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宋安之

    不能吧…

    漢高祖劉邦雖然很厲害,但是當時局勢上也在客觀上幫助了他,首先劉邦的對手項羽不說有勇無謀吧,但也是沒多少政治智慧的人,更偏向於武夫。

    還有當時秦朝能被推翻,很多六國舊勢力功不可沒,但秦朝的短暫統一也為之後分分合合的大一統定下格調,所以劉邦才可以成功。

    成大事者其實也要看運氣,沒有運氣,諸如五代第一明君柴榮那麼厲害的人物,為什麼沒有統一中國或者沒有更大成就呢,就是因為他運氣不好英年早逝。

    所以劉邦所處的那個時代,也可以說是劉邦的運氣所在。

    當然還有一個可能,那就是劉邦活的夠久,像司馬懿一般耗死曹操和孫權,才有可能統一中國。

    這個可能也不是不可能,雖然歷史上劉邦活的並不久,但那主要是因為劉邦受了箭傷,加之年紀大了,所以扛不住就死了。

    如果劉邦在三國不受傷,說不定活得更久,可以耗死曹操和孫權,然後統一中國也不是不可能。

  • 2 # 夢開先生

    也不能統一天下。原因有以下幾點:

    第一、此時的曹操父子絕非等閒之輩,曹操、曹丕絕不是項羽。劉邦是大英雄,但曹操、曹丕更是大英雄。雖說劉邦善於打仗,但在謀略、治理國家方面,劉邦絕不是曹氏父子的對手。

    第二、由於曹氏父子在北方鼓勵生產發展的戰略,一方面使魏國經濟發達、大大提高了國家的財力,另一方面贏得了民心、得到了人們的廣泛支援。所以,從這點可以看出,蜀國根本不能戰勝魏國。

    第三、此時的曹魏軍事實力強大,聚集了一大批文臣武將。而蜀國的軍事實力在諸葛亮當丞相時期達到頂峰狀態,諸葛亮死後,其軍事實力迅速走下坡路。蜀國的軍事實力根本無法與強大的魏國軍事實力相抗衡。

  • 3 # 紙上談古不論斤

    頂替劉備來到蜀國的意思是稱王后的江山?那顯然不能!原因有三。

    一、理念不同

    “在下劉備,乃中山靖王之後,孝景帝玄孫。”這是劉備最常用介紹自己的方式。為什麼他用這麼長的一個名頭介紹自己?他又不是爾康,又不娶小燕子。劉備的用意顯而易見,你曹操不是挾天子以令諸侯嗎?你袁紹不是四世三公家境嗎?我,劉備,天子親戚。你們再厲害,能厲害過當朝天子?我劉備可不像你們是為了稱王稱霸,我割據一方是為了漢朝的江山,存留一絲崛起的希望。

    而且劉備創業理念,是以“仁”為本,以“德”治世,以“仁德”創立不世之功。加以彰顯大漢王室僅存血脈,昭然扛起大漢的旗幟。“蜀漢、蜀漢”自入西川,也以“大漢”自居。以“忠漢”“仁義”的人格魅力,籠絡了一批經天緯地之才。

    然而,劉邦的理念則是“推翻暴秦”,啊不對,“推翻暴漢”!所以,作為“空降”的劉邦劉高祖,在以“仁義禮智信”為根本的蜀漢基業上,就顯得格格不入。如果這個口號一喊,別說偌大的蜀漢基業會散,就是群雄割據初期,也被別的諸侯以“大逆”之罪,討伐個徹徹底底。別說劉邦,就是劉備哪天昭告天下,來一個“我不是中山靖王之後,也不是孝景帝玄孫,我只為分個雞腿”,他的隊伍就帶不起來。

    二、對手不同

    整個楚漢爭霸,一句話就可以詮釋,“不怕神一樣的對手,就怕豬一樣的隊友”。劉邦的對手神不神不知道,但對手的整個團隊就是豬一樣的隊友。

    陳勝作為首支“吃螃蟹”反抗暴秦的起義軍,按理說得到民心的擁護易如反掌。可這陳勝豬一樣的隊友,不聽從智囊張耳的建議火急火燎的稱王“張楚”。之後陳勝手下幾路大軍統領,先後打著恢復六國的旗號,自立趙、魏、燕。還沒推翻暴秦,自己先打起來了。

