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小歌說歷史

    曹操本人相貌不啥地,但他部下卻有不少才貌雙全的人,比如荀彧、崔琰、鍾繇等。荀彧和崔琰我們之前曾談過,不再多說,本文所要說的主人公是鍾繇。

    1、天生貴相,鍾繇,字元常,潁川長社人,三國時期著名的書法家、政治家,自小就相貌不凡,聰慧過人。關於鍾繇的相貌,有個十分有趣的故事。有一次,年幼的鐘繇隨叔父鍾瑜去洛陽,途中遇到一個相士。相士看到鍾繇的相貌,說:“這個孩子面相富貴,但是將有被水淹的厄運,請小心行走。”叔父鍾瑜起先還不以為意,但走出不到十里路,鍾繇就被突然受驚的坐騎掀到水裡,差點被水淹死。鍾瑜這才相信相士的話,以為鍾繇真是天生的貴人,從此不惜餘力培養鍾繇。

    2、功如蕭何成年後,鍾繇透過舉孝廉任尚書郎、陽陵令,後因病離職。李傕、郭汜作亂長安時,鍾繇接受徵召,擔任廷尉正、黃門侍郎。

    曹操取兗州後,希望與朝廷建立聯絡,便派使者去長安。李傕、郭汜等認為,曹操此舉別有用心,打算拒絕曹操的請求,後來在鍾繇的勸諫下,李傕和郭汜才答應與曹操建立聯絡。

    與朝廷取得聯絡,看似無關緊要,實則為曹操後來“挾天子以令諸侯”的策略奠定了基礎,影響重大。而在此過程中,鍾繇是幫了大忙的。加之荀彧經常向曹操推薦鍾繇,所以,到建安四年曹操準備與袁紹大幹一場時,就推薦鍾繇為侍中,兼領司隸校尉,持節督察關中各路人馬,將後方事務全權委託給他。

    這一任命,既是曹操對鍾繇能力的肯定,也是曹操對鍾繇忠誠度的認可。當然,鍾繇也沒有辜負曹操的肯定和信任。到達長安後,便立刻寫信給馬騰和韓遂等人,陳述利弊禍福,並最終說服馬騰和韓遂都送一子到朝廷作為人質,從而穩定了關中地區,為曹操集中力量在官渡與袁紹對峙解去了後顧之憂。

    更加難能可貴的是,曹操在官渡與袁紹相持時,鍾繇還給曹操送去了兩千匹戰馬。這些戰馬,對曹操來說無疑是雪中送炭,讓曹操實施機動作戰、火燒烏巢等戰術成為可能,對曹操贏得官渡之戰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因此,曹操將鍾繇視如蕭何,在給鍾繇的信中說:“您送來的馬匹正是部隊急需,關右平定,朝廷沒有西顧之憂,都是您的功勞。當年蕭何鎮守關中,糧草充足,以至大軍獲勝,也不過與您的功勞相當。”

    3、大義滅親

    在負責鎮守關中期間,鍾繇盡己所能做了許多有益的事。比如,鑑於洛陽屢遭戰亂,人口銳減的實際情況,鍾繇招納逃亡之人回到洛陽,設法將關中民眾遷徙到洛陽,如此經過數年經營,洛陽戶口又逐漸得以充實。建安十六年,曹操征討馬超,後勤無憂,便得益於鍾繇充實洛陽人口的舉措。

    作為鎮守一方的大員,除了負有發展經濟,改善民生等職責外,自然還負有維護一方安定穩定的職責,因此,鍾繇有時還得率兵去平定叛亂。

    建安七年,南匈奴單于在平陽作亂,鍾繇率領各路人馬包圍他們,卻未能攻下。就在雙方相持不下之時,袁尚所任命的河東太守郭援也抵達河東。

    這位郭援,乃鍾繇的親外甥,年輕氣盛,爭強好勝,又帶有大量的軍隊,很不好惹。所以,許多將領主張放棄包圍南匈奴單于,暫時撤離。但鍾繇認為此時千萬不能退,理由有二:

