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6
回覆列表
  • 1 # 一往無前9596

    在古代多少人想巴結皇帝,更何況是皇帝請吃飯,想必很多人都拒絕不了,但清朝的大臣們偏偏很害怕皇帝請自己吃飯,這是為什麼呢?所謂清朝皇帝請吃飯傳統點講叫做賜宴,屬於慣例性宴席,其分別有:冬至宴、皇婚宴、定鼎宴、元日宴,中秋宴、萬壽宴等一系列大規模又隆重的皇家宴席。

    image.png

      首先清朝元日宴定於農曆的大年初一舉辦,創始人是皇太極,沿襲到雍正帝就改為元旦宴。該宴席對服飾、階層人員以及傳統禮儀都很注重,有一定的規章制度要遵守。整個清朝從開創到毀滅,幾乎每年皇帝們都需要定時舉辦“元旦宴”,唯獨康熙帝因其他緣故破裂取消過一次。可見其節日之隆重,傳統習俗之深。

    image.png

      清朝皇帝除了過春節要舉辦“元旦宴”之外,在每一年冬季來臨,過冬至節當天也要辦個“冬至宴”,該節日是順治皇帝發明的,可能在慶祝入冬豐收等,目的不太清晰。後來不知為何冬至宴就不再每年都按時舉辦了,只是時隔幾年才辦一次而已。除了過隆重節日皇帝要設宴請百官參加,另外每逢皇親國戚過大壽也要辦壽宴,而皇帝的大壽則叫做“萬壽宴”意喻萬壽無疆。

      萬壽宴乃清內廷的大型宴席之一,規模要比上述節日要大要隆重,彷彿是管它什麼民間節日,皇帝老兒過生日才最大。據說在1894年的晚清時期,權後慈禧給自己舉辦60大壽,那大派頭可是舉世曙目的,整一場萬壽宴辦完,所花費的資金約近1200萬銀兩,該消費金額超越任何一個歷代清帝的壽宴消費,屬於清史記載中最貴的一場“萬壽宴”。

      皇帝過60歲要辦大壽,與民同慶。然而另外一個“千叟宴”才是真正的與民同樂。該宴席是康熙帝發明的慈善宴會,目的就是專門從全國各地邀請六十五歲以上的老人參加,故名為千叟宴。根據野史講法,其實康熙這個千叟宴根本湊不足1000個老人來吃。最終還是乾隆皇帝厲害,他辦的千叟宴總共來了五千個65歲以上的老人,雖然老人家吃不了那麼多美味佳餚,但是場面十分熱鬧溫馨,正能量爆棚。

      皇婚宴,指的就是皇帝結婚的大型婚宴。三百年清朝興衰,只有4個皇帝於紫禁城中辦過皇宴,他們按順序排列先是:順治帝、康熙、同治帝以及光緒皇帝。此婚宴極其奢華隆重,皇宮處處張燈結綵,一片大紅,宮女太監皆賜予大魚大肉,其樂融融。乃清朝皇室的最大喜事宴席。

      除了以上講到的清朝宴席,還有很多其他賜宴比如皇上登基宴,上元宴、端午宴、中秋宴席重陽宴,公主出嫁阿哥結婚以及皇后生日等皇帝都要按慣例請百官吃飯。此時,御膳房的御廚們就會在乾清宮等宮殿舉行宴席,其又設有九卿六部、滿漢大臣跟諸多藩使節等席位。清朝皇上們有時候如果想表達自己的厚愛與慈祥也會搞一些小宴席,像殿試傳臚宴又稱“恩榮宴”,是皇帝專門為科舉考試後獲得進士的學員舉辦的宴會。凡有將軍打勝仗回來,又免不了吃一頓“凱旋宴”。

      諸如此類等等,使得百官們來吃皇帝的飯都吃怕,雖然一群官員聚在一起吃吃喝喝,聊聊笑笑籠絡了感情。但恐怖的是皇帝請宴規矩繁雜,禮儀特多,讓官員們一點都不敢掉以輕心,萬一弄不好就會得罪皇帝,最終可能換來的就是丟官失命的下場。所以百官們怕皇帝賜飯,就是因為這些原因。

  • 2 # 夥系東

    在清朝時期,皇帝舉行的例行賜宴,除了建元定鼎宴外,還有元日宴、冬至宴、萬壽宴、大婚宴、千叟宴這5種比較大型的宴會。

      元日宴在每年的農曆正月初一(春節)舉行,由皇太極設立。後來,雍正皇帝將元日宴改成元旦宴,並從參與人員、服裝禮儀等方面,進行了規範化和制度化。清朝近300年間,除了康熙皇帝曾經短暫取消過元日宴,其餘200多年,每一年都雷打不動地舉行,直到清朝滅亡。

