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阿慶還是阿慶

    清末從李鴻章開始洋務運動,但是一場中日戰爭宣告洋務運動的失敗。清朝政府為了維護統治,又由袁世凱組建了新軍。袁世凱招募並訓練的新軍後來成為北洋軍閥的主力。然而其拉幫結派的意識太強,手下也便如此了。

    袁世凱手下又有北洋三傑,分別為王士貞,段祺瑞和馮國璋。但是這三人在袁世凱死後也互相不和,相互拆臺,造成北洋政府亂哄哄的。他們曾經的手下更是分崩離析,各自掌握軍隊,成為一方割據勢力。根據他們的掌管地盤又分為直系,奉系,皖系,還有後來閻錫山的晉系。其中吳佩孚就是直系,而孫傳芳是皖系,這兩個系本來就是在打來打去爭奪北京政府的權力的。那還怎麼可能互相幫助呢?他們還唯恐被對方吃掉呢。再加上當時廣州革命政府組建革命軍北伐之後,分兵幾路齊頭並進,一路攻城拔寨,勢如破竹,恐怕就算想要互相幫助也自顧不暇了。

  • 2 # 大獅

    1926年,北伐戰爭打響,北伐大軍秣兵歷馬多時,如今戰事一開,揮軍北上勢如破竹,兵鋒直指各路北洋軍閥。這些軍閥口頭上稱兄道弟,實為各懷鬼胎,都想幹掉對方,做大自己地盤。

    此時北洋軍閥之中,屬這幾人實力最為強盛,其一便是張作霖,號稱傭兵40餘萬,佔據北方;其二便是吳佩孚,號稱傭兵20萬,佔據中南;其三孫傳芳,也號稱傭兵20萬,佔據東南地域;其四便是張宗昌,佔據山東,傭兵號稱10餘眾。

    北伐軍採用逐個擊破策略,率先揮師痛擊吳佩孚。此時再看昔日那些老兄弟,一個個都按兵不動,張作霖率先來個坐山觀虎鬥,看北伐軍與吳佩孚殺得天昏地暗,他卻在城樓觀山景。

    吳佩孚連連吃緊,忙派人前去求援,但是苦無援兵來助。吳佩孚讓親信幕僚去找孫傳芳,但孫傳芳卻不發一兵一卒,毫無去助老上司一臂之力的意思。

    孫傳芳為何如此,這就是軍閥秉性作怪,他如同其他人一樣,也是個野心勃勃之人,也想一統全國,此時吳佩孚在自己眼中,早已不再是什麼老上司,老朋友,而是對手。對手一死,得利的是自己,如今有人他打,要是能將他滅亡,正合自己心意。

    雖然孫傳芳知道唇亡齒寒的道理,吳佩孚的地盤一丟,他也會很快遭到攻擊,但是北伐軍早已打出“妥協孫傳芳”的口號,告知孫傳芳不與他為敵,只是打吳佩孚,而不動你孫傳芳。孫傳芳會不會被這些話迷惑不得而知,但是他肯定私下打好算盤,認為自己可以跟北伐軍進行妥協談判;並且自己兵強馬壯,北伐軍與吳佩孚一戰,肯定元氣大傷,到時候就算談判不成,北伐軍來攻自己,自己也能應付。

    孫傳芳這個如意算盤打的不錯,自以為信心滿滿,結果北伐軍消滅吳佩孚後,迅速改變戰略,開闢了第二戰場,迎頭痛擊孫傳芳的五省聯軍。最終以摧枯拉朽之勢將其覆滅。

    孫傳芳眼看全軍潰敗,無奈之下,遠走東北,找到了張作霖,當起了“座上賓”,自此後再無大動靜。不論怎樣,孫傳芳這些軍閥雖然暗藏私心,但是在國家大義面前還是令人敬佩的,任日本人如何勸說,也不與其合作,這是難得可貴的。

    最終在1935年11月13日,孫傳芳在天津居士林佛堂被殺,自此引出“俠女施劍翹刺殺孫傳芳”這樁民國公案!