    其一、眼下,郭援的兵力強盛,關中地方將領必會暗中與其勾結,他們之所以還不敢公開反叛朝廷,是因為顧忌鍾繇的威名。如果鍾繇此時率軍撤離,那麼不僅關中地方將領會反叛,甚至連關中的老百姓也會跟著反叛,到那時,朝廷軍隊就將無處可去,所以,此時決不能向敵人示弱。

    其二、鍾繇認為,郭援剛愎自用,爭強好勝,必定會輕視朝廷軍隊,渡過汾河紮營。所以,朝廷的軍隊如果能夠抓住戰機,趁郭援軍還沒到對岸時發動突然擊襲,定可大獲全勝。

    後來的事實正如鍾繇所料,郭援到後,果然不聽眾人勸阻,率眾渡汾河。鍾繇於是發兵半渡而擊,將其打敗,郭援也被馬騰部下將領龐德斬殺。

    戰後,鍾繇見到郭援的首級,痛哭流涕,龐德趕緊向他謝罪,鍾繇抹去眼淚,說:“郭援雖是我外甥,但他是國賊,你何須謝罪呢?”這充分體現了鍾繇在“大義”面前不徇私,公私分明的品德,也體現了鍾繇對曹魏夠忠誠。

    4、錯薦一人

    由於鎮守關中功勳卓著,所以建安十八年魏國建立時,曹操任命鍾繇為大理,專門負責刑獄等司法工作,後又升遷為相國。

    然而,正所謂“福兮禍所伏”,就在鍾繇深受曹操器重,個人事業順風順水之時,卻突然遭遇到重大的挫折,甚至差點連命都沒了。而讓鍾繇遭遇如此重大挫折的,則是因為他曾給曹操推薦了一個人。

    此人名叫魏諷。

    魏諷頗具智謀,能說會道,口才極好,且很有蠱惑力和煽動性。後世有人認為,種種跡象表明,魏諷此人極有可能是劉備或關羽安排在曹操身邊的臥底。但在魏諷尚未露出真面目之前,鍾繇哪裡能知道啊?相反,當時的鍾繇認為魏諷是個人才,於是就把他推薦給曹操了,並任命其為相府西曹掾。

    建安二十四年,魏諷趁曹操出兵漢中與劉備對峙、關羽率軍圍困樊城之機,暗中聯絡王粲的兩個兒子、劉廙的弟弟劉偉、張繡的兒子張泉等人,又勾結長樂衛尉陳禕,準備配合劉備關羽,襲擊魏都鄴城。

    但在關鍵時刻,陳禕卻心生恐懼,向留守鄴城的世子曹丕告密。曹丕於是果斷展開大清洗,撲滅了這場正在醞釀中大暴亂,遭此牽連而死者有數千人之多。這就是三國曆史上的“魏諷事件”。

    5、瑕不掩瑜

    魏諷是鍾繇所舉薦的人,魏諷圖謀叛亂,鍾繇自然難辭其咎。但曹操、曹丕父子最終並沒有怎樣為難鍾繇,只是罷免了鍾繇的官職。而且,僅過一年,已成為魏王的曹丕就又任命鍾繇為大理,之後,曹丕稱帝,改任鍾繇為廷尉,封崇高鄉侯。黃初三年,曹丕任命鍾繇為太尉,封平陽鄉侯,與司徒華歆、司空王朗同為曹魏三公。

    黃初七年,魏明帝曹叡即位,遷鍾繇為太傅,封定陵侯,上朝可坐轎,由衛士抬著上殿就坐,地位十分尊崇。太和四年,鍾繇去世,曹叡身穿素服親往弔唁,諡號曰“成”。

    鍾繇錯薦魏諷,差點釀成大亂,實為識人不明,為何還能受到曹操、曹丕、曹叡三代人的信任與敬重?原因其實很簡單,主要並不在於鍾繇天生貴相或對曹魏的功勞有多大,而是在於鍾繇對曹魏夠忠誠,否則,曹操就不會逼死荀彧,曹丕就不會逼死於禁,這份忠誠,在曹操、曹丕和曹叡看來,顯然是無價之寶,是他們眼中的“瑜”,至於鍾繇錯推魏諷,那不過只是美玉上的一點點瑕疵而已,瑕不掩瑜,是可以原諒的。

