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興安雜談
-
2 # 良人一品
提起造反這種把腦袋別在褲腰帶上的危險行當,查閱古代歷朝歷代的文獻史料,不難發現,凡是造反的無外乎最終不成功便成仁,甚至經常遺臭萬年。在歷朝歷代的造反大軍中尤以和平年代的藩王造反最能引人注目,藩王造反有一大優勢即先天性政治資源充裕。
生在帝王家,作為皇帝的兒孫被分封就藩於諸地,政治經濟上手握一方大權,造起反來自然要比那些斬木為兵揭竿而起的農民肯定是要容易的多的。然而,即便是有先天性的政治經濟等優勢,藩王造反也不定能成功,反而經常失敗。歷代封建王朝的藩王們造反,表面上是皇帝削藩引起的,實質上是各路藩王對皇權的渴望,九五之尊的威嚴至高無上的權力成為藩王們前赴後繼的動力。從漢初的“吳楚七國之亂”到西晉的“八王之亂”,再到明初“靖難之役”,藩王們無不為著至高皇權捨命赴死,豪賭身家。雖然,造反運動如火如荼,但作為藩王造反成功的唯獨只有燕王朱棣。
朱棣為何能造反成功,榮登大寶,坐上千百年來那些藩王夢寐以求的龍椅?朱棣造反成功主要是一下幾個方面構成的,缺一不可,否則朱棣也會遺臭萬年。首先,朱棣本人的軍事才能。作為朱元璋的第四個兒子,朱棣17歲的時候就被封為燕王就藩於北平,21歲便開啟了他一生的終極愛好----屠虐蒙古人,在朱棣做藩王期間。他前後開展過兩次大規模地深入漠北追殺北元的軍事行動,蒙古人一聽說朱棣的名號,往往臉色烏青倉皇逃竄。由於朱棣的戰功,朱元璋對這個兒子很是看重,還真是放心地將整個北部邊疆防守的重任交給了他,但對於朱棣本人,卻無疑是給他最好的歷練,讓他以後有資本和能力實施偉大的造反計劃。其次,建文帝的昏庸柔弱。靖難之役爆發後,燕王朱棣經常帶頭親冒矢雨打衝鋒,原本作為南軍的最高統帥建文帝朱允炆有多次殺掉這個不要命的叔叔的,但腐儒柔弱的建文帝竟然說:“毋使負殺叔父名”,結果導致每次衝鋒在前的朱棣猶如神功護體一般未傷絲毫。
再者,建文帝的用人不當。靖難之役爆發後,建文帝朱允炆竟然將朝廷大軍的最高軍隊統帥權交由了有著紙上談兵的李景隆,結果在李景隆的指揮下,本來形勢一片大好的南軍卻一敗再敗。李景隆在戰場上失敗了不說,當面對朱棣的大軍將其團團圍困於南京城,李景隆竟然親自開啟南京金川門迎燕軍入城。第四,朱棣本人好的運氣。或許是上天的垂青,朱棣每次帶頭衝鋒陷陣沒死不說,而且在與朝廷的南軍展開白溝河決戰的過程中,正當南北兩軍戰鬥打的難捨難分進入焦灼的白熱化狀態,南軍將領瞿能向燕軍發起致命地衝鋒,眼見燕軍敗局已定,這時突然天地變色,飛沙走石,妖風四起,但見那妖風纏繞營中帥旗,只聽得咔喳一聲,旗杆折斷,大旗落地!南軍人心惶恐不已,朱棣抓住機會親率騎兵繞後將南軍打的打敗。像這樣僅靠著沙塵暴戲劇性地扭轉戰場勝負的情況多次發生在朱棣親率的燕軍身上,以此看來朱棣或許才是真龍天子吧。
第五,朱元璋大肆屠戮開國功臣,導致建文帝無將可用。大明王朝初創伊始,敏感多疑的朱元璋為了防止百年之後,武人專權弄政禍害大明江山,於是採取極為血腥殘忍的方式炮製各種冤案大肆屠戮開國功臣,跟隨朱元璋一起打天下能征善戰的徐達、藍玉、馮勝、李文忠等名將被悉數屠戮殆盡,導致建文帝朱允炆無將可用,只好任用光會紙上談兵的李景隆等人。
