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汪薩滿
-
2 # 穿越時空感受歷史《史記—秦始皇本紀》說:“天下之事無大小皆決於上,上至以衡石量書,日夜有呈,不中呈,不得休息。”這就是說,秦始皇作為第一個皇帝,無論天下什麼事,都要親自裁決,每天還要批閱大量的奏章公文,朝政國家大事。
秦始皇經過十幾年的征戰,終橫掃六國,實現大一統,最終建立了大秦王朝。在地方廢除分封制,建立郡縣制,統一文字及度量衡,北擊匈奴南征百越,長城修建,使北方連綿延伸、雄姿挺拔的邊防,得到了安全保障。也為抗擊匈奴的入侵,起到了一定的防禦作用。命人修秦直道等,都對中國產生了極為深遠的影響,更是後世公認的千古一帝。
千古一帝秦始皇,為何沒能將大秦傳千世萬世,卻變成了一個短命的王朝?
大秦王朝成為歷史上短命的大一統王朝,後世有很多猜測。有人說是秦始皇的法學暴政所致;也有人說是宦官趙高篡權做亂而引起;一時間眾說芸芸。
從公元前221年到公元前206年,這十五年間,中國歷史從此發生了變化,在經歷了五百多年的春秋戰國分裂割據之後又走向了統一,這是歷史的進步。但秦始皇注重法家學說,因為法家思想學說能給秦國帶來強盛,然而他卻忽視了儒家的民本思想,他意識到“焚書坑儒及重法繩之臣”等政策有利於自己的集權,為了消除異端思想,於是他便視儒學為無用之學。
秦朝的官吏執法過於粗暴殘暴並伴有族群間的歧視,沉重的賦稅和徭役給勞動農民帶來了痛苦和摧殘,再加上秦二世的昏庸殘暴,還有宦官趙高的高壓政策,這就不得不致使陳勝吳廣及廣大農民的反抗和牴觸,使農民階級矛盾和地主階級的矛盾走向無法調和的地步,官逼民反,民不得不反,加速了秦王朝的滅亡。
為何沒能將大秦傳千世萬世以上兩點都是表面原因,其主要原因還是在秦始皇身上,那就是沒有提前冊立扶蘇為太子,也就是皇位的繼承人。
據歷史記載,公子扶蘇不僅具有政治遠見和超群的能力,且宅心仁厚,一心為天下百姓著想,深受秦始皇的寵愛。但是,公子扶蘇對秦始皇的相關政策持反對態度,就使得秦始皇非常生氣,把他調往邊關蒙恬的軍隊,協助蒙恬修築萬里長城,以及抵禦北方的匈奴。其實,就是想對以後的繼承者公子扶蘇進行歷練。公元前210年,秦始皇病逝在巡遊的沙丘途中,在去世之前曾留下遺詔,那就是讓公子扶蘇繼承皇位。令他沒想到的最大隱患其實就在身邊那就是宦官趙高,趙高蠱惑丞相李斯篡改遺詔,逼迫扶蘇及蒙恬自殺,並改立胡亥為秦二世皇帝。造化弄人啊,扶蘇面對趙高、李斯的假遺詔時還是那麼的單純幼稚,手握重兵竟然不反抗,糊里糊塗的自盡了,嗚呼哀哉!
如果歷史可以假設,扶蘇為秦二世,相信在李斯,蒙恬等人的輔佐下秦朝絕不會那麼快滅亡。可惜沒有如果,一切只能是假設,只能以史為鑑!