  • 2 # 河半朝陽

    1、功如蕭何

    成年後,鍾繇透過舉孝廉任尚書郎、陽陵令,後因病離職。李傕、郭汜作亂長安時,鍾繇接受徵召,擔任廷尉正、黃門侍郎。

    曹操取兗州後,希望與朝廷建立聯絡,便派使者去長安。李傕、郭汜等認為,曹操此舉別有用心,打算拒絕曹操的請求,後來在鍾繇的勸諫下,李傕和郭汜才答應與曹操建立聯絡。

    與朝廷取得聯絡,看似無關緊要,實則為曹操後來“挾天子以令諸侯”的策略奠定了基礎,影響重大。而在此過程中,鍾繇是幫了大忙的。加之荀彧經常向曹操推薦鍾繇,所以,到建安四年曹操準備與袁紹大幹一場時,就推薦鍾繇為侍中,兼領司隸校尉,持節督察關中各路人馬,將後方事務全權委託給他。

    這一任命,既是曹操對鍾繇能力的肯定,也是曹操對鍾繇忠誠度的認可。當然,鍾繇也沒有辜負曹操的肯定和信任。到達長安後,便立刻寫信給馬騰和韓遂等人,陳述利弊禍福,並最終說服馬騰和韓遂都送一子到朝廷作為人質,從而穩定了關中地區,為曹操集中力量在官渡與袁紹對峙解去了後顧之憂。

    更加難能可貴的是,曹操在官渡與袁紹相持時,鍾繇還給曹操送去了兩千匹戰馬。這些戰馬,對曹操來說無疑是雪中送炭,讓曹操實施機動作戰、火燒烏巢等戰術成為可能,對曹操贏得官渡之戰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因此,曹操將鍾繇視如蕭何,在給鍾繇的信中說:“您送來的馬匹正是部隊急需,關右平定,朝廷沒有西顧之憂,都是您的功勞。當年蕭何鎮守關中,糧草充足,以至大軍獲勝,也不過與您的功勞相當。”

    2、大義滅親

    在負責鎮守關中期間,鍾繇盡己所能做了許多有益的事。比如,鑑於洛陽屢遭戰亂,人口銳減的實際情況,鍾繇招納逃亡之人回到洛陽,設法將關中民眾遷徙到洛陽,如此經過數年經營,洛陽戶口又逐漸得以充實。建安十六年,曹操征討馬超,後勤無憂,便得益於鍾繇充實洛陽人口的舉措。

    作為鎮守一方的大員,除了負有發展經濟,改善民生等職責外,自然還負有維護一方安定穩定的職責,因此,鍾繇有時還得率兵去平定叛亂。

    建安七年,南匈奴單于在平陽作亂,鍾繇率領各路人馬包圍他們,卻未能攻下。就在雙方相持不下之時,袁尚所任命的河東太守郭援也抵達河東。

    這位郭援,乃鍾繇的親外甥,年輕氣盛,爭強好勝,又帶有大量的軍隊,很不好惹。所以,許多將領主張放棄包圍南匈奴單于,暫時撤離。但鍾繇認為此時千萬不能退,理由有二:

    其一、眼下,郭援的兵力強盛,關中地方將領必會暗中與其勾結,他們之所以還不敢公開反叛朝廷,是因為顧忌鍾繇的威名。如果鍾繇此時率軍撤離,那麼不僅關中地方將領會反叛,甚至連關中的老百姓也會跟著反叛,到那時,朝廷軍隊就將無處可去,所以,此時決不能向敵人示弱。

