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易見清心
-
2 # 李乙知
清明南北方文化是有差異的,我們天津這裡要在清明前幾天祭祖,因為我奶奶說到了清明那天鬼門關就關門了,之前提前開門,讓那些魂魄出來收錢,燒紙的時候還要畫個不封口的圓圈,省的別人來搶錢,清明後燒錢也收不到,只有清明前幾天上墳,才能收到紙錢。所以我們這邊要上墳都趕在前面。當然這只是老輩人留下的習俗。一位杭州的朋友說清明前他們要做清明果,一種綠色的熟食,我沒有吃過,但是呢,看到過圖片。我們這裡吃什麼東西我到沒聽說。總之清明是我們懷念先輩不忘祖宗的一個重要傳統文化節日。
-
3 # 宛如清揚
清明節都有什麼習俗?每個地方不同嗎?
我沒有什麼遊歷的經歷,說說我們這裡的清明習俗吧,以便拋磚引玉。
座標江西道教祖庭。
祭祖是大事,不能馬虎。清明祭祖,一般都是去墳上的。去之前,先準備豐盛的祭品,如白飯,酒,肉,蛋,豆腐,魚,清明果(各種形狀,尤其有百子千孫式的),新鮮水果,帶上鋤頭,柴刀之類的工具,預備開路(現在都是水泥路,工具可以簡單點),老式的還得有香燭鞭炮,紙錢(面值幾十億的)——現在都文明祭掃,鞭炮紙錢,都用花籃代替了。
哪些人能去哪些人不能去呢?一般人都可以,但太小的孩子,如嬰兒不便帶去,有孕在身尤其是月份大的,也不便去。身患重病的,不便去。沒什麼關係的外人不要去。運氣特別特別背的,最好不能去。——其實從科學的角度講,也還是有一定的道理。
祭掃時,一般是有順序的。長輩先發話,邊喊邊擺祭品,然後在祭品周圍畫個圈(據說防止別人來搶),請祖宗享用,趁這個時間,開始把墓周圍長出來的小樹小苗,雜草之類的清除掉,孩子們可以趁機找找野果子之類的,或者在旁邊看看,說說祖宗們的故事,勵勵志,教育教育。一切做完了,作揖放鞭炮(文明祭掃不放炮也要喊一聲後作揖,下一處),檢查後覺得安全,方可離開。
祭祀用過的祭品,因為已經得到了祖先的祝福,所以可以拿來享用——我小時候吃過很多子孫果,手指頭般大小,一口一個。魚肉蛋,人吃,白飯和豆腐上了灰,沒辦法,只好給家裡的雞啊狗啊吃,都不能浪費呀。
祭祀的時間,各地估計有不同。我們這邊一般在家的都是清明當天,早上下午根據情況來定(祖宗的陰宅有的很遠很散,有的很近很集中)。離家比較遠的,有前三後四的說法,也就是清明前三天後四天,都可以。
祭掃的禁忌還是有一些的,比如說不要在墓群照相,也不要穿得大紅大紫過於暴露,不能嘻嘻哈哈議論他人的祖先,不要邊吃東西邊拜祭,不要向祖宗索取太多,不要披頭散髮(神燈所在),也不要穿當天買的新鞋(好邪!)。
雖然清明只是一個節氣,但於大多數的華人而言,也非常重要。這天可以緬懷先人,可以進行遷葬,也可以宴請參加祭祀的族人,至於祭田之類和那些大戶人家的事情,或許還有更多。
-
4 # 田間壹壬
清明節是祭祀列祖列宗及其各自先人的傳統節日。但中國因其民族眾多又其信仰不一,可以說是星羅棋佈,從而造成祭祀的節日不一。例如中國維吾爾族、哈薩克族、回族等,均對清明節這個傳統節日,意識比較淡溥……
-
5 # 2689春天的花兒
十里不同風,百里不同俗,清明節上墳也是這樣的。鄭州市是出嫁的女兒不能給父親的祖先上墳,所以我每年清明的晚上,都只有在大路囗邊點支蠟燭,弄枝小花祭奠一下了表哀思。然後是清明上墳,只能提前不能錯後,意思是指儘快的讓祖先收到自己祭奠的資訊,以免他們焦急的盼望,而且錯後祭奠對後人不利。到了墓地把墓碑清掃乾淨,墓周圍打掃乾淨,把幾束鮮花放在墓碑座上,再插上柳樹枝條(據說是避邪.避疾病的)即可。早些時候母親在世時,還會煮上一些雞蛋和新下來的蒜吃。
-
6 # 劉近鋒世說醒語
