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穿插游擊隊

    誰是世界上最幸福的國家?最有錢的?國力最強大的?還是風景最美的?2020年3月20日,聯合國釋出的《世界幸福報告2020》為我們提供了關於「國家幸福」的思考。我們已整理這份報告的原文電子版,學友在「明白知識」公號後臺回覆「幸福」,即可獲取。

    2020年是全球慘淡的一年,疫情,經濟,對抗,動亂...

    但人們依然努力地擺脫著這一切,朝著人類心中更向往的世界努力。

    可以說,生命的存在,就是始終為了擺脫束縛、追求幸福。

    這是生命的本能。

    但幸福是什麼?

    一個俗不可耐的老套問題,也是一個深刻無解的哲學問題。

    幸福是個體的體驗,每個人也許不同,但生命總會有些共性。同時,人類社會是一個集體,由每個個體組成的集體,也有著由個體幸福抽象而成的集體幸福。

    個體幸福是實質的,集體幸福是抽象的。但一個合理的集體或社會,能為個體提供更易幸福的機制,能幫助個體更好地實現幸福。

    所以我們才會有想去哪個城市生活,想去哪片山林旅居,以及想要到哪個國家,度過自己的人生的想法。

    從個體而言,生活在最幸福國家的人,未必有當下的你幸福,但從集體而言,依照生命的共識,我們一定能找出全世界最幸福的幾個國家。

    聯合國、哥倫比亞大學及一些其他獨立組織、學者共同參與的《世界幸福報告2020》(World Happiness Report 2020),它給了我們一個參考答案:

    2020年報告中,世界上「最幸福的國家」,芬蘭位列第一,丹麥位列第二。

    這兩個位於北歐波羅的海沿岸的國家,已經是連續兩年位居第一和第二了。

    被幸福緊緊包圍的北歐國家

    自從2012年4月第一份《世界幸福報告》誕生以來,至今World Happiness Report (以下簡稱WHR)已走過九個年頭了(2014年未釋出)。

    再過幾日,2021年3月20日(國際幸福日,於2012年6月由聯合國設立),新一年度的報告也將誕生(學友可透過登入WHR官網,瀏覽3月20日的線上活動)。

    不過,即使《世界幸福報告2021》還未釋出,我們也能肯定地告訴大家,芬蘭與丹麥依舊會名列前茅。

    因為自報告誕生以來,排在前幾名的幸福國家幾乎沒怎麼變過。

    | 2020年3月20日釋出的《世界幸福報告2020》,後臺回覆「幸福」即可獲取《World Happiness Report 2020》報告全文。

    簡單看下歷年報告中前五名的幸福國家資料便可知:

    2012年:丹麥,芬蘭,挪威,荷蘭,加拿大;

    2013年:丹麥,挪威,瑞士,荷蘭,瑞典;

    2014年:無,該年未釋出;

    2015年:瑞士,冰島,丹麥,挪威,加拿大;

    2016年:丹麥,瑞士,冰島,挪威,芬蘭;

    2017年:挪威,丹麥,冰島,瑞士,芬蘭;

    2018年:芬蘭,挪威,丹麥,冰島,瑞士;

    2019年:芬蘭,丹麥,挪威,冰島,荷蘭;

    2020年:芬蘭,丹麥,瑞士,冰島,挪威。

    芬蘭、丹麥、挪威、冰島,北歐五國中的四國,幾乎常年霸榜前五。

    剩餘北歐五國之一的瑞典,雖只在2013年進入前五,但其排名也常年在前十之列,如2012年及2020年報告中,瑞典均為第七。

    北歐五國之外,進入過前五的僅有三國:荷蘭,瑞士,加拿大。

    而荷蘭地處西北歐,也比鄰北歐。

    可見,幸福總是喜歡光顧北歐,北歐國家是被幸福緊緊包圍的國家。

    提起北歐,很多人都會有一個整體印象:「高福利」。

    以及以「高福利」為顯著特徵的「北歐模式」。

    芬蘭、丹麥在這兩年的報告中穩居第一與第二,其背後折射的是整個北歐地區。

    北歐的幸福,往大了說,與高福利的北歐模式有著千絲萬縷的關係。

    北歐的幸福,往小了說,也體現在「國際幸福日」這個小小的節日上。

    你知道國際幸福日嗎?恐怕不知。即使知道,也未必慶祝過。

    但北歐人卻不是如此。

    聯合國設立的這個節日,像是為北歐人量身定做的。每年的3月20日,他們都會用鮮花裝飾房屋,到戶外遊玩,在壁爐前熱飲,坐下來與好友閒聊,使這一天浪漫而恬靜,放鬆而愉悅。他們用心地慶祝這個節日,用心地去幸福。