      冬至宴,顧名思義,在每年冬至這天舉行,由順治皇帝設立。後來,冬至宴經常停止舉辦。

      萬壽宴是清朝皇帝的壽誕宴,是內廷的大宴之一。如果遇到大壽,其慶典將會更加隆重。1894年是慈禧太后的六十大壽,整個慶典耗費近1000萬兩白銀,創下了史無前例的記錄。

      大婚宴是皇帝大婚時舉辦的宴會。清朝時期,共有4位皇帝在皇宮裡舉行了大婚儀式,分別是順治皇帝、康熙皇帝、同治皇帝和光緒皇帝。大婚宴也極為隆重。

      千叟宴是康熙皇帝首創的大型宴會,宴請全國65歲以上的老者。說是“千叟”,實際上參加的不止1000人,乾隆皇帝舉行的千叟宴多達5000餘人。

      此外,皇帝登基、皇后生日、皇子大婚、公主下嫁等,以及每年上元、端午、中秋、重陽、除夕等節,朝廷均會在乾清宮等處設宴,筵宴九卿六部、滿漢大臣、諸藩使節。

      除了上面這些比較大型的宴會,清朝皇帝為顯示自己的恩榮和威儀,舉行舉行一些小型的宴會,如殿試傳臚次日在禮部舉行的恩榮宴,皇帝經筵禮成後設在文華殿的經筵宴,臨雍禮成後在禮部設定的臨雍宴,大軍凱旋歸來舉行的凱旋宴,欽命編修實錄、聖訓之際在禮部舉行的修書宴……

      清朝是一個非常注重禮儀的朝代,皇帝賜宴時,禮儀繁多,來不得半點馬虎。

      所有的王公大臣在參加這種宴會時,必須整整齊齊地身穿朝服衣冠,佩戴朝珠。如果是在冬天,還可以接受;如果是在炎熱的夏天,身穿如此多的衣服,就夠嗆了。往往還沒有動筷,就已經汗流浹背。

      賜宴之際,會有專門的贊禮官員,站立在太和殿的殿陛之上。當贊禮官員唱贊到“跪”時,所有參加宴會的王公大臣都要站立起來,離開座位,向皇帝一跪一叩。一跪一叩結束後,才站起來,仍舊坐回自己的席位。如此三番四次,總要把大臣折騰得筋疲力盡才算完事。

      如果是年輕人參加這樣的宴會,也不算很辛苦。可是,一般年輕人哪有資格參加皇帝賜宴,有資格參加皇帝賜宴的大臣哪個不是一把年紀了?所以,大臣們為了適應

  • 3 # 大白熊返利

    所謂清朝皇帝請吃飯傳統點講叫做賜宴,屬於慣例性宴席,其中有:冬至宴、皇婚宴、定鼎宴、元日宴,中秋宴、萬壽宴等一系列大規模又隆重的皇家宴席。

    東至宴 在每一年冬季來臨,該節日是順治皇帝發明的,可能在慶祝入冬豐收等,目的不太清晰。

    萬壽宴意思大概大家都知道乃清內廷的大型宴席之一,規模要比上述節日要大要隆重,彷彿是管它什麼民間節日,皇帝老兒過生日才最大。

    上面宴的意思基本就是什麼節,比如元日宴就是是現在的春節,中秋宴就是中秋節等等。

    為什麼說百官都怕皇上賜飯吶?因為一群官員聚在一起吃吃喝喝,聊聊笑笑籠絡了感情。但恐怖的是皇帝請宴規矩繁雜,禮儀特多,讓官員們一點都不敢掉以輕心,萬一弄不好就會得罪皇帝,最終可能換來的就是丟官失命的下場。

  • 4 # 北樓504

    所謂清朝皇帝請吃飯傳統點講叫做賜宴,屬於慣例性宴席,其分別有:冬至宴、皇婚宴、定鼎宴、元日宴,中秋宴、萬壽宴等一系列大規模又隆重的皇家宴席。

    首先清朝元日宴定於農曆的大年初一舉辦,創始人是皇太極,沿襲到雍正帝就改為元旦宴。該宴席對服飾、階層人員以及傳統禮儀都很注重,有一定的規章制度要遵守。整個清朝從開創到毀滅,幾乎每年皇帝們都需要定時舉辦“元旦宴”,唯獨康熙帝因其他原故破裂取消過一次。可見其節日之隆重,傳統習俗之深。