最後,地形和天氣因素。中國地形西高東低、北高南低,作為造反的燕軍從寒冷的北方朝著溫暖溼潤的亞熱帶南方征伐,更能適應士兵的身體狀況,反之,南軍征討北方燕軍只能由南向北進軍,遇到北方冬季乾冷嚴寒,南軍士兵一時之間根本難以適應,且北高南低的地勢因素導致南軍只能仰攻北軍,這也是古代北方極難取勝的重要原因。因此,綜上所述,燕王朱棣能夠造反成功除了雙方第一主官之間的綜合素質較量,還有著天氣、地形和運氣等多重因素疊交在一起而造就了這位被後世稱之為千古一帝的永樂大帝。
-
3 # 夢魘怪說
朱棣方面:1、朱棣可是個身經百戰之人啊,其軍事能力在當時絕對是一等一的啊,在一場戰爭中,有一個英明的領袖往往能起到決定性的作用。2、朱棣當時的封地是北京啊,作為曾經元朝的都城,肯定是城堅民多且富啊,他有一個穩定強大的老窩。3、當時的朱棣在北京是明帝國北方防禦的藩王,手下自然有一批百戰之士和能爭之將。4、傳說中的帝師姚廣孝,這是一個牛人啊,讓朱棣有明確的戰略目標。5、寧王的朵顏三衛幾乎是當時最精銳的騎兵,他站在了朱棣這一邊。6、朱棣有政治資本,他是朱元璋的兒子啊,他當皇帝也無不可啊。
朱允炆方面:1、當皇帝不久,根基不穩,人心還沒有完全的認定他就是皇帝。2、著急削蕃,手段激進,逼的各路藩王人心惶惶,自然就慢慢的都跟著朱棣反了。3、軍中大將多被朱元璋清理,無善戰之將,任用了很多無能之人,一將無能累死三軍啊。4、婦人之仁,說句不好聽的就是既想當婊子又要立牌坊,使得手下人縛手縛腳,錯過好多機會。5、朱允炆有點像死讀書的腐儒,沒經歷過什麼事,想法太過幼稚。6、周圍聚集了一幫只會誇誇其談,而幹不了實事的人,遇事往往各執己見,爭執不休,卻毫無主見。
天時:朱元璋剛剛死去不久,朱允炆未有什麼善政收付民心,且人民認為一個是朱元璋的兒子,一個是朱元璋的孫子,屬於家族內部矛盾,誰當皇帝都行。
地利:中國古代戰爭多北方統一南方,北方民風彪悍,且北京地處帝國北方防禦的要地,軍隊強大,而南京建都後成當時最繁華的都市,人民和軍隊都福享多了就不想打仗了。
人和:激進的削蕃政策使得各路藩王都站到了朱棣一邊,且朱棣是朱元璋兒子的身份讓朱允炆沒有太大的優勢。
-
4 # 毛驢兒談歷史
古代戰爭能夠取勝的三要素:天時、地利、人和。朱棣能夠取勝是因為這三要素他基本全有了。一:天時
真不知道建文帝哪來的勇氣削藩。自古藩王都是很難對付的,因為他們手握兵權各自為政。
清朝康熙皇帝僅僅是削三藩就已將國庫耗盡,而建文帝要削的藩王有多少呢?
朱元璋共有26個兒子,他的兒子們分別是長子朱標(懿文太子)、次子朱樉(秦愍王)、三子朱棡(晉恭王)、四子朱棣(燕王)、五子朱橚(周定王)、六子朱楨(楚昭王)、七子朱榑(齊王)、八子朱梓(潭王)九子朱杞(趙王)、十子朱檀(魯荒王)、十一子朱椿(蜀獻王)、十二子朱柏(湘獻王)、十三子朱桂(代簡王)、十四子朱柍(肅莊王)、十五子朱植(遼簡王)、十六子朱栴(慶靖王)、十七子朱權(寧獻王)、十八子朱楩(岷莊王)、十九子朱橞(谷王人)、二十子朱松(韓憲王)、二十一子朱模(沈簡王)、二十二子朱楹(安惠王)、二十三子朱桱(唐定王)、二十四子朱棟(郢靖王)、二十五子朱木彝(伊歷王)。
沒錯,除了太子外還有二十三位藩王,在大家看到周王朱橚的慘狀後,即便沒有勇氣造反,至少也不會再為建文帝賣命了。
這時的朱棣正好舉起了“清君側”的大旗,時機把握的剛剛好。
二:地利建文帝剛剛登基時,戶部侍郎卓敬就向他提出了要防範燕王的建議,有兩句話是這樣說的“燕王智慮絕倫,雄才大略,酷類高帝。北平形勝地,士馬精強,金、元所由興。”