    這更像是北歐人的專屬節日。

    | 丹麥人民高舉國旗,慶祝3月20日的國際幸福日。

    如果我們認同北歐人的生活方式,認同聯合國等組織設定的幸福指數與幸福日,那我們可以說,等我們習慣慶祝國際幸福日的時候,便是我們習慣幸福之時。

    那麼,聯合國及WHR所依照的幸福引數是什麼?北歐國家又是如何與這些標準相匹配的呢?

    如何衡量一個國家的「幸福」?

    通常來說,「幸福」是讓人捉摸不透的,也無法定義與衡量,我們只能閉上眼睛,去感受幸福——幸福是一種感受,我們感受到的,都將是真實的。

    但對於一個社會的幸福感受,科學總能為我們找到一些參考資料。

    在WHR中,報告給出了「六大要素」及其他一些關聯因素來衡量國民與國家的幸福:

    (1)人均GDP(GDP per capita)

    (2)社會支援(Social support)

    (3)預期健康壽命(Healthy life expectancy)

    (4)人生選擇自由度(Freedom to make life choices)

    (5)國民慷慨度(Generosity)

    (6)社會清廉度(Absence of corruption)

    人均GDP而非總體的GDP,這很好理解。

    若以GDP總量衡量,中國第二,日本第三,然而在 World Happiness Report 2020 中,中日分別排名第94、62名。

    | 《世界幸福報告2020》部分排名。

    而以人均GDP而較,芬蘭、丹麥這兩個人口均未超過600萬的國家,人均GDP分別超過了5萬美元與6萬美元。挪威與冰島更是分別超過了8萬與7萬美元,瑞典也超過了5萬美元。

    同時,人均GDP約為6.5萬美元的美國,排名18位,雖非前十,但也算前列。

    北歐經濟的發達,已是眾所周知的事,但除了人均GDP極高之外,還有一件事格外重要,那就是「平衡」。

    「平衡」包括兩方面,一是經濟收入上的平衡,或者說平等,二是工作與生活之間的平衡。

    經濟收入上,芬蘭與丹麥國內的貧富差距很小。在芬蘭,存在著80%以上的中產階級,社會財富趨於平均,在衡量國民收入差距的常用指標「基尼係數」中,芬蘭與丹麥也常常位居世界前列。

    | 2018年,芬蘭與瑞典、丹麥的基尼係數排名均位列世界前十。

    在工作與生活之間,芬蘭與丹麥則更讓「現代社畜們」羨慕。

    在丹麥,標準的工作時間是每週37小時,包括午餐時間。而根據實際調查顯示,丹麥人民的工作時間大概每週只有33小時左右。

    在芬蘭,每個人都擁有帶薪年假,夏天會有4個禮拜,冬天則有1個禮拜。在去年,芬蘭的新任總理桑娜·馬林(Sanna Mirella Marin)更是擬定了每週4天、每天6小時的工作制度。

    這一切當然建立在國家經濟極度發達的基礎上。

    反之,想想北上廣深的青年,以及鄰國日本的東京青年,擁擠而發達的地鐵交錯,他們在通勤的路上,便能「感同身受」地理解北歐民眾的幸福感來自哪裡。

    同樣,在極度發達的美國也是如此。美國的社會制度造就了它是一個充滿競爭的社會,從而大量人類之星在此產生,大量尖端科技在此產生,人類因此而進步,但很多人也因此失去幸福。

    經濟發達是實現「北歐幸福」的基礎,但社會制度也是一種必要條件。縱使美國再發達,它依舊不是一個溫情脈脈的社會。

    在一定程度上來說,「逃離北上廣」與「逃離美國」有著相似的邏輯。

    在CNBN針對《世界幸福報告2019》所做的一期節目中(Why Finland And Denmark Are Happier Than The U.S.),一位移居北歐的受訪者說:我在美國的薪資是這裡的兩倍,但我在那裡並沒有現在幸福。