    再說楚漢爭霸最大的對手,項羽!!項羽當時有一位“亞父”為其出謀劃策,連劉邦的首席智囊張良也曾說過:“范增智謀三倍於我!”項羽這個氪金玩家,和劉邦打著打著就把“神器”給仍了。要是曹操得范增,哼哼。就是孫權得范增,也玩死劉邦了。更別說“鴻門宴”了,要讓曹劉孫知道,他三個其一“鴻門宴”的偌大優勢沒有把對手殺了,不笑個夠本才怪。

    三、身份不同

    北魏曹操宦官之後,其父曹嵩也位列過三公之首,有名有望。東吳孫權猛虎之後,其勇可與呂布敵。西蜀劉備中山靖王之後,擁有大漢王室正統。

    反觀“空降”劉邦,一無聲,二無望,沒有資好論,更沒輩能排。

    綜上所述,劉邦內無“仁義”以抑內,外無“手段”可據敵,身無“名望”以聚賢,一統無望。並不是高祖皇帝劉邦不行,而是“時勢造英雄”,這不是劉邦的時代。這不是忍到忍無可忍,才奮起推翻暴政的時代。這是聞到肉香,就可以引來群狼的時代。

  • 4 # 周郎顧天下覆

    在我看來即使劉邦穿越回到蜀國代替劉備,也不能一統天下。一統天下需要極其苛刻的條件,天時、地利、人和,那一條都不能缺。即使這些條件都具備了,還存在很多的不確定因素,天災、巧合、失誤……要知道中華之大,無奇不有。拋去這些不確定因素,劉邦穿越回到蜀國代替劉備,天時、地利、人和又具備或者不具備哪些呢?

    首先來說天時,生逢亂世有作為的君主總想著能夠一統天下,而想要一統天下重要的就是等待時機,一個名正言順的出兵理由、敵方國家出現動亂(包括很多,如權力的交替、君主的無能、天災、深陷戰爭等)、聯結盟友共同出擊。那麼當時的蜀國具備這些天時嗎?很明顯是不具備這些條件的,首先北方的曹丕已經篡漢自立,曹氏在北方的勢力已經很難撼動了。蜀國東面的孫吳,在偷襲荊州之後懼怕蜀國來攻打,頻頻向曹魏示好。此時的蜀國,北有強敵,東有憂患很難有所作為,天時並不具備。

    再說地利,在荊州沒有失落以前,蜀漢對曹魏有兩條進軍路線——東線出兵向宛洛,西線出兵秦關,這就是隆中對中諸葛孔明的北擊曹魏一統天下的計策。我們不知道這個計策到底怎麼樣,因為還沒等實施荊州就丟了。想要出擊曹魏就只能從西線進軍,我們都知道蜀中地勢崎嶇險要,難以行走更何況是進軍,古人就有一片《蜀道難》單講蜀道之崎嶇坎坷。諸葛亮六出祁山均沒能堅持太久,就是因為蜀道艱險,運兵、運糧都極其艱難。由此可見,當時的蜀國地利也不具備。

    最後再說人和,在我看來有以上兩點即使張良、蕭何、韓信等人隨劉邦而來,也不能有太大作為,更何況當時的蜀國堪用的人才較之魏、吳並不是很多。我們知道中原一帶經濟文化較為繁盛,人才也相對較多。而這些人才主要被雄踞北方,與長期經營吳地的曹氏和吳氏所籠絡,劉備當年居無定所實際上跟著他走南闖北的沒幾個。後來佔據荊州與益州才漸漸發展起來,但是也很有限,而且後來龐統、關羽、法正、關平等在劉備稱帝建國前都已經死去。黃忠垂垂老矣,張飛也年近六旬,關興張苞等小將初出茅廬,費禕、董允、郭攸之等人理政尚可,李嚴、向寵等人勝任守衛宮廷、輸送糧道。正真堪當大任的就只有諸葛亮、趙雲、馬超、魏延、馬良等人,而僅靠這些人還是遠遠不夠的。單講魏國,曹操時期可謂人才濟濟,曹操死後給其子曹丕留下巨大的家業,文臣武將如賈詡、司馬懿、陳群、夏侯惇、徐晃、張遼,張郃等也足以與蜀國一戰。所以說人和這一點蜀國也佔不了便宜。沒有天時、地利、人和這些,即使劉邦穿越回來也於事無補。