清明節既是中國的傳統節日,也是二十四節氣之一,為冬至過後的第105天。作為同一中華文化圈,祭祖掃墓踏青插柳,各地大同小異!以南京地區為例,南京人對清明節非常重視,掃墓之事絲毫不敢怠慢。清明祭掃一般分兩種儀式:一是掛紙或稱壓紙,就是用石頭或磚塊將黃白紙壓在墳頭,以示子孫祭拜祖墳。二是培墓,就是每年清明將家裡的祖墳培上新土,清除雜草並加以修整。之後在碑前擺列一些酒菜果品作為供品並燒上一些紙錢,這些儀式做完方算掃墓結束。不過,對於現在大多數市民來說,祖先骨灰大多數已進入公墓,掛紙和培土的步聚都已簡化了。說到清明插柳,南京之地的習俗由來已久!這一習俗可追溯到魏晉時期,據悉,清明祭祖,事涉鬼魂,為防止邪氣侵擾必須禳災、祓除、驅邪。其辦法就是插柳枝於戶,戴柳條於首,用柳驅邪。因為柳在人們的心目中是具有驅邪功能的吉祥物!此寓意源自佛教,像觀音菩薩一手託淨瓶,一手拿柳技,以柳枝蘸淨瓶之水向人間拋灑甘露,祓病消災是也。此外放紙鳶,也是南京的清明習俗之一,過去放風箏多在清明,等到風箏高飛到快看不見時候,將牽線剪斷,並高喊“晦氣走了,晦氣走了",以此來圖個吉利的好彩頭!不過,現在放風箏已不僅僅為了在清明討好彩頭,而是已成為一項日常的休閒活動了。
-
7 # louanhuamingyouyicun
一年一度又清明,萬里山河綠意濃;心浪起伏追思遠,情切意誠祭祖宗。清明節是中國傳統文化中【時年八節】之一,祭祖習俗淵源流長;清明節,即是節氣又是節日,為中國二十四節氣之一,時間約在冬至節後第108天,即陽曆4月5日前後。屆時萬物吐故納新,天色清新爽朗,春風送曖百花盛開,萬物被綠春意昂然。引發出人們踏青.郊遊等類活動;同時,清明節又是人們祭祀先人的重要節日,人們紛紛啟程還鄉,上墳掃墓祭奠祖先,以盡後輩之懷念之心,渴求祖先保佑之情。
神州之遼闊縱橫萬里,然“十里不同風.百里不同俗”,且民族之多.融融五十六個之多,習俗不盡相同。就清明節而言:總體而言,都以祭祀祖先.慎終追遠.弘揚孝道;祈求風調雨順.渴望祖先保佑為主要信念。全國有24個民族都過清明節,現在影響面更廣。
南人曰“拜山”,北人曰“掃墓”,意思都一樣;各地有以節日當天祭祀(我們河南地方大多如此,且親友集合一起只焚燒一次;後來者只准押在墳頭上。)其它地方亦有清明節前後祭祀的習俗。所以有【早清明.晚“十一”】的俗語。懷孕的婦女一般不參加祭祀,培土也多由家中男子承擔。由於時間關係,有的人清明節回不去,也有在家中當院或十字路口焚紙祭祀的,清明前後隨處可見路遺紙灰。祭祀掃墓活動是非常肅穆的,不得嘻笑打鬧,意在虔誠。清明祭祖忌諱大紫大紅的穿著,最好是莊嚴素淨著裝。……
千風萬俗歸一心,慎終追遠念親人;傳統美德遺後輩,孝道弘揚和諧真。 -
8 # 悟思必得
清明時節人們便會想到這首詩句:”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借問酒家何去,牧童遙指杏花村。“從古到今,數千年來,這就是華人過清明節最真實的寫照。
清明節又稱踏青節、行清節、祭祖節等,是中華民族傳統隆重盛大的春祭節日,屬於慎終追遠、禮敬祖先、弘揚孝道的一種文化傳統節日。清明節習俗可以說有很多,各地因地域文化不同而又存在著習俗內容上或細節上的差異,各地習俗雖說不盡相同,但掃墓祭祖、踏青是共同基本禮俗主題,也成為了清明的一個重要內容。就南方地區來說,城市與農村過清明都有許多差別,如城市人清明掃墓主要是燒紙、燒香,放點祭祀品,對故去的親人磕頭等。而農村清明要燒紙、燒紙錢,放鞭炮,有的還要燒紙房,紙小車、紙冰箱等家用品,前些年有的地方還為故去的人燒紙女人,有的還有帶些封建迷信色彩的祭祀活動。