    皇帝除了過春節要舉辦“元旦宴”之外,在每一年冬季來臨,過冬至節當天也要辦個“冬至宴”,該節日是順治皇帝發明的,可能在慶祝入冬豐收等,目的不太清晰。後來不知為何冬至宴就不再每年都按時舉辦了,只是時隔幾年才辦一次而已。除了過隆重節日皇帝要設宴請百官參加,另外每逢皇親國戚過大壽也要辦壽宴,而皇帝的大壽則叫做“萬壽宴”意喻萬壽無疆。

    萬壽宴乃清內廷的大型宴席之一,規模要比上述節日要大要隆重,彷彿是管它什麼民間節日,皇帝老兒過生日才最大。據說在1894年的晚清時期,權後慈禧給自己舉辦60大壽,那大派頭可是舉世曙目的,整一場萬壽宴辦完,所花費的資金約近1200萬銀兩,該消費金額超越任何一個歷代清帝的壽宴消費,屬於清史記載中最貴的一場“萬壽宴”。

    皇帝過60歲要辦大壽,與民同慶。然而另外一個“千叟宴”才是真正的與民同樂。該宴席是康熙帝發明的慈善宴會,目的就是專門從全國各地邀請六十五歲以上的老人參加,故名為千叟宴。根據野史講法,其實康熙這個千叟宴根本湊不足1000個老人來吃。最終還是乾隆皇帝厲害,他辦的千叟宴總共來了五千個65歲以上的老人,雖然老人家吃不了那麼多美味佳餚,但是場面十分熱鬧溫馨,正能量爆棚。皇婚宴,指的就是皇帝結婚的大型婚宴。三百年清朝興衰,只有4個皇帝於紫禁城中辦過皇宴,他們按順序排列先是:順治帝、康熙、同治帝以及光緒皇帝。此婚宴極其奢華隆重,皇宮處處張燈結綵,一片大紅,宮女太監皆賜予大魚大肉,其樂融融。乃清朝皇室的最大喜事宴席。

    除了以上講到的清朝宴席,還有很多其他賜宴比如皇上登基宴,上元宴、端午宴、中秋宴席重陽宴,公主出嫁阿哥結婚以及皇后生日等皇帝都要按慣例請百官吃飯。此時,御膳房的御廚們就會在乾清宮等宮殿舉行宴席,其又設有九卿六部、滿漢大臣跟諸多藩使節等席位。清朝皇上們有時候如果想表達自己的厚愛與慈祥也會搞一些小宴席,像殿試傳臚宴又稱“恩榮宴”,是皇帝專門為科舉考試後獲得進士的學員舉辦的宴會。凡有將軍打勝仗回來,又免不了吃一頓“凱旋宴”。

    諸如此類等等,使得百官們來吃皇帝的飯都吃怕,雖然一群官員聚在一起吃吃喝喝,聊聊笑笑籠絡了感情。但恐怖的是皇帝請宴規矩繁雜,禮儀特多,讓官員們一點都不敢掉以輕心,萬一弄不好就會得罪皇帝,最終可能換來的就是丟官失命的下場。所以百官們怕皇帝賜飯,就是因為這些原因。

  • 5 # 歷史開腦洞

    按照我們普通人的想象,身為臣子能夠得到皇帝的賞飯,應該是一件極其榮耀的事情,但是清朝大臣對於皇帝賞飯卻是一件非常辛苦的事情。在清朝時期皇帝舉行的例行宴會,除了建元定鼎宴,還有另外5種比較大型的宴會,分別是冬至宴,萬壽宴,大婚宴等。

    除了這些大型的宴會,皇帝為了彰顯自己的威儀,還會舉行一些小型的宴會。比如大將軍凱旋歸來舉行的宴會。

    清朝非常注重禮儀,皇帝請大臣吃飯時禮儀繁多,來不得半點馬虎。所有的大臣在參加這種宴會時,必須穿著整整齊齊的衣服,佩戴朝珠。如果是冬天穿這些衣服還能接受,但是在夏天衣服穿這麼多就夠嗆了,往往在那邊一動不動就已經汗流浹背了。

    在吃飯的時候,也會有專門的官員站在太和殿上。當官員喊到跪時,所有的大臣都要站立起來離開座位,向皇帝一跪一叩。結束之後,才站起來,如此三番四次,要把所有的大臣都折騰的沒有力氣才算完事。

    如果是年輕人參加這樣的宴會不覺得辛苦,但是一般人哪有資格參加皇帝的這種宴會呢。所以有資格參加皇帝賜宴的大臣,哪一個不是一把年紀。所以,那些大臣為了適應這種高強度的宴會,往往提前好幾個月就得訓練,避免到時候體力不知出現糗事。