    但總要有人選擇美國,選擇另一種價值。

    也總會有人選擇北歐,選擇另一種幸福。

    這都無可厚非,關鍵是你可以做出不同的選擇。

    這就涉及到幸福六要素中的另一個:人生選擇自由度(Freedom to make life choices)。

    自由,是一個多層次的概念,有政治的自由,有言論的自由......但時時刻刻在我們身邊影響著我們的,是生活的自由。

    比如平衡工作與生活的自由,選擇喜愛職業的自由,選擇想要定居城市的自由,選擇心儀另一半的自由,等等。

    這種自由不是一種權利,因為法律已經賦予了你選擇工作、選擇城市、選擇婚姻的權利。

    但我們仍然常常無法自由選擇這些事物。

    這是一種往往會伴著羈絆的自由,這種羈絆可能來自社會的運作方式,可能來自自己的心態,也可能來自生命的原初設定等等。

    想想我們自身的痛苦,有多少是來自這些不自由的羈絆。

    當你想要改變、想要選擇時,卻發現舉步維艱,人生多會陷入惘然。

    再想想我們的父母輩,又有幾人可以真正選擇自己的人生。

    但人類依然有能力去改善這些,與父母輩相比,我們的人生選擇已經自由了不少。

    從社會層面來說,改善這一困境的方式就是形成一種良好的社會機理,這也是北歐模式的要義之一。開放而繁榮的社會,以及更多的時間與精力,都會給你更多選擇人生的可能。

    這種可能,也可能會使一個收銀小員工成為一位最年輕的國家總理。

    2019年,年僅34歲的桑娜·馬林(Sanna Mirella Marin)當選芬蘭總理,成為當時世界上最年輕的總理。

    | 芬蘭的新任總理桑娜·馬林

    而馬林之前的職位,只是一個收銀員。

    愛沙尼亞內政部長馬特·赫爾姆(Mart Helme)曾嘲諷過,「現在我們看到一個收銀員如何成為總理,其他一些街頭活動家和未受教育的人們如何加入政府。」

    但馬林並不為此感到羞愧,她迴應:

    「我為芬蘭感到驕傲。在這裡,來自貧困家庭的孩子可以接受教育並實現自己的生活目標。」

    她還在推特上寫道:

    「即使是收銀員也可以成為總理。」

    幸福,不就是針對人生而言的嗎?如果人生選擇實現了自由,你的幸福也許就實現了一半。

    幸福的引數與副作用

    除了人均GDP與人生選擇自由度這兩個因素之外,影響幸福的引數還有四個:社會支援(Social support)、預期健康壽命(Healthy life expectancy)、國民慷慨度(Generosity)、社會清廉度(Absence of corruption)。

    首先,什麼是社會支援?

    在WHR的問卷調查中,有關社會支援的一個問題是:

    「當你碰到麻煩時,是否隨時有可靠的親戚朋友可以給你提供幫助?」

    這樣就容易理解多了,它是一種人與人之間的互助與信任。

    其實,不只是親人、朋友間的互助,在北歐,陌生人之間的社會信任也是極高的。

    美國的一家雜誌《讀者文摘》(Reader"s Digest)曾在全球做過一次測試,名為「假裝掉錢包」,接受測試的所有城市中,錢包物歸原主最多的就是芬蘭首都赫爾辛基。