    其二、鍾繇認為,郭援剛愎自用,爭強好勝,必定會輕視朝廷軍隊,渡過汾河紮營。所以,朝廷的軍隊如果能夠抓住戰機,趁郭援軍還沒到對岸時發動突然擊襲,定可大獲全勝。

    後來的事實正如鍾繇所料,郭援到後,果然不聽眾人勸阻,率眾渡汾河。鍾繇於是發兵半渡而擊,將其打敗,郭援也被馬騰部下將領龐德斬殺。

    戰後,鍾繇見到郭援的首級,痛哭流涕,龐德趕緊向他謝罪,鍾繇抹去眼淚,說:“郭援雖是我外甥,但他是國賊,你何須謝罪呢?”這充分體現了鍾繇在“大義”面前不徇私,公私分明的品德,也體現了鍾繇對曹魏夠忠誠。

    3、錯薦一人

    由於鎮守關中功勳卓著,所以建安十八年魏國建立時,曹操任命鍾繇為大理,專門負責刑獄等司法工作,後又升遷為相國。

    然而,正所謂“福兮禍所伏”,就在鍾繇深受曹操器重,個人事業順風順水之時,卻突然遭遇到重大的挫折,甚至差點連命都沒了。而讓鍾繇遭遇如此重大挫折的,則是因為他曾給曹操推薦了一個人。

    此人名叫魏諷。

    魏諷頗具智謀,能說會道,口才極好,且很有蠱惑力和煽動性。後世有人認為,種種跡象表明,魏諷此人極有可能是劉備或關羽安排在曹操身邊的臥底。但在魏諷尚未露出真面目之前,鍾繇哪裡能知道啊?相反,當時的鍾繇認為魏諷是個人才,於是就把他推薦給曹操了,並任命其為相府西曹掾。

    建安二十四年,魏諷趁曹操出兵漢中與劉備對峙、關羽率軍圍困樊城之機,暗中聯絡王粲的兩個兒子、劉廙的弟弟劉偉、張繡的兒子張泉等人,又勾結長樂衛尉陳禕,準備配合劉備關羽,襲擊魏都鄴城。

    但在關鍵時刻,陳禕卻心生恐懼,向留守鄴城的世子曹丕告密。曹丕於是果斷展開大清洗,撲滅了這場正在醞釀中大暴亂,遭此牽連而死者有數千人之多。這就是三國曆史上的“魏諷事件”。

    4、瑕不掩瑜

    魏諷是鍾繇所舉薦的人,魏諷圖謀叛亂,鍾繇自然難辭其咎。但曹操、曹丕父子最終並沒有怎樣為難鍾繇,只是罷免了鍾繇的官職。而且,僅過一年,已成為魏王的曹丕就又任命鍾繇為大理,之後,曹丕稱帝,改任鍾繇為廷尉,封崇高鄉侯。黃初三年,曹丕任命鍾繇為太尉,封平陽鄉侯,與司徒華歆、司空王朗同為曹魏三公。

    黃初七年,魏明帝曹叡即位,遷鍾繇為太傅,封定陵侯,上朝可坐轎,由衛士抬著上殿就坐,地位十分尊崇。太和四年,鍾繇去世,曹叡身穿素服親往弔唁,諡號曰“成”。

    鍾繇錯薦魏諷,差點釀成大亂,實為識人不明,為何還能受到曹操、曹丕、曹叡三代人的信任與敬重?