  • 5 # 飛龍在天231272723

    如果真能穿越的話,我看能。因為劉邦是漢朝開國皇帝,三國所以大亂的最主要原因就是主弱臣強,但是他們個個還是打著維護漢朝的旗號。曹操是挾天子以令諸侯,名為漢相,實為漢賊。蜀、吳也是為討伐漢賊為名的。假使劉邦能穿越過來,名正言順地召號大家說明情況,那三國裡的主要人物就更不敢明目張膽地胡作非為了,這首先從政治上就先聲奪人,勝人一籌。要知道戰爭是政治的繼續。曹操在世為什麼沒有也不敢徹底拋棄漢朝而自己稱帝,原因就在於此,因為他還沒有把握以自己的名號來完全收拾人心,時機尚未成熟。

  • 6 # 欲雲談史論今

    這一對比有些意思,因為劉邦奪取天下的過程某種程度上與三國時期劉備所面對的局面非常類似:在先破關中推翻了秦朝統治後,項羽挾義帝之名分封天下,將劉邦封為漢王,佔有巴、蜀、漢中之地。雖然偏安一隅,可劉邦卻能“明修棧道,暗度陳倉”,偷襲關中成功,取得了與項羽爭天下的資本。

    劉備佔據的蜀地,與劉邦作漢王時期的大致相同。比劉邦時期更加有利的是,劉備一度佔據了荊州,地盤擴張到了湖南南部。然而,無論是劉邦在世時還是後世諸葛亮五次北伐,都未能對魏國造成致命的威脅,最後在劉禪時期蜀國反倒是被魏國所滅。

    劉邦與劉備,處於幾乎同樣的境遇下,為何劉邦能戰勝項羽,而劉備卻只能偏安一隅呢?如果劉邦穿越到三國時期頂替劉備,他是否又能統一天下呢?

    首先,劉邦與劉備所面臨的對手雖然不同,但在號令天下群雄時,都採取了同樣的方式:項羽是挾持了楚懷王,即後來的義帝;曹操則挾持了漢獻帝。但項羽卻不懂政治,天下初定後就殺死了義帝;而曹操卻終身都不稱帝,聲稱要當“周公”。從政治謀略上來說,劉備的對手要比劉邦的對手高明得多。

    其次,曹操在挾持了天子後,籠絡了天下人才,佔據了天下富庶之地,比項羽要更得人心。甚至一些屢次背叛曹操的降將,曹操依然能啟用,而不是輕易地將其殺死——從這一點就可見曹操用人氣度遠勝項羽。

    其三,劉備時魏、蜀、吳三分天下的格局初定;而秦漢之交群雄眾多,項羽所要面對的威脅更多。

    從以上三點來看,劉邦與劉備所面臨的環境似乎有著本質差異,即便是劉邦穿越到三國頂替了劉備也無濟於事。

    然而,劉邦有兩點要勝過劉備。

    其一,就是劉邦的用人格局要遠勝劉備。劉邦見儒生開口就罵,劉備為了諸葛亮三顧茅廬的名揚天下,為何還說劉邦用人格局要遠勝劉備?

    天下初定之後,劉邦問群臣他為何能得天下,手下大臣高起、王陵答道:“陛下傲慢而輕侮別人,項羽卻仁義而愛惜別人。但陛下派人攻城略地,攻下的地方就封給他們,和天下同享其利。項羽妒賢忌能,殘害有功之人,猜忌賢德之人,戰勝了也不給人論功行賞,奪到了土地卻不給人好處,這就是他失去天下的原因。”劉邦自己卻說,張良、蕭何、韓信三人都是人中豪傑,他能重用他們才能得到天下;項羽有一范增而不能重用,所以才會失敗。

    兩方的說辭不一樣嗎?本質上都是一樣的。劉邦身邊的謀臣猛將,豈止張良、蕭何、韓信三人,只不過是這三人表現最為突出罷了。

    彭城之戰後,項羽擊敗了劉邦。劉邦為穩住局勢,急需有人去說服九江王黥布叛楚,分擔來自項羽的壓力。一時間找不到合適人選,劉邦急得對著身邊人就破口大罵:““像你們這樣的人,沒有夠得上可以共商天下大事的!”這時隨何站出來,問道:“不知您指的是什麼?”劉邦說:“有誰能為我出使九江王那裡,讓他起兵叛楚?只須把項羽拖住幾個月,我奪取天下就十分有把握了。”隨何便道:“我請求出使!”結果,隨何出色地完成了使命。關鍵時刻,劉邦身邊總不缺乏能幹事的人——隨何、項伯、韓信、張良、蕭何等等,莫不如此。這樣的用人氣度,恐怕曹操也未能佔得便宜。

