而上之巖茶才體現“清”;

    ◆再上之才巖茶表現出“甘”;

    ◆最佳者才巖茶表現為“活”;

    後者都包含有前者的特徵,有前者的特徵就未必能體現後者的特徵。所以真正好的武夷巖茶應該是以“活”為上。

    巖骨花香

    1942年,茶學大師吳覺農在《整理武夷茶區計劃書》中提到“是以(武夷山)所產茶葉,品具巖骨花香之勝,味兼紅茶綠茶之長”。其中,花香易解,“巖骨”之真味難品。

    乾隆品茗詩句“氣味清和兼骨鯁”,異常清晰形象地描述出武夷巖茶的最重要特性“巖骨”,巖骨就是這種“骨鯁”感,“如鯁在喉”。但這種“鯁”,並非魚刺在喉,而是水中有足夠的內溶物,一股氣沿著喉嚨往上頂,喉頭被其完全佔據,更像是感動時的哽咽,這股氣其實就是巖茶特有的茶氣(人體對外來刺激的應急反應)。氣往上行至喉部為鯁,過喉部則打嗝;如茶氣充沛往周身擴散而飲者則全身熙暖、氣串經絡,或濁氣下行、身心通泰等,這又是一種有益於身心的功效。

    ▌巖骨

    武夷巖茶之“骨”,並不依賴鮮香,而是醇厚沉著的穩重味道。茶氣充沛,喉韻明顯,茶湯間似有柔韌細絲綿綿不絕,或如緩緩瀰漫的小顆粒,嚥下去良久,滋味依然在齒間口中流連。無論是“活甘清香”還是“巖骨花香”,都只是優質武夷巖茶的必備條件,並非“巖韻”本身。這種“韻”其實是武夷巖茶獨特味道的延伸和迴盪,滯留長久,甚或揮之不去。

    ▌花香

    巖骨花香中的“花香”並不是像花茶一樣,以其加花窨制而成的香,而是茶青在武夷巖茶特有的加工工藝中自然形成的花香,因品種不同各有其特有的品種香,但香氣要求銳則濃長、清則幽遠、馥郁具幽蘭之勝。

    正所謂“花香易解、巖韻難悟”,武夷巖茶其味無窮,其韻難悟。

    巖韻的5大表現

    巖韻不是一時半會能體會得到的。從感觀上來講,韻是一種讓人感覺到快樂的東西。而巖韻則是當你喝上它時,讓你感覺到他那一股香氣讓你的眉心觸動,感覺瞬間的愉悅。

    一曰冷香:巖茶的香透著骨,也有人形容為“霸氣”。這種香氣好像會滲透杯蓋,有衝頂的感覺。且香氣不散,它呈現為“一團”。感覺最好的是杯底留香,稱為“杯底香”或“冷香”。茶湯冷卻後,再聞杯底,那種感覺實在是妙極。

    怪香不足論,果香難尋,花香凡小種之類皆易有之。今之品茶者,以此為無上妙諦矣;

    二曰湯清:指茶湯色清沏豔亮,茶味清醇順口,回甘清甜持久,茶香清純無雜,沒有(焦氣)、(陳氣)、黴氣)、(悶氣)、(青草氣)等。

    香而不清,猶凡品也,葉、水、香皆清楚方可入等;

    三曰回甘:巖茶的回甘是發散型的,直接擴充你的喉嚨,清涼開闊,你甚至覺得那不是回甘,但確實是喝了巖茶以後舌齒清甘,喉嚨開闊,很舒服的一種感覺。

    香而不甘則苦茗也,苦澀不化為上等巖茶大忌;

    四曰水活:應是巖韻的最強表現。可以理解為“活蹦亂跳”,如同充滿生命力的魚兒在激流中衝浪;可以理解為“變化多端”。先苦後甘,先有強收斂、再轉清爽潤滑。每泡茶湯的香與味都有變化,濃香藏在滋味裡、品過之後滿口流香。可以理解為“源源不絕”。

    甘而不活,亦不過好茶而已。活之一字,須從眼(葉形湯色等)、鼻(氣息)、舌本(滋味氣韻)辨之,微乎,微乎!然亦必清心淨器、瀹以山中之水,方能悟此滋味;

    五曰巖骨:活而無骨是為佳茗而已,不可稱為巖骨之品。

    香、清、甘、活、骨、五者俱佳謂之神品亦。

    小編說:巖茶重水,不僅是指湯有厚度,也離不開水裡含香的回味,也就是所謂的“巖韻”,正如嚴順明老師所敘:“巖韻”講究三香、三變、三活,即:蓋杯香、水中香、掛杯香;齒頰留香、唇舌生津、潤澤回喉;茶湯活、焙火活、葉底活。

    好的巖茶,對於過去對茶只具備基礎瞭解的人來說,“殺傷力”是巨大的,那些說不上來的花香和隱約可見的果香,與茶湯渾然一體,很是勾魂。

    這種香氣緊緊貼在舌頭上,稍等片刻,香氣就能渲染整個口腔。這些味道不是一成不變的,稍微咂咂嘴,味道就會開始流動,變幻,漸漸地變成另一種味道。在茶湯完全下肚之後,味道的強度慢慢消減下來,變成所謂的“回甘”。

    巖茶的香氣與口感比較複雜,很少會單一地向你展現一種味道,而是多種味道一個接一個出現,又一個接一個的神秘消失。巖茶妙在回味之中,就如佳人撫琴,曲終之後餘音繞樑不絕如縷!