    原因其實很簡單,主要並不在於鍾繇天生貴相或對曹魏的功勞有多大,而是在於鍾繇對曹魏夠忠誠——否則,曹操就不會逼死荀彧,曹丕就不會逼死於禁——這份忠誠,在曹操、曹丕和曹叡看來,顯然是無價之寶,是他們眼中的“瑜”,至於鍾繇錯推魏諷,那不過只是美玉上的一點點瑕疵而已,瑕不掩瑜,是可以原諒的。

  • 3 # 生於1972年8月

    總結了一下,原因有這些:

    一、鍾繇聰明能幹,能力突出。

    二、鍾繇堅定支援曹操,支援他“挾天子以令不臣”,支援他與袁氏兄弟作戰。

    三、鍾繇得到曹操身邊荀彧等人的認可,得到他們的舉薦。

    四、鍾繇對曹氏集團極度忠誠,作為統治者,忠誠絕對是第一位的。

    五、魏諷事件是鍾繇薦人失察,事件影響很惡劣,但這不能否定鍾繇的忠誠和能力,屬於瑕不掩瑜。

    六、鍾繇為魏諷事件付出了代價,免職一年。過後魏文帝又重新任用。

    總之,鍾繇是曹魏集團內部的一分子,是曹家自己人,所以魏諷事件中,鍾繇是可以原諒的,是仍有利用價值的。

  • 4 # 張小生讀史

    是因為在當時鍾繇的德高望重,功勞卓著。舉薦魏諷,只是因為魏諷的口才極好,僅僅是為了國家舉薦人才,只是看走了眼,但沒參與其中,所以只是象徵性的處罰一下他,對他並沒有太大的影響。

    鍾繇有三大功勞:

    一,當初,漢獻帝被李傕,郭汜所脅迫時,曹操欲通訊於朝廷,是鍾繇勸說李傕郭汜,才使得曹操能順利與朝廷取得聯絡。後來獻帝能夠成功逃出長安而東歸,鍾繇起了一定的作用。

    二,為曹操穩定後方,提供充足的人馬糧草。

    馬騰韓遂在當時是曹操的深腹大患,於是任命鍾繇監察各路人馬,將後方事務交託與他,並給他不受制度約束的權利,到任後,說服馬騰韓遂各送一子到朝廷為人質。

    曹操與袁紹大軍相持不下的時候,鍾繇送去兩千匹馬,結了曹操的燃眉之急,並且曹操說:“關右平定,朝廷無西顧之憂,足下之勳也。昔蕭何鎮守關中,足食成軍,亦適當爾。”意思是把他的功勞比作漢時的蕭何,正是因為他鎮守關中,糧食充足才使大軍獲勝。之後大敗郭援,降服匈奴單于,充實洛陽人口保證了曹操的軍事供給。

    三,對文化上的貢獻。

    鍾繇在書法方面頗有造詣,是楷書的創始人,被後人稱之為“楷書鼻祖”。

    所以說,鍾繇有如此的地位怎會因一時看錯人而罷之不用呢。不然也會寒了眾將士和文人集團的心不是嗎?

  • 5 # 達州型哥

    鍾繇錯薦魏諷,差點釀成大亂,實為識人不明,為何還能受到曹操、曹丕、曹叡三代人的信任與敬重呢?原因其實很簡單,主要並不在於鍾繇天生貴相或對曹魏的功勞有多大,而是在於鍾繇對曹魏夠忠誠——否則,曹操就不會逼死荀彧,曹丕就不會逼死於禁——這份忠誠,在曹操、曹丕和曹叡看來,顯然是無價之寶,是他們眼中的“瑜”,至於鍾繇錯推魏諷,那不過只是美玉上的一點點瑕疵而已,瑕不掩瑜,是可以原諒的。

  • 6 # 林希

    這個問題其實在史書上脈絡很清晰,鍾繇舉薦魏諷很簡單,就是認為魏諷還是個人才而已,沒有什麼政治交易。而且魏諷本來就自帶“投機分子”標籤,在政治平順時期不好辨別忠奸。魏諷造反和建安二十四年曹魏集團軍事政治全面惡化有關。