-
3 # 優秀的米老鼠96
秦始皇繼承秦惠文王、秦昭襄王等幾代秦王的政治智慧,利用十幾年的時間一舉統一全國,建立強大的大秦帝國。秦始皇滅六國後,繼續實行商鞅變法以來的政治、經濟、文化政策,致使國富民強,稱霸天下。那麼,為什麼大秦朝沒有千秋萬代卻是二代而亡呢?我來分析一下,請大家指正。
首先,秦朝實行法家統治,採取重刑主義,苛政嚴重。
秦始皇統一全國以後,重用韓非子確立法家系統,對國家實行法家統治,對六國後人實行政治高壓政策,對底層百姓實行苛政,厲行法治,實行重刑主義,從重打擊犯罪活動,實行輕罪重罰,致使百姓受到的壓迫很重。秦朝開國以後至秦朝滅亡,加重徭役,監獄裡關押幾十萬人的囚徒,百姓在暴政壓制下逐漸激發強烈的反抗意識。
第二,李斯獻計“焚書坑儒”,大肆屠戮知識分子,致使文化領域凋零。
秦始皇在位期間重用李斯治國,李斯排除異己,確立個人權威,他向秦始皇提出罷黜各國的文化書籍,獨尊秦國文化理論,得到秦始皇認可。又實施“焚書坑儒”政策,對文化領域的不同思想進行大肆毀滅,對知識分子進行屠戮政策,一時間使秦國文化領域受到禁錮,文化形勢急轉直下。
第三,為防範匈奴南犯,修築萬里長城,百姓苦不堪言。
秦始皇為了防範匈奴南侵,開始下令修築長城作為邊境的重要據點,為了防止“亡秦者胡也”的讖語成真,把匈奴胡人作為重點防禦物件。他命令蒙恬率軍隊監督修築長城,數十萬百姓被迫前往修長城,其中累死、餓死和逃跑後被處死的不計其數。在嚴酷的徭役政策的高壓下,百姓的反抗情緒逐步積累,整個社會的大動盪正在醞釀之中。
第四,未及時立儲,致使統治階級內部紛爭嚴重。
秦始皇的長子扶蘇,親近儒雅人士,主張採取懷柔政策,反對秦始皇的暴政,因此被秦始皇派去戍邊,發配到蒙恬軍中任職。秦始皇對皇儲問題的猶豫不定,為秦朝日後的朝局不穩設定了隱患。扶蘇平時處事嚴格而犀利,引起趙高和李斯的不滿,為日後的沙丘之變發生埋下禍端。而正是沙丘之變葬送了整個秦朝,趙高和李斯的陰謀得逞,扶蘇和蒙恬被逼自殺,胡亥上位,大批秦朝棟樑之材被排擠,致使大秦朝的末日提前來臨。
-
4 # 大唐御史官
我覺得能否把大秦傳承多久不應該全部歸於秦始皇的責任,但也他有點責任。
首先秦始皇沒有為子孫後代計劃好他們的未來,也就是如何把大秦傳下去,或者說秦始皇沒有想到自己突然暴斃,也因此沒有為下一代安排好一切,秦始皇沒有指定公子扶蘇為太子,也可以說秦始皇原本沒有讓子孫繼承他的皇位,因為秦始皇覺得他可以長生不老。
秦始皇著了魔一心想著成仙,吃仙丹,派徐福找仙丹,這樣可以永遠享受他的皇帝之位,繼續完成征服天下的夢想。所以他並不著急立太子,也為他死後兩個兒子相爭埋下禍根。
開國皇帝一般不會是昏君,如果是昏君也開不了國,開國皇帝會面臨許多問題,比如有功之臣去留問題,邊疆問題,有一句話叫做開國難,守國更難而秦始皇是突然暴斃,沒有對這些問題做出解決。
比如劉邦、朱元璋大殺功臣就是為了後世子孫更夠守住江山,一旦皇帝不在,那些像牛一樣的武將不一定會服你的兒子,所以為了萬世江山一把把有威脅的功臣殺掉。秦始皇死後各地起義爆發,大秦也出現了胡亥指揮不了的軍隊,那就是嶺南三十萬大軍。
總的來說,秦始皇死得太突然,可能他的後招還沒有留。
當然責任並不能完全怪罪秦始皇,畢竟胡亥是直接導致大秦滅亡的人。我們知道秦始皇殘暴、鋪張浪費,大秦可以說民不聊生。但漢武帝的性格和秦始皇差不多,漢武帝多年對匈奴征戰導致國庫虧空,漢武帝性格也殘暴不仁,也是一個會享樂的皇帝,大漢表面上一片繁榮昌盛,實際上危機四伏,大漢由盛轉衰。但漢武帝傳位給漢昭帝劉弗陵,劉弗陵性格溫厚反而和漢武帝相反,在漢昭帝修生養息政策之下,大漢恢復盛世的模樣,“百姓充實,四夷賓服”。