  • 3 # 夏目歷史君

    能夠坐上大帥這個位置,唇亡齒寒這個道理孫傳芳當然懂,但他在當時也看到了“鷸蚌相爭、漁翁得利”和“兩虎相爭必有一傷”。

    一、北伐戰爭當時是採用先南後北、逐個擊破的戰略,先打吳佩孚。吳佩孚當時也是拿“唇亡齒寒”向孫傳芳陳明瞭利害,畢竟當時吳佩孚和孫傳芳是鄰居,吳佩孚倒臺了,下個就是孫傳芳了。

    在吳佩孚看來孫傳芳一定會答應,畢竟自己是孫傳芳的老上司,沒有他吳佩孚,就沒有現在的孫傳芳。而自己完蛋了,他姓孫的也要倒臺。

    孫傳芳看起來沒有理由不救,但實際上孫傳芳確實沒有救,雖然表面上答應出兵相援了。

    二、首先我們這裡就得談談孫傳芳這個人了,孫傳芳是個不甘於人下的,是個有野心的人。雖然自己是吳佩孚帶出來了,但在他看來自己一直都是活在吳佩孚的陰影當中,畢竟吳佩孚是當時中國數一數二的人物,孫對吳是很嫉妒的,吳一日不下臺,他孫傳芳就永沒有出頭之日。

    吳佩孚名氣最大,當時的孫傳芳野心勃勃,想著一統中國,吳佩孚自然被他視為對手,他是樂於看見吳佩孚被消滅的,這樣“直系一哥”就是他了。

    三、孫傳芳的野心成就了他,也害了他。孫傳芳的如意算盤是這樣的,如果救了吳佩孚的話,亡的可能只有北伐軍,這樣自己撈不到很大利益。如果不救的話,讓吳佩孚和北伐軍兩敗俱傷,這樣自己在南方將再無敵手。

    他的野心想讓他不滿足於先滅一個,而是想直接等他們兩敗俱傷,一起幹掉他們。

    當時的北伐軍也是看清楚了孫傳芳的如意算盤,打出了“妥協孫傳芳”的口號,迷惑了孫傳芳。

    四、一個有能力的人都是會生於憂患的,孫傳芳能夠發展成一個大軍閥,危機意識是肯定會很強的,畢竟如果當時幫了吳佩孚,吳佩孚吞併了北伐軍,變得越來越強大,自己也是很危險,那當時所有所為,就是在養虎為患了。

    唇亡齒寒誰都懂,但哪個是唇哪個又是齒呢?難道如果北伐軍敗了,吳佩孚壯大,孫傳芳難道就不會有危險麼,我覺得照樣要面臨被吳佩孚吞併的危險。

    只不過孫傳芳低估了北伐軍實力,加上馮玉祥倒戈,吳佩孚壓根不是北伐軍對手,很快就被消滅了,沒有兩敗俱傷的機會,孫傳芳沒想到吳佩孚敗的會這麼快,自己反應過來已經是來不及了。

  • 4 # 史論縱橫

    這個問題,可以詳細的解釋解釋,對民國時期的軍閥有所瞭解。

    北洋三系軍閥,皖系段祺瑞、直系吳佩孚、奉系張作霖,到北伐軍開始北伐的時候,其實主要就剩三大軍閥了,直系的吳佩孚和孫傳芳和奉系的張作霖。

    按理說吳佩孚和孫傳芳都是直系的,應該會互相幫助的,為何孫傳芳會坐視吳佩孚被打,難道孫傳芳不知道唇亡齒寒的道理?