    然而,劉備所在的蜀國,自從五虎上將凋零之後,就難得出現能獨當一面的武將了。武將如此,文臣也是一樣。難道是蜀中真的缺乏人才?其實,更應該是劉備用人策略和格局的問題:親近和重用自己深入瞭解的人,而對自己不太瞭解的人則鮮少給予他們機會。長此以往,劉備信用之人慢慢老去,能用之人就越來越少了。這也是後來“蜀中無良將,廖化為先鋒”局面出現的根本原因。

    其次,劉備的戰略定力遠不如劉邦。雖然諸葛亮為他定下了“北抗曹魏、東和孫權”之策,可他卻因關羽、張飛的被殺輕易與東吳決戰,結果一敗塗地。

    劉邦在與項羽對抗時,遭遇了多次戰術上的失敗,可在戰略格局上卻始終保持定力,不會因小忿而攪亂了戰略大局。

    韓信破齊之後,派人來向劉邦請求代理齊王。此時,劉邦正被項羽圍困在滎陽,聽說韓信請封為代理齊王,當場氣得大罵:“我被困此處,早晚盼著你來解救,現在卻只想自立為王!”可張良、陳平一提醒,劉邦馬上就回過神來,立刻改口道:“大丈夫平定了諸侯,要做就做真王,當什麼代理王!”

    雖然這是一件小事,但足以證明劉邦的戰略定力足夠強:知道當前局勢韓信已成為左右天下局勢的關鍵一極,所以即便是韓信趁機來要挾自己,也必須採取措施籠絡住他。在封韓信為齊王后,成功地調動了韓信的部隊,前來攻打楚軍。

    能不拘一格地用人,又擁有強大的戰略定力,劉邦如果處在三國,難道還不能與曹操爭一雌雄?

  • 7 # 鄉村視野小洋

    我看能!這個事給你說說吧!一面之詞而已!

    劉邦和劉備,雖然都姓劉,但是能力可大不一樣!人們都說,劉備的江山,哭來的!而劉邦的江山,打來的!這就是區別!不管他們兩個人的歷史朝代!單憑兩個人的綜合素質,就能知道兩個人的水平高低!我不去研究歷史,也不去查資料看看兩個人的功績!只是單憑我對他們二人的歷史和政績,就可以知道他們誰的能力更強!劉備當年窩窩囊囊的,全靠諸葛亮當軍師,才可以站住腳!其實他本人真的無用!劉邦這個人就不一樣了,連項羽都被他整死了!大家可以想想,這個人的能力如何?所以說,如果換作劉邦,恐怕歷史就得改寫了!

  • 8 # 白露為霜65799235

    只他自己來基本上不太可能,因為對手是曹操和孫權,比項羽那幾個要管用。

    帶上韓信張良蕭何,可能性大點,比關羽之流強太多。

  • 9 # 醉美木瀆

    答案是肯定不能。由蜀地而一統天下的,在中國歷史上只有一個人就是劉邦,蜀地的特殊地形決定了他難治易亂,極易出現軍閥割據,但是割據容易的同時,由蜀地爭天下也同樣困難,劉邦的成功是多種因素綜合形成的,後人很難複製。

    劉邦在滅秦過程中原本就與楚懷王有約定“先入關中王之。”因此,在對關中的征服過程中,劉邦頗多懷柔政策,盡力保全關中,為他在關中贏得了良好聲譽。這成為他能反攻關中的重要基礎。

    與項羽帶領聯軍在關中燒殺搶掠,竭澤而漁的掠奪方式不同,劉邦在關中的搶掠是剋制的,主要針對秦國宮廷官府進行,對一般百姓包括原秦國官吏貴族奉行秋毫無犯,約法三章,以至於秦人爭相投降劉邦,害怕劉邦不能做關中王。

    大王之入武關,秋豪無所害,除秦苛法,與秦民約,法三章耳,秦民無不欲得大王王秦者。於諸侯之約,大王當王關中,關中民鹹知之。大王失職入漢中,秦民無不恨者。今大王舉而東,三秦可傳檄而定也。

    項羽帶著聯軍搶的盆滿缽滿之後,把原先秦關中地分封給了章邯,司馬欣以及董翳三人,其中章邯,司馬欣帶著二十萬秦軍投降項羽,結果這二十萬秦軍被項羽和諸侯聯軍坑殺在新安城南,章邯司馬欣卻好好的。因此,章邯,司馬欣就變成了整個秦人的叛徒,仇人,人人側目。項羽帶著章邯,司馬欣進入關中後又是各種燒殺搶掠,這下子,這兩個人在秦人眼裡不光是叛徒,還是暴君項羽的“”帶路黨”。到了這一步,章邯,司馬欣可以說在關中是聲名狼藉了。