由上可知,秦始皇繼任者最適合就是公子扶蘇,如果漢武帝繼任者是一位殘暴的人,大漢也可能結束了。胡亥繼任以後大秦國內矛盾並沒有解決,胡亥進一步加劇,百姓苦秦久矣,最後陳勝吳廣起義。
無數歷史證明,如果皇帝殘暴、強勢,下一任繼任者將決定這個王朝的命運。
-
5 # 朱八戒CC
千古一帝秦始皇,為何能威武雄風統一中國,卻不能將大秦帝業傳之千秋萬代,令人遺憾,令人嘆息。打江山難,坐江山更難,把江山傳給子孫後代難上加難。周朝八百年,漢朝四百年,唐宋明清兩百多年,為何大秦王朝才只15年。
秦始皇創造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偉大的封建王朝,絕對是一個賢明的皇帝。錯在他想永坐皇帝之位,花費大量的精力物力,以求長生不老,萬壽無彊,沒有正式立下太子,導致他的兩個兒子反目成仇,留下禍根。
秦始皇開國之後,選擇法家治國,武力統治,刑罰壓制,殘暴不仁。苟政猛於虎,官逼民反,加上秦始皇暴斃而死,秦二世胡亥無能,大規模農民起義,讓顯赫一世卻又短命的秦王朝走向滅亡。
亂世法家打天下,盛世儒家治天下,自然規律,不可抗拒。德治仁政,以民為本,百姓休養生息,安居樂業,以禮安幫。社會秩序井然,和諧發展,穩定進步。這才是一個國家的長治久安,和平盛世,千秋萬代。
秦始皇“焚書坑儒”大錯特錯,對知識分子的摧殘,對思想文化的毀滅,導致文化的落後。一個國家沒有文化,也就沒有靈魂。扶蘇本是一介儒雅風範,親近儒家學者,秦始皇也本是立扶蘇為太子,無奈趙高篡改遺囑,禍國秧民。
秦始皇築長城,修阿房宮,建麗山陵,多少路有凍死骨,多少家破人亡。沒有百姓的安寧,哪有大秦帝國的天下。
千古帝王功與過,
萬里長城今還在,
不見當年秦始王。
-
6 # 悍馬狂飆
千古一帝 秦始皇嬴政
在此之前的夏、商、週三朝,都只是中國北方的一隅,從春秋戰國開始,華夏文明的勢力才向四方大幅度擴張,秦國曆經六代君主的不懈奮鬥,終於最後在秦始皇手上建立了大一統王朝,將當時適宜於農耕的土地基本納入王朝的版圖,並廢分封而設定郡縣制,由帝國中央政府直接對全國進行社會管理,分封諸侯和藩臣的制度被取消了。在秦始皇統治的二十六年裡,秦始皇頒佈法令,車同軌,書同文,統一度量衡和貨幣,統一的法律有利於社會,統一的文字、統一的道路、統一的計量單位和統一的貨幣都有利於凝聚這個非常複雜的多民族國家。可以說,秦始皇為首的秦朝統治集團對中國社會進行了大量的研究,並從長遠的角度採取了非常果斷的措施。
正是在此基礎上,廣義上的“中國”第一次成為整個民族的共識,大一統的意識由此紮根於普通百姓的心目之中,此後中國雖然歷經戰亂、改朝換代,但“大一統”的要求永遠是衡量一個王朝的標準之一,“百代猶行秦法度”,此後兩千多年的基本制度是由秦人完成的,更有修建長城、抵禦外敵的百世之功,難怪“秦始皇”被譽為“千古一帝”。
秦帝國的版圖
首先,超負荷地濫用民力,在一代人的時間裡完成了三代人的工作,超過了社會承受力。秦始皇首先發動了十年滅六國的統一戰爭,幾百年的兼併戰爭,十年的統一戰爭,大戰之後本來就物資匱乏、人丁稀疏,接著秦始皇還在繼續運用大量民力、財力,進行了一系列浩大的工程,完成了秦長城這一中國古代建築工程的奇觀,但其中耗費的人力、財力也是驚人的。除此之外,秦始皇還進行了規模浩大的一些列工程:
一。秦馳道,馳道是中國歷史上最早的“國道”。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統一六國, 秦始皇統一全國後第二年(前220年),就下令修築以咸陽為中心的、通往全國各地的馳道。著名的馳道有9條,有出今高陵通上郡(陝北)的上郡道,過黃河通山西的臨晉道,出函谷關通河南、河北、山東的東方道。