    首先,在當時的孫傳芳看來,北伐戰爭並不是一場革命戰爭,只是一種地方軍閥(北伐軍裡面很多都是桂系和粵系人馬)和中央軍閥之間的混戰,而孫傳芳歷來也不是北伐軍閥的核心,孫傳芳的發家雖然有吳佩孚的引路,但是能坐擁東南,成為五省聯軍司令,完全是靠自己的能力。孫傳芳也不是吃素的,吳佩孚是一舉被打敗,但是孫傳芳在抵抗北伐軍的戰鬥中也表現出一點實力,無奈於當時的北伐軍實在太猛。

    其次,孫傳芳腹背受敵,孫傳芳的五省聯軍很大一部分是從奉系軍閥手裡搶的,剛開始孫傳芳還和張宗昌拜把子,第二年就打敗奉系在安徽和江蘇的姜登選和楊宇霆,一直打到張宗昌的家門口,可以說,這邊還沒打完,北伐軍就洶湧來襲了。如果孫傳芳和北伐軍開戰,十分害怕張作霖會從背後打過來。

    再次,孫傳芳突然的壯大,和吳佩孚的變弱是此消彼長的,要知道,在之前的兩年,吳佩孚可是號稱“中國最強者”,結果1924年第二次直奉戰爭期間,吳佩孚大敗,從神壇一下摔落,摔的還不輕,要不是當時,吳佩孚的手下不行了,把湖北的地盤又給吳佩孚了,估計北伐時候也沒有吳佩孚什麼時期了,所以當時的吳佩孚已經此一時彼一時了,但是孫傳芳窮人出身,害怕吳佩孚如果做大會吞併了他,因此也想借北伐軍打壓吳佩孚,從而鞏固其在北洋軍閥中的地位。

    最後,北伐軍的策略也很好,當時,北伐軍制定了先打吳佩孚,再打孫傳芳,最後打張作霖,使其分化瓦解,當然,我們現在知道是打倒三大軍閥,當時,口號是:“專打吳佩孚,妥協孫傳芳,不管張作霖。”以此來迷惑和麻痺孫傳芳和張作霖。

    其實,北伐的關鍵點也就在於吳佩孚,如果打敗吳佩孚,則成功一半,因為,相對於吳佩孚在北洋中的影響,孫傳芳不值一提,當時北洋軍閥真正的大佬是張作霖,但是一旦打敗吳佩孚和孫傳芳,馮玉祥和閻錫山就會起兵,這是事先就寫好的劇本。

  • 5 # 彭城墨者

    孫傳芳是北洋後起之秀。雖然和吳佩孚同屬北洋陣營,並且一度當過吳佩孚的下屬,但是他豈肯久居人下!

    1925年,孫傳芳在安徽、蘇北一帶擊敗張宗昌。他在徐州子房山大擺筵席,請眾將士痛飲美酒,其問鼎中原之心,昭然若揭。

    孫傳芳,字馨遠。一看就是有文化的人取得名字。傳播芬芳,馨香遠方。1885年出生。

    孫傳芳有個姐夫叫王英楷,王英楷在袁世凱手下當處長。有了這層關係,孫傳芳順利當兵,考軍校。他自己也爭氣,學習也好,透過考試,公費留學日本。

    在日本陸軍士官學校學習期間,孫傳芳和閻錫山、程潛、李烈鈞、唐繼堯、周蔭人、盧香亭、劉存厚、楊文愷、趙恆惕、尹昌衡、張鳳翽等人是同學。這些人不久後都是封疆大吏一級。

    學成回國後,孫傳芳分配到陸軍第二鎮。辛亥革命爆發時,他的職位是營長。屬於不高不低,比如閻錫山都當團長了。

    辛亥革命爆發後,孫傳芳所在第二鎮改為第二師。這是袁世凱的嫡系部隊,被派往湖北鎮壓革命。雖然打了勝仗,卻很快休戰談判。

    在此期間,孫傳芳的同學們,仕途如火箭一般,紛紛超越了他。閻錫山當了山西都督,尹昌衡當了四川都督,李烈鈞當了江西都督,張鳳翽當了秦省(陝西)都督,繼堯當了貴州都督,劉存厚、趙恆惕等人當了師長。