    在芬蘭,人們甚至經常隨手把嬰兒車連同嬰兒一起放在商店門口,毫不擔憂。

    這種信任感,是一種安全感,生活在其中也是一種幸福感。

    更何況,高福利的北歐政府,也同樣會讓北歐民眾充滿依賴、信任與安全感。

    這種互助與信任,是從個體、到國家、再到整個社會的。

    然後是預期健康壽命。

    預期壽命,而非人均壽命,是受訪者對自己壽命的評估。

    除了工作與生活的平衡,人們可以把更多的時間花在運動等其他事情上之外,北歐國家預期健康壽命的延長也與他們的醫療水平與醫療保障高度相關。

    以芬蘭與丹麥為例,根據《柳葉刀》雜誌在2019年釋出的全球醫療質量排行榜,芬蘭的醫療水平位居世界第6位,丹麥在第17位。

    此外,挪威位居世界第2位,瑞典位居世界第8位,均居於全球前列。

    | 《柳葉刀》公佈的2019年芬蘭與丹麥的醫療水平排名。

    發達的經濟與高昂的稅收,支援著北歐政府健全的公共教育與公共醫療。這一在政治上爭論不休的命題,竟成就了北歐的幸福。

    再一個就是社會或國民的慷慨度。

    有很多俗語都與這一幸福因素有關,如助人為樂,贈人玫瑰、手留餘香。

    人們願意為社會公益事業奉獻,願意對社會表達自己的愛與幫助,本身就是一個創造更加和諧、友好社會的選擇。

    同樣,這樣的「慷慨度」也是基於發達的人均GDP才得以實現的,人們手有餘力,才有餘心來幫助別人。

    可以看出,這幾個因素之間彼此都是關聯的,它們彼此強化、迴圈,共同形成一個幸福的社會。

    最後一個是社會清廉度,尤其是民眾是否認為政府或企業是清廉的。

    在美國,人們似乎更希望擺脫政府,不願受政府的干涉甚至是保護。而在北歐,人們信任並願意政府來保護自己,同時,政府也信任民眾,這需要整個社會的高度清廉與信任。

    當然,實際資料也是如此。根據「透明國際」(Corruption Perceptions Index,簡稱CPI)2019年釋出的「清廉指數」,丹麥與芬蘭分列第一名和第三名。

    | 2019年芬蘭與丹麥的清廉指數排名。

    芬蘭裔作家約翰·亨·伍裡寧(John Henry Wuorinen)在《芬蘭史》中曾談到:

    「他們(芬蘭人)為含義不很明確的『社會服務國家』這個名詞所代表的那些全面的目標而卓越地工作。」

    個人與國家的關係,在政治學上辯駁了上千年,但在芬蘭人眼中,他們似乎是一體的,也本該是一體的。

    但是,太過完美的幸福也會產生副作用。

    在一切都風平浪靜的順利下,則是北歐民眾精神與意義的虛無。如果不必做任何努力也可獲得一切,那人生究竟是什麼?

    所以,北歐也總與抑鬱、自殺相連。

    在漫畫《芬蘭人的噩夢》中,就表現出了芬蘭人的「社恐」屬性;

    在2015年世界衛生組織(WHO)釋出的一項資料中,芬蘭平均每10萬人中就有16.3的自殺人數,排在183個國家與地區的第25位。

    幸福研究人員邁克·維京(Meik Wiking)解釋說:

    「這是幸福水平高的副作用:生活滿意度越高,自殺率也就越高。因為在幸福的社會里,那些不快樂的人會更難自處,你周圍環繞著快樂的人,就會形成更強烈的對比。」

    但是,不管怎麼說,從整體上來看,北歐都成了全世界最幸福的地區。

    在幸福問題上,北歐健全的社會模式功不可沒。聯合國在設立「國際幸福日」時,便希望各個國家能在特定的公共政策框架內,儘可能地實現可持續發展、消除貧困、享受福利等幸福目標。他們認為,追求幸福是基本的人權(更是生命的本能),而政府理應為這項人權盡責,應採用更為全面、平衡、公正的方法促進幸福。

    但以上這些目標,說來容易做起來卻難,它對「政府質量」的要求極高。

    如非一個高質量的政府和社會,如何能成就現在的北歐?就像我們在談民主時,民主往往不是問題,民主的質量才是關鍵。

    可以說,芬蘭等北歐國家的民眾與政府都雙雙實現了這種高質量,因此才成就了現在的北歐模式。

    也許,北歐的成就是別的國家暫時學不來的,也或許,北歐模式遠遠不是更好的模式,但這都改變不了一個事實:追求幸福是個人的本能、也是國家及整個社會的責任。

    如同美國開國元勳托馬斯·傑斐遜(Thomas Jefferson)的那句名言所說:

    「關愛人類的生活和幸福,而不是破壞生命和幸福,是善政的首要目標,也是唯一目標。」

    參考資料

    [美] 約翰·亨·伍裡寧. 芬蘭史. 武漢大學翻譯組.湖北人民出版社, 1973.拉瑞沙·薩利埃. 聯合國衡量全球幸福指數. 半島電視臺, 2019.

    Why Finland And Denmark Are Happier Than The U.S. CNBC Make it, 2020-01-10.

    Frank Martela. The Nordic Exceptionalism. World Happiness Report, 2020.

    World Happiness Report.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朱棣兩營兵都沒有為什麼造反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