這兩句話大概意思就是“燕王不僅聰明無比,還很有野心就像太祖朱元璋一樣。加上北方地理形勢本來就容易取勝,他們兵強馬壯,金、元兩國都是因為在北方,所以才會發展壯大的。”
不僅是卓敬這樣說,縱觀歷史上,大多數戰爭都是北方統一南方比較容易。所以這次朱棣又佔據了地利優勢。
三:人和
朱棣能夠造反成功,最主要原因就是人和了。
1:首先是那些還沒有被“削”的藩王們。他們一個個的半推半就的支援一些人馬給朱棣,然後趕緊作壁上觀,他們早已忘了應該保衛皇帝平定叛亂了。
2:和朱棣一起造反的人心裡都明白,這種事情要麼成功封妻廕子,要麼失敗誅滅九族,所以人人拼命奮勇向前。
再看看建文帝這邊,拜朱元璋所賜所有能帶兵打仗的人物都被殺乾淨了。最後萬般無奈之下竟然派李景隆掛帥出戰。
這李景隆是什麼人呢?朱棣在這裡對他有一番評價“智疏而謀寡,色歷而中餒,嬌矜而少成,忌刻而自負。”
而李景隆果然不負朱棣所期望,一戰就毀了建文帝五十萬大軍。從此朱棣一路南下,而建文帝再沒有了喘息的機會,這就是朱棣所佔的人和不僅是自己的,就連敵人都在幫他。
-
5 # 石墨烯健康小屋
朱棣的成功和朱允炆的失敗,最重要的原因是一個老謀深算的政治家對一個文學青年的全面碾壓,一開始就註定失敗了。
第一,從開始到結束,朱允炆都沒展現出政治家的狠毒,派人抓朱棣時竟然只下詔抓捕朱棣身邊的官員,絲毫不提要抓朱棣。兩軍開戰了還居然說不要讓他揹負殺害叔叔的罪名,政治到了無知的地步,如果皇帝說了這話,還有人敢傷到朱棣嗎?就算勝利了傷到了朱棣,到頭來皇帝肯定要把罪名按給你,不想被誅滅三族五族的,哪個官員敢來頂這個罪名。再看看建文帝身邊的方孝孺黃子澄齊泰,都是學者或政治小清新,缺乏政治鬥爭的經驗。反觀朱棣,從小跟隨朱元璋南征北戰,經歷過嚴酷的政治鬥爭,做為戍邊大將,政治軍事經驗豐富,再加上政治流氓姚廣孝,簡直是絕配啊。
第二,朱元璋為了子孫後代著想,基本清理完了能征善戰的大將,雖然建文帝身邊有徐輝祖盛庸鐵鉉等出色的將領,但是和朱棣比較,他們都差了一個檔次。再加上皇帝說那句勿使我揹負殺叔叔的罪名,使得朱棣總能逢凶化吉,轉危為安。
第三,朱棣經驗封地多年,有自己的穩定根據地,在造反初期的政治宣傳也有特點,主要利用朱元璋的規定即為防奸臣作亂,藩王可起兵勤王,這個理由可以說很充分並且很能迷惑人,讓人感覺這是他們老朱家鬧矛盾不是造反,是有奸臣蠱惑侄子要殺自己的叔叔,這個起兵是遵循祖訓,很完美的起兵藉口。
第四,朱棣身邊兵不多,但是不妨礙他搶兵啊,並且還是王牌之中的王牌,經過多年戰爭洗禮的寧王的“朵顏三衛”,不僅搶了兵,同時又多了一個政治聯盟,寧王再不同意也沒辦法,兵被搶了跟隨燕王造反去了,自己有口莫辯啊!你寧王沒造反,那你的兵幹嘛去了?你見到朱棣怎麼不先動手抓人?你是也想造反啊!政治手腕高超的朱棣只是一個動作,就掌握了大批作戰部隊,逼出一個政治盟友,同時擴大了根據地,眼光獨到,非一般人所能比啊!
第五,情報工作做的好,不僅策反了朱允炆身邊的大臣,還收買了大批皇帝身邊的太監,這些情報,為朱棣的造反成功起到了極大的作用。
以上為個人的理解,不到之處請雅正。
-
6 # 公子小可
1398年,明太祖朱元璋駕崩,朱允炆釋出太祖遺詔,令諸王留於封地,不要來京奔喪,燕王朱棣已經在奔喪的路上,卻被建文帝命令返回!
此舉導致諸王非常不滿。 而建文帝也在與大臣商量削藩,當時,藩王們很多都是擁兵自重,獨霸一方,如西安的秦王、太原的晉王、北平的燕王、大同的代王、甘肅的肅王等!