    孫傳芳只嘆自己命不好,站錯了陣營。但是風水輪流轉,很快他的機會來了。

    1913年,二次革命。袁世凱令第二師進駐湖北,孫傳芳升團長。

    1916年,袁世凱稱帝。北洋軍與護國軍大戰,孫傳芳升旅長。

    1917年,護法運動。北洋軍與護法軍大戰,孫傳芳升師長。

    1921年,吳佩孚進入湖南湖北,當兩湖巡閱使。他十分看好孫傳芳,任命孫傳芳為長江上游總司令兼第二師長。

    1922年,孫中山、張作霖聯合,南北夾擊曹錕和吳佩孚。

    吳佩孚帶大軍北上擊敗張作霖。

    孫傳芳帶第二師南下福建,擊敗孫中山一部(何成浚)。

    這時候,孫傳芳手下有三員大將,分別是盧香亭、謝鴻勳、孟昭月。還有同學周蔭人並肩作戰。

    孫傳芳受到鼓舞,連續北上江蘇、安徽,擊敗奉軍楊宇霆、張宗昌。

    收編浙軍、蘇軍、皖軍。威名赫赫,稱五省聯軍總司令。手下鄭俊彥、馬寶珩、李寶璋、上官雲相等名將,兵強馬壯。

    當北伐軍攻擊吳佩孚時,孫傳芳不但沒有唇亡齒寒之感,反而異常興奮。他感到自己的機會來了。

    鷸蚌相爭,漁翁得利。孫傳芳整軍經武,在北伐軍圍困武昌時,發大軍西征,準備一鼓盪平整個長江之南,再仿效朱元璋北伐。

    1926年,孫傳芳進兵之時正是秋天。孫傳芳道:菊黃蟹肥,正好作戰消遣!

    兩軍在江西北部掀起一場惡戰……

  • 6 # 夏有涼風61

    北伐軍攻打吳佩孚時,同為北洋直系的孫傳芳為何不出兵援助?

    自袁世凱做了皇帝以來,蔡卾,唐繼堯等聯合各省發動了護國起義,袁世凱迫於內外壓力被迫取消帝制。袁世凱死後,段祺瑞獨攬大權,任黎元洪為總統。護國聯盟省取消獨立,名譽上還歸中華民國中央管,實際各省以成地方軍閥。

    由於北洋軍閥危害國家,南方軍閥割據自專。中華民國是有名無實。孫中山痛感革命的失敗是沒有建立革命的武力。因此,在廣州的黃埔島成立了“黃埔軍校”任蔣中正為校長。

    黃埔軍校成立後,敗秘密組織法西斯蒂黨的廣東商團和敉平商團的叛變。陳炯明部被滇、桂系軍閥逐出廣州後,孫中山南下,在廣東一帶的陳炯明覺的有機可乘,就帶兵奪取廣州。黃埔革命軍隨粵軍第一次東征擊敗陳炯明的部隊,又和滇、桂軍閥作戰,一舉擊潰滇、桂聯軍,二次東征擊敗陳炯民,蕩平了倆廣。

    在此之前,北方也是發生了軍閥混戰,首先是直系的吳佩孚和奉系的張作霖倆次大戰,由於直系馮玉祥倒戈,使得在山海關指揮作戰的吳佩孚大敗,北洋直系分裂,北京的段祺瑞也成了空架子一個。隨著政治的演變和軍閥相互攻伐利用。使得吳佩孚又東山再起,當時全國的形勢基本是這樣的,北方軍閥,東北張作霖,山西閻錫山,京津馮玉祥,山東張宗昌,湖北吳佩孚(之前在河南)。南方軍閥就是霸佔方南五省(浙江、福建、江蘇、江西、安徽)的孫傳芳。倆廣的黃埔軍。湖南的唐生智。