    三秦王為秦將,將秦子弟數歲矣,所殺亡不可勝計,又欺其眾降諸侯,至新安,項王詐阬秦降卒二十餘萬,唯獨邯、欣、翳得脫,秦父兄怨此三人,痛入骨髓。今楚強以威王此三人,秦民莫愛也。

    劉邦被封為漢王,王巴蜀,漢中,雖然燒燬棧道,向項羽表示不回來了,但是實際上劉邦一刻也沒停止準備要打回來,入蜀僅僅三個月劉邦就帶人打回了關中。恰巧此時,項羽陷入了齊地的戰爭無法脫身,只能暫時默許劉邦對關中的佔領吞併。

    可以想象,劉邦打回關中的情形,到處都是帶路黨,秦人爭相投靠劉邦去攻打他們眼中的叛徒,項羽的“走狗”章邯,司馬欣。在此優勢之下,對章邯的戰鬥進行的還是很激烈的,最後引水倒灌廢丘城才徹底消滅章邯。

    不光是民心,劉邦還擁有對章邯,司馬欣絕對的兵力優勢,史記裡記載雖然項羽只准劉邦帶三萬人入蜀,但是慕名跟著劉邦後面入蜀的還有數萬人,項羽對這三個降將沒有多少信任,給他們的總兵力也不會超過三萬人。再加上劉邦手下大將韓信的天才計劃,才最終征服關中,定鼎中原。

    漢王之國,項王使卒三萬人從。楚與諸侯之慕從者數萬人。此時,關中的對手則是名滿天下的“三國第一人”曹操,走劉邦的老路從漢中奪取關中是基本沒可能的,同時不光曹操,劉備的盟友孫權也不是個省油的燈,一邊出擊關中,一邊還要分兵防備孫權。

    諸葛亮在隆中對裡也說的明白,他們為自己謀劃的前出基地其實是荊州,從漢中取關中,雖然並不是沒有可能,但是如果不能速戰速決,軍隊的後勤保障就會拖垮這支大軍。

    天下有變,則命一上將將荊州之軍以向宛、洛,將軍身率益州之眾出於秦川,百姓孰敢不簞食壺漿以迎將軍者乎?誠如是,則霸業可成,漢室可興矣。

    諸葛亮六出祁山的失敗就證明了這點,曹魏只需重點防備幾座堅城,諸葛亮就會立即陷入進退不能的境地,緊接著糧草難以為繼,諸葛亮就只能撤軍,司馬懿長期鎮守關中,負責對蜀的戰事,對於諸葛亮的挑釁進攻,就只需堅持一個“拖”字決,就能保證最後勝利,就是這個道理。

    而劉備集團對曹操最有威脅的一次進攻其實來自於荊州方向的關羽,關羽水淹七軍,大敗於禁援軍威震華夏,使曹操都一度產生了遷都以避關羽兵鋒的想法,可惜最後敗於“攪屎棍”孫權之手。

  • 10 # 坐看東南了

    話說劉邦不一定比劉備優秀,穿越過來幹嘛?劉邦的最大特點是知人善任,待人寬厚。除了這個優點,劉邦也沒有其他的特長。

    當年劉邦為何能打敗秦朝和項羽?打敗秦朝是因為天下苦秦久矣,秦朝的暴政早已不得人心。打敗項羽是因為項羽有勇無謀,剛愎自用,婦人之人,頭腦簡單。也就是說,劉邦的敵人並不強大。

    而劉備的對手呢?一個是曹操,文武兼備的統帥級人物,歷史公認的梟雄。大家對他多少有熟悉,我就不詳細介紹了。另外一個是孫權,生子當如孫仲謀,說的就是他,也是文韜武略的人物。曹操和孫權基礎底子都比較好,而劉備只是編草鞋的。

    所以,劉備能和他倆三分天下有其一,已屬不易。這三者都不是等閒之輩,所以才形成分裂之勢。要想打破僵局,派劉邦來頂替劉備幾乎改變不了局勢。誰可以?我覺得唯有明太祖朱元璋,朱元璋的文武才能,操控複雜局面的能力,明顯高於曹操和孫權。只要給朱元璋數年或十數年光景,大事可成。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趙麗穎離婚後,如果她願意嫁給普通人,你願意娶她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