    傳說1894年慈禧太后迎來60大壽之際,李鴻章就每天在家裡練習磕頭。由此而言,對於受賞者來說,皇帝請吃飯,是一件苦不堪言的事情。

  • 6 # 姜學友

    在古代多少人想巴結皇帝,更何況是皇帝請吃飯,想必很多人都拒絕不了,但清朝的大臣們偏偏很害怕皇帝請自己吃飯,這是為什麼呢?所謂清朝皇帝請吃飯傳統點講叫做賜宴,屬於慣例性宴席,其分別有:冬至宴、皇婚宴、定鼎宴、元日宴,中秋宴、萬壽宴等一系列大規模又隆重的皇家宴席。

    首先清朝元日宴定於農曆的大年初一舉辦,創始人是皇太極,沿襲到雍正帝就改為元旦宴。該宴席對服飾、階層人員以及傳統禮儀都很注重,有一定的規章制度要遵守。整個清朝從開創到毀滅,幾乎每年皇帝們都需要定時舉辦“元旦宴”,唯獨康熙帝因其他原故破裂取消過一次。可見其節日之隆重,傳統習俗之深。

    清朝皇帝除了過春節要舉辦“元旦宴”之外,在每一年冬季來臨,過冬至節當天也要辦個“冬至宴”,該節日是順治皇帝發明的,可能在慶祝入冬豐收等,目的不太清晰。後來不知為何冬至宴就不再每年都按時舉辦了,只是時隔幾年才辦一次而已。除了過隆重節日皇帝要設宴請百官參加,另外每逢皇親國戚過大壽也要辦壽宴,而皇帝的大壽則叫做“萬壽宴”意喻萬壽無疆。

    萬壽宴乃清內廷的大型宴席之一,規模要比上述節日要大要隆重,彷彿是管它什麼民間節日,皇帝老兒過生日才最大。據說在1894年的晚清時期,權後慈禧給自己舉辦60大壽,那大派頭可是舉世曙目的,整一場萬壽宴辦完,所花費的資金約近1200萬銀兩,該消費金額超越任何一個歷代清帝的壽宴消費,屬於清史記載中最貴的一場“萬壽宴”。

    皇帝過60歲要辦大壽,與民同慶。然而另外一個“千叟宴”才是真正的與民同樂。該宴席是康熙帝發明的慈善宴會,目的就是專門從全國各地邀請六十五歲以上的老人參加,故名為千叟宴。根據野史講法,其實康熙這個千叟宴根本湊不足1000個老人來吃。最終還是乾隆皇帝厲害,他辦的千叟宴總共來了五千個65歲以上的老人,雖然老人家吃不了那麼多美味佳餚,但是場面十分熱鬧溫馨,正能量爆棚。皇婚宴,指的就是皇帝結婚的大型婚宴。三百年清朝興衰,只有4個皇帝於紫禁城中辦過皇宴,他們按順序排列先是:順治帝、康熙、同治帝以及光緒皇帝。此婚宴極其奢華隆重,皇宮處處張燈結綵,一片大紅,宮女太監皆賜予大魚大肉,其樂融融。乃清朝皇室的最大喜事宴席。

    除了以上講到的清朝宴席,還有很多其他賜宴比如皇上登基宴,上元宴、端午宴、中秋宴席重陽宴,公主出嫁阿哥結婚以及皇后生日等皇帝都要按慣例請百官吃飯。此時,御膳房的御廚們就會在乾清宮等宮殿舉行宴席,其又設有九卿六部、滿漢大臣跟諸多藩使節等席位。清朝皇上們有時候如果想表達自己的厚愛與慈祥也會搞一些小宴席,像殿試傳臚宴又稱“恩榮宴”,是皇帝專門為科舉考試後獲得進士的學員舉辦的宴會。凡有將軍打勝仗回來,又免不了吃一頓“凱旋宴”。

    諸如此類等等,使得百官們來吃皇帝的飯都吃怕,雖然一群官員聚在一起吃吃喝喝,聊聊笑笑籠絡了感情。但恐怖的是皇帝請宴規矩繁雜,禮儀特多,讓官員們一點都不敢掉以輕心,萬一弄不好就會得罪皇帝,最終可能換來的就是丟官失命的下場。所以百官們怕皇帝賜飯,就是因為這些原因。