    吳佩孚和張作霖會面達成以武力統一全國。吳佩孚揮兵南下第一個就是攻打的湖南唐生智,唐生智被逼倒向黃埔國民革命軍。

    國民革命軍從此開始北伐,唐生智加入國民革命軍,北伐的第一仗就是攻打南進的吳佩孚,吳蔣在汀泗橋大戰,吳佩孚親臨戰場指揮,並組織了大刀督戰隊,機槍督戰隊,監督各軍戰鬥。黃埔蔣中正也是親臨戰場,戰鬥非常激烈,國民革命軍奮不顧身的打法讓吳佩孚的部隊死傷殘重,光吳佩孚軍敗退將士,一天之內就有團營長九人被督戰隊擊斃,士兵更是不計其數。戰鬥打的昏天黑地,日月無光。吳佩孚發出的求援孫傳芳,孫傳芳卻做了壁上觀。吳佩孚戰敗投奔四川,孫傳芳江西也受到了國民革命軍另一路由何應欽率領的部隊的攻打,國民革命軍打敗孫傳芳後,南方基本由國民革命軍佔領。

    那國民革命軍北伐攻打吳佩孚,為何孫傳芳不出兵援助。這可能有幾個原因,一,就是孫傳芳沒有把黃埔軍放在眼裡,因為兵少勢弱,當初一次東征陳炯明時,滇、桂軍閥就看不上黃埔軍,以至於不想要黃埔軍參加。孫傳芳認為黃埔軍打敗吳佩孚會一直北上,那樣他就可以像切割繩索一樣,把革命軍切為幾段然後消滅。二,孫傳芳是想坐收魚翁,讓吳蔣火拼,雙方兵力消耗的差不多了,然後一舉將倆方勢力消滅,那樣黃埔軍的地盤和吳佩孚的地盤就歸孫傳芳所有,以至於用少的代價統一整個南方。孫傳芳的想法固然好,卻落的結果是坐收魚翁成了唇亡齒寒,當我寫到這裡,我就想起了張士誠。這樣的歷史重演實在是讓人唏噓。

  • 7 # 美麗青春您真痘

    孫傳芳(1885年4月17日—1935年11月13日),字馨遠,山東人。與張作霖、吳佩孚並稱為“北洋三大軍閥”,浙、閩、蘇、皖、贛五省聯軍總司令,人送外號“笑面虎”,號稱“東南王”,是直系後期最具實力的大軍閥。

    孫傳芳憑藉在袁世凱手下當處長的姐夫王英楷,順利當兵,考軍校並公費留學日本。

    在日本陸軍士官學校學習期間,孫傳芳和閻錫山、程潛、李烈鈞、唐繼堯、楊文愷、趙恆惕等人是同學。學成回國後別人仕途如火箭一般,如閻錫山等人當了都督,趙恆惕等人當了師長。孫傳芳只嘆自己命不好,站錯了陣營。但是風水輪流轉,到1921年吳佩孚進入湖南湖北,當兩湖巡閱使時,任命孫傳芳為長江上游總司令兼第二師長。

    1924年孫傳芳擊敗盧永祥,佔浙江,連續北上江蘇、安徽,擊敗奉軍楊宇霆、張宗昌,收編浙軍、蘇軍、皖軍,威名赫赫,稱五省聯軍總司令。

    1927年 7月 9日,北伐軍主力西路大軍直指對廣東革命政府威脅最大的吳佩孚的巢穴武漢,經長沙、平江、汀泗橋、賀勝橋、武昌等重要戰役,吳佩孚損兵折將,節節敗退。

    吳多次請求曾經的下屬、後自成一派、號稱"東南王"的五省聯軍總司令孫傳芳支援,但孫傳芳則按兵不動,他難道不懂得唇寒齒亡的道理嗎?

    孫傳芳這個被稱為"北洋後起軍閥中最狡詐和具有機警縱橫才能之人”,自然深知"唇寒齒亡"的道理,他之所以按兵不動,主要有以下原因:

    1、孫傳芳的野心很大。1923年進據東南五省後,孫傳芳曾有過野心很大的構想——以東南五省為支點,為跳板,推倒段祺瑞,捧出江蘇巨紳張謇任北京政府臨時總統,自己持操縱之實。

    孫傳芳是想坐收魚翁,讓吳蔣火拼,雙方兵力消耗的差不多了,然後一舉將倆方勢力消滅,那樣黃埔軍的地盤和吳佩孚的地盤就歸孫傳芳所有,以至於用少的代價統一整個南方。

    2、孫傳芳自恃兵精糧足,養精蓄銳,瞧不起北伐軍,認為北伐軍打敗吳佩孚會一直北上,那樣他就可以像切割繩索一樣,把北伐軍切為幾段然後消滅。更沒把昔日提攜自己的恩人吳佩孚放在眼裡,狂妄自大。