二.秦始皇陵。 秦始皇陵建於秦王政元年(前247年)至秦二世二年(前208年),歷時39年,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座規模龐大,設計完善的帝王陵寢。最多的時候修陵墓的有“刑徒”70萬。秦始皇陵有內外兩重夯土城垣,象徵著帝都咸陽的皇城和宮城。陵冢位於內城南部,呈覆鬥形,現高51米,底邊周長1700餘米。據史料記載,秦陵中還建有各式宮殿,陳列著許多奇異珍寶。秦陵四周分佈著大量形制不同、內涵各異的陪葬坑和墓葬,現已探明的有400多個,舉世聞名的“世界第八大奇蹟”兵馬俑不過是秦始皇的護駕部隊而已。
三. 阿房宮。阿房宮被譽為“天下第一宮”,前後役用人數達70萬左右 。遺址範圍東至皂河西岸,西至西安市長安區紀陽寨,南至西安市未央區和平村、東凹裡,北至西安市未央區車張村、後圍寨一帶,總面積15平方公里。
四.秦始皇為開拓嶺南,統一中國,於秦始皇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命屠睢率兵50萬,分5軍南征百粵,秦始皇二十八年(公元前219年),秦始皇命監御史祿掌管軍需供應,督率士兵、民夫在興安境內湘江與灕江之間修建一條人工運河,運載糧餉。
可想而知,在歷經數百年戰亂、國家需要休養生息之時,又連續修建如此之多浩大的工程,"史書記載:“男子疾耕不足於糧餉,女子紡績不足於帷幕.百姓靡敝,孤寡老弱不能相養,道死者相望”,“丁男被甲,丁女轉輸,苦不聊生,自經於道樹,死者相望”的慘景,丁男不足,於是徵發女子承擔轉輸的苦役,當人民連簡單的再生產、完成正常生活都不能完成的時候,爆發動亂是遲早的事情。
當然,我們不能說統一戰爭、秦長城、秦馳道等對後世有著巨大的作用,但超出限度地使用民力,讓人民再也無法忍受的時候,就是秦朝走向崩潰的開始。
其次,沒有及時改變法家的耕戰國策,而擴張成本急劇增加秦軍之所以強盛在於商鞅變法後以耕戰獎賞百姓,百姓透過耕田以維持生活和國家所需,透過參戰以軍功獲取富貴。這種情況下,透過掠奪其他諸侯國的財富滿足龐大的獎賞需求,百姓對國家的對外戰爭就有了積極性,也保證了秦國上下一心,因而造就了一支令世人聞之喪膽的虎狼之師,在當時,商鞅變法確實對秦國統一天下,結束戰亂有莫大的幫助。
秦始皇兵馬俑 體現出秦軍橫掃六合的赫赫軍威
然而,天下統一之後,這一國策依然沒有停止,南征百越出兵五十萬,北逐匈奴出兵三十萬(加上前面幾大工程的人力,我們就知道秦朝徵用人力的程度是何等驚人了),這都是在繼續秦制擴張的路線,也取得了一定的成就。然而,這時出現一個新的問題,那就是華夏以外的地區,即便是成功征服,也難以有效統治成為合適的耕種土地,而不能有效統治的結果就是無法將新徵服的地區轉化為新的社會財富,用後來漢朝韓安國的話來說,就是"得其地不足以為廣,有其眾不足以為強",於是,秦制中最後的六國被征服者們,無法再從成為秦制一分子中獲益,而原有的征服者,在無法再透過戰爭獲取利益的時候,便會變本加厲地盤剝現有的戰利品,社會矛盾迅速加劇,秦帝國也就快速地土崩瓦解了。
再次,嚴刑峻法,二世統治癒加暴烈。秦朝自從實行了商鞅變法,就以法家思維為重,以嚴刑峻法治理民眾。《史記》上記載:(始皇帝)剛毅戾深,事皆決於法,刻削毋仁恩和義。當時的丞相李斯曾建議秦始皇:“有人敢談論詩經、尚書的,一經發現便在公開場合處死;以古非今的人夷三族;官吏知道罪行而不舉報,以相同的罪處罰”,秦始皇立刻同意並實行全國。其法律苛刻,民眾稍不注意就會違法,而且秦朝實行的是連坐制,往往一人犯法,牽連之人甚多。秦朝的刑罰又以死刑、砍手、跺腳、削鼻子的肉刑為主,稍一違法就會有性命之憂。
記載秦朝律例的湖北雲夢睡虎地秦簡