    史書《世語》記載:諷字子京,沛人,有惑眾才,傾動鄴都,鍾繇由是闢焉。大軍未反,諷潛結徒黨,又與長樂衛尉陳禕謀襲鄴。未及期,禕懼,告知太子,誅諷,坐死者數十人。

    這件事發生在建安二十四年,這一年曹操在漢中、合肥、襄樊三地和孫劉聯軍苦戰,這是曹操赤壁之戰失敗帶來的惡果。為什麼這麼說,大家都知道赤壁之戰是發生在建安十三年,怎麼會影響到十一年後的曹魏政權?因為赤壁之戰時曹操是一家獨大,但是曹操敗走赤壁之後,江南形成權利真空,孫劉兩家在十年時間展開爭奪江南勢力範圍:劉備佔據川蜀和荊州,孫權佔據江東。十年時間主要是孫劉兩家在搶奪赤壁之戰的戰果。暫時沒有北上進一步威脅曹操。曹操赤壁失敗後也採取養精蓄銳,沒有力氣再戰。等到孫劉兩家暫時劃定勢力範圍後,迅速結成聯盟,聯合攻取曹操領地,這個時侯曹操是最艱難的時候。

    曹操這個時候在軍事上風雨飄搖,兩面受敵,大軍未反(主力軍團調到邊境跟孫劉聯軍在打仗)俗話說:雙拳難敵四手!曹操本來就只是個軍事集團,政治上還是打著漢室旗號。這就讓一些政治投機分子有機可乘。

    這件事本身就是投機操作,鍾繇本來就是曹魏集團大佬級別人物,魏諷也是在反鍾繇!

    這個時候投機分子有多不看好曹操?看看魏諷具體操作就知道:在建安二十四年,漢中大戰後,關羽率領荊州軍攻打襄樊,水淹于禁七軍,圍困樊城,震動中原。在曹魏集團中有些荊州劉表舊部,魏諷本來就有“惑眾才”,口才很好,覺得這些荊州官員身份可以利用,就蠱惑這些荊州官員的子弟,而且動員的部隊是誰呢?是長樂衛尉陳禕!長樂宮是太后居所,衛尉就是負責宮內警衛工作的官員,就這點部隊就想捅曹操,這操作也確實搞笑。但是陳禕不傻,雖然曹操這時確實危機四伏,但是還沒有大廈將傾,中原還在曹操手中,陳禕掂量後果斷選擇告密,魏諷造反還沒來得及實施,就被掐滅了。

    這次造反本身沒有多大影響,主要是外部關羽軍事壓力波及曹魏內部政治生態。這跟鍾繇沒有關係,僅僅是察舉失利!

    而且這個時候正是孫劉聯軍軍事高壓期,更應該在政治上明辨是非,該清洗趁機清洗,該團結更應團結。

  • 7 # 老白的歷史課

    魏又不是秦,沒有連坐。

    鍾繇(yáo)德高望重,地位又高

    早在獻帝在長安之際,鍾繇就結好曹操,併成功謀劃獻帝出逃。

    地位極高,在官渡戰前便為司隸校尉,持節督關中各軍,成功穩定後方,並送軍馬給曹操,讓他得心安心對峙袁紹。

    之後又平定匈奴,擊殺郭援,可以說曹操能安得關中全是鍾繇的功勞。

    就算不說戰功,鍾繇也是文化人中的楷模,書法可是和王羲之齊名,被稱為"楷書鼻祖,就衝這名聲,去哪得不到尊重。

    魏諷就是個小角色,浪花都沒翻起來,還被曹丕趁機清洗一波,鍾繇只是推薦個人,也是一片苦心,所以只是免了官。

    等到曹丕上位,立馬升官,這等德高望眾之人,那是天下少有,魏氏之幸,一點小錯誤根本無傷大雅。

    換成曹叡上位,那更是恨不得把他供起來,三朝元老,魏氏元勳,曹操所敬,當年督震關中時,曹仁,夏候淵這些日後各鎮一方的還在刷人頭呢!

    華歆德行高雅,王郎經學大師,鍾繇書法通神且戰功卓越,魏氏三公,不愧天下所慕!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很少喝酒但每次喝很多,對身體的傷害是什麼樣的?