  • 7 # 一抹暗香

    清朝官員最怕的是皇帝賞賜吃不放鹽的白水煮豬肉。

    入關後,皇帝為了不忘本,每天都會在坤寧宮煮一頭豬,這豬早上進宮,晚上煮好,白水煮,不放任何調料,連鹽都沒有。這種肉主要的目的不是吃,而是在祖宗的牌位前供奉,當作貢品。但是皇帝也經常用它來賞賜近臣,越是品級高、能得皇帝喜愛的大臣,吃這種肉的頻率越高。

    由於這種肉非常難以下嚥,有些大臣就偷偷在衣袖裡藏一點兒鹽,但是被發現了會被重罰。還有人不敢自己帶鹽進宮,就花錢買通太監,由太監偷偷給他們提供鹽,還有些大臣索性在家裡提前把衣袖用鹽水浸溼了再晾乾穿上,吃肉的時候舔舔衣袖,權當調味。

    清末,有些太監做起了這白水肉的生意,每天偷著留下一部分肉,切成小塊賣到民間,百姓認為後宮的貢肉吉利,紛紛購買,買回家用它來供奉祖先和神明的牌位。

  • 8 # 格子說歷史1

    一些清朝官員為何都怕皇帝賜飯?

    在清朝,官員想要安穩吃到皇帝賞賜的一口飯,所經歷的艱辛遠超我們的想象。皇上在古代所處的位置自是不必多說,文武百官平時能見到皇上,都是極為榮耀的事情。而清朝又是歷朝歷代中最喜歡搞宴會的一個,這個傳統從皇太極開始就已形成。

    皇太極建立了“元旦宴”,順治皇帝又發明了“冬至宴”,還有比較著名的“千叟宴”,則是自康熙爺開始。在大部分人的慣性思維中都認為,如果有機會能和皇上吃飯,必然算得上光宗耀祖的事情。可是讓人奇怪的是,在清朝官場中卻流傳著這樣一句話“不怕皇上召見,就怕皇上賜飯”。那麼今天就來和大家聊一聊為什麼清朝的官員會談飯色變。

    其一,繁文縟節頗多。清朝官員在參加宴會時需要穿正式的朝服。這種服裝的構成相當繁瑣。根據清史稿記載,清朝官的朝服包括內部穿的吉服,以及外部的朝袍,撲掛,披領,和朝冠五部分。最主要的朝袍是由粗布製成,然後在上面做刺繡的工藝。由於製作工藝的原因,這種服飾本就不適合平常穿戴。

    所以除了上朝之外,官員們還是以便服為主。而官員參加宴會之時,要穿著這種衣服經歷繁瑣的禮節,而三叩五拜只是基本的禮數。萬一碰到皇上提到某個大臣,還要趕緊起來跪謝。年輕官員體力好還能接受,但是清朝時期的官員普遍都在45歲以上,體力已經不足以完成這些繁瑣的禮節。

    《退庵隨筆》記載:古人以四十為強仕之始,以五十為服官政之年,以七十為致仕之期。

    其二,清朝皇上和百官生活習慣不同。清朝是由滿族人建立,而滿族人發源地所處的東北又比較寒冷,所以特別喜歡吃高脂肪的豬肉。但是對於官員來說還是以牛羊肉為主,豬肉只是窮人家的吃食。所以在飲食習慣上皇上和官員有所差異,但是又不能表現出來不喜歡。

    《東坡志林》記載:(豬肉)富家不肯吃,貧家不解煮。

    其三,清朝皇帝與官員之間的地位變化。其實古代皇帝和官員之間的距離,並沒有電視劇上演的那麼生疏。在宋朝之前,官員們上朝時是坐在皇上的身邊。明朝時官員上朝改為站立,但是關係上依然比較和諧,甚至多次出現官員和皇帝當面對峙的情況。但是清朝建立之後,這種關係徹底轉變,文武百官變成了皇上的奴才,皇上則成了趾高氣昂的萬歲。別說是和皇上吃飯,即便是平常面見皇上都是膽戰心驚,就怕稍有不慎就得罪皇上落下罪名。清朝的重臣李鴻章,在進宮見慈禧太后之前,每天在家中先練習三遍磕頭才敢進宮,可見清朝官員對皇位的懼怕已經到了如履薄冰的地步。

    《清代之竹頭木屑》記載:“前合肥(李鴻章)以太后(慈禧太后)萬壽在邇,乃在北洋大臣署中,日拜跪三次以肄習之,蓋國朝大臣恭謹類如此。”

    古人云:伴君如伴虎,其實最重要的還是皇帝和官員之間,不可跨越的地位差異,讓吃飯聊天這種快樂的事情,最終演變成了一種折磨。

    參考《清代之竹頭木屑》《東坡志林》《退庵隨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寶寶溼疹是怎麼引起的,該怎樣緩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