本來,前一代的巨大政治缺陷可以成為後一代的政治資本,如果秦二世能夠改弦更張,寬仁以待,秦朝未必不能走向穩定。然而秦二世在繼位後沒有改變這種殘酷的刑法,而是在秦始皇的基礎上進一步加重了秦律的嚴刑峻法。剛被納入秦朝統治範圍的山東六國百姓。因為難以立刻適應秦律,不少人因此丟了性命,在大街上很容易就能看到身體不全的殘疾人。
在這時,秦朝法律的目的就不是為了保障民眾的利益,而是為了驅使民眾參與過重的徭役,這又加重了民眾的負擔,加深了百姓對秦朝的恐懼和怨恨。後來爆發的秦末農民戰爭中,“天下苦秦久矣”這句口號可謂斑斑血淚。
最後,秦二世和趙高的諸多戰略失策。老皇帝留下來的爛攤子,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其實是新皇帝的一種政治資源。假使能夠及時實行政策轉變,用得當的執政行為大力糾正“先帝之過”,贏得民心,未嘗不可以扭轉政治危局。但秦二世和趙高集團根本沒有覺察到社會危機,也不知道自己相比父親,對天下的威懾力已經大大減弱,反而法律更加嚴苛,不顧國事、只圖享樂,朝政也被權奸趙高把持而日益荒廢。
陳勝吳廣起義之初,曾有官員向秦二世稟報情況,然而秦二世根本不相信有人謀反,他甚至處罰了通知訊息的人。之後,官員們為了自保,便隱瞞了訊息,秦朝也沒有在第一時間派出大軍鎮壓,直到起義軍攻至都城咸陽時,秦二世才知天下大亂,匆忙任命了少府章邯,抵擋起義軍。也幸虧當時的少府章邯利用驪山刑徒擊敗了起義軍隊,才讓秦朝獲得了苟延殘喘的機會。可惜的是秦二世依舊沒有幡然醒悟,還是終日享樂,讓趙高把持朝政。
秦始皇曾收天下之兵鑄成金人十二,沒想到陳勝、吳廣斬木為兵,揭竿為旗,毅然打響了反抗秦朝統治的第一槍
不僅如此,秦二世聽信趙高的讒言,聽聞章邯敗於鉅鹿,便立刻下令處死了主帥章邯、副將司馬欣和董翳的家人,並且還說要處死他們三人,結果逼得他們投降了項羽。當時,秦朝只有章邯、司馬欣、董翳和王離是可戰之將,王離又兵敗被俘。秦二世的這種做法等於自毀長城。
最後,秦二世被趙高殺掉,趙高隨後又被自己扶植的子嬰父子誅殺,在大廈將傾之時統治集團還在相互傾軋,縱使子嬰再有才能,也已無回天之力。秦始皇傳之萬世的夢想,也和秦朝一起成為了歷史的過眼雲煙。
回覆列表
秦帝國是歷史上第一個中央集權制帝國。國力空前繁榮,可為什麼15年就滅亡了呢?
秦始皇雖然一統天下,功勞很大,但是秦始皇晚期卻忘乎所以,好大喜功。十餘年間,不斷動用民力:築長城、修馳道、戍五嶺、造阿房宮、建驪山墓等,徵用勞力數百萬人。丁男不足,就徵發女子承擔轉輸的苦役。秦律名目繁多,誅罰苛刻,一人犯法,親戚鄰里都要連坐。秦朝統治者的橫徵暴斂已遠遠超出社會所能承受的限度。
二:秦國在戰國時期思想以法家為主。而法家主張嚴刑律法。雖然秦始皇統一天下,但是在長期群雄角逐中積累起來的治國經驗,並不完全適合統一後社會發展的需要。秦始皇不能審時度勢,改弦易轍,仍一味重功利、恃酷法,最終導致了社會矛盾的激化,造成普天之下民怨沸騰的局面。
三:、統治階級內部:秦始皇死後,少子胡亥受親信趙高的唆使,夥同城鄉里斯,篡改遺詔,奪取妄為,是為秦二世。秦二世繼位後,各地的反抗起義已風起雲湧,然而統治者仍忙於宮廷爭鬥,大肆誅殺宗室朝臣,加速了秦朝的覆滅。
四:秦統一後,雖然滅亡了六國,但是六國的殘餘勢力並沒有完全消滅,還有很多隱藏在民間,而秦的統一時間又太短,還沒有在人們心中樹立起政府的地位,人們沒有依附,中央政府強大還不顯眼,對地方政府控制力低,一旦中央政府失去控制力,天下大亂的時候,這種殘餘勢力必定會反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