不過,今年過清明節祭祀燒紙錢就要注意了,華人民銀行在官網釋出的《人民幣圖樣使用管理辦法(修訂稿)》提出,“禁止在祭祀用品、生活易耗品、票券等物品上使用人民幣圖樣”,進一步明確了祭祀用品使用人民幣圖樣是違法行為。違反相關規定者,將面臨最高5萬元的罰款。如今華人過清明節越來越濃了,給故去的親人掃墓這是好事,但在一些地方出現了孝死不孝活的現象,當引起華人的高度重視,有的老人在世時兒女們不管不問,使其老人生活寂寞難耐,有的做兒女的只顧自己玩樂和瀟灑,《常回家看看》成了只是唱在嘴上,沒有落實到行動上,使不少老人活在困苦和寂寞中,老年生活十分悲慘。
可一旦老人去世了,有的兒子們則大操大辦,為的是自己那個面子有光,更可笑的是老人在時不盡老,死後在清明節還要墓上哭幾聲,燒香又磕頭,生怕老人“找上頭”,看似好孝順,其實有兒女心中有鬼,總怕老人在九泉給報應。
清明節到了,給故去的人掃墓沒有錯,但不要忘記了家中的老人,不要忘了做人要盡活孝,讓老人活著時享受兒女的孝道,這比死後盡孝更有意義。眾所周知,什麼是真孝呢? “孝”通“效”與“笑”,父母如土,生而不有,子乃土生,當頂敬父母。盡孝需敬而見“效”果,“笑”為“效”之標識特徵,所以父母笑了才是盡孝,沒有“笑”則說明不奏效,不是真盡孝。由此可見,兒女盡孝就要盡活孝,也就是說老人健在時做兒女的要多給關注,常回家看看,與老人聊聊天,陪伴老人,這才是真正孝道,如果只是等待老人死後給其掃墓這不是真孝,而是為了玩樂給自己面子而已。
-
9 # 響水大米
清明節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第五個節氣,也是唯一一個傳統節日與節氣重合的日子。二十四節氣是中國重要的傳統文化,特別是民間百姓特別看重各個節氣,所以每個節氣又衍生出了許多固有的習俗。
清明節的由來是說在這個季節有天清地明的說法,經過了整個冬天的寒冷,大地裡的植物都生長出來,所以氣清景明,故稱“清明”。
清明節最主要的習俗就是掃墓祭祖了,相傳在晉文公為了紀念自己的救命大臣介子推,介子推在臨死之前寫了一首詩奉勸晉文公要做到勤政清明覆清明。所以晉文公為了報答忠臣而確定當天為寒食節,之後的一天確定為“清明節”。所以民間多習慣在清明節進行祭祀,在先祖的墳墓上添上幾鍬新土,插上幾枝嫩綠的柳枝。
清明節還是踏青出遊的節氣,正因為清明時節氣清景明,所以人們常常會外出踏青,感受下大自然的美麗景色,南宋的詩人曾在一首詩中描寫清明踏青的的景象,“梨花風起正清明,遊子尋春半出城”,所有的人都在清明的時節結伴出城旅遊去了。
清明時節還有的風俗就是放風箏,風箏在不同的時代所用的材料也不同,最早是有墨子花費數年打造出一隻木鳥,後來經過魯班的改良,直到東漢的蔡倫改進了造紙術才出現了紙質的風箏,成為了百姓日常嬉戲遊玩的玩具。
同時有的地區在清明時節還有門前插柳的說法,希望透過插柳來保護家人平安健康。各地風俗習慣不同,但是踏青和祭祀這兩項應該是全國各地共同的民俗活動,以此來紀念這個有特殊意義的傳統節日。你們那裡清明節都有什麼風俗?歡迎大家留言,更多精彩,歡迎關注。 -
10 # 憶往昔7363
謝謝悟空邀請!我們這清明節的習俗有燒紙、祭拜、添墳,燒紙一般是出嫁的女人,給已故的爸媽燒紙祭拜,一般在清明節前三到四天去燒,添墳則是家中的男丁,在清明節這天,在太陽出來之前,拿著鐵鍁去添墳,墳越大象徵家族興旺!添完墳燒完紙。當然各個地方有各個地方風俗!畢竟十里不同俗!我們這的清明節的習俗是燒紙、祭拜、添墳!
回覆列表
“閨女上墳,孃家沒人”
清明節掃墓祭祖,各地風俗文化差異很大,在我們這裡,出嫁的女兒一般除了在喪葬期間的三期、五期、百日、週年紀念日後很少有人回孃家上墳燒紙,只有極少數人因孃家無男丁或與家族關係疏遠,親人的墳墓單立不在祖墳一起,才會有人在年節時回來上墳,多數人都是由家族男丁來承擔此事,畢竟有一句老話“侄子門前站,不算絕戶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