    前言:在武夷巖茶品鑑中,無不以“巖韻足”為好茶的至高境界,但其只可意會不可言傳的特點,讓道行不深的茶友只能望而興嘆。理解巖韻、感受巖韻,是欣賞和理解武夷巖茶的重點和難點。

  • 6 # 農哥老吳vlog

    說起武夷巖茶的品質特徵,必然會提到“巖韻”兩個字,它是武夷巖茶品質的專用術語,是衡量武夷巖茶品質高低的—個重要標準,也是最常用的兩個字。而武夷山外生產的烏龍茶則不用“巖韻”來說明品質的優劣,即使是與巖茶產地近在咫尺之地的地方(建陽、建甌)也不例外。

    “巖韻”是什麼? “巖韻”—詞是從何時開始使用,由何人首先提出,首提者是如何解釋“巖韻”的含義?現己無從查證,日前流行的眾說不一,有的說有豆漿味,有的說有棕葉味,有人說“巖韻”沒人能說清楚,也有的說“巖韻”只可意會,不可言傳,就連高明的茶師也只能是湯水厚,杯底留香,茶湯滋味濃郁等訴說。

    武夷巖茶專家也承認“巖韻”難以捉摸,無法說透它的奧秘所在。綜觀所述,說者大多是使用 一些形容詞句,讓人聽了感覺很虛、很玄,最後還是一頭霧水,不明所以然。這主要是因為他們既不理解“巖韻”的含義,又無法用理論來論述因果關係,所以答非所問,“問渠哪得請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這—名句或許可以幫助解釋“巖韻”的含義。

    如何理解“巖韻”的含義,可以從武夷巖茶原產地的特殊生態環境來解釋,其結果是:巖韻≈巖骨花香≈地域香≈武夷地域香,即巖韻≈武夷地域香。

    目前中國烏龍茶(青茶)中,安溪鐵觀音有用“音韻”來描述它的特色,但“音韻”也是單純用於“鐵觀音”這一品種,本山、黃旦、毛蟹等等品種並沒有使用(安溪有說某地的黃旦、某地的毛蟹、某地的鐵觀音比較好等說法)。

    近年來,廣東“嶺頭單樅”茶,則用“蜜韻”來閘述該品種的特色,其中提到產地不同對“蜜韻”的影響,它與“巖韻”、“音韻”相比,更加容易感覺出物質的存在。用“巖韻”來描述武夷巖茶品質特徵則有別於以上二者,它並非指某一品種(水仙、奇種、肉掛等)的品種特徵,而是泛指武夷巖茶的“地域香”,即武夷巖茶特有的品質風格。

    如果同一品種在諸多因素大致相同的情況下,種在武夷山內的茶葉品質有別於其他產地,且有與眾不同的感覺,那麼巖茶即可用“巖韻”—詞來表述,其他產地的茶則不用。《晏子春秋》中的“橘生淮南則為橘,生於淮北則為枳”之說,用於比喻同一品種茶葉在不同區域環境下形成不同的結果相當恰當。

    陸羽《茶經》中“一之源,記述其地:‘上者生爛石,中者生礫壤,下者生黃土’”之說,剛好與現代武夷巖茶因地理位置不同(正巖、半巖、洲茶、外山茶)而產生的差異相呼應,也符合現代科學觀點。

    “臻山川精英秀氣所鍾,品具巖骨花香之勝”一一這是近代人對武夷巖茶的評述。其可解釋為因武夷山有獨特而優異的生態環境(主要是擁有丹霞地貌的土質,即爛石及砂礫風土土壤)才形成了巖骨花香的品質。這是一種客觀的因果關係 (現象),所以巖茶用韻”一詞表述品質特徵有其科學道理。

    “巖韻”的形成,主要是由茶樹品種、生態環境、栽培技術、製作工藝等因素相輔相成,有機組合來體現的。

    一、生態環境

    武夷山整體生態環境良好,土質與外山有著極大的區別,三坑兩澗、九曲溪畔的上質多為岩石風化後的砂礫壤土,結構疏鬆,酸度適宜,富含有機質和礦物質。而外山的土質大多為黃土。

    二、科學的耕作法

    傳統的方法不施化肥、採用客土、施菜餅等方法:不噴化學農藥,也就是現在所說的有機茶的管理方法。

    三、傳統的加工工藝

    製茶方法按傳統的標準,其中最主要的是鮮叫‘中開面採,中度萎調,做青以“三紅七綠”的發酵程度為標準,最後採用文火慢焙。

    四、茶樹品種

    茶樹品種是重要因素之一,也是體現巖韻的唯一載體。武夷山早先茶樹品種多是奇種、水仙,現在有肉桂及—些新選育的新品種。“巖韻”的體現最終是由品種特徵來衡量的,因為某些品種(如水仙)本身的種質特徵表現比較明顯、穩定、讓人容易感受到“巖韻”的物質存在,有些品種(如肉桂、奇蘭)則表現的不明顯。

    綜上所述,“巖韻”是武夷巖茶所獨有的品質特徵,是武夷巖茶在特殊的生態環境、科學的栽培管理方法、精湛的製作加工工藝等共同作用下,最終由品種特徵所表現出的“武夷地域香”。

    其實每個地域的茶葉都有每個茶葉品種的特殊性,這種特殊性是沒有辦法複製的,我們國家是產茶大國,茶葉品種繁多,喝茶都是根據個人喜好選擇的。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如何改變母親固執的習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