    3、孫傳芳腹背受敵,大軍剛打敗奉系在安徽的姜登選和江蘇的楊宇霆,與張宗昌的戰鬥還未完全結束,此時如果北伐軍開戰,唯恐張作霖背後下黑手。

    4.北伐軍提出"打倒吳佩孚,聯絡孫傳芳,不理張作霖"的口號,在策略上進行分化瓦解,在一定程度上迷惑和麻痺了孫傳芳和張作霖。

    北伐軍主力在兩湖戰場打敗吳佩孚後,分三路進入江西攻打孫傳芳部隊。北伐軍先後克武昌、九江,會攻南昌,孫傳芳主力被殲滅,狼狽逃竄。接著,北伐軍沿長江東下,直搗南京。

    1935年11月13日,孫傳芳在天津居士林佛堂被殺,自此引出“俠女施劍翹刺殺孫傳芳”這樁民國公案!

  • 8 # 一枚明粉

    吳佩孚、孫傳芳、張作霖從來沒認為自己是一家,更別提唇齒關係了。吳佩孚倒黴,孫傳芳不援救正常;孫傳芳倒黴,張作霖不管也正常。這是軍閥的常態也是派系的內部問題。1、成功必須自我

    這句話符合張作霖、吳佩孚、孫傳芳。他們三人都有一個追求,成為天下第一。所以對他們而言,北伐軍是敵人,另外兩個也是敵人。

    北伐軍也是抓住這個矛盾才一個一個打,避免幾個拳頭打人。

    (北伐戰爭:很明顯,一個一個打)

    孫傳芳和吳佩孚都是直系內部的人,但直系本身就是鬆散的聯盟,而且吳佩孚行事霸道,大家都不怎麼喜歡他。要不是吳佩孚兵敗,長江中下游的直系省份受到威脅,這估計些督軍先對付的就是吳佩孚了。

    在吳佩孚回了武漢後,直系就有兩個中心了,一個是南京、一個是武漢。

    2、孫傳芳攻擊北伐軍

    在武漢圍困的時候,孫傳芳沒有動兵;在北伐軍東下江西的時候,孫傳芳指揮主力在江西會戰,隨著作戰失敗,各地反正。孫傳芳只剩下江蘇後,才決定進行北洋系統聯合,吳佩孚、段祺瑞他們的聯合。

    在聯合失敗後,才準備和奉軍聯合。與張宗昌達成諒解,並在天津得到張作霖首肯。張作霖答應張宗昌南下援救。到這時,孫傳芳才放棄了天下的夢想,放棄了過去的矛盾,和奉系一起對抗北伐軍。

    (孫傳芳下了血本)

    總結:

    吳佩孚、張作霖、孫傳芳都是夢想統一天下的人,在他們眼裡誰先倒下才是硬道理,援救是不可能的,除非服軟且被打趴下。可以說北洋的失敗是不團結的失敗。

  • 9 # 小珏說歷史

    對於這個問題,我簡單從下面幾個方面來回答:首先是孫傳芳的心態,他是吳佩孚的老下級,作為軍閥,現在自立門戶,豈能沒有一點私心?其次,他就是要藉助北伐軍之手,趁機擴大地盤,增強自己的實力。再次,孫傳芳過高估計自己的戰鬥力,他相信只要吳佩孚和國民軍火拼,自己完全可以憑藉實力坐收漁翁之利。最後,國民革命軍在北伐時提出“妥協孫傳芳,專打吳佩孚”口號麻痺了他,使他以為自己不是打擊物件。人算不如天算,等到吳佩孚被消滅後,國民革命軍調轉槍頭,開闢戰場,輕鬆擊破孫傳芳。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二戰時,希特勒為何不先把英國打下來,反而去打比英國還強的蘇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