而當時手握重兵實力最強的當屬燕王朱棣,他負責防禦北元的勢力,擁兵達10萬之多! 大臣齊泰認為,燕王朱棣手握重兵,實力強大,而且燕王素有大志,不甘心委身於北部邊疆一隅,應當首先削去,黃子澄卻認為,燕王準備周密難以在短時間內削除,應該首先削去實力弱小的藩王。剪除燕王的的手足,等到燕王孤立無援之時,便可輕而易舉地將其消滅!
一番權衡之後,建文帝採納了黃子澄的建議,隨後,一場影響明王朝發展走向的削藩運動開始了! 為了儘快達到削藩的目的,朱允炆很快派兵包圍了周王朱櫹的王府,將周王貶為庶民,遷往雲南,其後又利用代王,岷王、湘王、齊王等藩王的不法行為,廢除了他們藩王的爵位。
就在削藩運動,發展順利之時,有人向建文帝建議,削藩不宜過於匆忙,以免引起鉅變!應該效仿西漢實行過的“推恩令”逐漸瓦解藩王,使其難以抗衡中央,面對前期取得的成績,朱允炆對自己一鼓作氣,解決藩王問題充滿了信心!對這一建議置之不理。
燕王朱棣見幾位藩王先後被削,心中十分恐慌與痛苦,因為在我華夏數千年來地方藩王發動叛變,地方武將面對文官體系沒有任何一個武將集團或者地方藩王能造反成功,所以朱棣左思右想無果,直到姚廣孝與其座談許久,並且在姚廣孝再三表示朱棣就算是隨了朱允炆的心思將他自己所有的兵權都交給朝廷,就算朱允炆能在現在放自己一把,遲早自己也會被現在把持朝政的那幫文官集團所滅,因為建文帝登基之後大力削藩就是這批人在搗鬼,慫恿朱允炆將自己的舅舅們開刀,並且在所有的藩王中,朱允炆身邊的這些推動削藩的大臣最忌諱的就是常年帶兵打仗的朱棣,所以削藩之後朱棣很有可能會成為刀下冤魂。
這樣一來對於朱棣而言,姚廣孝的話就像是醍醐灌頂讓朱棣茅舍頓開。朱棣想了許久然後做出決定,自己坐以待斃,不如迎頭痛擊,憑藉自己豐富的帶兵經驗與眾多家臣謀士的支援,或許會有意想不到的轉機使自己這個急著削藩的侄兒給自己一條出路,甚至於如果自己能將朱允炆趕下帝座取而代之也未嘗不可也未可知。
由於怕天下悠悠之口說自己是以臣反君,有違綱常而必招天下人的唾罵,為了搶佔道德制高點,師出有名,於是朱棣就以當初明太祖在位時,怕權臣篡權,所以在《皇明祖訓》中說“朝中正臣、內有奸逆、必舉兵誅討,以清君側”為理由,八方宣告說齊泰、黃子澄是奸臣,並於1399年7月開始舉兵誅討,稱自己的舉動是“靖難”即平定禍難之意,並將軍隊命名為“靖難軍”,所以歷史上,把這場明王朝內部爭奪皇位的戰爭稱為“靖難之役” 。
於是他一面將招募的八百死士全部藏在自己於北京的燕王府後苑中秘不示人,招聘鐵匠不分晝夜在王府後花園裡打造兵器護甲,一面裝瘋賣傻夏天穿棉襖,在大街上裝瘋以迷惑朝廷官員與朱允炆,以待自己將所有準備工作做好,一旦準備完畢就攤牌起兵攻打南京,直指那屬於他老朱家的盤龍寶座以創立屬於自己的王朝。
建文帝朱允炆的削藩使者謝貴,張昺攜帶著削藩緝拿燕王朱棣回京的聖旨,外加整整兩萬士兵抵達燕王府把燕王府圍了一個嚴嚴實實水洩不通,然後又叫隨行士兵將聖旨綁在弓箭上攝入王府,讓燕王府裡所有人自己自縛之後跪在地上等候發落,這一切都清楚的意味著朱允炆對朱棣舉起了屠刀,於是經過了精心準備的朱棣用計將二人騙進王府一刀下去兩顆人頭為朱棣的靖難祭了軍旗。然後朱棣命人將兩顆人頭扔到了外面士兵的面前,又讓其實早已經投靠了自己與謝張二人同來的將領張信殺掉謝張二人在軍中的親信,致使北平守軍譁變,守軍內剩下不多的仍忠於朝廷的嫡系被一一清掃殆盡,自此開始北平九門全部被朱棣接管,在日落之前整個北平悉數落入朱棣手中。當夜整個燕王府燈火通明猶如白晝,朱棣在眾將士與門客的擁戴中釋出誓師宣言,細數朱允炆受奸臣矇蔽,自己為了大明江山社稷,為了無數黎明百姓,進而起兵以清君側殺奸臣以正朝綱,這一席話說完之後朱棣大哭起來,周圍眾人也紛紛動容,一時間群情激昂士氣大振,更加堅定了朱棣自己所下的決定。
在此之後朱棣指揮自己的燕山鐵騎與朝廷軍隊進行了艱苦卓絕的戰爭,並且由於朱允炆聽信讒言,任用非人,導致朝廷前後被朱棣消滅數十萬軍隊。
公元1402年,朱棣率軍繞過防守嚴密的濟南,直接南下,雙方相持於肥河,在此關鍵時刻,建文帝卻聽信大臣的建議,把前線徐輝祖的軍隊調回南京,燕軍抓住事時機,在靈璧大獲全勝,燕軍士氣大振,朱棣乘機渡過淮水,攻下揚州、高郵等戰略要地。
六月燕軍從瓜洲渡過長江,鎮江守將投降,朱棣率軍直撲南京,南京城北金川門守將,李景隆開門投降!燕王進入京城,1402年朱棣繼皇帝位,即明成祖永樂朱棣大帝。
當南京城破之時,皇宮中燃起熊熊大火,建文帝朱允炆不知去向,後世關於建文帝的下落,也一直爭論不休!據明代官方史料記載,建文帝眼看敗局已定,無奈之中只好和皇后在宮中自焚而死,然而,民間的傳說卻認為,建文帝在皇宮陷落前,已經從密道中悄悄逃走...
回覆列表
燕都聚王氣,
華夏風雲際。
威服四海夷,唯有永樂帝。
首先我想說一下的是,問題中這個兩營是否準確,當時應該是以“衛”來計算兵力。當時燕王能夠得天下一方面是朱棣自身的優秀,另一方面就是建文帝一方的無奈。下面我們介紹一下兩位選手。
1、首先出場的是衛冕冠軍朱棣同志。燕王同志作為衛冕冠軍,他具備以下幾方面的優勢,來保證自己成功獲勝。
一是朱棣本人雄才大略,軍事能力和政治能力都很突出,他自幼深受李文忠的影響,軍事能力得到了李文忠的真傳。作為朱元璋的第四個兒子,他的政治思維似乎是與生俱來的,這種上馬能打仗、下馬能治國的皇帝實在不多,明朝也就他和他爸爸朱元璋兩位。
二是超強的軍事實力。朱棣作為負責北方防禦的三個重要藩王之一(另外兩個是寧王和晉王),其軍事實力很強,兵力較強且久經戰陣,士兵經驗豐富。手下的張玉、朱能、邱福等大將都能征善戰,兩個兒子朱高熾和朱高煦,一個主文,一個主武,都很能幹。
三是北京很適合作為根據地。北京是華北地區的政治、經濟、交通中心,作為元朝的都城,這裡人口稠密,兵多糧足城高牆厚,經濟發展較好,人民也比較富足。北方人好勇鬥狠,比南方人更具有戰鬥力。
四是成功的戰略戰術。朱棣手下的第一謀臣姚廣孝很有戰略眼光,提出了很多建設性意見。特別是提出繞過山東,直取南京的策略,成為了決定靖難之役的關鍵。
2、下面出場的是守擂者建文帝。朱允文也具備以下幾個特點,來幫助朱棣同志獲勝。
一是心慈手軟、婦人之仁。朱允文在鎮壓叛亂時,囑咐領軍大將不要傷害朱棣“勿使朕背上殺叔之名”,這就如同給朱棣穿上防彈衣,朱棣也利用這一點,多次掩護部隊撤退,並偵查敵情。
二是優柔寡斷、毫無章法。朱允文削藩的手段很不高明,簡單粗暴,而且效果不佳,拍死的都是蒼蠅,老虎沒敢動。朱棣和他的兒子們多次進京朝見,卻沒有及時拿下,簡直不知所謂。在南京被圍時,也沒有及時撤退儲存實力,很不明智。
三是手下沒有能臣強將。朱元璋大肆誅殺功臣的後果,導致人才凋零。手下的文官齊泰、黃子澄、方孝孺等人多是書呆子,紙上談兵的主。任用的大將李景隆狗屁不是,斷送了大量兵力、資源,更重要的是貽誤了戰機。後來雖然啟用了平安、盛庸、鐵鉉等名將,但為時已晚,無力迴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